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諦是什么?苦集滅道內(nèi)容
苦諦的內(nèi)容
無常變壞的依正二報,使眾生造業(yè)受苦。世間法就是無常的,不斷在變化,中國的《易經(jīng)》稱它為「生生不已」,在佛法則是「生滅不已」。因為在生的同時,已經(jīng)有了滅的、壞的現(xiàn)象,事實上,生滅是一體的兩面,同時進行。無常的現(xiàn)象,可分三類的四相,來解釋說明:1.生住異滅;2.生老病死;3.成住壞空。如果知道苦的原因就是因為無常,無常就是無我,若能實證現(xiàn)量的無我空性,就可以從苦因及苦果得到解脫。
苦的層次有三等
苦苦是因不能自主而又不得不感受種種苦楚。由于自我的不安定性,便無法做自己身心的主人,更無法做環(huán)境的主人。因為一切現(xiàn)象都以因緣而產(chǎn)生無常的變化,不論是身、心、環(huán)境,都不是自我所能掌控的,所以很苦,這就是苦苦。
也許有人不相信,認為自我的身心怎么可能無法由自我掌控呢?這在平?赡芨杏X不到,可是當你在理智和感情產(chǎn)生矛盾、沖突時,就會天人交戰(zhàn),相當?shù)貟暝,這是自心不能自主。身體也是一樣,只要當你咳嗽、感冒、頭痛生病時,身體往往就不聽你的指揮了。
許多人喜歡控制環(huán)境,這可能嗎?對自然現(xiàn)象來說,希望它不要刮臺風、不下暴雨、不出炎陽,要它經(jīng)常風調(diào)雨順、陰晴適時、涼暖適中,這雖理想但卻做不到的。對人際關系來說,希望某人能聽你的指揮,由你來管,或者某些人是你的靠山,是你所要倚靠的,偶爾運氣好似乎是做得到,但大多數(shù)是不可靠的。類似這些不如心意的期待,往往多過稱心如意的事;因為不自由,所以就是苦。
我經(jīng)常遇到一些在家、出家的弟子,認為我就是他們所要倚靠的對象。他們會說:「師父呀!你要保持健康,我們以后就靠你啦!」我說:「阿彌陀佛!我靠的是佛法,你們也應當靠佛法!如果靠我個人,一旦我死了以后,你們又靠誰呢?」他們還會再說:「師父!你可不能死!我們還是要靠你的!」唉!這些人真是愚癡,光想靠別人,結果一定受苦;唯有親近善知識而自己修持佛法,才能離苦。
壞苦是說一切現(xiàn)象,均是無常,不能持續(xù)永久,故名為壞。這是由于身心世界,經(jīng)常變幻而不能保持,故使你受苦,名為壞苦。無常即是壞,這個壞,不等于是破壞,而是變易、變化、變形、變質(zhì)、變量;今天的人、事、物,今天的環(huán)境,到了明天就會有變化的。所以壞是過程,未必是終結,世間一切現(xiàn)象,沒有最先的起點,也沒有最后的終點,它們不可能停留在某一個狀態(tài),永遠是在過程之中。
每一個過程,又會有不同的因緣發(fā)生,就會產(chǎn)生不同的結果。有些人認為自己是得到了、完成了、成功了;其實,得到也好、完成也好、成功也好,這只是另一個壞苦的開始。譬如說,一對結婚多年的夫婦,最后不是你先走,就是另一半先走,這就是無常的過程,也叫壞苦。你如無法悟透這個變易的過程,便會經(jīng)歷永無休止的壞苦的煎熬。行苦此行是五蘊中的行蘊,行蘊有造作、遷流的功能;造作是制作、產(chǎn)生,遷流則是生滅的變化。也即是說,世間的一切有為有漏諸法,都不能離開因緣生滅、造作遷流。一般人,都喜歡順利,不歡喜不順利?墒遣徽摵檬隆氖,永遠都在生住異滅,造作遷流,無法靜止下來,這就是「行苦」。
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它們是人的生命的全部。五蘊包括心法及色法,也就是心理部分和物質(zhì)部分。心理部分又分為心王及心所,受、想、行蘊屬于心所,識蘊是心王;識是分別心、認識心,從認識心、分別心所產(chǎn)生的心理現(xiàn)象,名為心所,是屬于心王的心理的活動。因此,沒有心王,就無法產(chǎn)生心所。不過在原始佛典中,尚未把心理活動,分析成為心王及心所,只以五蘊的后四蘊,涵蓋了一切的心王及心所。
這里所講的行苦,是指極微細的意識狀態(tài),一般人如果能修到無想天,或是修到無色界的非想非非想處定,此時,雖然已經(jīng)沒有物質(zhì)的色蘊,已經(jīng)沒有情緒等的心理活動,但是仍在三界之中,還是有一個心意的生滅起伏和遷流變化,行苦依然在運作。入滅盡定,往非想天,即停止六識的心心所法,極長七日不出定,亦名滅受想定。至第四果,出三果,便離五蘊盛苦。
若以三苦和三界相配而言,欲界的眾生,都俱有苦苦、壞苦、行苦的三苦;色界的眾生是在禪定中,只有壞苦和行苦;到了無色界時,便只有行苦。那是由于苦苦是最粗重的,其次是壞苦,所以欲界的眾生,能了解到苦苦、壞苦,至于行苦最微細,則不易體會;到了色界的眾生,知道有壞苦,也能體會到行苦;進入色界的無想天以及到了無色界的眾生,已進入無想非無想的深定中,苦苦、壞苦俱無,只有行苦還在,由于尚未出離三界,當他出定時,又會回到被稱為萬丈紅塵的煩惱世界了。
苦的種類有八項
三界眾生,所受苦的種類有八項,即是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以及五蘊熾盛苦。八苦之中,欲界的眾生只能感受到前面的七苦,到了色界及無色界時,才能感受到第八苦(五陰盛)中的行識兩蘊所招致的苦,例如行苦,即是五蘊之一。第八苦總括了前面的七個苦,也即是前七苦的總結。新譯五蘊舊譯為五陰,此苦有二義:1.就苦而言,人皆各具五蘊,因而眾苦熾盛;2.由于具有五蘊之器的身心世界,盛滿眾苦,故名五蘊熾苦。
五蘊,在《阿含經(jīng)》及《阿毗達摩》,稱作五取蘊。為何被稱為五取蘊?因為五蘊的產(chǎn)生,就是由于執(zhí)取貪、瞋等煩惱,故稱五取;又因為五蘊能夠生起煩惱,故名五取蘊。換句話說,因為有煩惱,故產(chǎn)生五蘊之現(xiàn)象;因為有五蘊,故產(chǎn)生煩惱之執(zhí)著;互相執(zhí)取,互相依存,彼此糾纏。因此,凡夫所處的環(huán)境,稱為娑婆世界,不斷地由五蘊執(zhí)取煩惱,由煩惱生起五蘊。只要五蘊還在產(chǎn)生活動,不斷地生滅,就是在三界之中的凡夫,受苦連連。
五取蘊,即是眾生,即是苦諦,即是世間,即是三界。當此五取蘊不熾盛時,就沒有眾生,就沒有苦諦,就沒有世間,就沒有三界。《心經(jīng)》云:「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剐蘖暦鸱ǘ_啟般若智慧的目的,就是要我們照見「五蘊皆空」,就是要令凡夫眾生從五取蘊的熾盛之苦,得到解脫。
苦的四相
釋迦牟尼佛以智慧之眼看到了苦的事實,就從諸苦獲得解脫。他知道苦的當下有四種相,即為四法印,證了四法印,即得解脫,即得涅槃。
四法印就是苦及離苦的道理,那就是:諸行(行蘊)無常、諸法無我、有受皆苦、涅槃寂靜(空),簡言之即是無常、無我、苦、空。若不覺悟諸行無常,就是苦;若已覺悟諸行無常,無常即是空,空即是無我。若就無常、空、無我的三相而言,是三法印,若加上苦相,即為四法印,也即是苦的四相。若證悟此苦的四相,就能通達佛法,滅一切苦而得涅槃樂。
若從愚癡眾生的立場來看,苦就是苦。若以佛的智慧來看,諸行無常,諸苦亦是無常,苦既是無常,也即是空、也是無我的,既已無我,那還會有什么苦呢?
經(jīng)常我的弟子們在起煩惱時,我問他們:「佛法聽到哪里去了啊?」他們的回答則是:「師父!我都聽懂了,無常、無我、苦、空,但是我的苦卻是真的,我愚癡、我生氣、我沒辦法!」唉!眾生真是可憐,明明知道自己愚癡,還是不愿放下,讓自己一直愚癡下去。
集諦的內(nèi)容
常常聽到有人這么說:「這個世界真不公平,我這輩子什么壞事也沒做,為什么惡運會臨到我身上?」于是怨天、怨神、怨佛菩薩們不長眼睛,使他們受苦受難。這些人若是聽了集諦的道理之后,大概就不會再這么想了。
使眾生引起世間苦果的原因,便是苦集諦。眾生在世間,是由果報的「種子識」牽引而來。所謂果報,又分有華報、果報、余報以及因果同時之報。所謂華報,是即生造業(yè)即生受到若干報應;所謂果報,是造什么業(yè)因,來生中必受主報;所謂余報,是在受了果報之后,轉生之后,仍受余勢之報;所謂因果同時之報,是在造作業(yè)因的當下,就已經(jīng)得到了某種程度的報應,此如華嚴宗所說的「因【目*亥】果海,果徹因源」,乃是同時因果論。多半的人,因為只能看到這一生,所以不相信生命是在過去無量劫之前,就一次一次的有了。事實上,現(xiàn)前的生命,僅僅是無量的生死過程之中,一個小小的片段而已;凡夫在一生一生的生死流轉中,繼續(xù)造業(yè),又繼續(xù)受苦報下去。
「果」有苦有樂,眾生對于幸運的事,會很驕傲的認為是自己聰明、運氣好;遇到困難時,就會怨天尤人地覺得很倒楣。卻沒有想到,受苦與享樂,都有其原因。多半的原因并非是這一生造的,而是在無量生以來所造的種種業(yè),累積到現(xiàn)在這一生,得到了果報。知道了這個道理,便是接受了集諦的意義,遇到快樂、幸運的事,不會驕傲、得意忘形;遇到倒楣、痛苦的事,不會失望、埋怨。這就能從諸苦得到解脫了。
集諦以「業(yè)」為正因
業(yè)以「思」為體,能發(fā)動根本意志,而形成身、口、意三業(yè)。集是集合與聚集的意思,集合了因和緣,聚集了苦的因及苦的緣;因就是業(yè),緣則是煩惱,使得煩惱和業(yè)相輔相成,因緣和合而造成集諦的事實,完成集諦的內(nèi)容。有了集諦,就必須接受苦的果報。
集的本體及其所依靠的,稱之為「業(yè)」,至于業(yè)是如何產(chǎn)生的?是以「思」的心所為體,思的心所又分為兩階段,一個是「思業(yè)」,另一個為「思已業(yè)」。所謂「思業(yè)」,就是意念或心念的作用,它只是思考,而沒有實際的行動;所謂「思已業(yè)」,則是一邊思考,一邊正在進行,但沒有善與惡的性質(zhì)及道德標準的問題。
業(yè)有表業(yè)(作業(yè))及無表業(yè)(無作業(yè))兩種。「表業(yè)」有身、口、意三種形態(tài),那就是身口意、意身口、意口身。只用「意」業(yè),就是叫「思業(yè)」,意業(yè)跟口業(yè)或是身業(yè)同時進行時,叫做「思已業(yè)」。思業(yè)雖然是沒有表現(xiàn)出來的「無表業(yè)」,但是它會形成一種力量,這種力量稱之為業(yè)力。譬如你不斷地想要殺人,當業(yè)的力量推動時,你就會形成趨向于殺人的行為。因此,雖然僅僅是無表業(yè)或思業(yè),事實上雖沒有做什么壞事,但是,還是要懺悔。佛說:「南閻浮提的眾生,舉心動念,無非是業(yè),無非是罪!鼓祥惛√峋褪潜娚〉倪@個世間,凡夫眾生的舉心動念,都是自私自利的,因此而會造種種業(yè),若不及時懺悔也就會造種種苦的業(yè)因了。
業(yè)的性質(zhì),有三種分類法:1.善業(yè)、惡業(yè)、非善非惡的無記業(yè);2.黑業(yè)及白業(yè);3.煩惱業(yè)及清凈業(yè)。
集諦以「煩惱」為助緣
促使業(yè)的成熟者,即是無明煩惱。而集諦的業(yè),是如何造作的呢?它一定跟煩惱相應,是故煩惱即是產(chǎn)生種種業(yè)的助緣;若沒有煩惱,便不會造業(yè);「思」如果跟煩惱不相應,就不會造成煩惱業(yè),也不會變成集諦。無明,就是沒有智慧的光明,它是混亂的心、情緒波動的心﹔自私而沒有智慧的心,又稱為煩惱。
煩惱大約分做三類:
。ㄒ唬└緹⿶赖牡谝活,原來只有貪、瞋、癡三個,稱為三毒,再加慢及疑,成為五個,叫做修惑,又叫思惑。是從無始以來累積所成煩惱的根,要到修道位才能分分地斷,至證無學道位,全部斷盡;初、二、三果的有學道位即是修道位,第四阿羅漢果是無學位。
在見道前的方便位時,這五個根本煩惱是「伏」而不「斷」,伏就是不現(xiàn)行;也就是在方便位中的凡夫,只能伏煩惱,到了初果有學位,便開始斷此思惑煩惱,到了第四果方能斷盡思惑。
。ǘ└緹⿶赖牡诙,總名為惡見,又稱不正見,又名見惑。惡見之中又分為: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五個,是從無始以來,以及這一生所學習、經(jīng)驗而得到的看法想法,在初果見道位就可以斷盡。
。ㄈ┯筛緹⿶姥苌鰜淼姆N種煩惱,是名枝末煩惱,有無量數(shù)。根本煩惱主要的類別分成貪、瞋、癡、慢、疑、惡見的六大類,枝末煩惱即為六個根本煩惱之眷屬,由根本而產(chǎn)生枝末;也就是說,只要根本煩惱消除了,枝末煩惱自然消失不起。譬如貪是根本煩惱,與它相應的有欲、愛、取,即為枝末煩惱;瞋煩惱是根本煩惱,與它相應的有恨、嫉、忿怒,即為枝末煩惱。
如果不修道,煩惱永遠在,有煩惱就會持續(xù)造業(yè)。從六個根本煩惱所產(chǎn)生的枝末煩惱有無量數(shù),所以稱為八萬四千個塵勞門,也就是有八萬四千個解脫道法的障礙門;因此,要修八萬四千個法門,來對治這八萬四千個煩惱。不過,八萬四千實在是太多了,我們只要先抓住這見思二惑的六個根本煩惱,做對治的工夫就可以了。
集諦便是由煩惱的惑,造生死的業(yè),再招致無常的苦。煩惱,使心產(chǎn)生「思業(yè)」及「思已業(yè)」,然后變成意業(yè)、口業(yè)和身業(yè),造業(yè)完成之后,就有了生死的業(yè)因,招致生死的果報。
集諦即是十二因緣的「有」
「有」是隨增義,即是隨順增上,這一生造了種種的業(yè),因此有了業(yè)的力,準備下一生再去受報!赣小沟囊馑,即為「隨增」,是隨著、順著業(yè)力而增上生死的果報,也就是隨順著業(yè)力,而增上煩惱所形成的生死事實。
隨順增上又分兩類:(一)相應隨順增上:即是與煩惱相應俱起的心及心所,隨順增上其力。(二)所緣隨順增上:即是煩惱與所緣之境,隨順而增上其力。
因為有這兩種隨順增上,對內(nèi),是隨順自己的心及心所的活動;對外,則隨順外邊的環(huán)境而遷流,因此產(chǎn)生煩惱而造業(yè),就變成了「有」,「有」就是集諦。
滅諦的內(nèi)容
滅諦即是斷有漏的苦因苦果,而得無礙自在的解脫道!笢纭乖诖颂巵碚f,是名詞而非動詞,它是已經(jīng)完成了修道的過程,以及斷除了煩惱,進入了涅槃寂靜。照理應該是先要用修道的方法,來滅除苦的事實,由修道而滅苦,滅字就變成動詞而非名詞。因此,這里的意思是說,只要「集」斷了,也就是只要不再造作苦的業(yè)因,苦的果報也自然沒有了。所以講完集諦,就講滅諦,是正確的。
因此,真正了解了苦及苦之現(xiàn)象時,也會同時了解到集諦;也就是說,已經(jīng)知道苦果是由于制造了苦因的關系,既知苦果來自苦因,受苦之時,心境也會相當平靜而甘之如飴,不以為苦了。
如果,不知道苦因是出于自作,就不愿意接受苦果,在受苦的時候,就變成了苦上加苦。同樣的事,你若認為是你應該接受的,是理所當然而心甘情愿的,接受之時就不會覺得是在受苦,此時,你就已從苦因苦果得到解脫。
譬如說,打坐是件滿痛苦的事,又不是你的意愿和興趣,卻被老師要求坐著不可動,那就是受苦了。如果是出于你的興趣,雖知會有一點腿痛,還是愿意去打坐,因為知道打坐對你有好處,雖然腿及背還是會痛,卻不算是苦了,這也算是苦「滅」的一個比喻。
滅諦即是實證無我的空性
實證空性,了生脫死,證得阿羅漢位,正所謂:「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后有!故裁唇凶鰧嵶C無我的空性?世間任何的現(xiàn)象,都是因緣和合而產(chǎn)生的,任何一個現(xiàn)象,只要另外加了一個因緣,那個現(xiàn)象就會改變,變得或好或壞;或者變得更圓滿,或者變得更殘破,乃至變得沒有了。但是,最圓滿的事物,在這個世間法中,是從來未曾出現(xiàn)過的,因為到最圓滿時,實際上已經(jīng)開始衰退。因此,任何一樣事,任何一個現(xiàn)象,都是因緣生,因緣滅。因緣而產(chǎn)生的變化,是沒有一定的、沒有永恒的、沒有不變的,它們的性質(zhì)隨時都會隨著新的因緣而起變動,因此說諸法的自性即是空性。
「我生已盡」,是已出離三界的生死;「梵行已立」,是應修清凈的身口意三業(yè),已經(jīng)圓滿;「所作已辦」,是應斷的煩惱,已經(jīng)全部斷除;「不受后有」,是從此之后,不再接受任何善惡果報。這四句話是形容阿羅漢所證果位的標準用語,若尚未證涅槃,絕對不會以此四語稱贊。
滅諦即是從十二因緣的逆觀成就與滅觀成就
若從十二因緣的順觀成就及生觀成就而言,即知苦果及苦因為何物;若由順觀及生觀轉為逆觀及滅觀成就,則出三界、離五蘊、入涅槃。
十二因緣,是指凡夫生命過程中之流轉現(xiàn)象,從無明開始,接著是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等十二個階段。
逆觀、順觀是什么呢?逆觀是講無,順觀是講有!疙樣^」是說,緣無明所以有行;緣行,所以有識;緣識,所以有名色;緣名色,所以有六入;緣六入,所以有觸;緣觸,所以有受;緣受,所以有愛;緣愛,所以有;緣取,所以有有;緣有,所以有生;緣生,所以有老死。知道順觀之后,就曉得生死之苦是怎么來的,生命受苦的原因是怎么一回事。
「逆觀」是從無明觀起,因無無明,故行亦無,無行故識亦無,無識故名色亦無,無名色故六入亦無,無六入故觸亦無,無觸故受亦無,無受故愛亦無,無愛故取亦無,無取故有亦無,無有故生亦無,無生故老死亦無。
此順逆、生滅二觀,亦即《阿含經(jīng)》所說:「此生故彼生,純大苦聚集;此滅故彼滅,純大苦聚滅!
如何使得逆觀成就?首由無明著手。無明是沒有智慧、知見不正,所以起煩惱心造種種業(yè)。八正道中的第一個項目是正見,乃是要以正見來指導人類,使之開啟無我的智慧,以智慧之明來破煩惱的無明,無明若滅,乃至老死也滅。生滅滅已,即證涅槃而登阿羅漢位。
滅諦即是涅槃
斷盡煩惱,解脫生死,即為涅槃,涅槃就是寂滅。煩惱不動,是為寂,煩惱不起,是為滅。根據(jù)原始的佛法,涅槃有兩類:
(一)有余涅槃:即是在現(xiàn)生中從煩惱之苦獲得解脫,不為情動,不受境遷。但是,業(yè)報的身體依舊活著,尚未舍報舍壽。就像釋迦牟尼佛于菩提樹下成道之時,已經(jīng)滅卻一切煩惱,但是他的身體還是留在人間四十九年,做為弘揚佛法的工具。又如佛陀的阿羅漢弟子們,共有一千多人,他們于斷除煩惱之后,肉體并沒有死,一樣有冷、熱、病、痛的果報,這就是「有余涅槃」。
。ǘo余涅槃:即是阿羅漢們于此身死后,不再流轉生死,一旦舍報,便從此不再來到世間,不再接受任何生命的果報體;從此以后,進入寂滅,不再出現(xiàn)。故稱為「無余涅槃」。
滅諦即是無學位
。ㄒ唬┬四諦十六行相證初果,即入見道位,自此而歷二果及三果,均名有學果位。(二)斷三界惑盡證真諦之理,登第四阿羅漢果位,名為無學位。只有到了無學果位,方真解脫自在,才能稱之為進入涅槃。
道諦的內(nèi)容
(一)佛陀所說、所制的一切正法律,又名真諦法、中道法、解脫法,都是道諦。(二)不苦不樂的中道行,便是道諦。(三)八正道即是中道行。
。ㄋ模┱拧⒄、正知見的正法,便是道諦。(五)由八正道統(tǒng)合為戒定慧,由戒定慧衍為六波羅蜜,乃至所有一切佛道品法,都是道諦。
道諦,具體的基礎是八正道,就是不苦不樂的中道行;唯修中道行,才得真解脫。八正道共有八個項目,修持八正道,就可以滅除苦因苦果。
修道是漸漸修的,修到多少程度,就能減滅多少苦;漸漸的修,漸漸地減少痛苦的感受以及煩惱的困擾。修習八正道,宜配合五種增上:信增上、施增上、戒增上、定增上、慧增上。
八正道與中道善法、真諦法、解脫法等的關系
正見是依三法印而知四圣諦,明十二因緣。此即是根據(jù)正見,對四圣諦、十二因緣起信心,叫做正信。若沒有正見的信心,便是迷信。
正志(正思惟)是思惟四諦之理,不起三毒,意業(yè)清凈。正思惟又稱為正分別,意思是說對四圣諦考察又考察,了解又了解,不斷地思惟、考察,面對著苦的結果,然后知道苦的原因是什么,不斷地想著應該要修中道行來滅苦。
正業(yè)(行)即是遠離五惡行,也就是受持五戒。這個業(yè)不是工作的職業(yè),而是身口意的行為之意,也就是說要遠離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用酒等五種惡行。
正語即是遠離口業(yè)的四惡行──兩舌、惡口、妄言、綺語。
正命即是遠離五種邪命,戒除不正當?shù)纳罘绞,離開五種不當?shù)闹\生方式:
(一)詐現(xiàn)奇特:用欺詐的手段,裝著使人感覺到你真有一套本事。
。ǘ┳苑Q功德:為了得到職業(yè)、地位而贊嘆自己夸張自己是位偉大的人物,譬如告訴人家說自己有神通,或者說自己是最了不起的一位修行人等。
(三)咒術占卜:為了幫人賺錢、找對象,而用咒術、占卜替人算命看相。
。ㄋ模┐笱詨颜Z:說大話,告訴他人說自己會做總統(tǒng),或在多少年之內(nèi),能做大事業(yè)、賺大錢,使人聽了之后,就先給他錢來支助他。
(五)彼此標榜:兩人以上,彼此互相標榜,其目的是希望得到金錢、名望、地位、權力等。
正勤即是修四正勤,亦即:未斷之惡令斷,已斷之惡令不復起;未修之善令修,已修之善令增長。
正念即是修四念處,亦名為四念住。這個念是方法而非妄念,有了方法之后,心念就會止于一境,其方法有: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念施等六念,以六念為基礎而修四念住,即為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由修四念住而進入八正道的「正定」。
正定即是包括七方便及十六特勝的修定方法。七方便是:五停心、別相念、總相念,稱為三賢位;暖、頂、忍、世第一,稱為四善根位。相加起來,名為七方便,也就由此而入見道位,名為初果圣者。十六特勝是:知息入、知息出、知息長短、知息遍身、除諸身行、受喜、受樂、受諸心行、心作喜、心作攝、心作解脫、觀無常、觀出散、觀離欲、觀滅、觀棄舍,十六特勝勝于四念住的觀身不凈法,是由觀息而歷十六層次,即入見道位,名為初果圣者。
結論:四圣諦與十二因緣的關系
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等七項為苦的事實,即是苦諦;無明、行、愛、取、有等五項則為苦的原因,即是集諦;因集諦而有苦諦,苦集二諦是為順觀,順觀是知道無明,最后才有生、老死?嗟脑蚓褪羌,由集而苦,變成了順觀,生死流轉由此而來。
滅是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以此類推,直到生滅故老死滅,這是滅諦,逆觀十二因緣就是滅諦。如果無法以逆觀十二因緣得成就,修習八正道也能夠達成滅生死的苦。因此,逆觀十二因緣,事實上就是道滅二諦,或是滅道二諦。
四圣諦與三法印的關系
「諸行無!辜啊钢T法無我」,便是離苦、斷集、修八正道的三種圣諦;「涅槃寂靜」,便是苦滅圣諦。
- 上一篇:佛教中增強記憶力和定力的方法
- 下一篇:中國漢地佛塔有什么特點?
- 最全的燒香圖解,燒香有何含義與講究?
- 皈依之后需要注意什么嗎 皈依佛門后的注意事項
- 開天眼后究竟能看到什么?
- 楞嚴咒簡介,什么人不能念楞嚴咒?
- 常犯邪淫者得十種苦報 從婚后出軌事件看出的因果報應
- 地藏經(jīng)簡介,地藏經(jīng)主要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簡介,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講什么?
- 佛教基礎知識
- 最簡單的三皈依儀式-如何授三皈五戒居士儀軌
- 持咒打坐的方法 持咒打坐的姿勢圖
- 為什么要學佛?有什么用呢?
- 心經(jīng)簡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內(nèi)容介紹
- 心經(jīng)入門
- 2020年佛教節(jié)日一覽表
- 佛教唱贊時法器打法
- 什么是佛教?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佛的定義呢?
- 為什么要燒香拜佛?燒香的含義是什么?
- 什么是咒語?佛教最神奇的九個咒語
- 佛教名詞
- 準提咒簡介,準提咒功德及妙用
- 學佛前要了解的基本內(nèi)容
- 佛教和印度教的區(qū)別
- 持咒是什么意思?如何持咒?
- 佛咒入門
- 文殊菩薩心咒簡介
- 皈依是什么意思?皈依三寶又是什么意思?
- 誦經(jīng)有訣竅嗎?誦經(jīng)的十二條訣竅
- 初入佛門該怎樣修行?
- 在家燒香有什么講究?一些禁忌千萬不要觸碰!
- 皈依證怎么辦理?辦皈依證后的忌諱是什么?
- 女眾出家前須知,一生只有一次出家機會
- 往生咒簡介,念往生咒要注意什么?
- 給去世的人上香的規(guī)矩
- 楞嚴經(jīng)簡介,楞嚴經(jīng)大致在講什么?
- 求佛有沒有用?為什么說佛菩薩可以保佑人?
- 觀自在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清心咒簡介
- 涅槃是什么意思?涅槃的四種分類分別指什么?
- 心底的亮色
- 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 說起來容易,活起來不容易
- 人生總在成長
- 抬頭是天,腳下是路
- 偈語是怎樣形成的?
- 一路走來一路忘
- 因為哭過,笑才燦爛
- 假如生命能夠穿越
- 無論過去將來多美,記得珍惜眼前
- 日子還長,你要好好走
- 往事一壇老咸菜
- 對人生最好的表白
- 突然白頭,且斷妄想
- 幽默是智慧的光芒在閃現(xiàn)
- 好心情為生活著色,用好心情迎接每一天
- 心在風中,望紅塵種種
- 人生轉瞬即逝,不如憐取眼前人
- 人生有哪些來源?
- “忍”是一種擔當,忍之為德,在于負重
- 人生有什么體驗?
- 如何才能做個名副其實的“觀自在”?
- 人要放大一些什么?
- 精神的營養(yǎng)
- 知足的意義
- 謙虛是待人處世一種不卑不亢的態(tài)度
- 煩惱都是自找的
- 人生最大的幸福是放得下
- 開發(fā)心地,幫助自己、幫助他人
- “期待”對人生有什么重要?
- 從今天做起,凡事把握當下、活在當下
- 如何決定人生的方向?人生方向的原則
- 人生的“路”
- 居家生活中,如何保持一顆歡喜心?
- 佛教的這六事為什么能讓人得度?
- 人生八不可
- 人生真的有“十全”嗎?十全人生
- 三品人生,你要過哪一品的人生呢?
- 怎樣美化人生?
- 如何評價一個人?
- 佛教基礎知識
- 心經(jīng)入門
- 佛教名詞
- 佛咒入門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地藏經(jīng)入門
- 怎樣讀懂佛經(jīng)
- 佛教基本教義
- 佛咒簡介
- 楞嚴經(jīng)入門
- 妙法蓮華經(jīng)入門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入門
- 十小咒入門
- 佛教修行及戒律
- 藥師咒入門
- 六字大明咒入門
- 無量壽經(jīng)入門
- 華嚴經(jīng)入門
- 藥師經(jīng)入門
- 阿彌陀經(jīng)入門
- 佛教僧侶與居士及其源流
- 普賢行愿品入門
- 佛經(jīng)簡介
- 虛云法師入門
- 六祖壇經(jīng)入門
- 佛教傳播與發(fā)展
- 楞伽經(jīng)入門
- 圣嚴法師入門
- 宗派簡介
- 凈慧法師入門
- 解深密經(jīng)入門
- 佛經(jīng)入門
- 濟群法師入門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入門
- 法增法師入門
- 昌樂法師《人生是道場》
- [星云大師]修橋鋪路又齋僧,戒殺放生第一因的解釋
- [普洱茶]普洱茶“越陳越香”嗎?
- [華嚴經(jīng)]寧受無量苦,得聞佛聲音,不受一切樂,而不聞佛名
- [禪宗典藏]《祖堂集》的價值何在?
- [生活故事]信徒的捐贈
- [哲理故事]眼睛不要總是睜得那么大
- [佛與人生]心底的亮色
- [佛學常識]偈頌的術語
- [星云大師]滾滾紅塵古路長,不知何事走他鄉(xiāng)的解釋
- [六祖壇經(jīng)]《壇經(jīng)》中對于“不二法門”是如何解釋的?
- [紅茶]滇紅工夫茶屬于什么茶?
- [禪宗公案]騎牛覓牛是什么意思?
- [生活故事]舍得舍得有舍有得
- [哲理故事]藍天白云常自在,行云流水心無礙
- [佛與人生]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 [佛學常識]偈頌有哪些形式?偈頌的形式
- [星云大師]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