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西方極樂世界的有與無

  前 言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虛行,遇緣即應(yīng)。”?①時值末法,人根陋劣,佛教法門雖千差萬別,但唯凈土法門,自利利地,帶業(yè)往生,普利群機(jī),出離苦海,超凡入圣。畢竟人的生命在呼吸之間,畢竟人的根性是避苦而求樂。于是,凈土法門就有了無限的生機(jī)。如《阿彌陀經(jīng)佛陀無問自說的殊勝,《大乘起信論》中,馬鳴菩薩說: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修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見佛故,終無有退。?②只是,對于凈土的有與無,人們依舊疑惑,以至于影響了人們的歸信凈土。有感于此,后學(xué)淺薄,卻妄想試圖說明這樣一個并不是輕易就能解決的問題。希望以此堅固自己的信心。

  一、凈土的安立

  1?為導(dǎo)引眾生解脫而安立

  (1)、凈土依據(jù):依念佛因緣而安立。諸佛菩薩慈悲開示念佛法門,安立凈土,接引眾生離苦得樂!法華經(jīng)》“方便品”中說:“若人散亂心,入于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③《佛藏經(jīng)》中,有“念佛品”,探討念佛法門的殊勝。?④《大智度論》卷二十二中,于無想定后,次第說“八念”,其第一念即是“念佛”?⑤。佛菩薩開示念佛的經(jīng)論,何止成千上萬?梢,“念佛”是佛菩薩倡導(dǎo)的最簡單易行的解脫法門。而凈土法門,正是由“念佛”所成就的。盡管,“念佛”還可以成就“禪波羅密”,或者,也可以成就密宗的“本尊法”。而《楞嚴(yán)經(jīng)》卷六中說:“方便有多門,圣性無不通”?⑥,此也正同于《中觀論》第二十四中所說:“不依世俗諦,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B231?。”?⑦那么,從“念佛”而成就其它法門,以達(dá)到“上山千條路,同仰一月高”的菩提境界,也是可能的。只是,對于一般人的因緣,更適應(yīng)于用凈土法門了生脫死。

  (2)、凈土的種類與極樂世界的殊勝。因?yàn)楸娚饔幸蚓?即對哪一尊佛有緣,那么,通過念哪一尊佛所感召的凈土也不盡相同。如東方藥師凈土,兜率內(nèi)院的彌勒凈土等等!無量壽經(jīng)》第五中說,阿彌陀佛因地之時的法藏比丘,聽世間自在王佛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⑧可見,即有二百一十億佛凈土。對此,法藏比丘發(fā)愿成佛之時,對契機(jī)眾生成就四十八愿的西方極樂凈土。

  在眾多的凈土之中,對娑婆世界最為有緣的,當(dāng)屬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個中原因,實(shí)在是娑婆世界無量諸苦的眾生,避苦而欣樂的愿望所致。就一般眾生而言,要解決現(xiàn)實(shí)中的種種遺憾、缺陷,加之更突出的人生歸宿問題,面對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等種種依正莊嚴(yán),無疑會產(chǎn)生巨大的吸引力和誘惑力。所以,中國歷來就有“家家彌陀佛”之說;更有凈土“帶業(yè)往生”的特點(diǎn)。如《那先比丘經(jīng)》中說,帶業(yè)往生猶如大石置于船上。此中,大石比喻人所造的重業(yè),船比喻為佛力加被。?⑨而阿彌陀佛的慈悲愿力更勝一籌。自然而然地,人們會選擇西方極樂世界為自己的歸宿。

  至于說,由“阿彌陀佛”名號悟入實(shí)相理,證得般若智慧,達(dá)到上品上生,只能說是理事圓融。同時,也允許就事相上用功而下品下生,此可謂雅俗共賞,普利群機(jī)。雖然超越了一般人的認(rèn)識范疇,但卻能包融一般人的觀念,并以此為立宗的基礎(chǔ)。一如《百論》“舍罪福品”中,先依福舍罪,然后依空舍福?梢,一句阿彌陀佛,同樣有一個隨緣的過程。其最終目的,自然是圓證菩提。

  2?關(guān)于凈土的存在問題

  (1)、極樂世界真實(shí)不虛,即“生者決定生”,此正是本文所要闡述的問題。事實(shí)上,凈土的存在,是就現(xiàn)象界而言的。而現(xiàn)象界對一般人的認(rèn)識,總是實(shí)實(shí)在在。就此角度而言,西方極樂世界的存在,是毫無疑問的。如是,凈土的真實(shí)性可以確定下來。因?yàn)?我們這個世界的觀念,是二元相待。于是,對于娑婆世界的種種苦相,在二元的觀念里,需要一個比之現(xiàn)前更好的世界導(dǎo)引眾生。于是,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jīng)》中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10?并有種種依正莊嚴(yán)二報。眾生于是欣然而往?梢,西方凈土的真實(shí)性,是佛菩薩站在眾生的位置而說的。從這樣的角度出發(fā),極樂世界是一個必然的真實(shí)存在。正因?yàn)槿绱?對于那些被各種痛苦所纏繞的眾生,無異是一個最好的歸趣。在《彌陀要解》中,同樣能夠證明西方凈土的真實(shí):

  信事者,深信只現(xiàn)前一念不可盡故,依心所現(xiàn)十方世界亦不可盡,實(shí)有極樂國在十萬億土外,不同莊生夢蝶一般無實(shí)。11

  ?

  此中之事,即是指眾生分上的隨緣安立,是世間的真實(shí)?梢:“生者決定生。”

  (2)、極樂世界與天堂的區(qū)別。“西方凈土”是教化眾生的方便和手段,而不是終極目的,就象《法華經(jīng)》中所說的“化城”一般;又如《大乘玄論》說有五種凈土:“一、凈,二、不凈,三、不凈凈,四、凈不凈,五、雜土”;??12?又引《仁王般若經(jīng)》:“三賢十圣住果位,唯佛一人居凈土”。13由此可見,凡是沒有究竟圓滿菩提果位的往生者,必然都要繼續(xù)努力。因?yàn)?成佛才是目的。而上帝所主宰的天堂,則是一個永恒而不可以越位的所在。信我者升天堂。在那里,大家都是上帝的子女,卻根本無法成為上帝。無論如何,這是一個不平等的所在。進(jìn)一步說,世界沒有第一因,所謂上帝造人無有是處。如此看來,天堂之說本身就難以讓人信服。所以,兩廂比較,西方極樂世界和天堂是不能相提并論的。

  二、凈土的非安立

  1?關(guān)于凈土的不存在問題

  (1)凈土的無自性。此是對執(zhí)著實(shí)有極樂世界的否定,是就另一角度,即對圣者而言。要知道,極樂世界是緣起法的存在。因?yàn)?它不是原來固有的存在,只是阿彌陀佛教化眾生的一種方便,即使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是各種因緣具足的結(jié)果,所以,不能算是絕對真實(shí)。況且,一切現(xiàn)象界的存在,本是遷流不住、剎那變化不定的,即是無自性。如《十二門論》“

  觀因緣門”中說:

  “眾緣所生法,是即無自性。若無自性者,云何有是法”。14

  或者,也如《中觀論》“觀四諦品”中說:“眾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無”??15?。由此可知,并沒有一個真實(shí)存在的西方極樂世界。應(yīng)當(dāng)說,這是就事物的本質(zhì)界而言的。事實(shí)上,一切宇宙萬有都是緣起的假象。假象不是直象,而一般人卻以為是真象。如是,自然掙脫不出現(xiàn)象界的束縛。于是,應(yīng)當(dāng)從實(shí)有的緣起中,通達(dá)無有自性的空。正如《心經(jīng)》所說的,“色不異空”,《金剛經(jīng)》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16?。那么,定位極樂世界空而無實(shí),也是完全合理的事。只是,一般人很難接受。(2)、所謂往生西方。即“去者實(shí)不去”。以上所說西方極樂世界,緣起無自性是空。那么,往生極樂世界,也就成為了不可得。如《肇論》“物不遷論”中說:“法無去來,無動轉(zhuǎn)者。”又說:“諸法本無所從來,去亦無所至。”又說:“觀方知彼去,去者不至方。”又如:

  “旋嵐偃岳而常靜,江河竟注而不流,野馬飄鼓而不動,日月歷天而不周,復(fù)何怪哉!17?

  可見,一般人以為的動轉(zhuǎn)與來去等觀念,正受到挑戰(zhàn),往生的問題也成其為不可能。我們可以進(jìn)一步來探討這個問題。所謂“生”,《中觀論》“觀因緣品”中說:

  “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18

  此中,關(guān)于四種生的可能性被否定后,得出結(jié)論:諸法無生?梢,諸法無生是事物的真實(shí)相。再進(jìn)一步探討無生的問題。如果不能往生西方的話,而現(xiàn)見從甲地到乙地,兩點(diǎn)間有一位移的空間,又做何解釋呢?《中觀論》“觀去來品”中說:

  “已去無有去,未去無有去,離已去未去,去時亦無去”。19

  這真可謂實(shí)實(shí)在在的沒有往生的觀念了。此即是“去者實(shí)不去”。

  2?凈土有無之間的關(guān)系

  (1)、從二諦看凈土。前面肯定了極樂世界的存在,然后又否定了西方凈土的真實(shí)性。這實(shí)在讓人感到莫棱兩可、產(chǎn)生誤全,甚至無所適從。更有甚者,落入斷滅空中。而佛教所說的是,“寧可執(zhí)有如須彌山,不可執(zhí)空如芥子許”,正是為對治撥無因果的斷滅空的。那么,怎樣認(rèn)識空與有呢?《大品般若》“具足品”中說:菩薩摩訶薩住二諦中,為眾生說法,世諦第一義諦??20?;《中觀論》“觀四諦品”中說:“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21?;《百論》“破空品”中說:

  諸佛說法常依俗諦第一義諦,是二皆實(shí),非妄語也。22?

  可見,二諦是多么重要!如此看來,極樂世界存在問題,可以說是:也有也沒有。因?yàn)?對一般人而言,絕對是有;就圣人而說,又實(shí)在是空。實(shí)際上,這是對極樂世界一種事物上,產(chǎn)生不同的兩種看法。如果以為有是有,或者空是空,那么,空有兩者之間就沒有了關(guān)系。而二者卻是一。之所以如此,如《肇論》“物不遷論”中說:“宗途屈于好異”??23?,所以,產(chǎn)生了空有二邊之見。事物的真實(shí)相是:有即是空,空即是有。一如《心經(jīng)》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是“平等不二”,或者是“非有非空”。因?yàn)?有是非有,空是非空。如果一定說有或一定說空,分明都是一種錯誤。如是,則空有相異!洞笾嵌日摗肪硭氖姓f:“離是二邊,行于中道,是為般若波羅密”??24?。如是,非有非空即是中道無所得。既是無所得,那么,為什么要定說空有呢?只是方便說空有罷了。如《維摩經(jīng)》“佛道品”中說:

  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一切眾導(dǎo)師,無不由是生。??25?

  此即是從根本生方便的用,以此教化眾生。如是,對于不信凈土的眾生,即說凈土真實(shí)不虛;對于已然誠信的眾生,為遣其執(zhí),又說凈土無自性空。即“色不異空,色即是空”。若又執(zhí)于空,則應(yīng)對之以:“空不異色,空即是色”;蛘,可以這樣認(rèn)為:極樂世界是建立在世俗諦上的。就眾生分上是真實(shí)不虛。只是,就第一義諦的角度看,自性空無。若然執(zhí)有空無,則又要遣其空無。卻又有空有兩種方便。這種超越,對一般人不是一件易事,所以要循序漸進(jìn),切不可倒因?yàn)楣?/p>

  從探討的結(jié)果看:就世俗諦出發(fā),極樂世界不是虛構(gòu)的。即“生者決定生”;而當(dāng)下又是第一諦,西方凈土了不可得。即“去者實(shí)不去”。如能體會于此,則對于西方彌陀凈土的有與無:即是無二無別,則能圓融無礙。那么,又有什么奇怪的呢?進(jìn)一步,則能恒順眾生,自受用并教化于他人,直至成就無上菩提,善莫大焉!

  (2)、關(guān)于“唯心凈土,自性彌陀”。應(yīng)當(dāng)說:第一義諦、不二平等、無所得等,正是“唯心凈土,自性彌陀”的立足點(diǎn)。正因?yàn)槿绱?所謂“唯心”之心,即是“真心”,或“清凈心”。《楞嚴(yán)經(jīng)》卷一中,“七處征心”,了不可得;《彌陀要解》中說:“吾人現(xiàn)前一念心性,不在內(nèi),不在外,不在中間”??26?。此中,不可得心,即是第一義諦,即是不二平等,也即是真心,如是,《觀經(jīng)》中所說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27?,才有意義,所謂“真心”也稱“理體”。如《彌陀要解》中說:

  信理者,深信十萬億土,實(shí)不出我現(xiàn)前介爾一念心外,以吾現(xiàn)前一念心性實(shí)無外故。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現(xiàn)前一念心中所現(xiàn)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28?

  由此可知,在一念心中:理事圓融,無二無別。那么,西方極樂世界,即是心中之影像。如是:即有即心,即心即有。事實(shí)上,十法界依正都是一心之所變現(xiàn)。所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當(dāng)于眾生心內(nèi)耕耘。如是,在一念心內(nèi),或者自性之中,悟得自他不二。那么,我們的胸襟將會因此而拓展,達(dá)到“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那么,我們要往生的西方極樂世界,則是自己心內(nèi)所變現(xiàn)的凈土,自然會無所障礙。

  當(dāng)我們體會到了“心”的微妙,那么,就應(yīng)當(dāng)在心上下功夫。如《維摩經(jīng)》“佛國品”中說:“若菩薩欲得凈土,當(dāng)凈其心。隨其心凈,則佛土凈。”??29?而在這個凈心的過程中,因?yàn)槊總人的因緣不同,在持誦“阿彌陀佛”名號的過程中,觀想極樂世界依正莊嚴(yán),也即是回歸“一念心”的過程。如《彌陀要解》中說:

  故釋迦慈尊,無問自說。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謂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最極圓頓。故云:清珠投于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于亂心,亂心不得不佛也。??30?

  在回歸一念心的過程中,,因每個人精進(jìn)的程度不同,于是,西方凈土才有了九品蓮臺的不同。這并不意味著不平等,實(shí)在是,走向平等路上的人有先后罷了。而最終的目的卻沒有什么不同。

  三、結(jié)語

  佛法中,對西方凈土的探討,感受的是:佛法的圓融。無論極樂世界是有,還是無,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即使已經(jīng)通達(dá),也要謹(jǐn)慎從事。切不可以隨便言說空無的問題。因?yàn)橐话闳藷o法接受,更容易失去信心而誤入歧途,事實(shí)上,專注于一境:“阿彌陀佛”,用心一處,受用無盡。因《無量義經(jīng)》“說法品”中說:“無量義者,從一法生”。31?如是,怎么可以不于此安身立命?至少下品下生,也不至于一不小心,流浪生死。更何況遠(yuǎn)非如此呢!當(dāng)然,若然已經(jīng)通達(dá),所對之緣也已成熟,那么,又何所妨礙于說空說有呢?只是,應(yīng)契機(jī)為善。

  注解:

 、佟惰べぱ婵谝,康熙癸酉年,寶華山本,13頁。

 、凇洞蟪似鹦耪摗,大正藏32,951中原文:“如經(jīng)中說,若善男子善女子,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以諸善根回向愿生決定得生,常見彼佛信心增長永不退于彼聞法觀佛法身,漸次修行得入正信”。

 、邸妙法蓮華經(jīng)》“方便品”,大正藏9,9上。

  ④《佛藏經(jīng)》念佛品,大正藏15,784中——785中。

 、荨洞笾嵌日摗肪矶,大正藏25,221——228。

  ⑥《楞嚴(yán)經(jīng)》卷六,大正藏15,130上原文:“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對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

 、摺吨杏^論》卷二十四,大正藏30,P33上。

 、唷斗鹫f無量壽經(jīng)》卷上,大正藏12,267上——下,引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鎧譯本。

 、帷赌窍缺惹鸾(jīng)》,大正藏32,701下。

  ?10?《佛說阿彌陀經(jīng)》,大正藏12,701下。

  ?11?《阿彌陀經(jīng)要解》,大正藏37,364下。

  ?12?《大乘玄論》卷五,大正藏45,67上。

  ?13?《仁王般若波羅密經(jīng)》,吉藏大師引《仁王經(jīng)》文。

  ?14?《十二門論》觀因緣品,大正藏30,159下。

  ?15?《中觀論》觀四諦品大正藏30,33中原文:“眾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無”。

  ?16?《金剛般若波羅密經(jīng)》,姚秦羅什譯大正藏8,749上。

  ?17?《肇論、物不遷論》大正藏45,151中。

  ?18?《中觀論》觀因緣品,大正藏30,2中。

  ?19?《中觀論》觀去來品,大正藏30,3下。

  ?20?《大品般若波羅密經(jīng)》卷二十五具足品,羅什譯大正藏8,405上。

  ?21?《中觀論》四諦品,大正藏30,32中。

  ?22?《百論》破空品,大正藏30,181下。

  ?23?《肇論、物不遷論》,大正藏45,151上。

  ?24?《大智度論》卷四十三,大正藏25,370上。

  ?25?《維摩詰所說經(jīng)》佛道品,大正藏14,549下。

  ?26?《阿彌陀經(jīng)要解》,大正藏37,364上。

  ?27?《觀經(jīng)》第八觀,大正藏12,343上。

  ?28?《阿彌陀經(jīng)要解》,大正藏37,364下。

  ?29?《維摩詰所說經(jīng)》佛國品,大正藏14,538下。

  ?30?《阿彌陀經(jīng)要解》,大正藏37,365下。

  ?30?《無量義經(jīng)》說法品,大正藏9,385下。?????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