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屆靜修營戒律講座

\

  靜修營戒律講座(1)

  各位營員們,大家下午好!

  很高興有這樣一個交流的時間,跟大家一起探討佛法中關于戒律的話題。戒律是佛教中的三學之一,戒定慧之一,它是佛教中極為重要不可缺少的內(nèi)容。如果談佛法少了戒律這一塊,這樣的佛法是不圓滿的,也是不究竟的。所以說,法師十分慈悲,在菩提靜修營第五天的下午,大家三壇大戒受了兩壇,明天還有一個菩提心還沒受之前,在這個時間段,為大家安排一個戒律的講座,讓大家對戒律有一個大致的認識,做一些交流,這其實是非常重要的。

  在各大宗教中都有戒,基督教有十戒,道教也有十條,其他宗教都有相關戒律。但是佛教中的戒律與它們都不同,佛教的戒律種類繁多、條目很廣、內(nèi)容特點都不相同,有居士五戒、八戒、菩薩戒,出家人有沙彌戒、沙彌尼戒、式叉摩那戒、比丘戒、比丘尼戒,少的只有五條、八條,多的有兩百多條、三百多條,甚至有八萬四千細行。大家可以看到佛教的戒律非常復雜,種類繁多,特質(zhì)不同,為什么會形成這種情況呢?如何看待佛教的戒律呢?怎么樣讓戒律成為我們修行的增上緣?幫助我們提升生命品質(zhì),讓我們生活的更健康、更快樂、更有智慧、更圓滿呢?我們需要討論的話題很多,要做的功夫也很細致,需要大量的學習、深入的思考和體驗。

  為了讓大家對戒律有個大體的了解,我主要還是圍繞著菩提靜修營為大家傳授的五戒、八戒和菩提心戒做一個概要性的說明,幫助大家對這幾種戒有一個更好的理解,能夠更好的行持。所以今天講座的主要內(nèi)容分為三塊,見地、態(tài)度和發(fā)心。在五戒方面要強調(diào)見地,在八關齋戒方面著重強調(diào)態(tài)度,在菩提心戒方面講發(fā)心。所以我從三個方面結(jié)合三種戒為大家談一下。

  首先我們看五戒與持戒的見地。戒律是什么?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心靈的凈化劑,是我們趨向于凈化和生命提升的一種重要的修行方式。

  沒有仔細的深入的學習佛法之前,我們常常有各種各樣不太正確的認識。有人覺得,學佛就是做好事、做好人,多做善事不做壞事,僅此而已,不用去受戒、宣誓。另一些人覺得學佛學的很投入,戒律只是修行的基礎,是前方便,我要好好修空性,打坐,持咒,我要直接開始實修!我已經(jīng)超越戒律了!然而事實上,這些想法和態(tài)度都有些偏頗,對戒律的認知還差很遠。受戒不是一個前方便,也不是可有可無的,也不僅僅是發(fā)好心做好事,并不至于這些,受戒和持戒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修行,本身就是實修。

  佛陀是大醫(yī)王,他對了解眾生煩惱之病、痛苦之病有一種深刻的認知,如何治療這種疾病,他也有一種通達的了解。因此佛陀開顯戒律、制定戒條,有他特定的目的。佛教不同于其他宗教的地方,在于它不僅僅是對神圣者的信仰和歸附,它更強調(diào)自我的凈化和解脫。那就是斷惡修善、去除雜染,徹底的熄滅痛苦。所以戒是與佛法的根本精神始終相應的,這也就是為什么其他宗教只要十條戒就行了,為什么佛教的戒律如此復雜,那么多種類、那么多戒條的原因。

  這一個斷惡修善、去除雜染的過程是非常不容易的,我們稍微學習一下佛法就可以發(fā)現(xiàn),我們哪怕只是想改變一點點習慣、斷除一個小小的壞習氣都是如此困難。內(nèi)在的煩惱,外在環(huán)境的逼迫、引誘、喧雜,都在擾動我們,導致我們的修行進進退退。所以佛陀制定的戒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幫助我們不斷的前進,護持我們修行的道路。

  戒本身就有斷惡修善的功能,從你受持戒律開始,你就已經(jīng)啟動了這個生命凈化的過程,并不是非要打坐、持咒誦經(jīng)才開始。早上大家受八關齋戒,我問大家能持否,大家都回答能持,聲音非常響亮。在那一剎那,你已經(jīng)開始了這個進程。在這一天一夜中,你的生命狀態(tài)和之前就已經(jīng)不同了。大家要意識到自己的修行生活,從受戒那一刻就開始了。另一方面,戒也為進一步的定和慧打下了近因和基礎。

  眾生的雜染,從粗到細,有三種。第一種是行為上的雜染,第二種是心念上的雜染,第三種是隨眠的雜染。什么是行為上的雜染呢?比如殺人、殘害動物、偷盜、邪淫、造作種種的不善法,身體上的行為、不良的語言都稱為行為上的雜染。心念上的雜染要微細一點,表面上看起來什么都沒干,老老實實的待在家里,但是心里一會兒想著要把這個人干掉、一會要對那個人不客氣,此起彼伏的心念就是心念的雜染。有些媽媽雖然很愛孩子,但是孩子調(diào)皮的時候,也是恨不得打一頓,雖然行為上并沒有實施,但是心念雜染還是有。第三種隨眠的雜染更微細,有時候我們似乎完全沒有煩惱,覺得自己的心非常清靜,非常快樂,完全與佛法相應。但是在這種時候不要太高興,因為在我們心靈的深處埋藏了太多煩惱的種子。有時候我們心平氣和,那是因為沒有遇到境界。如果對面走過來一個人突然白了你一眼,那可能你立刻就現(xiàn)羅剎的面目了,就不再是天使了。

  對待三種不同程度的雜染,佛教中有三種不同程度的戒。第一種就是別解脫戒,大家不要看這個名字以為別解脫就是不要解脫,或者別想解脫,這個別表示別別、分別、差別,不同的人受持不同的戒律,不同的根性有不同的戒法,不同的戒對治不同的煩惱,幫助我們斷除不同的苦報、痛苦,它可以對治行為上的雜染。如大家受的五戒和八戒,都是這一類。有些人受了不殺生、不偷盜,就可以防止殺生和偷盜兩種不良行為;不妄語就可以防止惡口、妄言的不良語言問題。別解脫戒把最粗大的煩惱控制和管理起來。第二種是定共戒,這是修禪定的時候,當完全專注在呼吸上,安住在無邊的覺性中,念佛一心不亂,心念中的雜染都沒有了,一點罪惡的想法都不出現(xiàn),心清澈而純凈,這時候心念的雜染就被控制了。第三種是道共戒,證得了空性以后一部分內(nèi)心深處的煩惱就被斷除了,當證得阿羅漢果的時候,所有的煩惱都被斷除了。

  這三種戒大家認為哪種最殊勝?大家舉手我看看(道共戒最多,別解脫戒最少)。

  論師們認為,別解脫戒是最殊勝的。為什么呢?不是因為它很高深,恰恰就是因為它不高深才殊勝。定共戒只有入定的時候才會有,只要一出定,看到一些境界的時候,煩惱又會生起。道共戒則是證得圣果的圣者才能具有,凡夫根本就得不到。而別解脫戒是每一個凡夫?qū)W子都可以擁有和修學的,它的防護能力只要在受持以后就能始終保護我們。如果你受持的是八關,那么一日夜中這個戒可以保護你的清凈。如果受的是居士戒,那么這個戒可以在一生中保護你的清凈。如果受的是菩提心戒,那么一直到成佛,它都會護佑你。所以別解脫戒是最殊勝的,我們當下就可以擁有,終身享受到它帶給我們的利益。(受了居士戒的人)只要把這五條戒守持好了,那么臨終就不會追悔,可以心無掛礙的面對未來的生命。

  如果大家都不殺生,這個世界上就不會有戰(zhàn)爭,不會有殺人、虐待的罪行;如果我們都受持了不偷盜,我們還需要每天用防盜門、防盜窗把自己圈起來嗎?我們會很安心,走路也不用老看自己的包了,有時候坐在車上不放心,不敢喝水不敢上廁所,看著自己的包。如果大家都受持了不邪淫,家庭就安全了。我們這個時代婚姻問題、出軌問題是個很大的社會問題,很多家庭遭受了摧殘。有時候家庭成員的一念之差,就讓這個家庭遭遇了狂風暴雨般的沖擊。如果我們都受持了不邪淫,那該多好!如果每個人都受持了,家庭就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護。如果每個人都受持了不妄語,我們就不用擔心各種欺詐行為,我們就可以真正去信任別人。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受持不飲酒,那么這些毒品、酗酒、包括精神上的一些毒品,電腦啊游戲啊就不會染污我們的身體、心靈。所以說,戒是一種非常美好的法,能給世界帶來安樂。

  從梵文來看,sila,尸羅,它的意思就是行為、習慣、性格、道德、前進。持戒是一種習慣,這種習慣熏習久了,就會變成我們的習性。讓我們擁有更加清凈、莊嚴、值得贊嘆、尊敬的一種生命。當我們殘殺其他生命的時候、當我們從事偷盜行為的時候、當我們從事不善法的時候,我們的生命變得不可愛,有時候就會偷偷摸摸的,自己都能感覺到自己不能很坦然,失去別人的尊重。持戒是我們生命的本質(zhì),進入到我們的習性中。

  一開始呢,我們要控制自己不殺生。原來見到小動物的時候,首先就是一腳踏上去,再碾幾下,看到什么(小昆蟲)都很憤怒,看到人也想動動手。剛受戒了以后可能會有點不習慣,但是過了一段時間以后就習慣了。有時候走路看到一只小蝸牛爬到路中間,我們可能會輕輕把它托起來,送去草叢里,再祝福它一下。家里看到了昆蟲,也不會嗔心大起,最多就是用紙杯罩住它,送它出去。或者涂一些防護類的產(chǎn)品,請它們離開。當我們有了這樣的行為習慣時,自己的心也在不知不覺中發(fā)生了變化。

  前兩天有位居士到我這里來坐了一下,做了些交流。他一個人在外面住山,禪修。在修行的過程中,也會遇到一些煩惱,內(nèi)心會覺得枯燥、沉重,生起動蕩。這種時候,心靈就失去了滋養(yǎng)。我給他提了一些建議,雖然一個人住在山里,不怎么接觸人,但是可以嘗試關愛周圍的生命。給周圍的小鳥放些吃的,給小動物放些谷物,給周圍的植物澆水,早上向它們問好?雌饋矶际切┪⒉蛔愕赖男袨,但是如果你能真正的落實它的話,一段時間以后,整個人的身心狀態(tài)就不一樣了。我們會被一種吉祥、溫暖、陽光的氛圍圍繞,我們可以從生命中得到更多的滋養(yǎng)。每一份這種善意的付出,都會不斷的得到回饋。這種善的力量、慈愛的力量會源源不斷的回饋到我們自己的身心里面。

  廖老師慈悲喜舍的講座也談了不少,戒律也是如此。當我們受持了不殺生以后,我們相當于是把生命的安全奉獻給了一切眾生,這是一種非常廣大的慈悲,所以戒律也被稱作一大慈門。戒律是一種愛心,它不僅僅是對自己的約束,還是對眾生的一種祝福,對自己、對家人、對世界的祝福。當我們受持了不殺生以后,宇宙間所有的生命看到我們都不用害怕了,我們不會去殺害他們,我們已經(jīng)發(fā)下了這樣的誓愿。當我們受持了不偷盜以后,我們也送了一份禮物給我們周圍的眾生,他們不用擔心被我們侵犯。所有戒律是真正的落實了慈悲,不僅僅是在心里說一說嘴上講一講,而是成為了誓愿和行動。

  在座的各位今天都受了八關齋戒,你們也送了一份禮物給這個法界的所有眾生,在這一日夜之間你不會殺任何一個眾生。當意識到了這一點,你會對自己受持的戒律感到喜悅,我們要如此打開心量,祝福一切眾生。

  靜修營戒律講座(2)

  戒是如何發(fā)起作用的呢?我們剛才講到戒是一種非常美好的法,會形成我們生命中一種正向的生命習慣,戒可以止息煩惱,一方面它是對眾生的關懷和愛,更重要的是讓我們自身變得清凈。戒律如何止息煩惱呢?表現(xiàn)在四個方面。

  第一個,遠離。戒律是有很多規(guī)定的,這種規(guī)定就可以限定修行者遠離各種不善的外緣,以保持內(nèi)心的平靜、不受擾動。所以受持了戒律以后,有些場合是不適合我們?nèi)サ。比如我們受持了不殺生,最好就不要去那些涉及屠宰的地方;受持了不邪淫,就不要出入色情場所。這就可以讓我們獲得一個非常好的保護,有時候我們沒有那么強大,但是我們可以遠離。受持了八關齋戒,那么這一天最好就別上網(wǎng),不要去卡拉OK,也不要去酒店,酒吧這些場所。只要不去,就會很清凈,眼不見心不煩,一切都和你無關,把這些都關掉。所以遠離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策略,很管用。

  乃至于一些高僧大德也會注意遠離,前段時間我在看阿姜查尊者的傳記——《蓮花中的珍寶》,在這個傳記里阿姜查尊者講了很多他自己修學的歷程,他是泰國一位非常著名的禪師,據(jù)說也證得了圣果,是個圣者。但是在這篇傳記中,他也提到了他修學中遇到的種種考驗的歷程。他在出家后六七年的時候,二十多歲三十歲不到,有一段時期他在一個村子里修行,有一位富裕的單身女子,常常去供養(yǎng)他的早齋。供養(yǎng)了一段時間以后,阿姜查尊者就發(fā)現(xiàn)供養(yǎng)的背后好像沒有那么簡單,女子似乎對他有太多的執(zhí)著,想要把他拉回紅塵世界。更糟糕的是,阿姜查發(fā)現(xiàn)自己對這個女子也產(chǎn)生了貪染心,他也產(chǎn)生了愛執(zhí),而且這種執(zhí)著一天比一天強烈。有一天,他突然意識到自己隨時隨地都可能會犯戒。某一個晚上,他突然從床上坐起來,推醒了和自己一起居住的一位居士,要求馬上離開。居士還在迷迷糊糊中,搞什么。√炝猎僮甙桑“⒔檎f不行,現(xiàn)在就要走!于是他們連夜逃離了這個村子。這種逃離,并不是失敗,實際上尊者戰(zhàn)勝了自己。我們其實沒有這么強大,有時候煩惱是非常厲害的。所以,戒律的第一個功能——遠離就很重要。我們可以離開這個對境,得到了保護。

  第二,制止。面對惡緣的時候,當你面臨一個會令你犯戒的狀態(tài)的時候,戒律會產(chǎn)生制止的作用來保護你。這時候在你的內(nèi)心,會突然生起一種力量,這種力量會讓你不縱容自己任由煩惱發(fā)展。這種制止的力量是很強大的。當我們受戒的時候,我們常常會覺得這只是一堂法會,我們在那里拜過了以后宣誓,能持否,能持。表面上看起來法會已經(jīng)結(jié)束了,事實上,并沒有真正結(jié)束。在你的內(nèi)心有一個東西留下了——戒體。你的生命中留存的戒體,看起來摸不著看不見,你可能覺得好像也沒有變重啊,也沒有多一個什么,但事實上你增加了一點東西,它潛藏在你的生命中,平時或許感覺不到它,但是遇到境界的時候,它會突然生起力量來。

  比如大家受持了八關齋戒,一日夜不能殺生。那么過去如果蚊子爬到你臉上的時候,你大概不假思索“砰”的一聲巨響,它也就消失了。但是現(xiàn)在當你舉起手的那一剎那,你會突然想起來,今天受了戒,蚊子是不能殺的。于是你就會放下手,或者溫和的揮一揮手趕走它,或者要么干脆布施它一滴血算了。這樣也非常文雅,不再是一個羅剎了,變成了紳士或者淑女。這個時候就是戒體在起作用了,沒有人來通知你,你只是反射性的產(chǎn)生了這么一個制止的作用。

  每個人在受戒的時候,得到的戒體的力量是不同的。雖然同一堂法會,同一個人傳戒,有的人得到的戒體力量大,有的人得到的力量小,還有人完全沒有產(chǎn)生。差別到底是由什么決定的呢?我上午(傳戒的時候)也說過,不過可能一劃而過大家沒注意到。戒體的力量是決定于受戒者的信心。你對佛陀的信心、對三寶的信心、對戒律的信心,信心越真誠強大,你獲得戒的力量就越強大。假如你一點都不相信,或者一點尊重、投入、感動都沒有,像個旁觀者一樣,或者你內(nèi)心就是根本不想受,我就是來表演一下,那樣是得不到戒體的,在關鍵的時刻也不會產(chǎn)生力量。上午的時候,很多同修得到的戒體應該是蠻大的,大家的聲音很響亮。大家聲音很大的時候,表示信心也越大,那么得到的戒體力量就很強大。如果心里猶猶豫豫的,好像也不知道能持不能持,那就麻煩了。當境界到來,就很難防護,變成戒累,累就是衰弱的意思。

  第三,警策。有的時候我們沒有遇到任何違緣,一切都很好,非常清凈。我們大家住在寺院里,每天看到的都是清凈的三寶,接觸到的都是和樂的同修,在這個時候你沒有遇到任何違緣,受戒、學戒所串習的力量并沒有消失,它是時時刻刻存在的,這種警惕和自覺的意識會提醒修學者守護三業(yè),按照佛弟子的標準言行清凈、舉止如法。平時我們要經(jīng)常提醒自己的戒律。

  在《高僧傳》中有一個比丘尼的傳記,是非常感人的。我那個時候剛出家,有一次我問當家?guī)煟瑧撟x些什么佛學典籍比較好。當家?guī)熗扑]我先讀讀《佛傳》《高僧傳》。于是我就看了一些佛陀的傳記、高僧大德的傳記,現(xiàn)在我也依然很喜歡看。當時印象很深的是一位比丘尼的傳記,這位比丘尼出生在貴族家庭,容貌美麗,后來她遭遇了很多情感的挫折,人生的苦難,產(chǎn)生了極大的厭離心,于是就剃度出家。剃度以后呢,她深深的知道,凡夫的習氣和煩惱都是很重的,為了警策自己,每天早上她會對著自己問,汝是何人?然后自答,比丘尼。然后問,比丘尼應作何事?通過這種方法不斷的警策自己,修行也非常成功,被載入《高僧傳》,成為一名非常了不起的女性。

  所以說,警策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要常常憶念自己所受的戒。要常常意識到自己已經(jīng)是個佛弟子了,當你想到這句話的時候,感覺會有點不一樣。之前的你或許東倒西歪,玩世不恭,但是如果你突然想到了自己是佛弟子,立刻腰就挺起來了,面容也如同佛像了,嘴角也翹了起來,祥和起來。你會不由自主的要求自己,校正自己。這種警策的力量是非常寶貴的,我們就不會過于放逸。乃至于平時會形成一種獨特的氣質(zhì)。但是如果我們在受戒的時候、在學戒的時候沒有注意到這些的話,我們就會忽略它。受戒前幾天還很新鮮,后面就習慣性的麻木了,就忘了。這是不可以的。警策的力量我們隨時隨地都要提起來,不是說遇到煩惱、危險,才想到戒律。而是每天、每個當下,常?梢蕴嵝炎约海@是個非常好的修行。

  我也分享一個我自己的經(jīng)驗。以前我曾經(jīng)去外地參學,住在一個道場里,跟自己的一個同伴發(fā)生了一些不愉快。對方對我說了一些種種的攻擊性的話,開始我并不知道。后來無意中從別人那里聽到了,那個人說漏嘴告訴我了。我知道以后就很生氣,這為師父當時也遇到一些事,狀態(tài)也不好身體也不好,于是他就來找我懺悔。某某師父,我對你說了些攻擊性的話,想你懺悔!我當時也說沒事沒事,都過去了,不要緊。但是他走了以后呢,我突然又覺得心里很不舒服,你怎么可以這么攻擊別人呢?然后就開始打妄想,認為他不應該只是在我面前懺悔,想象他應該站在全體大眾面前懺悔。心里有很多這樣的妄想,想的也很爽,好像大家都揭露了他,認識到他的面目。

  那段時間寺院要求在安居期間,我們每個人要念50遍大悲咒。我們當時也是比較老實的,每天都完成這個任務,修完以后呢就到佛殿去做個回向,發(fā)大悲心,回向給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呀,成佛呀。有一天呢,我一邊回向一邊又開始妄想。突然我覺得有點怪,一邊我在愿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一邊我又在期待大家都揭露他。當時我就覺得很震撼,受到了沖擊,我才發(fā)現(xiàn)我的實際想法和我的愿力完全是不一樣的。之后再想打妄想的時候,也就打不出來了,自己也都不好意思這么想了。你正在愿一切眾生快樂,接下來你又希望他不快樂,這種自相矛盾是很尷尬的。這個事件讓我對戒律、對發(fā)心有了更多的體驗。

  這種力量對我們是非常有幫助的。直到現(xiàn)在,自己還是有很多煩惱,經(jīng)常掀起各種各樣的不善法,但是與此同時自己也能不斷體驗到自己所受持的戒律給自己帶來的力量,它不斷的在守護自己、幫助自己。如果沒有戒的力量,自己都覺得很難想象。戒是非常殊勝的一種法。外在的老師——佛陀已經(jīng)入滅了,我們尊重我們的師父,但師父有時候不在身邊,誰能守護我們?戒和佛法,是我們最好的善友,比父母還實在。父母的話我們有時候還會叛逆、會不聽,還有父母不知道的事情。但戒永遠都和我們在一起,我們所有的所作所為它都知道。但是它也一直給我們力量,哪怕我們有違犯,它也會讓我們及時的懺悔,重新獲得清凈。

  靜修營戒律講座(3)

  第四,督促。因為受戒,你會獲得一個身份,在受到這個身份的同時,你也就受到了外部環(huán)境的督促,團體力量的約束性。這種面對大眾的慚恥之心,也是一種強有力的助緣,幫助我們突破舊有的串習和頑固的煩惱。有的時候,靠前面三種力量還不夠,比如阿姜查尊者可以逃跑,可是你不能處處都逃跑。有時候你還是要面對,但是面對的時候力量又沒那么大,警策也沒有那么厲害的時候,別忘了還有第四種力量——外部督促的力量。

  外部督促力量也很厲害,有時候一些已經(jīng)皈依的同修們會告訴我們,當他們在家里大發(fā)雷霆的時候,家里的另一位會輕輕的拋出一句:“你還是學佛的呢!”于是頓時就啞口無聲,雖然很無奈,但是也只能接受。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需要的。

  在西方被稱為“正念之父”的卡巴金博士,他在西方傳授正念、教授禪修、推廣佛法,來幫助各種各樣身心痛苦的人們,獲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也有很多的研究成果。他本人修習禪修也有幾十年,但是在他的書里也這樣寫道:他的兩個孩子最大的快樂,也是最喜歡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在他塞車啊發(fā)火的時候,爭先來提醒他,“你不是一位禪師嗎?!你要保持正念!”卡巴金自己也承認,每次到了這種時候,他總是沒有心情再和他們辯論。所以說,這種督促很重要,它會幫助我們突破,讓我們反省重新變得謙卑。

  戒律有了這四大法寶,對我們的幫助是很大的,然我們充滿力量。但是這種能不能使出來呢?那要看我們受戒時候的信心,你對戒律的理解,你的發(fā)心到底有多強大。

  接下來要跟大家談第二個問題。

  受戒了以后呢,大家在這里談論的時候,都覺得很開心,斷惡修善真是太好了!但是真的回到家里以后還要斷惡修善,你估計就會想“唉,我當時要是沒受戒就好了!”于是就產(chǎn)生了很多煩惱,感覺自己被束縛了。所以,我們要正確的看待,由受戒而產(chǎn)生的張力。這是一個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如果不解決,它就會變成你的煩惱和困擾。

  我記得剛出家的時候,非常幼稚,什么都不懂,也很叛逆,就和我們那邊一位法師,一位老修行人討論,我說佛法是讓人解脫的,是追求自由的,而受戒是要限制和束縛,那么這兩者如何看待,這是不是一種矛盾?然后這位法師苦口婆心跟我講了好幾個小時,但是當時我好像一點也沒有接受進去。但是后來隨著慢慢的學習、接受教理,了解了心的秘密,在漫長的修學過程中一點一點的觀察自己,體驗在人生的道路上受到歷練、跌打滾爬的時候,我終于明白了這個答案。

  事實上,我們所追求的自由,說白了就是隨心所欲。那么隨心所欲的本質(zhì)是什么?就是心隨欲轉(zhuǎn)。我們被我們的欲控制、操縱,我們是煩惱的奴隸,并沒有真正的自由。所以佛經(jīng)中說,“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證阿羅漢道,方可信汝意。”除非你證得了阿羅漢,否則在此之前,你是不能夠相信自心的。修習佛法不是為了讓我們隨心所欲的,佛法說的自由,是一種自在,不被煩惱、外境、種種的執(zhí)著所操縱。

  曾經(jīng)有一位居士跟我討論,說我們在內(nèi)觀的時候經(jīng)常說,心不是我,煩惱不是我,是貪在貪,不是我在貪,這位居士覺得,既然是貪在貪,那有什么問題,又不是我在貪。所以他就迷惑了,學習了內(nèi)觀以后,是不是我們就不用再害怕我們的貪了,可以允許貪,反正貪又不是我。我就告訴他,既然是貪在貪,你為什么要聽它的呢?它想去貪,你為什么跟著就跑了呢?所以我們了解到,我們不能夠隨心所欲。

  佛法不是以人為本的,我們有時候?qū)W心理學,心理學是人本的,但佛法不是,佛法以法為本。我們必須以真理、以法作為我們生命的指向,否則我們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解脫,真正的自由。當你真正按照法來生活的時候,才能夠得到圓滿的生命,那時候法就變成了你的本質(zhì)。其實儒家也有提出這樣的思想,即“隨心所欲而不逾矩”。好像你是自由自在的,從來沒有人來約束你,你自己也不約束自己,但是你從來不會造作不善法,你不再想殺生偷盜,看到別人的東西也不會動心,因為你有內(nèi)在的滿足,不再去追求外部的東西,這才是一種真正的大自在。在此之前,所有的自由都不是自由,都是不自由。

  在受持佛法的前期,你會有一些不習慣,感到一些壓力,這很正常,是健康的。適當?shù)氖`是健康的,你正在經(jīng)歷一個被校正的階段。校正了一段時間以后,變成了你的本性,那時候你就不會有不舒服的感覺了。所以,開始的時候有一定的張力是好的。你過去很喜歡殺生、折磨小動物,喜歡暴力,對小孩子做體罰,那么你守持了不殺生以后,你就不能這么做了。開始的時候你很不習慣,拳頭很癢,因為打不出去了。但是一段時間以后,半年一年以后,你再也不會想到要打人了,不會對孩子施加體罰了,再也不傷害其他生命了。于是,不殺生就變成了你的本性。以前你可能酗酒很厲害,以酒為癮,引發(fā)很多問題,跟家人吵架。受持了不飲酒以后的前三個月,可能有點不舒服,之后你就會變得很輕松,從酒癮中徹底的解脫了出來,得到了真正的自由。

  我以前認識一位居士,他自己有一個企業(yè),家庭經(jīng)濟情況不錯,生活的很好。之前他是一個非常暴躁的人,他的夫人每天都為了給他準備吃的很頭痛。一說到今天中午吃什么,就開始犯難,因為他非常容易發(fā)火,得不到滿意,兩人也經(jīng)常吵架吵的很厲害。他自己呢也有高血壓等種種身體上的疾病,學佛以后就慢慢的學習皈依、修習懺悔,誦經(jīng)、念佛、禪修。接著夫妻倆一起學佛,再后來兩人又開始吃素。有一天中午,他很驚訝的發(fā)現(xiàn),他們只是把早上的稀飯熱了一下,又炒了兩個素菜,一個青菜一個豆制品,非常簡單的一頓午餐。他發(fā)現(xiàn)自己居然一點也不抗拒,吃的也很滿意,他自己都不敢相信自己居然有這么大的一個轉(zhuǎn)變。他的脾氣也比以前小多了,妻子也不用一直擔心給他做什么吃的了,就吃這些清淡的東西就好,他也不再挑口。之前挑剔的時候,飯菜越來越難做,也沒那么多花樣可以變。一旦口味清淡了以后,吃什么都很香,青菜有青菜香,蠶豆有蠶豆香,蘿卜很清脆,面筋很真實。身體的各種問題,高血壓,高血脂,也都消失了。

  所以,一旦清凈的身心習慣形成了,你是受用無窮的。你會獲得一種健康的生命,這種生命金錢是買不來的。不用天天去看這個排毒產(chǎn)品,那個養(yǎng)顏茶。清淡的飲食就是最好的排毒,修習慈悲、憶念佛陀就是最好的美容。修習慈心的十一條利益里面的第一條,就是令容顏光彩,皮膚變得很好,這比化學類的各種美容品、護膚品效果都好。

  因此,適當?shù)膲毫,適當?shù)募s束感是很健康的。如果你受持了一個戒律以后,一點壓力也沒有,一點約束也沒有,那可能這個戒律對你來說太松了,你大概應該受更高一點的戒,你應該要增加戒的難度了。佛教有七種到八種戒,逐級增加,升級版的。一開始你們可能一條戒都不敢受,有些人都不敢皈依。然后嘗試著受一天八關齋戒,心想一日一夜還是能夠做到的。慢慢發(fā)現(xiàn)還可以,于是五條戒里先受一條。做了一段時間發(fā)現(xiàn)也沒什么,然后再加一條。就這樣慢慢的就成長起來了。事實上佛法也沒有那么可怕,而一種放逸的、沒有管理的、不健康的生活才是真正可怕的。

  我覺得我們現(xiàn)代生活很大的一個問題就是放逸的問題,是一種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尤其是其中某些給我們帶來非常大的毒害和摧殘。我們這個世界是非常需要法的,需要正法。

  (之前講的一點是關于受戒產(chǎn)生的張力以及如何正確對待這種張力。)

  第二點呢,要注意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受持適合自己的戒條。到底要受多少條,不僅要看自己的情況,你自己可以行持到什么程度,你的家庭可以接受到什么程度,還要看你的社會生活中可以達到怎樣的調(diào)整。這就像炒菜一樣有個調(diào)味的過程,要調(diào)到味道最好。

 。ǔ纸涞模┣疤崾鞘裁茨?就是不要犯根本戒。犯戒和破戒是兩回事。破戒就是破失戒體,如果你有意識的殺了人,這就是破戒。再比如偷盜,如果達到了一定的金額,這個金額在古代印度是五錢。在印度,偷五錢就要判死刑,所以以五錢為根本,超過五錢就是犯根本戒。那么現(xiàn)在五錢到底是多少錢呢?大家眾說紛紜。有的人說是五塊錢,那么這個未免有點太嚴厲了,一不小心就破戒了。也有人換算出來說是幾十美金。不管怎么說,偷盜是有金額限制的,大金額的偷盜肯定是破戒的。邪淫戒(的根本)是指發(fā)生真正的性關系,兩性之間除了正常的夫妻關系,與其他眾生發(fā)生真實的兩性關系都是破根本。妄語的破根本,就是宣說自己開悟了,我成佛了,我有神通,我可以知道鬼神,但事實上并沒有,這就是故妄語,是破根本的。但是如果別人問你吃飽了沒有,你沒有吃飽但是為了客氣說飽了,這是不是妄語呢?也是妄語,但這是小妄語,沒有破戒,這屬于違犯,一種輕的違犯。飲酒戒不屬于重戒,沒有破戒只有違犯。

  所以說,持戒的根本就是,(經(jīng)過自我的評估認為自己肯定)不破根本,因為如果破了根本戒,那么你以后再守持其他戒律、或者出家的時候就會產(chǎn)生障礙,也會障礙解脫。這一生按照聲聞的戒律來講,就不可能證得生果。守護四種根本,殺盜淫妄是很重要的,如果你無法守護某一條的根本,那說明這條戒律是不適合你的。

  輕的違犯我們是很難控制的,比如說我們不殺生,但有時候蚊子叮的太厲害,忍不住把它打死了,也是常常會發(fā)生的。這不算破根本,只是輕的違犯。殺死蚊蟲的違犯比較輕一些,如果走路無意踩死了昆蟲,不屬于違犯,沒有殺心。有時候曬衣服,不小心碰掉了一個花盆,正好砸死下面一個人。這算不算犯戒呢?也不是,因為沒有殺心,是無意的。殺生的破根本條件是殺人、主動,如果只是動物、鬼神都屬于違犯,通過懺悔是可以還凈的,戒律重新得到清凈。

  受戒的要求一方面是不能破根本,另一方面受戒跟你所從事的職業(yè)有關。比如說,你是一個品酒師,專門品鑒酒的質(zhì)量高下,每天都要喝;有些人從事屠宰業(yè)。我的一個師兄出家前是廚師,他每天的工作就是炸蝦,每天好幾大盆。這樣的時候,殺生就和職業(yè)有關,職業(yè)要求必須去殺,在這種時候就不太適合受持殺生。你的主要問題變成了先改變職業(yè),才能談得到這條戒。否則一邊做這個職業(yè),一邊又受了戒,沒殺一只蝦,心里就是一陣擔憂,那就麻煩了,那就太苦惱了。

  靜修營戒律講座(4)

  但是也不能因為這個,就干脆不受戒律了,似乎這樣就可以心安理得的炸蝦了。所以碰到這樣的問題,當務之急是調(diào)整職業(yè),然后再談受戒,這時候單是受戒已經(jīng)不足以解決你的殺生問題了。

  有時候不是因為職業(yè),也不是因為生活本身,而是一個人本身習慣的問題。比如有些人覺得自己太容易說妄語了,那是不是就不要受妄語戒呢?其實還是應該受戒的。如果不受戒都無法控制自己的妄語,更遑論不受戒了。至少受戒以后可以有所約束,慢慢的糾正妄語的習慣。除了一些大的妄語是絕對不能打的,一些小的妄語,每次你一說出口就會警覺,啊呀,我又打妄語了!這樣就會產(chǎn)生一個壓力、動力,自己就提醒自己下次我一定要少說話了,說話一定要注意!慢慢的,你的習慣就會被校正過來,你就會獲得一種說真實語的誠信。真實語是成佛的一個必要條件之一,佛陀就是獲得了這樣的一種生命素質(zhì)。我們常常說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異語者。我們可能沒法做到完全不妄語,但是我們可以盡量來管理、控制它。

  那么總結(jié)一下這個應對受戒張力的第二點,就是常懺輕犯。我們在生活中是經(jīng)常會犯戒的,包括我自己在內(nèi)。受戒以后,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違犯。我們應該要守護好根本,對于輕的違犯最重要的就是要懺悔。佛教的戒律并不是每犯一次就記一條,再犯一次就再記一條。到臨終的時候,賬本拿出來一看,記了一大堆。我們常?吹揭恍輪回的故事里面說,閻王爺給你翻個賬本出來,你打了多少妄語,殺了多少生,偷了多少東西——不是這樣的,佛教中不是這樣的。

  通過懺悔可以還凈,當你發(fā)現(xiàn)自己有違反的時候,就帶著一種慚愧心,到佛像前,或者到一位同樣受過戒律的同參道友的面前,“大德一心念,”大德請你一心來聽我懺悔,我因為放逸的原因,殺了兩只蚊子,或者說我因為起煩惱的原因,打了好多妄語,到底打了多少我也不記得了,那就說不計數(shù),“今向大德悔過”,表示一個懺悔,希望自己可以改正,“后不再造”。這時候?qū)Ψ綍f,接受你的懺悔,以后要好好護持。通過這樣的一個儀式以后,就可以得到還凈,犯戒造成的問題就被凈化了。

  受戒以后,要懂得懺悔。最好是每天晚上臨睡前,在佛前懺悔一下,知道的不知道的,我造作的所有不善法,所有與我受持的戒律不相應的違犯,我都向佛陀進行懺悔,希望我的身心得到凈化。如同今天早晨,你們受八關齋之前都經(jīng)歷了一個懺悔的儀式,“往昔所造諸罪業(yè),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盡皆懺悔”,這四句偈就懺悔了從無始以來你所造作的行為方面的、語言方面的、心念方面的所有不善法,通過反復的念誦這四句偈,禮佛,來凈化我們的身心。這樣我們因為受戒而產(chǎn)生的犯戒問題,就可以被凈化掉,所以你就不用擔心閻王爺搬個賬本出來了,這時候你也搬個賬本出來說,這些罪我已經(jīng)都懺悔過了。

  通過這種作法懺,就是在佛像面前,向它頂禮懺悔,通過在同參道友的面前正式的發(fā)露懺悔,可以懺除我們的戒罪——因為受戒而產(chǎn)生的罪業(yè)。有的人會覺得,受戒太麻煩了,每天都要懺悔,殺個蚊子還要懺悔,不受戒多少,一點問題也沒有,可以隨便殺。真的可以隨便殺嗎?其實殺生本身就是一種罪業(yè),這叫做性罪。意思是,不管你受戒還是沒受戒,這種不善法都是會產(chǎn)生負面心刑(此二字存疑)的,給這個世界帶來痛苦。千萬不要以為不受戒就什么都可以干了,這種思想和行為是非常無知和可怕的。有戒可犯還好,如果沒戒可犯那就是一種不受約束和管理的人生,這種生命很容易墮落。運用這種懺悔法,會覺得自己越來越被校正過來,生命越來越正向,對自己充滿了自信。

  第三點要善加體會持戒的快樂。有些人覺得持戒好辛苦,每天都要被校正,就像孫悟空帶了緊箍咒,但是沒有緊箍咒它就不能成佛,到不了西天,取不到真經(jīng)。帶了以后呢,唐僧沒事就念幾句。我們也帶了一個,看看大家什么時候取到真經(jīng)。其實實際上持戒也不都是煩惱,也有很多快樂,所以我們現(xiàn)在講一下如何善加體會持戒的快樂。

  第一種叫出離樂,這是一種遠離煩惱和欲求的快樂。不知道諸位這幾天在寺院怎么樣,不能殺生也不能離開,不能偷東西也不能做什么其他的,有沒有體驗到一種快樂呢?體驗到快樂的舉手我看看——看來數(shù)量是不少,這就是一種出離樂。這幾天你沒有那么多煩惱,暫時放下了煩心的事情,放下本身就是一種快樂。

  在律藏里面,有這么一個故事。佛陀剛成佛的時候,他身邊的僧團人數(shù)比較少。有一次他回去探望他的家庭,出家是可以回去看父母的。佛陀出世有幾個目的,其中之一就是度化父母。佛陀回到迦毗羅衛(wèi)看望父母,父親凈飯王一看佛陀的弟子,啊呀,我兒子的弟子們都又黑又瘦,臟兮兮的也不莊嚴,于是他就下令,所有的家庭必須有一個兒子跟隨佛陀出家,要選一個長得帥、又聰明、還有氣質(zhì)的跟著佛陀出家。這個命令一下,佛陀的僧團立刻增加了一大批帥哥。包括有長相最莊嚴的難陀,還有阿難、阿那律,在當時都是容顏非?∶赖拿滥凶印R驗閷嵲谑翘珟浟,佛陀不得不做出了一些規(guī)定。之前在乞食的時候都要袒露右肩,現(xiàn)在規(guī)定他們都要多穿一點,不可以袒露。在這群人中間,有一位王子,也是當時一起出家的,榮華富貴都放下了,出家以后這位王子就住在野外的一個墳場中禪修。有一天晚上,天氣晴朗,月光清涼,亮的像白天一樣非常安靜。有幾位比丘從遠方行腳經(jīng)過墳場,突然聽到一陣喊叫聲,“快樂呀~~~快樂呀~~~太快樂了~~~~~~~~”比丘們聽了以后覺得,這位王子一定在思念以前的榮華富貴才喊叫快樂。于是他們把這件事情告訴了佛陀,佛陀把這位王子叫來了跟前詢問他,是否因為思念以前的榮華富貴、美女眷屬而大喊快樂,王子回答,“頂禮佛陀!我雖然過去享受了很多,但是我也有很多煩惱。作為一個王子,我要參與國政,開各種會,要帶兵打仗,任務很多;氐郊依镉忠芾砀鞣N仆人管家,如果管理不好就要出問題。他們還要匯報各種家務,還要管理產(chǎn)業(yè);氐脚P室以后,眷屬們有爭風吃醋,告狀的告狀,哭泣的哭泣,很多的煩惱。昨夜我一個人在墳場中打坐的時候,天地安靜,月光清涼,我的心中突然生起了一種強烈的喜悅,強烈的我不得不大喊出來才行。這是一種特別美妙的感覺,萬緣放下,不再有任何的欲望,不再渴求什么,不再責備自己,也不再催促自己,有一種完全的滿意,世間一些都是如是如是,那一刻世界是圓滿的、我自己是圓滿的。“佛陀聽了以后說,”善哉善哉!“認可了他。其實就在那一晚,這位王子證得了阿羅漢果。

  出離本身就是一種快樂,受持了不殺生,就出離了殺生的痛苦和煩惱,也遠離了相應的苦果;受持了不偷盜,就出離了偷盜的煩惱;受持了不邪淫,就出離了邪淫的煩惱。外遇看起來是個快樂,其實帶來刻骨銘心的痛苦。當我們受持了不邪淫,一切都放下了,滿足于自己簡單的家庭,結(jié)發(fā)的妻子,堂堂正正面對自己的孩子,這就是一種坦蕩的快樂。

  第二種叫心安樂。心安也是一種快樂,因為我們不造作不善法,所以我們心懷坦蕩,沒有任何憂悔,這時候你也會產(chǎn)生一種快樂。這種快樂是金錢買不到的,是外在的東西得不來的,必須從內(nèi)心產(chǎn)生。佛也無法幫助我們,只有我們自己可以得到這種快樂。

  第三種叫慈悲樂。一大慈門施與一切眾生無畏,我們受戒就是送給眾生祝福。你們這一日一夜就等于是送給了世界一份祝福,一切的眾生不會因為你被殺,不會因為你產(chǎn)生被偷盜的擔心,不會因為你有邪淫的擔心,不會擔心被你欺騙,不必擔心其他的問題了。所以這是一種美好的祝福,當我們意識到了這種祝福,你會覺得很快樂。今晚大家躺在床上,可以想一下,我今天實踐了諾言,沒有殺生、沒有偷盜、沒有染污、沒有欺騙,你們安心了,我也很安心很快樂。大家要常常憶念。如果受持了五戒,那么盡此一生,一切眾生都得到了你的祝福。如果受持了菩提心戒,未來生,直至你成佛,一切眾生都得到了你的祝福。你的慈愛,不限于自己、家庭、道場,它充滿整個世界。你真正的在踐行慈悲喜舍,真正的在行菩薩行。我們應該為自己感到高興。大家鼓掌鼓勵一下自己吧!我也祝賀大家。

  如果我們常常這樣體會,心境就會不一樣了。你會源源不斷從戒律中得到滋養(yǎng),我們的生命會越來越提升,你的整個精神氣質(zhì)、容顏風貌都會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

  下面我們要開始講八戒以及持戒的態(tài)度。

  大家不要一看到八戒就想到豬八戒,西游記里為什么要給悟能授了八戒這個名字呢?因為他貪吃好色。我們直到八關齋這一天,過了中午飯就不能吃東西了,控制我們貪吃的毛病;不淫欲,正常的夫妻關系也不可以,完全的不淫欲,限制我們的色。八戒可以關閉不善之門,八戒的清凈超過了五戒,它走向了解脫道、出離法,跟出世間法相應。

  受持八戒的時候呢,有三種態(tài)度。這三種態(tài)度來自于《佛說齋經(jīng)》,這部齋經(jīng)是佛陀為一位貴族老太太說的。故事發(fā)生在舍衛(wèi)國,這位老太太是一位丞相的母親。佛陀當時的弟子眾多,國王的丞相也皈依了他。有一天早上,佛陀被邀請到他們家里。佛陀一進門就發(fā)現(xiàn)全家人,老太太帶著兒媳婦,都穿戴整齊排隊等待著。于是佛陀就問,“為什么你們今天收拾的這么整齊呀?“老太太回答說,”佛陀,我們都有受齋戒的習慣,所以今天是十五,我們想請佛陀為我們授齋。“于是佛陀就問老太太,”請問維耶夫人,你想受哪一種齋呢?有三種。“老太太很驚訝,”我們從來沒有聽說有三種齋,請佛陀開示!“佛陀回答,”第一種叫牧牛齋,第二種叫尼犍齋,第三種叫佛法齋,你想受哪種呢?“老太太很聰明,”佛陀您是不是可以跟我說清楚,什么是牧牛齋、什么是尼犍齋、什么是佛法齋,然后我可以確定我要受哪一種齋。“

  牧牛齋:“牧牛齋者。如牧牛人求善水草,飲飼其牛。暮歸思念:何野有豐饒,須天明當復往。”意思是說,牧牛人有個習慣,每天晚上牛吃飽回到圈里以后,就在心里想,哪里草長的比較好,水源豐沛,那么我明天要把牛群趕去那里。“若族姓男女,已受齋戒。意在家居利欲產(chǎn)業(yè),及念美飲食育養(yǎng)身者。是為如彼牧牛人意。不得大福,非大明。”這個意思是說,比如我們受了八關齋戒的,晚上躺在床上想,今天什么都沒吃到,玩到,明天我要去那里大吃一頓,卡拉OK要去蹦一下,發(fā)泄一下!如果是這樣的想法,那么你們受的就是牧牛齋。不知道在座有沒有這樣想法的,如果有的話,那你受的恐怕就是牧牛齋了。要小心!這就得不到大福,不是有智慧的表現(xiàn)。受齋變成了一種壓抑,第二天反彈的更厲害。

  第二種尼犍齋者。“當月十五日齋之時,伏地受齋戒。為十由延內(nèi)諸神拜言:我今日齋,不敢為惡;不名有家,彼我無親;妻子奴婢,非是我有,我非其主。然其學貴文賤質(zhì),無有正心。至到明日相名,有如故事。齋如彼者,不得大福,非大明。”其實尼犍齋是一種外道啦,他們受持齋戒是一種儀軌,到了這一天的時候,他會拜神,一邊說,今天我不造惡,我也沒有家庭,所有的妻子奴婢都不是我的,我也不是他們的主人。這種齋戒也只是嘴巴說一說,并沒有真正這么做,第二天一切都恢復了。這就是尼犍齋,只表現(xiàn)為一種儀軌,只有形式,沒有精神上的內(nèi)涵。牧牛齋是壓抑型的,尼犍齋是形式型的。尼犍齋者覺得自己做了這樣的儀軌,神會很高興,會保佑我。佛陀說,這是不能得到什么大的福報的。

  佛法齋,“奉持八戒、習五思念”,為佛法齋。佛陀告訴維耶夫人,如果你這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向圣者們學習,“無有殺意,慈念眾生,不得賊害蠕動之類”,乃至小昆蟲都不傷害它們,“不加刀杖”,不僅不殺害它們,還希望能夠利益它們,令眾生一切快樂,這種心“如清凈戒,以一心習”。這就是佛法齋;如果這一日一夜沒有貪婪,想要盜取別人的意思,反而能夠思念布施,“歡喜與、自手與、潔凈與、恭敬與、不望與,卻慳貪意”,不僅不偷盜別人,克服內(nèi)心的慳貪,反而有一種奉獻精神,付出愛心的品行,那就是佛法齋。“無淫意”,沒有任何淫欲的念頭,“不念房室,修治梵行。不為邪欲,心不貪色”,這是佛法齋;“思念至誠。安定,徐言,不為偽詐,心口相應”,這才是真正的不妄語,不妄語要求有一種誠心,說話安詳、緩慢,心口相應,心地質(zhì)樸;不飲酒戒是指“不醉,不迷亂;不失志”,它要去除的是一種放逸的意識;“不著華香,不傅脂粉,不為歌舞倡伎”,這就是“無求安意”,沒有追求享樂的習慣;不臥好床,卑床草席。捐除睡臥,思念經(jīng)道”,這也是“無求安意”,這既是不坐高廣大床的含義;那么“奉法時食。食少節(jié)身,過日中后不復食,如清凈戒,以一心習”。受持了這八條戒律,不光是形式,更重要的是去除殺生的煩惱,內(nèi)在的性情,內(nèi)在的淫欲、偷盜、妄語、放逸、追求安逸的、享樂的思想素質(zhì),追求慈念眾生、思念布施,心不貪色,心口如一,不放逸,不追求感官享受,能夠克制自己,這才是佛法齋。在這一天里,還要憶念佛陀,佛陀是如來,乘如實之道而來,他證得了世間的真理。念佛的時候,我們內(nèi)在的愚癡、邪惡的想法、憤怒的串習都會被對治,內(nèi)心生起一種清涼和喜悅,這個時候你會“思樂佛業(yè)”,對佛陀對佛法都會有愉悅的感覺,愿意修學,“譬如以麻油澡豆沐頭,垢濁得除”。這個比喻什么意思呢?就是比如三五天沒洗頭了,頭又油膩又癢,這時候用洗發(fā)水把頭發(fā)洗干凈,風一吹感覺很爽。念佛,就有這樣一種功能,凈化內(nèi)心的功能。

  靜修營戒律講座(5)

  第二要憶念佛陀所說的正法,了知到這是真理。這時候也會為我們帶來清涼。

  第三是要“念眾”,就是念僧。想到僧團是佛陀的弟子,“依受佛教,佛弟子眾”,他們成就了戒、成就了定、成就了智慧,成就了解脫,成就了解脫之見,他們具有圣德,言行清凈,值得我們尊敬供養(yǎng),值得我們憶念。當我們憶念這些賢圣僧的時候,我們的內(nèi)心就得到了滋養(yǎng)。學習佛法以后,應該要多看一些圣弟子傳,我們弘法部有,大家可以去請。

  第四是“念戒”,憶念自己所受之戒。我今天受持了不殺生,奉獻給一切眾生慈悲的愛護,“一心奉持。不虧不犯不動不忘。善念慎護為慧者所舉”,意思就是有智慧的人得到了稱贊(這句略存疑,是不是應該是“被有智慧的人稱贊”或者是“是有智慧人的舉止行為”?),“后無所悔”,心地里沒有追悔,“不以有望。能等教人”,因為自己有了戒律,不光可以利益自己,還能教化別人,所以憶念到自己所受之戒的時候,產(chǎn)生一種喜悅。

  第五是“念天”,憶念四天王天、忉利天,種種的天。天有光明的意思,這是因為修習了信、戒、聽聞、布施和智慧,這是在家弟子的修習五大綱領。就是要有信心,聽聞以后學習,受持戒律,廣為布施,開發(fā)智慧,這五個方面做好以后,我們就可以轉(zhuǎn)生去這種種天,乃至極樂世界,證得圣果,“愿不失信戒聞施慧”。

  如果在這一天一夜中可以奉持八條戒律、修習五種思念,這就是佛法齋。所以佛陀說,“與天參德滅惡興善。后生天上終得泥洹”,現(xiàn)世得到福報,未來得到增上,究竟得到涅槃,“是以智者。自當力行出心作福。”佛陀說完以后就維耶夫人,“你想受哪一種齋呢?牧牛齋、尼犍齋還是佛法齋呢?”大家想受哪種齋啊?我想大家受戒一定是想得到最有福報、最有價值、最寶貴的佛法齋。維耶夫人聽后非常喜悅,她說,“我一直都在受戒,但是從來沒有人告訴我,齋戒原來是這樣的。從今日開始,我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好好的受持八關齋戒。”這部齋經(jīng)是非常古老的,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jīng)翻譯成漢文,我們中國人很早就開始受持八關齋,古圣先賢、佛弟子們對這些戒律都守持的很好。大家在這一日一夜中,要有這樣一種態(tài)度,受持八條戒律,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這樣來凈化自己的身心。

  最后菩提心戒看來沒多少時間講了,這是大家明天要受的,我簡單的講一下。

  第一,為什么要受菩提心戒。寂天菩薩在《如菩薩行論》中說,在正式的受菩薩戒、修菩薩行之前,應該先發(fā)起愿菩提心,受持菩提心的儀軌,“如昔諸善逝,先發(fā)菩提心,復次循序住,菩薩諸學處“。所以要受菩薩戒不可以直接受,應該先發(fā)菩提心。我們受菩薩戒的時候一般要問”你是菩薩嗎?“我們都會回答”是“才可以受戒,但是你真的是菩薩嗎?如果還沒法菩提心,這是打妄語了,不能得到菩薩戒。所以法師(這里指濟群法師)要求我們先授一個菩提心的戒。先受菩提心戒,然后再受菩薩戒,就有一個很好的基礎。在凈土宗的祖師省庵大師的《勸發(fā)菩提心文》中說“嘗聞入道要門,發(fā)心為首;修行急務,立愿居先。愿立則眾生可度,心發(fā)則佛道堪成。茍不發(fā)廣大心,立堅固愿,則縱經(jīng)塵劫,依然還在輪回;雖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故華嚴經(jīng)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yè)”。忘失尚爾,況未發(fā)乎?故知欲學如來乘,必先具發(fā)菩薩愿,不可緩也。”,我就不需要講了,祖師講的非常清楚。

  什么是菩提心?就是為利有情愿成佛的心,七個字就可以概括了。你愿不愿意利益一切眾生,是否想成佛?有些人說,我還不知道佛是怎么回事呢!佛代表一種生命的圓滿,他不是天上的神,佛也是人,人的圓滿就是佛。覺悟的人生,覺悟的佛陀。當一個人發(fā)起了這樣的菩提心以后,就應該把以自我為本的人生轉(zhuǎn)變成以法為本、以眾生為本的人生。發(fā)了菩提心以后,你的生命就不再是你自己的了,你的生命是誰的呢?是一切眾生的,是佛法的,我們的一切行為都希望可以利益眾生,這是菩提心戒的前提。

  有些人就問,那我自己的人生怎么辦?我自己的小家庭是不是就不管了?也并不是這樣。我們應該有這樣一種態(tài)度,就是希望自己生命的存在能夠成為利益一切眾生的原因,成為眾生成佛的原因,如果你能這么想、這么發(fā)心,你就具備了菩提心。這里是《如菩薩行論》的一段,大家一起念一遍吧:

  “為利有情故,不吝盡施舍,身財諸受用,三世一切善。”

  “愿彼見我者,悉獲眾利益。”

  “路人無怙依,愿為彼引導,并作渡者舟,船筏與橋梁。”

  “如空及四大,愿我恒成為,無量眾有情,資生大根本。迨至盡空際,有情種種界,殊途悉涅槃,愿成資生因。”

  寂天菩薩這幾個偈頌已經(jīng)把發(fā)菩提心的心量說的很清楚了,最核心的是哪一句呢?就是“愿彼見我者,悉獲眾利益。”愿所有和我發(fā)生因緣的眾生,我都可以利益到他們,希望我的身語意三業(yè)都可以利益眾生,希望我成為這個世間的有用者,而不是消費者。為了利益有情,我愿意把自己施舍出來,奉獻出來,我的人生應該成為一個覺悟的人生和奉獻的人生。

  寂天論師在這里打了很多比喻,如果有人迷失了道路,愿我成為他的引導;如果有人想渡過河流,愿我成為渡舟;如果有人想要到達彼岸,愿我成為船筏和橋梁。愿我成為燈,能夠照亮世界;愿我成為虛空,讓所有眾生可以在里面生活。愿我成為大地,愿我成為水,愿我成為火,愿我成為風,來滋養(yǎng)眾生。這些都是比喻,核心就是希望自己的生命是一個有用的生命,可以利益世間,利益一切生命,愿我成為他們的根本,乃至一切眾生成佛之前,愿我成為他們的支柱,是他們的引導者,給他們光明,給他們指引,給他們利益。如果有了這樣的發(fā)心,我們就可以受持菩提心戒了。

  有些人覺得這種發(fā)心很高,太廣大了,我之前只想做個消費者。那么我想問你一句,從你的內(nèi)心來回答,你真的愿意只成為一個消費者嗎?一個只會制造垃圾的消費者嗎?沒有人會這么希望的,在我們心中或多或少的,總希望能在某種程度上利益世間,能夠有某種用處,這樣的一種心念就是菩提心的基礎。如果你真的想要利益自己(這里懷疑有誤,是不是應該把“自己”改成“眾生”),必須要增長智慧、福報和能力,因為“為利有情愿成佛”,如果你不成佛,就沒有能力和智慧去利益眾生。菩薩希望可以最大可能的利益眾生,為了這個目的他愿意早一點成佛,可以早一點利益眾生。也有菩薩發(fā)愿,乃至一切眾生都成佛了,我最后成佛!其實核心都是一個大菩提心。在這樣一個心型(發(fā)音是如此,具體的字不確定)的基礎上,我們就可以完成菩提心戒和菩薩戒。

  受了菩提心戒以后,就可以進而受持菩薩戒,在行為上真正的做一個菩薩。先把愿菩提心發(fā)起來,先把心愿發(fā)起來。明天,濟法師在傳授菩提心戒的時候,會給大家做一個開示,具體講解心型(存疑)的重要性,如何發(fā)心,如何轉(zhuǎn)換以煩惱和苦難為本的人生,把它轉(zhuǎn)化為智慧、快樂、解脫、安樂為本的人生。

  今天啰啰嗦嗦一直講到現(xiàn)在,非常感謝大家的耐心來聽,給我這么多的掌聲,這也是一種布施。讓我下一次還愿意講,還愿意做,謝謝你們大家!最后大家一起合掌回向: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最后祝愿在做每一位的生命越來越光明、越來越自在、越來越快樂,愿你們的家人,一切與你們有緣的眾生分享你們的功德,愿他們都能夠得到安樂、自在,增長福德,增長智慧!

  后記:錄音聽完,我有幾個感受記錄一下。

  聽到大家經(jīng)久不息的掌聲,我突然很感動。其實大家都有一個感覺,每天的下午是很困的,吃過中飯以后容易陷入昏沉和掉舉,而戒律其實是很枯燥且嚴謹?shù)囊婚T知識,界文法師可以通過公案和自身的一些經(jīng)歷講解的妙趣橫生、笑聲不斷,不得不說是一位讓人敬佩的法師。在他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位看起來寂靜莊嚴、諸根調(diào)柔的法師,曾經(jīng)也是被五毒煩惱所障垢著。為此,我們應該對自己充滿了信心,畢竟我們已經(jīng)得到了暇滿的人身,而且我們本自具足佛性,光明圓滿,只要不放棄,哪怕走的很緩慢,哪怕走的跌跌撞撞,我們總有一天會到達彼岸的。

  另外,2個小時的開示,我大概用了4-5個半天的時間才終于整理出來,而且只是單純的記錄下來,并沒有嚴格的核對、校正、整理,其中還有很多地方不能理解的。當然條件限制無法和界文法師溝通,所以也無從更正了,如果有看到錯誤的師兄請指正,感恩!我想說的是,這樣的工作量,讓我想起了我們每周共修的法本。每周索達吉堪布上師仁波切講課一個小時,法本大概整理出來是A4紙的小四字最小邊框的8頁左右,界文法師的2小時開始是14頁?梢娫谖覀冚p松得到法本、輕松看到視頻和字幕的背后,有多少人在為我們無私的奉獻著,我們不知道他們的名字、不知道他們的長相,甚至是男是女都不知道。但是我知道他們已經(jīng)犧牲了自己修行的時間,為了我們有時候只是匆匆的看一遍而廢寢忘食多少時間。雖然他們可能不知道,我要在這里對他們發(fā)自內(nèi)心的說一句感恩,并且一定要把所有的我拿到的法本都認真、仔細的閱讀!包括所有的注釋,以此表示我對他們的尊重。

  最后,我也以此功德回向三界六道一切眾生,令眾生早日獲得無上這個等覺的果位。

  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復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

  三世諸佛皆稱嘆  如是最勝諸大愿

  我今回向諸善根  為得普賢殊勝行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