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jīng)

《楞嚴經(jīng)》,大乘佛教經(jīng)典,全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jīng)》,又名《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jīng),于灌頂部錄出別行》,簡稱《楞嚴經(jīng)》、《首楞嚴經(jīng)》、《大佛頂經(jīng)》、《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唐般剌密諦傳至中國,懷迪證義,房融筆受。..[詳情]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九)-海仁老法師(1)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jīng)卷第九

  阿難!世間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禪那,無有智慧,但能執(zhí)身,不行淫欲,若行若坐,想念俱盡。

  辛二色界分三。壬初總出其因

  色界居于欲界之上,共有十八天。雖離欲染,尚有色質,純是蓮花化生,初生時貌如童子,身白銀色,微妙香潔,衣冠具足,全大丈夫相。世間一切修心人,顯非出世修道者。而是世間,雖有志出塵,而又不知本具常住真心,錯亂修習者。此中禪那,譯靜慮,是指出世首楞嚴王大定。此等不知真心,而有志出塵之人,因不修首楞嚴王大定,故無出世無漏真實智慧。但其厭欲界苦粗障,欣色界凈妙離,故能執(zhí)心不行淫欲,此中概括不貪不嗔,不盜不妄。心伏貪嗔癡,身奉五戒十善,行住坐臥,于五欲塵境,不但身不犯,連心想亦不起,是為生色界天之正因。

  愛染不生,無留欲界;是人應念,身為梵侶,如是一類,名梵眾天。欲習既除,離欲心現(xiàn),于諸律儀,愛樂隨順;是人應時,能行梵德,如是一類,名梵輔天。身心妙圓,威儀不缺,清凈禁戒,加以明悟;是人應時,能統(tǒng)梵眾,為大梵王,如是一類,名大梵天。阿難!此三勝流,一切苦惱,所不能逼,雖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凈心中,諸漏不動,名為初禪。

  壬二別明其相分四。癸初明初禪

  初禪共三天,以其愛染不生,已無欲界之因,不能再留居欲界。故臨命終,應其清凈梵行無欲之念,化生色界,作梵天之臣民,為梵王之伴侶,如是一類,名梵眾天。壽長二十小劫,身長半由旬。若淫習已除,離欲之心得以顯現(xiàn),于諸五戒十善等律儀,亦能愛樂,隨順修習,即戒與定俱。應時,顯非離下生上異時,梵德,即四無量心。是人功德禪定,較前為勝,即于梵眾天中,升為梵王之臣佐,輔助梵王,弘揚德化,如是一眾,名梵輔天。壽四十小劫,身長一由旬。

  若能持戒清凈,欲心不起,謹而加修四無量心,若身若心,俱得圓妙,一切時處,威儀不缺,不但禁戒清凈,且加以明悟。前由戒生定,今則因定發(fā)慧,是人應其身心妙圓之時,能統(tǒng)領梵眾。因其有威可畏,有儀可敬,福德具備,故為大梵王;如是一類,超梵輔天,故名大梵天。壽六十小劫,身長一由旬半。

  些三勝流以下,是總結初禪。此梵眾、梵輔、梵王三天。若身若樂,皆勝下界諸趣,故曰圣流。一切苦惱,指三苦八苦,此等雖非真修,證三摩地,然持戒清凈,心無欲界諸漏,故一切苦惱,所不能逼。欲界諸煩惱漏,即分別我執(zhí),已被降伏,故不為所動,初步離動得靜,名為初禪。于九地中,是第二離生喜樂地。謂離欲界諸惡趣生,而得清凈喜樂故。因其內有覺觀之火,故劫盡仍不免為劫火所燒。

  阿難!其次梵天,統(tǒng)攝梵人,圓滿梵行,澄心不動,寂湛生光,如是一類,名少光天。光光相然,照耀無盡,映十方界,遍成琉璃,如是一類,名無量光天。吸持圓光,成就教體,發(fā)化清凈,應用無盡,如是一類,名光音天。阿難!此三勝流,一切憂懸,所不能逼;雖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凈心中,粗漏已伏,名為二禪。

  癸二明二禪

  此明色界二禪三天,前初禪天,以戒扶定;今二禪天,定深發(fā)光,不假戒扶,名定生喜樂地。但以光之勝劣,而分其位之高下。前三句按前大梵天之德,次二句明其生梵天之因。前梵眾天以戒德顯著,梵輔天以戒定俱;大梵則戒與慧俱。具足戒定慧,統(tǒng)攝既久,化他功深,自行益純,故曰圓滿梵行。定力既深,心水澄寂不動,湛然生光,然心光其量有限,如是一類,名少光天。壽命二大劫,身高二由旬。

  若定深明增,心光與身光,互相照耀,依報外境,亦隨光發(fā),同于正報;內外依正,交相明徹,故曰照耀無量,映十方界,遍成琉璃。初禪覆小千,二禪覆中千,故此中十方界,是中千界。如是一類,名無量光天。壽命四大劫,身高四由旬。

  吸持圓光,成就教體。吸是吸取,持謂執(zhí)持。圓光即前天依正內外,光明交映。即吸取執(zhí)持前天之無量光明,繼續(xù)進修,至此定境更深,光更圓滿。以此圓光,代表言音,宣揚梵行,以啟發(fā)教化下界諸天,令心清諍,謂之成就教體,發(fā)化清凈。其次是由下界諸天,吸持天王光明,解其光之意,依其光而修行,能發(fā)禪定,無盡妙用,如是一類,名光音天。壽八大劫,身高八由旬。

  些三勝流,指少光、無量光、光音天。不但勝于欲界諸天,復勝于初禪。以初禪乍離欲苦,尤恐復墮,故有憂愁懸掛。須時時提高覺觀,以持禪定。今此二禪,離欲漸遠,恐墮心息,故一切憂懸,所不能逼。雖未能依不生滅為本修因,而修真正三摩提,但于清凈梵行,心中粗漏已伏,名為二禪。于九地中,名定生喜樂地。雖然火災不及,但心有喜水,仍受劫水所壞。

  阿難!如是天人,圓光成音,披音露妙,發(fā)成精行,通寂滅樂,如是一類,名少凈天。凈空現(xiàn)前,引發(fā)無際,身心輕安,成寂滅樂,如是一類,名無量凈天。世界身心,一切圓凈,凈德成就,勝托現(xiàn)前,歸寂滅樂,如是一類,名遍凈天。阿難!此三勝流,具大隨順,身心安隱,得無量樂。雖非正得真三摩地,安隱心中,歡喜畢具,名為三禪。

  癸三明三禪

  初二句按前光音天之功德。光音天能以圓滿光明,成就音聲,而為教體。今少凈天,更能披發(fā)音聲,所顯露之妙理。依此妙理,發(fā)成精純之妙行,于凈樂中,恬然安靜,而通于寂滅之樂。此中寂滅,非真性寂滅,而是以定力,伏見惑,內忘身心,外遺世界,內外空寂,少得清凈。如是一類,名少凈天,壽長十六大劫,身高十六由旬。

  少凈天中,清凈空境,得以現(xiàn)前,今定力轉深,引發(fā)空理,內空身心,外空世界,唯一凈空,無有邊際。至此我執(zhí)既伏,如釋重負,身心得以輕安,而成就寂滅之樂。因其凈空之境,廣大無量,較前為勝,如是一類,名無量凈天。壽長三十二大劫,身高三十二由旬。

  前以定力,伏我執(zhí),忘身心,今進而忘世界,依正俱泯,內外空寂,名一切圓凈。純凈之德,既已成就,則殊勝依托之境,得以現(xiàn)前。身心暢快,不可言喻,有漏之樂,至此已極,行人亦誤以為已到極樂之家,已得安身立命之所,故曰歸寂滅樂。殊不知此仍屬有漏,如是一類,所觸之處,皆成凈樂,故名遍凈天。壽長六十四大劫,身高六十四由旬。

  阿難此三勝流以下,是總結少凈、無量凈、遍凈三天。又勝前二:初禪雖苦不逼,但未得隨順;二禪憂懸不逼,已伏五識,但得隨順。今三禪歸寂滅樂,六識不起,得大隨順,身心安隱,得無量樂。雖非正得,真修實證之三摩地,然清凈心中,安樂無苦,歡喜畢具,故三禪于三界九地中,屬第四離喜妙樂地。以其已離初、二禪之喜,而得三禪之妙樂故。但尚有出入息存,劫壞之時,雖水災不到,仍然難免,風災之襲。

  阿難!復次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盡。樂非常住,久必壞生;苦樂二心,俱時頓舍,粗重相滅,凈福性生,如是一類,名福生天。舍心圓融,勝解清凈;福無遮中,得妙隨順,窮未來際,如是一類,名福愛天。阿難!從是天中,有二岐路,若于先心,無量凈光,福德圓明,修證而住,如是一類,名廣果天。若于先心,雙厭苦樂,精研舍心,相續(xù)不斷,圓窮舍道,身心俱滅,心慮灰凝,經(jīng)五百劫;是人既以生滅為因,不能發(fā)明不生滅性,初半劫滅,后半劫生,如是一類,名無想天。阿難!此四勝流,一切世間,諸苦樂境,所不能動;雖非無為真不動地,有所得心,功用純熟,名為四禪。

  癸四明四禪分二。子初明凡夫四天

  第四禪共有九天,前四屬凡夫所居,后五為圣人所住。以其苦樂俱舍,故名舍念清凈地。

  初三句按三禪樂境,三禪天人,既離初禪苦惱,三禪憂懸,復以定力深伏我執(zhí),內心安凈,歡喜畢具,故曰不逼身心,苦因巳盡。至今四禪,定境更深,體會樂非長久,福業(yè)盡時,則樂極悲生,故進而苦樂俱舍,舍心不動,粗重相滅,清凈寂滅之福,從此發(fā)生,如是一類,名福生天。壽長一百二十五大劫,身長一百二十五由旬。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