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五家 >

《星云大師講演集》-生活與信仰

時間:公元一九七八年十月

地點:國父紀念館

聽眾:法師、居士(弟子慈嘉記)

一.信仰的利益

二.信仰的價值

三.我們要信仰什么

四.信心如何增長

五.正信的生活與信仰

六.如何實踐生活上的信仰

各位長老法師、各位法師、各位大德、各位護法居士:

今天我們承受佛陀慈光的接引,大家有緣到國父紀念館的佛陀座前來共同探討佛法,實在是非常難得殊勝的因緣,經(jīng)上說:“菩薩海會云來集”,希望今天來自十方的各位長老、在座的大德們,能夠多多的給予指教。

從今天開始,三天之中,我將和各位一系列地講說“生活與佛教”的問題。我個人感覺到:今日佛教徒最需要的,就是生活里要具備佛法。不曾接觸佛法的人,固然不知道佛法的利益,就是信仰佛教已有好多年的人,由于身心沒有和佛法相應(yīng),生活中不懂運用佛法,因此也不知道佛法的價值。目前佛教最悲哀的問題,就是佛教徒在生活中沒有佛法。因此我想利用這三天的機會,把佛法與我們?nèi)粘I钪?究竟具有什么關(guān)系的問題,向各位提出簡要的報告。

今天我首先要向各位講說的題目是“生活與信仰”,我把它分成六段來說明,每一段再分成六個小題目:

一.信仰的利益

平時我們做事講求效率,有益處的事才做,無益的事就不去做。同樣的,有益處的宗教才去信仰,沒有益處的宗教絕對不去信仰。談到信仰,有的人一開始信仰宗教,就走錯路,信了邪魔外道,這就是“邪信”。比邪信好一點的是“不信”,不信仰任何宗教固然不好,但是至少他還沒有走錯路,沒有中毒,將來要選擇一種正確的信仰,還有得救的機會。另外有一種信得很虔誠、不知分辨而“迷信”的人。迷信比不信又好一點,因為雖然迷信了,但是總還有一種信仰。像老公公、老婆婆們,手里拿著一枝香,虔誠的跪倒在神明的面前,口中喃喃有詞,在我們看起來是迷信的行為,但是他們那一片純真的心,是非?少F的。至少宗教勸善止惡的觀念,已深植在他們的心中,因此即使是迷信也比不信好。當然,比迷信更好的還是“正信”,能夠?qū)Ψ鸱ㄉ鹫_的信仰,才能獲得佛法的利益。首先我就和各位談?wù)務(wù)欧鸱軒Ыo我們什么利益?

(一)信仰如手

人因為有了雙手,所以能夠創(chuàng)造各種事業(yè),世界上許多奇巧的發(fā)明,都是由于有萬能的雙手。如果沒有科學家雙手靈活的運作,發(fā)明了電燈,在黑暗中,我們怎能享受到光明的可貴呢?如果沒有醫(yī)生們雙手精細的調(diào)配,生病了,我們怎能服用癒疾的藥物呢?他如文化事業(yè)的推展、國防軍備的設(shè)施,都需要依靠雙手的操作。我們常比喻說:得到了助手,或失去了左右手,手對我們的創(chuàng)業(yè)辦事,實在是太重要了。

《大智度論》有一則譬喻說:“信仰的利益如手”。論中說:好比一個人進入了寶山,山中蘊藏許多的寶藏,如果我們沒有雙手,如何挖取寶物呢?同樣的,進入佛法這座無盡的寶藏里,如果缺乏信仰的雙手,就不會堅定不移的埋頭挖寶,依靠著信仰的手,才能獲得其中的功用。因此,要想獲得佛法的利益,一定要具備信仰。

(二)信仰如杖

登山的人,手中拿根拐杖,有所支柱依靠,爬起山來,輕松多了。佛法的信仰好比拐杖一樣,能夠給我們依靠。人生在世有時候會感到世路茫茫,沒有依靠。甚至遭逢絕路時,沒有任何的助力,這時即使呼天喚地也于事無補。假如有了信仰做為我們的依怙,彷佛一個舉步蹣跚的老人有了一枝拐杖,在我們顛簸的人生旅途上,可以依靠著這枝拐杖而走向平坦的大道。

經(jīng)上常說:“國土危脆”,又說“人命在呼吸之間”,器世間的一切是虛幻無常的。尤其在本省地區(qū),臺風、地震頻繁,當這些自然界的災(zāi)害來襲,而人力無法抗拒的時候,更會感到人類的渺小,生命太脆弱了。如果我們選擇了佛法,好比手中有根拐杖,就能夠獲得安全。人生需要尋找依靠,阿彌陀佛也好、觀世音菩薩也好,任何的佛菩薩都可以做我們生命的依靠,要使我們在虛幻的世相上建立安穩(wěn)的依靠。但是如果不能對佛法興起信仰,將得不到佛法這枝拐杖的利益,因此首先要建立對佛法的信仰。

(三)信仰如根

花所以開得芬芳美麗,因為它有深厚的根;樹所以長得茂盛蒼郁,因為它有扎實的根;人所以能夠生存下去,因為有生命的根;一切事業(yè)的所以成功,也因為有鞏固的根基。所謂“萬丈高樓從地起”,基礎(chǔ)的根本穩(wěn)固了,摩天大樓才能建筑。

我們的信仰,就是產(chǎn)生無量功德的根本,《華嚴經(jīng)》上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yǎng)一切諸善根。”依據(jù)這信仰的根,我們在佛法中,修福修慧,不但奠定了人生基礎(chǔ),進而到達了生脫死的境界。菩薩的五十二位,也是從“信仰”的根而起發(fā)的。經(jīng)上告訴我們:沒有信仰的人,好像一棵枯萎的樹,是不能開花結(jié)果的。因此我們對于信仰的“根”,應(yīng)該以法水好好的灌溉、照顧,使它茁壯、開花、結(jié)果。

(四)信仰如船

信仰的利益,好比船舶一樣。在茫茫的大海中,船能夠運載乘客到達目的地,信仰也具有同樣的功用!洞笾嵌日摗氛f:“佛法大海,唯信能入。”我們想要進入深廣遼闊的佛法大海里,必須有了指南針,才不會迷失方向!吨钦摗酚终f:“要想進入佛法大海之中,布施、持戒是不能進入的,信仰對一個初入佛法的人來說,比布施、持戒更重要。”在浩瀚的佛海里,如果不能掌穩(wěn)信仰的船舵,是無法深入龍宮,探得驪珠的。因此我們必須駕著信仰的船筏,才能在佛法的大海里面,采取到佛法大寶。在這一望無垠、茫茫無邊的人生苦海里,我們唯有依靠信仰的大愿船,才能夠從生死大海的此岸,而安然地到達涅槃解脫的快樂彼岸

(五)信仰如力

國父說:“信仰就是力量”。對一件事有堅定的信仰,自然就能形成一股大力量。譬如民國的締造,就是建立在國人對民主政體的熱切信仰上。剛?cè)ナ啦痪玫恼軐W家方東美先生,在許多紀念他高行的文章當中,有一篇這樣的描寫著:方先生平生喜愛游泳,有一次在游泳時,忽然身子往水底下沉,在求生的本能下,他拚命的掙扎,但是愈掙扎愈下沉,眼看即將遭到滅頂?shù)奈kU。這時他平靜一想:“我是個哲學家,對于生死應(yīng)該看得開才是,如此求生怕死的樣子太難看了,一個哲學家,死也要死得灑脫一點啊!”這樣一想,心情輕松了許多,四肢也自然放下,結(jié)果,竟然藉著水的浮力浮出水面而獲得生還。對自己有了信心就能產(chǎn)生力量,更何況是對真理建立起信仰!

佛陀在世時,經(jīng)常在恒河沿岸演說佛法,有一個信者知道了這個好消息,于是走到恒河邊上找船,想渡河聽佛陀說法。但是找不到船只,望著滾滾的恒河著急不已,有人就開玩笑地說:“你何不從河上走過去呢!”由于此人對佛陀及佛法充滿了信仰,于是不顧河水的洶涌,不在水相上起分別心,果然涉水而過,到達了彼岸。信仰的力量,即使是驚濤駭浪也阻擋不了,這種力量,實在不可思議。

(六)信仰如財

日常生活中,沒有了錢財,生活就沒有著落,近年來,世界各國遭遇到一個棘手的問題:能源缺乏、經(jīng)濟危機,于是探測家們拿著儀器,到海底、山間,尋找新的油田。但是不知道我們?nèi)巳硕加幸蛔吞?那就是信仰,信仰就是我們的能源。

愚癡的人類,向紛紜的心外世界去尋找財寶,卻不知道自己內(nèi)心有無限的財富,古人說:“反求諸己”,我們內(nèi)心的寶藏、內(nèi)心的能源,要用信仰的鋤鏟,才能挖掘。佛經(jīng)上提到財富,有所謂“七圣財”,七圣財中第一種就是信仰的財寶,有了信仰的財寶人生就更豐富了。

佛教和其它宗教不同的地方,在于佛教并不一味叫人信仰,佛教的信仰是要我們建立在理智上、慧解上,甚至佛教的信仰可以建立在疑情的上面,因為所謂信仰是發(fā)乎自然,出于本心,絲毫不帶一點勉強。等我們的迷惑解除了,就會更堅固我們的信仰,信仰堅固不移,才能真正得到信仰的利益。

二、信仰的價值

我們活著要追求有價值的人生,對于信仰也要追求有價值的信仰,信仰的價值很多,下面我也分成六點來說明:

(一)信仰能使思想統(tǒng)一

有的人常常感到自己沒有主宰,不能確立中心的目標,這是因為他本身還沒有信仰所致。沒有信仰的人,往往不能使思想統(tǒng)一而產(chǎn)生力量。譬如我們信仰同一種主義,和敵人作戰(zhàn)的時候,憑借著這股信仰的力量,我們可以為主義而犧牲生命。因為思想統(tǒng)一于信仰主義之上,因此,任何其它的學說、其它的外力,都動搖不了我們。泥水匠蓋房子,用水把砂、石、水泥混凝在一起,終于筑砌一棟堅固的大樓,信仰可以把各種不同的見解陶融成統(tǒng)一的思想,運用這統(tǒng)一的思想,可以解決人生許多的難關(guān)。

(二)信仰能使前途有望

有信仰的人,當他遇到難忍的痛苦,或者是致命的打擊,由于信心的生起,終于能夠克服困厄,再度燃起希望。即使身罹絕癥的人,只要他對人生有信心,病魔也奈何不了他。許多年前,我到虎尾龍善寺探望一位老尼師,只見他一臉憂郁地對我說:“師父!這次您來還看得到我,恐怕下次來就見不到我了!因為醫(yī)生宣布說我患了大腸癌,只剩下兩個月的生命了……”

我一聽到生人竟說出死別的話,一時也不知道如何安慰他才好?只得說:“出家人還怕什么死?你對生死應(yīng)該超然度外才好。好好念佛吧!多發(fā)心做些對社會大眾有益的事,如果你對未來充滿信心,我想你的病是不要緊的。”他聽了我的話以后,內(nèi)心起了共鳴,從此每日奔波勸募,五元十元,慢慢積少成多,竟然在云林成立了“佛教之聲”的電臺廣播節(jié)目,每天請人在電臺廣播佛法。兩個月在“佛教之聲”中悄然過去了,但是他并未被病魔所攫走,仍然身體健康地為弘法事業(yè)而忙碌。幾年后,我再度到虎尾,遇見了他,他對我說:“師父!我的病已經(jīng)不藥而癒了。”

從這件事例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宗教生活中,因為信仰的虔誠懇切,而對人生充滿希望,就能絕癥不死的實證。

(三)信仰能使煩惱解脫

在人生的旅途中,最困擾我們的就是煩惱,煩惱往往是我們成功立業(yè)的絆腳石。煩惱有來自社會、家庭、感情以及經(jīng)濟,乃至身體的生老病死,心理的貪瞋癡等,都會帶來煩惱。很多人碰到煩惱,只是喟嘆:“沒辦法!”事實上,去除煩惱的辦法很多,如果我們能善巧運用佛法的信仰,就可以減少許多煩惱。煩惱好比疾病,佛法的八萬四千種法門,就是專門對治煩惱的良藥。譬如患了貪瞋癡的煩惱可以用戒定慧來對治;慳吝的人,教他行布施;暴戾的人,教他學慈悲;有人受到挫折而灰心喪志,用因緣來對治,使他觀一切法無自性而振作奮發(fā)起來,諸如六度、八正道、參禪、拜佛、念佛等等,不但能夠?qū)χ螣⿶?更是解脫的妙方。我們對于佛法這劑藥方要生起不疑的信仰,好比病人相信醫(yī)生的診斷,才能安心服藥,藥到病除。

(四)信仰能使身心安住

人生在世,找一個安身立命的地方很重要。工作的人,經(jīng)過了一天的辛苦,總要回到舒適的家中休息;倦飛的鳥,經(jīng)過了一天的覓食,也知道飛回巢中安棲。讀書的人,把身心安住在書本上面;做事業(yè)的人,把身心安頓在事業(yè)的發(fā)展上,而那竟日游手好閑、無所事事的人,就無處安住身心了。因此尋找身心的安止處是刻不容緩的事!

有時我們會感到身心茫茫然,不知安住在何處?假如我們對佛法興起了信仰,就可以把身心安住在觀世音菩薩、阿彌陀佛的上面,身心一旦獲得安住,遇到任何的困難也就不成為問題了。基隆海會寺的道源長老,告訴我他的親身經(jīng)歷,當年日本軍閥侵略中國的時候,有一天到寺院去掠奪,日本人看到了道源長老便喊道:“站住!”長老心想:“不能站住啊!他會要我的命呀!”于是不顧一切拔腿就跑,日本兵在后面窮追不舍。長老一邊奔跑,口中一邊稱念“觀世音菩薩!”跑了一段很長的路,躲過了日本兵的視線,逃進了一位信徒的家里。信徒看到師父來了,忙說:

“師父!您來了!”驚魂還未定的老法師卻回答說:“觀世音菩薩!”“師父!請坐!”“觀世音菩薩!”“師父請喝茶!”“觀世音菩薩!”無論對他說什么,他總是回答“觀世音菩薩!”為什么如此呢?因為當他生命遇到危險、沒有地方安住的時候,他只有一心皈命觀世音菩薩,把身心安住在菩薩的圣號上面。所以,當我們遇到苦難而皈命佛菩薩時,不管佛菩薩是否因我們的虔誠感應(yīng)而救了我們,至少當下我們已能將身心安住在佛菩薩的信仰上,得到了平安。

(五)信仰能使生活美化

信仰能夠影響一個人的生活態(tài)度。沒有信仰,生活便沒有立場,而失去意義。我們要使生活內(nèi)容更充實、更美化,信仰是一個很大的因素。譬如有的人一生省吃儉用,辛苦賺得的金錢,本身舍不得花用,借給別人,卻被別人倒閉了。這時如果是一個沒有信仰的人,一定苦惱萬分,甚至想不開尋短見。但是如果有信仰的人,就能看開,心想:“算了,一定是我前世虧欠他,今生有能力償還正好。”心中淡然,不再憂慮。被人欺侮了,有信仰的人不會生起瞋恨心,并且會認為是修持忍辱行所應(yīng)該遭遇的:“我是個有信仰的人,應(yīng)該忍讓才對!”信仰,使我們懂得委屈求全,在生活里面,不會感到?jīng)]有辦法,這樣生活自然美化。有信仰的人,對于困難、折磨,認為是所以莊嚴人生內(nèi)容的必備要件,因此困難挫折對他們而言,已不是困難,而是邁向成功的礪石!有信仰的人,常常會想:“我現(xiàn)在虔誠的拜佛、念佛,廣修一切功德,將來就可以到極樂世界。”由信仰而激發(fā)善行,對未來的世界充滿憧憬,不僅美化現(xiàn)世的生活,對未來的國土也先行設(shè)計藍圖,有信仰的生活富有意義,更充滿生機!

(六)信仰能使生命有靠

信仰是人生終極的追求,沒有信仰,生命就沒有依皈。中日甲午戰(zhàn)后,日本首相陸奧宗光代表日方到中國來訂立馬關(guān)條約。當他要出發(fā)時,不幸女兒染病在身,他囑咐家人,沒有重大的事故,不必通信。正當和約簽訂至緊要關(guān)頭時,家書來了,說女兒病況嚴重,希望見父親最后一面。外相伊藤博文安慰他說:“你放心回去好了,這里的一切我來負責處理。”披星戴月的趕回家里,奄奄一息的女兒,見到盼望已久的父親回來了,很高興的說:“父親!我就要和你永別了,但是我有一個問題一直梗在心中,等著您回來替我解答。”“什么問題,你說好了。”“我要死了,我死了以后要到那兒去呢?”身為政治家的陸奧宗光,雖然博學多聞,但是對于女兒臨終前的問題,竟然不知如何回答?不過他畢竟才智過人,安慰女兒說:“死后去那里,我不知道。但是我經(jīng)?茨隳赣H在念佛,我想佛陀會帶你到一個很好的地方去。”他的女兒聽到此話,帶著安詳?shù)男θ蓦x開了人間。陸奧宗光因為沒有辦法解答女兒的疑團,于是開始研究佛教,終于選擇了佛教的信仰,并且出家當了和尚。這段故事說明陸奧宗光的女兒,懂得以信仰為生命的皈依,即使面臨死亡也很安樂毫不畏懼。一個人出門在外,天色黑了,不知將要住宿何處?這種無家可歸,徘徊在十字街口的痛苦,是難以忍受的。信仰如同我們的家;家,使我們的生命有所依靠。
 

三、我們要信仰什么

每一種宗教都勸人要有信仰,但是究竟要信仰什么呢?古人說:就有道而正焉。良禽也知道擇木而棲,忠臣也知道就明君而仕,何況信仰,也要選擇好的對象。那么,我們所信仰的對象,應(yīng)該具備什么條件呢?這個問題不能不去探討。

(一)信仰實在有的

我們選擇信仰的對象,應(yīng)該審察它是否真實存在。譬如我們選擇信仰佛教,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確實存在。佛陀有出生的國家,誕生的年月日,養(yǎng)育他的父母,他有兄弟親族,他更有出家、修行、成道的經(jīng)過記載,佛陀的事跡,歷史上是明明確確載錄的。釋迦牟尼佛不是子虛烏有人物,憑空杜撰的天帝;也不是來無影、去無蹤的神仙。換句話說,我們佛教徒所信仰的對象,他在歷史上是經(jīng)得起考據(jù)證明的。因此,我們要信仰什么?我們要信仰實實在在存有的對象。

(二)信仰道德高的

我們交朋友,要結(jié)交品德高尚、人格圣潔的人,因為他可以引導我們向善向上,古人說:“無友不如己者。”又說:“水往下流,人往上爬。”如果我們所信仰的對象,要我們?nèi)?a href="/remen/shasheng.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殺生害人,超向下流,那么,信仰他不但沒有助益,反而有害。我們必須了解,我所信仰的對象,他的德行有沒有清凈?他的慈悲有沒有具足?他的人格有沒有完美?如果他具備了,那么這樣的對象,才值得我們?nèi)バ叛、去皈依。釋迦牟尼佛是功?a href="/remen/yuanman.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圓滿的覺者,具足智德、斷德、恩德等三德,他的道德是圓滿清凈的,跟隨這位人天的導師,可以使我們的道德更崇高,人格更完美。

(三)信仰能力強的

我們爬山需要拐杖做支柱,我們的人生也需要一枝強而有力的拐杖做我們的依怙。從小我們接受師長們博學多能的提攜,才能漸漸的免于童騃;我們信仰的對象,也必須是具有能夠自度度人、自覺覺人的大善知識,以引導我們走向正道!佛遺教經(jīng)》說:“我如善導,導人善路;我如良醫(yī),應(yīng)病與藥。”相信善導的指津,可以走上光明的道路,到達目的地;相信良醫(yī)的診治,可以獲得阿伽陀藥,治療煩惱疾病。歷代仁君賢者,英雄好漢,一般民眾,為什么愿意接受他的領(lǐng)導?主要就是因為他的能力很強。獅子可以做獸中之王,大鵬可以作鳥中強者,都是因為牠們有特殊的能力。人也是一樣,如果信仰的對象具有強大的力量,彷佛人生有了后盾,我們才能因他而獲致幸福。

(四)信仰戒行凈的

戒行清凈的人,一切的行止都合乎戒規(guī),我們依從他,言行自然合乎正道,不會出軌。如果我們信仰的對象戒行不清凈的話,好比違反交通規(guī)則的汽車,隨時有發(fā)生事故的可能,我們跟隨他也就太危險了。我們所信仰的對象──大圣佛陀,是戒行最嚴謹清凈的覺者,他不僅自持嚴格,并且制定許多的戒法來攝化弟子們的身心。經(jīng)上記載:佛陀的一位弟子向果園主人托缽水果,園主人請他自己摘取,這位尊者回答說:“佛戒上說比人高的樹,不可以爬上去。”園主人請他用手把果子搖下來,他又說:“佛戒上說不可以搖樹取果子。”園主人為了表示誠意,只得親自攀下樹枝請他采摘。那知道他還是堅持說:“佛戒上說不可以自己動手取果子。”園主人不得已只好雙手捧著果子獻給他說:“我供養(yǎng)您!”這段故事是說明“不予而取”而犯戒,佛陀的弟子為了堅守此戒,寧可不要果子。以現(xiàn)代來說,沒有得到他人同意而拿了人家任何的東西,那怕是一針一線,都是犯法的。如果人人能遵守,社會上就沒有搶劫偷盜的行為了。經(jīng)上還記載佛弟子為了護持戒法而喪生的事。佛弟子都能夠如此嚴持戒律,更何況是制戒的佛陀本身。如果我們能遵奉佛陀的教法,所修的戒行才能清凈無瑕!

(五)信仰正法圓的

我們信仰的對象,要具有圓滿的正法。佛法的道理,不偏不倚,因此叫正法。佛法的道理,放諸四海皆準,適用于任何的時、空、人、事,而不是用在此人身上很適合,用在那人的身上就不適合;蛘哂迷诖藭r很恰當,用在另外一件事上就不恰當。因為佛法超越時空,不受任何限制,因此它是圓滿的。社會的學問五花八門,我們要選擇最正確、最圓融的為我們的指南。春秋時代黔婁之妻的“寧可正而不足,不可斜而有余”名言,幾千年來一直為世人所贊美與運用。信仰了圓滿的正法,在我們?nèi)松穆猛旧?不但可以得到許多正確的指示,并且能夠建立圓滿的人生。

(六)信仰智能滿的

成佛之道”一書中有兩句話:“正法以為身,凈慧以為命。”平常我們看到案桌上供奉的佛像,就誤以為是佛陀的身體,或者以為佛陀在世時,那種莊嚴相好的色身是佛陀的真身,其實佛陀是以正法為身的;佛陀的壽命也不是住世八十年的人間歲月,佛陀是以無盡智能為生命的。世俗的知識是有漏的,人間的壽命是有限的。而正法為身體,正法是遍一切時處,無窮無盡;智能為壽命,智能是清凈永恒,無量無限的。我們信仰的對象,他的智能完滿無缺,我們跟隨他學習,將來可以獲得充滿智能的生命,以此而貢獻社會大眾。

俗話常說:“交友不慎”、“遇人不淑”,一個人交錯了朋友,毀了一生的前途;一個女人嫁錯了丈夫,失去了終身的幸福,我們對于對象的選擇,怎么能不小心謹慎?更何況是信仰的對象,更應(yīng)該仔細抉擇!

四、信心如何增長

信心,好像田園里的幼苗,如果遭受風吹雨打,就不容易生長,這就是所謂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信心要能增長,當然要費一番工夫。我現(xiàn)在要告訴各位:一般的信仰,是怎樣才能生起、和成長的?

(一)從靈感而增長信心

有些人因為得到了某種靈感,而生起信心。如孫立人將軍夫人張清揚居士,在一次中風以后,顏面神經(jīng)麻痹,使她的嘴歪了,后來因為信仰觀世音菩薩,獲得靈感而痊愈,又恢復從前的莊嚴相貌。從此,張居士就成為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又如鳳山佛教蓮社的煮云法師,到處打精進佛七,信眾因感受到靈感,而增長了信心。

(二)從福德而增長信心

有許多大富長者,有地位、有錢財,而且肯發(fā)心布施,因為自己有福德可以幫助別人,而內(nèi)心充滿歡喜。如太子龍、統(tǒng)一公司的吳修齊先生,南豐鋼鐵公司的潘孝銳先生,他們都是虔誠的佛教徒。平時,他們就是從修福德中,而對佛法增長信心。此外,有些既沒有錢財,也沒有力量的人,雖然他們不能以物質(zhì)去布施人,但是,他卻事事樂于幫助別人,從這種修福之事也一樣可以使自己對佛法增長信心。

(三)從慈悲而增長信心

如眾所周知的汐止肉身不壞的慈航法師,曾經(jīng)說過一件有關(guān)他自己的故事給我聽,他說:即使待他最不好,甚至于對他時常加以陷害的人,他都可以容忍,并且在他有難時,也會伸手援助他。他說他原來個子又瘦又小,由于能夠不計前嫌,并且時常暗中行善,后來終于變成胖嘟嘟的。他的慈悲,不只是施予他所喜歡的人,連不喜歡的人,他也一樣的待他。慈航法師可說真正做到了“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慈航法師從行慈悲中,獲得了對佛法的歡喜和信心。由此,我們可知道,從慈悲中能增長信心。

(四)從慧解而增長信心

學佛的人,研究了佛法,會感覺到“佛法好啊!佛法妙啊!”我們從《六祖壇經(jīng)》里面可以知道,五祖?zhèn)鞣ńo六祖以后,就要六祖速離他去,并且親自護送,當師徒二人走到一道河邊,五祖說:“我來撐篙渡你過去!”六祖答說:“迷時師度,悟時自度。”意思是說我還沒有覺悟的時候,要師父來度我;但是,覺悟了以后,就要靠自己度了。所以,我們對于佛法,若能夠有所覺悟,則進而能啟發(fā)信心。這一股信心的力量,是很大的。剛才提過的方東美教授,他研究哲學、研究華嚴,可說是一代大儒學者,但到最后,他還是到土城承天寺去皈依佛法。由此可知,智能越高,他越能夠接受佛法的信仰。

(五)從體驗而增長信心

從自己的宗教經(jīng)驗中可以增長信心。我們曾經(jīng)看過一些修道的人,中途退失信心。有句嘲笑的話說:“信佛一年,佛在眼前;信佛二年,佛在西天;信佛三年,佛祖不見了。”因為在生活的習慣中,沒有宗教的經(jīng)驗,所以,對佛法生不起信心。甚至于出了家的人,到最后也迷失了,又再走入社會。明朝有位憨山大師,曾經(jīng)為了建造寺院,被皇帝誤會,強迫其返俗,并被放逐?墒,他一直都未改變對佛法的信心,等到誤會冰釋時,又再恢復他僧人的身份;雖然如此,在歷史上,憨山大師仍是一代大師,很受后人敬仰,并不因為他曾經(jīng)被放逐,而有損于他的僧格。憨山大師所以有這種高超的德行,對佛法有這種堅定不移的信心,主要的是因為他年輕時曾有這么一段因緣。

有一次,他跟隨一位法師到五臺山迎請藏經(jīng),上了五臺山,在一個山洞中,見到一位隱居的老和尚盤腿端坐在洞內(nèi),于是上前頂禮,問道:“請問老和尚上下如何稱呼?”

“……”

“您在此多久了?”

“……”

一連請教了幾個問題,老和尚就是不回答,也不理睬他。憨山大師心里想:他一定是一位不平凡的高僧。于是就在老和尚旁邊也盤腿坐了下來。一會兒,老和尚端起杯子喝茶,憨山大師也跟著喝茶;老和尚吃飯,他也跟著吃飯,如此經(jīng)過了一個星期,彼此沒交談過一句話。有一天,他在經(jīng)行的時候,忽然忘記了身心,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只感到自己好像身心都與宇宙融合了,根本沒有你我的分別與對待,如此,持續(xù)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從此,憨山大師對于佛法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悟。“憨山大師全集”可說是大師一生智能的流露,對于佛法的弘傳有不可滅的貢獻。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念佛,要念到與佛同在;拜佛,要拜到與佛共存,布施,需施得我你泯滅;參禪,要參得真性現(xiàn)前。有了這樣的體驗,自然信心增強,不論別人說好或說壞,都不會動搖我們的信心。

(六)從見性而增長信心

見性,即見到自己的本性,這種增長信心,價值最高。昔時,福建芙蓉山有位靈訓禪師,一日,去參訪歸宗禪師,劈頭就問:“請教禪師,如何是佛?”

歸宗說:“不能告訴你,告訴了你,你不相信!”

“你說的話,我怎么會不相信呢?請說吧!”

“那好!我告訴你,你就是佛!”

靈訓一楞,懷疑地說:“我就是佛?”各位!現(xiàn)在如果我說:“你們?nèi)际欠?”你們相信嗎?或許你們也會懷疑:“我看不是吧?”明白地說,大家所以會產(chǎn)生懷疑,因為沒有認識自己,才不敢相信自己是佛。那么,要怎樣才能知道自己是佛呢?歸宗曾說:“一翳在眼,空花亂墜;若離諸相,即見諸佛。”大家所以不能認識自己是佛,是因為我們迷失了自性,只在人我、是非、好壞、苦樂的世間差別相上計較,等于帶著有色的眼鏡看各種事物,因此,錯認了世間本來的面目,對于自己的本性也不能認識。

黃蘗禪師開示大眾時常說:“不作佛求,不作法求,不作僧求。”這是什么道理呢?因為,“信仰”不能被外在的人事所迷,而忘記了自己的本性。就算佛法僧三寶,在我們的自性上,原本具足。事相上的佛法僧三寶,只是信仰過程中的一個助緣,到最后終究還是要相信自己。因此,佛陀說:“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佛法將每個人的人格,提升到最高,所謂“人人皆有佛性”,若能有這種體認,則信心必能增長。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