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詰經(jīng)

《維摩詰經(jīng)》簡稱《維摩經(jīng)》,全名是《維摩詰所說經(jīng)》,亦名《不可思議解脫經(jīng)》。維摩羅詰是梵語Vimalakirti之音譯,維摩羅意即“凈名”、“無垢”,詰即為“稱”,故《維摩詰經(jīng)》又名《凈名經(jīng)》或《說無垢稱經(jīng)》。摩羅詰又譯為維摩羅詰、毗摩羅詰,略稱維摩或維摩詰。意譯為凈名...[詳情]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香積佛品第十

  于是,舍利弗心念:日時欲至,此諸菩薩當于何食?時維摩詰知其意,而語言:“佛說八解脫,仁者受行,豈雜欲食而聞法乎?若欲食者,且待須臾,當令汝得未曾有食。”

  “日時”相當于吃早飯的時候。佛經(jīng)里面把食分為八種,獲得解脫,叫做解脫食,是比丘應該享用的食物。欲食,指欲界眾生匱乏性的食用方式,到一定的時候會感到饑餓,需要吃某種東西補充能量,所食有段食、觸食等。舍利弗還有欲食的習慣,受到維摩詰的批評,說聽法不應摻雜欲食心,但你是來客,既然想要吃飯,我會招待你未曾嘗受過的美食。

  時維摩詰即入三昧,以神通力示諸大眾:上方界分過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國名眾香,佛號香積,今現(xiàn)在,其國香氣,比于十方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為第一。彼土無有聲聞、辟支佛名,唯有清凈大菩薩眾,佛為說法。其界一切皆以香作樓閣,經(jīng)行香地,苑園皆香,其食香氣,周流十方無量世界。時彼佛與諸菩薩,方共坐食,有諸天子皆號香嚴,悉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供養(yǎng)彼佛及諸菩薩,此諸大眾莫不目見。

  維摩詰入定,顯現(xiàn)神通,讓與會大眾皆見上方過四十二恒河沙佛土之外的香積佛國,這里的香是氣味,彼國以香氣為樓閣苑園等,以香味為食,屬于四種食中的觸食,即感官接收色香味觸等信息為食。從科學角度看,香味,是某種分子的擴散,香積佛國的樓閣園林等一切,皆是擴散的分子構(gòu)成,與我們這個世界的物質(zhì)結(jié)構(gòu)大不一樣。

  時維摩詰問眾菩薩言:“諸仁者!誰能致彼佛飯?”

  以文殊師利威神力故,咸皆默然。

  維摩詰言:“仁此大眾,無乃可恥?”

  文殊師利曰:“如佛所言,勿輕未學。”

  維摩詰問眾菩薩,誰能夠把香積佛國的香飯弄來呢?因為文殊菩薩是七佛之師,是大菩薩,其他菩薩也就不好說什么了,皆默然不答。維摩詰說:您這些菩薩們本事這么小,不感到慚愧嗎?文殊教訓他:佛說過,不要輕視尚未學成者。未學,即尚未學成者、未見道者,小乘初果至三果圣者稱“有學”,四果阿羅漢稱“無學”。

  于是,維摩詰不起于座,居眾會前,化作菩薩,相好光明,威德殊勝,蔽于眾會,而告之曰:“汝往上方界分,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國名眾香,佛號香積,與諸菩薩方共坐食。汝往到彼,如我辭曰:‘維摩詰稽首世尊足下!致敬無量,問訊起居,少病少惱,氣力安不?愿得世尊所食之余,當于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令此樂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來名聲普聞。’”

  維摩詰化現(xiàn)出一個菩薩,派這個菩薩到香積佛那里去乞食。菩薩見佛的禮節(jié),皆是如此:稽首佛足,問訊起居,少病少惱否?氣力安和否?諸經(jīng)所說都是這一套。樂小法,指愛好聲聞乘法。

  時化菩薩即于會前,升于上方,舉眾皆見其去,到眾香界,禮彼佛足,又聞其言:“維摩詰稽首世尊足下!致敬無量,問訊起居,少病少惱,氣力安不?愿得世尊所食之余,欲于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使此樂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來名聲普聞。”

  彼諸大士見化菩薩,嘆未曾有,今此上人,從何所來?娑婆世界,為在何許?云何名為樂小法者?即以問佛。

  大眾皆見化菩薩到香積佛所致敬乞食,這里的“佛”指香積佛。彼諸大士,指香積佛國的眾菩薩,上人,為對菩薩的一種尊稱,后來大乘佛教界也稱高僧為上人。香積國的眾菩薩請問佛:這位上人從何而來?娑婆世界在什么地方?什么叫做樂小法者?

  佛告之曰:“下方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娑婆,佛號釋迦牟尼,今現(xiàn)在,于五濁惡世,為樂小法眾生敷演道教。

  娑婆,為“堪忍”之意,意謂我們這個世界充滿污穢罪惡,而菩薩們能夠忍耐。五濁,是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指我們現(xiàn)在的這個時代,從劫災(劫濁)到見地(見濁)、煩惱(煩惱濁)、眾生(眾生濁)、生命形態(tài)(命濁),都濁惡不堪。這里的“道教”不是作為宗教的道教,指的是佛開示解脫之道的教誡。

  彼有菩薩名維摩詰,住不可思議解脫,為諸菩薩說法,故遣化來,稱揚我名,并贊此土,令彼菩薩增益功德。”

  彼菩薩言:“其人何如,乃作是化,德力無畏,神足若斯!”

  佛言:“甚大!一切十方,皆遣化往,施作佛事,饒益眾生。”

  彼國菩薩贊嘆維摩詰的德力神通,香積佛告訴他們:此菩薩神力甚大,能派遣化人往十方一切世界作佛事,利益眾生。佛事,指佛利益度化眾生等事業(yè),現(xiàn)在把寺院里舉行的誦經(jīng)、齋僧、拜懺、超度等活動統(tǒng)稱佛事,又稱法事。

  于是,香積如來以眾香缽盛滿香飯,與化菩薩。

  時彼九百萬菩薩俱發(fā)聲言:“我欲詣娑婆世界供養(yǎng)釋迦牟尼佛,并欲見維摩詰等諸菩薩眾。”

  佛言:“可往。攝汝身香,無令彼諸眾生起惑著心。又當舍汝本形,勿使彼國求菩薩者,而自鄙恥。又,汝于彼莫懷輕賤,而作礙想,所以者何?十方國土,皆如虛空。又,諸佛為欲化諸樂小法者,不盡現(xiàn)其清凈土耳。”

  香積佛國的九百萬菩薩都請求赴娑婆世界供養(yǎng)釋迦牟尼佛,香積佛允許,但告誡他們要把自己身上的香氣收起來,把自己的身形變小,免得娑婆世界的菩薩看到他們的高大形象后自感鄙恥,不要輕視他們,因為十方國土皆如虛空,法性無二,諸佛為了度化那些愛樂小法的眾生,不是都現(xiàn)居于清凈的佛土,釋迦牟尼佛就示現(xiàn)于穢惡的娑婆世界。

  時化菩薩既受缽飯,與彼九百萬菩薩俱承佛威神及維摩詰力,于彼世界忽然不現(xiàn),須臾之間,至維摩詰舍。時維摩詰即化作九百萬師子之座,嚴好如前,諸菩薩皆坐其上。時化菩薩以滿缽香飯與維摩詰,飯香普薰毗耶離城,及三千大千世界。時毗耶離婆羅門、居士等,聞是香氣,身意快然,嘆未曾有。

  維摩詰所化現(xiàn)的菩薩與香積國的九百萬菩薩,承香積佛及維摩詰的神力加持,須臾之間就來到維摩詰住所,其速度遠遠超過光速。維摩詰又現(xiàn)神變,化現(xiàn)出九百萬獅子寶座給來的諸菩薩坐;兴_帶來的香飯普熏毗耶離城及大千世界,全城的民眾聞到這飯香,身意暢快,嘆未曾有。漢傳佛教寺院里的齋堂多題名“香積廚”,源出于此。

  于是,長者主月蓋,從八萬四千人,來入維摩詰舍。見其室中菩薩甚多,諸師子座,高廣嚴好,皆大歡喜,禮眾菩薩及大弟子,卻住一面。諸地神、虛空神,及欲、色界諸天,聞此香氣,亦皆來入維摩詰舍。

  時維摩詰語舍利弗等諸大聲聞:“仁者,可食!如來甘露味飯,大悲所熏,無以限意食之,使不銷也。”

  有異聲聞念是飯少,而此大眾人人當食?

  長者主月蓋,是毗耶離城中另外一位在家菩薩,他聞到未曾有的飯香,帶著八萬四千人來到維摩詰舍,見到室中那么多的菩薩,皆大歡喜。長者主,大概相當于今天的商會會長之類。諸地神、虛空神、欲界色界諸天,也都因聞飯香來到維摩詰舍。維摩詰請舍利弗等諸大羅漢就餐,說這是香積佛大悲所熏的甘露味飯,不要以有限有礙的意識分別去吃,使得這飯不好消化。“有異聲聞”大概是智慧差一些的聲聞,想這么一缽飯,怎么夠舍中的好幾百萬人每人都吃到呢?

  化菩薩曰:“勿以聲聞小德小智,稱量如來無量;!四海有竭,此飯無盡!使一切人食,摶若須彌,乃至一劫,猶不能盡。所以者何?無盡戒、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功德具足者所食之余,終不可盡,于是缽飯悉飽眾會,猶故不儩。”

  其諸菩薩、聲聞、天、人,食此飯者,身安快樂,譬如一切樂莊嚴國諸菩薩也,又諸毛孔皆出妙香,亦如眾香國土諸樹之香。

  化菩薩教訓智慧微淺的異聲聞說:不要以你們的小德小智去測度佛的無量;!這飯是佛無盡的功德所感果報,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稱“五分法身”,;蹮o盡故,這飯也無盡,足以令舍中所有大眾都飽足,“不儩”就是不減少。所有用了此飯的菩薩、聲聞、諸天及人,皆身安快樂,毛孔中皆放出猶如香積佛國諸樹的妙香。

  爾時,維摩詰問眾香菩薩:“香積如來,以何說法?”

  彼菩薩曰:“我土如來無文字說,但以眾香令諸天、人得入律行。菩薩各各坐香樹下,聞斯妙香,即獲一切德藏三昧,得是三昧者,菩薩所有功德皆悉具足。”

  維摩詰問香積佛國眾菩薩,貴國香積佛如何說法,回答說:不用文字語言,只以眾香,令諸天、人得入律行,即自然持戒。菩薩們坐在香樹下,聞到妙香,就可以入一切德藏三昧而具足菩薩所有的功德。這在《楞伽經(jīng)》里面也有說,不是所有的佛土都是以語言說法,有各種各樣的說法形式,香積佛土便是以眾香說法,不用語言文字。

  彼諸菩薩問維摩詰:“今世尊釋迦牟尼,以何說法?”

  維摩詰言:“此土眾生剛強難化,故佛為說剛強之語以調(diào)伏之。言是地獄、是畜生、是餓鬼、是諸難處、是愚人生處。是身邪行,是身邪行報;是口邪行,是口邪行報;是意邪行,是意邪行報;是殺生,是殺生報;是不與取,是不與取報;是邪淫,是邪淫報;是妄語,是妄語報;是兩舌,是兩舌報;是惡口,是惡口報;是無義語,是無義語報;是貪嫉,是貪嫉報;是嗔惱,是嗔惱報;是邪見,是邪見報;是慳吝,是慳吝報;是毀戒,是毀戒報;是嗔恚,是嗔恚報;是懈怠,是懈怠報;是亂意,是亂意報;是愚癡,是愚癡報;是結(jié)戒,是持戒,是犯戒;是應作,是不應作;是障礙,是不障礙;是得罪,是離罪;是凈,是垢;是有漏,是無漏;是邪道,是正道;是有為,是無為;是世間,是涅槃。

  以難化之人,心如猨猴,故以若干種法,制御其心,乃可調(diào)伏。譬如象馬,儱悷不調(diào),加諸楚毒,乃至徹骨,然后調(diào)伏。如是剛強難化眾生,故以一切苦切之言,乃可入律。

  香積佛國的諸菩薩問維摩詰,釋迦牟尼佛以什么形式說法?回答說:娑婆世界的眾生剛強難化,所以釋迦牟尼佛用剛強的語言說法,以此調(diào)伏他們。就像烈馬、烈象難以馴服,用毒打徹骨的方法,才能調(diào)伏。電視劇里,武則天做貴人的時候,有匹烈馬誰都不能馴服,武則天拿一把短劍往馬身上刺了一劍,烈馬就被調(diào)伏了。對我們這些剛強難化的眾生,釋迦牟尼佛苦口婆心,說因果業(yè)報,說染凈因果,分別善惡,區(qū)分有漏無漏,闡明邪道正道,以種種苦切之言,教導眾生棄惡修善,趨向涅槃。“入律”就是接受、持守戒律。

  彼諸菩薩聞說是已,皆曰:“未曾有也!如世尊釋迦牟尼佛,隱其無量自在之力,乃以貧所樂法,度脫眾生;斯諸菩薩亦能勞謙,以無量大悲,生是佛土。”

  香積佛國眾菩薩衷心贊嘆釋迦牟尼佛,隱藏其無量自在神力,說下根眾生所喜聞樂見的法,以度脫他們,這真是未曾有的奇跡!釋迦佛的菩薩弟子眾,也很是了不起,能以無量大悲,生于這個穢土。“貧所樂法”的“貧”,就是經(jīng)常說的“貧僧”、“貧道”的“貧”,不是說“我沒有錢,很貧窮”,而是說“我沒有修持,我沒有道”。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都是屬于這種貧窮無道者。“勞謙”,是不辭勞倦而且謙卑的意思,原來是很大的菩薩,故意降得很低,以無量大悲生于穢土度化煩惱眾生。

  維摩詰言:“此土菩薩于諸眾生大悲堅固,誠如所言。然其一世饒益眾生,多于彼國百千劫行。所以者何?此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諸余凈土之所無有。何等為十?以布施攝貧窮,以凈戒攝毀禁,以忍辱攝嗔恚,以精進攝懈怠,以禪定攝亂意,以智慧攝愚癡,說除難法度八難者,以大乘法度樂小乘者,以諸善根濟無德者,常以四攝成就眾生,是為十。

  維摩詰說:此土菩薩以堅固的大悲在這樣惡濁的世界饒益眾生,其功德非常大,他們一世修行利益眾生的功德,比香積國菩薩百千劫修行的功德還要多。為什么?因為娑婆世界雖然穢惡,卻有其它佛國凈土所沒有的十種善法:好修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禪定、智慧六度,說除難法、以大乘法度小乘、以善根濟度無德、以四攝成就眾生。因為唯有這個世界有貧窮、犯戒、瞋恚、懈怠、亂意、愚癡、八難、小乘、無德,可以說是個難得的修行道場,給予菩薩修持六度四攝等行、具足自度度人功德的大好機會。所以《無量壽經(jīng)》雖然號召往生西方凈土,又說在此土精進修行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年。

  彼菩薩曰:“菩薩成就幾法,于此世界行無瘡疣,生于凈土?”

  維摩詰言:“菩薩成就八法,于此世界行無瘡疣,生于凈土。

  香積佛國的菩薩請問:菩薩在此世界如何修行才能生于凈土?“瘡疣”就是毛病、缺陷,行無瘡疣,就是修行沒有缺陷。按經(jīng)中通常的說法,要生于諸佛的凈土,必須是登菩薩初地或者二地以上。維摩詰回答說,菩薩成就八種法,得以生于凈土。

  何等為八?饒益眾生,而不望報;代一切眾生受諸苦惱,所作功德盡以施之;等心眾生,謙下無礙;于諸菩薩視之如佛;所未聞經(jīng),聞之不疑;不與聲聞而相違背;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于其中調(diào)伏其心;常省己過,不訟彼短,恒以一心求諸功德,是為八法。

  這八法是很具體的菩薩行、道德修養(yǎng):饒益眾生不望報答、代眾生受苦、一切功德回向眾生、等視眾生而常謙卑、視菩薩如佛、聞深經(jīng)不疑、不違聲聞、不嫉妒別人的供養(yǎng)、不因自己獲得利養(yǎng)而驕傲、常省己過不說他短。“不與聲聞而相違背”,是說大乘法和聲聞法雖然有差別,但并非矛盾,基本精神多相一致。“訟”是告的意思,“不訟彼短”,是不去揭發(fā)別人的過錯。

  維摩詰、文殊師利于大眾中說是法時,百千天人皆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十千菩薩得無生法忍。

  兩位大菩薩說法時,百千天人皆發(fā)菩提心,一萬菩薩得無生法忍。為何發(fā)心、得忍呢?一方面因天人們聽法時如法思惟、言下見性,一方面因大菩薩的法力加持。

原標題:《維摩詰所說經(jīng)》講解—香積佛品第十

文章轉(zhuǎn)自微信公眾號:陳兵教授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