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呻x,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天無私無為,長養(yǎng)一切,使萬物各正其命,其性非善非惡。依天性至善至真而為,便合乎正道。但人迷失本來天性,貪著五欲六塵,故要修學回歸正道,此作為便是「教化」。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此正道,片刻不可離;若可離去,即非正道也。因離正即邪,故六祖惠能言:「欲得見真道,行正即是道!闺y怪佛陀弟子們「八正道」,使身、口、意三業(yè)清凈而獲得解脫。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所以,君子應時時戒惕有過,謹言慎行,雖人不見其過,亦要「戒慎」;誠惶誠恐,畏懼有錯,雖人不聞其錯,亦要「恐懼」。君子不畏人之見聞,只戒恐己之墮落!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言行可現,過錯可顯,心念隱微難顯現。小人于顯現處,故作虛偽,為博得眾人之贊賞;君子修身,不為虛名,故獨處之時,戒慎其心念而已。

  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

  君子于起心動念未發(fā)之前,即要體悟本性,此謂之「中」;遇到境界來臨時,要學發(fā)出皆符合禮節(jié),此謂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中之體,為天下人之本性也;和之用,為天下人之通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君子若能領悟「中和」之體用,方能明白天尊地卑,乾坤定位之理,能知一切萬物生育演變的由來。故《易經‧系辭上傳》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至此則能明天道,以推人事;以不變,來應萬變。此中庸之道,孔門之心法,學者若能徹悟,則一生受用不盡矣!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