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處靜修之寶貴

\

  人世間最可寶貴之事,莫過于獨處靜修。

  這是我學佛二十年的真切體會,只有離開雜務攀緣,離開人事糾紛,修行才有可能“開始”。

  當年,講學《童蒙止觀》的時候,佛學院的師生們無不感慨智者大師“二十五方便”之高不可攀,而那只不過才是“止觀禪修”的入門基礎(chǔ)。

  作為一個繁忙的現(xiàn)代人,當我們連禪修入門的基礎(chǔ)都無法做到的時候,種種禪定和種種殊勝三昧,必然遙不可及。我自己也是如此。

  那該咋辦呢?該如何學佛修行呢?

  此時,千萬不要自作主張。如何修行,如何修證佛法,等等,不是你我可以決定的,也不是某個江湖大師可以決定的。那只能聽佛說,遵從佛陀的教導。

  依據(jù)諸大乘經(jīng)典的開示,在不具備禪修基礎(chǔ)的時候,在深入三昧之前,主要應當對于經(jīng)論進行聞思修。同時,不可缺少的是持戒。

  所謂“持戒”,其基本精神乃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但是,善法和善行是無量無邊的,好事是永遠做不完的。因此,不可以一味地四處去“做好事”,那不是在“行菩薩道”,那是“著相”了,那已經(jīng)不屬于佛法“修行”的范疇,而屬于“生死輪回”的范疇了。沒錯,“世間善法”仍屬于“生死輪回”,只不過,下輩子可以輪回得好一點兒而已。

  如何才是佛法“修行”的范疇?

  《四十二章經(jīng)》云:“世尊成道已,作是思維:離欲寂靜,是最為勝。”又云:“出家沙門者,斷欲去愛,識自心源,達佛深理。悟無為法,內(nèi)無所得,外無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結(jié)業(yè)”等等。直指遠離俗事塵欲,寂靜修行,參悟佛理,終至于無所得之自在境地,方才是正法之修行。

  關(guān)于“專修三昧”之前的入門修行方法,《圓覺經(jīng)》云:“有緣事故,隨分思察,如我已說。”現(xiàn)今的人都是“有緣事”的人,包括絕大多數(shù)出家人在內(nèi),也包括我自己在內(nèi)。在家人更不用說了,理不清那幾多緣,忙不完那千百事。

  太忙是不能修行的,沒空且心亂的緣故。對于那些不算忙,也還“有緣事”的人,如我之類,深入“三摩地”暫時還做不到;能做的,就是“隨分思察,如我已說”,隨分隨力地聞思觀察佛陀講說的那些經(jīng)典。

  就這個,也必須要獨處靜修,才會有幾分相應。

  據(jù)本人多年的體會,念經(jīng)的時候,心里面只要有一絲一毫的“分心”,經(jīng)文就念不懂了,你是你,它是它,彼此形同陌路。

  一般人的內(nèi)心深處,都有一股持續(xù)不停的“心念之流”,不由自主地運行著,那就是“行陰”,其內(nèi)容主要是“俱生我執(zhí)”,念念認知“自我”,念念分別環(huán)境以便維護“我的利益”。有人把它理解為“潛意識”,大致可以;但實際上,它比“潛意識”更加幽深,也更加寬廣。“行陰”包含著“潛意識”,但“潛意識”包含不了“行陰”。

  假如“行陰”里面都是“念念維護自我”之類的內(nèi)容,以這樣的心境來念經(jīng),恐怕不太會懂,或者知之甚淺。如果“行陰”里面能夠多些“念念了知經(jīng)文法義”的內(nèi)容,也就是用“正思維”和“正念”取代了“我執(zhí)之念”的話,經(jīng)文法義自然就明朗了。

  是的,像這樣念經(jīng),必然達于近乎“忘我”之境地。到那時,微妙法義自然流淌于心間,念念契理,念念摧破妄想煩惱,清凈心便會逐步顯現(xiàn)。

  隨著“清凈心”的顯現(xiàn),平日里的“分別執(zhí)著之苦”不見了,心境分外輕松安樂,那就是“法喜”。

  所謂“法喜”,所謂“禪悅”,都不是外來之物,而是“剝落”妄想之后的“本心顯現(xiàn)”。隨其“剝落”程度有所不同,念經(jīng)人也會獲得不同程度的相應“悟境”。如天臺智者大師讀念《法華經(jīng)》,一念相應,證入“法華三昧”之“方便定”,親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顯發(fā)“初旋陀羅尼”之總持門,獲得無盡辯才與智慧,堪為“念經(jīng)”修行人之楷模。

  后世有許多法師和禪師,也是通過“看經(jīng)”或“讀經(jīng)”悟入的,所謂“閱某某經(jīng)有省”等等,此類記載頗多,足證禪、教本是一脈,必須雙彰雙運,而不可分離。

  如何才能做到“讀經(jīng)有省悟”?

  唯有獨處靜修當中念經(jīng),持之以恒,才會發(fā)生此類心法相應的受益。其它修法也是一樣,沒有“獨處靜修”,就不會有深入專注之行持。行持不到,怎會獲得成就呢?

  散亂心當中缺少“智慧”,難以“寧靜”,更沒有“自在”。要想讓自己的“散亂心”轉(zhuǎn)變?yōu)?ldquo;專注心”和“清凈心”,并最終顯現(xiàn)為自在解脫,必須獨處靜修。

  凡夫心就好比一缸渾水,要想讓它澄清,唯有“靜置”,其它任何攪動都是徒勞的。修行也是如此,要想獲得覺悟和成就,唯有“獨處靜修”,其它任何造作都是徒勞的。

  “獨處靜修”之可貴,罄竹難書。世人卻知之甚少,連許多學佛人都認識不足,總是以種種借口,不肯堅定地為自己爭取或創(chuàng)造修行空間;蛘,總是隨著習氣向外攀緣,去攙和那些看似“宏偉”的弘法事業(yè),不知其中往往因果錯亂,造業(yè)無量。

  從沒有“造作”出來的佛,“離欲寂靜,是最為勝”。所謂“離欲”就是遠離造作,也就是不要折騰,更不要放縱習氣,而需要適度約束它。

  人世間的一切都是“折騰”,多數(shù)人被習氣牽著鼻子瞎折騰,整個人類被業(yè)力催促著不停折騰,一直把蕓蕓眾生折騰得心海翻滾,煩惱無量,終至于相互忿恨、爭奪與殘害。這就是苦海無邊,塵世之永久特色。

  何處是盡頭呢?唯有靜修。一人靜修,一人解脫;眾人靜修,塵世必將化為凈土。

  獨處靜修,如是寶貴。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