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 本地分 有尋有伺等三地第三—五
【譯文】
又次,什么是從種種善惡雜染現(xiàn)象俱起方面加以確立?指由三種善惡雜染現(xiàn)象確立。哪三種?第一、煩惱的善惡雜染現(xiàn)象,第二、造作的善惡雜染現(xiàn)象,第三、受生流轉的善惡雜染現(xiàn)象。
煩惱的善惡雜染現(xiàn)象是什么?略語說:
自性若分別,因位及與門,上品顛倒攝,差別諸過患。
應當知曉煩惱的善惡雜染現(xiàn)象的確立通由煩惱的本性、分類、成因、不同階段、惱門、嚴重相狀、見解是非顛倒范疇、作用差別、各種過咎禍患,有關的解釋應該知曉。
煩惱的本性,指如果煩惱現(xiàn)象產(chǎn)生時,心不寂靜的相狀就自然地生起,由于那不寂靜相已經(jīng)生起,心便以不寂靜的運行狀態(tài)連續(xù)流轉,這叫概略說明煩惱的本性。
煩惱的分類:有的確立一種,以煩惱雜染善惡、污染心性的涵義為依據(jù);有的分成二種,指由見道斷絕的見惑煩惱,由修道斷絕的事惑煩惱:有的分成三種,指將眾生羈在欲界的煩惱,羈在色界的煩惱,羈在無色界的煩惱;有的分為四種,指將眾生羈在欲界的不善和無記的煩惱,羈在色界的無記煩惱,羈在無色界的無記煩惱;有的分為五種,指見苦圣諦所斷絕的煩惱,見集圣諦所斷絕的煩惱,見滅圣諦所斷絕的煩惱,見道圣諦所斷絕的煩惱,由修道斷絕的事惑煩惱。有的分為六種,指對三界塵世生活貪愛執(zhí)取,對痛苦或不順利憤恨不忍、傲慢不讓,對眾事理不能明解,對是非真假見解顛倒錯誤,對佛道真理疑慮不定;有的分為七種,指七種隨身不離藏伏在阿賴耶識的煩惱種,第一、欲界貪愛執(zhí)取塵世生活的煩惱種,第二、對痛苦不順利憤恨不忍的煩惱種,第三、色界、無色界貪愛執(zhí)取塵世生活的煩惱種,第四、傲慢不讓的煩惱種,第五、不明解眾事理的煩惱種,第六、對是非真假見解顛倒錯誤的煩惱種,第七、對佛道真理疑慮不定的煩惱種;有的分為八種,指對三界塵世生活貪愛執(zhí)取,對痛苦不順利憤恨不忍,傲慢不讓,對眾事理不能明解,對佛道真理疑慮不定,對是非真假見解顛倒錯誤,以及二種對外境的執(zhí)取貪愛;有的分為九種,指九種結合苦的煩惱,第一、結合苦的對三界塵世生活的貪愛執(zhí)取,第二、結合苦的對痛苦不順利的憤恨不忍,第三、結合苦的傲慢不讓,第四、結合苦的對眾事理不能明解,第五、結合苦的對是非真假見解顛倒錯誤,第六、結合苦的修難成正果的事,第七、結合苦的對佛道真理疑慮不定,第八、結合苦的對他人成就的嫉妒,第九、結合苦的秘藏財物吝惜不舍;有的分為十種,第一、認定我實有及身邊物為我實有,第二、執(zhí)著偏見,第三、否定因果報應義理的邪惡見,第四、執(zhí)取各種悖理見解以為最勝,第五、對外道戒律的恪守,第六、對三界塵世生活的貪愛執(zhí)取,第七、對痛苦不順利憤恨不忍,第八、傲慢不讓,第九、對諸事理不能明解,第十、對佛道真理疑慮不定;有的分為一百二十八種煩惱等,指上面說的十種煩惱在三界中各別相對十二種對真諦的蒙昧形成一百二十八種煩惱。
煩惱形成原因,指六種原因:第一、由于依托的因素,第二、由于緣接的對象,第三、由于親近他人,第四、由于聞受邪教,第五、由于反復熏習,第六、由于內心調動。由于這六種原因,才生起諸煩惱。
由于依托的因素,指由煩惱種子發(fā)起眾煩惱。由于緣接的對象,指外緣接境界出現(xiàn)在面前順生煩惱。由于親近他人,指由于跟隨不善的人學習。由于聞受邪教,指由于聞受非真正的道法。由于反復熏習,指由于現(xiàn)行煩惱反復猛力熏習先時植下的種子。由于內心調動,指內心發(fā)起違悖善性真理的趨向,眾煩惱產(chǎn)生。
煩惱的階段,概略分為七種:第一、種子階段,第二、煩惱纏身不脫的階段,第三、類別產(chǎn)生的階段,第四、各種煩惱一起產(chǎn)生的階段,第五、欲界煩惱階段,第六、欲界天煩惱階段,第七、上界天煩惱階段。由于二種緣故,煩惱種子隨身伏藏相續(xù)不斷,第一、由于煩惱種子始終隨附逐身,第二、由于煩惱生起后又使得隨伏的煩惱種子性更堅。
煩惱的惱門,概略說由二種門煩惱惱心,指由纏身不得出離的門及煩惱種門惱心。纏身不得出離的門又分為五種:第一、由于心處在不寂靜狀態(tài),第二、由于障礙善法,第三、由于發(fā)起使人死后墮入惡趣(地獄、畜生、餓鬼)的種種惡作,第四、由于使人陷入種種鄙賤處境,第五、由于能感招受生果報等等苦。什么是煩惱種門惱心?指煩惱種成為纏身不得出離的煩惱所依托的因素和能引發(fā)受生果報等等苦,此又由七門惱心,一切煩惱對于見解和修習能成為障礙是應當知曉的,指由于錯訛見解、由于對四圣諦(苦、集、滅、道)蒙昧不解、由于對佛法圣諦疑慮不決、由于迷執(zhí)錯訛見解、由于對以上妄念產(chǎn)生的因緣(苦諦、集諦)迷惑不解,由于以上妄念產(chǎn)生于對怖畏果報受生的迷惑、由于修道斷絕的一切煩惱自然地現(xiàn)行。
什么是煩惱的嚴重相狀?指煩惱現(xiàn)行猛利難伏的相狀和對微劣事現(xiàn)行加重的相狀。此相概略說有六種:第一、由于毀犯,第二、由于受生,第三、由于連續(xù)流轉,第四、由于種種事,第五、由于起惡造作,第六、由于不完全出離。由于毀犯,指由于此煩惱纏身,毀壞一切對真理正道的學習。由于受生,指由于此煩惱死后只能生在欲界受苦的惡趣中。由于連續(xù)流轉,指被對三界貪愛執(zhí)取等煩惱支配的人、諸根成熟的從少年階段到壯年階段的人、缺乏菩提種子的人。由于種種事引起,指面對父母師長不尊重、面對佛法僧不積功德、面對貧窮困苦的人不施恩救濟。由于起惡造作,指由于此煩惱纏身,憑著很強的適悅感受起行為、語言的惡行。由于不完全出離,指此煩惱屬于嚴重范疇,用初級不離利養(yǎng)的方法加以斷絕,沒有什么功效。
煩惱的見解是非顛倒范疇,指的是七種顛倒:第一、在思惟上顛倒,第二、在見解上顛倒,第三、在心識上顛倒,第四、將無恒常不變倒視成恒常不變,第五、將苦的倒視成樂的,第六、將不清凈的倒視成清凈的,第七、將無真實的我倒視成有真實的我。在思惟上顛倒,指對無恒常不變、苦、不凈、無真實的我起常、樂、凈、我妄想性的分別。在見解上顛倒,就是指對那以妄想分別出的事理,內心認可樂受,并形成執(zhí)著不舍的煩惱。在心識上顛倒,就是指那執(zhí)著不舍的煩惱中的貪愛塵世等煩惱。應當知曉,煩惱概略分為三種:有的煩惱是根本顛倒煩惱,有的煩惱是自體顛倒煩惱,有的煩惱是流轉相續(xù)性質無變的顛倒煩惱。根本顛倒的煩惱,指不能明解諸事理。自體顛倒煩惱,指認定我實有及身邊物為我實有、執(zhí)著偏見中的一部分、執(zhí)取種種妄見認為最勝、對外道戒律的恪守和對三界塵世生活的貪愛執(zhí)取。流轉相續(xù)性質無變的顛倒煩惱,指否定因果報應義理的邪惡見解、執(zhí)著偏見中的一部分、對痛苦不順利憤恨不忍、傲慢不讓及對佛道真理疑慮不定。這些中間,認定我實有及身邊物為我實有是將無真實的我倒視為有真實的我,執(zhí)著偏見中的一部分是將無恒常不變倒視為恒常不變,執(zhí)取種種妄見認為最勝是將不清凈的倒視為清凈的,對外道戒律的恪守是將苦的倒視為樂的。對三界塵世生活的貪愛執(zhí)取通有二種顛倒,指將不清凈的倒視為清凈的,將苦的倒視為樂的。
煩惱的作用差別,有許多種差別應當知曉,指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暴流、梔、取、系、蓋、株杌、垢、常害、箭、所有、根、惡行、漏、匱、燒、惱、有諍、火、熾然、稠林、拘礙這些種類煩惱的作用差別。應知這些煩惱作用中,能結合苦,所以稱作結;使得奉善行不自在,所以稱作縛;一切世間強化的煩惱種子隨附逐身,所以稱作隨眠;煩惱一旦從心生反過來使心不得解脫,所以稱作隨煩惱;煩惱起反復相續(xù)不絕,所以稱作纏;煩惱像深廣難渡的流水,使人無奈地順流漂溺,稱作暴流;奉種種邪法障礙出離,所以稱作枙;能取來自身果報苦趣連續(xù)不斷,所以稱作取;使人難以解脫,所以稱作系;覆蔽真實義理,所以稱作蓋;像矮雜木壞稼田,煩惱生就阻礙人從善,所以稱作株杌;心性受污染,所以稱作垢;長久地毀害人,所以稱作常害;煩惱使身心呈不寂靜相,并長遠地隨附逐身,稱作箭;能攝取五蘊不舍,所以稱作所有;使種種不善行依托煩惱生,所以稱作根;作為種種邪行的本因,所以稱作惡行;心意識緣境流散動亂生雜染,所以稱作漏;因對受用無滿足心?质茇毞,所以稱作匱;使得所企求的是乖離不可愛的事物,所以稱作燒;使人愁苦衰損,所以稱作惱;能成為斗訟爭執(zhí)的動因,所以稱作有諍;像燒薪柴一樣地毀掉所有積集的種種善根,所以稱作火;如大熱病燒惱身心,所以稱作熾然;取種種苦蘊密稠如林,所以稱作稠林;能使眾生樂著種種塵世的妙欲,而且能障礙人修證超塵出世法,所以稱作拘礙。
煩惱的過咎禍患,應當知曉煩惱有無數(shù)的過咎禍患,指煩惱生起時先惱亂人的心,其次使人對所認識的對象事理發(fā)起是非真假顛倒的見解,使得種種煩惱種子都得以堅固;使得眾煩惱互相引發(fā)作相同性質的連續(xù)流轉;能引起對自己的毀害、能引起對別人的毀害、既引起對自己的毀害又引起對別人的毀害,使人生現(xiàn)世罪、生后世罪、既生現(xiàn)世罪又生后世罪,使人承受那受生身的身心憂苦;能引來果報受生等種種大苦;能使煩惱逐身流轉不絕從而遠離出世涅槃的欣樂;能使人修習定地所獲得的眾善法退失;能使人的資財衰損散失;能使人處在大眾中不能無畏,恐懼而沒有威儀;能使人的鄙惡名稱十方流傳,經(jīng)常受到智者的訶責批評;能使人在臨終時產(chǎn)生大的憂傷悔恨,使自身壞死后墮落到眾惡趣,在地獄中受生;使人不能修證得到具有大功德的自身出世涅槃,如此等等過咎無量無邊。
【原典】
復次,云何雜染施設建立①?謂由三種雜染應知。何等為三?一煩惱雜染②,二業(yè)雜染③,三生雜染④。
煩惱雜染云何?嗢柁南曰:
自性若分別,因位及與門,上品⑤顛倒攝⑥,差別⑦諸過患。
當知煩惱雜染由自性故、分別故、因故、位故、門故、上品故、顛倒攝故、差別故、過患故,解釋應知。
煩惱自性者,謂若法生時,其相自然不寂靜起⑧,由彼起故,不寂靜行相續(xù)而轉,是名略說煩惱自性。
煩惱分別者;或立一種,謂由煩惱雜染義故;或分二種,謂見道所斷⑨、修道所斷⑩;或分三種,謂欲系⑾、色系、無色系;或分四種,謂欲系記、無記⑿、色系無記、無色系無記⒀;或分五種,謂見苦所斷⒁、見集所斷、見滅所斷、見道所斷⒂、修道所斷。或分六種,謂貪、恚、慢、無明、見、疑;或分七種,謂七種隨眠⒃,一欲貪隨眠,二瞋恚隨眠,三有貪隨眠,四慢隨眠,五無明隨眠,六見隨眠,七疑隨眠;或分八種,謂貪、恚、慢、無明、疑、見及二種、眨换蚍志欧N,謂九結⒅,一愛結,二恚結,三慢結,四無明結,五見結,六取結⒆,七疑結,八嫉結,九慳結;或分十種,一薩迦耶見⒇,二邊執(zhí)見(21),三邪見,四見取,五戒禁取,六貪,七恚,八慢,九無明,十疑;或分一百二十八煩惱,謂即上十煩惱由迷執(zhí)十二種諦建立應知(22)。
煩惱因者,謂六種因:一由所依故,二由所緣故,三由親近故,四由邪教故,五由數(shù)習故,六由作意故。由此六因,起諸煩惱。
所依故者,謂由隨眠起諸煩惱。所緣故者,謂順煩惱境界現(xiàn)前(23)。親近故者,謂由隨學不善丈夫。邪教故者,謂由聞非正法。數(shù)習故者,謂由先植數(shù)習力勢。作意故者,謂由發(fā)起不如理作意故,諸煩惱生。
煩惱位者,略有七種:一隨眠位,二纏位,三分別起位,四俱生位,五軟位,六中位,七上位。由二緣故,煩惱隨眠之所隨眠:一由種子隨逐故,二由彼增上事故(24)。
煩惱門者,略由二門煩惱所惱,謂由纏門及隨眠門。纏門有五種:一由不寂靜住故,二由障礙善故,三由發(fā)起惡趣惡行(25)故,四由攝受現(xiàn)法鄙賤(26)故,五由能感生等苦故。云何隨眠門所惱?謂與諸纏作所依故及能引發(fā)生等苦故,又由七門,一切煩惱于見及修能為障礙應知,謂邪解了(27)故、不解了(28)故、解了不解了(29)故、邪解了迷執(zhí)(30)故、彼因依處(31)故、彼怖所生(32)故、任運現(xiàn)行故。
云何煩惱上品相?謂猛利相及尤重相。此相略有六種:一由犯故,二由生故,三由相續(xù)故,四由事故,五由起惡業(yè)故,六由究竟故。由犯故者,謂由此煩惱纏故,毀犯一切所有學處。由生故者,謂由此故生于欲界苦惡趣中。由相續(xù)故者,謂貪等行、諸根成熟少年盛壯、無涅槃法者。由事故者,謂緣尊重田(33)、若緣功德田、若緣不應行田而起。由起惡業(yè)故者,謂由此煩惱纏故,以增上適悅心起身、語業(yè)。由究竟故者,謂此自性上品所攝,最初軟對治道之所斷(34)故。
煩惱顛倒攝者,謂七顛倒:一想倒,二見倒,三心倒,四于無常常倒,五于苦樂倒,六于不凈凈倒,七于無我我倒。想倒者,謂于無常、苦、不凈、無我中起常、樂、凈、我妄想分別。見倒者,謂即于彼妄想所分別中,忍可欲樂,建立執(zhí)著。心倒者,謂即于彼所執(zhí)著中貪等煩惱。當知煩惱略有三種:或有煩惱是倒根本,或有煩惱是顛倒體,或有煩惱是倒等流。倒根本者,謂無明。顛倒體者,謂薩迦耶見、邊執(zhí)見一分(35)、見取、戒禁取及貪。倒等流者,謂邪見、邊執(zhí)見一分、恚、慢及疑。此中薩迦耶見是無我我倒,邊執(zhí)見一分是無常常倒,見取是不凈凈倒,戒禁取是于苦樂倒。貪通二種,謂不凈凈倒及于苦樂倒。
煩惱差別者,多種差別應知,謂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暴流、枙、取、系、蓋、株杌、垢、常害、箭、所有、根、惡行、漏、匱、燒、惱、有諍、火、熾然、稠林、拘礙如是等類煩惱差別。當知此中能和合苦,故名為結;令于善行不隨所欲,故名為縛;一切世間增上種子之所隨逐,故名隨眠;倒染心故,名隨煩惱;數(shù)起現(xiàn)行,故名為纏;深難渡故,順流漂故,名暴流;邪行方便,故名為枙(36);能取自身相續(xù)不絕,故名為;難可解脫,故名為系;覆真實義,故名為蓋;壞善稼田,故名株杌(37);自性染污,故名為垢;常能為害,故名為常害;不靜相故,遠所隨故,名為箭(38);能攝依事,故名所有;不善所依,故名為根;邪行自性,故名惡行;流動其心,故名為漏;能令受用無有厭足,故名為匱(39);能令所欲常有匱乏(40),故名為燒;能引衰損,故名為惱;能為斗訟諍競之因,故名有諍;燒所積集諾善根薪,故名為火;如大熱病,故名熾然;種種自身大樹聚集,故名稠林;能令眾生樂著種種妙欲塵故,能障證得出世法故,名為拘礙。
煩惱過患者,當知諸煩惱有無量過患,謂煩惱起時先惱亂其心,次于所緣發(fā)起顛倒,令諸隨眠皆得堅固;令等流行相續(xù)而轉;能引自害、能引他害、能引俱害,生現(xiàn)法罪、生后法罪、生俱法罪,令受彼生身心憂苦;能引生等種種大苦;能令相續(xù)遠涅槃樂;能令退失諸勝善法(41);能令資財衰損散失;能令人眾不得無畏,悚懼無威;能令鄙惡名稱流布十方,常為智者之所訶毀;令臨終時生大憂悔,舍身壞已,墮諸惡趣,生那落迦中;令不證得自勝義利(42),如是等過無量無邊。
注釋
、匐s染施設建立:關于雜染的研究,是佛學的重要內容,在法相唯識學中尤為重要。
本論論述此門的篇幅有整整三卷,本注譯只選取了第一煩惱雜染的重要部分。
②煩惱雜染:煩心惱意的雜染。此雜染屬于精神方面,是雜染的主要部分。
、蹣I(yè)雜染:造作雜染。此雜染屬于行為方面。
④生雜染:受生流轉雜染。此雜染屬于生死果報方面,從屬于煩惱雜染、業(yè)雜染。
、萆掀罚鹤顕乐卣摺7鸺伊晳T將現(xiàn)象的程度按重、一般、輕,定為上品、中品、下品。
⑥頭倒攝:是非顛倒的煩惱范疇。
、卟顒e:指煩惱作用的類別。與前面說的分別不同,分別指煩惱的種種分類法。
、嗳舴ㄉ鷷r,其相自然不寂靜起:當煩惱法產(chǎn)生的時候,心不寂靜的相狀就自然地生起。自然起,再不須有其他因緣而與煩惱俱起。
、嵋姷浪鶖啵河梢姷浪鶖鄿绲囊娀鬅⿶。見道,初生無漏智觀照真諦(苦、集、滅、道)理,即初明佛理真諦。見惑,理不明。
、庑薜浪鶖啵河尚薜浪鶖鄿绲氖禄(或思惑)煩惱。事惑,事(善惡)不明。
、嫌担簩⒈娚b在欲界的煩惱或被欲界煩惱羈絆的煩惱。系,不能解脫如羈絆。如下類推。
⑿欲系記、無記:羈在欲界的不善的和雖覆障善道卻是非善非不善的煩惱。無記,此處指有覆無記。
、焉禑o記、無色系無記:色界、無色界沒有善非善記,只有有覆無記。
⒁見苦所斷:能照見(明識)苦圣諦(四圣諦之一)從而斷絕的煩惱。如下類推。
、右姷浪鶖啵耗苷找姷朗ブB所斷絕的煩惱。此處與前面的「見道所斷」不等義。見苦所斷、見集所斷、見滅所斷、見道所斷,實際上是前文「見道所斷」一分為四。下文「修道所斷」則與前文「修道所斷」義同。
、噪S眠:有多種解釋,小乘視為煩惱的異名,因為煩惱隨逐有情束生增強他們的昏滯。大乘唯識論則說諸煩惱附身,作為種子眠伏在阿賴耶中,可生起一切煩惱纏,因此隨眠可簡譯為煩惱種。其中欲貪為欲界貪,有貪為色界、無色界貪。
、斩N取:即見取、戒禁取。固執(zhí)地以劣見(悖理)為勝見(契理)是見取,固執(zhí)地遵守外道邪戒條以為可以成就勝功德是戒禁取。取,佛家視為煩惱總名,義即執(zhí)取對象境貪愛不舍。
、纸Y:能結合苦為結。
、兹〗Y:修難成正果的事和合苦。
、厮_迦耶見:StkaYadarsama,又名薩迦耶達利瑟致,意譯為有身見、身見。身見包括我見和我所見,即不知己身實為五蘊和合的虛假物,執(zhí)著地認為我實有及身邊他物實為我有。
(21)邊執(zhí)見:即邊見,參見前面作意地有關注釋。
(22)即上十煩惱由迷執(zhí)十二種諦建立應知:具體劃分如下:欲界十種煩惱各具四種迷執(zhí)諦(即迷苦、集、滅、道),合四十種;色界、無色界只有九種煩惱(除恚)各具四種迷執(zhí)諦,合七十二種。以上煩惱共一百一十二種,為見道所斷。又欲界對治修中有薩迦耶見、邊執(zhí)見、貪、恚、慢、無明等六煩惱迷執(zhí);色界、無色界中各只有五煩惱迷執(zhí)(除恚),合十六煩惱,為修道所斷。兩類所斷煩惱共一百二十八種。
(23)順煩惱境界現(xiàn)前:即境界現(xiàn)前順生煩惱。如可愛境界出現(xiàn)在面前順生貪愛,不可愛境界出現(xiàn)在面前順生瞋恚,非可愛非不可愛境界出現(xiàn)在面前順生癡迷。
(24)由彼增上事故:由于煩惱生起后又使得隨伏的煩惱種子性更堅。因此,使得煩惱無從退轉。
(25)發(fā)起惡趣惡行:煩惱起使人作種種惡行,死后墮入各種惡趣(地獄、畜生、鬼)。
(26)攝受現(xiàn)法鄙賤:煩惱致使人陷入種種鄙賤處境,如退失正法、被正人呵斥等。
(27)邪解了:具體指身見、邊見、邪見。
(28)不解了:具體指無明。
(29)解了不解了:具體指疑。
(30)邪解了迷執(zhí):具體指見取、戒禁取等。
(31)彼因依處:那以上的一切妄念產(chǎn)生于對妄念產(chǎn)生的因緣迷惑。具體指對苦諦、集諦迷惑不解。
(32)彼怖所生:那以上的一切妄念產(chǎn)生于對怖畏果報受生的迷惑。具體指對滅諦、道諦的迷惑。怖所生,也作怖畏生,眾生因生妄念作不善行,果報受生惡趣遭罪,明理人就會產(chǎn)生對果報受生的恐怖畏懼心理。
(33)田:又作福田,佛家將應供養(yǎng)者加以供養(yǎng)從而得福報比做種田。一般分為三種,報恩田(即尊重田),對父母師長;功德田,對佛、法、僧三寶;貧窮田(即不應行田),對貧窮困苦人。
(34)最初軟對治道之所斷:初級的不離利養(yǎng)斷煩惱法加以斷絕的煩惱。軟,欲界不離利養(yǎng),對人有無形的(軟性的)傷害。對治,針對性斷煩惱。
(35)邊執(zhí)見一分:邊見中的一部分。邊見包括常見、斷見,此處具體指常見。
(36)扼:同厄(□音餓),木節(jié),引申為困厄,此處比喻障礙斷絕煩惱。
(37)株杌:(□音務),矮雜木。田中有矮雜木不利耕植,比喻有了煩惱,身心便難以從善。
(38)不靜相故,遠所隨故,名為箭:由于煩惱起后使身心呈不寂靜相,長遠地隨逐,稱作箭。此箭能遠達,比喻煩惱影響人的久遠。此處遠指久遠,非指遠離。
(39)匱:因對受用無滿足心,常恐貧乏的心態(tài)稱為匱。
(40)匱乏:形容煩惱使得所企求的是乖離非愛的事物。此義不同前面的匱。
(41)能令退失諸勝善法:能使眾定地的善法退失。勝善法,此處指修到定地所獲得的善法。
(42)自勝義利:修證自身涅槃具有大功德。自勝義,修證自涅槃。利,具有大功德,可樂無禍患。
諸等持、同有舍運行的靜慮諸等持。還有一種四分法,指修定達到的境界四方面。還有一種五分法,指五種無漏無染的圣智相的等持。還有一種五分法,指諸圣賢對境專注一心的具有尋、伺、喜、樂、寂滅的等持。還有一種是有主導因和輔助因的無漏無染的正等持:還有一種是像金剛一樣堅豐能摧伏一切煩惱的等持:還有有學的、無學的、超出于小乘的有學和無學境界的等持。
所說的等至,指在修定的過程中用所掌握的真諦作五種針對性觀照,以斷離各種煩惱,達到內心安和平等:具有八種以殊勝思惟判斷治伏所緣對境的等至:從十方面對徧一切處作殊勝思惟判斷治伏所緣對境的等至:無色界四天處等至:修習背離一切念想的無想、寂滅諸心心所法的等至:修習滅盡一切念想定等等至。
- 上一篇:瑜伽師地論 本地分 意地第二之三
- 下一篇:瑜伽師地論 本地分 三摩呬多地第六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三(9)
- 《勝鬘經(jīng)》解說
- 勝鬘經(jīng) 源流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9)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8)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1)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1)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jīng)》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jīng)》開經(jīng)偈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jīng)》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弘傳序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jīng)》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講解
- 楞嚴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經(jīng)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