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利語匯解 四、教理

  巴利語匯解 四、教理

  圣諦:巴利語ariyasacca, 即圣者的真諦(ariyassa saccattà ariyasaccàn?'ti attho.)

  圣(ariya),意為神圣的,尊貴的,圣者。諦(sacca),意為真諦,真理,真實。

  這四圣諦之所以被稱為“圣諦”,《清凈道論》中以四義解釋說:

  1. 因為是佛陀等圣者所通達,所以稱為“圣諦”。 如說:“諸比庫,這四種是圣諦。哪四種呢?……諸比庫,這些是四圣諦。這些為諸圣者所通達,所以稱為圣諦。”

  2. 又因是圣者的真諦,故為“圣諦”。如《相應部》中說:“諸比庫,在有諸天、魔、梵的世間中,有沙門、婆羅門、天與人的人界,如來是圣者,所以稱為‘圣諦’。”(S.56.3.8)

  該經義注說:“由于這些屬于圣者所有的,已被圣者、如來所通達、所宣說,因此以圣者的真諦故,為‘圣諦’的意思。”

  3. 因正覺了這些而成就圣位,故稱為“圣諦”。如說:“諸比庫,如實正覺了此四圣諦故,如來稱為‘阿拉漢、全自覺者’。”(S.56.3.3)

  4.又因諸圣者皆是真實故為“圣諦”;諸圣者即是如實、不違如、不異如的意思。如說:“諸比庫,此四圣諦為如、不違如、不異如,所以稱為‘圣諦’。” (S.56.3.7) (Vm.2.531)

  圣諦有四種,稱為四圣諦(catàri ariyasaccàni):

  1.苦圣諦(dukkhaü ariyaccaü);

  2.苦集圣諦(dukkhasamudayaü ariyaccaü);

  3.苦滅圣諦(dukkhanirodhaü ariyaccaü);

  4.導至苦滅之道圣諦(dukkhanirodhagàmin? pa?ipadà ariyasaccaü)。

  四圣諦是佛陀教法的根本,任何的善法皆為四圣諦所包攝。(M.28)

  苦圣諦 (dukkhaü ariyaccaü):簡稱苦諦。即揭示生命本質的真理。

  苦,巴利語dukkha,由du(下劣的)+kha(空無的)構成!肚鍍舻勒摗方忉屨f:“此第一諦下劣,是許多禍害的依處;空無,并沒有愚人們所遍計的恒常、凈、樂、我之性。因為下劣故,空無故,稱為‘苦’。” (Vm.2.530)

  在《大念處經》中說:“諸比庫,何謂苦圣諦?生是苦,老是苦,死是苦,愁、悲、苦、憂、惱是苦,怨憎會是苦,愛別離是苦,所求不得是苦。簡而言之:五取蘊即苦。”

  根據《分別論》,苦圣諦是除了渴愛(ta?ha,屬于貪心所)之外的煩惱、不善法、三善根有漏法、有漏善法、有漏善不善法的果報、既非善不善和果報的唯作法,及一切色法(81世間心,51心所,28色)。(Vbh.206)

  苦集圣諦 (dukkhasamudayaü ariyaccaü):簡稱集諦。即揭示苦生起的原因之圣諦。

  集,巴利語samudaya,由saü(集合)+u(生起)+aya (原因)構成!肚鍍舻勒摗方忉屨f:“此第二諦以有其余諸緣的集合作為苦生起的原因,這樣的集合作為生起苦的原因,稱為‘苦之集’”。(Vm.2.530)

  在經教中,苦集圣諦通常指渴愛(ta?ha)。如《大念處經》中說:“諸比庫,何謂苦集圣諦?此愛是再有,與喜、貪俱,于處處而喜樂,這就是:欲愛、有愛、無有愛。”

  根據《分別論》,苦之因除了渴愛之外,還可以指一切煩惱、一切不善法、三善根有漏法和一切有漏善法。(Vbh.206-210)

  苦滅圣諦 (dukkhanirodhaü ariyaccaü):簡稱滅諦。即關于苦的滅盡、渴愛止息的圣諦。

  滅,巴利語nirodha,由ni(沒有)+rodha(流浪,旅行)構成。《清凈道論》解釋說:“因為在此并沒有被稱為輪回流浪的苦的征途,一切之趣已空故;或已證得[滅]時,那里便沒有被稱為輪回流浪的苦的征途;也因與之相反故,稱為苦之滅。或作為苦的不生、滅盡之緣故,為苦之滅。”(Vm.2.530)

  在《大念處經》中說:“諸比庫,何謂苦滅圣諦?即是那種愛的無余離貪、滅、舍棄、舍離、解脫、無執(zhí)著。”

  導至苦滅之道圣諦 (dukkhanirodhagàmin? pa?ipadà ariyasaccaü):簡稱道諦。即能夠達到滅苦的途徑、方法的圣諦。《清凈道論》解釋說:“第四諦因為以彼苦之滅為目標、朝向它而前進故;是到達苦之滅的行道故,所以稱為‘導至苦滅之道’。”(Vm.2.530)

  在《大念處經》中說:“諸比庫,何謂導至苦滅之道圣諦?此即八支圣道,這就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yè)、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念處:巴利語satipa??hàna。念的住立(pati??hàti)或現(xiàn)起處(upa??hàna??hena)為念處(satiyà pa??hànaü satipa??hànaü)。

  有四種念處: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和法念處。

  覺支:巴利語sambojjha?ga, 又作正覺支。正覺的因素或導向正覺的要素,稱為正覺支。(tassa sambodhissa, tassà và sambodhiyà a?gan'ti sambojjha?gaü.)

  有七種正覺支: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和舍覺支。

  八支圣道:巴利語a??ha?gika ariyamagga,又作八圣道分,即圣道的八個要素。道(magga),即道路;導向正覺與涅槃的道路為圣道。

  八支圣道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yè)、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

  北傳佛教多作“八正道”。

  正見 (sammàdi??hi):見,巴利語di??hi,即見解,意見,觀點。若加上前綴sammà即為正見;若以di??hi單獨出現(xiàn)則專指邪見。

  正見與智(¤à?a)、慧(pa¤¤à)、明(vijjà)、無癡(amoha)等同義,為慧根(pa¤¤indriya)心所的異名。

  正見包括觀正見(vipassanà-sammàdi??hi)與道正見(magga-sammàdi??hi)兩種,但多數(shù)是指道正見,即對四圣諦的智能。

  如《大念處經》說:“諸比庫,什幺是正見呢?諸比庫,苦之智、苦集之智、苦滅之智、導至苦滅之道之智。諸比庫,這稱為正見。”

  正思惟 (sammàsa?kappa):思惟,即思索,思維,專注,為尋(vitakka)心所的異名。

  有三種正思惟:出離思惟(nekkhammasa?kappa)、無恚思惟(abyàpàdasa?kappa)、無害思惟(avihiüsà- sa?kappa)。

  《大念處經》中說:“諸比庫,什幺是正思惟呢?出離思惟、無恚思惟、無害思惟。諸比庫,這稱為正思惟。”

  正語 (sammàvàcà):正確的言語,即遠離四種不正當?shù)恼Z言:虛妄語(musàvàda)、離間語(pisu?à vàcà)、粗惡語(pharusà vàcà)、雜穢語(samphappalàpa)。

  《大念處經》中說:“諸比庫,什幺是正語呢?離虛妄語、離離間語、離粗惡語、離雜穢語。諸比庫,這稱為正語。”

  正業(yè) (sammàkammanta):正確的行為,即遠離三種不正當?shù)男袨椋?a href="/remen/shasheng.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殺生(pà?àtipàta)、不與取(adinnàdàna,偷盜)、欲邪行(kàmesu micchàcàra,邪淫)。

  《大念處經》中說:“諸比庫,什幺是正業(yè)呢?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諸比庫,這稱為正業(yè)。”

  正命 (sammà-àj?va):正當?shù)闹\生方式。

  《大念處經》說:“諸比庫,什幺是正命呢?諸比庫,于此,圣弟子舍離邪命,以正命而營生。諸比庫,這稱為正命。”

  正精進 (sammàvàyàma):正確的努力、奮斗。

  正精進通常指四正勤(cattàro sammappadhànà)。

  《大念處經》說:“諸比庫,什幺是正精進呢?諸比庫,于此,比庫為了未生之惡、不善法的不生起,生起意欲、努力、激發(fā)精進、策勵心、精勤;為了已生之惡、不善法的斷除,生起意欲、努力、激發(fā)精進、策勵心、精勤;為了未生之善法的生起,生起意欲、努力、激發(fā)精進、策勵心、精勤;為了已生之善法的住立、不忘、增長、廣大、修習、圓滿,生起意欲、努力、激發(fā)精進、策勵心、精勤。諸比庫,這稱為正精進。”

  正念 (sammà sati):念,即心清楚地了知對象;保持心對所緣念念分明、不忘失。正念的所緣通常分為四種,即四念處: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和法念處。

  《大念處經》說:“諸比庫,什幺是正念呢?諸比庫,于此,比庫于身隨觀身而住,熱誠,正知,具念,調伏世間的貪、憂;于受隨觀受而住,熱誠,正知,具念,調伏世間的貪、憂;于心隨觀心而住,熱誠,正知,具念,調伏世間的貪、憂;于法隨觀法而住,熱誠,正知,具念,調伏世間的貪、憂。諸比庫,這稱為正念。”

  正定 (sammà samàdhi):定,即心一境性(ekaggatà)心所,為心只專注于所緣的狀態(tài)。經典中通常將正定解釋為四種禪那。

  《大念處經》說:“諸比庫,什幺是正定呢?諸比庫,于此,比庫已離諸欲,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成就并住于初禪;尋伺寂止,內潔凈,心專一性,無尋、無伺,定生喜、樂,成就并住于第二禪;離喜,住于舍,念與正知,以身受樂,正如圣者們所說的:‘舍、具念、樂住。’成就并住于第三禪;舍斷樂與舍斷苦,先前的喜、憂已滅沒,不苦不樂,舍念清凈,成就并住于第四禪。諸比庫,這稱為正定。”

精彩推薦
推薦內容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