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海闊悲潮震 弘法蓮清智光照(下)
高雄海闊悲潮震.弘法蓮清智光照(下)
仁俊
悲應智導運普饒,智空悲空空二等5;踐空法現(xiàn)三法化6,三乘一乘詮妙微7。
5 重佛重人二等重,治惑治習二等治。
6 三業(yè)整全念提足,三門出入行趣圓。
7 真空幻有游法海,細徹無形杜陰影。
發(fā)大菩提心修學佛道者,于長時大空中對一般有情善誘而巧度的條件:慈悲的提扶與智慧的點向。從悲智雙運中建立膽識,展邁手腳,頓斷欲鉤而猛揮智劍,做得個凈落落實足足的有為者。悲智交融互運得生死無間,安危不動,普饒眾生的行愿盤石,則莫可推碎。最新曠的眼界——智觀看穿了身心內外的一切,再也不為自我所脅所怖。最高廓的心量——慈行呼振著菩薩的精神氣(不屈)勢(不衰),再也不被他人所鄙所棄。愿德能化度最大敵怨,智光能照破最頑我法,具有這般修為的,則活得有力有能,行得無極無休。悲與智就這么成為自家的境界與標徽。大乘論中說:慈悲就同加了蜜的藥一樣,許多人都喜歡服用;智慧同苦藥一樣,歡喜服用的就不多了。所以行大乘法的人,就得從慈悲無欲求的親切中,襯持最「正直」的意趣;尤其要以最難信解的「苦法忍」藥根治、根絕與自我相應的「愛見」,才不致淪為「假名」或「敗壞」菩薩!三乘慧命與一乘法身的體握與證覺者,不從「苦法智」中深運悲心、斷絕愛見,連佛法的邊緣也踏不著!
智觀成為日常的念頭與力頭,將我、我所嚴調得沒蠢動潛竄的余地,智觀的能量與力質,就會從身心中透擴而運持得深遠緊固,悲德與空慧則能配應而發(fā)揮得平等普遍,所以說「空大悲亦大」。能這樣,做人與為人,便能不折不匱了。慈行的特質之一——絕不匱人;不匱人的德性推展得自自然然,久久足足,就這樣,諸佛與諸大菩薩成為大智大悲的圓滿結合體。這么種圓滿的結合體,從因地看,菩薩對諸佛與眾生同樣恭敬,因為佛是由人而成的,菩薩固然由諸佛導提而成佛,但也需眾人資助才會長遠不退,所以從不輕視任何人。假如某人發(fā)心向上,我們非常恭敬他;某人一時墮落了,我們非常輕視他,這不是學佛者應有的態(tài)度。凡是真學佛的人——心地無量,假定遇見墮落者,總會以「愛語」感勉他,使他振作起來,力求向上向解脫,他還是會走向成佛之道的。我們必須采取這樣的態(tài)度與心量,「人佛等重」才會現(xiàn)行得切真。大乘法所說的空,該涵著平衡的修學與汰脫,不但對治煩惱,同時也要對治與煩惱相應的習氣。這與一般聲聞不同,只顧極速地對治煩惱,不注意對治深而微的習氣。惟有平衡地以悲智作鑒展德,時時體照菩薩的一切無遮無了,面對現(xiàn)前的等治等重,才做得頂真,持得均稱。
空的根本力用:徹底對治,具體圓成。從空的(名相)類別說相當多,約其中最主要的說:「自性空」與「畢竟空」。生死的主因——「自性見」,破絕了這,內而身心與外而一切,在緣起觀的明確洞照中,怎樣也尋求不到世俗妄執(zhí)中的自性。一切惑業(yè)的總根——自性見,透過緣起觀泯融得了了決決,內而身心與外而境界,對畢竟空則念念處處有幾分體應了,佛道之門從此則步步踏進得不偏不倒,成為大菩提中決定的根性者。就這樣,于極長遠的修學歷程中,三業(yè)上觸現(xiàn)的、勘核的,都不離菩提心的點照、發(fā)趣與開擴,我們的三業(yè)就這么漸漸整齊、健全而清凈化了。聲聞與菩薩同樣的修三解脫門,由于聲聞對三界的厭畏心太深,所以一證四果,便只待時(甚或即時)自了而入滅,不能從空出假以利濟一切;而菩薩在大悲的任運施為中,生生世世在本愿的堅整凈曠中,活躍奔波得興昂神豪,不怯不顧地普利一切。這么樣的菩薩,盡管「能知實相而得法身」,入三解脫門而自了入滅,但卻能堅忍而不入,舉譬喻說,就同走到自家門前,看得清清楚楚而不肯進入一樣,因為度生成佛的樂趣與力味,極其濃烈而旺充!因此,菩薩們修學三解脫門,可稱為善用方便而深持正直的大手眼者,于空于有作行得自在的菩薩,是這樣的修行而趣向圓滿的佛道。
具有這么種大手眼者,從一般「實體」的自性自我中,脫脫落落得直會「實際」的無性無我,才談上善用方便。佛法流行于世間不可能不用方便,所謂方便,就是運用巧當而無流弊的方法,把人們從情的葛藤與見的網(wǎng)罩中點扶得直向光天化日中去。這,必須我們有番深探究、正察觀、凈業(yè)行才成呢!佛法的方便最重視次第,由俗而真,由淺而深,一步步一層層的落實上進,法門中無量的勝境與妙義,就這么從身涉與心會中涵熏出法身慧命的基因。認清了方便的正面與真義,才不會墮入流俗的即身成佛、一生成辦的大險黑中去!去年有位年青人問我,要如何學顯密圓通,便能很快有大成就?我勸他切不可存此不合因果的妄想,鼓勵他從堅持五戒中建立人格,實踐十善中發(fā)揮人德,扎穩(wěn)了這樣的基礎,才會做人做得好,學佛學得真。
釋尊所施設的教乘,分為五乘、三乘與(一)大乘。從釋尊的本意觀察:導引一切眾生共同證入究竟的無余涅槃。但是,菩薩是不急求證入無余涅槃的,在本愿的激振與策驅中,旺沛得發(fā)熱發(fā)光的發(fā)菩提心,都為救度一切眾生的苦惱與憂悲,也就因此與一切眾生融為一體,結成一片。菩薩的觀照與行作:從畢竟空中,「信解諸法一相無礙」,思想上消除了種種的對峙與隔裂,言行上詮現(xiàn)的都不離愛語與悲心;無礙中的愛語與悲心,化為見得、為得一切人的心量與形相,一切人心中就銘現(xiàn)出佛法印象。提運著智與愿的菩薩行者,最善于將此種印象沁入眾生心地中;眾生的(成)佛(可能)性就這樣被培育出來的!佛性」,在古代印度佛教有兩種釋義:一是理性佛性,一是行性佛性。從理性的佛性說——畢竟空性,諸佛與眾生沒有差別;從行性佛性說,就大有差別了。因為發(fā)菩提心,乃是修學佛法的主體,菩提心必須在無盡的(有)義苦中練磨得堅強不退,健卓不悔,法樂與愿德日增日充得如空無邊,如海無底,直覺中的諸佛與深感(激)中的眾生,一齊涌現(xiàn)得直效直償,不忘不負,行性佛性透得過如此的試煉,太不容易了!因此,顯出菩薩的志概更可貴!菩薩的學與修:事理辨擇得無常無我,空有體照得不偏不遺。所學的汰絕了妄見,所修的會應著正觀,我們的命脈與佛法的法脈,則能交流得以法導命,從凡入圣就憑這樣的交流所致。一切佛法的根源——無上菩提,這該涵著現(xiàn)象的有與本性的空。從佛法本義說,空是真空——了無自性,有是幻有——眾緣所生,真空觀明廓而健絕得不受自我恐嚇與擺布,菩薩愿誓與佛陀威德,則與身心接合、接應得不再分開,因而如幻行在這般愿誓與威德的擁持中,身臨刀斧湯火便投受得歡歡喜喜的了。時常灌潤、涵滌、游化在大菩提的法海中,法化、愿化得成為一(空凈)心、一(實相)味、一(如實)道,我們的心則能于無形中嚴防、細徹到不再為自我陰影所遮困。
妙法譬蓮私圖凈:一切罄施體佛因8;破有法王超諸二9,弘此正法光騰照10!
8 深觀斷著了無畏,大行不匱還欠負。
9 觀集知因斥斷無,觀滅培因不住盡。
10 不染不凈修寂平,寂不住空平為眾。
破絕了自我的障覆與纏盤,眼所見心所思的,則漸與正法契印得不隔不違。正法的本性——清凈得無慳無染;正法,學得也照(用)得明切而準實,人的相品與質地,端嚴厚醇得脫卻世態(tài)得失,法性的表徽——空廓真凈,就讓人感悟到佛法的超越,也令人察覺到學佛者的無得(拋絕私圖)。清凈到徹始徹終的無圖無得,正法則成為一切人學佛、成佛的高標。世物中象征無慳無染的——蓮華,因此,大乘經(jīng)中稱嘆正法的勝妙性,每每以蓮華做譬喻,例如妙法蓮華經(jīng)、華嚴經(jīng)、華手經(jīng)等等;也有以蓮華形容佛世界的莊嚴清凈,如華藏界。從蓮華的本身說,從蓮藕、蓮莖、蓮子到荷葉,所有的一切,在中國的醫(yī)藥記載中,都是最清和的滋養(yǎng)品,給人類的補益非常大。從菩薩學佛度生的意義上說,我與我所都從「三輪體空」中奉獻給眾生,正同蓮華般的清凈無私;那么,我們倡踐菩薩行的,就得要學蓮華的品質來表征正法!
蓮華與正法,成為我們意象中無染無上的范徽;以此二無作鑒作策,照破「我法」而于「佛法」中奮發(fā)得雄之又雄,心地則厚重而堅銳得不畏不蕩。諸佛因地中發(fā)心行菩薩道,一開頭便勘破了內無真我而外無實物,所以對于財物利養(yǎng)了無慳念,久之就形成了無私無產(chǎn)的觀行。進一步便成為最徹底最快(喜)敬的奉獻者,并由此而擴充為能舍身能施法的膽量與(無量的)智量;無量的智量——最極甚深的般若,徹照得身心中了無真我,于是也就通曉了我所的實性不可得,這樣的體悟到無真我與不可得,因貪著而起的怖畏就沒有了。世出世最大的勇敢者——菩薩,其所持的宗趣:廓廓了了的修空觀,融融樂樂的修有行;空觀中了絕得喜怒贊謗能平而不動,有行中融脫得是非得失能默而不著,則能為眾生的(無代價)仆役,作諸佛的(無戀厭)嫡子。諸佛的廣大智慈與眾生的酷劇難苦,就這樣從念頭上交織交現(xiàn)得不已不安,效學諸佛因地為一切眾生的苦行與大行,就不肯也不忍逃避應盡的義命了。義命感中的肯認:多生以來曾接受過無量眾生太多太大的幫助與啟導,才有今天這樣的成就,因而感報之心則極其摯淳懇勤。許多人都認為別人虧欠了自己,而自己沒有虧欠過別人,這種想法太錯了。作為一個佛弟子,應該具有一種最強烈的愧疚心:我虧欠別人的很多,現(xiàn)在應該盡己所有的去償還,這才算是學佛法的初步行為。這樣步步上進得克己、致己而忘己,為人為世的大行才有我們的份。大菩薩心的發(fā)端:愧對諸佛與匱欠眾生的,因此總是朝朝暮暮向上瞻效諸佛德慧,向下酬償眾生惠恩。最重視時間與空間的菩薩行者,盡量勤用時間廣攝諸佛德慧,培發(fā)自家悲智;從悲智中化融掉自家苦難憂慮,盡心盡力的思索著如何解除眾生的苦難憂慮;甚至為眾生代受苦難,這全憑空絕了自我所流露的行愿。與時俱進而與空俱擴的菩薩道,就憑這樣握時行空而精進無限,行空入時而堅忍無倦,于空有無礙中廣學而遍修。
法華經(jīng)稱佛陀是破有法王,眾生的通病執(zhí)我執(zhí)法,這,惟有從學空、觀空中才能解脫出來。活得能透脫自我,通得能體見諸佛,更能護提眾生,這是菩薩所觀所行的(本性)空。勝解得本性空的真義,凡夫中出格的大心之士,則能于空性中自承、自驗、自練得氣不泄、意不頹,邁出了不「急了」不「疾成」的二邊。菩薩的「妙愿」與「大業(yè)」,就這么從無量劫中淬鍛而琢磋成的。最純凈的佛法——性空緣起,佛陀所證與所詮的一切,都出發(fā)也歸結于此。扼要的說緣起:苦集滅道,這是佛陀開示眾生由集而致苦,由道而證滅的最明切的理則。二乘圣者就是這么由修道而證滅,獲致究竟解脫的。但是,依菩薩的眼光看,道與滅都是無量無上(無余)的,所以菩薩觀最極深廣的寂滅,也就同時修甚深無上之道。因此,菩薩的修道與觀滅是相應的,而又能于觀滅中而行(三輪體空的)舍,所以,能「不盡有為(不斷),不住無為(不常)」而于長時大空中利益一切眾生。
不共世間的緣起正法,乃是徹照世出世間一切最清凈的光明,解悟了這,則能從生死苦惱而趣入涅槃安樂。染與凈是相對的,相對的就是雜染的——墮入有漏;所以(初期)大乘佛法總是說不染不凈,以超越或非非而導脫修學者。從寂平中循著不染不凈的本性而修學,換句話說,從性空平等中了知煩惱與習氣本無實性,但從因緣的假名中卻可說有被對治的煩惱與習氣;從假智察照中漸漸消融了這二者,則能從空出假而巧斷惑習,從假行空而凈增;;如此的從空假假空中,我們行菩薩道的,才能平衡、平等的修為、化度,生生世世為諸眾生而奉獻一切。
末后,敬祝諸位在呂、莊二位善知識的導帶與探發(fā)中,時時掀騰著「高雄海闊悲潮震,弘法蓮清智光照」的健愿與妙觀!
(佛元二五四四年十月十五日
鄭健記于高雄佛青會)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