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航大師全集 菩提心影(三)法教篇 二、般若宗勝義

  二、般若宗勝義

  “義”,是一種正當(dāng)不移之理!皠倭x”,即非普通之理,乃出世間之正義。“般若”,是梵語,此云智慧。此智慧非世間普通之資生事業(yè)等智慧,乃一種了生脫死之智慧,智慧之初步,當(dāng)了達世間是苦、空、無我,方能漸漸垢盡明生。智慧之結(jié)晶,分自利與利他二者:由了達我空之理,證到我空真如,解脫世間粗重苦果是謂自利。乃至斷所知法執(zhí),證法空真如,斷微細無明,出生入死,度脫眾生,是謂利他。

  此宗之名,約有下列七種:

  (1)般若宗——依經(jīng)立名,如六百卷《大般若經(jīng)》等。

  (2)三論宗——依論立名,龍樹菩薩依般若經(jīng)造《中論》、《十二門論》;提婆菩薩造《百論》破外道,依此三論立名故。(P21)

  (3)四論宗——依論立名,除上說三論外,加龍樹菩薩之《大智度論》故名。

  (4)空宗——對待立名,對有宗言故。

  (5)法性宗——依體立名,直說法性,不立名相故。

  (6)破相宗——依用立名,唯顯中道,破諸名相故。

  (7)嘉祥宗——依寺立名,隋朝吉藏大師,盛宏三論,住嘉祥寺,故名。

  上來釋名已竟。今當(dāng)明傳承系統(tǒng):

  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龍樹菩薩——提婆菩薩——清辨菩薩——嘉祥大師——其他……

  略標(biāo)傳承系統(tǒng)竟,次明所依經(jīng)論:

  (1)《大般若經(jīng)》,(2)《小品般若》,(3)《放光般若》,(4)《光贊般若》,(5)《道行般若》,(6)《摩訶般若》,(7)《勝天王般若》,(8)《金剛般若》,(9)《文殊問般若》,(10)《實相般若》,(11)《仁王護國般若經(jīng)》等。(P22)

  (圖缺)

  此宗自嘉祥大師后,漸漸衰微,現(xiàn)代雖研究有人,而專宏者尚乏,致救世間燈,暗去一盞,茍有大乘種性,愿荷擔(dān)如來家業(yè),重振之者,真現(xiàn)世菩薩矣。

  釋名、標(biāo)傳承系統(tǒng)、及明所依經(jīng)論竟,今當(dāng)詮說勝義。勝義為何?曰:即“因緣所生法”也。因者親因,緣者助緣,其類別有四:

  (1)因緣——因之緣——如萬物生起,須有種子,此種子各有自由。

  (2)所緣緣——所緣之緣——如了知事物,須有所緣之境。

  (3)增上緣——增上之緣——如萬物發(fā)生,須有土水、人工、陽光、空氣等。(P23)

  又分三類:

  ①順增上緣——如某人辦事,我助之以力,令其速成。

 、诓粍僭錾暇墶缒橙宿k事,我雖不助之以力,亦不為之作障,使其事業(yè)得成。

  ③逆增上緣——如先生教書,以杖責(zé)罰學(xué)生,又如提婆達多害佛等。

  ④等無間緣——平等無間的緣——萬物發(fā)生,須平等無有間斷,前滅后生,念念相續(xù)。世間萬法,仗因托緣,如幻如化,如夢如影,如陽焰,如空花,如空谷呼聲,如蜃樓海市。其中無生,無我,無作者,無使作者,無受者,亦無使受化者,無起者,無使起者。其有利根眾生,自己直不承當(dāng),全身擔(dān)荷,其或沉吟,且向下列各門,執(zhí)劍荷槍,剿其賊首。

  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四諦、十二因緣、六度、十法界,有漏無漏等。

  五蘊,一名五陰:五者,其數(shù)有五。陰者,覆蔽義;蘊者,儲蓄義。眾生由此五法,覆蔽真性,故有生死

  (1)色蘊——色分二:

  ①有表色——身口

  ②無表色——內(nèi)心

  有表色又分三(圖缺)

  無表色……心之沖動,強有力之心志等

  (2)受蘊——受分五種:

  五受(圖缺)

  (3)想蘊——想,即想像,安立名相的。(P25)

  (4)行蘊——外則爪發(fā)生長,自己不知;內(nèi)則念念生滅,剎那不停。

  (5)識蘊——明了分別,計度是非、善惡,即現(xiàn)前妄想心。

  茲先從“五蘊”觀察:

  五蘊(圖缺)

  此五種作用之生起,能否離開上能生之四種緣而生起歟?若不離者,則可了知,此四大“假身”,受等“假心”,從眾緣生,無我,無人,無作者,無使作者。

  再次由“十二處”觀察:(P26)

  (圖缺)

  上之十二處為眼是我耶?當(dāng)知從五蘊生則非我;耳等是我耶?亦如是。乃至現(xiàn)前妄想之意識是我耶?然亦不能離四緣,且此妄想攬外面色、(P27)聲、香、味、觸、法之六塵。此六塵者,無知無覺,如鏡照物,物不對時,則鏡無影。然則以何物為妄想之意?

  又試以四緣觀色塵亦如是,聲香味觸亦如是。或曰:然則妄想中之法塵,應(yīng)是我?曰:亦從五蘊生,且法塵若是我,則我應(yīng)一半有知,如現(xiàn)前有妄想;一半無知,如外間土木。是故若以智眼觀察,但見從五蘊生,空無有我,無人,無作者,無使作者。

  復(fù)進作“十八界”觀察:(P28)

  十八界(圖缺)(P29)

  “界”者,分限義。如上十八界,以智慧去觀察,亦但見從四緣生,無我,無人,無作者,無使作者。

  或曰: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作用相似,何以不同?答曰:世尊大慈,憫眾生故,眾生迷執(zhí)有我,不出“色”“心”二法,總攝所執(zhí),不出三種——

  (1)迷心不迷色——迷心者,如現(xiàn)代之唯心論,故佛使“開心合色”,說“五蘊”法,以啟其迷。

  (2)迷色不迷心——迷色者,如現(xiàn)代之唯物論,故佛使“開色合心”,說“十二處”法,以啟其迷。

  (3)心色俱迷——心色俱迷者,如主張物質(zhì)精神為萬物本源,故佛使“心色俱開”,說“十八界”法,以啟其迷。

  曰:五蘊無我,知之矣。十二處,十八界無我,亦知之矣。然則佛說“苦”、“集”、“滅”、“道”之“四諦”,“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之“十二因緣”;“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之“六度”;(P30)乃至六凡、四圣;有漏、無漏;有為法等,應(yīng)是實有。曰:不然。亦不離四緣!故《中論》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

  因緣所生法,如上“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四諦”、“十二因緣”、六度”、“十法界”、“有漏無漏”等法。用智慧觀察,無有一能離開四緣者,故曰:我說即是空。然則一切皆空,應(yīng)落斷見。十方國土,佛及眾生,從何而有?曰:真空不空。但以四緣觀察,唯有四緣假名,毫無實義。故曰:亦名為假名。然則世出世間之一切法,亦真亦假歟?非空非假歟?曰:然。應(yīng)離諸戲論,住于中道,故曰:亦名中道義。

  諸法本體,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金剛經(jīng)》云:“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辟F乎夙秉靈根,見月忘指,得弦外音。今請讀《般若心經(jīng)》一遍,作本論結(jié)束: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jīng)》:觀自在菩薩……菩提薩婆訶。(大憨記)(P31)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