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三 林清玄眼中的圣嚴法師──人文、人道、人本主義者

  附錄三

  林清玄眼中的圣嚴法師

  ──人文、人道、人本主義者

  《生命潛能》雜志社黃淑貞整理

  我三十歲的時候感覺到生命沒有價值、人生沒有意義、所追求的都沒有價值,往后我要怎么辦呢?

  當時考慮出家,出家是一種方法,因為已經(jīng)對人生沒有意義跟價值了,那最好是出家,可是,我有太太、有小孩子,好像比較不可能。到底有什么可以發(fā)展自我的生命?于是我就開始讀佛教的經(jīng)典,當然也讀到圣嚴法師的書,特別是在理念上,有幾部書給我特別的啟示。有二本叫《禪門驪珠集》、《禪門修證指要》(就是師父將《大藏經(jīng)》中,有關(guān)禪宗的部分選出精華,重新編輯的書)。當時我在報社當主編,我就覺得這個法師很有編輯概念,竟然可以做出這么好的書(那時還不認識師父)。于是當新學(xué)友書局找我推薦幾本書做傳家寶時,我便推薦《禪門驪珠集》和《禪門修證指要》,但他們感到不明白。

  我覺得只要了解這二本書就可以真正進入核心,進入禪宗的精神世界,所以讀了這二本書就很想認識這位師父,才跑到農(nóng)禪寺去找?guī)煾?后來我還編了三本師父的書《禪門三要》。所以說我和師父的因緣就是因為認同師父的理念,向往他的道風(fēng),而見了面以后,師父非常慈悲,給我很多的指導(dǎo),對我剛開始的修行有很多關(guān)鍵性的作用,譬如我以前很喜歡講神通,現(xiàn)在就完全回到人的立場。

  師父的理念可簡略的分為三部分:

  (一)

  他是一個人文主義者:背景因苦學(xué)成功,學(xué)術(shù)的欲望及渴求超過一般人,所以他深深的感覺教育、學(xué)術(shù)、文化對下一代的重要,因此他推動文化、出版、法鼓山的理念,都站在人文的立場與角度,只有人文得到發(fā)展,那么人的品質(zhì)才可以得到提升。基本上,他是非常強調(diào)文化的,而不是強調(diào)一般佛教徒的感應(yīng),如果要提升佛教,只能從文化著手。

  (二)

  他是一個人道主義者:因為佛教講慈悲,可是對眾生的慈悲常常會過度的強調(diào)平等而失去主題性。而他的慈悲是講人的慈悲、人對人的慈悲,例如師父就常常推動對貧民的救濟。我想師父的弟子都能感受到他對人非常注重!

  (三)

  他是一個人本主義者:他所提倡的觀念思想,都是每一個人只要努力就可以做到的而不是做不到的。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國家的師父的理念,連他們自己都做不到,更遑論弟子了。譬如說,師父所講的,如果看過他的著作就會發(fā)現(xiàn),只要是人愿意努力,就可以達到同樣的地步、境界,沒有什么神奇、不可知或不可說的地方。

  我想這三個精神,事實上是釋迦牟尼佛早期的精神,因為佛教經(jīng)過很多時代、文化的洗禮演變成現(xiàn)在這種面目,現(xiàn)在的面目簡單的講就是非人文的、非人道的、非人本的。我們?nèi)绻狗鸾逃懈玫陌l(fā)展,一定要從人的角度發(fā)展佛教的基礎(chǔ)及思想。我覺得這是師父最令我感到敬佩的地方,也就是他作為一個人的法師,或者再擴大一點說,他作為一個人間的師父,顯然與一般師父有本質(zhì)上的差異。師父親手著作的〈四眾佛子共勉語〉,里面好幾句我很受用,「提升人的品質(zhì)……忙人時間最多」,這對我們來講很有用。譬如說,我也很忙,一年要演講二百多場,每個月要寫一本書,雜事很多,可是師父比我更忙,他卻甘之如飴。而且他的身體又沒有我好,每次想到這一點,就可以激勵自己,給自己一些新的能源。我想這也是以前我們佛教推廣工作上很少做到的,過去很少人講一些平易近人,很容易可以領(lǐng)受的理念,我覺得師父這些語言都是他經(jīng)過多年修訂、濃縮的結(jié)晶。

  (一九九三年七月《生命潛能》雜志刊出)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