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在人間禪貴體驗

\

一、體驗靜心禪——從此刻起,做一個幸福的人

  今天非常有幸,能夠在浙江大學給各位同修講課。大家見到我,會馬上意識到,我是一個出家人,光光的腦袋、長長的袍子,和大家的裝扮并不一樣。大家自然也會想,我們的知識結構也是不同的。你們來聽我講課,可能是想來學一點佛學。

  我們這個班以國學命名。問題在于,佛學到底能不能夠算作我們的國學呢?這一點其實是值得商榷的。因為大家都知道,佛教是在東漢時期從印度傳入中國的。它本身和中國的本土哲學、本土宗教差異很大。但是,佛學很厲害的一點就是它具有很強的兼容能力,它像一棵仙人掌一樣,在吸收了許多中國本土哲學的基礎上,茁壯地成長起來了。并且,成為了中國人精神世界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佛學在中國主要發(fā)展為禪學,這倒是中國化的佛學中很重要的一個流派。

  一般人會把佛學當作一門學問來學,如果這樣認識佛學的話,實際上離佛學的本質就已經(jīng)很遠了。佛學的思想,從某一個角度來看,主要的目的在于改變人、提升人、凈化人。所以,我們學佛就一定要以修行實踐為自己的目標與方向。否則,如果光從理論上來理解佛學,那么到了一定的高度以后,你會發(fā)現(xiàn),它和其他的哲學流派會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這時,你可能就會覺得似是而非了。這樣,佛學的獨特性與差異性就很難顯示出來。

  因此,我們要求大家學佛以后,要真正通過實踐,在自己的身上產(chǎn)生某種變化。特別是我們做企業(yè)的人士,一定要把理論變成實踐。這樣,我們才能實實在在得到受用。有時候,當我們學習了太多的理論以后,也許會產(chǎn)生某些負面的作用。我們可能會像趙括一樣紙上談兵,滔滔不絕,仿佛誰也講不過你,進而產(chǎn)生功高我慢之心?墒侨绻娴囊麕П蛘蹋赡荞R上就落荒而逃了。

  在開始今天的講課以前,先讓我們來做一個簡單的靜心體驗。

  (法師以平靜、安和的語調發(fā)出指導語。)

  請大家盤腿而坐,如果不能夠把腿盤起,那么將雙腿交叉起來就可以了。眼睛輕輕閉上,身體坐直,全身放松,放松,再放松。你的身體是愉悅的,而不是緊張的。雙手輕輕地握在一起。

  現(xiàn)在開始觀想,當我說到哪里放松,你就用意念到哪里去走一遍:頭皮放松、眉毛放松、眼睛放松、耳朵放松、鼻子放松、嘴巴放松、下巴放松、肩膀放松、身體放松、雙臂放松、雙手放松、雙腿放松、雙腳放松。全身上下每一寸肌膚、每一個毛孔、每一個細胞都放松,你感覺到你自己像空氣一樣地能夠飄起來。你感覺到自己好像坐在寧靜的禪寺中一樣,身心愉悅,里外自在。

  當我們靜下來的時候,我們可以聽到鳥鳴,可以聞到花香,可以感覺到春風柔軟地在我臉上劃過。我可以感受到此時此刻萬緣放下,得到了大自在。把所有的功名利祿、是非我執(zhí)、恩怨情仇、糾結恐懼、嗔恨掛礙統(tǒng)統(tǒng)放下,放下,再放下。

  我能感覺到身體中的血液在循環(huán),我能感覺到自己的心臟在跳動,我能感覺到我的身體中有溫度存在,且與外界相交流。

  現(xiàn)在深深地吸一口氣,吸得滿滿的,憋住四秒鐘:一二三四。再慢慢地吐出來,將胸部的氣吐得光光的,盡量做到呼吸細長緩慢。通過調整呼吸,讓身體中不協(xié)調的地方都能夠協(xié)調起來;通過調整呼吸,讓身體中緊張的部位得到放松;通過調整呼吸,你感覺到,原來自己可以那么自在地活著;通過呼吸,你能夠觀照到周圍的花草樹木、陽光雨露、河流空氣都是那么清涼,那么真實,那么美好。

  再深深地吸一口氣,吸得滿滿的,憋住四秒鐘:一二三四。慢慢地吐出來,將胸部的氣吐得光光的,盡量做到呼吸細長緩慢。原本我沒有慈悲,原本我愛計較、擔心、憎恨、傲慢,這些負面的東西,都離我遠去。我感覺到自己的心像水一樣地清澈見底,我感覺到自己的心像陽光一樣照亮一切,我感覺到自己的心像春天發(fā)芽的樹木一樣綻放;我感覺到自己的心像含苞待放的花朵一樣露出純潔的面孔。

  我原來不能接受,我原來不能容忍,我原來不能原諒的一切現(xiàn)在統(tǒng)統(tǒng)放下。當我放下,我的心得到徹底地釋放。當我放下,我的內心與身體兩相合一。當我放下,我時刻能夠覺知宇宙中的真實、美好。

  深深地吸一口氣,吸得滿滿的,憋住四秒鐘:一二三四。再慢慢地吐出來,將胸部的氣吐得光光的,盡量做到呼吸細長緩慢。我尊重萬物的存在,我感受上天給予我的生命。我活在這個世界上,總能與別人和睦相處。讓自己的心真正打開,去欣賞生命存在的價值。

  我很少能夠閉上眼睛,去看自己的心。我很少能夠隔絕外界,反觀自照。我很少凝神獨處,去聆聽內心的躍動。我很少安靜下來,去面對自己本來清凈的面目。

  我要觀照自己,讓我的生命獨一無二地立足于天地之間。生命是如此精彩,我為什么一直向外尋找而忽略了它。我本來活得那么幸福,我為什么不懂得欣賞自己所擁有的,而總是在比較和計較中忘記了自己獨有的本性。

  只要我可以如此感受生命,我所遇到的一切困擾都可以迎刃而解。因為我找到了自己,因為我明白了事物運行的規(guī)律。

  深深地吸一口氣,吸得滿滿的,憋住四秒鐘:一二三四。再慢慢地吐出來,將胸部的氣吐得光光的,盡量做到呼吸細長緩慢。我要覺察自己,面對自己,反省自己,凈化自己,讓自己得到具足的自性與實相的圓滿

  從現(xiàn)在開始,我要欣賞自己;從現(xiàn)在開始,我要明白活著的意義;從現(xiàn)在開始,我要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具有的本義。

  把雙手伸出來,搓自己的手,把它們搓得熱熱的,捂在自己的眼睛上。通過中指壓住上眼眶,從里面往外面拉。當你壓下去的時候,眼睛會有酸麻的感覺,這種感覺使你的疲勞暫時得到了釋放。重復五六次。

  然后,用中指重重地壓住下眼眶,緩緩地往外拉。也是重復五六次。

  接下來把雙手放在頭頂,大拇指在眼睛在耳朵中間的地方按壓,順著按,逆著按,交錯進行,按二十下。

  現(xiàn)在請放松,用雙手敲擊自己的頭。此時,眼睛還是閉著,感覺雙手敲擊頭頂?shù)恼麄過程。隨后,用手捏捏耳朵、搓搓頸部。

  大家請站起來,雙腿蹲成馬步,雙手交叉,盡量向上拉伸,同時感覺自己正在被不斷拉長的過程。

  現(xiàn)在就請快速走動起來,用右手拍自己的左肩,再用左手拍自己的右肩。輪流進行,一共做二十次。一、二、三、四……現(xiàn)在用相同的手法,雙手輪流拍自己的腰部,也是做二十次。

  好,這個體驗就到這里。大家每天中午結束工作以后如果感覺很累,就可以用以上這套方法來緩釋壓力。差不多用二十分鐘的時間,你的精神就能很快地恢復過來。

  實際上,這就是中國的禪修。禪修不僅是端坐在那里修行,行住坐臥,時時都要禪修。它是通過對自己的觀照,展現(xiàn)出生命美好、圓滿的一面。開始的時候,你可能只有在很短的時間內才會感覺到這種觀照的美好,但是慢慢地,通過不斷地修行,你能夠感到生命實相圓滿的時間就會越來越長。如果到最后,你能夠時刻都感受到生命是美好的,時刻都能夠觀照到自己的念頭與行為,那你的道行就很高了。

二、修行在人間——你要認識你自己

  在生活中,我們時常容易迷失自己。每天被驅役著工作、生活,眼中只有業(yè)績,只有公司要不斷上升的愿望,卻經(jīng)常忘記原本做這些都是為了什么。我們很難停下來問自己,我為什么要這樣做?而缺少了這樣的反詰的人,經(jīng)常都會因為不滿足而感到不幸福。

  正如某人想到森林里去摘一朵花供養(yǎng)在花瓶里。他走進森林以后發(fā)現(xiàn),森林好美啊,開滿了千姿百態(tài)的花,成千上萬,看都看不過來。這時,他開始發(fā)愁了,到底要摘哪一朵去供佛呢?他看看這朵也好,那朵也好,根本沒有辦法取舍。他越摘越多,可是無論他怎么發(fā)了瘋一樣地摘花,森林里的花永遠都比手上的花要多,沒有摘下來的那一朵永遠都要比已經(jīng)采摘的更加美。他感到自己無能為力了。于是雙腿一軟,跪了下來。此時,有一個老人走到了他的面前。他把自己的痛苦告訴了那個老人。結果老人就說:“花朵本來開在天地之間,就是對佛最好的供養(yǎng)。你來這里采花本來的目的也只是想找一朵來供養(yǎng)給佛?墒乾F(xiàn)在,你的貪欲起來了,摘下了那么多的花,即使花是美的,你也就此迷失了自己。一個連自己也不認識的人,禮佛又有什么用呢?”

  生活中,也正是因為我們總是這樣不斷向外計較、追求,慢慢的你就會發(fā)現(xiàn),身體的健康失去了,內心的恐懼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深化了,自己漸漸失去了人之為人的本來面目。在這種異化的過程中,人性也就迷失了。

  這是現(xiàn)代很重要的一個課題。人們在這個物欲橫流的世界里得到的越多,反而越來越覺得恐懼和不滿足。外在的追求毀壞了我們清凈的根性。

  現(xiàn)在,在西方世界,發(fā)行最多的譯作是《圣經(jīng)》,第二就是《老子》。讓我們來回憶一下,老子在不到五千字的著作反復申述的話題吧。他推崇水,推崇人生中嬰兒的階段。他認為嬰兒像水一樣,最為柔軟,最為清凈。正是因為他的柔軟與清凈,因此百獸不咬,百毒不侵。他一再勸人不要有功高我慢之心,要學會謙退自保。他說:“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這種能夠功遂身退的人,一定是時時明白自己本有之目標的人。因此他既積極地作為,又不貪心、不居功,所以能夠在恰當?shù)臅r候保全自己。

  而那些迷失了自己的人,常常會做一些瘋狂的事情,到最后連自己的性命而保全不住。

  因此,我們需要找到一種方法,能夠讓你時刻認識你自己。我們的事業(yè)和家庭需要找到平衡,健康與工作也需要找到平衡。

  在這個物質充盈的世界中,我們總是以一種普世的價值觀、一個既定的角度來觀察周圍的一切,而很少從內在去醒覺自己,也很少對于這個世界提出向內的追問。

  比如我們從來不會這樣來思考:我們在觀察一個杯子的時候,從來不會去思考它是否實存這樣一個前提。我們總是在做中性(不預設立場)的思考。在中性的觀察過程中,我們分明只能看到杯子的一個部分而不是整體,為什么在我們心中卻又總是把它作為一個整體來看的呢?當我們的視線離開杯子,閉上眼睛的時候,實際上,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所謂的“中性化變樣”,而我們又是無法覺知的。當這種“中性化變樣”發(fā)生時,不僅我們腦海中出現(xiàn)的杯子的樣子(意向對象)已經(jīng)發(fā)生了變樣,連我們對于杯子觀照的感覺(意向行為)也已經(jīng)變樣了。諸如這樣的視角,這樣精致的思考,只有偉大的哲學家通過出離普世角度的凝神靜思才可以達到,而我們,則往往是生活在表象的世界里,并對它確信無疑。

  所以,如果我們不對于自己的內心進行追問與反思,那么我們所能認識到的、覺察到的東西就實在是太少了。因此,佛學教我們向內觀察,明心見性。

  有人會問,那么這種自覺、反思究竟有什么作用呢?它對我們的人生又會有什么實際的幫助呢?我們可以首先來回答這個問題。

三、向內覺醒的力量——正念帶來美好生活

  當我們能夠醒覺之后,實際上我們內心所存有的狀態(tài),是能夠與你對外在世界的追求相輔相成的。而要做到相輔相成,首先就要做到內外合一、本末不二。

  為什么在這個市場中,有一些產(chǎn)品會得到人們的瘋狂追捧呢?就是因為這個產(chǎn)品所體現(xiàn)、承載的東西,實際上正是大家內心所希求的東西。我前段時間在南京碰到了一個集團的老總,他做的是有關農(nóng)業(yè)的項目。他在做項目的過程當中,所抱有的思想就是他覺得農(nóng)民賺錢很不容易,中國又有那么多的農(nóng)民,所以他總是盡量地利益農(nóng)民。他所做的就是使農(nóng)業(yè)實現(xiàn)良性循環(huán)的產(chǎn)業(yè)。在這個過程中,他和農(nóng)民形成了相互幫助、相互利益的關系。在一兩年內,就實現(xiàn)了上市。這正是他的心念促進了他的行為,他的行為又能夠反過來凈化他的心念。這樣,美好的生活就能夠自然地展現(xiàn)出來。

  在與那些能夠長期做出業(yè)績的人的交談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他們所做的事情總是能夠符合事物自然運行的規(guī)律。這一點,是與佛學的思想不謀而合的。佛教為什么能夠在兩千多年中盛行不衰呢?也是因為它能夠符合宇宙間事物運行的規(guī)律。既不妄作,也不居功。即使在中國的封建史中,佛教屢遭磨難,但是它也總是能夠在十多年或者幾十年以后得到重光。佛教一直堅持不斷地在利益著眾生,因此眾生也作為佛教中重要的延續(xù)力量,不論遭到怎樣的災禍,也總是能夠唱誦佛經(jīng)。甚至越是遇到兵燹或者是災荒,佛教就越是能夠在痛苦中治愈人們內心的傷痛。佛教的信仰和需求一直根植在人民的心目當中,那種向善的,追求美好生活的樸素信仰可以說是絕大多數(shù)的人都有的。

  就好像是余秋雨在《西天梵音》當中所寫的,他老家的老太太們大字不識,但是絕大多數(shù)的人能夠背誦《心經(jīng)》,三分之一的人能夠背《金剛經(jīng)》。她們每天提著袋子去廟里拜佛。她們并不知道儒家、道家,更不知道心學,她們心中只有一個樸素的信念,那就是為人要多做好事,要多利益別人。她們會認為自己每做一件好事,都是在給子孫積德。

  而這些很樸實的道理,卻恰恰是現(xiàn)在很多企業(yè)家所忽視的。他們終日想的只有公司的盈利或者是上市,卻恰恰忘記了要為子孫積德。為子孫積德實際上也就是遵照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來為人處世。在稻盛和夫的回憶錄中,我們也可以解讀到這種思想。他一再地強調在企業(yè)管理中要做到以下四種思想:“正念、利他、厚德、堅持。”這些理念其實都是在我們很小的時候母親教育我們的。只是很多人在長大了以后,忘記了而已。

  我們往往會在成年以后,學習各種精深的、晦澀的理論,實際上最根本的卻正是這種樸實的思想。就好像我們現(xiàn)在來歸納什么是健康最基本的需求。其實無外乎是空氣、水、沒有受污染的食物和愉快的心情等等。

  佛教在普法的時候也是用簡單、樸實的思想來感染人。比如佛教教人怎樣獲得快樂時,就會將其要點歸納為:要有光明心,不生比較心,要安心,要放下執(zhí)著。

  禪宗使人開悟的方法往往更是幽默的、一針見血的。它用最熱切而深刻的語言來引領一個人,啟發(fā)他的正念。

  相傳古時候有一個久戰(zhàn)沙場的將軍,厭倦了沙場紛爭與塵世生活,專程到大慧宗臬禪師處要求出家,他向宗臬道:“禪師!我現(xiàn)在已看破紅塵,請禪師慈悲收留我出家,讓我做你的弟子吧!”

  宗臬看了看他,對他說:“你有家庭,又有太重的社會習氣,還不能出家,過段時間再說吧。”

  將軍心里很是不服氣:“禪師!我現(xiàn)在什么都放得下,妻子、兒女、家庭都不是問題,請您即刻為我剃度吧!”

  宗臬堅持道:“慢慢再說吧!”

  將軍沒有辦法。為了表示自己的虔誠,有一天,他起了一個大早,來到寺里禮佛,大慧宗臬禪師一見到他便問:“將軍為什么那么早就來拜佛呢?”

  將軍學習用禪語詩偈說道:“為除心頭火,起早禮師尊。”

  禪師也開玩笑地用偈語回道“起得那么早,不怕妻偷人?”

  將軍一聽,非常生氣,罵道:“你這老怪物,講話太傷人!”

  大慧宗臬禪師哈哈一笑道:“輕輕一撥扇,性火又燃燒,如此暴躁氣,怎算放得下?”

  放下執(zhí)著,這個問題本來可以讓學者來做一長篇晦澀、艱深的文章的。但是禪宗卻沒有用這樣的方法。因為我們相信修行的最高境界依然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四、對外付出的心量——在奉獻中自度度他

  如果有人來我們寺院皈依,在皈依之前,我們會讓他先做一個懺悔。懺悔什么呢?懺悔從前的人生中所起的惡念,所做的錯事,要使他在念誦懺悔文的時候放下前業(yè),一心皈依。懺悔時我們這樣講:“往昔所造諸惡業(yè),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這就如同是基督教進行洗禮一樣,佛教認為,當你誠心做完這個懺悔時,你便開始了新的人生歷程。懺悔完以后,我們還要發(fā)四宏誓愿:“眾生無邊誓愿度,煩惱無盡誓愿斷,法門無量誓愿學,佛道無上誓愿成。”

  我們可以把這四種愿力與企業(yè)的建設相掛鉤。當你的企業(yè)中聘用的員工越多,你越是能夠給他們好的福利和照顧,那么你度化的人就越多,功德也就越大。這就是“眾生無邊誓愿度”。

  你如果想要幫助別人在企業(yè)中實現(xiàn)自我價值、獲得快樂,首先一點是要學會站在對方的角度上來思考問題。古代波斯有這樣一個故事:狐貍要過一條河,就問對岸的駱駝,這條河的水深不深。駱駝回答說:“很淺。一般的地方只是到小腿,最深也就是剛過膝蓋。”狐貍想也沒想,就走下河去。結果還沒走到河中心,就被淹死了。要記住,人和人之間總是有差異的,因此想要幫助別人,就必須要站在對方的角度上來看待問題。這就是“煩惱無盡誓愿斷。”

  在做企業(yè)的過程中,你會發(fā)現(xiàn)幾乎所有的東西都需要學習,既要向書本學習,向前輩學習,也要像職工學習,甚至向清潔工學習,在每一個人身上都有值得學習的東西。這就是“法門無量誓愿學”。

  并且還要向著自己發(fā)的正念、設定的目標去不斷努力,最終達到自身所設想的圓滿。這就是“佛道無上誓愿成”。

  這四大宏愿其實都與做企業(yè)的思想不謀而合。

  有一部韓國片叫《商道》,對我的觸動很大。這部片子的主人公的父親在主人公年紀很小的時候就被一個商業(yè)組織害死了。我們完全可以理解父親被害死了,那個孩子復仇的愿望有多深?墒怯幸淮危魅斯綇R里去,有一個老師父跟他說:“如果你不能夠把自己心中仇恨的劍放下的話,你就不能夠拿起另外千千萬萬把利他的劍來幫助別人。”其實當我們的內心充滿仇恨、恐懼、掛礙的時候,最苦的人就是我們自己。

  佛教為什么要讓我們修正自己的內心?其實就是為了打開我們的心,讓我們得到解脫。正好像一個長時間封閉自己、足不出戶的人,突然之間打開房門的時候,就會看到周圍的世界真的是陽光明媚、光彩動人。當我們打開一個小孔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一點外在世界;而當我們打開所有的門窗的時候,所見到的外在世界就會更加引人入勝。

  我也在上海交大學習EMBA的課程,課后我會進行自我反思,產(chǎn)生了一個深深的感觸:為什么我們的企業(yè)做到一定的時候往往會遇到一個瓶頸呢?為什么我們的家族企業(yè)做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無法突破,甚至走下坡路呢?這種局限究竟來自于哪里呢?為什么我們用的人總是達不到我們的理想?業(yè)績也總是會停滯不前呢?

  其實這都是由于我們心中所存有的“我執(zhí)”。“我執(zhí)”就是執(zhí)著于自我放不下,總是習慣于執(zhí)著于自己既定的那一套東西而不愿意學習,也不愿意求新求變。如果我們不是真的從內心放下我執(zhí),就會一直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種種障礙而無法化解。無論是在家庭和工作中,只要有我執(zhí)在作怪,你就會習慣把所有的東西都像風箏一樣拉在手上而不知道放開。你會認為孩子是你的,公司是你的,利潤是你的,什么東西都是你的,都不愿意讓渡給別人。這樣,得到的往往就是惡果或者是局限。沒有一個孩子會喜歡一個強權的家長,也沒有一個員工會喜歡什么都要過問的老板。當你的我執(zhí)限制了別人的自由,教人透不過氣來,同時,你也就塞住了自己的幸福與前程。

  我們佛學里常說,一個人從發(fā)大愿到成佛的修煉要經(jīng)過三大阿僧祇劫。這就等于是有一塊八百立方米的大石頭,你每隔十年在石頭上摸一下,一直摸到石頭全部消失為止,這才是一大阿僧祇劫。那么,要把這三大阿僧祇劫都完成,需要多么漫長的過程啊。從一念修道成佛的心念生起,到最終成佛,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

  在第一大阿僧祇劫中,修行者總是今天發(fā)起一個善念,明天就不能堅持;一遇到家人離世,尋求解脫的心就生起,而明天一唱歌、一喝酒,就什么都忘記了;自己生了一場大病,感到人生無常,一念出離心又生起,可是等病一好,就又什么都不記得了;或者今天聽到老師講得很好,發(fā)誓要回去好好讀書,好好做事,可是堅持了幾個月就又不行了。在這個階段,愿力總是在起伏不定的狀態(tài)中。為什么會起伏不定呢?就是因為我執(zhí)在作怪。所以,這個階段被認為是破除我執(zhí)。在這個過程中,有一個“四加行位”,就是暖加行、頂加行、忍加行、世第一加行。這就好比一壺水要燒開,剛開始你要加熱,熱到頂點的時候,這個時候離完全開只差一點點,這個時候是決定水能否燒開最關鍵的時刻,如果這時決定無退,就是度過了忍加行;最后才能爆發(fā)出來,達到世第一加行。這個門檻一旦跨過,精進與所得才不會退轉,也才能夠破除我執(zhí)。這時,人所展現(xiàn)出來的生命狀態(tài)才會像藤蔓一樣一直往上長,而不會向下跌。這時,人看待問題的高度,處理問題的格局,才會完全不一樣。

  正好像我們開始在經(jīng)營一家小店的時候,總是要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在里面,進貨、出貨,忙得不停。等到小店慢慢做大了,做成了股份公司,這時候,就不用把自己的力氣都投入在里面,當有很多同仁加入你的公司時,你就要學會放下我執(zhí),放手讓大家去做。所以,我覺得企業(yè)要做到很有影響,最關鍵的就是要破除我執(zhí)。這時候,就像老子所說的圣人一樣“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也就像觀音菩薩那樣,“同體大悲,無緣大慈”,以別人的苦難為苦難,以別人的快樂為快樂,以別人的利益而利益,以別人的需求為需求。這時,海納百川的心量才真正形成。

  有一天,我跟一個企業(yè)家在談“我們?yōu)槭裁匆欢?為什么要回饋社會?為什么要幫助窮人?”我們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好像是在利益別人,而實際上是在保護自己。你想想看,如果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你的房子,你開著上千萬的跑車,你擁有幾十萬平方米的大樓,而這個社會卻不得安定,許多人吃不飽穿不暖,你還能安心地消費你所擁有的東西呢?你把好車開出去,人家就會來砸破你的窗子,捅破你的車輪,這種仇富的心理會讓你不得安寧。如果,金錢只集中在20%的人手上,而80%的人買不起菜,住不起房子的時候,那么你所擁有的東西你還敢消費嗎?所以,我們?yōu)樯鐣鍪虑,為社會納稅,把自己創(chuàng)造的一部分財產(chǎn)交給政府,讓政府去調控和再分配,實際上也就是在保護自己。

五、使命與責任——讓你的生命居于高處

  我看了一本很好的書,叫做《德魯克管理精華》。我們知道,德魯克被譽為“世界管理之父”,連續(xù)六十年中沒有人的管理思想能夠超過他。他在書中傳達了這樣的一個思想:我們每一個個體、每一個企業(yè)、每一個產(chǎn)業(yè),實際上都是社會大齒輪中的一個齒?赡芤粋齒損壞時,不會對齒輪的轉動產(chǎn)生太大的影響,但是如果損壞的齒太多了,社會的發(fā)展就會受到影響。當我們這樣來看待自己所做的事情時,就會發(fā)現(xiàn),我們其實是在為這個社會的發(fā)展貢獻一點力量。如果我們能把自己所從事的行業(yè)與社會相聯(lián)系來看待的時候,就會知道自己的使命和方向。

  所以,禪宗總是讓我們參這個話頭:“我是誰?我來自哪里?我要向哪里去?”這也就是說,你在整個行業(yè)中,整個社會中屬于什么位置。也就是要明白我有多少能力?能做什么?可做什么?

  我也一直在做這樣的思考。我們的寺院在做愿景和規(guī)劃的時候,當時去了好多地方的好多道場,去了臺灣和日本,考察那邊的寺院愿景和建設規(guī)制,也思考了那邊的道場最新的理念。在了解的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我們應該要做出與他們不同的東西,不但在佛教界中,我們要做這樣的思考,乃至于我們應該要思考在整個宗教界中我們可以做什么?在整個世界的非營利性組織的架構中我們又能夠做什么?當然,這是我們很長遠的一個思維和方向。但是,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思考,我們能夠知道“我是誰”。

  這個話頭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是一樣可以參,對于做企業(yè)的人也是可以參。很多人認為做企業(yè)和走進廟宇燒香拜佛并沒有什么關系,甚至認為佛教不過是一種迷信而已。但是在這個世間,任何一件事情,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以后,總是相通的。任何一種思想升華到頂端時,都能相互碰撞和融合。

  禪宗有一句話叫做“不破不立”,意思是只有當我們把自己人生中既定的格局、觀念徹底打破的時候,我們才能夠重開氣象。就好像我們只有把一個房間里的所有東西都搬掉、清理干凈以后,我們才可以用這個房間去做其他的事情。又好像這里有一個房子,可是現(xiàn)在我想在這里建一個假山,就建不起來,因為有相的房子是一個障礙,擋住了這個空間。

  我們開發(fā)房地產(chǎn)的時候,不也是一樣的嗎?你規(guī)劃好了這里要建網(wǎng)球場,那里要建一個小公園,那前提不是就要把那些原來在那里的東西清除掉嗎?這就是一種“破立”的思想。

  如果我們時時想著我見、我思、我看、我聞、我慢、我做,永遠站在我的角度上思考問題,那就像是一個狹小的房子里塞滿了東西,別人沒有辦法再來與你合作,那么你的團隊就不能夠達到和諧,也就不能夠形成大的格局、大的愿力。

  如果我們能夠把佛陀的思想加入到我們的企業(yè)文化當中,慢慢的,這個企業(yè)就會具有無限的潛能。

  你們看過《喬家大院》嗎?慈禧太后原來對喬致庸那么壞,甚至要置他于死地。但是到清王朝蒙難,慈禧一行人倉皇逃向西北的時候,喬致庸還是從社會大局的角度上來考慮問題,因而放下了自己的仇恨,很好地對待慈禧。后來,清王朝就把所有的匯兌都交給了喬家的錢莊來做,他家的產(chǎn)業(yè)盛極一時。這就告訴我們,當我們在做企業(yè)的時候,如果不能夠解除自己身上的枷鎖的捆綁,那么要帶領你的企業(yè)走向更高的境界,確實是太難了。

  另外,人們對于使命和責任的理解和修為不同,想問題、做事情也會有很大的差別。法國有一位哲人講過:“一個有使命感的生命,是自然最偉大的作品。”

  有一個民間故事談到為什么狼總是比狗跑得快的問題。故事的解答是:狼是為了保命而在草原和森林里拼命地奔跑,而狗在跑的時候只是為了執(zhí)行主子的命令。

  我們如果總是不能夠將手頭上的事情看作是使命,而只是執(zhí)行一個別人的命令,那是不能夠做好事情的。

六、撥云見月——破除我執(zhí)的障眼法

  佛教講到“我執(zhí)”的時候,做了一個系統(tǒng)的講解,說人有“八識”: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前面的六識是粗淺的認識:前六識帶來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塵是染污,能遮蓋本來清凈的佛性,如眼觀色塵起貪念,耳聞聲塵起執(zhí)著,鼻嗅香塵起取著,舌嘗味塵樂著,身著觸塵,意緣法塵,都能蓋覆佛性。這是我們形成普通的知識結構的方式。如果沒有這六識,我們就不能對世界又基本的認識。

  但是,佛教認為,這六識到底還是不究竟的。而第七末那識和第八阿賴耶識是很精微的認識。第七識也稱“我識”,正是由它,我們形成了我執(zhí)。這就像我們今天上街,有人托我們幫他買一雙鞋。我們感覺自己是愿意幫他買的,可是出去轉了一圈,卻忘記幫他買了。這是為什么呢?這就是因為我們潛在的意識實際上還是不愿意幫他這個忙,所以一出門就忘記了。又好像別人問我們借錢,我們對他說,我是愿意幫助你的?墒且幻ζ饋,就把借錢的事情忘記了。這并不是真的忘記了,而是因為我們潛在的第七識不愿意做這件事情。第七識有四個基本的功能:我見、我愛、我慢、我癡。意思就是我相信我所看到的、我對事物的詮釋;我愛的意思就是我放不下自己對外物的占有和貪婪;我慢的意思就是我對于自身充滿確信,進而傲慢地看待別人;而我癡就是只注意到外界的表象,看不清事物的本質。

  就好像我們都知道這個房子依照成住壞空、生住異滅的原理運行,在它起造的那個剎那,變異的過程就開始了;人生也是這樣的一個過程;每一樣東西都是這樣在不斷變化的。但是我們在生活中往往就是會看不清,而產(chǎn)生癡性。比如結婚的時候就會希望永遠幸福、白頭偕老,做企業(yè)的時候就希望永遠基業(yè)長青、日進斗金,這都是不可能的。

  第七識的那種癡就是對無常、生滅的原理沒有徹底地認識,因此總是執(zhí)著于我,執(zhí)著于恒定不變的生活。

  在蘇東坡與佛印禪師間有過這樣的一段故事:有一天,佛印禪師登壇說法,蘇東坡聞說趕來參加,座中已經(jīng)坐滿人眾,沒有空位了。禪師看到蘇東坡時說:“人都坐滿了,此間已無學士坐處。”

  蘇東坡一向好禪,馬上針鋒相對地回答禪師說:“既然此間無坐處,我就以禪師四大五蘊之身為座。”

  禪師看到蘇東坡與他論禪,于是說:“學士!我有一個問題問你,如果你回答得出來,那么我老和尚的身體就當你的座位,如果你回答不出來,那么你身上的玉帶就要留下本寺,作為紀念。”蘇東坡一向自命不凡,以為準勝無疑,便答應了。佛印禪師就說:“四大本空,五蘊非有,請問學士要坐那里呢?”

  蘇東坡無言以對了。

  我們今天有緣,在這里討論佛學,在了解了事物運行的特性以后,再加以實踐,你就會發(fā)現(xiàn),人生所展現(xiàn)出來的狀態(tài)會與從前有很大的不同,做事情就會很容易做成。

  今天上午的分享就到這里,希望可以對大家的生活和事業(yè)有所幫助。謝謝大家。

精彩推薦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