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頭陀苦行法
佛教在人們的心目中,一般都覺得是一種旣不主張苦行也不同情縱欲的中道教,說到苦行大概多數(shù)人都會認為是外道修行法。其實,佛教也強調(diào)苦行,不信你打開三藏典籍,就會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眾多的經(jīng)論中,都有關(guān)于頭陀行的介紹。也許有人會提出這樣的疑問:歷史車輪已經(jīng)行駛到九十年代,在這樣的進步時期,科學(xué)文明的發(fā)達、物質(zhì)生活的豐富都已達到驚人的程度,還提出頭陀行,豈不過時了嗎?的確,站在時代的思潮上去看,頭陀行確實是過時了,但我們學(xué)佛的目的為什么?答案是了生死,而作為了生死的相應(yīng)生活方式,修習(xí)頭陀行永遠都是不會過時的。我經(jīng)常這樣想:佛法分正法、像法、末法,正法時代得道者多,像法、末法成道者少,為什么?對于這個問題,原來我百思不解,后來歷代高僧傳記讀多了,才發(fā)現(xiàn),古人重視的是修道,今人重視的是享受;古人能吃苦,今人不能吃苦。因此,我覺得修習(xí)頭陀行,在佛法的修證上是非常有意義的。
頭陀行是佛陀最早為弟子們制訂的生活規(guī)范。在僧團成立之初,五比丘向佛陀提出,我們應(yīng)該穿何衣?吃何食?住何處?佛陀當(dāng)時的回答是:糞掃衣、常乞食、樹下坐。盡管佛陀后來又開許了三衣、百一、長衣、僧食、受請食、聚落住、僧伽藍住等種種方便。但僧尼受具戒時,總要受四依法(四依是頭陀行),以顯示頭陀行的重要!对鲆话⒑(jīng)》說:其有毀贊十二頭陀,一一行者,則為毀贊于我,我常贊此法,由此住世故,我法久住于世!峨s阿含經(jīng)》記載:如來移身分座給迦葉,又手授僧伽黎易迦葉所著大衣,于大眾中稱贊頭陀大行。說明了佛陀對頭陀行的重視和提倡。
頭陀行在佛教中既有著這么重要的地位。身為佛子的我們,自然有必要了解或?qū)嵺`,所以筆者撰述此文,以饗同道。
一、頭陀的含義
頭陀,西域又作杜荼、杜多,漢譯抖擻、抖揀、洮汰、浣洗等!缎惺骡n、頭陀行儀篇》說:
《善見》云:頭陀者,漢言抖擻。謂抖擻煩惱,離諸滯者!妒ド谱√熳咏(jīng)》云:頭陀者,抖擻貪欲、嗔恚、愚癡,三界、六入、一一別論。
《鈔》引《善見》、《圣善住天子經(jīng)》譯頭陀為抖擻。抖擻有振作、振動、乃至向外倒出的意思,因此,抖擻是一種智慧的表現(xiàn),也可以說就是智慧,依靠這種智慧,能抖擻衣食住的貪著,以及貪瞋癡煩惱等!洞蟪肆x章》十五說:
頭陀胡語,此方正翻名為抖揀,此離著行,從喻名之。如衣抖揀能去塵垢,修習(xí)此行,能捨貪著,故名抖揀。
頭陀譯作抖揀,這是從譬喻而言,通常我們衣服上有了塵垢,經(jīng)過抖揀就會干凈,同樣我們有了貪著,有了煩惱,修習(xí)頭陀行之后,就能遠離。另外,《玄應(yīng)音義》、《瑜伽倫記》以為頭陀正音是杜多,譯曰洮汰、譯曰洗浣等,都很清楚的說明了頭陀一詞的含義,也就是頭陀行的目的,在于遠離貪著,在于斷除煩惱。
二、頭陀行者的衣服
明確了頭陀的含義,進一步需要說明的就是十二頭陀法,律中從衣食住及威儀四個方面闡述。衣是衣服,僧尼的衣服,除了三衣之外,根據(jù)實際需要,佛陀還為比丘開許了帽子、鞋子、腰帶、面巾等,一件二件乃至多件,這在律中稱為百一,長衣。但修頭陀行者只許有納衣和三衣。
納衣即糞掃衣:由世人所棄的零碎布帛縫綴成的。《十住毗婆沙論、解頭陀品》說:
糞掃衣有十利:一不以衣故與在家者和合,二不以衣故現(xiàn)乞衣相,三亦不方便說得衣相,四不以衣故四方求索,五若不得衣亦不憂,六得亦不喜,七賊物易得無有過失,八不過順受四衣法,九入在粗衣數(shù)中,十不為人所貪著。
糞掃衣好處很多,容易得到,麻煩少,不會引起貪著。從修道角度來看,這些方便的確很有幫助的。
三衣為三種衣:一梵語僧伽黎,漢譯集碎衣,從用則名入王宮、聚落衣,是入王宮或聚落時穿的。這有三品不同:九條、十一條、十三條為下品;十五條、十七條、十九條為中品;二十一條、二十三條、二十五條為上品。下品二長一短,中品三長一短,上品四長一短。二梵語郁多羅僧,漢譯中偕衣,從用名入眾衣,集體活動時穿的,其形狀七條二十一隔,二長一短。三梵語安陀會,漢譯下衣,從用名院內(nèi)道行雜作衣,是走路或者干活時穿的,其形狀五條十隔,一長一短。
佛世僧伽衣服的來源有二種:一者糞掃衣,二者居士施衣。三衣是在佛陀允許接受居士施衣之后規(guī)定的,之所以但制三衣,依《十住毗婆沙論、解頭陀品》說:
但三衣亦有十利:一于三衣外無求受?,二無有守護?,三所蓄物少,四唯身所著為足,五細戒行,六行事無累,七身體輕便,八隨順阿練若住處,九處處所住無有顧惜,十隨順道行。
僧伽衣服除了糞掃衣,就是從居士乞得。衣服少,可以減少乞求的麻煩;佛世僧尼大多過著行云野鶴似的生活,衣服少,行為方便;尤其在修道上,衣服少,貪著也少,與道相應(yīng),這也可見但畜三衣的好處了。
三、頭陀行者的飲食
佛經(jīng)說:一切有情皆依食住。中國古書中認為;民以食為天。食是人們的基本需求,正因為如此,當(dāng)人們面對美味飲食時,往往容易貪著。佛陀有鑒于此,在僧團成立之初,提倡乞食,隨后僧團壯大了,僧尼多起來了,為了適應(yīng)不同根基的需要,才又有僧食、受請食。但乞食始終是佛陀所提倡了,所以在頭陀行中對飲食的規(guī)定有乞食,以及不作余食法、一坐食、一揣食。
乞食法:乞食是當(dāng)時印度出家修道之士的普遍現(xiàn)象,印度民俗宗教信仰濃厚,沙門乞食倍受尊重。僧團初成立時,佛陀覺得這種做法,很有利于修道,因此也提倡乞食。乞食方式依《四分律》說:
蘭若比丘入村乞食者,清旦凈浣手,至衣架邊,一手舉衣,一手挽取抖擻,著七條已,揲大衣著肩上,若缽囊中,執(zhí)打露杖在道行,當(dāng)思惟善法。若見人,先問訊言:善來。若近聚落,便著大衣。至于村門,應(yīng)看巷相,空處相,第一門相,第七門相,右手執(zhí)杖,左手持缽,道側(cè)而行,次弟乞食。若俗人送食,不得迎取,除喚來,往取,不得強取,應(yīng)知當(dāng)?shù)昧⒋?得食已,乃至出村安缽著地,揲僧伽黎如前進否,至阿蘭若處,方共食之。
這段文字給我們勾畫出一幅很形象的沙門乞食圖。一個住在阿蘭若處的比丘,清早披著袈裟,一缽一杖,具足威儀,端心正念,次第乞食。而乞食不得超過七家,乞到之后,回到阿蘭若處再吃。
沙門從乞食為正命,乞食的好處,依《十住毗婆沙論、解頭陀品》說:
見有十利盡形乞食者:一所用活命自屬不屬他,二眾生施我食者令住三寶,然后當(dāng)食。三若有施我食者當(dāng)生悲心,我當(dāng)勤行精進,令住善布施作已乃食,四隨順佛教行故,五易滿易養(yǎng),六行破憍慢法,七無見頂善根,八見我乞食余有修善法者亦當(dāng)效我,九不與男女大小有諸因緣事,十次第乞食故於眾生中生平等心即種助一切種智。
乞食可以讓眾生種植福田,培養(yǎng)自己的慈悲心、平等心,降伏自己的憍慢,收到自利利他的效果。
乞食制度在中國古來一直沒有很好的實行過,當(dāng)然這與中國的國情是有關(guān)系的,不行乞食法,勢必要考慮衣食的來源,為衣食奔忙,這就產(chǎn)生了一些邪命現(xiàn)象,正如靈芝大師在《資持記》中說:
嗟乎末法,五濁益深,我慢自高,略無正信,而乃奔馳世路,請謁門徒,折腰于村叟之前,諂笑于閭閻之下,或躬為商賈,或親執(zhí)耕助,畢世營生,終身不足,自甘下劣,孰畏勤勞,可謂世間愚人之所輕慢,寧知清凈之妙術(shù),自在解脫之法門。
靈芝大師所痛斥的時弊,也正是現(xiàn)在存在的現(xiàn)象,當(dāng)然,這些都是因為漢地沒有實行乞食制度的結(jié)果。
不作余食法:根據(jù)律中規(guī)定,僧尼先食正食已,日未中前,如還想食,作余食法已,還可以再食,但修頭陀行者,日中正食只允許食一次。《大智度論》說:
由求小食中食后食,則失半日之功,佛法為行道故,不為益身,如養(yǎng)馬養(yǎng)豬等多食無度,浪費時間,妨礙道業(yè)。養(yǎng)馬養(yǎng)豬者,養(yǎng)馬圖力,養(yǎng)豬圖食,出家行道不圖色力,所以出家人不能像豬馬似的飽食無度。
一坐食:一坐食是在一坐處吃飽為止,但受一食,不同不受馀食法,猶受小食。受一坐食法有十利。如《十住毗婆沙論、解頭陀品》說:
一坐食亦有十利:一無有求第二食疲苦,二于所受輕少,三無有所用?,四食前無疲苦,五盡在細行食法,六食消后食,七少妨患,八少疾病,九身體輕便,十身快樂。
受一坐食法,不必數(shù)數(shù)乞求于他,少食不會引起疾病,少食身體輕便、快樂。
一揣食、是規(guī)定盡一缽之食,由數(shù)受貪心則多,所以限在一缽之內(nèi),吃飽而已。需要注意的是,受不作馀食法,一坐食、或一揣食者,都是為了對治貪心,所以食時要節(jié)量。如《大智度論》說:
云何受節(jié)量食,若餐噉無度,增身睡重,常貪樂為腹無厭,知是過已,見節(jié)量功德。我從今日,斷不貪恣,籌量所食,不恣于腹,多食增贏,知而不樂,除貪滅病,斷諸懈怠,善人所行等。
食要節(jié)量,由食多昏睡,不能修道,食多腸胃不適,引起疾病,所以節(jié)量而食。
四、頭陀行者的住處
與衣食同樣重要的是住處,凡夫的特點是心隨境轉(zhuǎn),不能自己,所以選擇住處環(huán)境,對于修道的能否成就,至關(guān)重要。僧尼的住處,佛世有兩類:一是僧伽藍摩,一是阿蘭若處。僧伽藍摩,漢譯眾園,是眾僧共住的園林,阿蘭若處,漢譯寂靜處、或閑靜處。修習(xí)頭陀行者只能住在阿蘭若處,以及屬于阿蘭若處的塚間、樹下、露地、隨坐的五處。
阿蘭若處:相對聚落村莊而言,指郊外山林曠野之中,雜音不到的處所!吨钦摗氛f離村最近三里,能遠益善!端姆帧氛f:去村五白弓。按一弓長四肘,一肘長一尺八寸,一弓長七尺二寸,一百弓為七十二丈,五百弓為三百六十丈。六尺為步,六十丈為百步,三百六十丈為六百步,即二里也。薩婆多部律說:一村一拘盧舍,一拘盧含為一鼓聲,也就是說鐘鼓聲聞不到的地方。所以阿蘭若處是清凈的處所。
塚間坐:又稱死人間坐,印土有林葬的習(xí)俗,山林曠野之中隨處可見死尸,與死尸同住一起有益于道念增長。所以《十住毗婆沙論、解頭陀品》說:
死人間住亦有十利:一常得無常想,二常得死想,三常得不凈想,四常得一切世間不可樂想,五常得遠離一切所愛人,六常得悲心,七遠離戲調(diào),八心常厭離,九勤得精進,十能除怖畏。
凡夫有四種顛倒:無常執(zhí)常,不凈執(zhí)凈,無我執(zhí)我,以苦為樂,所以佛陀遺教比丘,依四念處住: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通常人們住在舒適的環(huán)境里,但憑觀想的力量修四念住總覺得困難,倘若能住在塚間、面對死尸,自然會容易許多。
樹下坐:樹下與佛教的關(guān)系密切,教主釋迦牟尼的出生、修行、成道、涅槃,都在樹下。我們身為佛子,當(dāng)隨佛學(xué),因此樹下坐也成了頭陀行之一。特別需要說明的是,樹下坐在修道上有許多利益,如《十住毗婆沙論、解頭陀品》說:
樹下坐亦有十利:一無有求房舍?,二無有求坐臥具?,三無有所愛疲苦,四無有受用?,五無處名字,六無斗諍事,七隨順?biāo)囊婪?八少而易得無過,九隨順修道,十無眾鬧行。
樹下到處都有,大樹底下好乘涼,避雨,樹下坐可以避免乞求房舍的麻煩,樹下空氣好,有利于修道。
露地坐,比起樹下坐更為艱苦是露地坐,大樹的垂蔭,就像半座房子,樹下蔭涼,鳥語花香,往往也會使人貪著,這就有必要受露地坐。露地上空蕩蕩的,一無所有,容易證入空定,當(dāng)然露地坐必須是沒有下雨的時候,倘若下雨天氣,就得移到山洞或房屋下了。露地坐的意義,依《十住毗婆沙論、解頭陀品》說:
空地坐亦有十利:一不求樹下,二遠離我所有,三無有諍訟,四若馀去無有顧惜,五少戲調(diào),六能忍風(fēng)雨熱蚊虻毒蟲等,七不為音聲刺激所刺,八不令眾生嗔恨,九自亦無愁恨,十無眾鬧行處。
空地坐能磨煉意志,空地坐無所依賴,自然不會有什么可貪著,但空地坐太堅苦了,不是非常意志者所能辦到。
隨坐,就是不擇樹下露地,隨處而坐,不樂人所貪,不惱他令避。隨坐利益依《十住毗婆沙論、解頭陀品》說:
隨敷坐亦有十利:一無求好精舍住疲苦,二無求好坐臥具?,三不惱上坐,四不令下座愁惱,五少欲,六少事,七趣得而用,八少用則少務(wù),九不起諍訟因緣,十不奪他人受用。
隨坐與露地坐、樹下坐、塚間坐一樣,不必向施主乞求精舍,不給僧團增加任何的麻煩,不會引起任何得失是非,隨遇而安,無掛無礙,但要做到是不容易的。
五、頭陀行者的威儀
威儀有行住坐臥四種,作為修頭陀行者要常坐不臥。坐是修道的一種最佳方式,佛教中有著名的七支坐法,據(jù)佛經(jīng)上記載:七支坐法早已失傳,有五百羅漢,修持多年,始終不能入定,后來在雪山深處,發(fā)現(xiàn)一群猴子,利用這種方法坐禪,他們照樣學(xué)習(xí)。便由此證得阿羅漢果。這傳說近乎神話,但卻能說明坐的修道意義,所以薩婆多部律中說:三乘圣人皆以此坐而悟道。
坐是精進相,坐是一種修道表現(xiàn),佛陀在許多經(jīng)律中,總是勉勵弟子們少臥多坐,如《四分律》記載:有蘭若比丘敷好臥具安眠,佛言不應(yīng)爾,應(yīng)初夜后夜,警意思惟,所為出家,為存出要。又《大智度論》說:
身四威儀坐為第一,食易消化,氣息調(diào)利,求道者大事未辨,煩惱賊常伺其便,不宜安臥,若欲睡時,肋不著席。
四威儀中坐為最殊勝,坐有利于消化,調(diào)和氣息,道業(yè)未成者是應(yīng)該多坐少睡的!妒∨派痴摗⒔忸^陀品》說:
常坐亦有十利:一不貪身樂,二不貪睡眠樂,三不貪臥具樂,四無臥時肋著席苦,五不隨身欲,六易得坐禪,七易讀誦經(jīng),八少睡眠,九身輕易起,十求坐臥具衣服心薄。
坐可以改變?nèi)藗儛鬯膽卸枇?xí)性,坐,臥具簡單,坐有利于誦經(jīng)參禪,與道相應(yīng),所以佛陀要求頭陀比丘要常坐。
六、頭陀行的受法和捨法
佛陀提倡頭陀行法門,受具戒中受四依法,但頭陀行并不是每位出家人都要修的,比如戒律中對衣服的規(guī)定,最早為糞掃衣,隨后制三衣,后又開許百一、長衣,良由眾生根機不一,報體強弱不同,佛陀才有種種不同的方便,但有些根機利的,報體強壯的,如大迦葉尊者之流,終身堅持頭陀苦行,為僧團樹立了簡樸的楷模。因此在十二頭陀行法中,你自覺受持了那一種法,則必須實行那一行法,假如沒有受持,則可以不修頭陀行了。
頭陀行受持后,在沒有捨去之前是不能違犯的,如《五分律》說:
若不捨十二頭陀法,在人間受請,一一吉羅,若不能者皆應(yīng)捨頭陀法。
這里約飲食說的,頭陀行者在飲食上,只能乞食,若接受人間受請,就要犯突吉羅。不能堅持頭陀行,可以對一位比丘,捨去頭陀法。
又發(fā)心持頭陀法,而自己有意違犯,頭陀法也會自然失去。比如接受居士施衣,持糞掃衣法就失去;畜長衣,持三衣法就失去;受請,持乞食法就失去;作馀法食,持不作馀食法就失去;再食,持一搏食法就失去;聚落住,持蘭若法就失去;覆處住,持露地法就失去;貪樂住處,持隨坐法就失去;寢臥,持常坐法就失去。
七、一些古德修頭陀行的例子
上來依次介紹了十二種頭陀行,有人看了之后,也許會覺得頭陀行只能在印度實行,中國的環(huán)境是不適合的,這種理由不能說沒有道理,但是我們翻開高僧傳記,卻不乏頭陀行的例子,這里我想引幾則,供大家參考。
唐朝玄朗禪師常行頭陀,住在溪澗巖石之傍,號左溪尊者。四十多年用一條尼師壇,始終不換,除了看經(jīng),不輕易燃燭;非見圣容,絕不妄行一步。由于他的道德感化,洗缽時眾猿爭捧,誦經(jīng)時群鳥交翔,刺史王容屢次請師入城供養(yǎng),他總以疾病為由推辭不去。
唐朝通慧禪師三十歲出家,不蓄糧食,饑則吃草果,渴則飲水,樹下住,終日禪思,經(jīng)過五年,因木頭打到土塊上,塊破形銷,廓然大悟。晚年一裙一衲,一雙麻鞋穿了二十年,布衲縫縫補補,冬夏不易。
唐朝智則禪師,雍州長安人,性格落魄不覉,總是披著破納,裙子垂到膝上,房間僅有單床、瓦缽、木匙,房門從不關(guān)閉,有僧以為狂,師感嘆說:出家遠離世俗了,不修道業(yè),專為衣食奔忙,浪費時間,擾亂內(nèi)心寧靜,如果這不是狂,還有甚么樣算狂呢?
唐朝慧熙禪師,一個人住在巖洞里,不接受居士供養(yǎng)的房舍,日中一食,坐墊周圍都是灰塵雜草。衣服敞陋,僅能避免風(fēng)寒,冬天穿一陣,夏天就掛到壁上。有仰慕大名來參訪者,多日才能見到。
宋朝道法禪師,燉煌人,專精禪思。后云游成都,受王休之費鑒之邀請,主持興樂、香積二寺,領(lǐng)眾有方,嚴(yán)以律己,不受別請,不預(yù)僧食。乞到的飲食減施蟲鳥,夜晚脫衣露坐,以飼蚊蚋。后入定見彌勒佛臍中放光,照燭三惡道,于是更加精進,常坐不臥,元徽二年,在定中入滅。
宋朝慈受深禪師,在一次小參開示說:出家人要忘名利,甘淡泊,世間心輕微,道念自然濃厚。匾擔(dān)和尚一生拾橡栗為食,永嘉大師不喫鋤下菜,高僧惠休三十年著一鞋,遇到軟地就赤腳。你們現(xiàn)在種種受用,未饑而食,未寒而衣,未垢而浴,未睡而眠,道業(yè)沒有成就,煩惱依然存在,如何消化的了啊!
以上幾則都是引自《緇門崇行錄》,看了這此古德的高風(fēng)亮節(jié),不禁停筆凝思:古德之所以能夠在道業(yè)上取得那樣高的成就,這與其修頭陀行,摒去物質(zhì)享受有絕對關(guān)系;反觀今人,拼命追求物質(zhì)享受,在生活上的確跟上時代了,但道業(yè)卻是零,可見欲樂與法樂是不能兩全其美的。
今天我們撰寫頭陀行的文章,不是要求所有的人都去修習(xí),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既使在佛世,修習(xí)頭陀行也是少部分人的事。但是作為一個沙門,絕對不能忘記自己的本色,頭陀行就是告訴我們,出家人在生活上應(yīng)該簡樸清心寡欲,少欲知足,如此才能與道業(yè)相應(yīng),否則一味貪圖物質(zhì)生活,心不向道,與世俗人又有何區(qū)別呢?
- 上一篇:學(xué)佛與做人
- 下一篇:戒律與人間凈土的建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濟群法師: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濟群法師:安貧樂道和不思進取的區(qū)別是什么,如何正確理解?
- 濟群法師:有煩惱的時候怎么辦,如何解決?
- 濟群法師:怎樣才是見到如來?
- 濟群法師:我們要從因果看世界嗎,任何事都是有原因的嗎?
- 濟群法師:自卑且特別在意別人的看法,該怎么調(diào)整心態(tài)?
- 濟群法師:如何看待愛恨情仇?愛不是恒常的,恨也不是固定的
- 濟群法師:遍計所執(zhí)是怎么形成的,如何使認識接近真實?
- 濟群法師:痛苦促使人思考,那人應(yīng)該逃避痛苦嗎?
- 濟群法師:為何要戒殺吃素?動物也有獨立生命
- 濟群法師:怎么做才能開啟自覺?
- 濟群法師:如果所有人都消除煩惱,菩薩還怎么成佛?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fēng)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yán)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yán)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yīng)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fēng)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xué)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dāng)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biāo),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zé)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fēng)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與人生]妨礙善行,損耗錢財?shù)牧N過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漢傳人物問答]學(xué)佛最終只是讓自己和眾生解脫嗎?
- [佛化家庭]世間的孝有幾種,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間最圓滿的孝道?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佛與人生]放下過去,期待明天,對未來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學(xué)常識]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說四圣諦的目的
- [人物故事]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禪宗文化]靈隱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剎靈隱寺介紹
- [黑茶]認識黑茶,黑茶的分類與營養(yǎng)功效
- [禪宗思想]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 [廣欽和尚]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宗門故事]無上大法難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紅茶
- [佛理禪機]知足不是得少為足
- [生活故事]因為有禪,所以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