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屆西園寺靜修營戒律講座

\

  受戒、學(xué)戒與持戒

  今天下午,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一個戒律方面的講座。因為昨天我們受了三皈五戒,今天為大家傳授了八關(guān)齋。

  佛入滅后,以戒為師

  戒律在佛法的修學(xué)中,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我們所說的學(xué)佛,無非就是三學(xué)——戒定慧佛陀在入滅之前也關(guān)照弟子,以戒為師、依法為師。所以說,戒律是每一個學(xué)佛者必須面對、必須實踐的課題。對于修行來說,只要我們學(xué)了一段時間的佛法,實踐了一段時間,都會有這樣一種體會:修行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障礙)來自于我們的內(nèi)心,來自于外界的因素,都在困擾著我們,隨時可能把我們帶走、席卷我們,讓我們心隨境轉(zhuǎn)。在一個古老的論典上,曾經(jīng)有這樣幾句話:

  什么比天高?什么比草多?什么比風(fēng)快?什么比大地沉重?

  回答是一個偈頌:戒德重于地,我慢高于天,煩惱多于草,心念疾于風(fēng)。

  作為一個凡夫,一個剛剛?cè)腴T的學(xué)子,我們的煩惱比大地上的雜草還要多,是不是這樣?一會兒冒出一個,一會兒冒出一個。不光是有事情的時候有煩惱,有時候你自己一個人靜靜的坐著,一大堆的煩惱也會一個一個往外跳。所以說,(學(xué)佛)是很不容易的。同時,我們的心念又是那么迅速。剛剛可能你還很開心,突然過來一個人給你一個白眼,領(lǐng)導(dǎo)對你說了一句話,小孩子的一個學(xué)習(xí)問題,立刻你心中所有的平靜、喜悅就被顛覆了。剎那間修羅心也出來了,餓鬼心也出來了,甚至地獄的心都有。這樣的心念非常之快,難以把握。有時候,我們還有種種的我慢,比天還高。遇到挫折我們灰心喪氣,稍微有些進(jìn)步的時候,傲慢就跑出來了,對自我的執(zhí)著、追求、貪著、喜悅、喜愛非常多。在這樣的情況下,佛陀說,如果我們有一個戒律(來約束)就不一樣了。戒律猶如大地,它穩(wěn)重而踏實,有這么一個堅固的大地,我們的煩惱再多、雜草再多(也不要緊了)。煩惱生生滅滅,如果我們像大地一樣如如不動,煩惱會自然的來了去、去了來,總會滅去;心念轉(zhuǎn)的再快,卻只是如同浮云,如同一陣風(fēng)略過大地,然而無法吹動大地;乃至于我慢再高,只要站在地上,再飄也不會飄到哪里去。我們是否可以受持戒律,把自己安住在這樣一個善法的基本平臺上,這點很重要。

  受持戒律如同散花被絲線串成了花鬘,可以對抗逆緣。在《律藏》中有一個古老的記載:佛陀剛剛證道沒幾年的時候,當(dāng)時的僧眾并不是很多,有一天,舍利弗在獨自禪坐,突然,他的心中產(chǎn)生了一個念頭,“三世諸佛的佛法是一樣長久還是不一樣長久呢?”生起了這個疑問以后他坐不住了,于是去佛陀那里,頂禮了佛陀,告訴了佛陀他的疑問,請佛開示。佛告舍利弗,“舍利佛,你這個問題意味深長。每尊佛陀教法時間不同,有者長久,有者不長久。“佛陀這樣回答了以后,舍利弗追問,”為什么有的佛教法長久有的不長久呢?“佛告舍利弗,“毗婆尸佛、迦葉佛等幾位教法久住,拘那含牟尼佛、隨葉佛教法不久住。毗婆尸佛和迦葉佛廣說教法,結(jié)戒,也說戒,因此教法久住。而拘那含牟尼佛和隨葉佛沒有廣說教法,沒有結(jié)戒,也沒有說戒。當(dāng)佛陀住世的時候,教法非常興旺,但是隨著佛入滅,很快佛法也就隱沒了。”接著佛陀說了一個比喻,“如果把花瓣很散亂的撒在桌子上,當(dāng)一陣大風(fēng)吹來,這些花瓣就會被狂風(fēng)吹走。但是如果用絲線把所有的花瓣串成花環(huán),不管風(fēng)怎么吹,都不容易吹動它。廣說教法,制戒說戒,就如同用絲線串起散花形成花鬘,就可以對抗逆緣,使正法久住。”佛陀這樣介紹完畢以后,舍利弗是很有慧根的,他立刻站起來頂禮說,“祈請佛陀為弟子們制戒、說戒。”但是佛陀告訴舍利弗,“現(xiàn)在僧團(tuán)十分清凈,我教法中的弟子至少已經(jīng)證得了初果以上,多數(shù)都是阿羅漢。在這樣的僧團(tuán)中,是清凈而沒有違犯的,現(xiàn)在還不是制戒的時候。當(dāng)未來弟子因煩惱的原因有違犯時,我自知時。”

  我們從這個古老的記載中可以看到,戒律對于修行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我們反復(fù)的心念非常散漫,煩惱也非常多,通過受持戒律,就會給我們的生命帶來一種強(qiáng)大的力量,一種強(qiáng)有力的保障。這種有力的保障,這種防非止惡的力量,是通過戒體呈現(xiàn)出來的。我這次的講座就是從受戒、持戒、學(xué)戒三個方面來談的。

一、受戒須知

  首先我為大家介紹關(guān)于受戒的內(nèi)容。

  所謂的戒體就是通過受戒的行為,在我們的身心中產(chǎn)生一種具有防非止惡功能的善法的力量。受戒以后,有的人得到了戒體,有的人沒有得到,有的人覺得自己的戒體非常有力量,有的人產(chǎn)生了戒壘,意思就是很受弱,沒有力量,有的人得到了上品戒,有的人得到了中品戒,有的人得到了下品戒,這個戒體到底是什么呢?論典中告訴我們,戒體有兩種:第一種叫“作戒”,第二種叫“無作戒”。

  什么叫“作戒”呢?“所言作者,如陶家輪,動轉(zhuǎn)之時,名之為作。”什么是“作”呢?就是需要作的戒,大家參加儀式的時候,你們合掌、長跪、禮拜,戒師問“能持否?”大家回答“能持!”這樣一系列的動作、語言,通過這樣一個儀軌的操作,在這樣一個受戒的過程中,我們所產(chǎn)生的身心的力量,善業(yè)的能量,就被稱為“作”、“作戒”。所以《雜心》中云,“作者,身動、身方便。”也就是在你的行為當(dāng)中,在你參加受戒法會的過程中,產(chǎn)生的善法種子。

  什么叫“無作戒”呢?“一發(fā)續(xù)現(xiàn),始末恒有”,故《雜心》云,“身動滅已,與余識俱,是法隨生,故名無作。”也就是說,一個小時的法會結(jié)束以后,是不是一切都結(jié)束了呢?不是的,有些東西結(jié)束了,有些東西沒有結(jié)束,它留在了我們的生命里。這樣一種善法的力量,就叫做“無作戒體”。這種力量摸不著、看不見,它卻有它的作用。什么作用呢?就是防非止惡的作用。在《成論﹒無作品》中云,“因心生罪福,睡眠悶等,是時常生,故名無作。”無作戒體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xiàn)象,后面接著說“意無戒律儀,若人在不善、無記心,亦名持戒。故知爾時無有作也。”作戒的戒體跟動作、行為、語言有關(guān),無作戒體與這些是無關(guān)的,乃至于它跟我們的意識心都無關(guān),為什么呢?因為意識心是有中斷的,有變化的,有的時候你在思維善法,有的時候你起嗔恨心貪心,或者思維無記的事情,甚至在睡覺、昏厥,但是即便是在這樣的狀態(tài),只要你沒有犯戒,仍然處于持戒的狀態(tài)。從這個角度來看,無作戒體,用心理學(xué)的術(shù)語說,它不是意識層面的善法力量,它處于更深層面。乃至于你平時并沒有想到戒律的問題,這樣一種力量卻以一種潛在的形式存在在你的生命里,等到哪一天突然遇到一些境界的時候,比如有個人叫你殺一個小動物,這時候防非止惡的力量就會呈現(xiàn),你會知道自己受戒了,不愿意殺害它,產(chǎn)生一種厭惡心。過去呢你可能隨隨便便就說一個妄語,或者遇到一些偷盜的場合、邪淫的場合,這時候你會產(chǎn)生一種警惕心,一種對抗心,會有不去順從這種不善法的力量出來,這就是戒的力量。如果把我們的心比喻為大海,意識心的生滅就如同海面上的浪花,它作用的層面比較淺,有生有滅,不斷展示。在海浪之下,是深深的大海,大海的內(nèi)部非常復(fù)雜,充滿了各種各樣潛在的力量,我們所接受的這個無作戒體就是其中之一,它融入在我們心靈的大海中,這就是無作戒體的特征。

  (一)如法的受戒儀式

  要想得到這樣的戒體,事實上并不容易。心靈有心靈的規(guī)律,佛法講無我,講緣起,要想產(chǎn)生這種善法力量,也是有因有緣的。首先要求有如法的受戒儀式,這個受戒的過程要如理如法。

  1.弟子如法,必須是以真誠的發(fā)心來受戒,必須是自愿的,如果是被逼來的,或者抱著一種好玩的態(tài)度,一種隨波逐流的態(tài)度,沒有誠心的話,就不能夠產(chǎn)生戒的力量。同時,不能有遮難。如果犯了五逆、自破凈戒或者破他凈戒的人,就叫做遮難,有這種情況對受持別解脫戒就會產(chǎn)生障礙。對五戒、八關(guān)齋、沙彌戒、比丘戒都會產(chǎn)生遮難,就沒有資格受持了。五逆大家都知道是哪五逆吧?殺父、殺母、出佛身血、殺阿羅漢、破轉(zhuǎn)法輪身(亦稱“破和合僧”——文案注)。在我們這個時代,很難發(fā)生殺阿羅漢的情況了,看到阿羅漢都不容易;佛陀已經(jīng)入滅了,也沒有機(jī)會出佛身血了;破轉(zhuǎn)法輪身只有出家眾才有這個可能,這是因為分裂僧團(tuán)需要一個過程;作為凡夫人,在這個時代,易犯的就是殺父、殺母了。我們有時候看報紙,會看到有這樣的事情發(fā)生。如果犯了這樣的重罪,就會成為受戒的障難。所謂自破凈戒,就是如果你以前受過這樣的戒律,五戒八戒,受了佛陀制定的戒律,但是破了根本戒,這也會形成障難,無法再受持戒律。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你雖然自己沒有受戒,但是別人受戒了,你違破了別人的戒體,這也會成為遮難。所以,護(hù)持自己身心的清凈,是非常重要的。

  在《沙門果經(jīng)》中說到,阿阇世王[1]曾經(jīng)因為提婆達(dá)多的教唆,殺死了自己的父親,然而在這之后他就陷入了非常痛苦的心靈狀態(tài)。他會常常回憶起父親當(dāng)年如何的喜愛他,陪他玩耍,抱著他的場景,也常常想起父親臨終時候的痛苦,因此他十分焦灼,夜晚無法安眠,身體因惡瘡潰爛。在一個月圓之夜,月光美好,阿阇世王卻輾轉(zhuǎn)不能入睡,于是他就問侍從,有沒有心靈的大師可以使人內(nèi)心得到平靜呢?侍從們?yōu)樗榻B了各種各樣的宗教大師,最后耆婆告訴他,佛陀住在郊外,佛陀的說法可以令人身心清涼。于是阿阇世王前往精舍求見佛陀,佛陀就為他說法。

  在這個過程中阿阇世王領(lǐng)悟到了正法的意義,向佛陀袒露了他殺父的罪行。佛陀告訴阿阇世王,他的罪行已經(jīng)通過懺悔和這樣的慚愧心被清洗了,佛陀接受了他的懺悔。在這一剎那,阿阇世王所有的痛苦都消失了,內(nèi)心也感到前所未有的平靜,高興的回了王宮。阿阇世王離開以后,佛陀告訴弟子,如果阿阇世王沒有殺害父親,那么這個晚上他起碼可以證得初果。縱然是在佛陀面前做的懺悔,佛陀也已經(jīng)接受了他的懺悔,清洗了他的罪業(yè),然而因為這樣的罪行,他此生無法證得道果。所以說,五逆是非常嚴(yán)重的罪行,會遮止我們的受戒,以及進(jìn)一步的修道。

  同樣,破失根本戒也會導(dǎo)致我們修道的障礙,稱為戒障,包括破別人的凈戒。

  2.戒師如法,作為授戒的授戒師也要如法,在《毗尼母論》中說戒師如法的最低限度是“弟子見聞,無破戒事,堪為師儀,是得戒限。”意思就是說,弟子對老師要有足夠的信心,最根本的是什么呢?就是弟子沒有聽說老師有破失根本戒的事情。并非所有的戒師都是圣者,只有阿羅漢果才能做到完全持戒清凈,凡夫人、甚至是初果、二果的圣者,都可能有細(xì)微的違犯。但是犯戒并不是大的問題,這里的見聞是指親自見到、親自聽到,就是你確實的知道你的戒師違破了根本戒,在他面前求受五戒、八戒或者其他戒的話,是得不到戒體的。這會影響到信心。

  3.就是羯磨儀式的如法。在整個授戒的過程中,需要弟子能夠理解戒師所引導(dǎo)的內(nèi)容,也就是說要聽懂戒師說的話,什么是不殺生等等,八關(guān)齋的每一條內(nèi)容都要清楚知道,而且要親口宣誓受持。這就是為什么要大家自稱法名,“弟子某某,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盡形壽不殺生”。有的人很忙,沒時間來參加儀式,要求別人幫他代一下,帶個戒牒回去,交個照片登記一下。人家可以幫你帶個戒牒回來,但是沒法把戒體帶回來。必須在那個時刻,親口宣誓,這是非常重要的。在三寶的面前,以真誠的心承諾。同樣,有的媽媽懷孕了,想來幫她的小寶貝受一個戒,這個我們可以稱為一種善法一個善心,但不是真正的戒。真正的戒體需要你本人,在完全理解的前提下,親自受持。

  (二)如法的發(fā)心

  1. 殷重心。如法的形式伴隨著如法的發(fā)心。第一種叫殷重心,論典中云“若殷重心,則有作與無作,輕浮心者,不發(fā)無作。”在這個法會的過程中,大家都跟著一起禮拜合掌念誦,做的都一樣,對于作戒來說,身業(yè)語業(yè)都是一樣的,但是意業(yè)不一樣,每個人受戒的時候產(chǎn)生的力量都不一樣。越是真誠,鄭重其事,越能夠投入,有信心,戒體的力量就越大;如果內(nèi)心散漫,沒有真誠的態(tài)度,東張西望,覺得好玩,或者參加這個儀式就是個法會,視同上一次殿,像演戲一樣過一遍,這樣的心只能停留在意識層面。如果法會結(jié)束了,你的這種善法也就結(jié)束了,不會產(chǎn)生無作戒體——這個盡此一生可以在你生命中產(chǎn)生作用的善法力量。

  2.廣大心,“戒本防惡,惡緣多故,發(fā)戒亦多,故《善生》云:眾生無量,戒亦無量。”受戒時候的發(fā)心是遍緣一切眾生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都是遍緣一切眾生的!俱舍論》中說道,如果有這樣的一種發(fā)心:有的殺有的不殺,那是不能得戒的。比如你認(rèn)為是你的國人就不殺,你的敵人就要殺,這樣是不得戒的。如果通過地域來劃分,中國人不殺,外國人殺,也不行。如果通過種類來劃分,不殺人,殺家禽家畜,殺害蟲,也不得戒。如果通過時間來劃分,有人認(rèn)為平時不殺生可以,但是打仗的時候沒法做到,這樣也得不到戒體。戰(zhàn)爭的時候,我就不受持不殺生戒,就算有這樣的念頭也不能得戒。在受戒的時候,我們要徹底的與我們所有的殺生行為劃清界限,這是一個根本,是一個原則。受戒之前的生命,是一個殺生與不殺生混雜在一起的,善惡兼半的生命體的話,當(dāng)我們受持了不殺生戒以后,我們的生命基礎(chǔ)是什么呢?就是以不殺生為基礎(chǔ)的生命。這個界限是很清晰的,遍緣一切眾生的,沒有一絲一毫的拖泥帶水,這樣才可以得到戒體。就算之后因為一些外在的煩惱和逼迫,或者有的時候失念了,突然有個蚊子飛過來,起了嗔恨心殺了幾只蚊子,但這種行為已經(jīng)不是你生命中的根本元素了,變成了一個偶然事件。你的生命主體,也就是我們說的大海,大海的主體就是不殺生。在受戒前,你可以殺也可以不殺,有時候殺有時候不殺,但是受戒以后,你的生命變成了一個不殺生的生命。即使偶然殺了幾只蚊子,那也不是大海本體,只是海上的浪花,不再是你的生命本質(zhì)了。及時懺悔,把它懺凈,讓自己回復(fù)清凈。有的人說“上馬殺賊,下馬念佛”,這種說法事實上是不符合戒律的精神的。乃至于,哪怕還有一個眾生,你覺得可能會殺它,都得不到這個戒體。同樣如果受持了不偷盜,那么你的生命體就是以不偷盜以核心的生命體。即使因為一些外緣,你做了一些偷盜的事情,它也成為了枝末,不再是主體了。如果受持了邪淫,在之前你的心有時候會邪淫有時候不會邪淫,想犯就犯不想犯就不犯,受戒以后就從原則上、根本上轉(zhuǎn)化過來。這是一個嚴(yán)格而純善的生命狀態(tài),這一點大家要特別注意。

  3.隨行心!涅槃經(jīng)》云,“戒有兩種,一者作戒,二者無作戒。是人唯具作戒,不具無作,是故名為戒不具足”。意思是說,戒有作戒和無作戒兩種,如果一個人只有作戒,沒有無作戒,這就叫做戒不具足。如果說你只參加了一個法會,跟著一起唱念禮拜了一遍,但是內(nèi)心沒有真正的受持,沒有廣大誓愿和殷重心的話,沒有產(chǎn)生無作戒體的話,就并沒有具足戒,沒有具有戒,“以無淳重之心,不作奉行之意,不發(fā)戒也。”所以說,受戒不是一個法會,不是一個儀式,而是要承諾信受奉行。受戒是為了盡未來際的轉(zhuǎn)換我們的生命,為了真正的持戒,不再做這些不善法,將我們的生命轉(zhuǎn)化為行持善法的生命,有這樣的一顆奉行的心才能產(chǎn)生真正的無作戒體,從而產(chǎn)生一種強(qiáng)大的防非止惡的力量,使我們的生命不斷的朝著這種良善的方向發(fā)展,稱為一切修行的基礎(chǔ),不會再墮入三惡趣。

  (三)受戒和不受戒的不同

  1.防護(hù)力量不同。因為受戒有如此的一個過程,不僅在我們的意識層面,乃至于在我們的潛意識層面、更深的一個層面產(chǎn)生了這種善法力量,隨時隨地可以防護(hù)。同樣是一只蚊子飛過來,受過不殺生戒的人雖然也會起煩惱,但是至少他不會也不敢輕易去殺,他可能會把蚊帳架起來,也可能開窗把蚊子趕出去,采用種種方法來應(yīng)對。沒有受過殺生戒的人,立刻就把殺蟲劑拿出來了,亂噴一通,噴完心里還很高興“幸虧我沒受戒!可以殺個痛快!”但是可能很多的業(yè)果就此種下,很多的惡緣就此結(jié)下,殺戮的種子習(xí)氣就此種下,就在不知不覺間。可能他還覺得很開心,“不受戒很輕松、很方便、沒有拘束!”所以說,(受沒受戒)防護(hù)的力量是不一樣的。

  2.善法狀態(tài)不同。比如說不殺生,其實沒有受戒也不殺生的人也很多。監(jiān)獄里的囚犯,他住在監(jiān)獄里,沒有殺生的因緣,也沒有偷盜的因緣,沒有邪淫的因緣,甚至有可能他一個人住,沒法和別人說話,想打個妄語都打不了。難道說他持戒持的很清凈嗎?他也有善法嗎?這實際上是一種無記的狀態(tài),不是善法的狀態(tài)。但是如果受了戒,不管有沒有殺生,你是在吃飯也好、睡覺也好,上班也好、走路也好,都是在持戒。你什么都沒有做,但是你至少做了一件事,就是持戒。戒律是很有意思的,很多善法是需要去做的,但是有一種善法只要不做就在增長,這就是持戒。我們也不會一天到晚在殺生、偷盜、邪淫、打妄語,這其實還是很少的,但是(只要受戒以后)我們的善法就時時在增長。每天晚上回到家里,安靜下來的時候,回顧自己的一天,今天沒有殺生、偷盜、邪淫,雖然打了幾個妄語,但是剛才也懺掉了,已經(jīng)還凈了,這樣一想就會覺得很欣慰。佛陀所說的六念法,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這時候你想一下自己的戒律,覺得自己很清凈,內(nèi)心會有一種平靜和喜悅,它會成為我們滋養(yǎng)心靈的一種強(qiáng)有力的助緣。你不會自怨自艾,覺得自己太差勁,什么都修不好,沒有抱怨,不會貶低自己的佛性

  3.功德增長不同。受戒的發(fā)心是緣一切眾生的,眾生的數(shù)量是無量無邊的,我們這個講堂里就做了六、七百人,你再想想西花園的放生池里有多少條魚,一窩螞蟻有幾千幾萬只,草叢里的小蟲又有多少,地下有多少蟲……如此想一下,單一個西園寺就有多少眾生,一個蘇州呢,一個中國呢,整個地球,整個法界?由此可知,我們的戒所緣的范圍是非常廣大的。你對每一個眾生都有一個承諾,西花園里的每一條魚,你都承諾了它不殺它。這就是為什么說受戒的功德如大地土,因為我們的發(fā)心是無量無邊的。所以要經(jīng)常憶念我們受戒的發(fā)心。雖然我們有時有違犯,你也不可能殺掉一切的眾生,偷一切眾生的東西,不可能與一切的眾生做邪淫,違犯的總歸是少數(shù)。但是當(dāng)我們破根本戒的時候,比如你殺了一個人類,你的戒體就發(fā)生了穿漏。如同一個盆,漏了一個洞,這樣會喪失戒體的功能,功德就不容易再增長了。但是對于其他眾生來說,戒的防護(hù)還是存在的,除非舍戒,戒的功能才會徹底消失。有一點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有些人破了戒,比如殺了一個人,或者犯了一個邪淫,他也不舍戒,反而自暴自棄的和第二、第三個人發(fā)生邪淫,這還是有過患的,依然有戒罪,因為(受戒)是對每個眾生都有承諾的。所以我們一定要慎重的防護(hù)它,如此寶貴清凈的戒體,得到它是很不容易的,對我們的生命來說是原則性的,是純善的,我們要像保護(hù)眼珠、生命一樣的保護(hù)它,不要輕易損破它。

  我們說持戒勝過布施,給人東西總是有限有量,有時候甚至還有副作用,人家接受了施舍以后不一定會增長善法。但是持戒卻是無限無量的,清凈的,非常殊勝。我們要對戒律有一個深刻的認(rèn)識。

二、戒相大要

  受戒是為了行持,受戒以后必須學(xué)戒。一切戒律中最核心的就是四根本戒。有些佛會為弟子制戒、說戒,有些佛不會為弟子制戒、說戒。那么在制戒的這些佛所制定的戒律是一樣的嗎?(有人表示一樣,有人表示不一樣,各一半)大家說的都對,有一樣的部分也有不一樣的部分。什么部分是一樣的呢?四根本。每一尊佛如果制戒的話,都會制四根本戒。其他的戒律,比如說比丘戒,釋迦牟尼佛制了兩百五十條,比丘尼有三百八十多條,沙彌十條。其他的佛未必會制這么多條,根據(jù)當(dāng)時的社會環(huán)境、弟子們的根性不同,制定的戒律都不同。大家受的五戒,就包括了四根本。

  每一條戒律我們都要從四個方面來考察,第一個就是所對之境,第二是心理活動,第三是犯戒的具體行為,第四是最終的完成。

  (一)殺生

  殺生的對象是除自己以外一切的有情,所有的有情都是屬于殺生戒的范圍之內(nèi)。非生命,比如說植物,不屬于有情,就不在殺生戒的范圍之內(nèi)。

  心理活動:1)是指對對方有一種認(rèn)知,就是知道對方是一個有情,一個生命,如果你把他看做一棵樹、一塊石頭,一槍打過去,對方倒了,你沒有把對方當(dāng)做一個人,那就不犯這條戒。2)煩惱,任何一種殺生都是伴隨著煩惱,可能會因為貪欲而殺生,比如貪吃,這個是最多的,到飯店里點菜活殺。有的時候廚師還特地把魚抓給你看一下,然后再殺。這就是貪婪,看的時候口水都流下來了,你不會想到,一條魚的生命要被你奪走了。因為嗔恨心殺生也很容易犯,比如家里的蟑螂咬了你的家具,蚊子咬了你。它要了你一滴血,你要了它的命。因為愚癡、邪見也會殺生,學(xué)佛的人有時候也會有邪見。有些人看到小害蟲就按死了,按死以后還說“我殺了它是超度它!我給它念往生咒,讓它轉(zhuǎn)世做天人,或者轉(zhuǎn)世來修行!“你真的有能力超度它么?你先問問自己是不是有能力超度自己呢?如果你自己都沒有能力把自己超度到極樂世界的話,千萬不要以為殺了它可以超度它。你殺了它,它可能就在心里種下了對你的嗔恨心,臨終的這種痛苦讓你們結(jié)下了不善的因緣。這種(殺生等于超度的想法)就屬于邪見。3)動機(jī),就是心里想殺對方。

  方式:自己做或者讓別人做。到菜場買了一只雞,交給賣雞的人,對人家說“我受戒了,你幫我殺一下,然后我拿回家“,這個屬于教他殺。自己想吃什么了,讓家里人幫自己殺,這些都是不可以的。佛教的不殺生并不要求吃素,可以吃三凈肉,不見殺,不聞殺,不為己殺,你沒有看到它被殺時候那種痛苦的狀態(tài)。修道的人心是很慈悲而柔軟的,如果看到了小動物被殺時候的慘狀,聽到它被殺時候的慘叫,你是沒法忍心吃它下去的。如果是專門為你殺的,比如回到家里,媽媽說出去了這么多天,這只雞是專門為你殺的。這就不屬于三凈肉了。但這并不是說你犯了殺戒,只是這個肉不屬于三凈肉。佛教不強(qiáng)調(diào)素食,但是佛教強(qiáng)調(diào)慈悲。

  殺戒的破戒和犯戒是不同的,很多同修都知道。一般的殺生,殺動物畜生都不破根本戒,殺生的破根本是殺人。人的定義是從入胎到命終神識離開為止,所以說,墮胎是屬于殺人的。有時候我們不敢去殺小動物,卻會去墮胎。墮胎在佛教的倫理中,是屬于殺人的,是更嚴(yán)重的一種行為。受持了五戒以后,要特別注意墮胎的問題,注意防護(hù)。有些人快要死了,(被實行)安樂死。那么安樂死是否允許呢?在佛教中也是不允許的,不符合佛教倫理。不要因為他很痛苦,(就想解脫他),《律藏》中有這么一個公案:有一個比丘的父母犯了死罪,要被執(zhí)行死刑。劊子手已經(jīng)準(zhǔn)備要殺了,比丘不忍心父母受折磨,對劊子手說,是不是可以一刀就讓父母斷氣,不要折磨他們。劊子手聽了以后就答應(yīng)了他,一刀就把父母殺了。在這里比丘就已經(jīng)違犯了根本戒了。所以說,安樂死佛教是不認(rèn)同的,即使是因為慈悲不忍心對方痛苦。好在現(xiàn)在有一種叫“安寧護(hù)理”(的臨終關(guān)懷),在癌癥晚期或者生命非常痛苦的階段,提供一種新的醫(yī)療方法,更加人本。就是使用現(xiàn)代的醫(yī)藥科技,不是為了延長患者的生命,而是為了減輕他的痛苦。讓患者不痛苦(是可以的),但是不要提前結(jié)束他的生命。也不要通過醫(yī)學(xué)科技,什么全身插管啊、切喉啊來強(qiáng)制的延長患者生命。這其實也是非常不人道的,甚至有些人會被折磨的非常痛苦。我們可以提供患者自然的生命,用科技來減輕他的痛苦,讓他可以安詳?shù)、有尊?yán)的離開世間。如果我們使用安寧護(hù)理的話,病人不會要求安樂死的。要求安樂死的人,都是因為臨終實在太痛苦了,醫(yī)藥只是為了延長他的生命,但是不顧這個生命心靈的感受,這是不人本的。

  破根本殺戒的成立

  破根本殺戒的條件是什么呢?就是要①對方是人,知道對方是人,②有殺心,③有行為,光是動動念頭不構(gòu)成殺罪,④對方死在自己之先。為什么要死在自己之前呢?如果你殺的人還沒死,你自己先死了,犯不犯根本呢?有沒有破戒呢?這是沒有破戒的,當(dāng)你去世的時候,你的戒體就失去了。我們的五戒是盡形壽的,到我們臨終的那個剎那,戒體就失去了。所以,如果你先死了,犯的是中可悔,沒有破根本。

  關(guān)于殺生的幾種特殊情況

  1.自殺。殺死自己在佛教中也是不允許的,也是犯殺罪但是不破根本,在你死的那一剎那,戒體也同時失去了,屬于中可悔。

  2.錯殺和誤殺。比如你想殺張三,但是李四來了,你把他誤當(dāng)做了張三,開了一槍,人死了,破不破根本?這是破的,畢竟這是一個人,你明知是個人,還把他殺了,不管他是不是張三,都屬于破戒的,錯殺是破根本的。但是有一種情況,是誤殺,誤殺是不破根本的。比如你看到一個女子,對她起了嗔恨心,給她吃了毒藥,想殺死她。結(jié)果她本人沒死,肚子里的孩子流產(chǎn)了,這里因為你的毒藥死了一個人,有沒有破根本呢?這是沒有破的(聽到臺下一片“啊”聲……)因為你對這個胎兒沒有殺心,你甚至不知道這個胎兒的存在,這里是犯了一個對母親殺人未遂的一個戒罪,屬于中可悔,這是一種特殊的情況。還有一種誤殺的情況,比如你看到了張三,開了一槍,就在你已經(jīng)開槍后的那一剎那,李四突然撲上來,替張三擋了一槍,李四死了張三沒死。在這個情況下也是沒有破戒,為什么呢?因為你對李四完全沒有殺心,你想殺的張三也沒死。我們可以看到破戒中第三條,有殺心。這個殺心是很微妙的,那為什么前面那個案例里面,你以為是張三結(jié)果是李四破戒呢?因為你看到了這個人,你對這個人有殺心。后面這個案例呢,因為你不知道李四的存在,他突然闖入到你的子彈下。所以你對張三犯了一個未遂的殺罪。這就是錯殺和誤殺的情況,當(dāng)然在戒律中對殺生有很多案例的討論,這里只是稍微的講一下,讓大家有個大致的了解。

  3.傷害自己的身體。也就是自殘,自殘在戒律中也是不允許的。在菩薩戒中有提到燒身、燒臂、燒指,出家人要點香疤,包括我們那個時候都如此。但是從聲聞戒律來講,是不允許的。菩薩戒中有這個要求,但是我們現(xiàn)在出家也不再點這個香疤了。對于我們普通的佛教徒來講,不可以傷害自己的形體。有的人痛苦了,就拿刀割自己一下,懲罰自己,這個在戒律中是不允許的。乃至于斷指這種,都是屬于有違犯,但都不是破戒,有過失。

  4.不善看病。就是說,有的時候我們照顧病人,這個病人不想起來,不想坐,不想站,他覺得坐起來話身體接受不了,不能坐起來。你呢非要他站起來,硬把他拉起來。結(jié)果他一站起來就死了,這種情況犯不犯殺戒呢?因為你沒有殺心,所以不破根本,但是有過失。這個稱之為“偷蘭遮”,是一種中等程度的可悔罪。同樣的,如果這個病人不想吃東西,不想吃這個藥,說會受不了的。你硬是勸他吃,結(jié)果他吃了以后死了。或者說病人長了一個瘡,瘡還沒有成熟,他說你不要按,你硬是要按一下,(結(jié)果他死了)。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不是為了殺害他,只是為了照顧他,治療他,但是你的行為是不恰當(dāng)?shù)模缓侠淼,違背了他的愿望造成了死亡,也是犯了中可悔罪。所以照顧病人要仔細(xì)、細(xì)心、盡職盡責(zé)。

  5.用語破圍。這是和戰(zhàn)爭有關(guān)的,在《薩婆多》律中介紹,比丘知道星歷、陰陽、吉兇,他懂得易經(jīng)、會預(yù)測,看星象。因為比丘的卦,攻破了對方國家,攻下后洗劫對方,殺人搶劫,在這樣的情況下比丘同時破了兩種戒,一個是殺戒一個是盜戒。如果是居士的話,也是一樣。如果我們受了五戒,就不能隨便參與戰(zhàn)爭了。你直接拿著槍去打仗,那肯定是破殺戒的。但即使是你做了一個策劃,做情報工作,甚至通訊工作,都有可能會參與到殺業(yè)里去。所以大家對待戰(zhàn)爭一定要十分謹(jǐn)慎,在有些佛教國家,受戒的居士或者出家人是可以不服兵役的。或者受過戒的,不會讓他去做某些兵種,可以做一些醫(yī)護(hù)人員。

  6.嘆死。這個也是有時代性的,有的時代會信仰自焚,認(rèn)為燃燒了自己可以得到功德,用自焚來供佛等等。有些愚癡的七眾弟子就會贊美這個(打算自焚的)人,認(rèn)為這個行為太偉大了,太殊勝了。贊美以后,這個人就很高興,立刻就去自焚了。那么這個贊嘆的人,也是破根本的。你鼓勵別人自殺,催促別人自殺,殺死他自己,(這都是破根本的)。如果你對著這個人贊嘆自焚,他沒聽,但是旁邊人聽了回家自焚了,這個是不犯的,因為你不是說給他聽的。殺生這個戒還是很細(xì)微的,我們還是要小心守護(hù),不要去贊嘆別人殺害其他人、殺害自己的行為。在面對戰(zhàn)爭的時候,我們不要作為戰(zhàn)爭的煽動者或者贊嘆者,我們在網(wǎng)絡(luò)上發(fā)表言論的時候不要動不動就說要跟這個開戰(zhàn)、跟那個開戰(zhàn),殺這個殺那個。作為佛教徒都是不可以的,這個屬于“見作隨喜”。隨喜殺生、贊嘆殺生,本身就是有很大過失的。

  我們要時時刻刻憶念,我們的生命原則是什么?我們的生命本位是什么?要憶念自己受過戒以后,就是一種不殺生的生命體,在這個生命體里面,不允許任何一種形式的殺生行為,乃至一只微細(xì)的小昆蟲。要時時刻刻有這種意識,(對自己的)定位和了解。這樣我們就會很清凈,所有和殺業(yè)有關(guān)的罪業(yè)就不會侵犯和污染我們的身心。這樣我們的生命才能不斷凈化,遠(yuǎn)離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道的痛苦。

  (二)偷盜

  對象:任何為別人所擁有的東西。

  心理活動:1)從心理上知道是別人的東西。2)貪嗔癡都可能會造成偷盜。偷盜不一定是把別人的東西偷走,你把它破壞掉也屬于犯盜戒。比如你和某個人鬧的不愉快,看到他有個房子,于是你點把火把它燒了,雖然你沒有拿走,也犯了盜戒。

  行為:方式是自作或者教他作。方法就是明搶、暗盜、欺詐、侵吞等等各種方式,為己或為他人都屬偷盜。有的人說,我不是為自己偷的,這個錢我貪污來了以后是供養(yǎng)三寶的,這個說法是不成立的,仍然是犯盜戒的。不管為了誰,為了什么,為了家人,為了三寶,護(hù)持佛法,都不可以。佛陀從來沒有叫我們用犯罪的行為來做供養(yǎng)。經(jīng)論中有這樣的比喻,猶如你把一個人的孩子殺了,把肉供養(yǎng)給父母吃,父母能吃得下嗎?沒有東西供養(yǎng)不要緊,關(guān)鍵是要能夠守護(hù)清凈的戒律。

  究竟:生起得到的心,你認(rèn)為自己已經(jīng)得到了,盜戒就成就了。叫“離本處”。

  破根本盜戒的成立

  1.屬于人的財物。如果說這個東西是動物的(臺下一片笑聲),我們也會偷動物的東西呀!比如說你走在外面看到小鳥,偷了它的鳥蛋。在荒年的時候,有些人把老鼠洞挖開,把老鼠儲藏的東西偷走。這些偷動物東西的行為,不破根本,但是也有過失,這是犯盜戒,雖然不是破盜戒。

  2.知道這是別人的財物。如果你認(rèn)為這是無主的,就不犯。

  3.有偷盜的心。

  4.有偷盜的行為。

  5.盜戒有一個特征,它必須有一定的價值,不是說偷一點東西就破了盜戒。那么價值到底是多少呢?這在佛教中是一個備受爭論的難題。在佛陀的時代,是摩羯陀國的五錢,因為他們國家盜了五錢就判死刑。當(dāng)時佛陀問國王,“國家法律規(guī)定,偷多少是判死刑的?”國王回答說是五錢,于是佛陀就制戒說,從今以后,如果偷盜五錢以上就破根本盜戒。隨著年代的流傳,幾千年過去了,那么到底摩羯陀的五錢到了現(xiàn)在是多少呢?這就稱為一個難以定論的命題。一般有三種觀點:一種是認(rèn)為摩羯陀的五錢,經(jīng)過種種的換算,幾千年以后的現(xiàn)在,是幾十美金,我個人覺得這個可信度不大;第二種是說就是各個國家的五塊錢,這樣的話又顯得有點不公平。有的國家的五塊錢很貴,可以買很多東西,有些國家,比如日元、緬幣,五塊錢是很少的一點點,稍微動一動就要破根本了,這又不太現(xiàn)實;第三中有人認(rèn)為是各個國家判死刑的金額。但是這個也有問題,有的國家是沒有死刑的。不論如何,我們大眾要知道,守持盜戒就是要嚴(yán)格的控制自己。我們中國是有死刑的。第三種其實是最寬松的,但即便是最寬松的這種,在我們國家價值應(yīng)該也不會太高。

  盜戒是非常容易違犯的,最難護(hù)持的就是這條戒,我們大家要格外謹(jǐn)慎。

  盜戒中的幾種開緣

  有五種情況是不犯盜的。

  第一種是與己想,你以為是人家給你的,這個不犯戒。比如說人家把東西放在你的桌子上,你以為他是給你的,這么好吃的水果三下兩下吃掉了。結(jié)果人家回來一看水果沒了,你才知道不是給你的,那么犯不犯盜呢?如果你當(dāng)時心里真的以為是他給你的,不犯。

  第二種是取己有想,這種情況也是比較容易發(fā)生的。比如在車上,兩個人的包都差不多。下車的時候,你拿了一個就走,回家一看是別人的包。在這種情況下,你也沒有犯盜戒,因為你拿的時候以為是自己的。

  第三種是糞掃想,糞掃就是垃圾的意思,你以為這是別人不要的東西。比如有一家人把拖鞋放在外面曬著,你以為他們?nèi)恿,于是拿回家去穿。這個就叫糞掃想,也是不違犯的。但是不要隨隨便便以為到處都是糞掃物,看到在外面都以為是別人不要的,沒那么便宜的事情啊!要問清楚。

  第四種是暫取想,意思就是臨時用一下。比如兩個人家住的門挨門,他家的笤帚放在門口,你正好要掃地,自己家里的笤帚壞了,這個犯不犯盜呢?不犯。這就是暫用想,你拿過來用一下馬上就還回去,這是有開緣的。

  第五種是親厚意,意思是兩個人關(guān)系特別好,東西不分彼此。一般來說夫妻間就是這樣的,你的錢就是我的錢,我的錢就是你的錢,大家混用,那么拿來拿去就不會犯盜戒。但是要注意的是,你覺得你是親厚意,他不跟你親厚意,那就出問題了。我去年也舉了這個故事,在《律藏》中講到的,一個比丘尼的徒弟到了一個信眾家里,對這位居士說,“我?guī)煾笎鄢灾ヂ,你能不能供養(yǎng)她一袋芝麻?“居士就供養(yǎng)了一袋炒熟的芝麻,小徒弟拿回去就自己吃掉了。過了幾天,師父也來了居士家里,居士于是就問她關(guān)于芝麻的事情。師父了解原委以后很生氣,回去責(zé)問小徒弟才知道芝麻已經(jīng)被吃掉了,師父認(rèn)為徒弟犯戒了,徒弟覺得很委屈,說我們兩是師徒屬于親厚意。于是兩人就去問佛陀,徒弟到底算不算犯戒。佛陀呵斥了小徒弟,告訴她”非親厚意不可當(dāng)作親厚意“,你師父根本不跟你親厚意。

  所以我們就要注意,在家庭里也不要隨便亂來,拿父母的錢拿丈夫的錢拿妻子的錢,去干這干那,你要小心,萬一他不同意、他反對、他排斥,那是不可以(拿)的,要尊重他的財產(chǎn)所有權(quán)。乃至于我們學(xué)佛的人有時候喜歡拿父母的錢去放生,去誦經(jīng),父母很生氣,或者丈夫很生氣,這都是不如法的。你要拿他的錢,必須告訴他,征求他的同意。除非你們兩真的是親厚意,如果他都跟你吵架了,你也就知道他到底跟不跟你親厚意了。所以說,按照戒律來行事,是不會出現(xiàn)家庭問題的。真正按照律來做,你會很尊重你的家庭伴侶,不會勉強(qiáng)他。

  “有七法名親厚意:難做能做,難與能與,難忍能忍,密事相告,互相覆藏,遭苦不舍,貧賤不輕。如是七法,人能行者,是善親友,準(zhǔn)此量之。“就是怎么評判親厚意呢?兩個人之間可以做到七個方面,難做的事情對方愿意幫你做、不能給的東西對方愿意給你、你的錯誤對方可以忍受、他的秘密會告訴你、如果做了錯事他會為你掩蓋過失,不會恥笑你、揭發(fā)你、遇到苦難互不舍棄、貧賤之時不輕視,這是一種蠻鐵的交情了。這樣的交情,才可能是親厚意,因為難忍能忍嘛,雖然你拿他的錢拿他的東西,他能忍不會起煩惱。盜戒是人本的,它的前提就是不傷害對方,不讓對方痛苦。

  (三)邪淫

  對象有五點:

  1.除妻子以外的一切眾生。我們知道殺生、偷盜、大妄語都需要以人為對象才是破根本,邪淫破根本的對象不止是人,發(fā)生性行為的對象乃至于是鬼神、動物、非人這些,都會破根本。甚至是無情,比如說剛剛死去的人,也就是尸體。尸體屬于無情,但也破根本。這叫做非所應(yīng)行。

  2.非肢,是指除產(chǎn)門以外的其他肢體部位。后面這四種是夫妻之間也可能會犯到的邪淫,就是不恰當(dāng)?shù)男孕袨椤?/p>

  3.非處,不適當(dāng)?shù)膱鏊,比如師長的附近,寺院中。在寺院里,夫妻之間一定要分開住。

  4.非時,不適當(dāng)?shù)臅r間,比如說妻子生病的時候,妻子的八關(guān)齋戒時間,妻子不愿意、不同意,強(qiáng)烈反抗等等。

  5.非量,過度的放縱。這些都會造成夫妻間的邪淫。但是夫妻間的邪淫不太會破根本,除非她是持八關(guān)齋的時候,如果有夫妻生活的話,會犯自破凈戒和破他凈戒這條,這是很嚴(yán)重的。

  心理活動:

  1.想:知道對方并非自己的妻子。有的人會以為對方是自己的妻子。

  2.煩惱:貪嗔癡都可能會造成邪淫的行為。

  3.動機(jī):就是想做不凈行的這樣一個動機(jī)。

  行為:有種種的準(zhǔn)備。

  究竟:如果真正的發(fā)生了性關(guān)系,就會造成這樣一個邪淫的構(gòu)成。

  破邪淫根本戒的成立

  1.破根本戒我們知道,只要不是你的合法配偶,一切的眾生、多半未壞的尸體,都會是我們破根本的對境。

  2.有淫欲心。有時候,有的女性會遇到被暴力逼迫的情況,在這種時候不是自己的愿望,如果沒有淫欲心,不受樂,就是內(nèi)心沒有產(chǎn)生欲樂,那么就不犯,戒體就沒有違破。

  3.是道。以口道、陰道、大便道行淫都會犯根本戒,除此以外其他身體部位犯中可悔。

  4.淫具相入,就是發(fā)生了實際的性行為。

  我個人認(rèn)為不邪淫還是比較容易守護(hù)的,淫欲不是人的必需品,如果說我們有這么一個足夠的尊重戒律的心,有這么一個心愿,希望自己的生命是一個不邪淫的生命,是一個純善純潔的生命,你就能做到。現(xiàn)代這個社會,婚外戀、一夜情都比較流行。我上次坐車出門,駕駛員對我說,南方那些成功男士都必須有好幾個二奶什么的,他覺得這是社會風(fēng)氣,是正常的。但事實上,如果你把自己的生命界定為一個不邪淫的生命體,那么不管別人在外面如何瘋狂,如何的放逸,你自己可以很好的把握自己。這其實和社會環(huán)境、外境都無關(guān)。

  (四)妄語

  對象:能理解語意的其他有情,對方必須能聽懂你的話。所說的內(nèi)容是與你的見聞覺知相反,不見言見,聞言不聞,不聞言聞等等。

  心理活動:比如說有人來找你借錢,你摸了一下口袋發(fā)現(xiàn)身上沒錢,于是你跟對方說你沒帶錢。人家走了以后你又仔細(xì)找了一下,發(fā)現(xiàn)了一百塊,這時候你有沒有犯妄語呢?沒有。為什么呢?因為你當(dāng)時真實的以為你沒有,跟你的見聞覺知是一樣的,就不犯妄語。如果你明知道有一百塊錢,卻說沒有,那就犯妄語了。貪嗔癡都可能會犯妄語,妄語不一定是非要說話,行為和態(tài)度都能表達(dá)。比如說,有人說“是阿羅漢的站起來。”結(jié)果其他人都坐著,你站起來了,你就犯妄語了。別人說你是圣者,你不但不否認(rèn),還點頭微笑,這也是犯妄語了。還有的時候妄語不一定說自己是圣者,說別人也是不可以的,如果是為了貪求名利的話。比如你說誰是菩薩,是觀音化現(xiàn),你真的知道他是觀音化現(xiàn)嗎?如果你不知道,你說他是觀音的化現(xiàn)只是為了別人對他有信心,讓別人覺得這個人太厲害了,你作為他的弟子、信眾你也很有面子,這也屬于大妄語。我們在學(xué)習(xí)佛法的時候,很喜歡說別人是菩薩、化身、圣者、開悟,如果你不知道,就不要說。如果你想說,你只能說“某某人說他是化身”,你不能自己直接說他是化身。

  破妄語的根本戒就是:第一,對方是可以理解語意的人,如果對方不是人類,是動物。你跟你的小寵物說,“我是圣者!”這個犯不犯妄語呢?這個犯綺語。第二,知道對方是可以理解語意的人類。第三,有欺騙的心,就是見言不見、不見言見等等。第四,所說的內(nèi)容是“上人法”。破妄語戒的根本就是謊稱自己有修證的功德,特別指的是修證的功德,包括說自己是圣者、開悟、證果、得禪定、是菩薩化身、古佛再來、說自己斷除了煩惱。有些居士喜歡跟別人說“我現(xiàn)在沒有煩惱!煩惱不再現(xiàn)起了。”這個不能隨便說,你覺得自己沒有煩惱了可能是因為你還沒有觀察到自己的煩惱,真的沒有煩惱,阿羅漢才能做到,初果二果的圣者還有貪嗔呢,不是那么容易的。也不要說自己得到了禪定,初禪、二禪、三禪、四禪,證得了不凈觀。或者說自己有神通,知道過去未來。說自己看到佛來了,鬼神來了,跟你說話等等。你沒有看到卻說自己看到了,這都屬于大妄語。所以大家要相當(dāng)謹(jǐn)慎,不要說的太神叨。有時候會出現(xiàn)幻境,比如有些人打坐真的看到鬼神來了,佛來了,這時候說給別人聽,犯沒犯妄語呢?這個沒有犯大妄語,這屬于一種增上慢,把幻境當(dāng)做真實。沒有得到禪定,以為自己得到了禪定,沒有斷除了煩惱,以為自己斷除了煩惱,如果你說的時候真的這樣以為的,那么這是不犯妄語根本戒的,但仍然是有過失的。第五,對方理解,如果對方聽懂了但是他不信,如果你說“我是圣者!”他說“我才不信呢!”那么即使他不信,你也破了根本。他只要聽懂,就犯了,不在于他信不信。

  大家對殺盜淫妄的四根本要特別的護(hù)持,如果這四根本被違破了,我們的戒就穿漏了,破失了戒體,戒的功德不再增長,而且未來會成為修行證果、再次受戒的障難。會障礙以后的出家、受八關(guān)齋等其他的戒律。因此對根本,要特別的護(hù)持。所以我今天特別強(qiáng)調(diào)一下根本戒。

  除了殺盜淫妄是四根本以外,還有很多微細(xì)的違犯,這些都屬于犯不屬于破,犯的情況我們要及時的懺凈。另外有四種:小妄語、 惡口、兩舌、綺語,大家也要注意。

  1.小妄語

  除了說自己證得圣果之外,一切其他的假話都?xì)w于小妄語。小妄語是非常多的,別人問你餓了沒有,你說不餓,其實肚子空了。這個就不行,所以你看多難?什豢?不渴。累不累?不累。有很多是出于禮貌,出于善意,但依然是不實在的,所以做一個實在的人其實是不容易的。有時候這樣虛假的話,對方也會覺得不舒服,遇到一個人,明明知道他餓了,他還說不餓不餓,你會覺得有點假,很惱火,心里會想,餓死你算了!真誠其實是很重要的事,我們都希望別人對我們真實,當(dāng)別人對你說心里話,說他的真實感受,我們會覺得很舒服。佛陀就不會隨便的說(妄語),我們有時候會說“善意的謊言”,菩薩戒里是開緣的,在聲聞戒中是遮止的,就算是善意的也不許隨便說,佛陀有個著名的公案,佛陀本人也是這么做的。

  他的一個著名的弟子,國王的第一夫人摩利夫人,一生很虔誠的護(hù)持佛法,但是因為生前犯有邪淫罪,欺騙了丈夫,去世以后墮入地獄七天。摩利夫人去世以后,國王很難過,他與夫人非常恩愛,因為知道摩利夫人是佛陀身邊最虔誠的弟子,于是他就來問佛陀,摩利夫人升去了什么地方。這時候佛陀不能跟國王說實話,因為這么虔誠的摩利夫人如果也墮入地獄的話,國王可能會瞬間失去對佛法的信心。于是佛陀就對國王開演妙法,講了很多佛法的道理,國王聽的非常喜悅,就忘記了,回去的路上才想起來佛陀沒有告訴他。第二天他又來找佛陀,佛陀依然給他講法,結(jié)果國王又忘了。如此七天,佛陀都沒有說,第七天以后,摩利夫人畢竟是非常有善根的居士,生前的事情在做了以后她也很追悔,所以七天以后升到了天上。于是當(dāng)國王再來問的時候,佛陀就告訴國王,摩利夫人升到了天上,國王非常開心。

  有時候不妄語并不代表要把所有的真實情況都說出來,如果這個真實的情況會帶來負(fù)面的影響,會讓別人痛苦,有時候不一定都要告訴對方。但是佛陀也沒有欺騙,佛陀也不提倡欺騙別人,我們可以不置可否,不回答也是一種回答。我覺得這個公案對大家是很有啟發(fā)的,有時候我們可以用一種善巧的方式,盡量不要妄語。小妄語我有時候覺得真的很難持,除非你下很大的決心用很強(qiáng)的正念觀察自己,不然隨時隨地都會犯的。犯了以后要及時懺悔。

  2.惡口

  惡口就是說一些傷害別人的話,罵人的話,要注意的是有些話表面聽起來好聽,但依然是惡口。比如諷刺的話,還有一些是實話,比如說這個人很胖,你就說他肥,這樣有沒有犯惡口呢?這仍然是一種惡口,(因為這句話)傷害了他。即使是真實的,如果有傷害性、有諷刺性都屬惡口。惡口有幾個開緣大家注意,第一個就是相利故說,為了利益他的緣故呵斥他,第二是為法故說,第三是為律故說,第四是為教授故說,第五是為親友故說,都是為了幫助他才說,有時候佛也會說“癡人”,你這個呆子!有時候佛陀會說“木頭無異”,像個木頭一樣!這都是為了教授他,為了讓弟子生起強(qiáng)烈的慚恥心,激發(fā)他奮進(jìn)。這就是佛的方便,是惡口的開緣。

  3.兩舌

  兩舌屬于離間語,它的開緣就是為了破惡知識和惡伴黨。《資持記》中說,“世有濫濁之人,反為眾首,俗愚無識,妄相親厚。護(hù)法利他,故破無犯。惡伴同之。”比如有的時候,你發(fā)現(xiàn)有個小團(tuán)體,他們學(xué)的不是正法,修的完全是外道,是錯誤的知見,危害很大,這個時候你告訴其中的幾個成員,說“這個是不對的,你不要再去了!這樣下去對你不利。”這樣犯不犯離間語、犯不犯兩舌呢?不犯。這是兩舌的開緣,為了利益他。

  4.綺語

  在《成實論》中綺語也有很多種,雖然你說的是實話,但如果是在不恰當(dāng)?shù)臅r候說,就是綺語。即使是恰當(dāng)?shù)臅r候,如果會帶來衰惱,就是給別人帶來煩惱,讓別人生起不愉快,沒有利益,也是綺語。即使有利益,但是你說的不清晰,說的沒有邏輯,前言不搭后語,說的沒有根據(jù),這些都屬于綺語。從整個的語言來講,不合時宜的話,讓別人生煩惱、墮落的話,混亂的帶來負(fù)面影響的話,都屬于綺語。綺語的范圍是非常廣的,我們都要注意。

  這四種屬于小妄語,是微細(xì)的語業(yè),不屬于破根本,但是我們要遮止。

  (五)飲酒戒

  對象:是酒。

  心里活動:知道是酒,有想要飲的意思。

  方法:自己喝,拌在食物里,出售。

  究竟:一滴入口就犯,每喝一口酒犯一個戒罪。要注意這一點,一桌下來可能要犯很多個。

  酒戒不是根本戒,它是輕微的,不是性罪,是遮罪。所以酒戒不存在破戒,只有違犯。

  關(guān)于酒有幾個討論。第一個問題:是酒,酒主要指它是一種麻醉劑,具有使人麻醉的功能,并不一定都有酒色、酒香、酒味,比如毒品、搖頭丸諸如此類的東西,只要產(chǎn)生麻醉作用就屬于這一類了。第二個問題:食物中能不能放。比如家里燒金花菜,放點酒,調(diào)味道。在不同的部派中,要求的嚴(yán)格程度也不同。有些是允許的,有些是不允許的。我們大家受的《四分律》是不允許的,不允許調(diào)味的時候放酒,但是在南傳佛教的《善見律》中是有開緣的,酒煮食煮藥,如果有酒香酒味,輕犯,有輕微過失。如果沒有酒香酒味,就可以吃。這個比我們的《四分律》稍微寬一點。我們大家還是要盡量嚴(yán)格一點。第三個問題:勸人,這點大家要注意,你自己不喝酒,拿著敬別人說“干杯”,請大家都干了,這屬于勸人。如果你強(qiáng)勸人,對方不喝,你會犯輕罪,如果對方喝了,你自己雖然沒喝,也是犯戒了。是不是挺麻煩的?所以說敬酒的時候用詞是不一樣的,有些居士很注意,他受了酒戒就不敬酒,有些人就會用一些方法,他不說“干杯”,他說“請隨意”,你愿意喝就喝不愿意喝就不喝。他就回避了這個問題,回避了這個尷尬,既敬了別人維持了禮貌,又沒有犯勸人飲酒的過失。第四個問題:治病,這個問題在《五百問》里說到,如果醫(yī)生說必須要配酒,不配酒的話病不能好,在這種時候可以喝。如果可以用其他的藥回避酒,還是應(yīng)該要換掉,不要隨便的喝藥酒。平時為了健身啊、去風(fēng)濕啊,去風(fēng)濕的藥很多,不一定非要用藥酒。必須要用酒的話是可以的,但是必須要和藥服,不得空服,就是說必須要和其他東西配在一起喝,不要咕咚咕咚的喝酒。這也是比較細(xì)的。

三、護(hù)戒的實踐

  1.守護(hù)根本,堅決不破根本,這一點是最可行的。如果遇到強(qiáng)大的外緣,必須要犯根本戒了,那么應(yīng)該及時的舍戒。這個舍戒是很簡單的,你向一個能聽懂的人,甚至是逼迫你的對方,你告訴他,我舍棄我的五戒,只要一說就可以了。就不會違破根本了。有的時候會遇到這種被人逼迫的情況,在這種時候你不能把握你自己,會不會起淫欲心,會不會受樂,在這種時候都要及時的舍戒。不要讓自己的戒體破失。

  2.作法懺,凈除戒罪。

  受戒以后會有兩種罪,一種是戒罪,因為受戒而產(chǎn)生,一種是性罪,殺盜淫妄本身就是罪惡,作法懺可以凈除戒罪。前面我們講到,受戒以后,你的整個的生命體就已經(jīng)轉(zhuǎn)化成一個不殺生,不邪淫,不偷盜,不妄語的生命體,這樣一個生命體是純凈的,是乃至任何一個眾生都不會殺害的生命體,但有的時候你可能會因為煩惱的原因,因為放逸的原因,因為外界引誘的原因,突然按死了一個蟲,突然說了幾句妄語,偷了一點東西,對于這些輕的違犯,你要把它看做是生命中的偶然事件,不是生命的本體。這時候產(chǎn)生一種厭離心,及時的把它懺除,不要讓違犯過夜,隨犯隨懺,讓你的生命本體再回歸清凈。受戒最大的錯誤態(tài)度,就是不懂得懺悔。有違犯,不懺悔,自己覺得罪惡感很重,一天到晚犯戒。我們的生命體猶如大海一樣是純凈的,但是這些波浪枝末總是有違犯。違犯不要緊,關(guān)鍵在于及時的懺凈。

  懺悔可以對人懺,也可以自己責(zé)心懺。重的違犯,比如殺畜生、殺非人,一般來說對三個人、或者更多人來做懺悔,在我們這個小的學(xué)佛團(tuán)體中,你可以趁共修的時候說,“今天學(xué)習(xí)結(jié)束了,大家暫停一下給我五分鐘,做個懺悔。”然后你就單腿跪下來,合掌,對大家說,“諸大德一心念,我某某”念自己的法名,“因為不小心的原因,”或者“因為放逸的原因,殺了幾只蟲子,不計數(shù)“殺了幾只你也不知道,殺了一堆,你就說”不計數(shù)“,或者”我犯了飲酒戒,不計數(shù)“,因為不知道喝了多少口,”犯可悔罪,今向諸大德發(fā)露懺悔,更不敢作,愿大德憶念我。“這樣說三次,這時候團(tuán)隊里有一個人做代表,告訴你說,”自責(zé)汝心,生厭離。“責(zé)備你自己的心,生起厭離!你就回答,“爾!”這個儀式就讓你重新還凈了,過去就一筆勾銷了,你重頭開始,繼續(xù)自己清凈的持戒生活。所以戒罪其實是很容易懺掉的,有的人覺得受戒以后積累了很多的戒罪,實際上是很容易懺的。

  如果沒有這個機(jī)會,也可以責(zé)心懺。就一個人穿上海青,跪在佛像前,說“我犯了綺語罪,”或者“犯了飲酒罪,責(zé)心悔過。“說一次就懺掉了。所以并不難,只是很多人不懂這個做法。

  3.以四種力,凈除性罪。

  對于性罪,要更難一點。殺盜淫妄即使不受戒,也是有性罪的,這時候用四種力來做懺悔。第一是能破力,這個學(xué)過《道次第》的都知道,就是對所做的不善生起追回心,這時候可以修“八十八佛懺悔文“、”三昧水懺“這些懺法來懺除。第二是對治力,對治力就是通過行種種的善法來對治不善的心行,在《菩提道次第論》里為我們介紹了六種,1)讀誦大乘;2)觀修空性。罪性本空,“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空時罪已亡”。3)持咒,百字明、大悲咒、大明咒都有凈罪的效果;4)塑造佛像;5)供養(yǎng)三寶;6)稱念佛名,地藏經(jīng)里面講到,稱念諸佛菩薩的名號,都有滅罪的能力。當(dāng)然其實是不止這六種,一切的善法都有對治力的作用。就像田地里長出了好的禾苗,雜草就不會生長,這就是對治力的作用。第三,遮止力。就是發(fā)愿以后不再造作。第四,依止力。通過皈依三寶、發(fā)菩提心來產(chǎn)生依止力。我們的犯戒要么是傷害眾生,要么是誹謗三寶,通過皈依三寶可以對治我們誹謗三寶的罪業(yè),通過發(fā)菩提心就可以對治我們傷害一切眾生、殺盜淫妄的罪業(yè)。這是非常殊勝的,每天都可以做。通過這四種力可以幫助我們懺除性罪。

  持戒是一個系統(tǒng)的工程,不是只要護(hù)幾條戒就夠了,實際上要把你的整個生活轉(zhuǎn)換成一個持戒的生活,這是要花很多功夫的。它需要信心、正念、精進(jìn)智慧。第一個方面就是要學(xué)習(xí)別解脫律儀,把我們受的戒持好;第二個就是在遇緣歷境的時候守護(hù)自己的根本,就是不放縱自己的貪嗔癡,有時候家里吵架了,和婆婆有了不開心,本來是個小事情,但是你坐在那里就開始把過去幾年以來的不愉快都想了起來,這其實就沒有守護(hù)自己的根本,在嗔恨心中放縱了自己,于是越想越生氣,可能本來小矛盾已經(jīng)解決了,但是你的怨恨增長了很多。所以要守護(hù)根本,把這個根本持好。就在這個當(dāng)下,都是小事,只要不牽扯過去的矛盾,當(dāng)下的都是小事;第三個就是活命遍凈,堅持正當(dāng)?shù)闹\生方式,遠(yuǎn)離邪命;第四是資具依止,就是你對自己的生活用品、金錢、衣服、飲食、房子、車子、工作要有一個智慧的態(tài)度,穿衣服是為了美貌還是為了讓你顯得莊嚴(yán),錢是用來做善法還是用來做不善法,這里面都有智慧的覺照。如果我們在這四個方面:別解脫律儀、根律儀、活命遍凈、資具依止四個方面做到的話,我們會把我們整個的生活轉(zhuǎn)化為戒律的生活,轉(zhuǎn)化為清凈的生活。

  一個持戒的生活是健康的、真實的、清凈的、良善的、莊嚴(yán)的,我們會從內(nèi)心產(chǎn)生一種清凈和喜悅,舉手投足之間是從容自在,如果我們以如實和關(guān)懷的態(tài)度來看待生命,不放縱貪欲、嗔恨和無明,來放開自己和放開他人,這種健康的生活態(tài)度帶來的是坦然、舒適和輕松。你會覺得自己心地開闊,坦坦蕩蕩。這樣健康的身心,再來進(jìn)修種種的善法,我們就會不斷的前進(jìn),最終到達(dá)圓滿、至善的人生境地。

  這就是把整個的戒律從受戒、學(xué)戒到持戒給大家介紹了一下。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