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人物故事 >

玄奘精神 第21節(jié):第三章 無權(quán)無勢,也能成為命運的強者(7)

  事已至此,玄奘再無退路,只好告訴李昌自己沒有聽從李大亮的勸告返回長安,而是繼續(xù)西行,只為前往西天求法。這等于是向李昌攤牌:自己無論如何都不會往回走,你看著辦吧!

  難題再次擺在李昌面前,是抓,還是不抓?但是這位瓜州小吏的態(tài)度大大出乎玄奘的意料:

  "師實能爾者,為師毀卻文書。師須早去。"

  意思是:師父您確實能做到這件事情(取經(jīng)),那就讓我來為您把通緝令撕了吧!不過您要走就要趁早,晚了就沒有機會了!從這個記載可以得知,撕毀通緝令的不是獨孤達,而是李昌。如果說獨孤達是個聰明人,那么李昌在干練之余,還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性情中人。當(dāng)然,他失職了,很可能還會受到嚴厲的懲罰;但對玄奘來說,他就是救命恩人。

  不過李昌真的是出于一個佛教徒對高僧的崇敬和同情才幫玄奘的嗎?恐怕未必。如果換成是別的僧人,李昌做得不會如此干脆,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也就罷了,但玄奘的氣度和決心打動了他,讓他覺得西行取經(jīng)的確是一項重大使命,自己有義務(wù)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nèi)幫助玄奘達成所愿。但是問題還沒有解決,只要玄奘不走,官府的通緝令就會不斷的發(fā)往地方,直到將他緝拿歸案,所以李昌讓玄奘馬上走,遲則生變。

  事情做到這個份兒上,話說到這個份兒上,李昌對玄奘可謂仁至義盡。反過頭來看,李昌為什么敢這么做?獨孤達為什么會單單讓李昌來辦這件事?他難道猜不到李昌會這么做嗎?

  事實應(yīng)該是:從挑選李昌來處理玄奘這件事開始,獨孤達就在有意放玄奘一馬--你一個僧人千里迢迢離開繁華的長安來到瓜州這個偏遠之地,只為出關(guān)求法,本身已經(jīng)很不容易,況且又不會妨礙邊境安全,我如果不成全一把,那也太不近人情了……

  但是身為刺史,獨孤達不能親自去辦,所以他選中了同樣篤信佛教而且非常精干的李昌。在把通緝令交給李昌的時候,獨孤達的"原封不動",本身就是一種態(tài)度:一是告訴李昌,別為難法師,這件事你看著辦;二是說,事情辦好了你我都沒事,辦砸了,我不知情,全都是你的責(zé)任--所以務(wù)必要辦好。

  上傳下達,李昌不但充分理解了上級的意思,還把事情辦的干凈利落。

  李大亮后知后覺,獨孤達有意成全,李昌仁至義盡--三位"不稱職"的地方官,把西行之路的大門給玄奘敞開了。

  玄奘如果再不走,不但會錯過唯一一個離開的機會,還會拖累李昌,辜負獨孤達的一番心意。

  機會青睞有準備的人,機會需要耐心的等待,機會更需要穩(wěn)準狠的去把握!

  有條件要走,沒有條件要走,光著膀子也要走,誰能咬牙堅持,誰才有活下去的機會!

  十七年后,當(dāng)玄奘從印度取經(jīng)歸來重回瓜州時,獨孤達已病逝多年,李昌也已調(diào)任別處。重情重義的玄奘尋訪故人不得,感慨人生無常,于是為獨孤達通宵誦經(jīng),并將原本打算送給他的一尊象牙佛雕供奉在榆林窟,以示對當(dāng)年襄助之恩的感激。

  玄奘出發(fā)了!

  沒有向?qū),沒有充足的補給,甚至不知道前方的水源在何處,陪伴他的,就剩下沉重的背囊。他的馬死了,只能步行;慧威法師派來陪伴他的道整已經(jīng)離開瓜州前往敦煌,剩下一個體弱怯懦的慧琳,也被玄奘打發(fā)回了涼州,順便向慧威法師道謝。

  于危難時見真性情,我們看到了一個執(zhí)著、堅韌、信念堅定的年輕僧人;

  洛陽、長安、涼州,都被他甩在身后,他沒有選擇,擺在面前的只剩下一條路……

  玄奘出發(fā)了!

  就是在這樣危急的情況下,他離開了大唐帝國西北邊境最后一座城池,開始了一段偷越國境的冒險,向著玉門關(guān)和五烽前進!

相關(guān)閱讀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