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國慶仙巖寺禪修小參答疑(七):日常運用
問:這是第3次參加動中禪,練的時候感覺很好,但回去后很難維持。我是做業(yè)務的,有些場合要喝酒,怎么解決這個問題?
答:如果要解決這個問題,用方便法,比如說醫(yī)生說我不能喝酒,以茶代替。因為職務的關系要應酬,照樣應酬,和他們有說有笑,用另外的方式代替喝酒,不拒絕他們。我們的意志力很強時,就可以不被這些拉走。社會主流很強,如果沒有心力,就會被沖走。
問:2009年開始學佛,前幾個月開始吃素,可家里人反對,來這里禪修父母都反對。
答:這很正常。父母有些不同意,是因為他們不了解。我們重要的是要做給他們看,不能逃避任何責任,更要孝順,更負責任,證明給他們看,讓他們覺得學佛后整個人都變好了,以這樣的方式接引他們。我們吃素,還做給他們吃。
答:因為人有無明就不明,學佛若沒有證得就是迷信,總結就是人的無明。人沒有智慧就迷形式,形式可以引導人深入佛法,但它只是工具,這個工具不好不壞,迷者則迷工具,智者則用工具。
問:回到生活中,怎樣去訓練?
答:現在所修,回到日常生活中運用,起心動念,要把所有工作當作所緣,培養(yǎng)覺性,當下做什么,當下覺知,這樣就連續(xù)在生活上了,不會斷掉。
問:掃地時如何覺知?
答:覺知手動,覺知當下,是在培養(yǎng)覺性;若只掃地而沒有覺知,就沒有培養(yǎng)覺性。
問:怎樣“以出世的心態(tài)做入世的事情”?
答:真實的出世間的心,它自動知道怎樣融入世間。出世間的心它是清凈的、悲智的,它知道融入而不被染著,入世間而不被世間所轉,這不用擔憂。
問:這個方法很好,想推廣,請問推廣過程中要注意些什么?
答:當我們還沒有達到究竟時,要注意的地方很多。不要迷失了自己,升起了我慢。推廣推動時,要不斷地修練,自己修到某一程度時就有覺性指導自己如何推廣。作為推廣推動者,我們要更謙卑、更柔軟,以身教為主,不能有我慢,不要以以為自己了不起的方式去推動,因為我們還沒有達到究竟,有時會走偏。
問:如何普度眾生?可不可以教導他人?
問:以前發(fā)大愿度盡眾生,修動中禪不知怎么樣?
答:與以前沒有沖突。當有了覺性,覺性強大了穩(wěn)固了,一樣地會幫助他人的。
問:我能教我媽媽嗎?
答:可以教,不用提宗教,說是培養(yǎng)覺性、調心理、防老年癡呆癥等,這樣講淺一些。
問:心在打開,覺性在增長,煩惱繼續(xù)在破,上次回去后病了一個多月,胳膊在病,是過去業(yè)力輕報,希望尊者對以后修行作一下開示,以便以后實踐吧。
答:在生活上一樣如常,修行上繼續(xù)修,因為佛法是很深很細的。如果還沒有真正達到究竟,還不能放逸。如果修到一個層次而沒有繼續(xù)就放逸的話,就會迷失自己。我們還是繼續(xù)修,直到達到究竟的目的地。
問:心執(zhí)著自己的孩子,如果她有什么事,心就會很緊,包括對媽媽也是,為什么會這樣?
答:母親對孩子的愛是不那么容易斷,很正常,一步一步地修。修行者應盡的責任還是要盡的。外在的責任要負責,內在要慢慢修,放掉“執(zhí)著”的那個心,所以內在與外在分清楚,要斷心的執(zhí)著,更能負起母親的責任。內心是放下,外在是很負責任。
問:修到什么時候執(zhí)著部分會減少?
答:一直培養(yǎng)覺性,覺性強大有力,它會自然知道,會自然地處理,它自然會放下。
問:有情緒,與媽媽在沖突,起叛逆心理
答:父母子女之間想法觀念不同,有沖突,這很正常。自己若有不對的地方,要檢討。修行者對家庭要負更大的責任,要做給他們看。
問:爸爸脾氣不好,怎樣讓他來練動中禪?他在家練了兩下覺得很煩,就沒有練了。
答:要自己修得比較好一些,覺性比他強時,這樣他才有心來學。如果自己修得不夠,勸他來就很難。
問:經行、爬山,平時好好地做好每一件事,是不是也能提高我們的覺性呢?
答:是的,可以的。
問:做家務時,要思考怎么做,還要覺知動作,這兩個是來回換著做呢,還是只覺知動作?
答:日常生活中,做事時會有最明顯的動作,選擇覺知最明顯的那個去覺知。如果思考,帶著覺知去思考;做動作時,覺知動作。
問:怎么帶著覺性去閱讀?
答:現在還模糊不清楚,不斷培養(yǎng)覺性,當覺性強大時自動會知道。
- 2012年3月仙巖寺小參答疑
- 2011年國慶仙巖寺禪修小參答疑
- 2012年3月仙巖寺小參答疑(十四):關于其他(2)
- 2012年3月仙巖寺小參答疑(十二):關于精進
- 2012年3月仙巖寺小參答疑(八):關于動中禪要領
- 2012年3月仙巖寺小參答疑(十三):關于其他(1)
- 2012年3月仙巖寺小參答疑(十一):關于手部動作
- 2012年3月仙巖寺小參答疑(九):關于情緒和感受
- 2012年3月仙巖寺小參答疑(十):關于修行體會
- 2012年3月仙巖寺小參答疑(三):關于動中禪與其他禪法
- 2012年3月仙巖寺小參答疑(四):關于覺性圓滿、滅苦或涅磐
- 2012年3月仙巖寺小參答疑(五):關于動中禪與日常生活
- 2012年3月仙巖寺小參答疑(六):關于昏沉、睡眠
- 2012年3月仙巖寺小參答疑(二):關于覺性、正念
- 2012年3月仙巖寺小參答疑(一):關于妄念
- 2011年國慶仙巖寺禪修小參答疑(九):其他
- 2011年國慶仙巖寺禪修小參答疑(八):實修與聞思
- 2011年國慶仙巖寺禪修小參答疑(六):專注適中
- 2011年國慶仙巖寺禪修小參答疑(五):離種種相
- 2011年國慶仙巖寺禪修小參答疑(四):動作、時間、行禪坐禪
- 印光大師佛教問題問答集 上
- 佛法修證心要問答集《一》
- 答問青壯年參禪者 第一天
- 凈土篇(1)
- 大安法師學佛答疑 1
- 答問青壯年參禪者 第三天
- 答問青壯年參禪者 第二天
- 佛法修證心要問答集《二》
- 答問青壯年參禪者 第四天
- 印光大師佛教問題問答集 下
- 佛法修證心要問答集《六》
- 佛法修證心要問答集《三》
- 佛法修證心要問答集《四》
- 佛法修證心要問答集《五》
- 答問青壯年參禪者 目錄 出版說明
- 大安法師學佛答疑 2
- 解惑錄一
- 凈土篇(2)
- 濟群法師學佛答問 一
- 2011年國慶仙巖寺禪修小參答疑(一):什么是覺知、覺性
- 佛學問答四篇-生活實踐篇
- 解惑錄二
- 凈土篇(4)
- 佛學問答四篇-止觀坐禪篇
- 開示問答 1 廣開如意門
- 凈土篇(3)
- 大安法師學佛答疑 15
- 佛學問答四篇-凈土念佛篇
- 濟群法師學佛答問 十二
- 2012年3月仙巖寺小參答疑(十四):關于其他(2)
- 2012年3月仙巖寺小參答疑(八):關于動中禪要領
- 2011年國慶仙巖寺禪修小參答疑(四):動作、時間、行禪坐禪
- 濟群法師學佛答問 八
- 2012年3月仙巖寺小參答疑(一):關于妄念
- 大安法師學佛答疑 3
- 佛學問答四篇-教義抉擇篇
- 濟群法師學佛答問 二
- 2011年國慶仙巖寺禪修小參答疑(二):身苦、心苦、苦滅
- 開示問答 3 啟發(fā)般若慧
- 大安法師學佛答疑 5
- 回向給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什么意思?
- 念誦觀世音菩薩圣號時如何觀想?用觀想菩薩形象嗎?
- 佛教為什么有這么多法門,有區(qū)別嗎?
- 看恐怖電影時,明知所演皆是幻相,為何還是恐懼?
- “上報四重恩”的“重”怎么讀?
- 違五戒不殺生的愿,是不是破了不殺戒、不妄語二戒?
- 安樂八法的正命跟八正道的正命,是不一樣的嗎?
- 信愿念佛是專修,怎樣持咒念經?
- 來生生到佛前是什么意思?
- 戒體是不持續(xù)的嗎?
- 如果一切法由心想生,那外境也是自己的心想出的嗎?
- 念佛號有沒有方向?
- 菩薩戒從善知識獲得,需要反復在佛像前自受嗎?為什么?
- 佛教的正命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
- 念佛修行到什么程度才可以往生?往生的條件是什么?
- 往生西方必須要一心不亂,發(fā)菩提心才能往生嗎?
- 如何看待善知識,要如何依止世間的善知識?
- 往生一定要培植甚深的善根、積累廣大的福德嗎?
- 學佛人可以化妝嗎,學佛后化妝打扮是否如法?
- 發(fā)不起度眾生的菩提心,只想先往生,這樣能往生嗎?
- 佛菩薩圣誕時,在家供佛需像寺院一樣按儀軌做嗎?
- 何者是“心”?是六識嗎?如何定義、理解和界定?
- 在特殊佛教日做供養(yǎng),功德有差別嗎?
- 為什么拋妻棄子的男人不遭報應,反而過得很好?
- 可以重復受戒嗎?
- 學佛學偏了,是因為沒有真的深信嗎?
- 受五戒后犯了不飲酒戒和不邪淫戒,該怎么辦?
- 什么是“仰信” 、“通身靠倒”、 “作得生想”,如何運用到念佛中?
- 如何可以讓愿力大過業(yè)力?
- 在家居士是可以自己審罪還是該請師父?
- 為什么度他人容易,度自己的家人卻很難?
- 小孩念佛怎樣回向?要回向嗎?
- 怎樣讓年輕人接受并歡喜聽經聞法?
- 寺院為犯煞星順星是否如法?佛弟子能否順星?
- 為什么一念經就有很多妄想,如何對治?
- 念經過程中,可不可以有法喜?
- 為什么要知母、念恩、報恩,對眾生有意義嗎?
- 親人去世后,皈依證怎么處理?
- 遇到假和尚化緣該怎么辦?
- 幻化出來的眾生有貪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