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袖清風練行愿.一片丹心感生佛──敬祝家楨長者九秩誕辰
兩袖清風練行愿.一片丹心感生佛
──敬祝家楨長者九秩誕辰
仁俊
我和家楨長者從相認到論交,整整三十個年頭了。他今年九秩誕辰,五十年前他的一切,我知道的相當少;近四十多年來,他對佛法灌注的心血與獻舍的資財,做到了勤懇與充分。我對他這樣的勤懇充分,引起我對他的體察與了解,因此,我給他九秩誕辰的獻禮:兩袖清風練行愿,一片丹心感生佛。
學佛法,最應握緊、覺踐處──「無貪」。位居「三善根」之首的「無貪」,一發(fā)心,便肯認著它為解脫生死與圓證(無上)菩提的唯一要門,所以志決得直趣這一要門的,他的心念與身行,眼光與腳步,從此就正實明健得不誑(己)不誤(人)。大路頭上得了,大關頭跳得過,大緣頭察得透的,總是扎根發(fā)力于這樣的不誑不倒。景仰佛陀與渴求佛法;景仰得不著身而獻身,渴求得能化(常)心而發(fā)心,這樣獻發(fā)得不隔(諸佛)不舍(群生),誑念起不了,誤行止得絕;不誑則獻奉得不匱,不誤則導慰得不倒(不雜),自與他就這么融洽、通廓、攝濟得凈凈足足,照護得寧寧切切,不肯離群索居,時時致己為人,他人的財物不看作自己的,自己的一切盡看作他人的,無貪善根的成長與發(fā)達,從此便永無際限。人心就這么開豁得直通佛心,深探而深入佛法勝義,從勝義中徹底察治、改革了自我意識,學佛法則學得脫胎換骨,成為佛法的善潔佛種;行世法則行得眼明志正,成為世法的高堅品性;學佛法把人做到這般境界,則成為佛德與人格的總持者。
無限際中修學得興神充溢、信誓苦激,徑直上進得躍脫困遮,佛法光輝照耀得清清廓廓,看開去做出來的,完完全全地絕透自我,精神中的意勢與品概,總是一味地挺真旺固,也淡泊得寂然安然,從不讓無貪善根離開念頭。人格的最大保障者──無貪;所以,凡是無貪觀行成熟了的,內(nèi)存與外現(xiàn)的一切,莫不自然地流露得極其克己;這樣的克己──直從體踐諸佛的有義苦行中來。不忘記諸佛的有義苦行,從有義苦行中淬煉得直效直驗、能舍能濟,真有心與大有為的人,端憑這么發(fā)心致力的,
心,發(fā)得清凈堅健,清凈得絕無所占,心量開敞得無量無遺,應為而必為的,則為得不再歸自己;堅健得絕無所了(不急求自了),眼光洞照得無遮無撥,應舍而必舍的,則舍得決定為眾生。眾生為得成為天職了,菩薩的果決弘濟與佛陀的真純圓充,成為自己的型范與標徽,從此就清凈得成為決定性的清凈者。學的從人心上徹底清凈,行的從人形上具體清凈,內(nèi)外都這么體踐清凈,得之于佛法與現(xiàn)之于身心的,就沒有一念粘搭或私圖。菩薩所踐展的行與愿,首須汰絕這樣的粘搭與私圖;菩薩之所以能永見諸佛而永為眾生,對此一念也不肯蒙昧。所以,菩薩的智慧福德,盡管廣大深厚,由于念念瞻效諸佛是由有義苦行中普度眾生而成佛,所以總是從身心中豁露著一貫的清凈行愿。行──無盡無染的發(fā)趣上進、上學;愿──不懈不怖的發(fā)揮下隨、下度,就這樣空得一般人所不敢空的(身心耽戀),有得一般人所不能有的(膽概道氣),表面上好像甚么都沒了,實際上卻極充盈;因為兩袖清風中騰涌出無限行愿。于無限行愿的騰涌中活透了、做足了,菩薩從行空舍有中獲得的健全與快暢,一般畏空戀有者,再怎么也領會不上!
有漏眾生最戀著的地方──有!為著自身,求這求那都是一個有字在嗾使、驅(qū)迫自己,將自己驅(qū)迫得如瘋?cè)艨?野心大權力強的,橫暴地發(fā)動爭城并國的鐵血戰(zhàn)爭,造成人際間無數(shù)生命的慘酷毀滅,也斷送了自家自國的一切。從古迄今的強霸者,為著爭有所構(gòu)積的禍殃與罪惡,真?zhèn)是「罄竹難書」。所以學佛的行者,尤其是行菩薩道者,深知一般泛俗者因爭有所構(gòu)積成的絕大患釁與荼毒,一發(fā)心,便直下斥呵爭有之念。與群眾相處得極融洽,與佛陀相見得極誠懇的菩薩行者,能念念體見諸佛無得之心,將諸佛無得之心化為自家無量之心;從無量中對所有的全看幻了,對眾生所缺的關顧得深切熱摯,所以只須拿得出、做得到的,總是喜喜敬敬地奉獻得致力致德。沈淪在「貪墨」中喪失人心的太多了,學佛者從智觀中透脫了貪墨污染,所以總顯得手伸得快而凈,事做得正而大,佛法面目盡讓人看得光凈善厚。菩薩行者所展現(xiàn)的一切,到處都不離這樣的面目!
家楨長者就是個心目中不離佛法的人,因此,佛法成為他的念頭之光。他從佛光中掉轉(zhuǎn)得決定,敞豁得分明,所以當事業(yè)旺盛得火紅的時侯,一聽聞正法,立即感到「法業(yè)」比事業(yè)更重要,拋開事業(yè)全身全心奉獻給法業(yè)。他從大勇氣中拋得開火紅般的事業(yè),直直了了地投入法業(yè)之門;從法業(yè)之門中豁開了不共的出世之眼,將資財與身心完全看作緣幻性空,不肯以資財而耽戀身心,悉數(shù)為法業(yè)施舍得慷慨凈快;他的夫人──居和如──,也同具深厚本愿,所以他施展的一切法業(yè),從同行同愿中進行得順順暢暢。淡泊平實的和如夫人,對佛法的體解與踐驗,含蓄與懇到并重,一切都默默地啟示得細致明淳,所以,家楨長者能開懷償愿的鼓振興神,從血忱的瀝注中為法業(yè)而奉獻一切,不禁令人回憶到和如夫人的無限的潛德與幽光!
家楨長者在如此的良緣與大心的湊合中,將法業(yè)做得明明決決、足足實實,沒有為自己保留甚么,灑脫得清風兩袖,正法一心,從這么種清正中做人學佛、學佛為人;為得行愿切真、身心堅坦,正表征著他從佛囑中練就了學佛為人的無量大心。
大乘行者的直投生死,直為眾生;為得一念也不戀自己,一切都不忘眾生;眾生看準了菩薩具有這般不忘的寬醇胸懷,因而推知道佛陀的一切,更是無上無極。眾生意象中數(shù)數(shù)現(xiàn)起這樣的不戀不忘,無上無極,精神界也就深深地體見到諸佛菩薩的音容與德業(yè),從此與諸佛菩薩相處相見得永恒無間。有漏眾生能向無漏中念念系緣、步步展邁;從無漏凈化中深契無為──不再為自我營造一切,眾生能如此的進窺深化之域,都憑菩薩的無量光力所導持。
菩提心發(fā)足了、行真了的菩薩,一切時處見諸佛與見眾生的心,總是敬切與體貼得不懈不減、愈久愈充。大乘佛法中的發(fā),總是與獻配合得一致到底,所以發(fā)得大就獻得大;相反的,發(fā)不大就獻不大。獻得大的催促力──欠,所以,催促力催促得緊而重,就越發(fā)獻得勤懇果決。因此,必須肯認著發(fā)、獻、欠的密切關聯(lián)性,才會發(fā)得透底、獻得到頭,修成圓滿的永不虧欠的人。學菩薩發(fā)心的、驗心的第一所在:欠人與欠佛的非常非常的多,多到簡直無法統(tǒng)估,對人對佛因此愧感到無比的虧負與歉疚,由是償欠之心與行迸發(fā)不已。菩薩就這么強烈得抗絕欲貪,極迅猛地將無貪善根培固得莫可動拔,任何時處都提醒著自己清償積欠,手掌便展獻得絕不為自己斂藏任何希世珍貴。許多艱困者就這么從有形無形的絕處逢生的。佛法學得豁開了智眼慈心的,對這些有形無形中的極端艱困者,總是搶先的致力致德,予以摯慰而敬施?樟x體悟得不空洞沒空話的,必然地能做得這么自然而篤然,熱情而真心的菩薩,就這么讓人們看得起眼舒眉、奮神振膽的。
菩薩心的察照處──佛心,對佛心察照得極深極明,深得觸不著自我,明得牢記住佛陀,心門中進進出出的都以佛陀為表率,步趨中則踐接得不脫不倒,得之于佛致之于己的,一切就如法如律了(妙法與凈律,乃是護建菩提心的基石)。法化為新心新眼,律踐為正路正軌;法化中的智光燦照得晨暉般的溫煦,律踐中的戒體凈護得白雪般的皎潔;皎潔中和敬得默融安樂,溫煦中雍穆得坦豁藹如,體解了「勝義諦」的「勝義僧」,大體上都做到這般田地。從勝義中發(fā)透了心、空絕了身的,所涌現(xiàn)出的真情健誓,則不為任何脅誘所怖所迷。家楨長者的修為與承頂,做到了不怖不迷了。
于娑婆世界中發(fā)了菩提心的,對娑婆的正面涵義──堪忍,一定勘驗得極深刻,也激發(fā)得最勇猛,對「能于娑婆世界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釋尊的那種「有義苦行」的精神,瞻效得身體力行,面對當前充滿苦難的人間,耳所聞目所見的一切,都恫然地于血影淚光中痛沈憫恤。智觀之力勘破了自我,慈行之德關顧著眾生的菩薩,對苦樂的取舍與好惡,與一般人絕不相同;一般人總是貪樂而怕苦、避苦而著樂;菩薩卻是深愍五道苦、猛制五(邪)欲樂,處處從智心中對一切苦難眾生,看作同自己的父毋、師長、兄姊一樣,盡可能的為他們奉獻得空空盡盡,而心頭充滿了無限的喜敬與安樂。具有這樣與眾不共的苦樂觀,所以舍樂取苦的義命行,就經(jīng)常地果敢得奮勇當先──甚至搶先,真德行與鮮血忱的無限充溢、無盡涵扶,全都從這樣的二先中激發(fā)出來的。菩薩行者加諸自己的激刺與振策,遠非一般人所能擬摩及之的。由于肯得如此的激刺與振策,菩薩的一切才越學越能深察佛心,深見佛德;從佛德的無極體現(xiàn)中,對眾生所兌現(xiàn)的,才莫不充分而畢真,體現(xiàn)得不離法性,脫離了法(我所與)我,與眾生交道得息息相通,洞悉眾生明暗中的一切艱辛,不待啟口便體貼而兌現(xiàn)得溫存?zhèn)渲痢辞槲镁o一切人,醇德效得足一切佛,就這樣,菩薩才永遠地見得一切佛和一切人,作為佛的使者和人的侍者。
菩薩之所以能虛心下氣為佛使、作人侍,深深地感到從無始迄今,對諸佛的法乳之恩涓滴未報,對眾生的供養(yǎng)之誼毫末未償,因此,積壓在心頭念底的極重極緊。于此,顯出了菩薩的心腸極厚極熱,所以,感激諸佛與眾生的心,也就無比的懇篤而日增?险J或效學菩薩的起點處:從這樣的感激上著眼著力、發(fā)心發(fā)愿;愿發(fā)得與一片丹心相應;這樣的丹心發(fā)得沸沸揚揚,沸揚得蒸化了自我,內(nèi)在的貪婪與外在的冷酷,任何人也察不出看不到,世間人心目中就這樣深銘永鏤著菩薩的一切。而菩薩卻對一切人感敬、感激得如佛如親,以敬諸佛的熱忱敬待一切人。從一般情感升華為普遍感激,感激中所掀騰沸揚的,乃是諸佛大悲的啟示與弘愿的疾呼!耳根與意根中充滿了如此的疾呼與啟示的菩薩,從對諸佛的感敬中聯(lián)想到對眾生的感激(無眾生供養(yǎng)則無自己的健康色身),這二感遍透了身心肝膽,佛法則活透了身心──不求疾成;身心從佛法中活透了、獻決了,就不絕舍眾生了。菩薩的丹心就這么永恒地鮮活得奮旺而昂揚不己的。
本愿深厚的家楨長者,念頭提照的不離菩提心;憑著增上的菩提心的點示、發(fā)練與開廓,把身心奉獻得直學諸佛、直為眾生,所以才真能做到兩袖清風練行愿,一片丹心感生佛。我就以這兩句話敬祝他:生生世世從大菩提(身)心中清得極清、丹得極丹;我更渴盼著:時下的中國佛教界多多出現(xiàn)清得極清、丹得極丹的人物!
佛歷二五四七年元月十二日
于新卅同凈蘭若寫
- 宗密大師:普賢行愿品別行疏鈔
- 清凈法師:普賢行愿品講記
- 諦閑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太虛大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愿品講錄
- 印光大師:預囑死后莫張羅,略述行愿顯悲心
- 廣超法師:普賢行愿品講記
- 靜波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菩薩行愿品講記
- 隆蓮法師:普賢行愿頌講記
- 圣嚴法師:普賢菩薩行愿贊講記
- 大安法師:普賢菩薩十大行愿
- 濟群法師:濟群法師《普賢行愿品》
- 圣贊法師:《華嚴經(jīng)》之《普賢行愿品》
- 慈舟法師:普賢行愿品親聞記
- 道源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愿品講記
- 諦閑法師:方廣佛華嚴經(jīng)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覺真法師:弘范毗尼行愿無盡──弘澈大和尚示寂禮贊
- 會性法師: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錄
- 濟群法師:《普賢行愿品》合刊編后記
- 仁俊法師:法語清涼
- 仁俊法師:聞『正覺音』豁心眼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師: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本源法師: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本源法師: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師: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師: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界文法師: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師: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西行法師: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懺云法師: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西行法師: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夢參法師: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天因法師: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