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把握人生主動權

\

一、修正習慣,自定其心

  禪修并不是什么高不可測的技術,也不是一門深奧的課程。大家把自己的身體和心安住下來,在這幾天用心體察自己的行住坐臥,用心關注每一個升起又落下的念頭。按照這樣做,你將出乎意料地發(fā)現(xiàn),你的身體和心靈都發(fā)生了奇妙的變化。

  如果你不介意自己的膚色,現(xiàn)在可以拿一個蒲團去烈日炙烤下的大雄寶殿廣場上打坐,靜靜地感受半個小時。這種體驗是你這一生中都將銘記的。在這半個小時中,你的身心所發(fā)生的變化:怎樣抱怨,怎樣收攝,怎樣忍耐,這都是獨一無二,無法形容的。我們的心態(tài)是根據(jù)自己身體的習慣隨時發(fā)生變化的。

  比如說,我們一直喝牛奶,今天卻沒有牛奶喝;我們一直吹空調,今天我突然不讓你吹了,你的心就會產生一種抗拒。這種抗拒正是我們需要覺察的。如果我們不能覺察和收攝住這樣負面的、消極的感受,我們就會隨時被情緒所左右。這種情緒就是人無始以來所形成的固有的生活方式。這種習慣一旦形成,稍有忤逆,便會產生不良的情緒,進而影響身體的運行,產生毒素和壓力。所以說,人都容易成為情緒的奴隸,怎樣的情緒左右你,你就呈現(xiàn)出怎樣的狀態(tài)。

  據(jù)說蘇格拉底有一次譴責一個正在擲骰子的人。那個人說:“這有什么關系,我所玩的只是一件小事。”蘇格拉底說:“習慣可不是一件小事。”大家都知道賭博是萬萬要不得的行為。但那些賭得傾家蕩產的甚至丟掉自己性命的人難道不知道賭博的危害性嗎?其實他們可能比我們更加了解。他們開始可能也只是賭十塊錢、一百塊錢,但是好勝心和習慣就會驅使他們在這條不歸路上一直前進,直到丟掉自己的性命為止。

  有人問我說,怎么戒掉賭癮呢?其實這和我們戒掉喝牛奶,戒掉罵臟話等習慣是一樣的。那就是改變自己,從根源上切斷習慣。當?shù)谝粋想要賭博的念頭起來,就馬上告訴自己務必看住這個念頭,因為這個念頭如果看不住,父母、老婆、孩子、房子、票子、車子全部都會喪盡。

  《紅樓夢》里有一面風月寶鑒。從這面鏡子的正面看去,風流者首先會看到美女的形貌,那個美女還會召喚你進入鏡中。但是最終就變成一具面目駭人的骷髏,使風流者油盡燈枯之后終被嚇死。這就像是在影射我們的生活,告訴我們要小心自己的每一個習慣。因為習慣就像是一位溫柔可人的美女,溫潤如玉、風度高雅、舞姿蹁躚,但最終卻會使人在無形中喪失自己的慧命。大到賭博,小到偏食,任何一種習慣都有可能使我們得到懲罰。因為所謂習慣,就是使身心的天平在某個程度上偏向某一邊,而這種偏向是不符合“中道”的。儒家教我們“執(zhí)兩用中”這就是同樣的道理。

  如果能夠做到身心安住,慢慢的,你就會達到一種身心俱安、面若蓮花、喜樂自在的狀態(tài)。當我們把身心安住下來,耳朵能聽到平時很難覺知的聲音,眼睛能發(fā)現(xiàn)生活中細節(jié)的動人,也能見到旁人悲憫的內心。這就是“放下”的收獲。

  現(xiàn)在網絡、傳媒都非常發(fā)達,我們只要活著,就不得不每天飽受信息爆炸帶來的苦惱。只要你不關機,別人隨時隨地都能找到你;只要你上網,就一定會看到自動彈出的信息。本來伊拉克打仗了,跟你有甚關系?拍到UFO了,又對你有什么影響?但是既然看到了這些信息,你的情緒就會被影響,于是思緒翩飛,滿腦子想著明天會不會打仗,2012會不會來,會不會被外星人綁架等等。這些虛妄的劫數(shù)都是由你自己的心幻想出來的。因為所謂的劫數(shù)都是不可預知的,它在明天,你就好好過完今天。安住當下,這就是我們要做的全部事情。

  當然,這只是初步進修的法門,幫助大家收攝身心,保持澄澈的狀態(tài)。

二、幸福因“戒”生,煩惱自“我”起

  佛教有“三無漏學”的說法,指戒、定、慧三學。

  佛教認為,世間的其他宗教與學問,都不究竟,雖然看似有益,卻總是隨著因緣變遷,轉瞬煩惱,所以這些學問是“有漏”之學。“無漏”之學,則可以止息煩惱,使人得慧解脫。

  由戒生定,由定發(fā)慧,由慧起修,分別對治人的貪、瞋、癡三毒。所以戒是第一關。但是很多人一聽到這個戒字,就覺得會綁縛身心,十分不舒服。這其實是對戒律的誤解。就像一棵小樹苗在很柔弱的時候,它的枝干還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向上生長。我們就會用一些支架把它的主干撐起來,直到它可以自生自長、可以抵抗風雨以后,再把支架拆除。而戒律正相當于支架,它幫助我們更好地生活,保護著我們的生命。

  為什么現(xiàn)在的法律規(guī)定,未成年人必須在監(jiān)護人的監(jiān)護下才能做事呢?因為他們的判斷力、覺知力、執(zhí)行力還不健全,所以必須有人在旁監(jiān)護和提醒。戒條、戒律也就有這樣幫助我們、提點我們、保護我們的作用。

  我們總要遵守一些基本的規(guī)則,以求平安健康地生存。比如我們想要身體健康,就必須遵守飲食作息有度,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鍛煉身體等規(guī)則!饵S帝內經》說,人要保持健康應該要根據(jù)宇宙的運行規(guī)律來調整作息,太陽升起就馬上起床,太陽落下就立刻準備休息。其實在電燈普及以前,人們就是按照這樣的生活方式來作息的,并且把這樣的作息看作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墒乾F(xiàn)在有了電燈、電視,有了網絡,人的健康就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影響。雖然醫(yī)學發(fā)達了,科技進步了,飲食水平提高了,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現(xiàn)代人得不治之癥的概率卻增加了。

  聯(lián)合國曾對于健康做出了四種規(guī)定: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道德健康。這四方面相輔相成,在現(xiàn)代社會中都非常重要,甚至后三種健康比身體健康更加重要。我們佛協(xié)前不久辭退了一名員工。這個小伙子看上去人高馬大,沒有什么不健康的地方。但是他在社會適應性方面應該講很有問題。我們規(guī)定九點來上班,他總是十點以后才到,來了以后上上網、聽聽音樂,報個到就又走了。多次找他談話,都沒有任何效果。最后,我們不得不辭退了他。如果我們什么事情都想著自己的利益得失,人生道路就會越走越窄。

  來到我們寺院的每一個義工都很值得敬佩。因為雖然他們只有微薄的工資,卻總是能夠做比我們的要求多得多的善事,有時晚上會加班到凌晨一二點鐘,讓我們都非常感動。他們總是覺得,既然做了一件事情,就一定要對自己的人格負責。這樣利他奉獻的經歷,就會使得他們的人生道路越走越寬。

  我們香海禪寺建得再好、再大,它也不是我的私有財產,而是社會的公共資源。那我們?yōu)槭裁催要花那么大的力氣到處籌款,頂著那么大的壓力來建設它呢?我不是也可以偷懶嗎?但是這是一個責任。我們既然在這里,就要負起自己的責任,既然接受了,就要把它建設好。

  當我們遇到問題的時候,不要總是將過錯、罪責推到別人的頭上,而要善于自我反思。我們經常講:“見人不是,諸惡之根;見己不是,萬善之源。”當你發(fā)現(xiàn)身邊不好的人、和你有抵牾的人越來越多,就越應該反思自己的作為。人只要把自己的心調整好,我們的身邊就會很清明,所有的人也就不會成為我們的敵人。

  我們越是放不下外在的事情,內心的糾結也就越厲害。

  我們寺院里每天晚上都有養(yǎng)息香,每天早上都有禪修,有的人就向我抱怨說:“師父,我想去上網,每天晚上都做養(yǎng)息香很浪費時間。”我就對他說:“每天的早晚課實際上是我們對于自己一天的總結和清理。這就像我們在房間里活動,總是會把房間弄亂,我們的心靈也是一樣的,經過一天的活動,很有可能會被弄亂。這時候,我們必須像整理房間一樣來整理自己的心靈。”當我們的心靈經過整理以后,每一天都會精力充沛,靈性具足。

  當我們每天面對一堆事情要處理的時候,實際上我們的大腦處于空白狀態(tài)。那我們什么時候最為敏銳和明智呢?實際上是處在靜止的狀態(tài)中。因此,忙碌了一天的身心,就要用靜止來做平衡,以補充能量。張弛有度,動靜結合,這都是在求平衡。

  只有安靜下來,我們才有可能找到內心的空靈之地。

  在現(xiàn)代社會中,不管你是領導者還是小老百姓,我們都會受到不斷地打攪。即使你什么都不做,只是掛在QQ上,也會不斷有人,有各種信息來打攪你。

  這種無限被動、渾渾噩噩、空虛而混沌的生活就是你所追求的嗎?

  還有的人,終生只為名利而活,今天做科長,明天希望做處長;他日做了處長又想要做廳長。有一天突然降職了,或者退休了,就覺得沒辦法接受,甚至有的人真的就因為不適應不當官的生活郁郁而亡了。這種生活就是你所追求的嗎?

  當你有寬廣的胸懷,強大的愿力,悲憫的襟懷時,一樣可以將事情做到最好,一樣也可以體現(xiàn)人生價值。不一定非要汲汲于名,或是汲汲于利。

  在生活中,我們必須自己給自己制定一些戒律,設定一些底線,以達到你所追求的理想狀態(tài)。比如我們可以要求自己從每天抽一包煙改為只抽三根煙。而每一個想抽煙和克制抽煙做斗爭的瞬間,就是我們修行的最佳時機。又比如,我們可以要求自己一周加班的時間不要超過三個晚上,否則我們的身心健康可能會受到影響。當我們真的非常忙碌,沒有辦法得到休息的時候,就必須讓自己抽出五分鐘、十分鐘來禪修,以保證身心能量的恢復。身體放松、覺察當下,這樣簡單的禪修練習隨時隨地都可以做,坐車、開車的時候也可以。不斷地拼命工作就像我們的身心慢慢地偏離軌道,而禪修就能夠把我們一點一點拉回來。動和靜、好和壞,都有一個博弈的過程。

  今天的死刑犯不是到了今天突然變得那么壞的,而是有一個慢慢偏離軌道的過程。有一個年輕人被判處死刑以后見到了自己的母親,竟然把他母親的乳頭咬掉了。他母親就很生氣,問:“你為什么要這樣對待我?”那個年輕人回答說:“我之所以走到今天這個地步,被判了死刑,就是因為我在偷第一根針的時候,你沒有阻止我。”

  人偏離軌道的過程就是這樣,由量變到質變。今天離開一尺,明天離開一丈,后天離開一公里。越是偏離正軌,身邊就越是會聚集一些不好的人,那些人就會帶你越走越遠,最后萬劫不復。

  每一個年輕人都應該為自己的人生鋪一條軌道,然后按照軌道來前進?赡苡袝r也會偏離軌道,但我們就要通過反思及時把自己拉回來,保證自己一直行走在軌道上。只要有這條軌道在心中,即使一時偏離,也最終能夠走回來;但若是沒有這樣一條軌道,我們就會像無根的浮萍,飄零隨流水,最后歸于污泥。

三、防非止惡,信守五戒

  我們剛才所講的“戒”,所起的是防非止惡的作用。

  佛教最基本的戒律是“五戒”。第一戒,是殺生。什么是殺生呢?最初就是指殺人。這個戒,恐怕也很難違反吧。這是根本戒。后來隨著大乘佛教的興起,愛護生命的信念就由人擴展到各種動物身上,因為和人一樣,每一種動物都很珍惜自己的生命。比如你要殺一只雞,抓到它要殺它的時候,它就會拼命掙扎,叫喚不停。因為我們不是雞,所以不能夠理解它們被殺的感覺。如果我們是雞,我們一定也不想被殺然后被吃掉。因此,佛教后來將這種不殺生擴展到不殺一切有生命的動物。這是延續(xù)性的戒條,最關鍵的,當然就是不殺人。這個根本戒其實是很容易做到的。

  第二個戒,是偷盜。別人的東西你一定要征求主人的意見之后才能拿。觸犯偷盜的根本戒就是偷到一定的數(shù)量,法律要來制裁你。如果是平時在無意中犯了偷盜的戒,比如這里有很多紙杯,你拿了一個用來喝水卻沒有和主人說。這樣的情況就可以懺悔。但如果是犯了性戒,就不能懺悔了。

  第三戒,是邪淫。邪淫的意思就是和自己的另一半以外的人發(fā)生關系。很多人為了這種不正當?shù)哪信P系發(fā)生自殺和謀殺等惡性事件。因此,這種行為是應當受到譴責的,不僅是輿論的譴責,甚至法律也應當來處罰。在中國古代的農村,如果誰發(fā)生了這樣的事情,是要被關進豬籠里面溺死或者被燒死的。足見這種行為是極度不被認可的行為。因此,這也是根本戒。

  第四戒,是妄語。搬弄是非、說三道四,每個人都深惡痛絕。我們愿意成為這樣的人嗎?

  第五戒,是飲酒。這是可以受具體情形影響而變動的。佛教如果是為了治病而飲酒,在醫(yī)生允許的情況下,這是可以被原諒的。但如果是為了麻痹自己或者尋找歡樂而飲酒,是不可以開戒的。想想我們身邊平時那些風度灑脫的翩翩君子,是不是飲酒過度就變成了另外一個人,胡言亂語,什么事情都做得出來。所以,酒太影響人的慧命了,會使人身心受損,因此,平常人也應該在酒的問題上保持一個度。

  如果不給自己設定底線,人便很容易受欲望的驅役,做出一些違反規(guī)律甚至違反法律的事情。人的貪欲是無止盡的:今天有了一張大床,明天就想要有一間大房間,后天還想要一間大房子。這就是欲望的深淵,像黑洞一般,無窮無盡。

  仔細地反思一下,我們的三尺之軀活在天地間,能睡多大的地方,能吃多少東西,能花多少錢呢?何必營營碌碌,追求這些無底而虛妄的東西呢?我經常聽到很多住別墅的朋友抱怨說,老公經常不在家,孩子住校了,一個人住大房子非常害怕。但是還是有那么多的人向往別墅,向往名車,向往在塵世中確立自己的資產和地位。我身邊還有些朋友,買一件襯衫就是三千多塊。但是一個知名服裝品牌的經理對我說,這些三四千塊的襯衫,成本也不過是五十塊錢。

  生活本來可以是簡單的,但很多時候卻會被欲望所驅役,化簡為繁,煩惱無窮。

  一個懷有大愿力,身負大使命,具有大襟懷的人,永遠不會被自己的欲望所奴役。

四、常問我是誰,多向險峰登

  我們的人生總是不完滿的。因為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我們抓住一樣東西,就不得不放棄另一樣東西,你永遠也不可能既看著手心,又看見同一個手背;你永遠也不可能既在這里,又在那里;你永遠也不可能既在工作,又在休息。每個人每天都只有二十四個小時,這段時間你用來做什么,你的人生就呈現(xiàn)出什么樣子。

  當我們剛出生的時候,絕大部分的人都是相似的,嬰兒在襁褓之中只會哭泣,并沒有誰生來就馬上能歌善舞、精通詩詞。但是為什么在幾年、十幾年、幾十年之后,人與人的差別就那么大了呢?乞丐和富商出生的時候不是很像嗎?為什么現(xiàn)在差異如此巨大呢?博學之士出生時的哭聲并不比文盲更加嘹亮一點,為什么現(xiàn)在前者擁有那么多知識,而后者渾渾噩噩呢?當然,不排除有時代、家庭等因素的影響,然而個人的精進總是最為重要的因素。

  這是我經常思考的一個問題。當我今天得到一個結果的時候,我會問自己,我以前做了什么?當我想要達成某種愿景的時候,我會問自己今天有何準備?這就是因果。如果要想人生得到巨大的智慧,就要在此刻把自己的心安下來。安心就可以知道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就可以冷靜和理智地思考問題。我們禪修的時候就是要讓自己安住下來,要讓自己思考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人生最可怕的就是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自己在哪里,更不知道自己要往哪里去。你可能既是員工的領導,又是領導的員工;可能既是一個兒子,又是一個父親;可能既是一個老師,又是一個學生。我們的身份時時刻刻都在發(fā)生著變化。如果今天你來這里禪修,卻還是一副老板的樣子;去學校進修,還是一副老師的樣子,那就是不恰當?shù)模蔷筒豢赡苡兴斋@。因為你對自己的定位就是錯的,你不知道自己是誰。

  前段時間,一個年輕的母親和她的先生離異了,她辛辛苦苦把自己的孩子帶到五歲,法院卻把孩子判給了父親。這位女士覺得很難接受,因此找我傾訴。我對她說:“今天,如果你離不開你的孩子,那有一天你的孩子結婚了,自己建立了家庭,當你對孩子的愛被你的兒媳婦搶走的時候,你就會變成丑陋的婆婆。你把這個判決當作是一種讓你放下的磨練就可以了。因為盡管這個孩子判給他的父親,你也還是他的母親,還是可以見他。”

  我認識一個女孩子,她告訴我說,自己的男友本來對自己很好,但是自從他的母親從老家過來以后,他就沒有再和這個女孩子出來吃過一頓飯。原因就是男孩子的媽媽不愿意自己的兒子和別的女人在一起。最后,她就和那個男孩子分手了。這種情結就使婆媳關系成為難題。特別是單身母親,一個人把自己的孩子帶大,那個嫁到他家的媳婦就是不幸的媳婦。那個媳婦就算做得再好,婆婆還是會找她的麻煩。

  對于年輕人來說,越是艱難的決定,越是困難的任務,就越是值得我們去挑戰(zhàn)。以前我在普陀山佛學院教書的時候,生活非常輕松安逸。帶著一個班的學生,只要選兩個有能力的班長,讓他們去管理其他學生就可以了。那時候的生活真是簡單。但是來到這里以后,每件事情都要操心,每一分錢都要節(jié)約,這誠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但也讓我最快地成長起來。這種成長非身臨其境,無法感受。

  正如一條蛇要長大,就需要脫皮。蛇在脫皮以后誠然是最脆弱的時候,任何外力都很容易把它弄死。所以它在脫皮的時候,必須找一個最為隱蔽的地方。然而,蛇也必須經歷脫皮的過程才能夠成長壯大。如果你不敢讓自己脫皮,你就不能夠使自己成長。

  磨難對于自信者而言是奠基之石;對于軟弱者而言就是無底深淵。

  人最大的不同不在于聰明和不聰明,富有或不富有,而在于不同的思考問題的方式。成功者的思維方式是開闊而高遠的,他能夠見到問題的各個方面,不沖動也不怯懦。

  人生常常會遇到一些瓶頸,這些將你綁縛在其中的是問題本身嗎?其實不是,只是你的思維方式而已。我們常常只考慮到自己所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得到的,實際上這也是一個巨大的瓶頸。

  如果我們能夠打開自己的心量,那么即使是粗茶淡飯,我們也會感到如獲珍寶。因為我們心中有愛,我們心中飽滿充盈,根本不需要通過名利來填充。

  在戒定慧三學中,我們通過戒來約束自己的行為,也通過它也制定自己的人生理想;我們通過定讓自己的心安定下來,得到澄澈的精神狀態(tài)。最后,就能夠在澄懷觀道中,了悟天地的大道,這種大道把我們帶向終極的人生智慧中。“三無漏學”是佛教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思想,如果大家能夠按照這三學來要求自己,在人生中不斷實踐,最后就自然會結出豐碩的果實。

五、求知問道,知行合一

  接下來的時間大家可以提問,我們交流一下。

  學員一:請問中國佛教的派別有哪些,它們有何區(qū)分?

  賢宗法師:這個問題比較大。這里只能做一個最簡單的說明。中國佛教的宗派主要是八個。首先是由印度傳來的中觀宗(空宗)、唯識宗(法相宗),在中國,又形成了天臺宗、華嚴宗、禪宗凈土宗、律宗、密宗,合起來,統(tǒng)稱中國佛教八大派。這些宗派各有側重,如禪宗重視禪定,律宗研究戒律等,但是正像佛經所說:“佛一圓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這些宗派在根本上目標都是一致的,就是要使人解脫生死,拔除煩惱,自覺覺他,達到自他圓滿的境界。

  學員二:從小,我的父母對我的要求特別嚴格。給我設定了很多的目標,到我大學以后,還給我很多諸如戒條的準則。因為過于嚴格,我有時即使很想做到卻做不到,常常感到非常糾結,還養(yǎng)成了一些強迫癥式的習慣。這種情況應該怎么辦?

  賢宗法師:我們講到平衡,最好就是讓自己張弛有度,該緊張的時候緊張,該放松的時候放松。

  學員二:他們讓我覺得放松是罪惡的,是對自己的一種不負責任。

  賢宗法師:為什么同樣是做事情,有的人能夠非常專注,心無旁騖;有的人卻因為過于追求完美而瞻前顧后,給自己和他人都造成很大的壓力呢?因為前一種人懂得釋放與平衡,釋放的過程看上去是在玩樂,比如旅行、聽音樂,但其實卻是在為自己下一個工作的階段積蓄能量。因為人的能量和自然界的能量一樣,有一個盈虧、漲落的過程。我們說,做人要符合天道。一個人如果只知道拼搏,不知道休息,就像是一個永遠繃著的弓一樣,其久必亡。因此,我們需要在完成人生理想和適當?shù)尼尫胖袑で笠环N平衡。禪修就是一種很好的放松方式。

  學員三:我在打坐的時候,有時候到了兩個小時,卻很難出來,會一直坐在那里?墒俏矣钟泻芏嗥渌虑橐,這應該怎么辦?

  賢宗法師:星云法師有一次一邊做飯,一邊打坐。但在打坐時進入了深定,等他出定的時候已是幾個月后,飯菜都已經長了毛。這是禪者修行的一種境界。

  但是如果在世俗中,總有很多事情需要你去處理。這時,如果你不能出定,往往會帶來麻煩。因此,你可以請家人幫你看好時間,到了時間就在你耳朵旁邊敲磬,磬聲一起,提醒自己出定。

  就是這樣,在家修行,凡事都為自己下一個訂單會比較好。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里,感謝各位。阿彌陀佛。

精彩推薦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