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第七十七卷

  《瑜伽師地論》第七十七卷

  復次依法假安立。分別解說瑜伽所攝奢摩他毗舍那道。當知如解深密經(jīng)中。慈氏菩薩白佛言。世尊。菩薩何依何住。于大乘中修奢摩他毗舍那。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當知菩薩法假安立。及不舍無上正等覺愿為依為住。于大乘中修奢摩他毗舍那。

  己二.所緣門

  世尊如說四種所緣境事。一有分別影像所緣境事。二無分別影像所緣境事。三事邊際所緣境事。四所作成所緣境事。于此四中幾是奢摩他所緣境事。幾是毗舍那所緣境事。幾是俱所緣境事。善男子。一是奢摩他所緣境事。謂無分別影像。一是毗舍那所緣境事。謂有分別影像。二是俱所緣境事。謂事邊際。所作成辦。

  己三.求善止觀

  世尊。云何菩廿依此四種奢摩他毗舍那所緣境事。能求奢摩他。能善毗舍那。善男子。如我為諸菩薩所說法假安立。所謂契經(jīng)應誦。記別諷誦。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菩薩于此善聽善受。言善通利意善尋思見善通達。即于如所善思惟法。獨處空閑。作意思惟。復即于此能思惟心。內(nèi)心相續(xù)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輕安及心輕安。是名奢摩他。如是菩廿能求奢摩他。彼由獲得身心輕安為所依故。即于如所善思惟法內(nèi)三摩地所行影像。觀察勝解舍離心相。即于如是三摩地影像所知義中。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遍尋思周遍伺察。若忍若樂若慧若見若觀。是名毗舍那。如是菩薩能善毗舍那。

  己四.隨順作意門

  世尊。若諸菩薩緣心為境內(nèi)思惟心。乃至未得身心輕安所有作意。當名何等。善男子。非奢摩他作意。是隨順奢摩他勝解相應作意。世尊若諸菩廿乃至未得身心輕安。于如所思所有諸法內(nèi)三摩地所緣影像。作意思惟。如是作意當名何等。善男子。非毗舍那作意。是隨順毗舍那勝解相應作意。

  己五.一異門

  世尊。奢摩他道與毗舍那道。當言有異。當言無異善男子。當言非有異非無異。何故作有異。以毗舍那所緣境心為所緣故。何故非無異。有分別影像非所緣故。世尊。諸毗舍那三摩地所行影像。彼與此心當言有異。當言無異。善男子當言無異。何以故。由彼影像唯是識故。善男子。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xiàn)故。世尊。若所行影像。即與此心無有異者。云何此心還見此心。善男子。此中無有少法能見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時。即有如是影像顯現(xiàn)。善男子.

  如依善瑩清凈鏡面以質(zhì)為緣還見本質(zhì)。而謂我今見于影像。及謂離質(zhì)別有所行影像顯現(xiàn)。如是此心生時。相有異。三摩地所行影像顯現(xiàn)。世尊。若諸有情自性而住緣色等心所行影像。與此心亦無異耶。善子。亦無有異。而諸愚夫由顛倒覺于諸影像不能如實知唯是識。作顛倒解解。

  己六.一向具轉(zhuǎn)門

  世尊。齊何當言菩薩一向修毗舍那。善男子。若相續(xù)作意唯思惟心相。世尊。齊何當言菩薩一向修奢摩他。善男子。若相續(xù)作意。唯思惟無間心。世尊。齊何當言菩薩奢摩他毗舍那和合俱轉(zhuǎn)。善男子。若正思惟心一境性。世尊。云何心相。善男子。謂三摩地所行有分影像。毗舍那所緣。世尊。云何無間心。善男子。謂緣影像心。奢摩他所緣。世尊。云何心一境性。善男子。謂通達三摩地所行影像唯是其識;蛲ㄟ_此已。復思惟如性。

  己七.種別門

  世尊。毗舍那凡有幾種。善男子。略有三種。一者有相毗舍那。二者尋求毗舍那。三者伺察毗舍那。云何有相毗舍那。謂純思惟三摩地所行有分別影像毗舍那。云何尋求毗舍那。謂由慧故。遍于彼彼未善解了一切法中。為善了故作思惟毗舍那。云何伺察毗舍那。謂由慧故。遍于彼彼已善解了一切法中。為善證得解脫故作思惟毗舍那。世尊。是奢摩他凡有幾種。善男子。即由隨彼。無間心故。當知此中亦有三種。復有八種。謂初慮乃至非想非想處。各有一種奢摩他故。復有四種。謂慈悲喜舍四無量中。各有一種奢摩他故。

  己八.依法不依法門

  世尊。如說依法奢摩他毗舍那。復說不依法奢摩他毗舍那。云何名依法。云何復名不依法。善男子。若隨所受所思法相。而于其義得奢摩他毗舍那。名依法。若不待于所受所思所有法相。但依止他教誡教授。而于其義得奢摩他毗舍那。謂觀青瘀及膿爛等或一切行皆是無常;蛑T行苦;蛞磺蟹ㄅ聼o有我;驈涅槃畢竟寂靜。如是類奢摩他毗舍那名不依法。由依止法得奢摩他毗舍那故。我施設隨法行菩薩是利根性。由不依法得奢摩他毗舍那故。我施設隨信行菩薩。是鈍根性。

  己九.緣法別總門

  世尊。如緣別法奢摩他毗舍那。復說緣總法奢摩他毗舍那。云何名緣法奢摩他毗舍那。云何復名緣總法奢摩他毗舍那。善男子。若諸菩薩緣于各別契經(jīng)等法。于如所受所思惟法。修奢摩他毗舍那。是名緣別法奢摩他毗舍那。若諸菩薩即緣一切契經(jīng)等法。集為一團一積一分一聚。作思惟。此一切法隨順真如。趣向真如。臨入真如。隨順菩提隨順涅槃。隨順轉(zhuǎn)依。及趣向彼。若臨入彼。此一切法宣說無量無數(shù)善法。如是思惟修奢摩休毗舍那。是名緣總法奢摩他毗舍那。

  世尊。如說緣小總法奢摩他毗舍那。復說緣大總法奢摩他毗舍那。又說緣無量總法奢摩他毗舍那。云何名小總法奢摩他毗舍那。云何名緣大總法奢摩他毗舍那。云何復名緣無量總法奢摩他毗舍那。善男子。若緣各別契經(jīng)乃至各別論義。為一團等。作意思惟。當知是名緣小總法奢摩他毗舍那。若緣乃至所受所思契經(jīng)法。為一團等。作意思惟。非緣各別。當知是名緣大總法奢摩他毗舍那。若緣無量如來法教。無量句文字。無量后后慧所照了。為一團等。作意思惟。非緣乃至所受所思。當知是名緣無量總法奢摩他毗舍那。

  世尊。菩薩齊何名得緣總法奢摩他毗舍那。善男子。由五緣故。當知名。一者于思惟時剎那剎那融消一切重所依。二者離種種想得樂法樂。二者解了十方無差別相無量法光。四者所入滿。相應凈分。無分別相恒現(xiàn)在前。五者為令法身得成滿故。攝受后后轉(zhuǎn)勝妙因。世尊。此緣總法奢摩他毗舍那。當知從何名為通達。從何名得。善男子。從初極喜地名為通達。從第三發(fā)光地乃名為得。善男子。初業(yè)菩薩亦于是中隨學作意。雖未可嘆。不應懈廢。

  己十.三地門

  世尊。是奢摩他毗舍那云何夕尋有伺三摩地。三何名無尋唯伺三摩地。云何名無尋無伺三摩地。善男子。于如所取尋伺法相。若有顯領(lǐng)受觀察諸奢摩他毗舍那。是名有尋有伺三摩地。若于彼相雖無鹿顯領(lǐng)受觀察而有微細彼光明念領(lǐng)受觀察諸奢摩他毗

  舍那。是名無尋唯伺三摩地。若即于彼一切法相都無作領(lǐng)受觀察諸奢摩他毗舍那。是名無尋伺三摩地。復次善男子。若有尋求摩他毗

  舍那。是名有尋有伺三摩地。若有伺察奢摩他毗舍那。是名無尋唯伺三摩地。若緣總法奢摩他毗舍那。是名無尋唯伺三摩地。

  己十一.三相門

  世尊。云何止相。云何舉相。云何舍相。善男子。若心掉舉或恐掉舉時。諸可厭法作意。及彼無間心作意。是名止相。若心沈沒或恐沈沒時。諸可欣法作意。及彼心相作意。是名舉相。若于一向止道;蛴谝幌蛴^道;蛴陔p運轉(zhuǎn)道。二隨煩惱所染污時。諸無功用作意。氶心任運轉(zhuǎn)中所有作意。是名舍相。

  己十二.知法知義門

  庚一.知法

  世尊。修奢摩他毗舍那諸菩薩眾知法知義。云何知法。云何知義。善男子。彼諸菩薩由五種相了知于法。一者知名。二者知句。三者知文。四者知別。五者知總。云何為名。謂于一切染凈法中。所立自性想假施設。云何為句。謂即于彼名聚集中。能隨宣說諸染凈義。依持建立。云何為文。謂即彼二所依止字。云何于彼各別了知。謂由各別所緣作意。云何于彼總合了知。謂由總合所緣作意。如是一切總略為一。名為知法。如是名為菩薩知法。善男子。

  庚二.知義

  彼諸菩薩由十種相。了知于義。一者知盡所有性。二者知如所有性。三者知取義。四者知所取義。五者知建立義。六者知受用義。七者知顛倒義。八者知無倒義。九者知雜染義。十者知清凈義。善男子。盡所有性者。謂諸雜染清凈法中所有一切品別邊際。是名此中盡所有性。如五數(shù)蘊。六數(shù)內(nèi)處。六數(shù)外處。如是一切。如所有性者。謂即一切染凈法中所有真如。是名此中如所性。此復七種。一者流轉(zhuǎn)真如。謂一切行無先后性。二者相真如。謂一切法補特伽羅性。及法無我性。三了別真如。謂一切行唯是識性。四者安立真口。謂我所說諸苦圣諦。五者邪行真如。謂我所說集圣諦。六者清凈真如。謂我所說諸滅圣諦。七者正行真如。謂我所說諸道圣諦。當知此中由流轉(zhuǎn)真如。安立真如。邪行真如故。一切有情平等平等。由相真如了別真如故。一切諸法平等平等。由清凈真如故。一切聲聞菩提。獨覺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平等平等。由正行真如故。聽聞正法緣總境界勝奢摩他,毗舍那所挕受慧平等平等。能取義者。謂內(nèi)五色處。若心意識及諸心法所取義者。謂外六處。又能取義亦所取義。建立義者。謂器世界。于中可得建立一切諸有情界。謂一村田。若百村田。若千村田。若百千村田;蛞淮蟮刂梁_呺H。此百此千。若此百千;蛞毁牪恐。此百此千。若此百千;蛞凰拇笾。此百此千。若此百千;蛞恍∏澜。此百此千。若此百千。或一中千世界。此百此千。若此百千;蛞蝗大千世界。此百此千。若此百千。或此拘胝。此百拘胝。此千拘胝。此百千拘胝;虼藷o數(shù)。此百無數(shù)。此千無數(shù)。此百千無數(shù);蛉Т笄澜鐭o數(shù)。百千微塵量等。于十方面無量無數(shù)諸器世界。受用義者。謂我所說諸有情類。為受用故。攝受資具顛倒義者。謂即于彼能取等義。無常計常想倒心倒見倒?嘤嫗闃。不凈計凈。無我計我想倒心俞見倒。無倒義者。與上相違能對治彼應知其相。雜染義者。謂三界中三種雜染。一者煩惱雜染。二者業(yè)雜染。三者生雜染。清凈義者。謂即如是三種雜染所有離系菩提分法。善男子。如是十種當知。普攝一切諸義。

  復次善男子。彼諸菩薩。由能了知五種義故。名為知義。何等五義。一者知事。二者遍知義。三者遍知。四者得遍知果。五者于此覺了。善男子。遍知事者。當知即是一切所知。謂或諸蘊。或諸內(nèi)處。或諸外處。如是一切。遍知義者。乃至所有品類所應知境;蚴浪坠。或勝義故功德故;蜻^失故。緣故。世故;蛏蜃』驂南喙;蛉绮〉裙;蚩嗉裙驶蛘嫒鐚嶋H法界故;驈V略故;蛞幌蛴浌。或分記故。或反問記故;蛑糜浌省;螂[密故;蝻@了故。如是等類。當知一切名遍知義。言遍知者。當知即是能取前二提分法。謂諸念住或正斷等。得遍知果者。謂貪恚癡斷毗奈耶。及貪恚癡一切永斷諸沙門果。及我所說聲聞如來。若共不共。世出世間所有功德。于作證。于此覺了者。謂即于此作證法中。諸解脫智廣為他說宣揚開示。善男子。如是五義當知普攝一切諸義。

  復次善男子。彼諸菩薩由能了知四種義故。名為知義。何等四義。一者心執(zhí)受義。二者領(lǐng)納義。三者了別義。四者雜染清凈義。善男子。如是四義當知普攝一切諸義。

  復次善男子。彼諸菩薩由能了知三種義故。名為知義。何等三義。一者文義。二者義義。三者界義。善男子。言文義者。謂名身等義義者。當知復有十種。一者真實相。二者遍知相。三者永斷相。四者作證相。五者修習相。六者即真實相等品別相。七者所依能依相屬相。八者即遍知等障礙法相。九者即彼隨順法相。十者不遍知等及遍知等過患功德相。言界義者。謂五種界。一者器世界。二者有情界。三者法界。四者所調(diào)伏界。五者調(diào)伏加行界。善男子。如是五義當知普攝一切諸義。

  己十三.知義差別門

  世尊。若聞所成慧。了知其義。若思所成慧了知其義。若奢摩他毗舍那修所成慧了知其義。此何差別。善男子。聞所成慧依止于文。但如其說未善意趣。未現(xiàn)在前隨順解脫。未能領(lǐng)受成解脫義。思所成慧亦依于文。不唯如說亦善意趣。未現(xiàn)在前。轉(zhuǎn)順解脫。未能領(lǐng)受成解脫義。若諸菩薩修所成慧。亦依于文亦不依文。亦如其說亦不如說。能善意趣。所知事同分三摩地所行影像現(xiàn)前。極順解脫已。能領(lǐng)受成解脫義。善男子。是名三種知義差別。

  己十四.智見差別門

  世尊。修奢摩他毗舍那諸菩薩眾知法知義。何為智。云何為見。善男子。我無量門宣說智見二種差別。今當為汝略說其相。若緣總法修奢摩他毗舍那所有妙慧。是名為智。若緣別法修奢摩他毗舍那所有妙慧。是名為見。

  世尊。修奢摩他毗

  舍那諸菩薩眾。由何作意何等。云何除遣諸相。善男子。由真如作意。除遣法相及與義相。若于其名及名自性。無所得時。亦不觀彼所依之相。如是除遣。如于其名。于句于文于一切義。當知亦爾。乃至于界及界自性。無所得時o亦不觀所依之相。如是除遣。

  世尊。諸所了知真如義相。此真如相亦可遣不。善男子。于所了知真如義中。都無有相。亦無所。當何所遣。善男子。我說了知真如義時能伏一切法義之相。非此了達余所能伏。世尊。如世尊說濁水器喻。不凈鏡喻。撓泉池喻。不任觀察自面影相。若堪任者。與上相違。如是若有丕善修心。則不堪任如實觀察所有真如。若善修心堪任觀察。此說何能觀察心。依何真如而作是說。善男子。此說能觀察心。謂聞所成能觀察心。若思所成能觀察心。若修所成能觀察心。依了別真如作如是說。

  己十六.依空譴相門

  庚一.別譴諸相

  辛一.舉能譴空

  世尊。如是了知法義菩薩。為遣諸相。勤修加行。有幾種相難可除遣。誰能除遣。善男子。有十種相。空能除遣。何等為十。一者了知法義故。有種種文字相。此由一切法空能正除遣。二者了知安立真如義故。有生滅住異性相續(xù)隨轉(zhuǎn)相。此由相空及無先空。能正除遣。三者了知能義故。有顧戀身相及我相。此由內(nèi)空及無所得空。能正除遣。四者了知所取義故。有顧戀財相。此由外空能正除遣。五者了知受用義。男女承事資具相應故。有內(nèi)安樂相外凈妙相。此由內(nèi)外空及本性空能正除遣。六者了知建立義故。有無量相。此由大空能正除遣。七者了知無色故。有內(nèi)寂靜解脫相。此由有為空能正除遣。八者了知相真如義故。有補特伽羅無我相。法無我相。若唯識相及勝義相。此由畢竟空。無性空。無性自性空。及勝義空。能正除遣。九者了知清凈真如義故。有無為相無變異相。此由無為空無變異空。能正除遣。十者即于彼相對治空性作意思惟故。有空性相。此由空空能除遣。

  辛二.釋所譴相

  世尊。除遣如是十種相時。除遣何等。從何等相而得解。善男子。除遣三摩地所行影相。從雜染縛相而得解脫。彼亦除遣。善男子。當知就勝說如是空治如是相。非不一一治一切相。譬如無明非不能生乃至老死諸雜染法。就勝但說能生于行。由是諸行親近緣故。此中道理。當知亦爾。

  庚二.總空性相

  世尊。此中何等空。是總空性相。若諸菩薩了知是已。無有失壞。于空性相離增上慢。爾時世尊嘆慈氏菩薩曰。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乃能請問如來如是深義。令諸菩薩于空性相無有夫壞。何以故。善男子。若諸菩薩于空性相有失壞者。便為失壞一切大乘。是故汝應諦聽諦聽。當為汝說總空性相。善男子。若于依他起相及圓成實相中一切品類雜染清凈遍計所執(zhí)相畢竟遠離性。及于此中都無所得。如是名為于大乘中總空性相。

  己十七.能攝門

  世尊。此奢摩他毗舍那。能攝幾種勝三摩地。善男子。如我所說。無量聲聞菩薩如來有無量種勝三摩地。當知一切皆此所攝。

  己十八.因果

  世尊。此奢摩他毗舍那。以何為因。善男子。清凈尸羅清凈聞思所成正見以為其因。世尊。此奢摩他毗舍那以何為果。善男子。善凈心善清凈慧以為其果。復次善男子。一切聲聞及如來等所有世間及出世間一切善法。當知皆是此奢摩他毗舍那所得之果。

  己十九.作業(yè)門

  世尊。此奢摩他毗舍那能作何業(yè)。善男子。此能解脫二縛為業(yè)。所謂相縛及重縛。

  己二十.能障門

  世尊。如佛所說五種系中。幾是奢摩他障。幾是毗舍那障。幾是俱障。善男子。顧戀身財是奢摩他障。于諸圣教不得隨欲是毗舍那障。樂相雜住于少喜足當知俱障。由第一故不能造修。由第二故所修加行不到究竟。世尊。于五蓋中幾是奢摩他障。幾是毗舍障。幾俱障。善男子。掉舉惡作是奢摩他障。忯沈睡眠疑是毗舍那障。貪欲瞋恚當知障。

  己二十一.圓滿清凈門

  世尊。齊何名得奢摩他道圓滿清凈。善男子。乃至所有沈睡眠正善除遣。齊是名得奢摩他道圓滿清凈。世尊。齊何名得毗舍那道圓滿清凈。善男子。乃至所掉舉作正善除遣。齊是名得毗舍那道圓滿清凈。

  己二十二.散動門

  世尊。若諸菩薩于奢摩他毗舍那現(xiàn)在前時。應知幾種心散法。善男子。應知五種。一者作散動。二者外心散動。三者內(nèi)心散動。四者相散動。本者重散動。善男子。若諸菩舍于大乘相應作意。墮在聲聞獨覺相應諸作意中。當知是名作意散動。若于其外五種妙欲諸雜亂相所有尋思隨煩惱中。及于其外所緣境中?v心流散。當知是名外心散動。若由沈及以睡眠。或由沈沒。或由愛味三摩底;蛴呻S一三摩底諸隨煩惱之所染污。當知是名內(nèi)心散動。若依外相。于內(nèi)等持所行諸相作意思惟。名相散動。若內(nèi)作意為緣起所有諸受。由重身計我起慢。當知是名重散動。

  己二十三.治障門

  世尊。此此奢摩他毗舍那。從初菩薩地乃至如來地。能對治何障。善男子。此奢摩他毗舍那。于初地中。對治惡趣煩惱業(yè)生雜染障。第二地中。對治微細誤犯現(xiàn)行障。第三地中。對治欲貪障。第四地中。對治定愛及法愛障。第五地中。對治生死涅槃一向背趣障。第六地中對治相多現(xiàn)行障。第七地中。對治細相現(xiàn)行障。第八地中。對治于無相作功用。及于有相不得自在障。第九地中。對治于一切種善巧言詞不得自在障。第十地中。對治不得圓滿法身證得障。善男子。此奢摩他毗舍那。于如來地。對治極微細最極微細煩惱障及所知障。由能永害如是障故。究竟證得無著無礙一切智見。依于所作成滿所緣。建立最凈法身。

  己二十四.修證菩提門

  世尊。云何菩薩依奢摩他毗舍那勤修行故。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若諸菩薩已奢摩他毗舍那。依七真如。于如所聞所思法中。由勝定心。于善審定。于善思量。于善安立。真如性中內(nèi)正思惟彼于真如正思惟故。心于一切細相現(xiàn)行。當能棄舍。何況相。善男子。言細相者。心所執(zhí)受相;蝾I(lǐng)納相。或了別相;螂s染清凈相;騼(nèi)相;蛲庀唷;騼(nèi)外相;蛑^我當修行一切利有情相;蛘窍唷;蛘嫒缦。或苦集相。或有為相。或無為相;蛴谐O。或無常相。或苦有變異性相;蚩酂o變異性相;蛴袨楫愊嘞;蛴袨橥嘞嗷蛑磺惺且磺幸延幸磺邢。或補特伽羅無我相。或法無我相。于彼現(xiàn)行心能棄舍。彼既多住如是行故。于時時間從其一切系蓋蓋散動善修治心。是已后真如。有七各別自內(nèi)所證通達智生。名為見道。由得此故名入菩薩正性離生生如來家證得初地又能受用此地勝德。彼于先時由得奢摩他毗舍那故。已得二種所緣。謂有分別影像所緣。及無分別影像所緣。彼于今時得見道故。更證得事邊際所緣。復于后后一切地中。進修修道。即于如是三種所緣。作意思惟。譬如有人以其細楔出于楔。如是菩薩依此以楔出楔加行遣內(nèi)相故。一切隨順染分相。皆悉除遣。相除遣故。重亦遣。永害一切相重故。漸次于彼后后地中。如煉金法。陶煉其心。乃至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得作成滿所緣。善男子。如是于內(nèi)止觀。正修行故。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己二十五.引發(fā)威德門

  世尊。云何修行引發(fā)菩薩廣大威德。善男子。若諸菩薩善知六處。便能引發(fā)菩薩所有廣大威德。一者善知心生。二者善知心住。三者善知心出。四者善知心增。五者善知心減。六者善知方便。云何善知心生。謂如實知十六行心生起差別。是名善知心生。十六行心生別者。一者不可覺知堅住器識生。謂陀那識。二者種種行相所緣識生。謂頓取一切色等境界分別意識。及頓取內(nèi)外境界覺受;蛴谝唤袼蚕㈨汈А,F(xiàn)入多定見多佛土。見多如來分別意識。三者小相所緣識生。謂欲界系識。四者大相所緣識生。謂色界系識。五者無量相所緣生謂空識無邊處系識。六者微細相所緣識生。謂無所有處系識。七者邊際相所緣識生。謂非想非非想處系識。八者無相識生。謂出世識及緣滅識。九者苦俱行識生。謂那落迦識。十者雜受俱行識生。謂欲行識。十一喜俱行識生。謂初二靜慮識。十二樂俱行識生。謂第三靜慮識。十三不苦不樂俱行識生。謂從第四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識。十四染污俱行識生。謂諸煩惱及隨煩惱相應識。十五善俱行識生。謂信等相應識。十六無記俱行識生。謂彼不相應識。云何善知心住。謂如實知了別真如。云何善知心出。謂如實知出二縛。所謂相縛及重縛。此能善知應俴心從如是出。云何善知心增。謂如實知能治相縛重縛心。彼增長時積集時。亦得增亦得積集。名善知增。云何善知心減。謂如實知所對治相及重所雜染心。彼衰退時彼損減時。此亦衰退此亦損減。名善知減。云何善知加行。謂如實知解脫勝處及與遍處或修或遣。善男子。如是菩薩于菩薩廣大威德;蛞岩l(fā);虍斠l(fā)。或現(xiàn)引發(fā)。

  己二十六.涅槃受滅門

  世尊。如世尊說。于無余依涅槃界中。一切諸受無余永滅。何等諸受于此永。善男子。以要言之。有二種受。無余永滅。何等為二。一者所依

  重受。二者彼果境界受。所依重受當知有四種。一者有色所依受。二者無色所依受。三者果已成滿重受。四者果未成滿

  重受。果已成滿受者。謂現(xiàn)在受。果未成滿受者。謂未來因受。彼果境界受。亦有四種。一者依持受。二者資具受。三者受用受。四者顧戀受。于有余依涅槃界中。果未成滿受一切已滅。領(lǐng)彼對治明觸生受領(lǐng)受共有;驈捅斯殉蓾M受。又二種受。一切已滅唯現(xiàn)領(lǐng)受明觸生受。于無余依涅槃界中。般涅槃時。此亦永滅。是故說言于無余依涅槃界中。一切諸受無余永滅

  爾時世尊說是語已。告慈氏菩薩。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善能依止圓滿最極清凈妙瑜伽道。請問如來。汝于瑜伽已得決定最極善巧。吾已為汝宣說圓滿最極清凈妙瑜伽道。所有一切過去未來正等覺者已說當說皆亦如是。諸善男子若善女人皆應依此勇猛精進當正修學。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日:

  于法假立瑜伽中,若行放逸失大義。

  依止此法及瑜伽,若正修行得大覺。

  見有所得求免難,若謂此見為得法。

  慈氏彼去瑜伽遠,譬如大地與虛空。

  利生堅固而不作,悟已勤修利有情。

  智者作此窮劫量,便得最上離染喜。

  若人為欲而說法,彼名舍欲還取欲。

  愚癡得法無價寶,反更游行而乞。

  于諍諠雜戲論著,應舍發(fā)起上精進。

  為度諸天及世間,于此瑜伽汝當學。

  爾時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于是解深密法門中當何名此教。我當云何奉持。佛告慈氏。此名瑜伽了義之教。于此瑜伽了義之教。汝當奉持。說此瑜伽了義教時。于大會中有六百千眾生。發(fā)阿

  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三百千聲聞遠塵離垢。于諸法中得法眼凈。一百五十千聲聞諸漏永盡心得解脫。七十五千菩薩。獲得廣大瑜伽作意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