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六日:如實修行,平等安樂住

  安居第六日:如實修行,平等安樂住

  夏安居,這是一個成長的季節(jié),世尊讓我們在這個時間來集中熏修,十分有意義,在這個時間我們的智慧、記憶很容易成長。

  我們要正確認識眾生與佛的無差別之差別,眾生執(zhí)著于表相,多在差別上用功夫,所以欲求堅固、強化自我,在堅固與驕慢的推動下愈加負重,背道而馳。

  從本質上具足平等的角度來審視眾生、作為,一切現(xiàn)行業(yè)緣就會得到自解脫的方便。這樣的修行機制就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就是如實修行。

  現(xiàn)在很多學佛人沒有在“如實”上孜孜不倦地下功夫或審視,結果就背道而馳,導致學到一定程度就改變信仰,或學其他法門去了。不是不能去學,主要是對眾生分的如實的認知,和對佛菩薩教法的認知不夠清晰,所以在擇法與修行過程中看似修行,實是背道而馳,往往還背道而馳還不能自覺,他就會責怪或迷茫,責怪是不反省自己對法的認知,不負責任;迷茫是越學越痛苦不知該怎么做。

  所以“如實”的這個認知十分重要。希望大家通過學習,在生活中能思維、觀察、運用。生活是最如實修行的一個機會。

  越建立差別越背道而馳,以為真有所得。一定對表相上要有個突破,或者說有一個確定的認知,不能粘著它。這個表相,即我們的見聞覺知、修行的差別等等。作為一個修行人,真正愛護自己的法身慧命,就要避開這些傷害,其實真正“好”的感知就是越來越變得智慧無染,越來越慈悲方便。

  慈悲就是為利人故而顯現(xiàn)種種法則的修持與作為,不是為了自己得什么失什么。智慧的確于一切法是無染的,再大的作為也沒有什么可染著的東西,沒有必要染著。但若對表面現(xiàn)象沒有如實的觀察,差別相一旦產生,別人再一恭維,慢心就生起來了,蒙蔽自己,本來是為饒益有情而修法,結果產生驕慢的傷害。

  平等舍

  此處需要回向,回向是平等舍。是回施法性,法性平等安住的表達,去掉我們的染著、增上慢,是平等住的方便,使我們無染,拔除我慢。因為其本質無來去,無增減,若不認知,不如實的心會導致未得言得,導致增上慢。

  說打多少座、念多少千遍經就能開悟,往往這樣的修行人因累積帶來傷害。因為累積會帶來慢心,慢心得不到相應的結果就會怨。就比如每天往自己背上背十公斤黃金,一天、兩天、一個月,即使再好的東西不斷累積也會把自己壓壞了,沒有舍。應無所著而生其心,應無所著而修一切法,如此會體會到修行的解脫,修行中的智慧、慈悲、輕安。十方諸佛如來的正業(yè)有三種輕安:至靜輕安、大悲輕安……?梢娦扌械慕Y果是輕安而不是沉重。

  很多人說“累了”,很多道場的執(zhí)事都容易說“累了”,就是積累。沒有回向!胺e累”的累字和“累了”的累是同一個字。哪怕是積累善良的作業(yè)。沒有智慧慈悲的緣起,沒有舍,沒有得到輕安。

  如果做了很多事把它舍了,沒有得也沒有失,很快就休息過來了。但若認為自己做了很多而沒有相應的收獲,那就很容易累。只要是積累的人都修行不下去的,不管善根大小。

  如實,對自己、他人、佛菩薩要有如實的了解。

  平等舍十分重要!心地的平等安住十分重要!

  平等安住是我們依本質修行的方便。

  積累是我們學佛知見上出了根本問題。

  “七覺支”大家應記住,正見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定覺支、舍覺支、輕安覺支,以正見為緣起,十分重要!使我們的心地逐漸清晰、智慧、善巧。

  舍的修持對我們這個時代非常重要,因為這個時代貪欲熾盛故。

  答疑

  一、 《無量壽經》中有“佛告阿難,阿彌陀佛威神功德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睘槭裁粗v阿彌陀佛第一,而不講平等呢?

  佛佛皆是相贊、相隨喜的,果德皆無異,只是住世方便、教化方便有異。又比如經中講阿彌陀佛是“佛中之王”,如此都是為奪眾生驕慢分別心智,奪眾生擇取不定心,順眾生求大求王求第一的心智的慈悲回施。所謂“奪”,是令心平滿、休息。阿彌陀佛建“超世愿”也不是為超諸佛而超,是為了諸佛來相證,應眾生心智需求而設立的。

  二、 “阿彌陀佛光明名號照十方國無所障礙,能破眾生一切無明!薄氨娚笜,一切能滿足”,為什么我還有無明,還沒有得到滿足呢?

  曇鸞從三方面剖析的(這節(jié)課講了第一個角度如下)

  “由不如實修行,與名義不相應故!

  眾生執(zhí)著于表面現(xiàn)象,不能如實,丟其本質,不能平等守護,所以修行就會出現(xiàn)積累,積累就會沉重,沉重就會有怨言,怨言就會有不相應。

  若對眾生自他有情如實觀察,這個如實的角度,一是表面現(xiàn)象,一是本質現(xiàn)象。表面的分別與積累的習慣,本質的平等性、平等舍的安住。我們修行若依本質修行,就會與彼名義相應,會得到解脫的利益,會照破我們的無明。我們不依此如實觀察,就會分別積累,造成怨恨與迷失,就不能修行相應。

  △ 業(yè)無所屬,煩惱無所屬,但你抓住它認為是你的,那它就會在你的生命中起作用。對此應思維。

  △ 本質平等,贊罵譏稱皆如幻平等,如此修行,人趣向輕安、解脫。而依表相修持的人就會積累、沉重、煩惱。

  △ 凡夫的修持不能染著見聞覺知,但見聞覺知在起作用,印證我們的法益,但不能染著。

  三、 關于“即下解脫”

  “即下解脫”,是我們依止著本質平等來觀察我們遇到的現(xiàn)緣,即下就會得到解脫,在事相的相續(xù)中就會得到輕安。若依表相來思維、觀察、修行,就會積累,就會不平,就會煩惱。這兩種結果就是告訴我們要如實審視自己與他人的表面現(xiàn)象與本質現(xiàn)象,了解了這個,那我們就知道怎么修行得當了,就會與名義相應,會得到真正的加持,平等光、歡喜光、智慧光、不思議光也好,我們就會相應。

  這是個入手處,諸位菩薩一定不要小看這些“小事情”,我們講的“小事情”一點兒都不高深,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很瑣碎的一些思維模式,但它對我們太重要了!因為它很貼近我們的生活,貼近我們的意識,我們一不注意就會用表面現(xiàn)象去欺辱自己,給自己帶來煩惱、迷失。

  所以為什么“眾生所愿樂,一切能滿足”呢?我們?yōu)槭裁吹貌坏綕M足呢?就是相應與不相應。你要能如實地去了知表面現(xiàn)象與本質現(xiàn)象(對自他都如是)。

  說表面、本質皆是交流方便,我們談到如實觀察佛陀,就沒有表面與本質之分了,因為佛陀是表里一如的,他證得法性一如,得以自在力。因為我們沒有證得,我們是分裂的,那我們就分開來講,這也如實。因為凡夫就有凡夫的狀態(tài),但凡夫也可以覺悟,即依本質而覺悟,而證得菩提。你若不知凡夫的相,強制地跟佛放在一起,不起作用。這就是如實。

  就本質來說,眾生與佛無別?雌浔硐鄟碚f,眾生與佛菩薩的作用是有很大差別的。差別在哪兒呢?就是諸佛遵循了本質而行,而凡夫依表面而行。如此而已。一覺一迷,一輕安一沉重,一喜悅一煩惱,這樣我們來對比觀察,就知道自己該做些什么,思維些什么,說些什么了。

  四、 關于回向

  回向就是為去除貪心與積累。

  貪心與積累是我們的業(yè)習;叵蚝苤匾。舍就會去掉我們貪著、染著的心。

  染著法也會給我們帶來煩惱。就如你站在筏子上不愿意上岸了,說這個筏子真好啊。所以法如筏喻,只是度脫我們心中的疑慮、障礙,解除我們的沉重、菲薄。令我們有正見思維。如此就能入八正道,入諸佛如來正道之行,行中道之業(yè),脫離生死輪回。

  這是我們作為佛子應該思維,應該觀察,應該實踐的甚深法則。

  說其深,是它在我們生命中每時每刻都可以用的。

  五、 關于平等

  我們的一切時處,是沒有對立、對待之平等。這是一個去除我們思維對待的善巧,令我們得平等安樂住。

  六、 關于休息

  有時我們潛意識中潛在地在積累,要回饋的心悄悄地積累,有積累就會累。

  身心真正的休息需要如法、得當的方法。有的人睡覺很多但解決不了身體的累,有的人心理這樣那樣調整都解決不了問題,為什么呢?不如法時,不對稱時,解決不了問題。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