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詰經(jīng)

《維摩詰經(jīng)》簡稱《維摩經(jīng)》,全名是《維摩詰所說經(jīng)》,亦名《不可思議解脫經(jīng)》。維摩羅詰是梵語Vimalakirti之音譯,維摩羅意即“凈名”、“無垢”,詰即為“稱”,故《維摩詰經(jīng)》又名《凈名經(jīng)》或《說無垢稱經(jīng)》。摩羅詰又譯為維摩羅詰、毗摩羅詰,略稱維摩或維摩詰。意譯為凈名...[詳情]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不思議品第六(1)

  爾時,舍利弗見此室中無有床座,作是念:斯諸菩薩大弟子眾,當(dāng)于何坐?

  床,在古代是坐具。舍利弗想:維摩詰這病房里沒有坐具,這么多的客人坐在哪里呢?

  長者維摩詰知其意,語舍利弗言:“云何仁者為法來耶?求床座耶?”

  舍利弗言:“我為法來,非為床座。”

  維摩詰言:“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貪軀命,何況床座?夫求法者,非有色、受、想、行、識之求,非有界、入之求,非有欲、色、無色之求。

  維摩詰即時知其心意,問舍利弗:您是為求法而來,還是為求坐具而來?回答當(dāng)然是為求法而來。維摩詰教訓(xùn)他:真正的求法者連身命都不貪,何況貪坐具?求法,應(yīng)該不求五蘊、十二入、十八界、三界。“界入”指十八界、十二入,“欲、色、無色”指欲界、色界、無色界。

  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眾求。

  求法應(yīng)該不著佛、法、僧三寶而求,“眾”指僧,梵語僧伽,意譯和合眾。

  夫求法者,無見苦求,無斷集求,無造盡證修道之求。所以者何?法無戲論,若言我當(dāng)見苦、斷集、證滅、修道,是則戲論,非求法也。

  求法也不應(yīng)見苦集滅道四諦而求,如小乘那樣知苦、斷集、證滅、修道,以生滅心來修四諦,這種四諦,大乘《涅槃經(jīng)》中稱為“生滅四諦”。維摩詰批判小乘這樣修四諦為戲論,戲論,就是不符實義、墮于片面或執(zhí)著的言說,有理論游戲或“說著玩的言論”的意味!吨姓摗贩譃槿≈磺蟹ǖ膼壅摷坝谝磺蟹ㄗ鳑Q定解的見論兩種戲論,其它大乘論中有分戲論為三種、九種者。

  唯,舍利弗!法名寂滅,若行生滅,是求生滅,非求法也。

  因為小乘的四諦是以滅止生,將產(chǎn)生生老病死的根本——煩惱,看作實有而求斷滅,墮于有生有滅的有為法,所以是不究竟的佛法,求不究竟的佛法,在大乘看來是“非求法也”。

  法名無染,若染于法,乃至涅槃,是則染著,非求法也。

  真正的佛法叫作沒有染著,即便不染著三界,如果還染著于四諦等佛法,乃至染著涅槃,都是染著而非求真正佛法。

  法無行處,若行于法,是則行處,非求法也。法無取舍,若取舍法,是則取舍,非求法也。

  真正的佛法沒有所行之處,無修無證,無取無舍,若有行處,有修有證,有取有舍,如小乘人取涅槃、舍三界,就是墮于行處,墮于取舍,非求真正佛法。

  法無處所,若著處所,是則著處,非求法也。法名無相,若隨相識,是則求相,非求法也。法不可住,若住于法,是則住法,非求法也;

  這里的“法”,指的是無為法,無為法沒有固定的物質(zhì)實體,故無處所,超越空間。無為法無相,無住,沒有故有的形相,不住于任何處所,不可停住在某一點上,如果著于處所、隨于形相、有所停住,則非求法。

  法不可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是則見聞覺知,非求法也。

  無為法不可見聞覺知,所謂見、聞、覺、知,乃是依六根攀緣六塵生六識:眼見色、耳聞聲、意識覺知分別,這是我人通常的認(rèn)知方式,凡夫的心整日、終生都活動在見聞覺知中。心若只在見聞覺知中,那只是見聞覺知,是妄心,是因緣所生的有為法,不是如實知見實相的菩提、真心,菩提、真心離見聞覺知或超越見聞覺知。如果心行墮在見聞覺知中,那就不是求真正佛法。這可謂鑒別是否開悟見道、是否真心的標(biāo)準(zhǔn)。“法不可見聞覺知”一句,常被禪師們引用。

  法名無為,若行有為,是求有為,非求法也。是故舍利弗!若求法者,于一切法,應(yīng)無所求。”

  真正佛法是無為法,如果心行在有為法中,就不是真正求法,真正求法,應(yīng)該于一切法無所求。有所求、能求,以有所求的心去求法,乃至求實相、真如,便與法性相違,不可能求得無為法。

  說是語時,五百天子于諸法中,得法眼凈。

  維摩詰此番說法,使聽法的五百天人于諸法中得法眼凈,即心與諸法本來無我的真實相應(yīng)而見道、開悟,這里的法眼應(yīng)該解作五眼中的慧眼,即直觀真如的智慧眼。

原標(biāo)題:《維摩詰所說經(jīng)》講解—​不思議品第六(1)

文章轉(zhuǎn)自微信公眾號:陳兵教授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