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 本地分 有尋有伺等三地第三—五

  【譯文

  其次,什么是從尋、伺的相狀方面加以確立?略語說:

  體、所緣、行相、等起和差別、抉擇、流轉(zhuǎn),略辨其相狀,即應(yīng)知曉。

  應(yīng)當知曉此相狀略分有七種:第一、本質(zhì)性,第二、對象,第三、運行相狀,第四、同時起動者,第五、分類差別,第六、如何判定,第七、流轉(zhuǎn)變化。

  尋、伺的本質(zhì)性,指對事理對象不加以深入推求審度,即以思尋為本質(zhì)性;如對事理對象加以深入推求審度,即以智慧為本質(zhì)性,上述是應(yīng)當知曉的。

  尋、伺的對象,指依托名身、句身、文身的意義為對象。

  尋、伺的運行相狀,指對這對象匆略尋求的運行相狀,是尋;對這對象精細審察,是伺。

  與尋、伺同時俱起的,指發(fā)出的語言。

  尋、伺的分類差別有七種,指有相、無相至不染污,如前面意地說過的。

  尋、伺的判定,如尋、伺就是一切心心所法嗎?或一切心心所法就是尋、伺嗎?不對!尋、伺必然是心心所法的范疇,或有的心心所法并非尋、伺。相對出世的智慧,除開出世智能和尋、伺,其他的一切三界的心心所法都不是尋、伺。

  尋、伺的流轉(zhuǎn)變化,如地獄眾生的尋、伺,在怎么的情狀下運行?接觸什么對象?由什么感受引發(fā)?與引發(fā)的感受相應(yīng)的情緒是什么?企求什么?以什么造作導(dǎo)致流轉(zhuǎn)變化?如同地獄眾生,畜生、餓鬼、人、欲界天、初靜慮地天的所有眾生的尋、伺,在怎樣的情狀下運行?接觸什么對象?由什么感受引發(fā)?與引發(fā)的感受相應(yīng)的情緒是什么?企求什么?以什么造作導(dǎo)致流轉(zhuǎn)變化?地獄眾生的尋、伺,全是愁戚的運行,接觸不可愛的對境,由苦的感受引發(fā),與憂傷情緒相應(yīng),常常企求脫離苦,由不離煩擾心的貪愛欲造作導(dǎo)致流轉(zhuǎn)變化。如同地獄眾生的尋、伺始終受苦,餓鬼的尋、伺也是這樣。畜生、人、大力餓鬼所有的尋、伺大都是在愁戚中運行,較少在欣悅中運行;大都接觸不可愛的對境,較少接觸可愛的對境;大都由苦的感受引發(fā),較少由樂的感受引發(fā);大都與憂傷情緒相應(yīng),較少與歡喜情緒相應(yīng);大都企求脫苦,較少企求遇樂;由不離煩擾心的貪愛欲造作導(dǎo)致流轉(zhuǎn)變化。欲界諸天眾生所有的尋、伺,大都在欣悅中運行,較少在愁戚中運行;大都在接觸可愛的對境,較少接觸不可愛的對境;大都由樂的感受引發(fā),較少由苦的感受引發(fā);大都與歡喜的情緒相應(yīng),較少與憂傷的情緒相應(yīng);大都企求遇樂,較少企求脫苦;由不離煩擾心的貪愛欲造作導(dǎo)致流轉(zhuǎn)變化。初靜慮地天眾生所有的尋、伺,始終在欣悅中運行,始終接觸可愛的境界,始終由樂的感受引發(fā),始終與歡喜的情緒相應(yīng),只企求不離樂,由離煩擾心貪愛欲的造作導(dǎo)致流轉(zhuǎn)變化。

  【原典

  復(fù)次,云何相施設(shè)建立?嗢柁南曰:

  體①所緣行相②,等起③與差別,決擇及流轉(zhuǎn),略辨相應(yīng)知。

  應(yīng)知此相略有七種:一體性,二所緣,三行相,四等起,五差別,六決擇,七流轉(zhuǎn)。

  尋、伺體性者,謂不深推度所緣④,思⑤為體性;若深推度所緣,慧⑥為體性應(yīng)知。

  尋、伺所緣者,謂依名身⑦、句身⑧、文身⑨義為緣。

  尋、伺行相者,謂即于此所緣尋求行相⑩,是尋;即于此所緣伺察行相⑾,是伺。

  尋、伺等起者,謂發(fā)起語言。

  尋、伺差別者,有七種差別,謂有相、無相乃至不染污,如前說⑿。

  尋、伺決擇者⒀,若尋、伺即分別耶⒁?設(shè)分別即尋、伺耶⒂?謂諸尋、伺必是分別⒃或有分別非尋、伺⒄。謂望出世智,所余一切三界心心所皆是分別而非尋、伺⒅。

  尋、伺流轉(zhuǎn)者,若那落迦尋、伺,何等行⒆?何所觸?何所引?何相應(yīng)?何所求?何業(yè)轉(zhuǎn)?如那落迦如是,旁生、餓鬼、人、欲界天、初靜慮地天,所有尋、伺,何等行?何所觸?何所引?何相應(yīng)?何所求?何業(yè)轉(zhuǎn)耶?謂那落迦尋、伺,唯是戚行⒇,觸非愛境,引發(fā)于苦,與憂相應(yīng),常求脫苦,嬈心業(yè)轉(zhuǎn)(21)。如那落迦尋、伺一向受苦,餓鬼尋、伺亦爾。旁生、人趣、大力餓鬼,所有尋、伺,多分戚行,少分欣行;多分觸非愛境,少分觸可愛境;多分引苦,少分引樂;多分憂相應(yīng),少分喜相應(yīng);多分求脫苦,少分求遇樂;嬈心業(yè)轉(zhuǎn)。欲界諸天所有尋、伺,多分欣行,少分戚行;多分觸可愛境,少分觸非愛境;多分引樂,少分引苦;多分喜相應(yīng),少分憂相應(yīng);多分求遇樂,少分求脫苦:嬈心業(yè)轉(zhuǎn)(22)。初靜慮地天所有尋、伺,一向欣行,一向觸內(nèi)可愛境界(23),一向引樂,一向喜相應(yīng),唯求不離樂,不嬈心業(yè)轉(zhuǎn)。

  【注釋

 、袤w:體性,此處指尋、伺各自的本質(zhì)性。

 、谛邢啵簩、伺運行相狀。

 、鄣绕穑号c尋、伺同時起動者,指語言。

  ④不深推度所緣:對所緣的對境事理不加以深入推求審度,即匆草粗淺。

 、菟迹盒乃ㄖ械谋樾蟹ǎ饧此紝,尚能尋思求取善、惡、無記境。

 、藁郏盒乃ㄖ械膭e境法,即智慧,能推求決定斷卻疑念,達到對佛理真實的善法抉擇。

 、呙恚簝蓚字構(gòu)成的詞,如白蓮、漢文、佛典、靜慮。單字構(gòu)成的詞,佛家稱為名,如蓮、人、典、慮,三個名以上稱為多名身,如白蓮花、初靜慮、漢文大藏經(jīng)。

  ⑧句身:即句子,佛家稱為名字圓滿,即表達完整意思,如白蓮花妙、佛典浩瀚。

 、嵛纳恚杭醋帧⒆帜。佛家稱所依字,即名身、句身所依的字,梵文即字母。一說兩個字母才能稱文身。

  ⑩于此所緣尋求行相:相對文義境,內(nèi)心運行狀態(tài)是粗略匆忙推求尋思的。

 、嫌诖怂壦挪煨邢啵合鄬ξ牧x境,內(nèi)心運行狀態(tài)是深入嚴謹精密審察的。

 、腥缜罢f:如前面意地中說,即分別所緣的七種分別:有相分別、無相分別、任運分別、尋求分別、伺察分別、染污分別、不染污分別。

 、褜、伺決擇者:意即對尋、伺與否的判斷確定,非指尋、伺判斷選擇的功能。

 、覍、伺即分別耶:尋、伺就是一切心心所法嗎?此處分別,指所分別的種種內(nèi)心活動現(xiàn)象。

 、臃謩e即尋、伺耶:一切心心所法都是尋、伺嗎?

 、詫、伺必是分別:尋、伺必然是心心所法所攝。

 、沼蟹謩e非尋、伺:有的心心所法并非尋、伺。

 、炙嘁磺腥缧男乃允欠謩e而非尋、伺:所余下的一切三界心心所,指除開了出世智和尋、伺的心心所。出世智無分別,所以不屬于分別了的心心所。

 、仔校捍颂幮兄笇ぁ⑺诺某钇菖c欣悅所攝。

 、匚ㄊ瞧菪校喝际浅钇菪缘倪\行。指地獄眾生只得受苦無樂的心態(tài)表現(xiàn)于尋、伺。

  (21)嬈心業(yè)轉(zhuǎn):不離煩擾心的貪愛欲的作業(yè)導(dǎo)致的流轉(zhuǎn)。嬈,□□音擾,煩擾。

  (22)嬈心業(yè)轉(zhuǎn):此處指欲界諸天也有嬈心業(yè)轉(zhuǎn),是因為欲界諸天業(yè)轉(zhuǎn)仍不離貪愛欲,所以不免煩惱生。

  (23)一向觸內(nèi)可愛境界:自始至終緣觸內(nèi)心可愛的境界,即禪定中內(nèi)證體認的精神境界。

精彩推薦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