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述中國佛教禪凈雙修思想的發(fā)展
略述中國佛教禪凈雙修思想的發(fā)展
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中國佛教大德們對印度佛教經(jīng)過長期地整理發(fā)展,形成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八大宗派。而其中,禪凈二宗將大乘佛法的精髓,總攝于簡單切實的圓頓修持法門中,充分表現(xiàn)出中土本有的儒道二家之說尚簡重行的傳統(tǒng),因而能適應(yīng)中國的民族文化心理,成為中國漢傳佛教的主流,至今仍表現(xiàn)出茁壯的生命力。
禪凈二宗,禪宗主自力解脫,明心見性,入門掃蕩一切,逢佛殺佛,逢祖殺祖,“佛”之一字,亦無安立之地,并以疑為門徑,有“不疑不悟”的說法;凈土宗則依賴他力救度,以深信為前提,信阿彌陀佛、西方凈土實有不虛,發(fā)愿往生,一念單提,孜孜念佛不輟,臨終得佛接引,往生西方凈土。兩家的路子似乎是南轅北轍,風(fēng)格迥然相異,似難兼修或融通。兩家人中,互相是非,尤禪宗人低貶凈土,不乏其徒。但是若深入兩宗的高層次里面,則可見在理論和修持方法上,兩家不但可以融通,而且禪宗人兼修凈土,我們通過對中國佛教史上禪凈二宗關(guān)系的考察,發(fā)現(xiàn)大有人在。
一、禪凈雙修的萌芽時期
從大乘究極義理看,禪宗所欲明見的自心佛性,是真如實相乃至佛的同義詞;凈宗所念的阿彌陀佛,梵文原義為無量光、無量壽,是對真如實相的形象化,是人格化的表述,凈土宗常說:“自性彌陀,唯心凈土”,就是說阿彌陀佛、西方凈土即是自心的心性的顯現(xiàn)。達(dá)磨東來,禪宗傳入東土而逐漸發(fā)展,成為中國佛教八大宗派之一。達(dá)磨禪凝神壁觀,圣凡一如,原與念佛的方便不同,但從凈土宗所修的念佛禪高層次,也須觀佛法身、觀實相,明見真心佛性,乃至見道證果,才能得上品往生,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從禪宗的四祖道信開始,引用了“一行三昧”,一行三昧是念佛三昧之一。什么是一行三昧?《文殊般若經(jīng)》卷下說:“佛言:法界一相,系緣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边@就是說,所謂“一行三昧”,就是專注于無差別相的法界,達(dá)到念茲在茲,一心不亂,“系心一佛”,念念相續(xù)的境界!段氖獍闳艚(jīng)》又說從稱念佛名入一行三昧的方法,“欲入一行三昧,應(yīng)赴空閑,舍諸亂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續(xù),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xiàn)在諸佛,……如是入一行三昧者,盡知恒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边@說明用無分別心專稱一佛名字,便能于定中見十方三世諸佛,盡知諸佛共同的法身理體實相,亦即明心見性。按照這種說法,那么凈土宗人所修的持名念佛,念至功深力極,即可達(dá)禪宗所期的明心見性,如《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所說:“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倍U宗四祖道信,就是依《文殊般若經(jīng)》所說的一行三昧,教人“并除三毒心、攀緣心、覺觀心念佛,心心澄寂,更無所緣念”,識無所緣念,平等不二的心即是如來真實法性之身。道信在《入道安心要方便》中說:“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息一切妄念而專于念佛,心心相續(xù),念佛心就是佛,形成了他的“入道安心要方便”的雙峰法門。
繼承道信法統(tǒng),光大道信門庭的,公認(rèn)為是弘忍。弘忍是以念佛為凈心方便,如《傳法寶紀(jì)》說:“及忍、如、大通之世,則法門大啟,根機(jī)不擇,齊速念佛名,令凈心。密來自呈,當(dāng)理與法!痹诤肴桃郧,禪法是“法匠默運(yùn),學(xué)徒潛修”,這是審察學(xué)人的根性,決不輕易地傳授。到了弘忍,不問根機(jī)怎樣,本著“有教無類”的精神,一齊教他們修習(xí)念佛凈心的禪。道信是“心心念佛”,弘忍以“念佛名”為方便,成為公開的、普遍的禪門新方便。
自從弘忍傳六祖慧能,禪宗發(fā)生巨大變化,專門主張不立文字、見性成佛。因此,念佛法門是著相有所得的法門,對凈土宗采取嘲笑的態(tài)度,他們舉《六祖壇經(jīng)》說:“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凈其心!灿薏涣俗孕,不識身中凈土,愿東愿西,悟人在處一般!咕牡氐珶o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倍鴮τ诙U宗的這些主張,凈土宗的慧日大師在《往生凈土集》中曾加以破斥融合,慧日大師認(rèn)為凡夫發(fā)菩提心,行菩提行,縱然是有漏修習(xí),也非同龜毛兔角的妄法;而且,圣教所說的正定,是制心一處,念念相續(xù),離昏沉掉舉,持心平等,若有睡眠覆障,馬上即策勵念佛、誦經(jīng)、禮拜行道。如此修習(xí)禪定,名為佛禪定,與圣教相合,是佛所印可的禪定。這是批評有些禪者墮于空見,廢舍萬行的偏見,奠定以后禪凈雙修的基礎(chǔ)。
達(dá)磨大師以后,禪宗修念佛信仰凈土的人還是有的,據(jù)史傳所載,有牛頭宗第四祖法持大師。大師是江寧人,得黃梅弘忍的心要,繼牛頭宗的祖位,常系念凈土,發(fā)愿往生凈土。又有南陽慧忠和智欽也常修念佛,智欽后于鄭州阿育王塔燒臂發(fā)愿往生,禪史不明。唐代百丈懷海禪師示眾法句中說:“修行以念佛為穩(wěn)當(dāng)”,他制定的《百丈清規(guī)》現(xiàn)已失帙,后世清規(guī)多規(guī)定于病僧、亡僧前稱阿彌陀佛名號。現(xiàn)存的《敕修百丈清規(guī)》是元朝德輝所編輯,元朝是禪凈一致盛行的時代,故規(guī)定病僧誦念時,大眾同聲和唱“南無阿彌陀佛”名號百聲千聲,愿歸安養(yǎng),原來的《百丈清規(guī)》也許有這種思想。
二、禪凈雙修的發(fā)展時期
從修行法門的難易來說,凈土念佛顯得比禪宗更簡易有效,更有保障。從唐代以后,隨著中國佛教的發(fā)展,禪凈二宗逐漸有融合的趨勢。
真正提倡和鼓吹禪凈雙修,最有力的是五代末年法眼宗的永明延壽禪師,壽公發(fā)愿求生西方,日念彌陀圣號十萬聲,吳越忠懿王特別為他在永明寺內(nèi)建西方香嚴(yán)殿。他撰寫了《萬善同歸集》,建立圓修十義,述禪凈一致的思想。在《萬善同歸集》第三舉古德之釋中說:“禪宗失慧之徒執(zhí)理迷事,云性本具足,何假須求,但要亡情,即真佛自現(xiàn)。學(xué)法之輩徒執(zhí)事迷理,何須孜孜修習(xí)理法?合之雙美,離之而傷,理事雙修,以彰圓妙。”這正是宣示永明延壽的主張。他認(rèn)為禪宗之徒執(zhí)理廢事,故勸令理事雙修。他的圓修十義中第一是理事無礙門,提到菩薩以無所得為方便,行有不乖空,入俗不礙真,住無為之理體,作有為之佛事。凡萬善諸行皆為菩薩入道資糧,成就般若的助緣,般若如慧目,萬善如行足。如無萬善行足,般若慧目則不能到達(dá)清涼地,所以禪宗雖明心見性,但仍須修念佛、誦經(jīng)等六度萬行。他被后人尊為凈土宗第六祖,他所撰的《禪宗四料簡》,強(qiáng)調(diào)禪宗人必修凈土,對后世禪宗的影響頗大,其偈說:“有禪無凈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xiàn)前,瞥爾隨他去!边@就是說參禪即使徹悟,煩惱尚未斷除,若不修凈土,十人中有九人要于中陰境迷惑,隨所現(xiàn)煩惱而受生于六道中。只有“有禪有凈土”,參禪開悟兼修凈土,才十拿九穩(wěn),“現(xiàn)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有如猛虎生角,無所畏懼;即使不參禪而專修凈土(無禪有凈土),也可“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币来丝芍,延壽禪師是認(rèn)為利根上智者,應(yīng)禪凈雙修;鈍根下智者,專心念佛,期生凈土,何愁不開悟。永明延壽這一教化與善導(dǎo)可說是同一旨趣。
云門宗的天衣、宗本、善本師資三人是禪凈兼修的有名人。天衣義懷為雪竇重顯的法子,永嘉樂清人,師事重顯有省悟,后住越州天衣寺廣布化導(dǎo),同時密修凈土,撰《勸修凈土說》一篇,宋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七十二歲圓寂。他曾經(jīng)對設(shè)問曰:“若言舍禪取凈,厭此欣彼,即存取舍之情,為眾生之妄想也。若言無凈土,則違佛語。果然,修凈土者當(dāng)如何行?”大眾都不能回答,他自己回答說:“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譬如雁過空,影沉寒水,雁無遺蹤之意,水無留影之心!边@是唯心凈土的意思,求生決定生,然而實無去來,說明了生即無生的道理。宗本是天衣義懷的弟子,住凈慈、慧林等巨剎,為延和殿說法的高僧,常修凈土之業(yè)。有一次,雷峰才法師神游凈土,觀見一座莊嚴(yán)的寶殿,據(jù)該處人說,此是待凈慈寺本禪師生西所住的寶殿。宗本曾說:“宗本修禪之時,必在極樂世界,無二相。”宗本又著《歸元直指》,述說禪凈一致的宗旨,并說:“法門固有八萬四千,總不如一句阿彌陀佛;公案雖有一千七百,亦不如一句阿彌陀佛!逼溟T下有法云善本、姑蘇守訥、守一法真等,都受到宗本的感化而兼修凈土。
云門宗還有禪凈兼修的名人是慈覺宗賾,他是長蘆應(yīng)夫的門人,即天衣義懷的法孫。他在天祐四年(公元1089年)于真州興結(jié)社念佛,名之為蓮花勝會,著有《蓮花勝會錄》、《勸修凈土頌》等文,他在《蓮花勝會錄》中說:“念而無念,生而無生者,第一義諦也。是以實際理地不受一生,則上無諸佛之可念,下無凈土之可生。佛事門中,不舍一法,則總攝諸根。蓋有念佛三昧,還原要術(shù),開示往生一門,所以終日念佛,而不乖于無念;熾然往生,而不乖于無生。故能凡圣各住自位,而感應(yīng)道交;東西不相往來,而神遷凈剎!ㄐ膬敉、自性彌陀是解脫之要門,修行之捷徑,是以了義大乘,無不指歸凈土;前賢后圣,皆愿往生。人無遠(yuǎn)慮,必有近憂,應(yīng)皆念彌陀,求生彼土!彼诖宋闹袠O力宣揚(yáng)凈土的莊嚴(yán)、此土穢惡,勸生凈土,并且以“唯心凈土,自性彌陀”、“生即無生”的道理來說明禪凈一致。
曹洞宗人潛修凈土者亦不少,著名的有真歇清了禪師,清了禪師曾著《凈土說》,但失傳并未見到,但從天如禪師的《凈土或問》中所引該書之文,可窺見當(dāng)時洞宗一派皆修念佛法門!秲敉琳f》中說:“乃佛乃祖,在教在禪,皆修凈業(yè),同歸一源。入得此門,無量法門,皆悉能入!蓖瑫r,真歇禪師對一心不亂進(jìn)行闡釋,“謂一心不亂兼含理事。若事一心……由持名號,心不亂故,如龍得水,似虎靠山;若理一心,亦非他法,但將阿彌陀佛四字做個話頭,二六時中,直下提撕,不以有心念,不以無心念,不以亦有亦無心念,不以非有非無心念,前后際斷,一念不生,不涉階梯,徑超佛地。”這就是說,離絕名言分別心而持佛號,念到明見自性,名理一心;事一心是有能念所念的二元對立,嚴(yán)格說來稱不上一心,所謂一心,即絕對心,即超絕能所對待,不生不滅之真心,這就是真歇禪師的禪凈融合的思想。
三、禪凈雙修的興盛時期
元朝以后,中國禪宗幾乎是念佛禪,堂堂禪門碩德終日從事念佛。如惟則
《凈土或問》中說:“合五家之宗派,盡天下之禪僧,悟與未悟,無有一人不歸凈土者。”其中,主要人物有麗水盤谷、中峰明本、天如惟則、北澗居簡、善繼絕宗、自緣會堂、梵琦楚石、顯示警庵、無慍恕中、普智無礙、憨山德清、悟本無際、紫柏達(dá)觀、云棲祩宏、惠通大闡、月江覺凈、鼓山元賢、為霖道霈等等。
明本主唱禪是凈土之禪,凈是禪之凈土,嘗作《懷凈土詩》一百八首,《勸念阿彌陀佛偈》及《懷凈土》十首,《懷凈土詩》中說:“禪外不曾談凈土,須知凈土外非禪,兩重公案都拈卻,熊耳峰開五葉蓮!背箸敲鞒踝钬(fù)盛名的禪師,自幼兼修凈土,后名其室為“西齋”,撰《西齋凈土詩》三卷,倡導(dǎo)念佛。普智無礙有《阿彌陀經(jīng)集注》,惠通大闡、月江覺凈均依念佛之公案而契悟。鼓山的永覺元賢與為霖道霈師資為曹洞宗門下之人,前者有《凈慈要語》,后者有《凈土旨決》,均提倡禪凈一致的道理。
明末四大高僧皆曾參禪有悟,皆弘揚(yáng)凈土,蓮池、蕅益專弘凈土,被尊為凈土宗的第八、第九祖師。憨山德清曾經(jīng)住在廬山雙乳峰專修凈土,有他的遺文《憨山老人夢游集》三十卷,全集中有關(guān)念佛法語數(shù)篇。蕅益大師依天臺闡釋凈土,別樹一貼。云棲祩宏是復(fù)興禪凈二宗的明末佛教界之偉人,著有《阿彌陀經(jīng)疏鈔》、《往生集》、《凈土疑辯》等等,蓮池大師的禪凈同歸說是永明延壽禪師禪凈兼修思想的發(fā)展。他在《彌陀疏鈔》中,認(rèn)為《阿彌陀經(jīng)》正攝頓教,兼通終教、圓教,由于清涼國師以禪為頓教,所以這就顯示了禪凈二宗歸一。蓮池大師基于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那么眾生念佛,不過念諸佛心內(nèi)的眾生,眾生是諸佛的眾生。以另一方面說,念佛至一心不亂,念極歸于空,即無念之念,這是名為真念。所以終日念佛不乖無念,而且念佛即念心,達(dá)生體不可得,生而不生,不生而生,熾然求往生,實在不能離開這一點(diǎn),這是自性彌陀、唯心凈土之義。自心即佛,禪宗與凈土,其途雖異,歸即同一。這是繼承永明大師以來的思潮,但以凈土同禪為頓教所攝,并且就《阿彌陀經(jīng)》一心不亂之說分為事理,以理一心為達(dá)磨直指之禪,主唱禪凈二宗同歸,實是偉大創(chuàng)意,禪凈雙修的思想終于達(dá)到圓滿的頂峰,大師的功勞永不泯滅矣!
四、結(jié)語
代表中國佛教兩極精神的禪凈二宗,由互補(bǔ)而互融,由對立而以念佛為凈心方便,逐漸兼修而達(dá)到禪凈同歸,可以說是對《文殊般若經(jīng)》的一行三昧從理論上和實踐上作了淋漓盡致發(fā)揮。禪凈雙修及禪凈雙融的念佛禪,至今仍為中國漢傳佛教界禪法的主流,有待于進(jìn)一步發(fā)揚(yáng)光大。禪凈雙修的念佛禪還傳往海外,直接影響了朝鮮的晚期禪宗和越南的蓮宗、日本黃檗宗等。
- 上一篇:佛教:一種幸福觀的教育
- 下一篇:戒律對佛教神圣性的建構(gòu)與詮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濟(jì)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rèn)識——因緣因果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濟(jì)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佛教不是消極避世,而是積極入世的
- 太虛大師:學(xué)佛者第一步需要對佛與佛教有種認(rèn)識
- 界文法師:佛教的慈悲觀怎么理解?
- 妙江法師:“科學(xué)”、“貿(mào)易”、“單位”這些名詞都出自佛教
- 大安法師:佛教“牧牛”是什么意思?就是在修心
- 大安法師:佛教經(jīng)典與道教經(jīng)典可以同時誦嗎?
- 印光大師:佛教以孝為根本在大乘經(jīng)中多有闡發(fā)顯明
- 宏海法師:佛教宗派是怎么形成的?
- 凈界法師:佛教天乘四空定之空無邊處定
- 覺真法師:佛教因果論的社會功能和倫理價值
- 界文法師:佛教是如何看待慈心禪的?
- 宏海法師:佛教為什么不殺生?戒殺是首善
- 印光大師:佛教往生的故事,佛力加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 覺真法師:佛教的平等思想,是科學(xué)而又偉大的
- 圣嚴(yán)法師:真的有世界末日的一天嗎?佛教有世界末日嗎?
- 明海法師:佛教為什么提倡吃素?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fēng)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yán)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yán)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yīng)做到的三大精進(jìn)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dá)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fēng)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yùn)?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xué)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dāng)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yuǎn)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jìn),專注于目標(biāo),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jì)群法師:弘揚(yáng)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zé)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lán)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fēng)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yùn)?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jì)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jì)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yuǎn)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jì)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jì)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rèn)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hù)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jì)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與人生]妨礙善行,損耗錢財?shù)牧N過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漢傳人物問答]學(xué)佛最終只是讓自己和眾生解脫嗎?
- [佛化家庭]世間的孝有幾種,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間最圓滿的孝道?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yuǎn)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佛與人生]放下過去,期待明天,對未來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學(xué)常識]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說四圣諦的目的
- [人物故事]濟(jì)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jì)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禪宗文化]靈隱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剎靈隱寺介紹
- [黑茶]認(rèn)識黑茶,黑茶的分類與營養(yǎng)功效
- [禪宗思想]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 [廣欽和尚]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宗門故事]無上大法難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紅茶
- [佛理禪機(jī)]知足不是得少為足
- [生活故事]因為有禪,所以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