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jīng)

《金剛經(jīng)》是佛教重要經(jīng)典。根據(jù)不同譯本,全名略有不同,鳩摩羅什所譯全名為《金剛般若(bōrě)波羅蜜經(jīng)》,唐玄奘譯本則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金剛經(jīng)》傳入中國后,自東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最為流行..[詳情]

離色離相分第二十

  戊二、詳示(分四)

  己一、見佛無。ǚ侄

  庚一、見身無住

  須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yīng)以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住心無住’這一科分二小科,戊一、略明就是第十九分,經(jīng)文說:行布施而不住相,就是‘住心無住’,與前面第四分者同。戊二、詳示,就是詳細的開示。‘須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身相叫做‘色身’,他是屬于色法,屬于色塵,是眼睛能看得見的。眼睛所對的境界叫做‘色塵’,故名之為‘色身’。這個地方有‘具足’這二個字,他就是完全圓滿的意思。完全的色身,圓滿的色身,就是指佛的報身。前面經(jīng)文上‘可以身相見如來不?’那是指應(yīng)化身,還有一句‘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那還是指應(yīng)化身,那個身相就是丈六金身。到了第二十分,這個‘色身’是個‘總相’。‘色身具足’就是很圓滿,這是指報身佛的身相。佛有三身,應(yīng)身、報身、法身。現(xiàn)在解釋經(jīng)文,‘須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yīng)以具足色身見。’這段經(jīng)文的‘如來’是指法身佛。釋迦佛問:‘須菩提!你意下以為怎樣?你想要見到法身佛,是否可以依著具足圓滿身相的報身佛見到呢?’。‘不也,世尊!’須菩提回答說:‘那是不可以的,世尊。’,‘如來不應(yīng)以具足色身見。’這個‘如來’,是指法身如來。法身如來,他是無相,不能依著報身佛的‘具足色身’上見,報身佛的身相雖圓滿具足,但他還是個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又怎能在報身佛圓滿的身相上見到‘真如理體’的無相‘法身’呢?這下面,須菩提自己再加以解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金剛經(jīng)上的三連句,就是‘三諦’的道理。須菩提尊者,從第十四分起,他就‘深解義趣’了,他自己很了解這‘三諦’的道理,也很能替佛說這‘三諦’的道理。因為佛說的‘具足色身’,就是圓滿具足的這個報身,這還是有個相在,‘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報身也是因緣生法。報身又從那里來的呢?這是釋迦佛在無量的‘阿僧祇劫’努力修因修來的。這還是無量因緣所生出來的,因緣生法,無有自性,當體即空,所以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當體就是空無自性的。‘是名具足色身’。你能悟到這個‘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當體即空,你就能悟到‘中諦’的法身了。法身‘空有不二’,‘即空即有,非空非有’,這才是‘名具足色身’。下面佛再接著問。

  庚二、見相無住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yīng)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須菩提!于意云何?’須菩提!你意下以為怎么樣呢?‘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前面所講的‘諸相’是指‘三十二相’的應(yīng)身佛。這地方的‘具足諸相’,是指報身之相,這地方為什么加了‘具足’二個字呢?因為報身佛的相,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好有無量莊嚴,都是用‘無量’二字來形容的,所以叫做‘具足諸相’。前面‘具足色身’是報身佛的‘總相’,這第二段經(jīng)文的‘具足諸相’是‘別相’,就以他頭上的肉髻頂相來說,也是有無量相,無量的好;眉間的白毫相,也有無量相,無量好,這叫‘具足諸相’。佛的隨形好,都是無量好,無量莊嚴的。釋迦佛問須菩提:‘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是否可以在報身佛種種差別的‘具足諸相’之隨形好上見到法身如來否?‘不也,世尊!’須菩提回答說:‘不可以。∈雷。’‘如來不應(yīng)以具足諸相見。’這個‘如來’是指法身如來。法身如來無相,不應(yīng)以報身佛的‘具足諸相’上來見到法身佛的。‘具足諸相’是對報身佛的身相上說的。報身佛的相好、莊嚴,是圓滿具足;在法身佛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他是真空湛寂的無相法身,所以說‘不應(yīng)以具足諸相見’。道理是跟前面一樣的,這里只不過是推廣,再重說一遍而已。這就是叫你在修行上,對‘總相’不可以執(zhí)著,對‘別相’也不可以執(zhí)著。一執(zhí)著,你就證不到法身了。為什么會這樣呢?須菩提自己再加以解釋,‘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中間略掉‘諸相’二個字。下面還是添上,‘是名諸相具足’。這是解釋‘三諦’的道理,這個‘諸相具足’他是因緣生法,報身佛那么多的相好,是從那里來的呢?這完全是釋迦佛在行菩薩道的因地中,修因,修無量功德累積而成的。他是由無量修因的因緣所集成。因緣生法,當體即空——‘即非諸相具足。’當體即空才能含攝無量修因功德,能悟到這個中諦‘即空即有,非空非有’的道理,那就是‘名為諸相具足’。

  這段經(jīng)文是推廣前面‘住心無住’的道理。你見了佛的‘總相’,不要住相,你一住相,就變成‘執(zhí)著’了。所以你對應(yīng)化身佛,報身佛都不應(yīng)執(zhí)著,乃至見了報身佛的身,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好有無量莊嚴,你還是不要執(zhí)著。這樣你的真心就安住了,就能安住在如如不動,不取著于相的‘般若妙慧’上。你一著了應(yīng)身佛的相,報身佛的相,這一著相,就如古德所講的:‘但有一些些,便有一些些。’何以故?因為你心里頭,住著了報身佛的相,這個相就會變成了一個‘塵境’這道理很微細。因為你的真心一著相,你的心就不能清凈無染,佛法難學就在這里。好不容易引導(dǎo)眾生來信佛,來拜佛;有的眾生還不肯來,能來了就表示他有善根,來拜佛他看到泥塑木雕莊嚴的佛相,雖是個假相,但是眾生他是執(zhí)著的,他看到莊嚴的佛相,他才肯拜。因為他初信佛法,所以你要再進一步的引導(dǎo)他認識佛理。佛有三個身,都不是那個泥塑木雕的那個佛身。佛的應(yīng)化身有三十二相,我們善根不夠,業(yè)障深重,沒有跟佛同時出世,沒有看見出世在印度國的應(yīng)化身佛,像須菩提他是看到了,看到了,你不能著相,一著相,你就證不到清凈法身了。清凈法身是離一切相,無所執(zhí)著才證到的。小乘人回小向大,就像須菩提已證了阿羅漢以后,又再修學大乘的菩薩道,學大乘菩薩行。一個修大乘行的人,不斷的用功修行,具到十住十行十回向這三賢位的菩薩,他看佛的報身相,還是看不太清晰,登了初地菩薩位以后,所看見的報身佛的相才能看得比較清楚。初地菩薩雖看見了,但只看了一部份,于是到了二地、三地,隨你證入地位的升高,就一分一分的明朗,乃至你證到了等覺菩薩位,你所見到的報身佛的相好,就圓滿了。所以說,報身佛是為了菩薩而示現(xiàn),為他們說法的。你著了報身佛的相,你自己的清凈法身,還是不能證得的。法身佛在那里呢?法身佛不在心外面,應(yīng)身佛在心外,報身佛也在心外;應(yīng)身佛顯現(xiàn)在凡夫與二乘人的心外面,應(yīng)化身佛是心外面之相。報身佛他是個心外之相,他是在菩薩位的心外顯現(xiàn)。那么法身佛呢?法身佛不在心外,如果在心外,你就不能證到清凈法身了,法身佛是在自己的心內(nèi)。要怎樣才能夠證得到他呢?法身佛是個理體,人人本具,各各不無;我們雖然流轉(zhuǎn)生死,但我們的法身無欠無缺。為什么不能證得呢?因為給煩惱無明障蔽了。現(xiàn)在煩惱無明都把他‘空’得干干凈凈了,法身自然顯現(xiàn)出來。顯現(xiàn)出來你就成佛了,就證到法身了。這個法身不是從外頭來的,這是要從你自己的內(nèi)心去發(fā)現(xiàn)的。

  這第二十分是講‘住心無住’,十九分教我們把‘內(nèi)心’的‘住相’空得干干凈凈,用‘三心不可得’的‘心’去行布施。這第二十分教我們‘見相無住’,你見到佛的色身,見到佛的相好,你不要執(zhí)著,執(zhí)著了還是妄想,那你的真心就不能安住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