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師講演集》-生活與修持(中)
二.修行的次第
生活與修持的第二點(diǎn),我要告訴各位關(guān)于修行的次第,我也分為下列數(shù)點(diǎn):
(一)菩薩修行的層次
佛教中的菩薩,如同學(xué)生一般,有一年級、二年級、小學(xué)、中學(xué)、大學(xué)等層次,菩薩的年級共有五十一年級。
所謂菩薩,并非指供在佛堂上的菩薩,在座的各位,只要起信,從十信開始,就是菩薩的一年級。我想座中各位至少有十分之九以上是一年級或二年級,甚至也有人已經(jīng)是二十年級以上。
至于什么人是幾年級,如何能夠知道呢?這里有所謂“菩薩十法”,以這菩薩十法,可以測知自己是菩薩幾年級,每一個問題完全做到者十分,各位不妨自己測驗(yàn)一下。
1.若聞譏毀,心能堪忍:完全能夠忍受別人的譏諷、侮辱,毫不生恨者可算滿分,只能忍受一半者,則得五分;能夠忍受三分者得三分;完全無法忍受別人的譏毀,則得零分。
2.若聞稱贊,反生慚愧:有人稱贊你,心里感到慚愧,是真正的發(fā)自內(nèi)心的慚愧,可以得十分。
3.修道歡喜,自慶不傲:自己慶幸自己修道、利他的成就,但卻不因此感到自傲。
4.人之慚恥,不為宣說:對于別人感到慚愧羞恥的事,不加以渲染。
5.不為世事,而作咒術(shù):不要為了世間上的事情,去懷恨、咒罵別人,或者怨天尤人、施放法術(shù)。譬如說自己把錢拿去放利息,結(jié)果被倒閉了,心生怨恨,“該死該死”地咒罵不已。能夠不這樣的話,就可得到十分。
6.少恩加己,施欲大報:別人對我有些許恩惠,心中念念不忘,所謂“滴水之恩,涌泉以報”。
7.怨恨己者,恒生善心:對于怨恨自己的人,要常想法對他好,以慈善心待他。
8.見有罵者,反生憐愍:別人罵我們,不但不因此生氣,反而要憐愍他的無知沖動。
9.視諸眾生,猶如父母:對一切眾生,都能如同父母兄弟姊妹般看待。
10.擁諸所得,樂于助人:將自己所擁有的,歡喜與人共享。
以上十條,各位可以測驗(yàn)自己是不是菩薩?有幾分是菩薩?及不及格?
(二)羅漢修行的層次
我現(xiàn)在再請問各位,做個羅漢到底困不困難呢?羅漢有四種,即初果羅漢、二果羅漢、三果羅漢、四果羅漢。我們現(xiàn)在在世間,到底有沒有證果羅漢?各位一定說現(xiàn)在世間沒有羅漢,如果有羅漢的話,為什么我們沒有看見呢?我告訴各位,現(xiàn)世一定是有羅漢的,只是沒有佛陀給予印證而已,F(xiàn)在我把初果羅漢的條件說給大家聽了解,各位再自己衡量,自己是否是初果羅漢?
1.初果阿羅漢,叫做須陀洹,到達(dá)須陀洹果的條件是,對于三寶不壞信仰。當(dāng)我要講這一點(diǎn)時,有好多位出家眾心中暗暗想道:我已具備初果阿羅漢的修件,至少我對三寶已經(jīng)不壞信仰。我說:好,祝福你已經(jīng)是初果阿羅漢?墒沁有第二點(diǎn):
2.對四圣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等基本佛法不生疑惑。各位出家大眾也許會說:這一點(diǎn)我們也做得到。但是,下面還有:
3.對于受持的戒法,不可違犯。
4.五無間罪,即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等不可毀犯。
各位可以從這幾項(xiàng)條目里去衡量自己,對于初果羅漢的境界究竟有多少證悟。其次,讓我再說明初果羅漢對于五戒的看法、受持和沒有證果的一般凡夫有什么不同。
譬如殺生戒,未證果的凡夫,恣意殺生,為了口腹,什么都?xì)?至于初果羅漢,若為了吃,他不會殺生,他寧可餓死;但是,如果你激怒了他,或者你誹謗佛法,為他所知,他在一氣之下,也有可能會殺生。
說到偷盜戒,初果羅漢絕不會為了發(fā)財而去偷竊,他寧可守住貧窮;不過為了饑餓難忍,只要有東西吃,他可能會去偷吃一些。
關(guān)于邪淫戒,證得初果的羅漢在感情上當(dāng)然不會有染污行為,不過在今日這種社會,誘惑太大,一而再,再而三,有時他也會接受美色情欲的誘惑。
對于說謊,若為了救人,他可能會說慌言。
說到喝酒,告訴他一飲酒就會犯很大的罪過,在他是不會相信的。
一個初果羅漢的人,或者是信佛修行的人,萬一犯了五戒,怎么辦?不必太緊張,凡是有修行的人做錯了事,犯了過失,他的罪過要比一般不修行的人輕一點(diǎn)。譬如將一把鹽放在茶杯里,會感到很咸;如果將他放到大海里去,它的咸味就淡了。一個有修行人若犯了罪惡,這罪惡如同一把鹽灑在大海里,罪過較輕。
一個信佛教、有修行的人,犯了罪過,要知道懺悔。當(dāng)然,“因果報應(yīng)絲毫不爽”,不過,也不必想得那么恐怖,“罪業(yè)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空”,因罪惡只是“相”上的問題,“性”上沒有罪業(yè)的名稱,如果我們能證悟清凈自性所謂“明心見性”,則相上之罪惡即不成為嚴(yán)重的問題了。
修行者假如犯了罪過,如同大石將沈入海底,用信仰修持的大愿船,則可將大石托住,免于下沈,“信能得救”即其道理。
初果阿羅漢之完成,尚須“七次上生天上,七次投生人間”,以及斷盡我見結(jié)、戒禁取結(jié)、疑結(jié)等煩惱,才得成就。
上面說到初果,在圣位中,初果是最可貴最難得的,得了初果,可說生死已了。如破竹一樣,能破第一節(jié),第二節(jié)以下也就可以不費(fèi)力的一破到底。
證了初果的人,斷了見惑,生死已獲得了解脫,如大樹連根拔起,只是其余未斷的煩惱──修所斷惑,尚滋潤著固有的業(yè)力,使他生在天上人間。如同大樹雖連根拔起,但是在短時期內(nèi),卻仍會發(fā)芽開花,這是大樹本身所保有的生活力在維持其生機(jī),若不供給水分與肥料,則終究會枯黃死去。
初果的圣者,雖未斷修惑,但生死的根本已了;雖仍有隔陰之迷,但決不像凡夫一樣;蚪(jīng)過進(jìn)修,或經(jīng)過人間天上的七番生死,修道所斷的煩惱,大大的削弱了力量,可說是斷去了一分。剩下的修惑,所能滋潤的力量,已只有一生天上,一來人間,再不能延續(xù)下去。故二果名為“斯陀含”,即“一來”的意思。
證得二果的圣者,若再進(jìn)修,當(dāng)生即能證“不還果”,即三果阿那含;或是返來人間,則只剩這一往天上的生死。證阿那含果者死后,離欲界而上生色界,或無色界,一定在那邊入涅槃,而不再復(fù)還來生欲界了。若從斷煩惱來說:欲界的一切修惑,到此已斷盡了,故不再感欲界的生死。即除初果時斷盡的我見、戒禁取見、疑見外,現(xiàn)又進(jìn)一步的斷盡了欲貪和癡。欲貪即指欲界的貪欲而言,斷盡了欲貪而證得三果的圣者,雖身在人間,但對欲界的五欲,已經(jīng)不再染著。
從初果而二果、三果、現(xiàn)生不斷進(jìn)修;或三果阿那含死后,生到上界,圣道現(xiàn)前,到了斷惑究竟凈盡時,即能證得四果,名為“阿羅漢”,是真正堪受人天供養(yǎng)的圣者。證到了這個階位,即殺盡了一切的煩惱賊,不會再有生死的生起,故將阿羅漢譯為“應(yīng)供”、“無生”或“殺賊”。
經(jīng)上說:證得了阿羅漢果,即斷盡了系縛三界的一切煩惱。煩惱斷盡后,依煩惱潤生而感果的故業(yè),也就不再生效,更不會再造新業(yè),因此未來的生死苦果,更無生起的因緣,而得入于不生不滅無余涅槃。羅漢的修行,到此即為最究竟的果位。
綜上所述,修行證到四果者,有如下三種特點(diǎn):
1.光明如日月──證得阿羅漢果的圣者,智能現(xiàn)前,內(nèi)心斷盡了煩惱,如烏云被沖散,顯現(xiàn)了太陽光明。阿羅漢的光明正如日光朗照,處在萬里無云的晴空中一樣。
2.不染如蓮花──這是說阿羅漢清凈如同蓮花一樣。證得阿羅漢的人,他的說話、他的行事,不會再犯威儀。雖然在沒有舍報之前,仍然生活在世間,但是,心不貪住,意不執(zhí)著,不入于色聲香味觸法的六塵境界,即不受雜染的環(huán)境所熏變。如蓮花生長在淤泥中,而仍能保持微妙香潔。
3.安住如大地──證得阿羅漢果的圣者,有大禪定、大智能,故身心已安住在微妙的正法之上,寂然不動如同大地一樣。大地常受世人踐踏、耕種、挖掘,甚至堆積垃圾等穢物,但是,大地卻分毫不動。證阿羅漢果的圣者,在接觸六塵境界時,或是合意的,或是不合意的,都不會再起貪瞋之心了。一切毀譽(yù)得失,他都再不會動搖了。蘇東坡云:“八風(fēng)吹不動”,那就是阿羅漢的境界。
(三)禪者修行的層次
禪門有句話說:“小疑小悟,大疑大悟。”又常聽禪祖師們說:“要提起疑情”、“要大徹大悟”,疑情是什么?又徹悟些什么?這些可都不是言語文字所能表達(dá)的。曾經(jīng)有一個賣豆腐的老頭兒,賣完豆腐,經(jīng)過一家寺院,在禪堂外見到很多人正在打坐,一時好奇,也盤腿坐了起來。一支香結(jié)束,有人問他感想如何?老頭兒說:
“太好了!坐禪太好了!”
“好在那里呢?你倒說說看!”
“我在打坐時,想起了三十年前東家村有個姓張的欠了我二十塊豆腐錢。”
眾人一聽,哈哈大笑。
如果這種參禪也算是一種悟境的話,我們不妨姑且將它稱為“豆腐禪”。
宋朝大學(xué)士蘇東坡有一天到金山寺拜訪佛佛印禪師,兩人盤著腿子對坐論禪。蘇東坡問道:
“禪師看我這樣子像什么?”
佛印禪師看了一下蘇東坡,答道:“像一尊佛。”
說完,禪師反問道:“學(xué)士看老僧像什么?”
蘇東坡看他肥胖地穿著黑色大袍,便答道:“像一堆牛屎。”
佛印默然。蘇東坡心里甚是得意,以為幾次斗機(jī)鋒都輸給禪師,這一次可贏回來了。晚上回家,得意洋洋地把經(jīng)過情形訴了蘇小妹。蘇小妹一聽,趨起眉頭說道:
“哥哥你輸光了,還是佛印禪師贏呢!”
蘇東坡如墜五里霧中,不明其中道理。蘇小妹說:
“禪師的見處是佛,因此他看你也是佛;你的見處是牛屎,因此你看禪師也是牛屎。禪師得勝鳴金,當(dāng)然沈默不語,而你卻還自鳴得意呢!”
禪的境界就是如此,蘇東坡以為自己大勝,其實(shí)卻敗得凄慘。
佛陀到忉利天為母親摩耶夫人說法,經(jīng)過三個月,又回到人間來,弟子們爭相出外迎接,蓮華色比丘尼第一個走到佛陀面前,歡喜的一邊禮拜,一邊說道:
“佛陀!弟子蓮華色第一個來迎接您的圣駕,請佛陀接受弟子的拜見!”
佛陀慈和的說道:“我的回來,第一個迎接我的是須菩提,他在耆阇窟山的石窟中觀察諸法的空性,他才是真正迎接見到我的第一人,因?yàn)槲┯幸姺ǖ娜?才能第一個見到佛陀,第一個迎接佛陀。”
這是說明蓮華色比丘尼和須菩提所修證的境界不同,須菩提體證到諸法的空埋,因?yàn)榉ㄐ允菬o處不遍的,佛陀的法身也是無處不在,因此須菩提能第一個見到佛陀。
諸法的空性是不變的,只因證悟者的心境不同而有所差別,譬如三獸過河,足有深淺,而水無深淺。又如三鳥飛空,跡有遠(yuǎn)近,而空無遠(yuǎn)近。
禪者的修行是身心相應(yīng)的全一之修行,禪門將參禪證悟的境界分為三關(guān),即三個階段。有關(guān)“三關(guān)”之說,從何時開始,歷史上沒有詳確記載。禪宗的祖師們,多運(yùn)用三句問題,反覆探測學(xué)人的境界,稱為三關(guān)。最顯明的是黃龍慧南禪師,他常問學(xué)人道:
“上座生緣在何處?”
學(xué)人還沒能夠回答,禪師又問:
“我手何似佛手?”
接著又問:“我腳何似驢腳?”
學(xué)人如墜五里霧中,咸認(rèn)為龍祖的三大難關(guān)。后人即以三關(guān)用為三段證悟的境界,命名為初關(guān)(又名本參)、重關(guān)、牢關(guān)。有些禪門的行人,利根者一悟即三關(guān)透徹,有的一次透破二關(guān),普通則繼續(xù)的參,逐一的破,由此可知三關(guān)并非有固定的階段,只看各人的根機(jī)如何。
有的人曾將三關(guān)配于教理,即破初關(guān)得人空,破重關(guān)得破法空,破牢關(guān)證空空。其實(shí),證悟的境界,并非筆墨或言語所能描繪得出,誠如古德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只有各位親自去證悟了。
- 上一篇:《星云大師講演集》-生活與修持(下)
- 下一篇:《星云大師講演集》-生活與修持(上)
- 善人要度,惡人更要度
- 慧能詩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的意思
- 普化禪師振鈴入棺而逝的故事
- 人的欲望像個無底的黑洞
- 禪者的榜樣
- 經(jīng)常拒絕一些因緣機(jī)會,久而久之就會失去一切
- 學(xué)習(xí)是人生的原動力、希望所在
- 心懷大眾 胸懷法界
- 謹(jǐn)言慎行、攝身防意,不要讓三業(yè)把「福報漏了」
- 對于苦樂都能舍的人,還有什么事情不能成功呢?
- 貧富在于懂不懂得知足,能不能在當(dāng)下尋出清淡人生
- 生活在因緣里 彼此相依相助
- 世間的風(fēng)動幡動,其實(shí)是心動罷了
- 修行是一種最純凈的心靈活動
- 亟亟地尋找快速解脫之道 不如在因緣里歡歡喜喜乘涼
- 愿力可大可小,是一切成就的根本
- 生命還握在手心 人生就沒有絕望
- 不在情緒上計較,只在做事上認(rèn)真
- 缺點(diǎn)需要有人點(diǎn)破
- 唯心相交,靜行致遠(yuǎn)
- 南禪七日(1)
- 心能轉(zhuǎn)物,即同如來--南懷瑾先生稀有開示之三
- 景德傳燈錄 第一卷
- 五燈會元 第一卷
- 授菩薩戒儀軌(一)
- 南禪七日(2)
- 碧巖錄 第一卷
- 南禪七日(4)
- 南禪七日(3)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上)
- 指月錄目錄
- 南禪七日(5)
- 指月錄卷之一
- 南禪七日(6)
- 南禪七日(21)
- 南禪七日(7)
- 南禪七日(9)
- 宗鏡錄(1-4)
- 南禪七日(8)
- 南禪七日(10)
- 禪關(guān)策進(jìn)(上)
- 南禪七日(11)
- 南禪七日(12)
- 南禪七日(13)
- 南禪七日(14)
- 南禪七日(19)
- 南禪七日(20)
- 南禪七日(16)
- 南禪七日(18)
- 南禪七日(17)
- 南禪七日(15)
- 《星云大師講演集》-佛教的政治觀
- 五燈會元 第二卷
- 五燈會元 二十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三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二卷
- 指月錄卷之二
- 《星云大師講演集》-從心的動態(tài)到心的靜態(tài)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下)
- 宏智禪師廣錄(卷九)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jiān)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dāng)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yùn)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dá)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dāng)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nèi)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yùn)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zhuǎn)彎,時而放平
- 學(xué)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xué)到無學(xué)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