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慧藏
51.慧藏
第十三次雨季安居后,佛字母回到舍衛(wèi)城?`悉底和羅睺羅都跟著他。這是縛悉底首次來祗園精舍。發(fā)現(xiàn)這里幽美的環(huán)境十分適合于修行,他實有點兒驚喜。祗園精舍涼快清新,氣氛友善。每人都熱誠的跟縛悉底微笑。他們都知道看顧水牛經(jīng)是因他的啟發(fā)而講說的。縛悉底堅信在這種互相扶持的氣氛下,他的修行一定會有很大的裨益。他開始明白到‘僧’的重要性,一些也不比‘佛’和‘法’為少。僧伽就是一起修習覺察之道的團體。它能提供支援和轉輔導。皈依僧寶是必需的。
羅睺羅剛好二十歲了。舍利弗為他授戒為具足比丘。團里的僧眾都替他高興。給羅睺羅授具足戒之前,舍利弗已先給他特別的教導?`悉底那幾天也和羅睺羅一起,以能從舍利弗的教導中學得更多。
羅睺羅受戒后,佛陀也花了點時間教導他不同的觀想法門?`悉底也被邀旁聽。佛陀教他們觀想六感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塵境:色、聲、香、味、可碰觸之物和心所生起之物象,以及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心意識。佛陀教他們如何深入地觀察這十八個感受的境界。這些境界又稱為十八界,包括了六感根、六塵境、和六種感受意識或內塵。人對事物的體會,全都是根塵相應而產(chǎn)生的。十八界都是互依互存的,因而它們都沒有常性和獨立性。了解這個道理,便可以徹見萬法無自性的實相,隨而超越生死。
佛陀很詳盡的給羅睺羅解釋空無自性的真理。他說:“羅睺羅,在色、受、想、行、識這五蘊之中,沒有任何一蘊是恒常和有獨立實體的。這個色身不是有個我。這個色身也不是屬于某個我的東西。所謂的我,不能在色身里找到,而色身也不能在所謂的我里找到。
一般有三個對我我性的見解。第一,是色身就是我,又或受、想、行、識都是我。這就是認為‘蘊是我’的信念,也是第一個錯誤的見解。但當我們說:‘蘊非我’的時候,又墮入了第二個錯誤的見解,因為這便是相信我與蘊實乃獨立存在,而蘊只不過是我所擁有之物。這第二個錯誤見解,稱為‘蘊異于我’。第三個錯誤見解,就是相信蘊中有我,我中有蘊。這便是所謂‘蘊我互存其間’。
“羅睺羅,修禪觀空,就是細觀五蘊,以能體悟它們非我、非屬于我、和非與我互存其間。一旦破除了這三個妄見,我們便可以體驗到‘萬法皆空’的實相真性。”
縛悉底在祗園精舍留意到一個名叫長老的比丘。他永遠都是獨行的,又不和別人談話。雖然長老尊者沒有打擾別人或違反戒律,但縛悉底總覺得他不是真正與僧眾和合共處。一次,縛悉底想與他談話,但他卻全沒反應的走開。其他的比丘都稱他為‘獨行俠’。縛悉底常聽到佛陀鼓勵比丘要避免閑談,多作禪修和鍛煉自足。但縛悉底感覺到長老尊者的自足生活,似不合乎佛陀所說的愿意。困惑不解,縛悉底決定找佛陀替他釋。
第二天開示的時候,佛陀請長老尊者出來。佛陀問他:“你是否喜歡獨處,做任何事都不靠別人,以免和其他的比丘有所接觸?”
他答道:“是,世尊,那是對的。你曾囑咐我們要盡量自足和獨自修行。”
佛陀轉過身來,對僧眾說道:“比丘,我會再闡釋自足的意思和較適當?shù)莫毺幏椒āR粋自足人生活在專念之中。他察覺到每一刻發(fā)生的一切,無論在身體上、感受上、心上和心物上。他懂得如何在當下的一刻體察事物。他并不追逐過去,也不迷失于未來,因為過去的已不可再,而未來的也真的未到來。生命只存在于當下的一刻。我們失去此刻,就是失去了生命。生活于當下的一刻,才是更好的獨處方法。
比丘們,什么是‘追逐過去’的意思呢?追逐過去就是把自己陷于一些已經(jīng)過去的念頭之中,諸如你從前的樣貌如何、感受如何、所據(jù)的地位、或曾經(jīng)歷過的苦與樂等。這些念頭都會使你紀纏于過去。
比丘們,什么是‘迷失于未來’的意思呢?這就是把自己迷失于對未來所生起的念頭。這些念頭包括對未來的憧憬、希望、恐懼和擔憂。你會猜想自己將來的外貌、感受、喜樂與苦惱。這些念頭只會令你為未來而困擾。
比丘們,快回到此刻,以能直接與生命接觸和洞視生命。沒有與生命直接接觸,是沒可能徹視生命的。專念地生活可以帶你回到現(xiàn)在此刻。但如果你被目前的事物引起了欲望渴求和焦慮,那你又會失去專注,因而不能活在當下了。
“比丘們,一個真正懂得獨處的人,就是他在人群之中,也必定是生活在當下一刻的。如果一個人在森林里深里居獨處而不專注于當這刻,反而徘徊在過去未來,他便不是真正獨處了。”
佛陀用一首偈語綜合他所說的:
不要追逐過去。
不要迷失于未來。
過去的不再。
未來的未來。
徹視生命的當下
此時此處,
行此道者
安穩(wěn)自主。
我們必需今天精進。
明天已太遲。
死亡隨時將至。
那有商討之宜?
智者稱贊那些
日與夜
專注生活的人
為‘更殊勝之獨處者’。
說過偈語后,佛陀向長老道謝,并請他再就座。佛陀沒有嘉許或批評長老,但長老比丘很明顯地對佛陀自足和獨處的意思,已更為了解。
當晚法會中,縛悉底聽聞眾大弟子們對佛陀早上的開示非常重視。阿難陀尊者重覆佛陀每字每句的開示,包括偈語在內。縛悉底一向驚嘆阿難的記憶。就是佛陀每字的語氣,阿難陀也記清清楚楚。阿難陀覆滅述完畢,摩訶迦遮羅站起來說道:“我提議把佛陀今早的開示綠成經(jīng)典。我更想建變色鏡將它名為‘獨處殊勝法經(jīng)’。每個比丘都熟讀此經(jīng)和把它實踐修行。”
摩訶迦葉站起來支持摩訶迦遮羅的建議。
第二天早上,比丘們在外出乞食時,遇到一群在田邊嬉戲的小童。小童捉了一只蟹,而其中一個男孩用食指把它按住,再用另一只手撕下它的一只爪。觀看的兒童,都拍掌觀呼。那男孩十分滿意同伴們的反應,于是便再接再勵,逐一把全部的蟹爪剝落花流水。跟闃,他便扔掉蟹身落的田里,再捕捉另一只。
小童見到佛陀和比丘,都向他們鞠躬作禮,才再繼續(xù)折磨下一只蟹。佛陀叫他們停止。他說:“孩子們,別人把你的手腳撕下來,你們會覺得痛嗎?”
“會,大師。”小童答道。
“你們知道蟹也和你們一樣,會感到痛苦的嗎?”
小童沒有作答。
佛陀繼續(xù)說:“蟹也如你們一般要吃要喝。它們也有自己的父母、兄弟和姊妹。你們令它痛苦,它的親人也會痛苦。仔細想想你們的行為吧。”
小童似乎知道過錯?匆娖渌迕褚亚皝韲^,佛陀便乘向說教慈悲之法。
他說:“所有眾生都有權享受安穩(wěn)。我們應該保護生命和盡量給大家幸福。所有眾生,不論兩足或四足,泅水或飛翔的,都有生存的權利。我們不應傷害或殺戮其他眾生,更應保護生命。”
“孩子們,就如一個母親可為她愛和關懷的子女犧牲一樣,我們也應該擴闊心懷,去保護所有眾生。我們的愛,應該散播到我們的上、下、內、外、的一切眾生。無論日夜、行住坐臥,我們都應該活在此種愛心之中。”
佛陀叫小童放走剛捉來的蟹。然后,他又對眾人說:“靜思這種愛心的人,首先會給自己帶來快樂。這樣做,你會睡得好,而醒來更覺自在。你不會造惡夢中憂悲苦惱。同時,你也會得到周圍的人和物所保護關懷。你用愛心和慈悲對待的人,會帶給你很大的喜悅。而他們自己的痛苦,也亦會慢慢消除。”
縛悉底知道佛陀有心對兒童施教。為了幫助這方面的弘法,他和羅睺羅便在祗園精舍開了一些為兒童而設的學班。在年青的在家眾幫助之下,年輕人每月一次聚會學法的機會。善達多的四個子女都很幫忙,唯獨是兒子迦羅比較沒興趣聽法。他參加的原因的,也只是因為喜歡和縛悉底一起罷了。幸好他的興趣也日益增長。大王的女兒,跋吉梨公主,也十分支持這些學班。
一天,是圓月之日,她囑兒童們帶鮮花來供送給佛陀。小童從家里的園中或路之上的草野間摘下花朵,帶到精舍來。跋吉梨公主,則在宮中的蓮池里采了一束蓮花帶來。他們來到佛陀的房子,才發(fā)覺佛陀正在法講堂里準備給僧眾和在家眾開示。公主引領孩子們悄悄地進入講堂。成人們都讓路給他們通過。他們把鮮花放在佛陀前的桌子上,然后鞠躬頂禮。佛陀微笑著鞠躬回禮。他示意孩子們坐在他面前。
佛陀這天的法會很是特別。小童坐下后,他便慢慢站起來。他拿起一朵蓮花,在眾人前舉起來。他沒有說任何的話。每人都坐得很定。佛陀繼續(xù)提著蓮花一段時間。眾人都大惑不解,心里猜想著他這樣做的用意。跟著,佛陀望向眾人,淡然一笑。
他這才說道:“我具真實法眼,妙慧之寶藏,而我剛已給摩訶迦葉傳承了。”
每個人都轉過頭來望著迦葉尊者,只見他在微笑。他的目光一直沒有開過佛陀和他持著的蓮花。當大家再回頭望佛陀的時候,他們發(fā)覺佛陀也正在望著蓮花微笑。
雖然縛悉底有點困惑,但他知道最重要的,還是保持專念。他望著佛陀的同時,也開始觀察氣息。在佛陀手里的蓮花才剛剛開花。佛陀以極之溫柔高雅的姿態(tài)把它拿在手里。他用大姆指和食指拈著蓮莖,蓮莖又剛好帖在他手掌的彎位。他的手掌一如蓮花般美麗,潔凈美妙。剎那間,縛悉底真正體會到蓮花清高之美。根本就沒有什么要去思想。自然而然地,他也展顏微笑。
佛陀開始說話。“各位朋友,這朵花是奇妙的實相。當我把它在你們面前展示,你們都有機會體驗它。與一朵花的接觸,就是與奇妙的實相接觸。也就是與生命本身接觸。”
摩訶迦葉說是因為與花朵達到接觸,才會先你們而笑。你們的心內不停有障礙,便一直都不能與花朵達到接觸。你們之中有人會問:‘為何喬答摩要舉起那朵花?他這樣做有何用意?’假如你有這些念頭在心中,你便不能真正體驗這朵花。
朋友們,在念頭之中失卻了自己,是會防礙我們與生命真正接觸的。如果你被擔憂、懊惱、焦慮、瞋怒或嫉妒所操縱,你便會失去與生命的美好神奇接觸的機會了。
朋友們,我手中的蓮花,只對那引起活在當下的人而言,才是真實的。如果你不回到目前此刻,對你來說,這朵花實不存在。有些人可以走過一林的檀香樹,而一棵檀香樹也看不見。生命雖然是充滿苦惱,但也同時滿載奇珍。你們要留心察覺,然后才會發(fā)現(xiàn)生命里的痛苦和美妙。
與痛苦接觸并不是要自己失卻于痛苦之中。體驗到生命的美妙也不是要迷失自己于其中。所謂接觸,就是與生命的每刻都直遇契入,以能對它有深切的體驗。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了解生命的無常性和互依性。有了這種了解,我們才不至迷失于欲望、瞋怒和貪愛之中。那時,我們才得到真正的自由解脫。
縛悉底很高興。他高興自己在佛陀開示之前已明白了和微笑了。摩訶迦葉尊者比他先笑。他是縛悉底深知自己不能與摩訶迦葉又或舍利、目犍連、和馬勝等相比。畢竟,他還只不過是二十四歲罷了!
- 第一節(jié) 愚人食鹽喻
- 第一回 拜眾童子
- 1.為步行而行
- 第二節(jié) 愚人集牛乳喻
- 第二回 拜文殊師利
- 第三節(jié) 以梨打破頭喻
- 第三回 拜德云比丘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一)
- 第一回 溯源流書生說法 警癡頑菩薩化身
- 第五節(jié) 渴見水喻
- 第四節(jié) 婦詐稱死喻
- 第四回 拜海云比丘
- 第五回 拜善住比丘
- 第一節(jié) 千金小姐!萬金和尚!
- 第一卷:法戒錄 總勸
- 前言
- 第八節(jié) 山羌偷官庫衣喻
- 第六節(jié) 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 第六回 拜彌伽
- 第九回 拜休舍優(yōu)婆夷
- 第七回 拜解脫長者
- 第七節(jié) 認人為兄喻
- 第八回 拜海幢比丘
- 第五十三回 拜普賢菩薩
- 摩登伽女與阿難(二)
- 第十節(jié) 三重樓喻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三)
- 第十回 拜毗目瞿沙
- 第一節(jié) 序說
- 第十一回 拜勝熱婆羅門
- 第十五節(jié) 醫(yī)與王女藥令卒長大喻
- 第十二回 拜慈航童女
- 第九節(jié) 嘆父德行喻
- 第一章 我的生命被顛覆了
- 第三章 一兩個鐘頭走完一生(2)
- 第十五回 拜具足優(yōu)婆夷
- 2.牧牛
- 第十三回 拜善見比丘
- 第十四回 拜自在主童子
- 哲理故事300篇(1-5)
- 以「慈悲觀」離「瞋念」
- 一串佛珠 無限祝福
- 曹溪一覺 了知生死不相干
- 云居簡和尚的故事
- 菩薩的化身
- 算命與改運的故事
- 一個奇怪的老人
- 想做什么就抓緊去做吧!
- 鸚鵡婆羅門的白狗
- 不生病的人
- 善不等于被傷害
- 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濟公和尚重建凈慈寺的神話傳說
- 缺點的功德
- 菩薩與鳥窩
- 偽善世界不可信
- 惡婦害婆終害己
- 同樣供養(yǎng)跛腳修行人,善人得金銀,惡人得毒蛇
- 文殊菩薩仗劍刺佛的故事
- 《慈悲三昧水懺》的神奇來歷
- 愚人集牛乳喻的原文、譯文、寓意
- 鴿王自救,貪欲是人性中致命的弱點
- 道信大師倒插柏的傳說
- 武則天、獻明肅皇后和玉泉寺的故事
- 施者的放下
- 遇事不加分析,妄下判斷,只會犯下可笑的錯誤
- 持蓮觀音是什么菩薩?持蓮觀音的故事
- 三歲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齡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鹽的原文和譯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惡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氣和 自度度人
- 馬需調教,樹要修剪,人需約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實際行動展現(xiàn)自己的魅力、體現(xiàn)自己價值
- 從來不丟東西的婦人,只因她前世做了這件事
- 世俗王子從圣人走向神壇,釋迦牟尼佛的一生簡介
- 盲人摸象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來對待
- 借花獻佛的由來,釋迦牟尼前身以花供養(yǎng)燃燈佛
- 因果報應
- 佛典故事
- 禪宗公案
- 佛學故事
- 百喻經(jīng)故事全集譯注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簡介
- 民間故事
- 一行禪師:《故道白云》
- 孝的故事
- 金剛經(jīng)故事
- 人和動物的感人故事
- 智慧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地藏經(jīng)故事
- 十大弟子傳
- 楞嚴經(jīng)故事
- 觀世音菩薩傳
- 480位禪宗大德悟道因緣
- 感恩的小故事
- 玉琳國師
- 禪理故事
- 《欲;乜瘛钒自捊
- 動物寓言故事
- 因果日記
- 百業(yè)經(jīng)故事集
- 改變命運的方法
- 禪宗開悟
- 放下就是快樂
- 禪宗小故事
- 南傳法句經(jīng)故事集
- 孝親尊師故事
- 佛典寓言
- 殺生故事
- 摩登伽女與阿難的故事
- 名人勵志故事
- 紀曉嵐寫的因果故事
- 邪淫惡報感應錄
- 世間百態(tài)
- 星云大師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