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臻法師《學佛必須忍辱》

  忍辱,從世間法來說,這是一個做人處世、待人接物的修養(yǎng)問題。從出世法來說,它是一個了生死、出輪回的重要修持法門。下面分三個方面來談:

  一、忍辱的重要性及其功德

  我們學佛,特別是大乘佛法,就是要自度度人。修菩薩行,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眾生的范圍很廣,所以,佛教把忍辱列為波羅蜜。“波羅蜜”就是到彼岸。即從生死此岸到達涅槃彼岸,要度過生死苦海,就要靠波羅蜜才能到達涅槃彼岸,即到達極樂世界。忍辱是修菩薩行重要的修行項目。

  什么叫忍辱?就是要忍受不管來自什么方面對自己造成心理、生理上的種種痛苦、種種侮辱。包括不發(fā)怒,不結(jié)怨,心里沒有惡意。這是一個很難的修持問題。別人罵我、打我,拿種種事情來冤枉我。應該怎么對待?這是一個修行上如何去除我執(zhí)的問題。《金剛經(jīng)》上說:“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既沒有我,沒有人,也沒有別人罵我、打我這件事。這樣才能了生死,出輪回。否則,就被我執(zhí)障礙住了。這既是高深的理論問題,在實踐又要下很大的工夫才能逐步達到這種境界。我們真正能離開我相,認識到確實無我,我只是四大的假合,地、火、水、風四大元素湊攏來的這個軀殼。四大分離后,哪里去找我?能夠認識無我,當然就無人,也就沒有罵我、打我、侮辱我這些事了,就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如果有我相,遇到問題,就會結(jié)怨結(jié)仇。佛教講“怨親平等,”真正懂得怨與親是相互轉(zhuǎn)化的,就不會與他人結(jié)怨結(jié)仇。這一點說起來很簡單,做起來卻很難。 修忍辱的功德利益很大,下面略述八點:

  1、忍辱有利于自利利人,自行化他。

  凈空法師說:“如果我們能在忍辱上下功夫,就容易入道。因為我們能忍辱就能感動別人,教化別人。”百丈禪師說:“是非以不辯為解脫,煩惱以忍辱為菩提。”這是忍辱的最佳格言。星云大師常常舉這樣一個公案:過去有一位修行境界很高,很有德望的大禪師,他的忍辱功夫很了不起。當?shù)赜幸晃淮?a href="/remen/hufa.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護法的全家對他都非常尊敬,經(jīng)常到廟里來護持供養(yǎng)他。這個大護法的女兒私下與一個青年男子談戀愛,并懷孕了。在那個社會,婚姻是不能由女兒自己做主的。父親知道后非常生氣,拷打他的女兒,追問那男的是誰。女兒被逼急了,就對父親說:“就是你最崇敬的那個和尚。”父親相信了女兒的話,暴跳如雷,跑去痛罵那位禪師。當小孩子生下來后,那父親就叫人把嬰兒給那個禪師送去,并到處散布禪師干了如此的壞事。禪師沒有為此申辯一句,并每天出去找人化緣一點人奶來喂養(yǎng)這個嬰兒。無論別人怎樣議論取笑他,他一句話也不說。就這樣一邊修行一邊還照料著一個嬰兒,過了一段時間,那個男青年被感動了,感到自己做得很不對,很對不起大禪師,于是他請求女子的父親原諒他。這位大護法才知道是冤枉了禪師,覺得自己罪惡極大,全家人到廟里陪理認罪。而禪師只是毫不在意的一笑了之。這絕非一般人做得到的。禪師真正做到了“三輪體空”。我們按忍辱的要求做,就能培養(yǎng)自己的德性、人格,也能夠感化別人。自行化他都要靠忍辱,這樣自然可以自度度人。所以他認為,待人接物應把“忍”字放在前面。

  佛陀在過去修行中,曾做五百世忍辱仙人。他的忍辱事跡,更是修行人的典范。當我們不能忍辱的時候,可以對照一下,你就會感得自己做得很差,跟佛陀的教導不相應。佛陀過去生中修菩薩行作忍辱仙人時,有個叫歌利王的國王,帶著妃子們?nèi)ゴ颢C。中午,他在帳篷里休息,妃子們卻到山上玩。她們在一個小廟里看見有一個青年僧人正在打坐,就上前向佛陀頂禮,并提出很多問題。佛陀就給她們講法,教化她們。國王醒后問妃子在哪里,當聽說妃子們正在和一個年輕和尚交談。心想:這和尚肯定存有壞心,他便提起寶劍徑直來到小廟,看到妃子們正跪著把佛陀圍在中間,頓時火冒三丈,沖上去一刀就把佛陀的膀子砍掉。而當時佛陀的第一個念頭卻是:如果我成佛,首先度你。歌利王砍掉佛陀的膀子后問他:“你恨我嗎?”佛陀說:“我不恨你。如果我恨你,我的膀子就不會再長出來。”因為佛陀沒有分別心,所以佛陀的膀子馬上又長了出來。歌利王大驚,慌忙逃走。佛陀成道時,歌利王是他父王手下的一個大臣。佛陀出家時,父王派五個大臣去追趕他,歌利王就是其中之一。佛陀成道后,首先在鹿野苑度了五比丘,其中憍陳如的前生就是歌利王。佛陀就這件事給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示范,教我們?nèi)绾螌Υ鹑?如何把仇人轉(zhuǎn)化為恩人?這一點是很難做到,但至少在別人打我罵我時,我們應該想到:他還沒有砍我的膀子,歌利王砍了佛陀的膀子,佛陀都還要度他。那么這些打、罵,我們就更不應該起嗔恨心了。只要這樣一想,心量就會開闊,思想境界就能逐步提高。

  2、修忍辱有利于持戒,有利于得定,有利于啟發(fā)智慧。

  廣欽法師說:“持戒就是忍辱。”因為戒行就是要求我們?nèi)?要我們?nèi)淌芤磺?平時不能忍的都應該忍。我們能夠修忍辱波羅蜜,就不會犯戒。凈空法師也說:“戒就是忍。”就是要求我們不該做的不做,真能忍的人才能認真持戒。能夠很好地持戒修行,才能得定力,才有禪定的功夫,才能啟發(fā)智慧。所以說,戒是基礎。而持戒跟忍辱有密切的關系,不能忍辱就不可能認真持戒。

  3、忍辱有利于消除業(yè)障。

  我們遇到一切苦難,以及來自別人的種種侮辱,正是消除自己業(yè)障的好機緣。別人謾罵侮辱我時,應常想:這是幫我消業(yè)障呀!所以,罵我們的人也正是我們的善知識。儒家也講這個道理,“道吾惡者是吾師。”即:說我們壞話的人就是我們的老師。我們應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廣欽法師說:“我們受了別人的攻擊、批評,我們都應該忍受;即使是冤枉,也要忍受;還要感謝他。因為他幫你消除業(yè)障!”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由此可見,要想消除多生累劫的種種業(yè)障,也要靠各方面的幫助。從三世因果來看,也絕不會有無因之果。別人之所以來冤枉我,毀謗我,正是因為以前種下了對不起別人的因。懂得了這個道理,才不會起嗔恨心,非但不起嗔恨心,還會感謝他,因為他幫助我消除了業(yè)障。

  4、忍辱能培植福德。

  培植福德要靠容人之量,能容人就是很大的福報彌勒菩薩“容天容地,于人何所不容”。天地都能容得下,容人又有何難?能夠容忍就是福報的源泉。難忍能忍,更是種植了很大的福德。從世間法說,處人處事學會忍辱,學會吃虧,也是培植福報的一個很好的方法。

  我自己對此也有很深的體會。當我年輕的時候,父親寫了六個字叫我貼在桌子旁邊:“吃虧、受氣、耐煩。”其實這六個字就是要我忍辱。父親經(jīng)常給我說:“吃虧是福,要吃得虧才有福報。你能受氣是增加度量,你能裝得,能受得,氣量就會開闊。吃虧、受氣,而心里頭不產(chǎn)生煩惱,也是提高自己品德的重要方面。”這些教導在我的一生中受益很大。懂得這個道理就容易接受忍辱法門。

  5、忍辱能解除煩惱,利于修清凈心

  我們從早到晚都在煩惱當中。煩惱來了靠自己用忍辱來使煩惱轉(zhuǎn)化為菩提,就是修清凈心。要懂得“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晚上做夢,白天也是在做夢。夢境本來就是空的,哪里有人我是非,也沒誰侮辱我。我們能夠把一切事情看成夢幻泡影,用這個觀點來看待一切問題,當然可以解除煩惱。煩惱也只能靠這個來解決,絕不能說我躲到一個地方去就可以消除煩惱,更不是靠別人來消除煩惱,煩惱靠自己用忍辱法門來解除,轉(zhuǎn)煩惱為菩提,為清凈心。

  6、忍辱有利于精進修行

  凈空法師說:“能忍的人才能精進。”廣欽法師說:“什么事都能忍得下來才能進步。”就是你認為自己對,也要向別人懺悔。他說:“這就是你的公德”。為什么自己做對了,別人還總是批評你,責難你呢?你應該這樣想:我在多生累劫中種有這個惡因,所以我們應該向他懺悔,而且要把功德回向給他,希望他一心念佛,往生凈土。這樣,就能破除我執(zhí),擴大心量,積累功德;也能消除分別心、嗔恨心、我慢心。我們學佛就會進步。

  我們修菩薩行,要以出世的精神來辦入世的事業(yè)。“不為自己求安樂,”就是“無我;”“但愿眾生得離苦”就是“利他”。要能無我利他,才是修菩薩行。否則,處處執(zhí)著我,事事陷入人我是非之中,搞來搞去,就跟社會上爭名奪利一樣,那是造罪業(yè),種惡因。必須要有出世精神,懂得一切如夢幻泡影,在作夢中的佛事。雖然是夢境,但是,我們還是要認真地作佛事,認真教化眾生。這就是以出世的精神辦好弘法利生的事情。否則,越辦越生煩惱,因為你帶著我相去搞,認為我本來做對了,你還要罵我、冤枉我。這個根還在自己,就是沒有出世精神。王安石有一首詩說得很好:“知世如夢無所求,無所求心普空寂;還似夢中隨夢境,成就河沙夢功德。”值得學習。

  7、忍辱有利于廣結(jié)善緣,有利于處理人際關系。

  我們修菩薩行就是要教化眾生,為眾生服務。人際關系很廣泛,要處理好這種關系,廣結(jié)善緣,才能有利于弘法利生工作的開展。這個問題的關鍵就是必須忍辱。為眾生辦事情難免不遭致種種不理解,甚至于誹謗。實際上。如果我們能忍辱,天長日久,群眾就會改變對我們的看法。所以,“是非以不著辨為解脫。”《四十二章經(jīng)》中:“沙門問佛:何者多力?……佛言:忍辱多力。不懷惡故,兼加安健。忍者無惡,必為人尊。”這段經(jīng)文的意思是,有弟子問佛:什么人力量最大?佛說,修忍辱的人力量最大。因為他了知人法俱空,內(nèi)心穩(wěn)健安閑,不懷纖毫惡意。自然受人尊敬,才能上成無上佛道,下化無邊有情,這才是力量最大的人。前面提到的那位禪師,能夠忍受那樣的侮辱,顯示了他人格的光輝。人們被他感化了。一般待人接物也是要用寬容的態(tài)度才能處理好人際關系。弘一大師教導我們說:“涵容(即包含、容忍)是待人第一法。”我們能用廣闊的容量來對待人,再難處的人都可以相處。這也是培植自己的福報。有句話說“宰相肚里能撐船,”當宰相官雖然大,權(quán)雖然重,但是也得受百官氣。因為人家官雖然小,但有很多事情也可以給你出麻煩。所以各種各樣的氣都要忍受。因此才有這個比喻。這也說明量大福大;沒有容人之量,就不可能有這樣大的福報。唐朝的宰相婁斯德有“唾面自干”的美譽。一次,有個官員和他爭執(zhí),當眾吐口沫在他臉上;他不但不怒,連口沫也不擦,讓它自干。儒家很重視忍,認為是處世的一個很重要的方法。歷史上有所謂“張公百忍。”張公有一個大家庭,相處很和睦;实蹎査惺裁春棉k法?他就寫了一百個“忍”字。家庭也好,社會也好,人際關系要和諧,就只有靠一個“忍”字,能互相忍讓,關系就和諧了。國際關系也是如此。主持一個國家的人,能夠克制、忍讓,就可以化干戈為玉帛,避免戰(zhàn)爭的爆發(fā)。

  8、忍辱能得相好莊嚴

  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多生累劫修忍辱度眾生的福德所顯現(xiàn)出來的。心好的人相貌也好,能忍辱的人,內(nèi)心無惡意,當然相貌就好。這就是相隨心轉(zhuǎn)。因為我們能很好地修忍辱,心地必然善良,相貌必然莊嚴。所謂“有諸內(nèi),必形諸外。”就是說心理上的變化就會引起生理上,的變化,這是是符合科學的。

  忍辱的功德利益遠遠不止以上這八條?傊,修忍辱對我們了生死出輪回至關緊要,應把它提到修行的重要位置看待。古德說:“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嗔恨心最難消除,一念嗔恨心生起,各種各樣的業(yè)障都會出現(xiàn)。又說:“一念嗔心起,火燒功德林。”嗔心一起,所修種種功德全都毀壞。所以,嗔恨心很可怕?梢赃@樣說,能不能修好忍辱法門,也是檢查我們修行好不好的一個重要標志,是一塊試金石。因此,我們應該重視修忍辱波羅蜜。

  二、為什么不能忍辱?

  我們常常聽到人們說:“我也懂得忍辱很重要,也懂得不忍辱有很大的危害性。但是,一遇到事情來,就忍不下這口氣,自己要想控制也控制不住。”其實,這是多生累劫的習氣把“我相”執(zhí)著得很深,把人我對立看待。這種做法與修行背道而馳。假如我們不放下,為了爭一口氣可以不顧一切,這是很危險的,它會給我們帶來種種煩惱,造種種惡業(yè)。

  社會上還有一種說法:“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這種說法聽起來好象有一些道理,好象惡人沒人敢欺,善人到處受氣。佛教講三世因果,有一首偈語:“人惡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天就是指因果規(guī)律。善良的人會受惡人的欺侮,但從因果規(guī)律看,他不會永遠被人欺侮。惡人得到“好處”也是暫時。因果規(guī)律是客觀存在,不能看到善人被欺,就認為不能做善人!督饎偨(jīng)》說:假如受持這部經(jīng)的人罪惡本應墮落惡道;但因今生受人家的輕賤,他的惡業(yè)便都消除,而且可以證到無上正等正覺。一方面消除惡果業(yè),另一方面種了成佛的因,這個功德利益非常大。

  還有些人說:“忍讓是軟弱,你越忍讓,別人就越欺負你。”這種看法也與佛教的觀點相違背。佛陀在《遺教經(jīng)》上說,能忍的人是有力量的大人。這個力量就是指的能夠感化別人的力量,人格道德可以使別人受到感化,這個人就不是小人而是大人。社會上常講:“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本來 “無度不丈夫,”被人錯讀成“無毒不丈夫”。讓人誤認為要“狠毒”才是丈夫。“度”就是度量、氣度。沒有是度量的人不能稱為丈夫。“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是培養(yǎng)人們的容量,是很好的格言。不應誤解。

  有人認為:“忍就是吃虧,我不愿意吃虧。”佛教認為,“吃虧是福“。凈空法師說:“學佛就是要學吃虧,要學上當。三界以內(nèi)沒有一處是安全的、永久的、可靠的。我們不能貪圖眼前一點小便宜,貪圖眼前小便宜,將來就一定要吃大虧。“我們要用佛法來作為人生的指導,作為做人處世的準則。這樣,才能懂得什么是善?什么是惡?害人就是惡,害人等于害己。所以學佛的人應該一切事情看得淡,要處處學吃虧,要有還債的想法。我們早一天把債務還清,就有利于在修行中掃除障礙。弘一大師說:“我不認識什么人是君子,做事情愿吃虧的就是君子;我也不知道什么人是小人,做事情到處愛占便宜的就是小人。”這個標準很明確。處處愿意吃虧的人是懂得利人的人;處處貪便宜的人就是自私自利的小人。弘一大師舉了一個例子:古代有一個道德修養(yǎng)很好的人,叫林退齋,這個人福報很好,兒孫很多。他在臨終時,兒子都跪在他面前說:“您要離開我們了,最后留點什么話讓我們終生奉行吧!”他說:“你們要學會吃虧!”這正是他對兒孫的最大關懷,讓他們懂得吃虧是福。

  還有人說:“我生來就是這個個性,就是吃不得虧,受不得氣。”好象這個毛病沒有辦法改,這種說法也是非常錯誤的。修行就是要針對我們多生累劫的習氣修,如果不改掉這些習氣,就不能學佛?v然學佛,也得不到佛法的利益。學佛就是要舍,我們種種習氣應該全部舍掉,保留這些東西就是學佛的障礙,障礙是自己制造的。

  也有人說:“你欺負我,侮辱我,就是侮辱侮辱了我的人格。人格是最重要的!”從佛法的觀點看,修菩薩行,忍受別人的,對自己的人格并沒有影響。不但沒有影響,反而顯示了我們?nèi)烁竦母呱。前面舉的那個禪師,忍受了一般人不能忍受的侮辱,他的人格不但沒有受損失,而且更顯示出他人格的燦爛光輝。

  我們平常與別人發(fā)生爭執(zhí),常常怪罪別人?傉J為別人不對,忍不下去。從佛教的觀點看,我們應該檢查自己,不應在別人身上找原因。宣化上人教導我們:“真認自己錯,莫論他人非;他非即我非,同體名大悲。”這個是我們做人做事、修行必須遵守的準則。我們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錯誤思想和言行,不是去修正別人的錯誤。一件事即使別人完全錯了,我們也應該檢查、懺悔自己的業(yè)障。星云大師有那么大的福報,與他待人處世那種寬闊的心胸很有關系。他經(jīng)常教導弟子,在待人處世上用四個字“你對我錯“。即使他誹謗我們,侮辱我們,他完全沒有道理,也要相信三世因果絕對沒錯,肯定是在過去生中種有惡因,得罪了他,對不起他,今天應該懺悔。所以,不能割斷三世因果看問題。

  還有一種人:明明是自己錯、也不愿意認錯。他認為這樣有損自己的威信。這是錯誤的。因為真正有威信,并不怕認錯;若真正能認錯,威信才會更高,上面說的那位禪師處理那件事并沒有損傷他的臉面;相反,他的形象更偉大,大家對他更加尊敬、因為他的所作所為是為了保護他人。他做了很大的功德,感動了別人,教化了后人,他的威信并沒有受損失。

  以上舉出的這些,是我們這些凡夫都不可避免的習氣。歸納起來,有個根本的東西在作崇。這就是堅固的我執(zhí),一切都有個“我” 。就會生起憎恨心、我慢心,就種下了惡因,障礙我們學佛,障礙我們從生死苦海中解脫出來。

  三、應如何修忍辱波羅蜜?

  首先,要相信因果。因果是佛法的基礎理論,也是佛法的核心。如果我們不懂得因果,就不算真正明白佛法;如果不相信因果,就不可能得到佛法的利益。一切都應從因果上來看待,我們的身體就叫果報身,是過去種的因,借父母的緣,因緣結(jié)合產(chǎn)生了我們這個身體。我們是來受果報的,我們今天所遭遇到的一切人與事,周圍種種的環(huán)境,都是果報。即正報與依報。任何人都脫離不了因果關系。橫的關系上,你的配偶、家庭、社會是個因果關系?v的關系上,由父母祖先到你自己,再由自已到兒孫。也是個因果關系,我們都生活在因果的網(wǎng)絡里。因果網(wǎng)絡就是業(yè)力之網(wǎng),身、口、意三業(yè)造作的業(yè)力雖然看不到、摸不到,但卻有很大的力量。我們生從哪里來?死往哪里去?都是受業(yè)力支配。虛云大師說:“因果二字,是一切圣凡世間出世間都逃不了的!。”他用了一個“逃”字,也就是說,不管你信不信,因果從不饒人。你可以不信因果,但是,你絕對逃不脫因果。因為他是客觀存在的規(guī)律。古話說:“天網(wǎng)(即業(yè)力之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正是指的因果網(wǎng)絡。明白了這個道理,就能接受一切,就會接受惡報,惡報受盡,災難消除。這叫“受苦了苦“ 。這樣,福德智慧才能增長。所以學佛的人要用因緣觀看待問題;離開了因緣觀,就很難正確處理一切問題。

  第二,要有決心在今生了生死,出輪回。只有這事才是頭等大事,這個認識真正建立起來,忍辱就算不得什么了。而且忍辱有助于消除我們修行中的種種惡緣和障礙,有助于我們了生死出輪回。

  第三,應去掉小我,擴大心量。心量開闊了,貪著心、嗔恨心、我慢心、報復心才可以得到逐步消除,才能修好忍辱波羅蜜。

  佛教提倡的忍辱與世間的忍辱不同。社會上講的忍辱是強迫性的,雖然說這件事很生氣,但又不能不勉強忍下去。所謂 “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就是把憤怒的火焰埋藏在內(nèi)心深處,等待時機來了再報仇。這是很險惡的,這是種三惡道的因,怨怨相報,永遠無法了結(jié)。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有一個很有名的忍辱故事“勾踐嘗糞”。越王勾踐當時兵敗被俘,他裝著愿意忠實吳國。吳王病重,醫(yī)生說:“他的大便如果是甜的,病就沒法醫(yī)了。”當時誰都不愿意去嘗大便,勾踐就主動站出來去嘗吳王的大便。吳王覺得勾踐很忠實,對他就很放心。避越國,臥薪嘗膽,準備了十年,終于打敗吳國。那時吳王夫差已經(jīng)死了。越王把夫差的尸體碎尸萬段,以發(fā)泄他心中的仇恨。這種忍辱與佛教講的忍辱本質(zhì)不同。世間人把越王勾踐作為忍辱的英雄,學佛的人絕不能學習這種忍辱。世間人說的“好漢不吃眼前虧。”其實與越王勾踐的忍辱是同一類型。佛教講的忍辱是建立在大智慧、大悲心的思想基礎上,是用因緣觀、慈悲觀作為做人處世的基本觀點,一切事物,一切人際關系都是因緣關系。因果貫通三世、人人生活在因果網(wǎng)絡中,只是因為我們凡夫沒有開悟,所以不知道。過去某寺有一對聯(lián)就是運用佛教三世因果的一觀來說明家庭成員關系是怎么一回事。聯(lián)語是:

  夫妻應前緣,是善緣?是惡緣?有緣方配;

  兒女皆宿債,或討債,或還債,無債不來。

  夫妻關系是過去生中種的因,現(xiàn)在結(jié)的緣。是善緣?是惡緣?為什么有的和睦相處,偕老百年。有的同床異夢,互相陷害。那就是從三世因果才能說明問題。

  父母和兒女的關系,包括媳婦、女婿在內(nèi)。來討債、來報怨的,自然是忤逆不孝。來還債、來報恩的,必定盡心孝養(yǎng)。這都是三世因果決定的。

  再說慈悲觀。佛教提倡“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一切眾生過去生中都曾是我們的父母親屬,所以,我們不能惱怒他們。佛陀在過去生中修慈悲觀,就不愿惱怒任何一個眾生。他有一生做常不輕菩薩,就不輕慢任何一個眾生,看到眾生都向他們頂禮,認為他們是將來的佛,應該給他們頂禮。但有些人不理解,反而罵他,甚至打他。他便離遠一點向人家頂禮。他一直這樣做,不管他人的侮辱、漫罵。常不輕菩薩正是修忍辱行的典范。另外,佛陀降伏醉象的公案,也說明了這個問題。當時,提婆達多想害佛陀,便買了幾只象,把他們灌醉,看到佛陀和阿難尊者走過來,他便在醉象的屁股上猛刺幾刀,頓時,醉象向佛陀猛撲過去。佛陀見象沖來,以同體大悲之心伸出手來,醉象馬上跪伏在地。佛陀走過去撫摩大象的頭頂對阿難尊者說:“我們只能用悲心對待仇恨,絕不能用憎恨心去對待。”這一教導,體現(xiàn)了佛教的同體大悲精神,是忍辱波羅蜜的思想基礎?偲饋碚f,佛教忍辱的思想是建立在因緣觀和慈悲觀的基礎上。明白了這一點,才能忍受一切,接受一切。由此,我們才能達到三輪體空,才能了生死,出輪回,成佛度生。

  總之,學佛就要學忍辱,想了脫生死,成就佛道,就必須修忍辱波羅蜜。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