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詰經(jīng)

《維摩詰經(jīng)》簡稱《維摩經(jīng)》,全名是《維摩詰所說經(jīng)》,亦名《不可思議解脫經(jīng)》。維摩羅詰是梵語Vimalakirti之音譯,維摩羅意即“凈名”、“無垢”,詰即為“稱”,故《維摩詰經(jīng)》又名《凈名經(jīng)》或《說無垢稱經(jīng)》。摩羅詰又譯為維摩羅詰、毗摩羅詰,略稱維摩或維摩詰。意譯為凈名...[詳情]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5)

  彼有疾菩薩,復(fù)應(yīng)作是念:如我此病,非真非有,眾生病亦非真非有。

  患病的菩薩還應(yīng)該這樣觀察自己的。捍瞬》钦娣怯校驗自性空,并沒有一個病的實體,所有眾生的疾病都是如此。

  作是觀時,于諸眾生若起愛見大悲,即應(yīng)舍離。

  當(dāng)菩薩以慈悲心觀眾生病苦的時候,如果沒有跟法性相應(yīng),容易生起“愛見大悲”。“愛見大悲”也是一種大悲,悲心可能非常深徹,但有所執(zhí)著,執(zhí)著眾生、病苦等為實,執(zhí)著自己的悲心,不離對眾生有所染污的愛,不離我見、眾生見。這種大悲不是無緣大悲,無緣大悲是沒有分別的,對一切眾生一切對象,大悲都平等無別,這種大悲不是因為什么緣而生起,而是自性本來具有、自然生起的,這才是菩薩應(yīng)該有的大悲。愛見大悲是有所緣的,有所緣就不免有分別,因為喜歡這個眾生,這是我的親人,是我的徒弟、我的同道,是我喜歡的人,或者我特別可憐他,所以我才有大悲。有了愛見,必然愛某一些人,不愛另外一些人,對于冤家仇敵,對于不信仰佛教的,乃至佛教中別的宗派的人,就不能生起大悲,那就不是菩薩應(yīng)該有的無緣大悲了。愛見大悲還可能導(dǎo)致變態(tài)的、過激的情感,如《楞嚴(yán)經(jīng)》所言:“忽于其處發(fā)無窮悲,觀見蚊蚋猶如赤子,心生憐憫,不覺流淚”,是一種受陰境界,若起圣解,則容易被悲魔入其心腑,“見人則悲,啼泣無限,失于正受,當(dāng)從淪墜”。

  所以者何?菩薩斷除客塵煩惱而起大悲。愛見悲者,則于生死有疲厭心,若能離此,無有疲厭,在在所生,不為愛見之所覆也。

  為什么?菩薩的大悲,是斷除了客塵煩惱而自然生起的無緣大悲,而愛見悲像小乘一樣厭患生死,產(chǎn)生疲厭心,障礙入生死中行菩薩道。若遠(yuǎn)離愛見悲,則遠(yuǎn)離對生死的疲厭心,在進(jìn)入生死修菩薩道時,不會被有執(zhí)著、有弊端的愛見所覆蔽。

  所生無縛,能為眾生說法解縛,如佛所說。

  離愛見悲的菩薩雖然入于生死,如投胎為人,也能不被煩惱系縛,能為眾生正確地解說佛法,有效地解除眾生的各種系縛。

  若自有縛,能解彼縛?無有是處!若自無縛,能解彼縛,斯有是處。是故菩薩不應(yīng)起縛。

  自己如果還被繩子捆住,怎么能夠把捆住別人的繩子解開呢?只有自己不被任何無明煩惱系縛,才能為眾生解縛,如惠能大師所謂“隨方解縛”。

  何謂縛?何謂解?貪著禪味,是菩薩縛;以方便生,是菩薩解。

  什么叫做系縛,什么叫解縛?貪著禪味是菩薩系縛,貪著禪定的快樂,叫做“味禪”,一天只管打坐不管其它,喜歡躲進(jìn)深山里去修定,或喜歡住在自認(rèn)為是凈土的藏區(qū)修行,追求往生色界、無色界永享禪樂,這是菩薩的系縛,被禪定所縛而不能度眾生,甚至不能盡到做人應(yīng)盡的家庭、社會責(zé)任,現(xiàn)在也有此類人,往往自命清高,自詡為修行人、隱士。這種系縛怎么去解呢?以方便去解,方便,即是六度中的布施等前五度及四攝等,創(chuàng)造種種條件、利用種種技巧去利益、度化眾生。修行方便,即使證得四禪八定,也不可往生色界、無色界天,而要以愿力生于欲界、人間,在眾生中修方便、行方便。

  又,無方便慧縛,有方便慧解;無慧方便縛,有慧方便解。

  這個偈子非常重要,講的是方便與智慧的關(guān)系。如果僅僅有智慧而沒有方便,那么就會被智慧所系縛,只有如實知見的智慧,沒有度眾生的方便,不修布施等五度,全部力量都用在以智慧斷煩惱上,只能成慧解脫阿羅漢,沒有福報,沒有財富、權(quán)力、知識技術(shù)等度化、利樂眾生所需要的方便,這是被智慧所系縛了,不能度眾生。禪宗中人有不少便是這樣。這種菩薩若修方便,就能夠以方便把智慧系縛解開。如果沒有智慧,只有方便,修了很多的大布施,像今天不少佛弟子,塑了很多佛像,建了很多寺廟,做了很多慈善事業(yè),但是這些都是世間法,缺了般若智慧,這些方便反而會成為系縛,可能增長我慢,認(rèn)為自己做了很大的功德,了不起了,是大施主、大和尚,由我慢的根本可以出生貪瞋嫉妒等諸多煩惱,難以超出生死,來生即便能轉(zhuǎn)生為富貴人,煩惱及習(xí)氣不斷,很可能會貪著富貴,因富貴而造惡業(yè),墮入惡道。這種菩薩的系縛,要以智慧去解。所以,智慧和方便,如車之二輪、鳥之二翅,是不能分開的,須同時運(yùn)行,缺了哪一方都不行。

  何謂無方便慧縛?謂菩薩以愛見心莊嚴(yán)佛土,成就眾生。

  下面再具體解釋,什么叫無方便被智慧所縛?雖然發(fā)了菩提心,但是這個菩提心沒有離愛見,貪著莊嚴(yán)美好的佛土,貪著度很多眾生乃至度盡眾生,認(rèn)為這是我的成就、我的功德,這就被智慧所縛了。

  于空、無相、無作法中,而自調(diào)伏,是名無方便慧縛。

  僅僅以空、無相、無作三解脫門去調(diào)伏自心,偏重于調(diào)伏自心,斷盡煩惱,而忽視度眾生,叫做無方便慧縛。

  何謂有方便慧解?謂不以愛見心莊嚴(yán)佛土成就眾生,于空無相無作法中,以自調(diào)伏,而不疲厭,是名有方便慧解。

  雖然把愛見心除掉,但是也莊嚴(yán)國土成就眾生,也修空、無相、無作三解脫門調(diào)伏自心,而且自度度他、莊嚴(yán)國土成就眾生沒有疲厭,叫做有方便慧解。

  何謂無慧方便縛?謂菩薩住貪欲嗔恚邪見等諸煩惱,而植眾德本,是名無慧方便縛。

  雖然發(fā)了菩提心,但是智慧沒有修好,不離貪欲嗔恚邪見等諸煩惱,能夠做大的布施,能夠持戒、修定、持咒念佛乃至發(fā)神通,種植種種福田,叫做無慧方便縛。這樣的佛弟子比有慧無方便者要多得多。

  何謂有慧方便解?謂離諸貪欲嗔恚邪見等諸煩惱,而植眾德本,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有慧方便解。

  植眾德本,勤種福田,持戒、布施、禪定等方便,都需要修,但是在修持時要離貪嗔癡等煩惱,而且這樣修的時候不是只為自己求福報,而是為了成就無上菩提,叫做有慧方便解。

  文殊師利!彼有疾菩薩,應(yīng)如是觀諸法,又復(fù)觀身無常,苦、空、非我,是名為慧。雖身有疾,常在生死,饒益一切,而不厭倦,是名方便。

  患病的菩薩,應(yīng)該這樣如實正觀諸法,觀身無常、苦、非我,叫做修智慧。雖然自己有病,常在生死中,而能饒益一切眾生,不厭倦生死,不畏懼生老病死等苦,叫做方便。

  又復(fù)觀身,身不離病,病不離身,是病是身,非新非故,是名為慧。

  既然有身,就難免沒有病,要觀病和身體的本性,都是念念生滅、剎那生滅,既不是新也不是故,現(xiàn)在醫(yī)學(xué)講分分秒秒都在新陳代謝,沒有一個常住的故、陳的實體,也沒有一個常住的新的實體,所以說非新非故,這叫做慧。

  設(shè)身有疾,而不永滅,是名方便。

  雖然入于生死中有病也有死,但是不求疾病永遠(yuǎn)滅掉、身體永遠(yuǎn)滅掉,不像道教一樣追求成為一個不生病的人仙。既然生為人,便免不了有病,菩薩也是這樣,不但不怕得病,而且認(rèn)為病是個好東西,是促使人反省人生從而生起出離心的助緣,《阿含》系的《八師經(jīng)》中,佛即稱病等八苦為八師,佛也曾示現(xiàn)有病,這叫做方便。

原標(biāo)題:《維摩詰所說經(jīng)》講解—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5)

文章轉(zhuǎn)自微信公眾號:陳兵教授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