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學上的唯識義
一、前言
在人類千百年來的歷史中,古今中外的哲人智士都在共同關心著一個問題,就是作為宇宙人生差別現(xiàn)象生起的本根是什么?對于這樣一個重要問題,在中外哲學史上異說紛紜,茲歸納為四類:一日唯物:是以物質(zhì)為世界本根。古希臘泰勒斯以“水”為不變本體,能生萬物。德漠克里特以“原子”為物質(zhì)的最小單位,“不可分,不生不滅,由此原子構成萬物。印度順世外道以“四大極微”是實,是常,不可分,能生粗色。
二日唯心:是以精神為世界本根。如西洋萊布尼茨的“單子論”,萊氏以單子為充滿宇宙的客觀精神,由單子有貴賤不同,分別形成上帝、人的靈魂、動物的靈魂及植物。貝克萊的主觀唯心經(jīng)驗論,貝氏以為物是觀念的集合,觀念是被人的心靈所感知的,在心靈外無獨立存在物質(zhì)。黑格爾以“絕對精神”為客觀存在的宇宙精神,絕對精神在最初階段,作為純粹思惟、純粹概念存在,然后把自己外在化為自然界,建立起自己的認識對象,后來又揚棄自然界,回復到自身,作為精神、思維而存在。叔本華的“世界是意志表象”以為世界一切都是意志的表現(xiàn)和產(chǎn)物。
三日唯神:是以神為世界本根,如印度婆羅門教的”大梵天”以為由此“梵天”等創(chuàng)造上切,主宰一切。
四日唯理:是以理體為世界本根。如柏拉圖以“理念”為客觀永恒的真實世界,由此派生現(xiàn)象世界,現(xiàn)象世界是真實世界的幻影、摹仿、分有。老子的“道”以為道無形無相,先天地生。由道生一、生二、生三、生萬物。佛家的“真如緣起”由離言絕相的真如,從體起用,產(chǎn)生萬物。
這四種觀點,按傳統(tǒng)的說法分為二類:一日唯物,一日唯心。其中唯神、唯理都是唯心的范疇。
唯識學在哲學的分類中,是屬于唯心一系,所以在唯識家的經(jīng)論中,唯識有時也稱唯心,但唯識家的唯心,與西哲所說的唯心,不論在內(nèi)容、范圍或說明的方法上,都有著很大的不同。本文將依唯識學各種經(jīng)論,看看唯識學是怎樣說明唯心義的。
二、什么叫唯識
唯識、也稱唯心。梵語摩恒刺多、漢譯日唯,是簡別義。梵語毗若底,漢譯日識,是了別義!成唯識論》卷七說:識言總顯一切有情各有八識,六位心所,所變相見,分位差別,及彼空理所顯真如,識自相故,識相應故,二所變故,分位故,四實性故,如是諸法皆不離識,總立識名。唯言但遮愚夫所執(zhí),定離諸識實有色等。
識之一詞包含了八識心王,五十-心所,十一種色法,二十四種不相應行法,六種無為。八識是識的自體,五十一心所與識相應,十一種色法是識所變現(xiàn),二十四不相應行法在心、心所:色法上分位假立,六種無為是識的實性。這一切都不離識,總立識名。唯是遮遣愚夫所執(zhí)識外實有色等,所以唯識并不否定依因待緣生起的宇宙差別現(xiàn)象,色心諸法,但不離心而已。
唯心,心是集起義!斗ㄔ妨x林唯識章》說:識者心也,由心集起採畫為主之根本,故經(jīng)曰唯心;分別了達之根本,故論稱唯識,或經(jīng)義通因果,“論說唯在因,但稱唯識,識了別義,在因位中識用強故,說識為唯,其義無二!抖摗吩:心意識名之差別。
經(jīng)中多稱唯心,論中多稱唯識。識之與心同是一體,只是從作用的不同,約通因果與唯在因的區(qū)別,建立了識與心的異名。
三、從經(jīng)教上證明唯識
唯識理論的建立是依據(jù)大小乘經(jīng)典。從佛陀設教的動機去看,佛教既不能說是唯心,也不能說是唯物,佛陀只是隨著眾生的根機,針對眾生的弊病,無思普應,演說種種教法,自然不同哲學家們,為建立唯心或唯物而著書立說。然而佛教畢竟是以有情為中心的,有情之所以異于無情者,蓋是有無心識耳,因此,在佛陀的教義中,不得不傾向于唯心,唯心之文隨處可見,下面列舉幾種,以證明唯識的理論。
1.《華嚴經(jīng)-十地品》第六地說:三界虛妄,但是一心造。
三界都是一心所造作的,不離一心。由心有染凈、為善為惡,招感了三界參差不齊的果報。這顯然從業(yè)感緣起的立場,說明三界唯心。
2.《解深密經(jīng)。心意識品》說:
一切種子心識成熟輾轉(zhuǎn)和合增長廣大依二執(zhí)受:一者有色諸根及所依執(zhí)受,二者相名分別言說論習氣執(zhí)受……,阿陀那識為依止為建立故,六識身轉(zhuǎn)。
由一切種子心識為根本,一方面現(xiàn)起有色諸根及依止器界、名言習氣;另一方面生起六識。這是從宇宙人生的生成,顯示諸法唯識。
同書《分別瑜伽品》又說: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xiàn),……此中無。有少法能見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時,即有如是影像顯現(xiàn)。
我們所認識的一切,由于無始以來根深蒂固的錯誤習慣,往往以為離心而有,其實客觀的獨立存在境相是沒有的,我們所見到的一切,是我們自心現(xiàn)起的影子。這是從認識論的角度,就能所知的關系,顯示了唯心所現(xiàn)的道理。
3.《阿毗達磨大乘經(jīng)》說:
菩薩成就田智,能隨悟入一切唯識,都無有義:一者成就相違識相智,如餓鬼傍生及諸天人,同于一事見彼所識有差別故。二者成就無所緣識現(xiàn)可得智,如過去未來夢影緣中有所得故。三者成就應離功用無顛倒智,如有義中能緣義識應無顛倒,不由功用知真實故。四者成就三種勝智隨轉(zhuǎn)妙智。何等為三?一、得心自在一切菩薩,隨勝解力諸義顯現(xiàn);二、得奢摩他修法觀者,才作意時諸義顯現(xiàn);三、已得無分別智者,無分別智現(xiàn)在前時,一切諸義皆不顯現(xiàn)。
這是基于現(xiàn)實的觀察及行者的實踐經(jīng)驗證明唯心無境的道理,正好填補了《解深密經(jīng)》的不足,后來唯識論典中對于唯心無境的論證,大多淵源于此。
4.《增一阿含經(jīng)》說:
佛告此丘,謂一切法者,只是一法,心是一法,出一切法也。
以心法包括一切法,出生一切法,正是顯示了諸法唯心。
此外還有如《維摩經(jīng)》的“有情隨心垢凈”,《楞伽經(jīng)》的“諸法皆不離心”,《雜阿合經(jīng)》的“心種種故色種種”等,無不闡述諸法唯心的真義。
四,從理論上建立唯識
依據(jù)以上經(jīng)典,唯識家從二個方面建立唯識理論:一、宇宙人生的生成,二、有情的認識,這就是《成唯識論》所說的因能變和果能變。
因能變,又曰生變,轉(zhuǎn)變義是從宇宙人生的生成建立唯識。宇宙人生的生成以阿賴那識中含藏的等流,異熟二種種子為依因。等流種子具漏無漏二性,是前七轉(zhuǎn)識現(xiàn)行時所熏成的種子,,能為八識三性諸法生起”的親因緣。等流種子又稱名言種于,名言有二:一曰表義名言,是形成語言、文字、觀念的種子。二日顯境名言,為能顯現(xiàn)色法的心心所的種子,這種種子現(xiàn)行時,在能緣識上呈現(xiàn)出所緣相分,恰如名言能顯義理,所以叫顯境名言。異熟種子具有漏善、不善性,是前六識有漏善惡業(yè)所熏成的種子,為招感異熟果的增上緣種。異熟種子又稱業(yè)種子,有善惡、共不共的不同。由此二類種子,因緣成熟時展現(xiàn)出宇宙人生的千差萬別現(xiàn)象。二種種子又是怎樣轉(zhuǎn)變成宇宙人生的差別現(xiàn)象呢?根據(jù)前面對種子性質(zhì)和定義的說明,可以看出名言種子是思想,是觀念,又是構成諸法的質(zhì)料,親因;業(yè)種子,是動力,是目的,是形成事物的助緣。在人類文明史上,任何一物的產(chǎn)生,無不由人的思想、觀念,及實際需要(動力),生存目的,然后才能創(chuàng)造出。由此,從原始人的鉆木取火,制造簡單的勞動工具,到今天的原子武器,人造衛(wèi)星,電子科學,這一切的一切,都是人心所創(chuàng)造的,假如離開人心,歷史將是一片空白,所以說一切唯心造。
難曰:人類文明固然可以說是人心所造,根身器界,山河大地又該怎么理解呢?答日:山河大地、根身跟界主要由我人的業(yè)種所感,業(yè)種子有共不共二種:由共相種成熟變似器世間相,不共相種成熟變似根身。又有情所緣的器世間,是有情各自變現(xiàn),以自所變?yōu)樽运?譬如一室千燈,一一燈光皆遍照全室,光光相似,互相涉入而不相障礙。
果能變,又曰緣變,變現(xiàn)義,是從認識論的角度說明唯識。即八識自體現(xiàn)行時,各各變現(xiàn)相見二分,見分為能緣之心,相分為所緣之境,這是繼承了《解深密經(jīng)》的諸識所緣,隨心所現(xiàn)的思想。體現(xiàn)在日常生活中的是境隨心異。如《大智度論》譬喻說:有個美麗的女郎,貪欲人見了,就覺得她如天使般的凈妙,心生染著,修不凈觀的人見了,認為她是一具穢器,沒有一點清凈可愛;與他相等婦女見了,不覺妒火中燒,嗔心勃起;漠不相關的見了,猶如見到普通的人物一樣,沒有什么特殊的感覺。這個女郎,如果的確是美麗漂亮,那么無論什么人見了之后,都應是凈妙的,反之,都應該認為丑惡不凈,事實不然,足見好惡、美丑、都是隨我們心識所現(xiàn),沒有實在外境。在符》卷八也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說有一個人丟失了一把斧子,懷疑鄰人的兒子偷去了,察看那人的走路、語言、行動,無不象偷斧子的樣子,不久從山谷里撿回斧子,再看鄰人的動作、言語,一點都不象偷斧子的人。這也說明了唯心所現(xiàn),同是一個鄰人,當失去斧子時,心中所現(xiàn)鄰人是竊斧子相;得到斧子后,所現(xiàn)鄰人則不似竊斧子了。
又如我們適意時所見到的一切,無不是美妙圓滿,充滿著生機;但到心境不愉快時,所見到的景像,都會覺得暗淡無光,不期然的產(chǎn)生凄涼感,所以在歷代詩詞中,同樣是歌詠秋天;在隱士的眼里,是那樣的恬靜、自然,給人以悠然自得、安祥自在的感覺。如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在具有奮發(fā)向上的文人心中,卻顯得生氣勃勃,勝似春天,如劉禹錫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僅引詩情到碧霄。”在失意文人看來則是蕭瑟、凄涼、清冷、孤獨。如李煜的“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又如杜甫的“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亭濁酒杯!蓖瑯邮乔锾,各人心情不同,所現(xiàn)各異,足見外境不實,唯心所現(xiàn)。
通常我們同看一部書時,也往往所見不一,如魯迅研究《紅樓夢》時說:經(jīng)學家見《易》,道學家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者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同樣是佛教經(jīng)典,無神論者看來,是迷信;是鴉片;佛弟子認為是真理,是準則。良由認識不同,所見各異,說明了各人所緣境界,是各人自心所現(xiàn)的。
五、從實踐上體驗唯識
唯識學又稱瑜伽學,唯識宗的最根本論典稱為《瑜伽師地論》。
瑜伽,漢澤相應,是智與境,或行與理的一種契合。瑜伽師是三乘行者,由聞思次第習行如是瑜伽,隨分滿足,輾轉(zhuǎn)調(diào)化諸眾生者之稱也。
因此,印度的瑜伽師,也就是中國所說的禪師。《瑜伽師地論》是三乘瑜伽師修行所依的論典。
唯識學之所以又稱瑜伽學,主要因為諸法唯識理論的建立,不但出自如來親口宣說的經(jīng)典,更重要的是還有瑜伽師的親身體驗。正如前面所引《阿毗達磨大乘經(jīng)》所說的三種勝智隨轉(zhuǎn)妙智:一、得心自在菩薩,即八地以上菩薩,能隨他的增上勝解力,使諸境顯現(xiàn),如變大地為黃金,攪長河為酥酪,變火為水,變水為火,隨心所想,所變皆成。
二、得奢摩他修法觀者,隨其所觀苦、空、無常、青、白、赤、黃、不凈、清凈,都能顯現(xiàn)。三、得無分別智者;在無分別智現(xiàn)在前時,一切境相都不顯現(xiàn),由此說明外境不實,唯心所變。
《攝大乘論》在論證唯心無境時引用偈頌,以說明類似的道理。
如《攝論-所知依品》說:
難辦斷難遍知,應知名共結,瑜伽者心異,由外相大故,凈者雖不滅,而于中見凈,又清凈國土,由佛見清冷。是說外界不實,于同一處,染者見染,凈者見凈。同論又引頌說:諸瑜伽師于一物,種種勝解各不同。
種種所見皆得成,故知所取唯有識。
瑜咖師隨著種種不同勝解,顯現(xiàn)種種不同境像,從實踐的經(jīng)驗中體驗到諸法唯識,應該說這是促成唯識理論建立的主要原因。
六、從業(yè)力上說明唯識
外境雖然不實,但在我們業(yè)力相似的人類看來還大致相同,如果依業(yè)力不同的各類有情所見去看,則大相逕庭了。在唯識家的經(jīng)論中往往喜歡引用這樣的一個例子,作為唯識無境的論證。如《攝大乘論-增上慧分》:鬼、傍生、人、天,各隨筆所應,等事心異故,許義非真實。
這個頌古人稱為一心應四境,是說于同處,如我們所見的江河流水,在具足福報的夭人看來,是青色的琉璃世界;在罪業(yè)深重的餓鬼看來,成為一團猛烈的火球,或是一堆穢濁的膿血了;在傍生界的魚蝦見了,則是一座美麗的水晶宮,為安身立命之所在。這說明了客觀上沒有獨立的境界,我們所見到的一切,都是隨著我們的業(yè)識所變現(xiàn)的,所以各類有情所見不同。
與《大智度論》相同的是,在莊子的《齊物淪》中,也有類似的說明。論中說:人睡在潮濕的地方,就會息腰痛或半身不遂,泥鰍也會這樣嗎?人爬到高樹上就會驚懼不安,猿猴也會這樣嗎?這三種動物到底誰的生活習慣符合客觀實質(zhì)?毛嬙和西施是世人認為最美的,但是魚見了就要深入水底,鳥見了就要飛向高空,麋鹿見了就要急速奔跑,美色的標準究竟如何確定呢?業(yè)力不同,所見各異,足見境隨心變。
七、從譬喻上顯示唯識
唯識無境的道理,不但在理論、實踐方面可以論證,即使在我們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中都可以體驗到,因為任何人都要做夢。
我們姑且不去考察人為什么會做夢,只想談談夢中境界。誰都知道夢境是不實的,可是對于一個進入夢鄉(xiāng)的人,卻會把他當做真實境界。譬如有人在夢中去春游,迎著明媚的陽光,和煦的春風,聽著小鳥的歡叫,看到萬紫千紅的花木,踏在郁郁青青的草坪上,一路上談笑風生,心曠神怡,醒來時內(nèi)心依然充滿著喜悅;如果夢到軍隊打仗,聽到隆隆的炮聲,飛機的轟炸,人馬的嘶叫;或夢到獅子虎狼迎面撲來,在這種情況下,往往會被嚇的驚叫,覺醒了猶惶惶不安,汗流浹背。不實的夢境,在夢中卻是那樣逼真,醒后才知道虛幻不實?芍覀儸F(xiàn)在所緣的一切境界也和夢境一樣,唯心所現(xiàn)。
難曰:夢中人固然不知道夢境的虛幻,等到覺醒后才會知道;那么,我們現(xiàn)在不是正處在覺醒時,為什么不知道現(xiàn)前境界的不實呢?
答曰:我們現(xiàn)在也是處在無明大夢中,無始以來從未醒悟過,所以見到的一切,都錯誤的執(zhí)以為實有,假使從無明夢中醒來,證得無分別智時,自然知道外境的虛假。正像人在夢中,不知夢境的虛幻,覺醒才會知道;同樣的,眾生處在無明大夢中,不知外境不實,一旦通達無分別智時,才知外境不實。
八、從釋難以成立唯識
唯識理論的成立。在小乘學者或世俗外道看來,仿佛不但同現(xiàn)實相違背,就佛教自身的教義去看,也是自相矛盾的,因此,紛紛提出疑難,攻擊唯識無境思想,論主為了回答這些問題,撰寫了《唯識二十頌》,又在《戍唯識論》卷七也將外人的疑問歸納為九難,并釋九難以成唯識,現(xiàn)綜合二論,敘述大意如下。
難云:如果心外無境,現(xiàn)見世間事物處所一定,時間一定,眾多有情同見一境,外境有作用。應該怎么理解呢?
答云:唯識所變之理,非如幻師魔術,,說變就變,說有就有、必待名言種為因,共不共種為緣,因緣和合,方能顯現(xiàn),所以唯識之境有處、有時、共見一事,作用得成,下以二喻顯示。
①用夢喻釋三難:境隨心變亦有處有時有作用,如夢境。夢中所緣的境界也有一定的時間、一定的處所;如遇恐怖景像,也能產(chǎn)生驚嚇的作用?芍壘辰珉m然定處、定時、有作用,也是識所變現(xiàn)的。
②用餓鬼膿河喻釋第三難:膿河是不實的,然在共業(yè)所感的餓鬼卻同見膿河,故知外境雖然不實,不妨所見相同。
2.難云:如果唯識無境,為什么經(jīng)教中說有色等十處?
答云:世尊設教有密意說和顯了說,十色處是密意說的,因為如來為使聲聞人悟入生無我,乃于五識之能生種子及所變相分,施設內(nèi)五處和外五處。這十處實際上也是不離識。又因為心外實色沒有,如來復說唯識教,希望有情由此而悟入法無我。
3.難云:色等外境是極微所成,現(xiàn)量證知,怎么能說沒有呢?
答云:所言極微實有不成,以彼如有形相、質(zhì)礙,還可分析,何以稱為極微?如果沒有形相、質(zhì)礙不能集成瓶衣等色。又前五識緣色等境時,并沒有執(zhí)為心外實境,執(zhí)以為心外實境的是意識虛妄分別,不是現(xiàn)量。
4.難云:得他心智者緣他心為境,而他心在自心之外,如此豈不是緣心外境界了嗎?
答云:他心智者緣他心不是親緣,而是在自心中現(xiàn)起他心影像為親所緣緣,尚不出自心范圍、所以他心智并沒有緣心外之境。
5.難云:盡管不親緣外境,但在自心之外既有他的異境,怎么能說是唯識呢?
答云:所謂唯識并非單指某一個人的心識,它包括了十方世界無量無邊圣者凡夫,他們在緣境時各各緣取心內(nèi)之境,即甲者所緣不離甲者識、乙者所緣不離乙者識,所以稱曰唯識。唯是簡別心外實色,顯示了諸法皆不離心。、此外還有許多疑難的解釋,詳見《成唯識論》、《唯識二十論》,此不贅述了。
九、結束語
以上從經(jīng)教、理論、實踐、譬喻、釋難的六個方面,充分說明了一切諸法都是唯心所現(xiàn),離心之外沒有實境。然而經(jīng)論為什么要成立唯識呢?因為凡夫無始以來執(zhí)有心外的實我實法,由我執(zhí)起煩惱障,依法執(zhí)起所知障,由二障造作諸業(yè),以致招感生死輪回苦果。今說唯識正顯唯心所現(xiàn)的緣起道理,由通達緣起就能證得我空法空,斷除煩惱障、所知障,從而圓證菩提、涅盤之果。所以唯識學建立唯心是為我們轉(zhuǎn)迷成悟、轉(zhuǎn)識成智、離苦得樂的方便。
- 上一篇:建立合理的世界道德規(guī)范
- 下一篇:佛教的財富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濟群法師: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濟群法師:安貧樂道和不思進取的區(qū)別是什么,如何正確理解?
- 濟群法師:有煩惱的時候怎么辦,如何解決?
- 濟群法師:怎樣才是見到如來?
- 濟群法師:我們要從因果看世界嗎,任何事都是有原因的嗎?
- 濟群法師:自卑且特別在意別人的看法,該怎么調(diào)整心態(tài)?
- 濟群法師:如何看待愛恨情仇?愛不是恒常的,恨也不是固定的
- 濟群法師:遍計所執(zhí)是怎么形成的,如何使認識接近真實?
- 濟群法師:痛苦促使人思考,那人應該逃避痛苦嗎?
- 濟群法師:為何要戒殺吃素?動物也有獨立生命
- 濟群法師:怎么做才能開啟自覺?
- 濟群法師:如果所有人都消除煩惱,菩薩還怎么成佛?
- 濟群法師:無住生心是般若法門修行的精要
- 濟群法師:福報的判別和積累,打開福報的通道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與人生]妨礙善行,損耗錢財?shù)牧N過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漢傳人物問答]學佛最終只是讓自己和眾生解脫嗎?
- [佛化家庭]世間的孝有幾種,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間最圓滿的孝道?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佛與人生]放下過去,期待明天,對未來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學常識]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說四圣諦的目的
- [人物故事]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禪宗文化]靈隱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剎靈隱寺介紹
- [黑茶]認識黑茶,黑茶的分類與營養(yǎng)功效
- [禪宗思想]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宗門故事]無上大法難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紅茶
- [佛理禪機]知足不是得少為足
- [生活故事]因為有禪,所以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