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信學(xué)佛的四個核心

\

一、以三寶為正信的核心

  我們信仰佛教,信仰的核心就是佛、法、僧三寶。我們平常一般講信佛,就包括信法,信僧。

  (一)信佛

  信佛,既包括信仰本師釋迦牟尼佛,更應(yīng)該包括信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信我們自己人人本具的真如佛性。只有這樣來信佛,我們信佛的這個信念才能夠真正堅定不移。信仰釋迦牟尼佛,是我們信佛的根本。因為沒有現(xiàn)在的釋迦牟尼佛這一期的教化,我們根本不可能知道有佛、有法、有僧,根本不可能知道要來信佛,要來求解脫。所以,應(yīng)以信本師釋迦牟尼佛做為我們信佛的根本,做為我們修行的本尊。

  釋迦牟尼佛為我們創(chuàng)立了兩大法門,一是彌陀凈土,一是藥師凈土。沒有釋迦牟尼佛的宣說,我們也不可能知道有阿彌陀佛,更不可能知道那里有個殊勝的極樂世界。我們眾生通過憶佛、念佛,將來就能夠往生到極樂世界,親見阿彌陀佛,所以我們要信阿彌陀佛。

  我們學(xué)藥師法門的,還有藥師琉璃光如來,是東方世界的佛。根據(jù)藥師佛的十二大愿,愿愿都是要解除眾生的苦惱,莊嚴(yán)我們這個世界,把我們這個世界建設(shè)成像藥師佛所教化的世界一樣。

  我們要想求得身心凈化,身體健康,少病少惱,就要修藥師法門。通過修福修慧、凈化心靈,我們在現(xiàn)身當(dāng)世之中,就能得到一個平安幸福、光明灑脫及自利利他的人生。我們修藥師法門,同樣可以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在修藥師法門的同時也可以修彌陀凈土,把我們所修的一切功德、福慧資糧,都回向到臨命終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所以,一方面是要我們心心念念憶佛、念佛,另外一方面也要我們積聚福德智慧資糧。

  (二)信法

  信法,比信佛在某種意義上講更加重要。因為,諸佛世尊從法化生,沒有法就沒有佛,也就沒有僧。當(dāng)然,如果沒有佛的親證,沒有佛的宣說,法雖然存在,但卻沒有人能宣說出來。法是永恒的,法是真理,法是規(guī)律,法是我們能夠親證的一種客觀存在。法表現(xiàn)在本體方面,它是我們親證的一種境界;表現(xiàn)為語言文字,那就是經(jīng)典,一切的經(jīng)典表現(xiàn)為思維方式,那就是一種思想體系,這些都是法的內(nèi)容。具體到我們現(xiàn)在所信的法,有四諦法、十二因緣法,有四攝法、六度法,乃至廣說有無量無邊的法門。這些法門既包括親證的境界,也包括修行的方法。修行的方法和親證的境界是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因為只有路走對了,途中的一切境界,你才能夠得到實證。

  信法,我們首先就要珍視法,尊重法,使記載著法的經(jīng)典不散失,不被遺忘;使法的傳播不斷層,不后繼無人。

  為什么法這么重要呢?因為我們信佛也好,信僧也好,終歸都要依法而證解脫。佛是親證法的導(dǎo)師,僧是依法修行的善友,或者說是弘揚佛法的善知識,所以法是中心。在過去是講佛法,很少講佛學(xué),也很少講佛教,現(xiàn)在時代不斷發(fā)展,和其他的宗教并列而稱,所以才有佛教這個詞匯。

  (三)信僧

  僧,從嚴(yán)格的意義上來講,是指十方賢圣僧。指證得了果位的僧人,指四果阿羅漢,即賢僧圣僧、菩薩僧。雖然我們知道信仰僧的標(biāo)準(zhǔn)很嚴(yán)、很高,但在末法時期,這樣的賢僧圣僧可以說是越來越少。盡管目前多數(shù)都是凡夫僧,但只要持戒清凈,我們就可以皈依。所以,我們皈依三寶,也要皈依清凈福田僧。沒有清凈福田僧主持、弘揚佛法,我們同樣不可能來親近三寶,修學(xué)佛法,發(fā)出離心。

  我們信佛要有正信。正信的第一個要點,就是以三寶為正信的核心。我們信佛,就是三寶弟子。佛、法、僧加在一起是三寶。因為佛、法、僧這三者,都是世間非常稀有難得的無上之寶。得到了這個無上之寶,就能夠解除我們身心種種的痛苦煩惱,就能夠解除我們生命深處的貧困,從而使我們的生命真正富足起來。這種生命的富足,比起錢財?shù)母挥懈鼮橹匾。因為錢財?shù)母挥惺怯行蔚?它總是有限量的,暫時得到了,很快又會失去。而佛、法、僧這種能使我們生命富足起來的法寶,一旦我們得到了以后,是永遠(yuǎn)不會失去的。它對我們未來生命的利益是恒久的,是世間任何有形的珍寶都無法相比的,所以是寶。

  佛、法、僧三寶,就是以佛為師,佛是我們的導(dǎo)師;以法為藥,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煩惱、無明等等病,所以我們要吃藥,吃法藥;以僧為友,清凈福田僧是我們的朋友、我們的道友、我們的善友,是我們的善知識,所以要以僧為友。我們信佛的人,都要受皈依,拜師父。然而,我們不僅僅只是皈依了一個他師父,把他做為唯一的皈依處,而是要皈依十方的清凈福田僧。

二、以因果為正信的準(zhǔn)繩

  第二個方面,我們要信因果,以因果為正信的準(zhǔn)繩。我們的信仰是不是正確,是不是堅定,是正信還是迷信,是正信還是邪信,是正見還是邪見,就是以信不信因果為準(zhǔn)繩。

  不管是佛法還是世法,處處都體現(xiàn)因果的規(guī)律、因果的原則、因果的道理。世間的因果,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大家很容易理解。但佛教的因果,是在世間一切因果的基礎(chǔ)上建立起來的三世因果。三世就是以現(xiàn)在為主,回憶過去的歷史,就是過去世;展望未來的歷史,就是未來世,就是來世。三世,既在我們一念當(dāng)中,也在一期生命的當(dāng)中,更在生命生生不息的全過程當(dāng)中。

  如果我們以現(xiàn)在為基點,回憶我們過去的事,把它當(dāng)作過去世,我們對我們前生的前生,再前生再前生,就很容易理解。如果我們把未來世當(dāng)作明天、后天、大后天來看,我們對來世、再來世也就很容易理解。因為我們凡夫總是把我們的一期生命同前生后世孤立起來,認(rèn)為我們生命的產(chǎn)生、生命的出現(xiàn)是偶然現(xiàn)象,是沒有前生后世的因果聯(lián)系。這不對,因為任何東西的產(chǎn)生,都有前因后果。一粒豆子種下去,它會發(fā)芽、生根,最后開花結(jié)果,然后,這個豆子再無限地往后傳。你說它的基因是什么時候開始的?也就是說生命最初的能量是從哪里產(chǎn)生的呢?可以追溯到無始無終的過去,但卻找不到開始的時候。我們展望它無盡無盡的未來,也找不到它結(jié)束的那一天。

  看看我們生命的生、老、病、死每一種演變,是否能與整個的生命現(xiàn)象截然分開?是否有一個絕對的開始或斷然的結(jié)束呢?從一期生命的生死現(xiàn)象來看,好像是有一個截然分開的界限。實際上,生命的開始不是剎那間就生,生命的結(jié)束也不是剎那間就死。生命整個的過程,不過是一個生生滅滅代謝不已的過程,沒有一個絕對的生,也沒有一個絕對的死。而從無始的生命長河來看,一期生命不過是生命長河中的一個水泡而已。生,固然是生命的一種形式;死,不過是生命的另一種形式、另一期生命的開始而已。

  每一期生命的生死,每一眾生的生死,做為生命的一種生滅現(xiàn)象,沒有任何形式上的不同,都逃不脫有生必有死這一必然的因果律。但每一期生命的形式,每一眾生的生命形式,卻是各不相同,乃至差異懸殊。是什么因素造成這樣的差異呢?就是因果業(yè)力的作用。因果業(yè)力,這是生命運轉(zhuǎn)的一個最基本的牽引力量。

  一個人的命運,不是由佛、菩薩規(guī)定的,更不是由天神來規(guī)定的,而是由我們自己的業(yè)力規(guī)定的,我們自己完全能夠掌握自己的命運。怎么樣掌握呢?就看我們?nèi)绾蝸矸N因,就在于我們?nèi)绾伟盐兆约寒?dāng)下的一念心。要把握我們的命運,開拓我們的未來,不要去管前因,總為過去的錯誤而懊惱,也不要去計較后果,患得患失。只要能照看好我們當(dāng)下的一念心,只要能把握好我們當(dāng)下的所做所為。當(dāng)下因種好了,結(jié)果自然會好。所以說決定命運者在自己。很多人對這個道理信得不真,以為我們的命運可以操縱在上天的手中,或者是我們的命運由佛、菩薩來安排。不是這樣!我們的命運歸根結(jié)底是我們自己安排的。那么,怎樣才能明白這個道理呢?那就要靠我們的智慧,就是般若。般若是我們在修行中判斷一切是非、善惡的眼目。

三、以般若為正信的眼目

  第三個方面,以般若為正信的眼目。修行可分為三部分,所謂持戒、修定、證慧。戒是什么呢?戒好像是我們的兩條腿、兩只腳一樣,我們要從煩惱的此岸、生死的此岸,一步一步地走向涅槃彼岸、走向解脫的彼岸,那就要靠持戒。沒有戒律,沒有道德的約束,不遵守道德準(zhǔn)則,要想解脫,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一個沒有道德的人,能是一個高尚的人嗎?能夠得到眾生的信賴嗎?能夠成就世出世間的大事業(yè)嗎?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道德的準(zhǔn)則是什么呢?就是戒。佛教根據(jù)不同層次的信仰,不同層次的人群,規(guī)定有不同層次的應(yīng)該遵守的戒條,有了戒才能夠修定,有了定才能夠把持得住。所以說戒是足,就像我們的兩只腳,能夠從此岸邁到彼岸。如果我們是一個行為非常放蕩不檢點的人,你說能夠坐在那里入定,能夠修四禪八定嗎?根本不可能。所以,戒是足,定是身。定是我們的身軀,那就意味著我們的戒足是和定身聯(lián)系在一起的。有了身軀,有了兩足,我們究竟走向何方呢?那就需要有智慧做為眼目。智慧在佛經(jīng)上一般都叫般若。有了智慧,我們才能夠有抉擇是非、善惡的能力,才能夠有達(dá)到彼岸的明確方向。

四、以解脫為正信的歸宿

  正信的第四點,就是要求解脫。我們修行學(xué)佛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求得自我的凈化,自我人格的完善。用佛教的術(shù)語來講,就是要達(dá)到解脫的目的。解脫有種種的路向,有聲聞、菩薩、佛,這是我們修行求解脫的最崇高的目標(biāo),是我們每個人時時刻刻向往的最究竟的歸宿。

  解脫什么呢?解脫煩惱,解脫無明,解脫我們的種種業(yè)障。我們不能解脫,就是因為我們有種種的無明、煩惱、業(yè)障。有無明就起煩惱,有煩惱就造業(yè),就不能得解脫。我們要通過戒、定、慧的修行來求得解脫。

  就我們現(xiàn)在修行的方法來講,大部分人是修凈土法門。它是求解脫的一種最殊勝、最方便的法門。修行凈土法門,就是要真正使我們向往凈土的這種意念時時刻刻不要間斷,即《阿彌陀經(jīng)》上所說的“一心不亂”。怎樣才能一心不亂呢?那就需要我們平常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在待人處世的分分秒秒當(dāng)中,不忘憶佛、念佛,只有這樣強化我們的意念,我們才真正能夠得到解脫。假如我們在修行過程中,朝三暮四,不能堅持不斷地強化自己的意念,強化自己的修行,要想得到解脫,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我們不管是年輕的、年老的,不管是男居士還是女居士,都要樹立并堅定起在這一輩子就要得到解脫的信心和信念。是否能夠解脫,也不必等我們臨命終時的那一刻再來驗證,如果那樣,就太遲了。

  我們平常要達(dá)到什么樣的目標(biāo),才有解脫的把握呢?至少在我們醒著的時候,能夠不間斷地憶佛、念佛;在任何險惡的環(huán)境之下,能夠自己作得了主。那么臨命終時,阿彌陀佛來接引才會成為可能。我們提倡生活禪,就是要把修行的范圍擴(kuò)大到我們生活的一切領(lǐng)域,也就不會使我們的修行僅僅局限于一個禮拜到寺里來一次,初一、十五到寺里來一次,早晚在佛、菩薩像前燒三支香,磕三個頭,或者念一段經(jīng)。當(dāng)然,這樣做是非常必要、非常重要的,但是夠不夠呢?不夠。這樣做能不能得到解脫呢?我想,如果不能達(dá)到一心不亂的境界,要想得到解脫,可能性不大。所以,要想求解脫、求往生極樂,就要在現(xiàn)實生活當(dāng)中把我們的身心性命安定下來,要這樣下大決心來修行,才不辜負(fù)我們得聞佛法這一無上殊勝的因緣。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