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處篇 第八節(jié)、持戒的功德

  學處篇 第八節(jié)、持戒的功德

  (S?lànisaüsa)

  一、在《法句經(jīng)》第54-57偈中佛陀說:

  “花香不能逆風送,栴檀.答嘎拉.茉莉。

  善者之香逆風送,善人之香飄諸方。

  栴檀.答嘎拉,青蓮.瓦西其,

  如是諸香中,戒香為最上。

  栴檀.答嘎拉,此等香甚微。

  持戒香最上,上飄于天界。

  具足諸戒行,住于不放逸,

  正智解脫者,魔不知其道。”

  二、在《增支部·布施再生經(jīng)》(A.8.4.5)中佛陀說:

  “諸比庫,持戒者的心愿能因[戒]清凈而成就。”

  三、在《中部·若希望經(jīng)》(M.6)中,佛陀說持戒者能夠成滿所愿:

  “假如比庫希望:‘愿同梵行者們喜歡、滿意、尊重和尊敬我。’……

  希望:‘愿我能獲得衣、食、坐臥處、病者所需之醫(yī)藥資具。’……

  希望:‘愿我受用衣、食、坐臥處、病者所需之醫(yī)藥資具,能使那些行[布施]者有大果報、大功德。’……

  希望:‘愿已故、去世的親族、血親們以凈信心憶念我時,能使他們有大果報、大功德。’等等,他就應(yīng)當完全持戒。(M.6 / A.10.8.1)

  四、在《長部·大般涅槃經(jīng)》(D.16)中又提到,持戒者因具足了戒,能在今生和來世獲得五種功德,即:

 、、具足戒的持戒者因為不放逸而獲得大財富;

  ⑵、持戒者以具足戒而善名遠揚;

 、、具足戒的持戒者無論走近哪一眾中:若剎帝利眾、若婆羅門眾、若居士眾、若沙門眾中,走近時都有自信而不羞愧;

 、、具足戒的持戒者臨終不昏迷;

 、伞⒕咦憬涞某纸湔呱韷乃篮往生于善趣、天界。

  五、佛陀還說到持守凈戒是生天之因:

  “諸比庫,圣弟子具足圣者所喜之戒,無毀、無斷、無斑、無雜、自由、為智者所贊嘆、無執(zhí)取、導(dǎo)向于定。諸比庫,這是第四福果、善果,能帶來快樂,為生天之因,有快樂果報,有助生天,導(dǎo)向可愛、可樂、可意、利益和快樂。”(A.4.6.2)

  六、《小誦注-闡明勝義》在解釋受持五戒能獲得的各別果報時說:

  離殺生能獲得[23種善報]:手足健全,身體高大,靈活敏捷,步履穩(wěn)健,優(yōu)美,柔軟,潔凈,勇敢,大力,口齒清楚,受大家喜愛,柔和,友誼不破,大膽無懼,不受侵害,不會受攻擊而死,隨從眾多,容貌端莊,外表俊美,健康少病,快樂無憂,與所喜愛、可意的在一起而不分離,長壽等等。

  離不與取能獲得[11種善報]:大富大貴,豐衣足食,財產(chǎn)無量,獲得還沒有的財富,已擁有的財產(chǎn)安全,容易獲得想要的財富,財產(chǎn)不會被王、賊、水、火、不孝子孫等所敗,獲得奇珍異寶,世間最上,無所不知,生活快樂等。

  離非梵行能獲得[19種善報]:沒有仇敵,一切人所喜愛,獲得食物、飲料、衣服、住處等,睡眠安樂,醒來快樂,解脫苦界的怖畏,不會生為女性或不男不女,不忿怒,光明磊落,無慚顏,無愧色,男女互相喜愛,諸根圓滿,五官端正,無猜疑,清閑,生活快樂,無飛來橫禍,不會跟喜愛的別離等。

  離虛妄語能獲得[14種善報]:諸根明凈,言語清晰、甜美,牙齒整齊潔白,不太粗,不太細,不太短,不太長,所觸舒適,口有蓮香,隨從恭順,言語受歡迎,舌頭如蓮花、青蓮花般柔軟、紅薄,不掉舉,不輕躁等。

  離放逸之因的諸酒類能獲得[30種善報]:很快明了過去、未來、現(xiàn)在所應(yīng)做的事,正念,F(xiàn)前,不瘋狂,有智慧,不懶惰,不愚鈍,不懦弱,不迷醉,不放逸,不愚癡,無恐怖,不激憤,無嫉妬,言語真實,不兩舌、惡口、雜穢語,日夜無懶惰,知恩,感恩,不慳悋,樂施舍,有戒行,正直,不忿怒,有慚,有愧,見正直,大智慧,具慧,智賢,明辨是非等果報。

  七、在《清凈道論》中說:

  Sàsane kulaputtànaü, pati??hà natthi yaü vinà

  ànisaüsaparicchedaü, tassa s?lassa ko vade.

  “住立于[佛]教中的良家子,除了戒更無[他],

  其功德的界限,有誰能說呢?”

  “戒香實能勝,一切諸種香;

  飄散至十方,成就不破壞。

  持戒者為器,敬奉與尊重,

  雖作少得多,持戒有大果。

  現(xiàn)法之諸漏,不害持戒者,

  持戒者能盡,來世之苦根。

  若人界成就,及天界成就,

  對彼具戒者,有愿得不難。

  此究竟寂靜,涅槃之成就,

  具足諸戒者,心常追隨彼。

  戒為得一切,成就之根本;

  多種功德相,智者分別之。”(Vm.1.21)

  八、在許多的經(jīng)典中,佛陀反復(fù)強調(diào)持戒清凈是修習止觀的前提、培育定慧的基礎(chǔ)、斷除煩惱的根本:

  “如是,阿難,諸善戒是為了無悔,有無悔的功德;無悔是為了愉悅,有愉悅的功德;愉悅是為了喜,有喜的功德;喜是為了輕安,有輕安的功德;輕安是為了樂,有樂的功德;樂是為了定,有定的功德;定是為了如實知見,有如實知見的功德;如實知見是為了厭離,有厭離的功德;厭離是為了離貪,有離貪的功德;離貪是為了解脫知見,有解脫知見的功德。阿難,如是通過諸善戒而次第到達至上。”(A.11.1.1)

  “如是戒,如是定,如是慧。完全修習戒,能獲得定之大果報、大功德;完全修習定,能獲得慧之大果報、大功德;完全修習慧,則心完全從諸漏中獲得解脫,也即是——欲漏、有漏、無明漏。”(D.16)

  修習戒、定、慧三學是斷除煩惱、證悟涅槃的次第。

  如果一位禪修者想要修習止觀(samatha- vipassanà),培育增上心學以及增上慧學,他就應(yīng)先要令自己的戒清凈。在戒清凈的基礎(chǔ)上培育定力,擁有定力的禪修者則能如實知見五取蘊,知見一切諸行的無常、苦、無我。通過培育和提升觀智(vipassanà-¤à?a),則能使心解脫煩惱,證悟涅槃。

  因此,戒清凈是修習止觀的前提、培育定慧的基礎(chǔ)、斷除煩惱的根本。

  九、若禪修者想要證得禪那、神通道果,必須在完全持戒的基礎(chǔ)上勤修止觀:

  “假如比庫希望:‘對于增上心、現(xiàn)法樂住的四種禪那,愿我隨愿而得、容易而得、不難而得。’……

  希望:‘對于那寂靜、解脫、超越于色的無色[定],愿以[名]身觸而住。’……

  希望:‘愿我滅盡三結(jié),成為入流者,不退墮法,必定趣向正覺。’……

  希望:‘愿我滅盡三結(jié),貪瞋癡減弱,成為一來者,只來此世間一次即作苦之終結(jié)。’……

  希望:‘愿我滅盡五下分結(jié),成為化生者,在那里般涅槃,不再從那世間回來。’……

  希望:‘愿能斷盡諸漏,即于現(xiàn)法中,以自己之智證得與成就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而住。’”他應(yīng)當完全持戒,致力于內(nèi)心之止,不輕忽禪那,具足于觀,增加前往空閑處。(M.6)

  禪修者通過修習止業(yè)處(samatha kamma??hàna)來培育增上心學。增上心學也稱為心清凈。心清凈包括近行定(upacàra samàpatti)和安止定(appanà samàpatti)兩種。近行定屬于欲界定,而安止定則是指八種定(a??ha-samàpattiyo):四種色界禪那和四種無色界定。無論是要證得近行定,還是要證得四種色界禪那及四無色定,完全地持守戒律是必要的。

  同樣的,完成增上慧學需要修習觀業(yè)處(vipassanà kamma??hàna),次第地培育觀智。當世間觀智成熟時,禪修者則能證悟出世間道智。能夠斷除煩惱的就是道智。

  道智由低至高又可以分為四個層次,即:入流道智(sotàpattimagga-¤à?a)、一來道智(sakadàgàmimagga- ¤à?a)、不來道智(anàgàmimagga-¤à?a)與阿拉漢道智(arahattamagga-¤à?a)。其中,阿拉漢道智能斷除一切煩惱,故阿拉漢圣者也稱為“漏盡者”(kh??àsava)。

  禪修的目標是為了斷除煩惱,斷除煩惱是由出世間道智執(zhí)行的。成熟的世間觀智是令道智生起的近因,而觀智的培育需要強有力的定力。要培育定力,禪修者首先必須持戒清凈。因此,在《清凈道論》中把戒清凈和心清凈稱為修習慧的根本。(Vm.2.662)

  十、戒律猶如佛陀教法的命脈,對佛陀正法的住世是如此的重要,所以律注中說:

  Vinayo nàma Buddhasàsanassa àyu,

  Vinaye ?hite Sàsanaü ?hitaü hoti.

  “律為佛教壽命,律住立時教乃住。”(Pr.A.)

  持戒的功德腳注部分:

  34 完全持戒 (s?lesvevassa parip?rakàr?):他完全地持守四種遍凈戒:巴帝摩卡律儀戒、根律儀戒、活命遍凈戒和資具依止戒。即是說應(yīng)通過無缺失、完全地持守諸戒來成為一名戒具足者。

精彩推薦
推薦內(nèi)容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