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yán)經(jīng)

《楞嚴(yán)經(jīng)》,大乘佛教經(jīng)典,全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yán)經(jīng)》,又名《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jīng),于灌頂部錄出別行》,簡稱《楞嚴(yán)經(jīng)》、《首楞嚴(yán)經(jīng)》、《大佛頂經(jīng)》、《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唐般剌密諦傳至中國,懷迪證義,房融筆受。..[詳情]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九(之五)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九(之五)

  又以此心精研妙明,觀察不停,抑按降伏,制止超越。于時忽然十方虛空成七寶色,或百寶色,同時遍滿,不相留礙,青黃赤白,各各純現(xiàn),此名抑按功力逾分。

  “在此三昧所現(xiàn)‘色陰區(qū)宇’當(dāng)中,禪修者繼續(xù)用三昧定心,來精細探究諸離念之妙明心體,深入觀察不停,抑制按壓‘心見’,降伏其對于色境和虛空的攀緣,制止心與四大相互糾纏,試圖讓精明心體超越色空束縛。”

  “于是,忽然見到十方三千大千世界的虛空,都變成了七寶色或百寶色,各種妙色光明同時遍布充滿十方虛空,相互之間沒有任何妨礙,青、黃、赤、白等各色妙光明,都能夠各自單純地顯現(xiàn),這叫做‘抑按功力逾分’。”

  【抑按功力逾分】抑制降伏功夫過度之境界。“逾分”:過分,過度。

  在禪修當(dāng)中,適當(dāng)抑制自己的心念攀緣等,是必要的,但是不可過分,否則便會催促出種種境界,反而遠離了“本來心”。這種催促也有明顯的作用,也會引發(fā)種種覺受,但并非圣者證果之境界,不可當(dāng)真。

  暫得如是,非為圣證。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暫時能夠如此,不能長久,并不是圣者親證無漏之境界。只要不當(dāng)做圣心圣境來看待,就叫做‘善境界’;如果當(dāng)做圣境來理解,就會遭受種種邪魔侵擾。”

  “色陰境界”第六種,叫做“心細密澄其見”:

  又以此心研究澄徹,精光不亂。忽于夜半,在暗室內(nèi)見種種物,不殊白晝;而暗室物,亦不除滅,此名心細密澄其見。

  “在此三昧所現(xiàn)‘色陰區(qū)宇’當(dāng)中,禪修者繼續(xù)用三昧定心,來研究離念精明之心,令其不與四大相互糾纏,定力深入,精明心光絲毫不亂。忽然于半夜,在暗室里面見到了種種物件,清清楚楚,和白天沒有差別;原來的暗室景象也不曾消失與破壞,而是能夠共存,這叫做‘心細密澄其見’。”

  【心細密澄其見】心光精細而密境澄清時的所見境界,也就是“心眼”的密見功能。

  關(guān)于“在暗室內(nèi)見種種物,不殊白晝”,也有一種解讀,認為是在暗室當(dāng)中見到了鬼神之類,或者其它奇異景象,等等,也有道理,也或者兩種情形都有,大家可以自行取舍。

  見到暗室景象,這是“肉眼”的功能;而在暗室里見到如同白晝一般的景象,則是“天眼”的初步功能,或者,是暫時的“善境界”。

  所謂“天眼”,其實就是“心眼”,不借助于肉眼,而用“心見之性”直接觀察,因此能夠超越明暗境界,連暗室物件都可以清清楚楚明見。

  所視洞幽,暫得如是,非為圣證。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此時,所見境界洞徹幽深,甚至可以見到鬼神等其它法界眾生,暫時能夠如此,不能長久,并不是圣者親證無漏之境界。只要不當(dāng)做圣心圣境來看待,就叫做‘善境界’;如果當(dāng)做圣境來理解,就會遭受種種邪魔侵擾。”

  “色陰境界”第七種,叫做“塵并”:

  又以此心圓入虛融,四體忽然同于草木,火燒刀斫,曾無所覺。又則火光不能燒爇,縱割其肉,猶如削木,此名塵并。

  “在此三昧所現(xiàn)‘色陰區(qū)宇’當(dāng)中,禪修者繼續(xù)用三昧定心,觀修離念精明之心體,令其不與四大相互糾纏,因而圓滿契入色塵虛融之境界。于是,禪修者的四肢忽然變得如同草木一般,無論火燒還是刀割,都沒有了疼痛感覺。甚至連火都無法把身體燒熱了,縱然割掉身上的肉,也如同砍削木頭一樣,這叫做‘塵并’。”

  【塵并】諸色塵一并消融之境界。

  如此境界,在人世間來說實在是不可思議,而對于禪修者來說,早晚能夠做到。對于一切無漏圣者來說呢,他們隨時都能夠做到,甚至更加神奇而不可思議,猶如六祖大師伸著脖子讓刀客連砍三刀,刀和脖子卻能夠相互穿越,便是證明。

  蓮花生大師更幽默些,由于藏王曾懷疑大師的功德,誤認為他貪愛黃金,大師便請藏王伸出手來,把藏王的手放在自己的頭頂上,讓藏王放松,不要使任何力氣,然后大師松開了自己的手,只見藏王的手一下子穿過了大師的頭和身體,就像穿過了虛空一樣。

  關(guān)于黃金呢,大師隨便從地上裝了一袋子沙土,遞給藏王看,藏王從里面捧出來的卻是一粒粒黃金。無漏圣者對于色法可以如此自在融通,遠非禪修者“塵并”之善境界可及了。

  排四大性,一向入純,暫得如是,非為圣證。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這是因為精明之心排遣四大色性,一向深入而到達了純粹之境地,暫時能夠如此,不能長久,并不是圣者親證無漏之境界。只要不當(dāng)做圣心圣境來看待,就叫做‘善境界’;如果當(dāng)做圣境來理解,就會遭受種種邪魔侵擾。”

  “色陰境界”第八種,叫做“欣厭凝想日深”:

  又以此心成就清凈,凈心功極,忽見大地十方山河,皆成佛國,具足七寶,光明遍滿;又見恒沙諸佛如來遍滿空界,樓殿華麗。下見地獄,上觀天宮,得無障礙,此名欣厭凝想日深。

  “在此三昧所現(xiàn)‘色陰區(qū)宇’當(dāng)中,禪修者繼續(xù)用三昧定心,觀修離念精明之心體,令其不與四大相互糾纏,因而成就了清凈心,當(dāng)清凈心之功行到了極致,忽然見到十方世界的大地山河,都變成了凡圣同居的佛國,到處都是七寶構(gòu)成,并充滿了光明;又見到恒河沙數(shù)諸佛如來遍布充滿整個虛空界,且有華麗的樓閣宮殿隨處莊嚴(yán)。往下方一直可以看到地獄,往上則能夠看到諸天宮殿,都沒有任何障礙,這叫做‘欣厭凝想日深’。”

  【欣厭凝想日深】欣樂清凈,厭離色塵的染污與障礙,如此專注而禪修,日久功深所出現(xiàn)的境界。

  想久化成,非為圣證。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這是由于觀想久了以后,由心念變化而顯現(xiàn)的境界,暫時能夠如此,不能長久,并不是圣者親證無漏之境界。只要不當(dāng)做圣心圣境來看待,就叫做‘善境界’;如果當(dāng)做圣境來理解,就會遭受種種邪魔侵擾。”

  “色陰境界”第九種,叫做“迫心逼極飛出”:

  又以此心研究深遠,忽于中夜,遙見遠方市井街巷,親族眷屬,或聞其語,此名迫心逼極飛出。

  “在此三昧所現(xiàn)‘色陰區(qū)宇’當(dāng)中,禪修者繼續(xù)用三昧定心,研修離念精明之心體,令其遠離四大糾纏,而到達了深遠無邊之境地,于是,忽然會在半夜里,遙遙望見遠方的故鄉(xiāng),城鎮(zhèn)街道當(dāng)中,親人、同族等等眷屬們都歷歷在目,有時還可以聽到他們說話,這叫做‘迫心逼極飛出’。”

  【迫心逼極飛出】在三昧當(dāng)中逼迫精明心體遠離色法糾纏,逼迫至極,離念精明心體飛出身體之外的境界。

  故多隔見,非為圣證。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因此,往往能夠隔著很遠見到種種事物,暫時能夠如此,不能長久,并不是圣者親證無漏之境界。只要不當(dāng)做圣心圣境來看待,就叫做‘善境界’;如果當(dāng)做圣境來理解,就會遭受種種邪魔侵擾。”

  “色陰境界”第十種,叫做“邪心含受魑魅”:

  又以此心研究精極,見善知識形體變移,少選無端種種遷改,此名邪心含受魑魅。

  “在此三昧所現(xiàn)‘色陰區(qū)宇’當(dāng)中,禪修者繼續(xù)用三昧定心,研修離念精明心體,令其遠離四大糾纏,而到達了研修之極致,即將破盡‘色陰’,將與諸佛菩薩等圣者之妙心相通,連虛空都將隨之粉碎,使得諸魔鬼神們異常驚懼,便紛紛前來擾亂。”

  “于是,禪修者忽然見到諸佛菩薩等善知識在定中出現(xiàn),其形體具備變化之神通,甚至在頃刻之間就可以無緣無故地千變?nèi)f化,這叫做‘邪心含受魑魅’。”

  【邪心含受魑魅】偶然生起攀緣邪心,而被魑魅鬼神所納受之境界。

  或遭天魔入其心腹,無端說法,通達妙義,非為圣證。不作圣心,魔事銷歇;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有時也會遭遇天魔侵入心神之內(nèi),于是,禪修者平白無故地忽然會講說種種妙法,忽然通達了種種微妙法義,等等,此乃天魔加持,并不是圣者親證無漏之境界。只要不當(dāng)做圣心圣境來看待,‘魔境界’自然會逐漸消失;如果當(dāng)做圣境來理解,就會遭受種種邪魔侵害。”

  “色陰境界”前九種都屬于三昧當(dāng)中的“善境界”,唯有第十“邪心含受魑魅”屬于“魔境界”;只因禪修者深入三摩地,即將破除“色陰”覆蓋,其三昧當(dāng)中,連虛空也將隨之銷殞,故撼動了諸魔宮殿,諸魔鬼神因此前來擾亂。

  此時,只要禪修者明了于此,識破諸魔鬼神之虛妄變化和虛妄加持,萬萬莫把諸魔加持誤當(dāng)做是自己的成就,便不會遭受其擾亂;只須安住無相定心,則此“魔境界”自然漸漸退去。禪修者便會到達“色陰盡”,證入“受陰區(qū)宇”,繼續(xù)破除“五陰”的禪修解脫之路。

  于是,世尊對十種“色陰境界”進行小結(jié):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現(xiàn)境,皆是色陰用心交互,故現(xiàn)斯事。

  “阿難,這十種禪修境界,都是因為在色陰區(qū)宇當(dāng)中,所用三昧定心(包含離念精明之心)與執(zhí)著色陰之習(xí)氣相互交戰(zhàn),因此會顯現(xiàn)出這些境界。”

  【色陰用心交互】在色陰區(qū)宇當(dāng)中,所用三昧定心(包含離念精明之心)與執(zhí)著色陰之習(xí)氣相互交戰(zhàn)。

  所謂“修行”,就好比一場極其漫長的戰(zhàn)斗,那就是發(fā)生在“清凈心”與“攀緣習(xí)氣”之間的必然碰撞。這種碰撞會激發(fā)出種種境界,此時,耐心特別重要,智慧則尤為關(guān)鍵。修行萬萬不可急于求成,而需要細水長流,則必將會水到渠成。一旦遇到此類境界,必須具備智慧的識別,具體如經(jīng)文所說。否則:

  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緣,迷不自識,謂言登圣,大妄語成,墮無間獄。

  “有些禪修眾生因為愚癡迷惑的緣故,沒有能力思量辨別,一旦遇到這些境界因緣,自己就無知地迷惑了;甚至?xí)f自己已經(jīng)證得無漏圣果,于是造下‘大妄語’之罪業(yè),將來便會墮落于無間地獄。”

  【忖(音:‘存’的第三聲)】思量,揣度。

  這類人很多,都是因為不信佛法,或者不肯踏實學(xué)習(xí)經(jīng)論造成的。一個人“無知”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甘情愿于“無知”,而不肯虛心深入地學(xué)習(xí)如來教法。結(jié)果,他們雖然修出了境界,卻因不認識的緣故而妄自認可,認為自己已經(jīng)證得無漏圣果,造下了“大妄語”之罪業(yè)。如果不及時醒悟,反而會在去世以后落入無間地獄,真是可惜。

  因此,大家應(yīng)當(dāng)盡力學(xué)習(xí)并宣揚這部《首楞嚴(yán)經(jīng)》,乃至于應(yīng)當(dāng)發(fā)愿在未來能夠如法宣講此經(jīng),則必將利益無量眾生。

  對此,世尊慈悲叮嚀:

  汝等當(dāng)依,如來滅后,于末法中宣示斯義。無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護,成無上道。

  “你們大家應(yīng)當(dāng)依止本經(jīng),當(dāng)如來滅度以后,在末法時代當(dāng)中宣講如此法義。不要讓天魔、鬼神們得到機會來擾亂禪修者,這將會保護那些禪修者,讓他們能夠一路成就無上菩提。”

  【覆護】如同保護傘一樣,予以覆蓋和保護。

  在“五十陰魔”當(dāng)中,第二是“受陰境界”十種:

  在“受陰境界”之前,先看如何是“受陰區(qū)宇”與“受陰盡”。世尊說道: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