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國慶仙巖寺禪修小參答疑(七):日常運用

  問:這是第3次參加動中禪,練的時候感覺很好,但回去后很難維持。我是做業(yè)務的,有些場合要喝酒,怎么解決這個問題?

  答:如果要解決這個問題,用方便法,比如說醫(yī)生說我不能喝酒,以茶代替。因為職務的關系要應酬,照樣應酬,和他們有說有笑,用另外的方式代替喝酒,不拒絕他們。我們的意志力很強時,就可以不被這些拉走。社會主流很強,如果沒有心力,就會被沖走。

  問:2009年開始學佛,前幾個月開始吃素,可家里人反對,來這里禪修父母都反對。

  答:這很正常。父母有些不同意,是因為他們不了解。我們重要的是要做給他們看,不能逃避任何責任,更要孝順,更負責任,證明給他們看,讓他們覺得學佛后整個人都變好了,以這樣的方式接引他們。我們吃素,還做給他們吃。

  問:周圍很多人認為佛教只是求神拜佛,為什么是這樣子?

  答:因為人有無明就不明,學佛若沒有證得就是迷信,總結就是人的無明。人沒有智慧就迷形式,形式可以引導人深入佛法,但它只是工具,這個工具不好不壞,迷者則迷工具,智者則用工具。

  問:回到生活中,怎樣去訓練?

  答:現在所修,回到日常生活中運用,起心動念,要把所有工作當作所緣,培養(yǎng)覺性,當下做什么,當下覺知,這樣就連續(xù)在生活上了,不會斷掉。

  問:掃地時如何覺知?

  答:覺知手動,覺知當下,是在培養(yǎng)覺性;若只掃地而沒有覺知,就沒有培養(yǎng)覺性。

  問:怎樣“以出世的心態(tài)做入世的事情”?

  答:真實的出世間的心,它自動知道怎樣融入世間。出世間的心它是清凈的、悲智的,它知道融入而不被染著,入世間而不被世間所轉,這不用擔憂。

  問:這個方法很好,想推廣,請問推廣過程中要注意些什么?

  答:當我們還沒有達到究竟時,要注意的地方很多。不要迷失了自己,升起了我慢。推廣推動時,要不斷地修練,自己修到某一程度時就有覺性指導自己如何推廣。作為推廣推動者,我們要更謙卑、更柔軟,以身教為主,不能有我慢,不要以以為自己了不起的方式去推動,因為我們還沒有達到究竟,有時會走偏。

  問:如何普度眾生?可不可以教導他人?

  答:修行本來是自利利他,自己有了修證了就會利他。

  問:以前發(fā)大愿度盡眾生,修動中禪不知怎么樣?

  答:與以前沒有沖突。當有了覺性,覺性強大了穩(wěn)固了,一樣地會幫助他人的。

  問:我能教我媽媽嗎?

  答:可以教,不用提宗教,說是培養(yǎng)覺性、調心理、防老年癡呆癥等,這樣講淺一些。

  問:心在打開,覺性在增長,煩惱繼續(xù)在破,上次回去后病了一個多月,胳膊在病,是過去業(yè)力輕報,希望尊者對以后修行作一下開示,以便以后實踐吧。

  答:在生活上一樣如常,修行上繼續(xù)修,因為佛法是很深很細的。如果還沒有真正達到究竟,還不能放逸。如果修到一個層次而沒有繼續(xù)就放逸的話,就會迷失自己。我們還是繼續(xù)修,直到達到究竟的目的地。

  問:心執(zhí)著自己的孩子,如果她有什么事,心就會很緊,包括對媽媽也是,為什么會這樣?

  答:母親對孩子的愛是不那么容易斷,很正常,一步一步地修。修行者應盡的責任還是要盡的。外在的責任要負責,內在要慢慢修,放掉“執(zhí)著”的那個心,所以內在與外在分清楚,要斷心的執(zhí)著,更能負起母親的責任。內心是放下,外在是很負責任。

  問:修到什么時候執(zhí)著部分會減少?

  答:一直培養(yǎng)覺性,覺性強大有力,它會自然知道,會自然地處理,它自然會放下。

  問:有情緒,與媽媽在沖突,起叛逆心理

  答:父母子女之間想法觀念不同,有沖突,這很正常。自己若有不對的地方,要檢討。修行者對家庭要負更大的責任,要做給他們看。

  問:爸爸脾氣不好,怎樣讓他來練動中禪?他在家練了兩下覺得很煩,就沒有練了。

  答:要自己修得比較好一些,覺性比他強時,這樣他才有心來學。如果自己修得不夠,勸他來就很難。

  問:經行、爬山,平時好好地做好每一件事,是不是也能提高我們的覺性呢?

  答:是的,可以的。

  問:做家務時,要思考怎么做,還要覺知動作,這兩個是來回換著做呢,還是只覺知動作?

  答:日常生活中,做事時會有最明顯的動作,選擇覺知最明顯的那個去覺知。如果思考,帶著覺知去思考;做動作時,覺知動作。

  問:怎么帶著覺性去閱讀?

  答:現在還模糊不清楚,不斷培養(yǎng)覺性,當覺性強大時自動會知道。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