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依止善知識
一、善知識的名義
“善知識”是佛教的專有名詞,一般是講“知識”。“知識”在今天的社會學(xué)里面,是指某種專門的學(xué)問。但是在佛教文化中,“知識”具有另外一種含義,就是“朋友”。因為我們要交一個朋友,必須“知”道這個人,認“識”這個人。光知道、認識還不行,還要知道他的心怎么樣,他的德行又如何。朋友、善友、勝友、親友,都是“知識”這一名詞引申出來的。能夠引導(dǎo)我們趨于善法、到達善處的朋友,就叫善知識;反之,即為惡知識。在世間、在佛門,絕大多數(shù)都是善知識,也有極個別的是惡知識。
大家一定要理解正確,不是說和你吵一架就是惡知識,罵你兩句就是惡知識。善知識是教導(dǎo)我們善法,引導(dǎo)我們到達善處。那么惡知識呢?惡知識教導(dǎo)的是惡法,引導(dǎo)我們到達惡處,不是善處。那樣的人才是惡知識。善法,有世間善法,有出世間善法;善處,也有世間善處和出世間善處。世間善法如五戒,出世間善法如六波羅蜜、十波羅蜜、戒定慧三無漏學(xué)。世間善處,即行五戒十善所生的天、人、阿修羅三善道;出世間善處,即修六波羅蜜、十波羅蜜、無漏三學(xué)所成的聲聞、菩薩,乃至成佛。惡知識教導(dǎo)的是惡法,殺盜淫妄酒,貪嗔癡。惡法所到達的就是惡處。惡處就是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所以交一位朋友,親近一位善知識,要從如何端正我們人生現(xiàn)前的思想言行出發(fā),從未來有一個好的歸宿出發(fā)。
佛教非常重視親近善知識。我們在座的法師都受過三壇大戒,受過菩薩戒,在座的居士也有許多受過菩薩戒。按照受菩薩戒的儀軌,受戒之初先要發(fā)十四種大愿。其中第一愿、第二愿講什么呢?第一愿“從今時盡未來際生,常能念佛、親近善知識否?”下面答:“能親近!”第二愿“從今時盡未來際生,能遠離惡知識否?”下面答:“能遠離!”這是第一條和第二條。可見親近善知識、結(jié)交好朋友,非常重要。社會上也講結(jié)交好朋友,不過這個好朋友也要分別一下,好朋友不見得就是善朋友。我覺得我們還是要有一種很明確的思想,一定要親近善友,不僅僅是說好朋友就行了。大家可以想一想,我們都有許多好朋友,但是這些好朋友往往也有一些不符合善法的言行,相互影響。所以佛教在教我們結(jié)交朋友的時候,是以善為標準,要親近善知識,結(jié)交善友。
關(guān)于善知識的名義,我想就講這么多。下面我就講講善知識的種類。這完全是從善友、善知識的角度來講的。
二、善知識的種類
我在講修習(xí)止觀的時候曾經(jīng)講到,要成就修道,成就學(xué)法,成就做人做事,有善知識的護持、同行、共事、教導(dǎo),非常重要。修禪定應(yīng)該具備的五緣里面,就有“善知識”這一條。智者大師講修習(xí)止觀要有三種善知識:外護善知識、同行善知識、教授善知識。智者大師把能教導(dǎo)善法、指引善處的善友分成了三大類。
所謂外護善知識,如果我們不僅僅是從修習(xí)禪定的角度來界定它,那么,社會人士,包括在家佛弟子,做一切事業(yè)、一切工作,都有各種各樣的社會關(guān)系,這些良好的、積極的、起正面作用的社會關(guān)系,都可以看作是外護善知識。因為這些善知識對我們事業(yè)的成就、工作的成就,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可以把外護善知識理解成為積極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
同行善知識,共同在一起工作、修行,都有同行的人,都有共事的人。同行,從佛教的意義來說,同行必須同見。見解、見地、觀點是一致的,這也就是所謂的“志同道合”。志同才能道合,同見才能同行。這個行,包括工作、學(xué)習(xí)、修行,并不局限于某一種善法,可以包括學(xué)習(xí)、工作、修行三大類。工作也好,學(xué)習(xí)也好,修行也好,找到同見同行同修的伙伴、伴侶不容易。所以“人生得一知己”,下面是什么?“足矣!”當然這句話比較籠統(tǒng),還是沒有善惡上的界定,還是沒有佛教講的“善知識”這個詞界定得更為準確。不過,我相信古人在用這個詞的時候,都是從正面的、積極的方面來考慮的。所謂“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在四海之內(nèi),只要有知己的人,只要有善知識,只要志同道合,哪怕他身處天涯海角,也好像是在身邊,就像是鄰居一樣。這是唐朝王勃送行詩里面的兩句話。由此可見,人生若能得到一位善友,是多么重要,多么快樂!
第三種教授善知識,就是老師。能夠在事業(yè)上、工作上、學(xué)習(xí)上、修行上給予指導(dǎo),就是教授善知識。教授這個詞,包括言傳和身教兩個方面都要以身作則,同時并重。我們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在我們的修行中、學(xué)習(xí)佛法中、事業(yè)工作中,是不是經(jīng)常要有人來引導(dǎo)?經(jīng)常有人指導(dǎo)、教授?如果有人教授,就能少走彎路,事半功倍。那么這里有一個問題:作為老師的人一定得比被教授的人高明一些。所以作為我們選擇朋友的人,就要善于發(fā)現(xiàn)朋友的長處和優(yōu)點。“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其不善者而改之。”
人無完人,每個人都不圓滿,總有一些缺陷,我們怎么樣來看待善知識,怎么樣來看待善友呢?我們要用善心善念來看待,要用客觀的目光來看待。“擇其善者而從之”,這個朋友的品行、人格、知識、才能都有很優(yōu)秀的一面,我就學(xué)習(xí)他優(yōu)秀的一面;如果他有某些不足之處,我就引以為戒;“其不善者而改之”,如果在我的身上也具備他那些不足之處,那我就要改正。所以要全面地看待一個人,全面地分析一個人,不要因為朋友有某些不足之處就一概否定,當然也不能一概肯定,要有所選擇。
剛才講的是智者大師的分類法,分為三種善知識。
六十華嚴舉出十種善知識。這十種善知識,是從發(fā)菩提心、行菩薩道、利益眾生、開佛智慧的角度出發(fā)而劃分的。思想廣大,行門廣大,愿力廣大,智慧廣大,成果成就廣大。
這十種善知識,首先是“能令安住菩提心善知識”。這樣的老師和朋友能夠教導(dǎo)我,使我時時刻刻安住在菩提心當中。什么是菩提心呢?用兩句簡單的話來說,就是本公老和尚印在他的名片上的那兩句話,也是《普賢菩薩行愿品》里的兩句話:“不為自己求安樂,但愿眾生得離苦。”這就是菩提心,這個心量多么廣大!這個心量可以說完全做到了舍已為人。不為自己求安樂嘛。一切都想到眾生,想到成就眾生、利益眾生,想到如何使他人快樂幸福。從菩提心出發(fā),要令他人得到的快樂是什么呢?我們大家可以思考一下,人生最究竟的快樂是什么呢?(答:念佛。)念佛是最大的快樂。還有什么快樂沒有呀?(答:施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都是快樂。
我想,從菩提心出發(fā),最大的快樂還是這兩句話:“不為自己求安樂,但愿眾生得離苦。”這才是我們學(xué)佛的人應(yīng)該追求的最高的精神境界和快樂。你做到這兩句話了,其他的不求而自得。西方極樂世界你不用求,你做到這兩句話,阿彌陀佛親自來迎接你;了生脫死你不用求,做到這兩句話了,生死當下就了了!是不是啊?大家一定要相信這個道理。心底無私天地寬嘛!你心底無私了,你還有什么生死呀?私心就是生死,沒有私心就沒有生死,當下就了生死了。
說是這么說,這個私心好像很難斷掉!不管是學(xué)佛的人,還是不學(xué)佛的人。因為私心也有各種各樣的層次。比如剛才兩位居士講,一位說念佛最快樂,還有一位說往生西方最快樂。這兩個答案對不對呢?完全對。但是,和“不為自己求安樂,但愿眾生得離苦”這樣一種精神境界相距有多遠呢?就不止從娑婆世界到極樂世界那么樣的一個距離了,相距就不止十萬八千里。我為什么要大家讀《普賢菩薩行愿品》?讀《金剛經(jīng)》?《普賢菩薩行愿品》就告訴我們“不為自己求安樂,但愿眾生得離苦”;《金剛經(jīng)》就是告訴我們,做了一千件好事,做了一萬件好事,不要老把他背在身上、掛在嘴上,那是大負擔。做了一切的好事,不要成為負擔,不要執(zhí)著,不要說這是我的、這是我的、這是我的,我做了什么、我做了什么、我做了什么。要把這個我忘掉,那才是菩提心,那就是安住菩提心。
第二種是“能令修習(xí)善根善知識”。發(fā)了菩提心,還要修習(xí)善根。善根有多種多樣。一切與菩提心相一致的善法,堅持不懈地去做,毫不動搖,毫不退縮,行善的這種心態(tài)、行為,堅如磐石,就好像植物的種子落地生根了,那就叫善根。心存善念,口說善法,身行善事,堅持不懈,不可動搖,那就是善根。我們見到一位學(xué)佛的人精進、專一、慈祥,就說,哎呀,他的善根好深厚。凡是善根深厚的人,不是天生的,都是從不斷修習(xí)而來,不斷積累而來,不斷培養(yǎng)而來。能夠指引我們修習(xí)善根的人,那就是善知識。
第三種是“能令究竟諸波羅蜜善知識”。究竟諸波羅蜜,就是能圓滿地實踐六波羅蜜、十波羅蜜。一切自利利他的善法,都能圓滿地去實踐,去成就,那就是究竟諸波羅蜜。我在講《心經(jīng)》的時候曾經(jīng)給大家解釋過什么是波羅蜜。波羅蜜者,到彼岸,彼岸到。對于波羅蜜的理解,一定把它落實到具體的每一個善法當中。而且波羅蜜要得到究竟,那一定是無漏的大智慧和無漏的大慈悲。所謂無漏的,就是徹底的。不考慮個人的得失,不考慮一切小的果報、有漏的果報,完全從大乘的三輪體空出發(fā),來修習(xí)一切善法,那才是波羅蜜。佛經(jīng)上講: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這五個法門,如果單講這五個法門,不叫波羅蜜。
只有聯(lián)系到第六般若波羅蜜,以般若波羅蜜為統(tǒng)帥、為指導(dǎo),來修習(xí)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才能叫做六波羅蜜。所謂“五度如盲,般若如目”,只有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就像沒有眼睛的人走路一樣,向前走,向左走,向右走,你都不知道,是盲目的。因為他沒有眼目。智慧是我們的眼目,在無漏智慧的指導(dǎo)下修習(xí)一切善法,一切善法才能成為波羅蜜。
第四“能令分別解說一切法善知識”。分別解說一切法,就是能夠分別什么是善法,什么是惡法,什么是世間法,什么是出世間法。只有善于分別了,我們才能從善棄惡,舍小向大。如果不善于分別,善惡不分,大小不明,修行就會出現(xiàn)誤區(qū)。所謂要善于分別一切法,才能“于第一義諦而不動”。善分別一切法,不是說完了就算萬事大吉,而是說了以后要找到究竟的法門是什么,然后按照究竟的法門去修去行。
第五“能令安住成熟一切眾生善知識”。善知識一定要具備慈悲的心、智慧的心,使一切眾生安住在菩提心中,并使一切眾生的菩提心得以增長、得以成熟。安住菩提心,成熟菩提心,我們這個世間才會有更多的人來行菩薩道,修菩薩行,那些受苦受難的人,那些不圓滿、不究竟的事才能越來越少。
第六“能令具足辯才隨問隨答善知識”。在善知識的教導(dǎo)下,能夠解說分別一切法,自然就具備善巧方便智慧。大眾有什么疑問,隨時提出來,能夠給予圓滿的解答,使之改邪歸正,棄惡從善,回小向大。具足辯才不是為了耍?陬^禪,而是為了使大眾安住菩提心,成熟菩提心。
第七“能令一切不著生死善知識”。善知識教導(dǎo)我們不著一切生死。這個“著”有兩個意思。一是染著的意思,一是執(zhí)著的意思。首先我們要不染著于生死,進一步我們要不執(zhí)著于生死。生死從哪里來呢?生死就是從執(zhí)著而來。有人我執(zhí),有法我執(zhí),就有生死。生死就是從染著而來。有各種各樣染污的事情。所謂有染污的事情,就是不善法,生死就是從不善法而來。我們能不染著生死,不執(zhí)著生死,那么界內(nèi)的生死和界外的生死都能解脫。善知識能夠教導(dǎo)我們?nèi)缡切奕缡切?所以是真正善知識。
第八“能令于一切劫行菩薩行,心無厭倦善知識”。這個好難哪!善知識教導(dǎo)我們在一切劫中做一件事,可不是只教你這一輩子、下一輩子,或者再下一輩子做一件事,而是盡未來際地做一件事。做什么呢?行菩薩道。那就是永無休止地行菩薩道,“不為自己求安樂,但愿眾生得離苦”,不是到極樂世界去休息呀!是讓你永遠都以智慧心、以慈悲心,在六道中行菩薩道,修菩薩行,而且還要做到心無厭倦,就是要不舍眾生。這是菩提心。我們有很多的道友,聽了這句話很害怕。這怎么辦哪?西方世界還去不了,要永遠都在六道中行菩薩道、修菩薩行!
所以佛在講《法華經(jīng)》的時候,有五千聲聞弟子退席。他們聽到佛的境界那樣廣大,菩薩的行門那樣廣大,都害怕了。哎呀!這個我做不了!這個法我接受不了。有恐怖。我坐在這里這樣說,我心里也有恐怖。有什么恐怖呢?我能不能做到這個樣?能不能在六道中行菩薩道,修菩薩行,心不厭倦?作得了主嗎?所以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對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很嚴峻的考驗。大家都可以反省自己,考查自己,考問自己:做得到嗎?但是在受菩薩戒的時候大家都發(fā)了愿,說過一定要做到啊!“從今時,盡未來際生,眾生無邊誓愿度,能度否?”“能度!”具體做起來,就不行了。所以我們學(xué)佛要精進,要發(fā)廣大心,那就是菩提心。菩提心者,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第九“能令安住普賢行善知識”。十種善知識次第來教導(dǎo),一步一步地提升。普賢行是什么呢?十大愿王!镀召t菩薩行愿品》很扼要地把普賢菩薩的無邊愿力濃縮在那一卷經(jīng)當中。經(jīng)常讀誦《普賢菩薩行愿品》,就能培養(yǎng)菩提心,安住菩提心,不舍菩提心,成熟菩提心。
第十“能令深入一切佛智善知識”。上面說了九條,最后歸結(jié)到深入佛智。佛的智慧是什么呢?歸結(jié)到一點,還是要承擔一切苦難而沒有任何執(zhí)著,沒有任何負擔。佛之所以要成佛,不是因為他自己有什么需要,他是因為看到大地一切眾生,都在生死輪回當中苦難不息,所以他要成佛度眾生。佛的智慧就是指導(dǎo)如何度眾生,如何不執(zhí)著,如何完成四弘誓愿。
這十種善知識,可以從種類與功能兩個方面來加以理解。從種類來說,有這十種善知識,十種老師,十種善友。從功能來說,十種善知識中,可以是一位善知識就具備這十種功能;或者幾位善知識當中,分別能夠具備某種善知識的功能。所以不要小看親近善知識、交善友這樣一件事,一定要從一個立志高遠的角度來看待如何親近善知識。
有的經(jīng)書上,把善知識分為上、中、下三品。用什么標準來衡量呢?上品的善知識,就是教授出世法門的善知識,“與法者為上品善知識”。“法與財兼與者為中品善知識”,也有法的給予,也有財力的給予,那是中品善知識。因為一牽涉到財利,就有不純潔的一面。僅僅給予財物的,是下品善知識。不過,這是從很高的角度來看待善知識的作用。從今天這種現(xiàn)實社會來講,還是要“財法二施、等無差別”。這樣更能體現(xiàn)佛法是一種既重精神也重物質(zhì)的圓融無礙的法門。
三、善知識的條件
也就是說,善知識究竟應(yīng)該在哪些方面對我們有所幫助!端姆致伞(卷十一)中提出了作為善知識應(yīng)該具備的七個條件,叫做“善友七事”!端姆致伞肥切〕说戒律。小乘戒律是一切戒律的基礎(chǔ),是做人的基礎(chǔ),是出世法的基礎(chǔ),所以要特別地重視。雖然說我們要舍小向大,但是這個基礎(chǔ)不能沒有。沒有這個基礎(chǔ),大乘就會成為空中樓閣。
第一“難與能與”。這個東西我很難給你,但我要舍得給你,這叫“難與能與”,與就是給與。你手上戴了個鉆石戒指,你的朋友想要,你舍不得,怎么辦呢?難與能與,你要給他。你戴了一條白金項鏈,你的朋友想要,怎么辦呢?難與能與,你要給他。好像很難!很難!我想在當時,二千五六百年以前,佛在說這件事的時候,佛在說“善友七事”時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從人的思想境界,從社會的文化氛圍,乃至社會環(huán)境,和今天不能同日而語。佛世是“正法住世”的時期,講這個“善友七事”,都是從具體的當事人的發(fā)心而言。你如果想做一個善友,那么你應(yīng)該發(fā)什么心呢?要發(fā)難與能與的心。假使有一個人來要一件我最心愛的東西,我怎么辦呢?要難與能與,連頭目腦髓都可以布施,某一件珍貴的東西更應(yīng)該能夠布施。一定要有這個布施心。
第二“難作能作”。我要發(fā)這個心:非常難辦的事情,只要朋友有這個需要,我要給他辦到。這叫“難作能作”。這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也經(jīng)常講到。所謂“殺身取義”,“殺身成仁”,為朋友“不惜兩肋插刀”,那就是難作能作。我們自己想要成為一個值得人信賴的人,自己就要有這種精神準備,要有這種自我要求。這不是要求別人。如果我專門以這七件事來要求別人,那完了,那你首先就不是一個善知識,不是一位善友。這些條件完全是用來約束自己的。
第三“難忍能忍”。周邊的人對我不理解,對我有誤會,甚至對我有誹謗,有流言蜚語,往往會有很多的煩惱。怎么辦呢?難忍也要能忍。一忍、再忍、百忍、千忍、萬忍,要一直忍下去。因為忍就是修行,能忍就能制服煩惱。忍得一時之氣,免得百日之憂。一個人一件小事不能忍,弄得軒然大波,自己不安,別人更不安。如果忍了以后結(jié)果會怎么樣呢?你自己雖然當時有點難受,但是周圍的人都心態(tài)平安。所以我們一定要學(xué)習(xí)修忍。
第四“密事相告”。秘密的事情,有什么隱私的事情,要告訴朋友。為什么呢?只有朋友能夠知道你有某些難以跟別人說的事,不能有太大的透明度。那么一定是要讓幾個特別好的、信得過的朋友知道,萬一有什么事了,別人也可以幫你的忙。密事相告是很有意思的。如果真正是有那樣的好朋友,那可以說真正是“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第五“遞相覆藏”。朋友對你密事相告了,你到大庭廣眾當中說一通,那完了。告訴你了,你要保密,不要把這件事公開出去。遞相覆藏,就是你要幫他保密,你不可以把人家不宜公開的事情拿到大庭廣眾當中去說一通。那就會弄得本來是好朋友最后成了惡交。所以要遞相覆藏,不要出賣朋友。如果出賣了朋友,那就是不仁不義。
第六“遭苦不舍”。結(jié)交一個朋友,是要同共苦、共患難的。這樣的朋友很難得!我這一生,也有那么幾位這樣的朋友。我記得我在劃了右派之后,在一個農(nóng)場勞動,那個時候我原來所在的單位也經(jīng)常有人到那里去參加勞動。因為農(nóng)場是鍛煉人的地方,右派是長期地在那里被監(jiān)督勞動,那些不是右派的人,一年也要去那里勞動幾次。那時候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是以階級作為劃分界線的標準。右派就是階級敵人,總得與階級敵人劃清界線!被劃分成為階級敵人的人,那就是一種苦哇。
遇到這種苦,有沒有人來同情你呢?有的人可能從內(nèi)心里同情,不敢表示;有的人略有表示;當然完全不避諱什么階級敵人不階級敵人,進來了還是點點頭啊,笑一笑啊,甚至問寒問暖啊,這樣的人也有。我在那里勞動了一年零五個月之后,那個地方辦不下去了,又要另換一個地方,我就有機會回到中國佛學(xué)院。
回去的時候,絕大多數(shù)人都是冷眼相看。當時我有一位老師,明真老法師,我走到他那里去,向他老人家頂禮,他還是一如既住,非常慈悲,打招呼,問寒問暖,非常親切。哎呀,心里感到很溫暖!雖然是冬天,感到熱乎乎的。我在一篇文章曾提到過這件事,就是《春風(fēng)春雨憶吾師》。還有一位同學(xué),我劃了右派以后,他就在一個生活會上說:“我昨天晚上做夢,夢到凈慧了。唉!他在那里勞動。”怎么長怎么短,說了幾句。結(jié)果被批判了一個星期。啊?你跟這個右派分子是什么關(guān)系?這么密切!連做夢都想到他了?這種情景,我想我們在人生當中,我想我們每個人都會碰到那么幾件。這是說遭苦不舍。當然,朋友一苦臉就變的人,可能更多。
第七“貧賤不輕”。作為一位善友,應(yīng)該是不分貧富貴賤,平等看待每一個人,不致于嫌貧愛富。
這都是不容易的事情?雌饋,這七個條件好像都沒有具體講到菩提心,但是每一個條件都不離菩提心,每一個條件都是菩提心的具體表現(xiàn)。
剛才我特別地強調(diào),“善友七事”都是從自我出發(fā)。自己要求自己,自我約束自己,不是用這七個條件去要求對方,而是要求自己。你要求自己才是一種發(fā)心,你要求別人那就是一種索取。要自己發(fā)心,成為一個具足善友七事的人。
四、選擇善知識的重要性
所謂“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這是世間經(jīng)常講的一句話,佛教也經(jīng)常用這一句話。這里說的朋友,是廣義的朋友, 包括老師和朋友在內(nèi)。也就是說,一切積極的、正面的社會關(guān)系,都是成就我們個人品德和事業(yè)的不可缺少的條件。當然,也有負面的社會關(guān)系,也有一些恩怨糾纏的人。作為修行人,作為有道德的人,也要把他看作是善知識,這也是自我要求。盡管他是惡知識,但是我們不要這樣去給他定位,也要把他當作老師。那是什么意思呢?他可以從另外一面來教育我,成就我。比如說,有的人一直就對某一個人不懷好意,進行攻擊。那怎么辦呢?你一定要用善心善念去對待。有則改之,無則勉之。言者無罪,聞?wù)咦憬。這是中國古人教導(dǎo)我們的話。
我們做人要雍容大度,像寺院山門口坐的那尊笑容可掬的彌勒佛一樣,“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我倒是很欣賞這個上聯(lián)。為什么呢?我們每個人都要有彌勒的肚皮,容天下難容之事。那就是我所提倡的包容嘛。能包容就有和諧。對于下聯(lián),當時的文人寫這副對聯(lián),也不能說他沒有道理。但是看起來,“開口便笑”可以,“笑世間可笑之人”我覺得還是有欠寬容。因為世間沒有一個可笑的人,只有值得同情的人。所有的人都值得同情,所有的人都應(yīng)該以慈悲心去對待。
說到彌勒的對聯(lián),有很多。其中我記得有一副很長。那是我第一次到云門寺去,見到云門寺天王殿彌勒菩薩座前的兩根柱子,一個柱子有五六米高,從上到下,密密麻麻寫下來。當時我就看。當時我只有十八歲,對聯(lián)那么長,斷句也斷不了。我就站在那里仔細琢磨,后來果然能夠斷句了。上聯(lián)是:“日日攜空布袋,少米無錢,卻剩得大肚寬腸,不知眾檀越信心時,用何物供養(yǎng)。”這是上聯(lián),多少個字我也沒有數(shù)過。下聯(lián)是:“年年坐冷山門,接張待李,總見他歡天喜地,請問這頭陀得意處,有甚么來由。”呃,這副對聯(lián)很好!有禪機,也寫得很形象。所以我在那里先把句子斷了,后來我就慢慢記,慢慢記,大概也讀了十遍八遍。
從十八歲記下來以后,到現(xiàn)在一直沒忘記掉。很有意思!寫彌勒的對聯(lián),最長的恐怕是這一副。后來我又有機會到鼓山去,鼓山涌泉寺山門口彌勒座前也是這一副對聯(lián)。哦,原來這是一副老聯(lián)了啊。我講這個故事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說,我們要交朋友,要親近善知識,從善知識角度來說,要有一副好肚皮;從選擇善知識的人來說,要有一雙好眼睛。有好肚皮,能容天下難容之事;有一雙好眼睛,就能夠正確選擇對自己工作、事業(yè)、學(xué)習(xí)、修行都有幫助的善知識。
在佛教經(jīng)典中,在歷代祖師的語錄里,關(guān)于選擇良朋有種種教導(dǎo),講了許多許多。其中有一篇《溈山禪師警策文》,簡稱《溈山警策》!稖可骄呶摹犯嬖V我們:“遠行要假良朋,數(shù)數(shù)清于耳目;住止必須擇伴,時時聞于未聞。”意思就是說,你出外要有一個好伙伴。良朋,善良的朋友。良朋好友。這個良朋給你什么好處呢?不是幫你拎包,不是幫你出路費,而是他總在講一些有益于身心修養(yǎng)的話。所謂“數(shù)數(shù)清于耳目”,他的言行,可以作為我們的表率,他講的話、他的行為,言能清耳,行能清目。
“數(shù)數(shù)清于耳目”,時時都能啟發(fā)我們,做我表率,做我榜樣。“住止必須擇伴”,我們住在一個地方,也要選擇一個好的伙伴。這個伙伴有什么作用呢?“時時聞于未聞”,能夠講一些古圣先賢的話給我們聽,能夠講說佛法的妙義來教誨我們,所以是聞于未聞。從來沒有聽見的,今天能夠聽到;從來沒有看過這些古圣先賢的教誡,今天能夠看到。
溈山祖師接著說:“故云: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溈山祖師也說這個話。我們的肉體是由父母成就的,我們的知識學(xué)問、法身慧命從哪里來呢?從世出世間的一切好朋友、善知識那里而來,由善知識成就。文章當中舉了一個比喻:“親附善者”,我們能夠親近善知識,“如霧露中行”,就好像大霧天、大露水中走路一樣。“雖不濕衣,時時有潤”,衣服雖然沒有濕透,但是它有水分,有滋潤。衣服濕透了,我們會很難受;衣服上有一點潮濕,我們的身體也就能吸收一點水分。
“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隨風(fēng)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好雨就是朋友。當然及時雨也是好雨。“狎習(xí)惡者,長惡知見。曉夕造惡,即目交報,歿后沉淪。一失人身,萬劫不復(fù)。”假如我們跟那些惡友在一起,與惡友接近,聽到的、見到的,都是不善法。在世間經(jīng)常有這樣的事,在一塊沒有說什么好東西,盡是講的那些不堪入耳的事。 你說我們每天聽到耳朵里的,都不是善言善語善法,總是那些惡事在心里翻騰,總是那些惡言惡語在耳際盤旋,你說我們的心能清凈嗎?至少是多了很多的障緣。
所以“遠行要假良朋,住止必須擇伴”,這樣就有益于身心的清凈,有益于修行的成就。親近善知識能夠使我們修行進步,狎近惡友,長惡知識,不但此生道業(yè)難成,身后沉淪三途,一失人身,萬劫不復(fù)。
以上是我們佛教講親近善知識的重要性。在我們平常教導(dǎo)在家信眾的時候,經(jīng)常有這樣四句話:“親近善士,聽聞?wù)。如理作?法隨法行。”也是講善知識的重要性。
在我們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對于用什么樣的心態(tài)對待朋友,歷來就很重視!論語》當中講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與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xí)乎?”他說他每天就是用三件事來反省自己。我作為一位工作人員,我作為一位政府里的干部,我作為家庭的一位成員,我在從事一切工作事業(yè)的時候,是不是盡心盡力、忠心耿耿去做了?這就是“與人謀而不忠乎”。反省自己。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我們有許多朋友,跟他們有交往,那么我們是用什么樣的心態(tài)去交往呢?是誠信交友,還是虛心假意耍手段?每天要反省。今天講這個題目,也是有感而發(fā)。因為我早上聽到一件很稀奇的事,就是朋友之間沒有誠信,朋友之間搞敲詐。多么可怕!所以與朋友交,要誠信為本,人無信不立。
第三件事:“傳不習(xí)乎?”老師的教導(dǎo),所學(xué)的課業(yè),我是不是都在反復(fù)地溫習(xí)實踐?《論語》上講學(xué)習(xí),特別是講到“習(xí)”,不是僅僅溫習(xí)而已。不是講重復(fù)多看幾遍,而是說:你是不是把老師的言教付諸實踐了?那是“習(xí)”;是不是把所學(xué)的東西在做人做事中加以落實了?那是“習(xí)”。
所以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儒家的文化,也是把選擇善知識這件事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
既然說“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每個人自己都要成為他人的好朋友,每個人也要結(jié)交很多朋友,那么都要從“善友七事”出發(fā),都要從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這樣一種深刻的自我反省出發(fā)。能如此,我們每個人都能成為善知識,自己也可以成為他人信得過的善知識。
我希望在座的每一位,自己都是善知識,也能夠結(jié)交善知識,共同來成就我們的學(xué)習(xí)、工作、事業(yè)和修行。
感恩各位!阿彌陀佛!
- 凈慧法師:修學(xué)佛法的關(guān)鍵就是從自身煩惱入手
- 如瑞法師:修學(xué)佛法,要大膽的親近善知識
- 仁德上人:善知識有幾種?三種
- 凈慧法師:世間善法和出世間善法的區(qū)別
- 凈慧法師:成就學(xué)問之道的同時要領(lǐng)會其中的真諦!
- 凈慧法師:妄想煩惱不是實在的,不要隨著走!
- 凈慧法師:在禪堂內(nèi)保持精進心與自己的無明煩惱習(xí)氣拼搏
- 凈慧法師:同樣一杯茶水也可能有三種不同結(jié)果
- 凈慧法師:怎么理解法從緣起、果從因生?
- 凈慧法師:佛教傳承的根本問題是什么?
- 凈慧法師:煩惱是什么意思?怎么對治?
- 凈慧法師:為什么禪宗寺院課誦安排早念觀音晚念彌陀?
- 凈慧法師:如何看待命運?怎么掌握?
- 仁德上人:真正的善知識要講什么?
- 如瑞法師:感恩老師,感恩善知識
- 慈法法師:本凈是對善知識最大的禮敬
- 凈慧法師:可以在無明師指點下修白骨觀和不凈觀?
- 本源法師:遇到困惑時,要學(xué)會向善知識求助
- 凈慧法師:打禪需注意克服兩種情緒和防止兩個偏差
- 凈慧法師:時刻保持感恩的心態(tài),奉獻的精神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fēng)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yīng)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fēng)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xué)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fēng)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與人生]妨礙善行,損耗錢財?shù)牧N過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漢傳人物問答]學(xué)佛最終只是讓自己和眾生解脫嗎?
- [佛化家庭]世間的孝有幾種,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間最圓滿的孝道?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佛與人生]放下過去,期待明天,對未來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學(xué)常識]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說四圣諦的目的
- [人物故事]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禪宗文化]靈隱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剎靈隱寺介紹
- [黑茶]認識黑茶,黑茶的分類與營養(yǎng)功效
- [禪宗思想]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 [廣欽和尚]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宗門故事]無上大法難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紅茶
- [佛理禪機]知足不是得少為足
- [生活故事]因為有禪,所以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