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佛通誡

  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

  ——《法句經(jīng)卷下述佛品》

  這個偈子相當(dāng)通俗。唐朝鳥窠道林禪師說它“三歲兒童雖道得”,可惜八十歲的老翁也做不到。實際上這四句話在很多經(jīng)典中皆可看到,乃是有名的“過去七佛通誡偈”,這是過去的七位佛用來教誡弟子們的話,亦可說這四句話已涵蓋全部佛法的精義。

  “諸惡莫作”是消極的持戒,“諸善奉行”是積極的持戒,“自凈其意”是定慧并重、定慧雙修,“是諸佛教”是說一切諸佛都用以上三句話來教導(dǎo)弟子。某些譯本把“諸善奉行”譯成“眾善奉行”,意思是相通的。

  有人批評“諸惡莫作,諸善奉行”是天方夜譚,即使是圣賢也不可能一點過失也沒有,而善行無邊無數(shù),怎么可能做得完?也有人批評“自凈其意”是脫離現(xiàn)實的夢想,因為人心充滿七情六欲、惡念,不善與生俱來,連嬰兒也不能免。所以有人懷疑這三句話有問題,其實這是勸勉我們學(xué)著去做,做一點算一點。

  “諸惡莫作”,不論什么惡,都不要做。有人認(rèn)為大惡不做,小惡無妨,然而大惡是從小惡擴大養(yǎng)成的。此外,若不以小惡為惡,會逐漸失去警覺和反省心,對大惡也就不以為意了。如果知道小惡是什么,更會知道什么是大惡。能夠不做盡量不做,能夠少做盡量少做。

  “眾善奉行”,道理亦同。善不論大小,凡在手邊、在面前,需要做而能夠做的,即應(yīng)隨喜、隨分、隨力、隨時去做。但好事也分層次:沒飯吃的人馬上給他飯吃,這是一般的好事;較高的好事是使他經(jīng)常有飯吃,以后永遠有飯吃;最高的好事,則不但使其物質(zhì)生活沒有問題,而且提升其精神生活,有智慧、有慈悲,凈化自己、凈化社會。

  “自凈其意”更難,但不是做不到,要隨時隨地覺察自己的心念是在什么狀態(tài)下。如果出現(xiàn)煩惱,要用觀念及方法來幫忙。在信仰的立足點上,當(dāng)然有佛菩薩來幫我們,在心理轉(zhuǎn)移的功能上,也有化解煩惱的作用。然在理性的疏導(dǎo)方面,可以使心靈漸漸明凈,貪瞋邪見之火漸漸消滅,便是無私無我的偉大人格顯現(xiàn)。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