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佛菩薩 顯跡人間

  諸佛菩薩 顯跡人間

  我們?nèi)巳?無論面對什么樣的境界,我們要靜心,很清凈,很靜謐,那種靜而凈,心清凈,而且很寧靜的心境,來看萬物景象,無不都是在說法中。

  所以:

  諸佛菩薩顯跡人間

  有本有跡

  有久來本具佛性

  近跡修學(xué)悲智

  近者應(yīng)問

  久者應(yīng)答

  就是要跟大家說,在聽聞《法華經(jīng)》時,開經(jīng)起頭的境界很重要,我們要用心境,用我們的心,來接觸到開經(jīng)的境界,我們應(yīng)該,要去體諸佛菩薩的本懷。

  諸佛,就是過去、現(xiàn)在、未來,所有的諸佛,在開經(jīng)時,我們知道佛陀眉間,能夠照到萬八千佛土,看,佛的國度有這么多,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的白毫光明,能夠照射這么多的國界,就是要告訴我們諸佛,諸佛,不只是在娑婆世界的釋迦佛,還有很普遍的諸佛。

  但是現(xiàn)在所說的諸佛菩薩,都是顯跡在人間,顯跡,有本、有跡,本,就是人人本具,本來就有的覺性,卻是眾生迷了,所以心亂了,天下事就亂了。

  佛陀為了要讓眾生能夠歸本,回歸我們的本性,本性一念真,我們能夠回歸,所以佛陀就要顯跡,本來他已經(jīng)是本具佛性,久來本具佛性,都不生不滅了,不增不減了,原本明明覺覺的佛性。

  只有釋迦牟尼佛而已嗎?不只,還有菩薩,菩薩也是顯跡來人間,同樣明覺佛性本具,但是娑婆世界的覺者,對世間法來說,就是一尊佛,這尊佛的化土,就是在娑婆世界,所以其他有同愿的,本具佛性明覺,已經(jīng)覺悟的菩薩,他就顯跡,叫做菩薩。

  諸菩薩也是同樣,與佛同等明覺的佛性,但是他要來輔助釋迦佛,教化娑婆的眾生,所以他雖然有本具佛性,久以來就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都是同等這樣的本覺佛性,但是要顯跡人間。

  跡,應(yīng)該知道,好像人走過去,腳步留下足跡,就是說本來佛性無生滅,卻是來到人間,就有時段,就像佛陀的壽命,難道只有八十歲而已嗎?不是,但是他所顯的跡,就是從降生皇宮,出生在皇宮,這樣的過程開始,到覺悟所走過的足跡,一直到八十歲這個年齡,和世間法一樣。

  世間法有生老病死,生老病死也是一個跡,經(jīng)過了年糼的時間,經(jīng)過了年輕的時代,經(jīng)過了中年,經(jīng)過了老年,這種在世間現(xiàn)這種無常,不是常常都是嬰兒,也不是常常都是年輕,所以隨著歲月,這樣過去,所以這叫做跡。

  跡,也有說這一生來修行,我體悟了,這也就是近跡,其實這個近,對天地宇宙之間來說,諸佛菩薩來人間,不斷地來,不斷地去,來來去去,他就是顯出一生的事跡來修行,所以這種一段一段,一生一生,這都是叫做顯跡。

  在佛陀講經(jīng)時,無始以來,過去生中,有這樣的一尊佛出現(xiàn),有這樣的發(fā)心行者,開始發(fā)心的因緣,這都是跡。

  所以我們?nèi)裟軌蛄私?本跡的意思,本和跡,本來是共一體,為了要教化,所以,不得不有這樣的事跡來人間,所以,有久來本具佛性,這是佛陀,諸佛菩薩,不生、不滅的佛性,永住著,為了要啟發(fā)眾生,迷,要轉(zhuǎn)悟,所以就顯跡修行。

  當(dāng)然,諸佛菩薩就是以悲智,慈悲眾生,所以慈悲眾生之迷,所以諸佛菩薩的慈悲,顯出他的智慧,怎么樣的過程修行,這叫做,近跡修學(xué)悲智,顯事跡來教導(dǎo)我們,以身示教,所以,近者應(yīng)問,久者應(yīng)答。

  近的,就是說,我現(xiàn)在才來修行,我什么事都比較不了解,真的他什么事情都不了解嗎?不了解,不會問,就是有了解,他才會問,所以說起來,近跡以悲智,用悲智雙運,來找對機(jī)者,所以彌勒顯跡,我不會,所以我要找一個人來問。

  要找的對象,當(dāng)然根機(jī)要一樣,才能夠?qū)Υ?要知道這部經(jīng),《法華經(jīng)》開始,就是要暢佛的本懷,之后佛陀到晚年時,也要準(zhǔn)備傳承,所以要來肯定這些弟子的修行,我要肯定他們,你修什么行,將來你結(jié)什么緣,什么時候在哪個地方能夠成佛,這就是肯定,修行未來能夠成就。

  所以這部經(jīng)是,授聲聞當(dāng)來成佛記,在《法華經(jīng)》有,所以可見這部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尤其這些聲聞將要接受授記了,這個境界,若不是當(dāng)來成佛的人,沒有辦法提問。

  是誰能夠當(dāng)來成佛,接釋迦牟尼佛之后的佛,大家應(yīng)該都知道,當(dāng)來彌勒佛,彌勒佛,在佛陀正法、像法、末法,過了之后,那就是彌勒佛會在娑婆世界,來教化、成佛,這都是未來。

  過去古雷音王佛的時代,已經(jīng)授記了,先成佛是釋迦佛,后成佛是彌勒,這就是已經(jīng)有授記,按照次序,釋迦佛在娑婆世界,之后就是彌勒佛,所以叫做當(dāng)來成佛,當(dāng)來成佛的人就是彌勒菩薩。

  彌勒菩薩就提出這個問題來問,用他的慈悲心來請問,非過去已成之佛不能答,我們也說過了,文殊菩薩已經(jīng)成佛,過去龍種上尊王佛,現(xiàn)在來輔助釋迦佛教化眾生,所以還是現(xiàn)菩薩形像,他不只是過去成佛,還是七佛之師。

  或者是在《法華經(jīng)》,也是教導(dǎo)八王子,也是八王子之師,八王子也前后成佛,所以說來,文殊菩薩智慧之高,所以《法華經(jīng)》要回答,道場上人人疑問的心,釋迦佛現(xiàn)神變相,要啟開大家的疑問,有疑問,才有追究之心,所以有一句話,大疑大悟。

  但是這個疑問要先有人啟開,所以佛與菩薩這種默契,這個境界真的很美,各位會覺得,怎么到現(xiàn)在還不進(jìn)入經(jīng)文,只是一直繞在這個道場上,我覺得這個道場很美,尤其是動靜的境界,或者是疑與悟的當(dāng)中,要讓大家重視這個境界,希望人人的心要提高,那個境界的含意存在,這樣我們對這部經(jīng),才能夠真正體悟深入。

  所以問答之中,文殊表大智,彌勒受唯識,又再意現(xiàn)此境,這個境界,要現(xiàn)出這個境界,唯有智才能入,若沒有智慧,無法深入這個境界,唯有,若不是有那個識,常常說七識、八識,還有九識,九識就是靜寂清澄,與佛同等的覺識,那個識,非識可知。

  有這么多的意義,能用語言解釋嗎?唯有人人真正用心投入,唯有彌勒菩薩與文殊菩薩,能夠互相對機(jī),彼此問和答,這個境界的奧妙之美。

  所以這個時候,這個境界大家若知道了,開始將這個境界重新再描述,你們記得過去我向大家說過,「重誦」的意思嗎?「重誦」就是考慮到,如此奧妙的經(jīng),有的人若較慢來,沒有聽到,很可惜,或是在聽的當(dāng)中,意,無法很深入內(nèi)心,有兩種意思,所以這么重要的經(jīng),在重述一次那種意境,所以「重誦」有這個意義。

  希望讓來不及的,時間上比較晚來的,或是聽了之后,無法很深入的了解,再重誦此義,此義就是說這個意境,這個意思。

  以偈問曰,用重誦的方式來問,下面的經(jīng)文開始說:

  于是彌勒菩薩

  欲重宣此義

  以偈問曰

  文殊師利

  導(dǎo)師何故

  眉間白毫

  大光普照

  《法華經(jīng)序品第一》

  你們?nèi)绻b到這里,你們的意識之中,是不是有回顧,回憶開始時的開經(jīng),介紹比丘、羅漢,然后諸菩薩,龍?zhí)彀瞬?那種境界的盛況,是不是有從意境去體會到,佛講經(jīng)之后靜坐的意境,你們現(xiàn)在有沒有體會到?

  尤其是佛陀講完了經(jīng),眉間白毫相光,普照萬八千土,那種境界,而且在那個境界中:

  雨曼陀羅

  曼殊沙華

  栴檀香風(fēng)

  悅可眾心

  《法華經(jīng)序品第一》

  大家是否有感覺到那個時候,雨花,天搖六動,大家應(yīng)該能體會到那種境界:

  以是因緣 地皆嚴(yán)凈

  而此世界 六種震動

  時四部眾 咸皆歡喜

  身意快然 得未曾有

  《法華經(jīng)序品第一》

  那時候大家的心境多么踴躍,多么歡喜,大家的歡喜真的是得未曾有。

  各位,大家聽了是否歡喜?各人的境界我不知道,起碼我自己很歡喜,這個境界至高無上,奧妙之美,諸佛菩薩在那個場合中,這么多人在追求奧妙之法,那種心境,讓人很震撼,很震動,六種震動。

  因為那個境界實在很美,嚴(yán)凈,很莊嚴(yán),很清凈,那種境界真的是無法描述,所以希望我們?nèi)巳?在這個境界里面要多用心,聽法要知道,不要忘記開啟根機(jī)的意境。

  《法華經(jīng)》這個場景,真的是為眾生而開啟的,我們要知道佛心本懷,是一大事因緣,開示悟入,無非是讓眾生知佛知佛見,但是眾生根機(jī)鈍,佛陀講了四十多年的法,實在是很辛苦,不過時間有限,顯跡的境界也是有限。

  所以到了晚年,佛陀不得不暢演本懷,所以現(xiàn)棄權(quán)顯實的境界,所以我們應(yīng)該要知道,現(xiàn)神變相,也是因為怕大家不會尊重,沒有生起恭敬的信心,所以佛陀才在這個境界中,現(xiàn)神變相。

  這二尊菩薩,不管是過去、未來,本、跡菩薩,都是在這里為大家啟機(jī),啟動人人恭敬的信心。

  所以各位,我們要用心,佛菩薩的用心,我們要受教的人,能不用心嗎?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