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利語匯解 六、道果
巴利語匯解 六、道果
弟子:巴利語sàvaka,直譯作聲聞,意謂通過聽聞佛陀音聲言教而修行、證果的弟子。
如果依勝義諦,只有證悟道果的圣弟子(四雙八輩)才能稱為“聲聞”;但若依世俗諦,則包括只要受了三皈五戒的所有僧俗佛教信徒皆可稱為弟子。
入流:又作至流,四種圣果中的初果,為巴利語sotàpanna的直譯。sota, 意為流,河流;àpanna, 意為已進入,已到達。入流即已進入圣道之流,必定流向般涅槃。
《增支部·第十集》注中說:“入流者,為已進入圣道之流。”(sotàpannà'ti ariyamaggasotaü àpannà.) (A.A.10.64)
以上是就圣果位而言的。若就圣道位而言,巴利語則為sotàpatti。sota (流) + àpatti (進入,到達),中文也譯作入流。在圣典中也常作sotàpattiphala- sacchikiriyàya pa?ipanna, 直譯作“為現(xiàn)證入流果的已行道者”或“正進入證悟入流果者”。
入流圣道能斷除最粗的三種結:
①、執(zhí)著實有我、我所、靈魂、大我、至上我存在的“有身見”(sakkàya di??hi,又作身見,我見,邪見,薩迦耶見);
、、執(zhí)著相信修持苦行、祭祀、儀式等能夠導向解脫的“戒禁取”(s?labbattaparàmàsa);
③、對佛法僧、戒定慧、三世因果及緣起的“疑” (vichikicchà)。
同時,入流道智也能斷除一切強得足以導致投生至四種惡趣(地獄、畜生、餓鬼、阿蘇羅)的貪瞋癡,以及所有尚未產(chǎn)生四種惡趣果報的惡業(yè)。因此,初果入流圣者不可能再墮入四惡趣。對于漫長的生死旅途來說,入流圣者已經(jīng)走近了輪回的終點,他們的未來世將只投生于人界與天界兩種善趣當中,而且次數(shù)最多不會超過七次。也即是說:入流圣者將于不超過七次的生命期間,必定能得究竟苦邊,趣無余依般涅槃,絕不會再有第八次受生。
在圣典中常如此描述入流圣者:
?ti??aü saüyojanànaü parikkhayà sotàpanno hoti avinipàtadhammo niyato sambodhiparàya?o'ti.?
“滅盡三結,成為入流者,不退墮法,必定趣向正覺。”
漢傳佛教依梵語srota-àpanna音譯作須陀洹、窣路多阿半那、窣路陀阿缽囊等。
一來:四種圣道果的第二種,為巴利語sakadàgàmin的直譯。為sakid (一次) + àgama (來,前來) + in (者, …的人)的組合。意為再回來此世間結生一次。
《中部·若希望經(jīng)》注中說:“一來者,為回來一次。”(sakadàgàm?'ti sakiü àgamanadhammo.) (M.A.1.67)
《人施設論》注中說:“再回來結生一次者,為一來。”(pa?isandhivasena sakiü àgacchat?'ti sakadàgàm?.) (Pp.A.34)
在《人施設論》中說:
?Katamo ca puggalo sakadàgàm?? Idhekacco puggalo ti??aü saüyojanànaü parikkhayà, ràgadosamohànaü tanuttà sakadàgàm? hoti, sakideva imaü lokaü àgantvà dukkhas- santaü karoti Y ayaü vuccati puggalo `sakadàgàm?'.?
“哪一種人為一來者?于此,有一種人滅盡三結,貪瞋癡減弱,成為一來者,只來此世間一次即作苦之終結。這種人稱為‘一來’。”(Pp.34)
一來圣者在初道時已斷了有身見、戒禁取、疑三結,于今又減弱了較粗的欲貪、瞋恚與愚癡,最多只會再回來此欲界世間受生一次,即盡苦邊。一來圣者偶然還會生起一些較輕的煩惱,但并不會時常發(fā)生,同時它們的困擾力已經(jīng)很弱。
漢傳佛教依梵語sak?d-àgàmin音譯作斯陀含、沙羯利陀伽彌等。
不來:四種圣道果的第三種,為巴利語anàgàmin的直譯。為na (不) + àgàma (來,前來) + in (者)的組合。意為不再返回欲界受生。
在《五部論注》中說:“不來者,名為對欲貪、瞋恚于心不動搖,以及決定性不會再從其世間退回來者。” (anàgàm?'ti kàmaràga-byàpàdehi akampan?yacittàya ca tamhà loka anàvattidhammatàya ca ?hitasabhàvo nàma.) (Pk.A.188)
圣典中常如此描述不來圣者:
?pa¤cannaü orambhàgiyànaü saüyojanànaü parikkhayà opapàtiko hoti, tattha parinibbày? anàvattidhammo tasmà lokà.?
“滅盡五下分結,成為化生者,在那里般涅槃,不再從那世間回來。”
不來圣者因為已斷盡了能把有情系縛于欲界的欲貪與瞋恨兩結,所以不會再受到欲界的煩惱力牽引而投生到欲界。不來圣者若在今生不能夠證悟阿拉漢果,死后只會投生于色界或無色界梵天,并在那里證趣般涅槃。
漢傳佛教古音譯作阿那含、阿那伽彌等,也意譯為不還。
學人 (sekha, sekkha):又作有學。通常指已經(jīng)證得入流等三種道果的圣者,因他們還必須繼續(xù)修學戒定慧三學、八支圣道,故為學人。
《增支部》中說:“比庫,應學故,稱為學人。學什幺呢?學增上戒學,學增上心學,學增上慧學。比庫,應學故,稱為學人。”(A.3.9.5)
《相應部》中說:“比庫,于此,具足有學正見……具足有學正定。比庫,這樣才是學人。”(S.45.13)
有七種學人(satta sekhà):為作證入流果之行道者,入流圣者;為作證一來果之行道者,一來圣者;為作證不來果之行道者,不來圣者;為阿拉漢之行道者。
有時把善行凡夫也稱為學人。如《律注》中說:“凡夫之善者以及七種圣者,以應學三學故為學人。” (Pr.A.45)
無學者 (asekha, asekkha):即阿拉漢圣者。因為阿拉漢圣者對所應修、所應學之法,皆已圓滿,更無所應學,故稱為無學者。
《律注》中說:“已超越諸學法,住立于至上果,從此再也沒有更應當學的漏盡者,稱為無學者。”(Pr.A.45)
漏盡者 (kh??àsava):即阿拉漢圣者。漏(àsava),煩惱的異名。有四種漏:欲漏、有漏、見漏和無明漏。因為透過阿拉漢道完全地斷除了一切漏,故稱為漏盡者。
在《中部·根本法門經(jīng)》注中說:“有四種漏:欲漏……無明漏。這四種漏已被阿拉漢滅盡、舍斷、正斷、止息、不可能再生,已被智火燒盡,因此稱為漏盡者。”(M.A.1.8)
- 上一篇:回向
- 下一篇:上座部佛教修學入門 目錄
- 回向
- 巴利語匯解 五、禪修
- 巴利語匯解 四、教理
- 巴利語匯解 三、戒律
- 巴利語匯解 二、佛陀
- 巴利語匯解 一、佛教
- 業(yè)處篇 第十一節(jié)、達到禪那
- 業(yè)處篇 第十節(jié)、平衡諸根
- 業(yè)處篇 第九節(jié)、落入有分
- 業(yè)處篇 第八節(jié)、關于禪相
- 業(yè)處篇 第七節(jié)、修習次第
- 業(yè)處篇 第六節(jié)、確定所緣
- 業(yè)處篇 第五節(jié)、調(diào)整坐姿
- 業(yè)處篇 第四節(jié)、經(jīng)文淺釋
- 業(yè)處篇 第三節(jié)、去除五蓋
- 業(yè)處篇 第二節(jié)、修習功德
- 業(yè)處篇 第一節(jié)、戒與止觀
- 學處篇 第九節(jié)、敬僧須知
- 學處篇 第八節(jié)、持戒的功德
- 學處篇 第七節(jié)、十戒釋義
- 第一課、佛
- 第一課、佛的意義
- 第一篇 法身、報身、應身
- 第一冊、自序
- 三十七道品 序文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一節(jié) 何謂佛
- 第一課、佛教的真理
- 第二課、如來十號
- 第二課、釋迦牟尼佛 (一)
- 圣典篇 大念處經(jīng)
- 大架構篇 二、五根、五力
- 第三課、佛身
- 第一課、律宗(一)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二節(jié) 釋迎牟尼佛
- 第九課、中國四大名山 (一)
- 第一課、修觀對治淫欲
- 第一、二、三課、綜合指要
- 十三、懺法
- 1:佛學是怎么一回事?
- 第四課、藥師佛
- 編者序言 作者序言
- 練習1 有意識的呼吸 一 正念觀身
- 第三課、釋迦牟尼佛(二)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三節(jié) 何謂法
- 十五、焰口
- 上座部佛教修學入門 目錄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三節(jié)、佛教的實質
- 第十五課、四攝法 四無量心 四弘誓愿
- 第二篇 受持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
- 第三十課、焰口召請文(宋·蘇軾)
- 第八課、四圣諦
- 一一念不生
- 第七課、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
- 第十四課、菩薩十地
- 第十八課、聲聞四果
- 第四課、轉輪圣王
- 第十課、修學佛法的次第
- 第二十六課、悟道詩
- 第九課、十二因緣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二節(jié)、佛陀教導的是什么
- 什么是文字禪?
- 善根指的是什么?
- 腳踏實地的付出才會有收獲,所有的付出都不會白費
- 佛教戒律是怎樣產(chǎn)生的?戒律的由來
- 忉利天主是誰?
- 授記有幾種方式?授記的四種類型
- 人不要想太多,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 佛經(jīng)中的世尊指的是誰?
- 釋迦牟尼成道是什么意思?
- 覺性是永恒的、沒煩惱、證佛國
- 皈依后做事還是不順,對佛法心灰意冷,該怎么辦?
- 佛教的經(jīng)變是什么意思?
- 阿彌陀佛圣誕是哪一天?農(nóng)歷十一月十七恭迎彌陀圣誕
- 剛念經(jīng)時聲音響亮且快,后來就沒有了,為什么?
- 以佛心來凈化自己內(nèi)在的妄心
- 嘴笨不會安慰人怎么辦?
- 馬鳴菩薩是誰?馬鳴菩薩的簡介與故事
- 為什么在世間行善的功德勝于極樂百倍?
- 學會順其自然,在晴天時愛晴,在雨天時愛雨
- 念經(jīng)時可以控制妄念嗎?
- 什么是“五蓋”?菩薩沒有厭怠心
- 趙州和尚是哪個朝代的,哪里人?趙州和尚的簡單介紹
- 什么是莊嚴國土?
- 在家居士怎樣才能讓現(xiàn)在和將來的生活具足幸福安樂?
- 八正道是為人處世乃至成佛的八種正確方法和途徑
- 阿逸多菩薩是誰,是彌勒菩薩嗎?
- 佛教說的隨緣是什么意思?隨緣的含義
- 管好自己,但行好事,莫論他人
-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是什么意思?
- 神通有哪幾種?佛教六種神通的簡單介紹
- 求神不如求己,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 十八不共法是什么意思,指什么?
- 念經(jīng)時犯困,打盹后又從頭開始念,該怎么辦?
- 人幫人,心靠心,人心是相互的
- 不用花錢的七種結緣方式
- 殺生、妄語、不敬,在家居士不可以做的三件事
- 佛教的四無畏指的是什么?
- 佛教的大慈大悲是什么意思?
- 面對親人的病,家里的經(jīng)濟條件,心很亂,該怎么辦?
- 什么是信心不逆?
- 佛教基礎知識
- 心經(jīng)入門
- 佛教名詞
- 佛咒入門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地藏經(jīng)入門
- 怎樣讀懂佛經(jīng)
- 佛教基本教義
- 佛咒簡介
- 楞嚴經(jīng)入門
- 妙法蓮華經(jīng)入門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入門
- 十小咒入門
- 佛教修行及戒律
- 藥師咒入門
- 六字大明咒入門
- 無量壽經(jīng)入門
- 華嚴經(jīng)入門
- 藥師經(jīng)入門
- 阿彌陀經(jīng)入門
- 佛教僧侶與居士及其源流
- 普賢行愿品入門
- 佛經(jīng)簡介
- 虛云法師入門
- 六祖壇經(jīng)入門
- 佛教傳播與發(fā)展
- 楞伽經(jīng)入門
- 圣嚴法師入門
- 宗派簡介
- 凈慧法師入門
- 解深密經(jīng)入門
- 佛經(jīng)入門
- 濟群法師入門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入門
- 法增法師入門
- 昌樂法師《人生是道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