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嚴法師入世助人拒不居功

  圣嚴法師入世助人拒不居功

  《自立晚報》鄒麗泳專訪

  集學術涵養(yǎng)、智慧、愛心于一身的圣嚴法師,致力提升佛教教育,他除了是一位了不起的宗教哲學家外,更以實際行動入世幫助世人。他曾得到無數獎勵,今(一九九三)年,又得到吳尊賢文教公益基金會的愛心獎。此獎對圣嚴法師而言,只像又多了個花瓶,他認為,在佛前有沒有獎杯都是一樣的;不過,他很感謝有這么多的社會人士或團體,如此鼓勵大家從事社會公益。

  以往佛教徒予人較消極的印象,自從圣嚴、證嚴、惟覺大師,積極入世從事凈化人心工作后,將國內信佛打禪風氣帶入前所未有的高潮。其中,圣嚴法師致力的法鼓山計畫,則是結合修行與教學,培植佛教人才的寶地。

  圣嚴法師擁有日本立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是一位具有學術涵養(yǎng)、有儒者書卷氣的宗教家,在這樣特殊背景下,沒有使他隱遁山中修行,反而以更積極的態(tài)度來搶救這個社會。

  連續(xù)三年,圣嚴法師得到政府及民間團體的肯定:一九九一年榮獲全國好人好事代表、一九九二年獲臺北市政府頒給的榮譽市民證,今年四月六日則將得到民間團體吳尊賢基金會頒贈愛心獎,這些獎勵說明了,圣嚴法師是個備受肯定的宗教家。

  圣嚴法師接受《自立早報》記者訪問時,一本他謙沖為懷的態(tài)度說,其實,這個獎應該不是頒給他個人,而是頒給與他為共同目標而奉獻的人。由于為社會付出的人相當多,不知誰才是最好的,因而他只是代表奉獻人群中的一個。圣嚴法師也作一個有哲學意味的比喻:他就像一個箭靶(草靶),人家射來的箭才是精華。他說,做一個草靶很簡單,隨便稻草或枯草都可做成箭靶,而箭則是由精制的金屬品制成,當人家看到箭垛時,是因箭而重視它,并非稻草,因此,光芒應屬于箭,即與他共同奉獻的人,一切榮耀應與大家共享。

  至于,當今社會風氣敗壞,如何改善?圣嚴法師指出,站在佛教徒立場,社會本來就叫作人間,它不是天堂,既是人間就會有種種問題產生,人多是凡夫而很少圣賢,就因為人總是會犯錯的,他不覺得現今社會風氣比往昔更壞,畢竟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問題。

  法師說,人生來并非賢人或圣人,每個社會都有制造問題的人,要使問題減少,正本清源之道在于轉化人心與觀念,使每一個人常存菩薩心、發(fā)菩薩愿,對于制造問題的人也給予關懷,付出愛心。

  圣嚴法師認為,將犯錯的人處死刑或與人群隔離起來,并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因為殺掉一個壞人,還有另外的人可能變壞。佛教徒也不會因此而對社會有失望的一天。佛教徒要以教育感化、社會輔導及環(huán)境熏陶等多方面的管道,來提升每個人的品質,社會才會逐漸好轉。

  因此,圣嚴法師以倡導「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凈土」為職志,他認為這個社會每一個人若能認識自己、發(fā)現自己,進而肯定、改善自己及提升自己,社會問題便會減少很多。欲達此目標并不容易,需靠禪修的方法及無私的觀念,來改變人的身心行為。法師很有自信地說,一個人只要肯修行學習,他能保證以三天的時間,改變這個人的一生。

  由于圣嚴法師對人性有深刻了解,對事物有客觀體認,加上具有宗教家的慈悲胸懷,因此,深深期許臺灣人民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不要以躁進或破壞來代替和平的改革。法師說,臺灣地狹人稠,資源又少,禁不起任何人孤注一擲,在自衛(wèi)力量薄弱的情況下,很容易被強敵消滅掉。因此,圣嚴法師誠心希望,臺灣兩千萬人要努力再努力,以創(chuàng)造未來的幸福。法師也希望民眾多親近宗教。

  (一九九三年三月十九日《自立晚報》第四版刊出)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