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詰經(jīng)

《維摩詰經(jīng)》簡稱《維摩經(jīng)》,全名是《維摩詰所說經(jīng)》,亦名《不可思議解脫經(jīng)》。維摩羅詰是梵語Vimalakirti之音譯,維摩羅意即“凈名”、“無垢”,詰即為“稱”,故《維摩詰經(jīng)》又名《凈名經(jīng)》或《說無垢稱經(jīng)》。摩羅詰又譯為維摩羅詰、毗摩羅詰,略稱維摩或維摩詰。意譯為凈名...[詳情]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佛道品第八(1)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云何通達佛道?”

  維摩詰言:“若菩薩行于非道,是為通達佛道。”

  “佛道”就是成佛之道。什么叫做“非道”呢?就是跟佛道相反的道,不是正道,有三種:一種是三惡道的果報,一種是三惡道的業(yè),一種是世俗的善業(yè)及善業(yè)的果報。為什么說菩薩行于非道就是通達佛道呢?菩薩通達各種非道的法性本來都畢竟空,能以非道為弘法之道。因為處于眾生之中,需要和眾生和光同塵,就要與眾生行一樣的道,雖然行一樣的道,但是心行和眾生不一樣,在非道里面引導(dǎo)眾生趨向佛道,這是菩薩所行。如果菩薩不走到眾生的非道里面去和光同塵,就不能度眾生。

  又問:“云何菩薩行于非道?”

  答曰:“若菩薩行五無間,而無惱恚。

  文殊又問菩薩怎么樣行于非道?回答說:菩薩雖然示行五無間惡業(yè),而無煩惱恚怒。五無間業(yè)都是因為惱恚而生,必然墮入無間地獄受苦無間,菩薩在度五逆眾生的時候,也示行五無間業(yè),但是他的心中并沒有惱恚,并沒有損害眾生的意愿。五無間業(yè),為五種最重的惡業(yè),亦稱“五逆”,《俱舍論》等所說為殺母、殺父、殺阿羅漢、破和合僧(破壞、分裂僧團)、惡心出佛身血。又有破壞塔寺、焚毀經(jīng)像、盜三寶物、毀謗三乘佛法、迫害僧尼等說。

  至于地獄,無諸罪垢。

  菩薩雖然處于地獄,并不是因為煩惱作了惡業(yè)而墮入,如地藏菩薩處于地獄中,是為了教化地獄眾生。據(jù)《法華經(jīng)》等所說,因害佛而生身墮于地獄的提婆達多,也是菩薩化現(xiàn),雖然示現(xiàn)坐在地獄里受刑,而其內(nèi)心常如三禪樂。

  至于畜生,無有無明憍慢等過。

  菩薩也示生于畜生道中,如釋迦牟尼佛的前世曾經(jīng)生為大魚、鹿王、白象等,觀世音菩薩前生曾經(jīng)為馬王。畜生多是因為無明、愚癡、憍慢而生,牛羊豬雞等,多因愚癡而生,狗、龍,多因憍慢而生。菩薩雖然示生于畜生道,但不是因為無明、愚癡、憍慢,而是為了度畜生道的眾生,或是以畜生身利益眾生,如釋迦佛前世曾生為大魚,是為了以其身肉救濟饑荒時的饑餓眾生。禪宗最高的境界是“向異類中行”,異類中行,就是死后敢于自愿投生在畜生中。如溈山靈佑禪師臨終前說,他走后要生為溈山下的一頭老牯牛,毛色上要顯示出“溈山僧某某”的字樣!洞髮毞e經(jīng)》里有一個經(jīng)講到,菩薩修到五力,以定力雖然生于畜生道,而并沒有愚癡,沒有苦惱,內(nèi)心明明白白。有把握能夠達到這種境界時,就敢于生到畜生道里去利益眾生,或者償還業(yè)報。

  至于餓鬼,而具足功德。

  餓鬼的生因是慳貪、吝嗇,只知索取而不肯布施,“常懷希望”,總想從別人那里得到什么。菩薩雖然也示生到餓鬼道中,而具足福德,并不像一般餓鬼那樣經(jīng)常饑寒交迫。餓鬼道中的大鬼王,所謂“多財鬼”,或者就是此類菩薩,如《華嚴經(jīng)》善財童子所參訪的五十三位善知識中,后面所參的主夜神、菩提樹神、道場神等多位神,就屬于多財鬼,在餓鬼道,實際上是具足功德的大菩薩。

  行色、無色界道,不以為勝。

  菩薩雖然也修色界、無色界定,但是并不認為這個禪定是最殊勝的。色界定,梵語稱禪那,指色界四禪;無色界定有四: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色界四禪與無色界四定合稱四禪八定,禪那既是禪又是定,無色界定不名為禪那。

  示行貪欲,離諸染著。

  雖然菩薩也示行貪欲,娶妻生子等,而其內(nèi)心離諸染著。

  示行嗔恚,于諸眾生,無有恚礙。

  需要用嗔恚來教化眾生的時候,菩薩也示現(xiàn)瞋恚,也發(fā)火,發(fā)怒,但其內(nèi)心實際沒有瞋恚。密教所奉的明王、金剛,稱為佛菩薩的“忿怒身”,就是示現(xiàn)瞋恚以降伏魔難,轉(zhuǎn)化煩惱。千手觀音的三個面孔中,也有一個是忿怒相,不是僅僅以大悲度化眾生。

  示行愚癡,而以智慧,調(diào)伏其心。

  菩薩在需要示行愚癡的時候,也示行愚癡,而其實是以智慧調(diào)伏其心,調(diào)伏眾生心。密教所奉的金剛亥母等本尊,其相為豬頭,表愚癡,就是表轉(zhuǎn)愚癡為智慧,以智慧調(diào)伏妄心。

  示行慳貪,而舍內(nèi)外所有,不惜身命。

  菩薩在需要示行慳貪的時候,也示行慳貪,但是能夠舍棄身內(nèi)身外的一切所有,不惜身命而行布施。

  示行毀禁,而安住凈戒,乃至小罪,猶懷大懼。

  菩薩有時也示行犯戒,但只是外表犯戒而內(nèi)心常住凈戒,即使犯了小罪,內(nèi)心也極大恐懼。

  示行嗔恚,而常慈忍。示行懈怠,而勤修功德。

  菩薩有時也示現(xiàn)瞋恚,但內(nèi)心常懷慈忍,或者是一種“恨鐵不成鋼”的瞋恨。菩薩也示現(xiàn)懈怠,而其實在勤修功德。如臨濟義玄禪師就經(jīng)常睡大覺,他睡覺的時候其實在勤修一行三昧。

  示行亂意,而常念定。示行愚癡,而通達世間、出世間慧。示行諂偽,而善方便隨諸經(jīng)義。

  菩薩雖然有時也示現(xiàn)散亂,而常在禪定。雖然也示現(xiàn)為愚癡,而通達世間及出世間的智慧。雖然示行諂偽,也說假話,戴假面具,而是以方便來度化眾生,其心常與經(jīng)言佛語相應(yīng)。

  示行憍慢,而于眾生,猶如橋梁。

  菩薩對于憍慢眾生,或者要以憍慢來度的眾生,也示行憍慢,過于謙虛了,有的人會瞧不起你,這個時候菩薩就要在他面前表現(xiàn)出一種憍慢的姿態(tài),這樣反而能度他。這種憍慢猶如接引、度化眾生的橋梁。

  示行諸煩惱,而心常清凈。示入于魔,而順佛智慧,不隨他教。

  菩薩也示現(xiàn)起諸煩惱,其實心常清凈不染。有時也示現(xiàn)為魔,乃至魔王,但隨順佛的智慧,而不隨順魔的教化。如前面所說被維摩詰教化發(fā)了菩提心的一萬二千天女,雖然處于魔宮,而隨順佛的智慧,不聽魔王的教令。

  示入聲聞,而為眾生,說未聞法。

  菩薩雖然示現(xiàn)為聲聞,而為眾生說的是他們聞所未聞的大乘法。如摩訶目犍連、阿難等,經(jīng)中說都是大菩薩示現(xiàn)為聲聞小果。

  示入辟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眾生。

  菩薩雖然也示現(xiàn)為辟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眾生。辟支佛,為無佛之世自悟因緣法而得個人解脫的圣者,屬于小乘,只追求個人解脫,一般不教化眾生。菩薩不是這樣。

  示入貧窮,而有寶手,功德無盡。

  菩薩有的時候也示現(xiàn)為窮人,以度化貧窮眾生,但是菩薩手里能夠隨意拿出珍寶,以周濟貧困。

  示入形殘,而具諸相好,以自莊嚴

  菩薩有時候也示現(xiàn)為殘疾人,但是實際上具有諸相好,相貌莊嚴。

  示入下賤,而生佛種性中,具諸功德。

  菩薩有時候示現(xiàn)為下賤人,如印度的第四種姓首陀羅,但是實際上生于佛種姓中,具有各種福德。

  示入羸劣丑陋,而得那羅延身,一切眾生之所樂見。

  菩薩有時候示現(xiàn)為瘦弱丑陋的人,但是實際上修的是金剛那羅延身,為一切眾生所喜歡。那羅延,是十九金剛神之一,為金剛力士或梵天王,在密教里的形象是三面,持龍,騎金翅鳥,長相非常圓滿壽命非常長,所以叫做金剛那羅延身。

  示入老病,而永斷病根,超越死畏。

  菩薩有時也示現(xiàn)衰老疾病,如維摩詰,就示現(xiàn)生病,實際上他已永斷病根,解除了對死亡的畏懼。

  示有資生,而恒觀無常,實無所貪。

  資生,就是為了生存經(jīng)營產(chǎn)業(yè),菩薩雖然也做生意辦企業(yè)賺錢、盈利,為商人、企業(yè)家,而經(jīng)常觀金錢、資產(chǎn)無常,實際上并不貪財。

  示有妻妾婇女,而常遠離五欲淤泥。

  菩薩生于人間或者天上的時候,尤其是做欲界天王的時候,示現(xiàn)有很多的妻妾和婇女圍繞,而實際上內(nèi)心常遠離五欲。如維摩詰居士,“示有妻子,常修梵行。”婇女,即為富貴人服務(wù)的歌女、舞女。

  現(xiàn)于訥鈍,而成就辯才,總持無失。

  菩薩也可能示現(xiàn)為那種木訥遲鈍、口才很差的人,但是他實際上成就了無礙辯才和總持佛法的智慧。如民國印光大師,就口才很差,但他的文字表現(xiàn)出無礙辯才和總持佛法的智慧,成為一代宗師。

  示入邪濟,而以正濟度諸眾生。

  “邪濟”是指以不正當?shù)姆绞絹砭葷娚兴_雖然有時也這樣示現(xiàn),而實際上是以正濟來濟度眾生。

  現(xiàn)遍入諸道,而斷其因緣。

  遍入諸道,就是周遍進入六道,出生入死,這是菩薩的一種示現(xiàn),他實際上已經(jīng)斷了墮于六道生死的因和緣。

  現(xiàn)于涅槃,而不斷生死。

  菩薩雖然也同小乘圣者一樣入于涅槃,但這是一種示現(xiàn),他實際上不斷生死,敢入于生死中度化眾生。

  文殊師利!菩薩能如是行于非道,是為通達佛道。”

  以上所說菩薩種種行于非道的示現(xiàn),小乘人是很難理解的,菩薩這樣超越了道與非道,行于非道以方便度化眾生,這才是通達佛道。

原標題:《維摩詰所說經(jīng)》講解—佛道品第八(1)

文章轉(zhuǎn)自微信公眾號:陳兵教授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