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 本地分 思所成地第十一

  【譯文

  什么是思惟抉擇佛教箴言、偈頌中的種種義法?這又有二種應當知曉:第一、思惟抉擇佛經(jīng)箴言中的種種義法,第二、思惟抉擇偈頌中的種種義法。

  思惟抉擇佛經(jīng)箴言中的義法將在<攝事分>和關於菩薩的經(jīng)典教授內(nèi)容中詳說。

  思惟抉擇偈頌中的種種義法又有三種:第一、確立偈頌中蘊含的最高真實理義,第二、確立偈頌中蘊含的關於戒、定、慧學趣的理義,第三、確立偈頌中蘊含的種種教法要義及種種相關理趣。……

  現(xiàn)在確立偈頌中蘊含的種種教法要義及種種相關理趣,如頌說:

  身、語、意所有方面的,一切世間的惡行都莫作;堅持正確識知斷離眾欲,莫親近能引致無利益義的苦。

  現(xiàn)此頌中說到的惡,指種種惡行,一切種類、一切因緣、一切處所所有的惡行都不應作。什么是一切種類的惡行都不作呢?指身體、言語、意念的種種惡都不作。什么是一切因緣的惡都不作呢?指由貪欲、瞋恚、癡迷所生發(fā)的眾惡始終都不作。什么是一切處所的惡都不作呢?指無論在依托眾生事的處所還是非依托眾生事的處所眾惡都不作。

  什么是堅持識知遠離眾欲?指由於斷離有情事的欲念和斷離煩惱的欲念。什么是斷離有情事的欲念?指如有一人,在守持如來證得的真正教法的戒律中,獲得對佛法的信心,深知居家的有情生活苦對自己的困擾壓抑像牢獄,思求脫離此苦,經(jīng)常說起此心,甚至在對佛法信心的支配下,舍離居家的生活,出家修行;然而沒有永遠斷離欲貪,如此稱作斷離有情事的欲念。什么是斷離煩惱的欲念?指那人既然出家了,為使他斷離一切欲貪無余存。……

  哪些稱作引致無利益義的苦?指如果眾沙門婆羅門中有一人,作出使自己痛苦的行徑,在現(xiàn)實生活中用種種苦行自我逼迫使自己極度痛苦,使自己全身處處受痛而苦惱,自以為自己現(xiàn)今因為已經(jīng)受了現(xiàn)實生活苦行的逼迫惱心,所以能解脫將來要受的苦。那人雖企求解脫的事,自我煎逼,但是至終也不能獲得解脫,反而招受更大的損害惱心事,如此稱作引致無利益義的苦。眾圣弟子能對如此承受極度苦行導致自身痛苦的能引致非圣的無利益的苦行法正確認知,遠遠避開它,不親它,不近它,也不承受它那樣的苦行事。

  其次,現(xiàn)對上面所說的理義略展開闡述。怎樣略加闡述?指諸有情眾生有二種成就結(jié)果:第一、不斷努力精進覺知更多佛道獲得結(jié)果,第二、抉擇斷欲契合真理獲取正果。

  不斷努力精進覺知更多佛道獲得結(jié)果,指修習歸往離欲的善途。抉擇斷欲契合真理獲取正果,指情愛消盡,遠離欲貪,寂滅煩惱,獲得涅槃。能成就這二種結(jié)果和斷絕對這二種結(jié)果的障礙,這就稱作略加闡述的理義。如果有人在一切種類、一切因緣、一切處所不作惡行,他就能斷絕對精進覺知佛道獲得結(jié)果的所有障礙,也能做到精進覺知佛道獲得結(jié)果:如果有人能決定遠離極度的欲樂和承受極度苦行導致自身痛苦,他就能斷絕對抉擇斷欲契合真理獲取正果的所有障礙,也能做到抉擇斷欲契合真理獲取正果,應當知曉這些就稱為其中的略加闡釋的理義。

  【原典

  云何思擇諸法?此復二種應知:一思擇素咀纜①義,二思擇伽他②義。

  思擇素咀纜義,如<攝事分>及菩薩藏教授中當廣說。

  思擇伽他義復有三種:一者建立勝義伽他③,二者建立義趣義伽他④,三者建立體義伽他⑤。……

  今當建立體義伽他,如頊言:

  於身語意諸所有,一切世間惡莫作;由念正知離諸欲,勿親能引無義苦。

  今此頌中所言惡者,謂諾惡行,於一切種⑥、一切因緣、一切處所所有惡行皆不應作。云何於一切種不作惡耶?謂由身、語、意不造眾惡故。云何於一切因緣不作惡耶?謂由貪、瞋、癡所生諸惡終不造作故。云何於一切處所不作惡耶?謂依有情事處及非有情事處不造眾惡故。

  云何由念正知⑦遠離諸欲?謂斷事欲⑧及斷煩惱欲故。云何斷事欲?謂如有一,于如來所證正法毗奈耶⑨中,得清凈信⑩,了知居家迫迮猶如牢獄⑾,思求出離,廣說乃至由正信心舍離家法,趣人非家;然於欲貪猶未永離,如是名為斷除事欲。云何斷煩惱欲?謂彼既出家已,為令欲貪無余斷故。……

  何等名為引無義苦⑿?謂如有一若諸沙門或婆羅門,行自苦行⒀,於現(xiàn)法中以種種苦自逼自切,周徧燒惱,自謂我今由現(xiàn)法苦所逼惱故,解脫當苦。雖求是事,而自煎逼,彼於此事終不能得,然更招集大損惱事,如是名為引無義苦。諾圣弟子能於如是受用自苦行邊⒁能引非圣無義苦法善了知己,遠而避之,不親,不近,亦不承事。

  復次,今當略辯上所說義。云何略辯?謂諸有情有二種滿:一增上生⒂滿⒃,二決定勝滿。

  增上生滿者,謂往善趣。決定勝滿者,謂愛盡,離欲,寂滅涅槃。於此二滿及與障礙⒄能斷能證,是名略義。若於一切種、一切因緣、一切處所不作惡行,彼便能斷增上生滿所有障礙,亦能證得增上生滿;若於受用欲樂行邊及於受用自苦行邊決定遠離,彼便能斷決定勝滿所有障礙,亦能證得決定勝滿,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注釋

  ①素咀纜:Sutra,又作修多羅,意即箴言,往往指佛經(jīng)或佛經(jīng)中釋迦牟尼佛之言。

 、谫に篈gada,又作伽陀,意即頌、偈頌。

  本論對思擇諸法的論述非常特殊,在論述思擇伽他義中,通例是先引用經(jīng)典中的偈頌,然後對偈頌逐句闡釋,在闡釋中將傳統(tǒng)義與本論唯識系統(tǒng)理論融通起來,從而達到對本論有關理義的展開論述。

 、劢倭x伽他:本論引用了一首長頌,加以閘釋,論述從無我義導向解脫煩惱證入有余、無余依涅槃的佛法理義。因頌、釋太長,本注譯未選。

  ④建立義趣義伽他:本論引用了一首長頌,加以闡釋,論述了三學(戒、定、慧)攝一切學的理義。因頌、釋太長,本注譯未選。意趣,作意趣向、行趣向。

 、萁Ⅲw義伽他:此處體、義是對上面勝義、意趣義的補充。本體、義伽他共列有十四種內(nèi)容。體伽他十三種,各引頌加釋;義伽他二十七種,各引頌加釋。義伽他二十七種合為一種,與體伽他十三種合為十四種。本注譯僅選體伽他中的第一種,以見思擇伽他義部分論述的一般體例風格。體,此處指對佛教法要的宣說。義,法要展開引申出的理趣。

 、抟磺蟹N:一切種類,一切方式,此指身、語、意諸方式。

 、吣钫盒匏哪钭〉靡哉_了知(或認知)。

 、鄶嗍掠簲喑星槭碌挠;只是在有情的事上斷了,并末永斷煩惱。

  ⑨毗奈耶:Vinaya,即戒律、戒。

 、馇鍍粜牛荷菩牛瑢Ψ鸱ㄇ鍍舻信仰。

  ⑾居家迫迮猶如牢獄:居家生活給人的困擾壓抑如同牢獄。

  ⑿引無義苦:引發(fā)對人無利益義的苦。

  ⒀行自苦行:即修苦行。

 、疫叄弘H、端、到極點。

 、由荷,逐漸覺知佛道。

 、詽M:成就彼果。

 、照系K:此指對增上生滿和決定勝滿的障礙。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