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七日(一):三界之中,唯佛性之作用力能讓我們真正休息下來

  安居第七日(一):三界之中,唯佛性之作用力能讓我們真正休息下來

  昨天講到有人持名念佛,不能與佛光明相應(yīng),無明尤在,或者其愿不能滿足,佛光明無礙,能滿一切眾生愿,為什么不能滿足呢?曇鸞法師講有三種,第一種是“由不如實修行,與彼名義不相應(yīng)!睂W(xué)習(xí)可能是簡單的,但能不能在生活中運用出來,還真需要大家用用功夫的。

  所謂如實,就是“是什么樣子就是什么樣子”,表面上是什么我們就去觀察什么,本質(zhì)是什么我們就觀察什么。通過觀察,我們就知道應(yīng)該怎么做。表相上的差別,即現(xiàn)下的作用,本質(zhì)的平等,即根本的作用。這兩種作用力要是擇取不清楚,那就不能如實地去修行。

  佛陀和眾生所有的差別,實際就是諸佛里表一如,影暢表里,功德圓滿,平等安住。凡夫就是用表相(習(xí)氣)把平等本質(zhì)(佛性)蒙蔽了,我們?nèi)羧鐚嵙私饬诉@一點,修行就會有相應(yīng)的作為。這是一個很簡單的意識、心理的轉(zhuǎn)折點,但轉(zhuǎn)不來就會背道而馳,你所有作為都會南轅北轍。這是十分重要的一個觀察。

  眾生在表相上迷失流轉(zhuǎn),而不于本質(zhì)上認知,所以隨順佛性的作用力就少。故我們念佛憶佛,讓佛性起作用。我們可以多觀察自己的語言、作為、意識是隨順表面的差別業(yè)習(xí)呢,還是隨順平等佛性,這是真正的修行,就是對身口意三業(yè)的認知。這是很重要的觀察,需要不斷實踐,應(yīng)認真!認真不是費多大力氣,恰恰是讓我們真正輕松下來,意識清晰調(diào)理起來。

  念佛,實際就是為了提醒我們讓本質(zhì)的佛性發(fā)生作用,使我們能被大地一樣的覺悟所載負,不假造作的厚重載負著我們,不來不去的金剛地載負著我們,無得無失的載負,使我們身心意識安樂住,遠離五欲熾盛、爭奪、排斥、是非、矛盾等等傷害,使我們有一個現(xiàn)下的作用或認知。作用力需要實踐,不實踐是無法給予的,不實踐就沒有作用力,你就體會不到法味。

  十二光明名義,簡單說就是從十二個角度來闡述佛性的作用力,是一切眾生本具的佛性的作用力。作用力就是有效果,需要實踐,要不然就是空泛的名言了,那我們就會失去學(xué)佛的動力。佛性雖是眾生本具,佛是親證者,他通過其回施的愿望來激活或印許,在我們每一個有情心目中起作用。雖是本具,佛并沒有給我們什么,但為什么有時有作用,有時沒有作用呢?是因為你的貪嗔癡習(xí)慣把它蒙蔽了,抑制了,吞噬了,或者說埋到海底,你只是掛業(yè)浪業(yè)風(fēng),你沒有得到寧靜的真實。佛的回施就是激活,或說印證、印許,說你本具的功德中有這樣的作用力的。通過這種給予能讓我們親證,即親自體驗到這種作用力。所以佛通過其圓覺圓證的法則平等回施給我們,來激活印許,來讓我們親證。所以雖是本具,若不假佛果的回施,我們就會遺忘或者說不起作用。

  阿彌陀佛就是這樣一個慈悲心,所謂建超世之愿,平等回施給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的差別愿望滿足,“眾生所愿樂,一切能滿足”,此滿足是為了讓佛性起作用,不是為了激勵我們的習(xí)氣、貪欲,因為你的貪欲一旦滿足,佛性就會起作用,故印許有滿足義,滿足所需,印契。說大乘佛教能印契眾生心,它不是為了激勵我們的世俗心,就是為了讓我們的世俗心真正滿意、休息下來,這時我們會體會圓滿安樂住,這是佛性的作用力。十二光明,種種名字,就是不同的作用力,假如埋在自己的業(yè)習(xí)作為或常規(guī)思考下,就得不到這樣的作用。

  有人說拜佛很辛苦。你干啥不辛苦呢?有人說睡覺不辛苦,讓你睡三天三夜會怎樣了?為什么單說拜佛辛苦呢?實際就是不習(xí)慣。我們在這個三界火宅中,真正有什么東西能讓我們安穩(wěn)下來呢?佛性,佛力的作用力能使我們真正安穩(wěn)下來,寧靜下來,因為你心智的起伏得到了休息,得到了安撫。它本來是不動的,是清凈的,是不假蹂躪的一個自在的光明,它能照耀覺知著法界,但不被法界的任何一個作為所逼迫所侵害,就是說它不會流轉(zhuǎn)。凡夫的心在得失大小中在對立取舍矛盾中會迷失。這一點還是希望大家細細地觀察思維。

  學(xué)佛真不是為別人學(xué)的,不是做給別人看的,嚴格的說,我們所有的作為都是自己的心地的作用,你要看到這一點,我們對自己的作為就會負起責任。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