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jīng)

《金剛經(jīng)》是佛教重要經(jīng)典。根據(jù)不同譯本,全名略有不同,鳩摩羅什所譯全名為《金剛般若(bōrě)波羅蜜經(jīng)》,唐玄奘譯本則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督饎偨(jīng)》傳入中國后,自東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最為流行..[詳情]

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

  丁三、校量持福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密經(jīng),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shù)譬喻所不能及。

  這個三千大千世界,就有一百億個的小世界,每一個小世界,有一個須彌山王;那么,這個三千大千世界,就有一百億個須爾山王。這個須彌山王,出水有八萬四千由旬那么高。這是講什么呢?這是講有這么一個人,他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諸須彌山王,那么多的七寶聚,‘聚’就是堆積起來,把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真珠等七寶堆積起來,像八萬四千由旬那么高,就如一個須彌山王的高度,這樣一個一個的堆積起來,就等于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諸須彌山王,有一百億須爾山王,那么多的七寶堆積起來。有人拿這么多的七寶去行布施,這下面本來應(yīng)該問一聲:‘須菩提!是人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這里把這個問答文略了,這是因為前面已有多次這樣的問答,只要你受持讀誦、研究金剛經(jīng),都會知道這一點,是故才略去此文。下面再以‘七寶聚’布施福德與持經(jīng)功德較量。‘若人以此般若波羅密經(jīng),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假使有人,受持這部‘般若波羅密經(jīng)’,受持全部的經(jīng)文,甚至只受持一小段的金剛經(jīng),乃至四句偈等,你能受持其義,讀誦其文,還為他人解說。‘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shù)譬喻所不能及。’受持讀誦金剛經(jīng)的福德比前面所說的用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須彌山王,堆積起來的七寶,都拿來布施,這個‘七寶聚’布施所得的福德百千萬億分,都比不上受持讀誦,為人解說金剛經(jīng),他所得無量福德的一分。甚至用算數(shù)來做譬喻,來較量,都趕不上受持讀誦,為他人解說金剛經(jīng)的一分功德。為什么呢?因為你用七寶布施,只為人天有漏福德,總有一天會享盡的。但是你受持讀誦,為他人解說金剛經(jīng),甚至只是一小段的經(jīng)文,四句偈等,這是‘無為無漏’的福德,這是成佛的因,這是無窮無盡的解脫果報。那個‘人天福報’,怎么能跟‘受持般若智慧’的‘果報’相比呢!這段經(jīng)文的‘消文釋義’講完了。金剛經(jīng)在前面,用比喻較量持經(jīng)的功德,一共有五次。第一次是‘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作布施’,來比較,沒有持經(jīng)的福德多。第二次,是‘以恒河沙數(shù)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來作布施’,也比不上‘持經(jīng)、說經(jīng)’的福德多。第三次‘以恒河沙數(shù)的身命布施’,那個福德,也沒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金剛經(jīng)’的福德多。第四次,是每日三分,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布施恒河沙數(shù)的恒河沙的身命布施,如是乃至百千萬億劫以身命布施,那個福德也趕不上,這個持經(jīng)的福德。第五次,佛拿自己因位上來比較,沒有見然燈佛之前,他親近過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yǎng)承事無空過者,這么多的福德,也趕不上我們受持讀誦為他人解說金剛經(jīng)的福德,F(xiàn)在這第二十四分是第六次的較量,只用‘三千大千世界里所有的須彌山王的七寶布施。’沒有再說充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那么多的布施了。照理來說,應(yīng)該是越比越多,怎么反而數(shù)目減少了呢?新眼疏上給我們找了兩句解釋,就是華嚴經(jīng)上說的:‘發(fā)心究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先心難。’最初發(fā)心,究竟成佛,這兩個心,本來是平等平等,沒有差別的。你如是發(fā)心,如是究竟證果,因果相應(yīng),是沒有差別,平等一體的。何以故?假使沒有最初的那‘一念菩提心’為‘因’,那有‘菩薩道修行’的‘緣’,沒有‘菩薩道修行’的‘緣’,那又怎么會結(jié)成‘佛果’呢?所以說:‘發(fā)心、究竟二不別。’,但是比較起來有個差別,‘如是二心先心難。’最初發(fā)菩提心最為難得,因為初發(fā)心確實比較難發(fā),既然發(fā)起來了,那個功德就多了,所以越比較功德就越多。在前面經(jīng)文中,你可以看到,那個人,最初生一念清凈信心,那個清凈信心是多么不容易生起來。結(jié)果他生起來了,那是很困難,很困難的;解悟更難,既然‘解悟’了,所以那功德就多了。‘解悟’以后就要修行了,這很容易了,這就是說,你開了悟以后來修行,就等于船行到順水順風的地方,你不須用力,船也自然往前走。而最初發(fā)心,水也不順,風也不順,那你得用力撐這個船,船還不容易往前進,所以他的功德多,原因也就在這個地方。這第二十四分,是較量功德,這個地方,為什么功德反而比前面少了一點呢?這就是開悟以后的修行,他是入順流水的原因,但是功德卻是永恒的相續(xù)不斷,任運現(xiàn)前的。釋迦佛是過來人,他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他所說的當然是真實不虛,他一定知道得很清楚,也說得很清楚,所以我們絲毫不要懷疑。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