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
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一)
--朝陽佑順寺佛學開示
寬運法師于佑順寺「永惺佛學研究中心.研修學苑」講課.與學僧們分享佛學體會
今天我們大家能夠相聚在這個課室里頭,都是宿世的因緣;既然有這個因緣,我們就要通過種種的學習與磨煉,四年也好,再多幾年也好,希望大家今后能學有所成,將來成為一代宗師,乃至成佛作祖,能夠弘化一方,能夠把宏揚佛教的風氣帶動開去。
前天是我們釋迦佛的圣誕,試想如果沒有釋迦佛的降生,我們還在黑暗之中徘徊,包括我自己在內,總覺得自己才疏學淺,所謂「書到用時方恨少」,真正要用到書中內容的時候,才覺得以前讀得很少,學的東西不夠;所以如果想自己能夠弘化一方,甚至是將來成佛作祖的話,沒有經過一番辛苦、一番經營,又怎會有所成就呢?所謂「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都是要經歷一番辛苦、一番經營。
記得我第一次跟大家講課的時候就說過,當年玄奘大師被問及為何要出家的時候,他回答說道:「遠紹如來,近光大法!」「遠紹」就是將來可以成佛,但現(xiàn)在還沒成佛之前,要把佛法發(fā)揚出去,這就是「近光大法」。今天,我們很幸運地趕上這樣的一個年代,要是在二十多年前,我們現(xiàn)在所做的事,恐怕連想也不敢想。所以今天國家興旺,人的思想也在進步,有這么一個因緣我們可以講經說法,把佛法弘揚開去,這是多么難得的機會。
大家都知道佛陀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余會;佛陀入滅后,弟子將之結集為三藏十二部;這三藏十二部經,內容非常廣博浩瀚,要如何才能「入藏」?而且入藏還不夠,還要「出藏」;因為釋迦佛,他志在敷化,所謂「應攝受之,則攝受之;應折服之,則折服之」,這個「折服」實在不是個容易的事,首先必須從經、律、論里頭入手,然后才能對三藏十二部有深入的了解,好像我們天臺宗的祖師智者大師,把佛陀的教化分為「五時」,即所有「五時判教」,無論「華嚴時」也好,「阿含時」也好,「方等時」也好,「般若時」也好,「法華涅盤時」也好,他的目的就是把佛陀四十九年所說的教理,分門別類地告訴我們;因為佛教義理浩瀚淵深,要理清其中的綱領實在是不容易。然而,佛陀說法,都是「應機」而說的。
這是根據(jù)《大般涅盤經》中從牛出乳、從乳出酪,次第而出生酥、熟酥、醍醐五味的譬喻而立的。這是佛陀在不同時機、對不同聽眾分五個階段說出的五類不同教法,叫「別義五時」。又佛陀宣說教法,并非按五大類絕對分界,而是將華嚴的義理分散在各個時教,如在鹿苑時里,就間說到無相教法等,表明各時相互融通,謂之「通義五時」。
(1)第一「華嚴時」:
指佛陀成道最初之三七日間說《華嚴經》的時期。乳譬。當時說教的內容是正說圓教,兼說別教,而說法的對象是別教的大菩薩眾及圓教中的優(yōu)秀份子!度A嚴經》有前分與后分的區(qū)別,前分是三七日時的說法,不含聲聞在內;后分如〈入法界品〉,則有舍利弗等大聲聞在內。但此時的說法程度太高,聲聞眾皆如聾如啞,未能收到化益的效果。
(2)第二「鹿苑時」:
是指佛陀說《華嚴經》后之十二年間,于十六大國說小乘四阿含經的時期。酪喻。此期所說之教法程度較低,僅為小乘法(即三藏教)。從佛陀教化之意義而言,因是以根機較淺者為對象而誘導之,故稱「誘引時」。
(3)第三「方等時」:
指鹿苑時之后八年間說說《大方等大集經》、《寶積經》、《維摩經》、《楞伽經》、《勝鬘經》等大乘經典的時期。生酥喻。此時之教法并說藏、通、別、圓四教,其中所說斥小嘆大(斥責小乘而贊嘆大乘)、彈偏褒圓(彈訶偏教而褒揚圓教)之意義,乃欲啟發(fā)小乘人生起恥小慕大(恥小乘,尊大乘)之心。
(4)第四「般若時」:
指方等時之后二十二年間,說諸《般若經》之時期,故依經名而立名。熟酥喻。此時所說教法,在內容上為通、別、圓三教。從佛陀教化之意義言,此時為淘汰大小乘分別之偏執(zhí),說諸法皆空,融合大小乘于一味,故稱為「淘汰時」。此一時期乃佛陀為須菩提等說《般若》,令其仰慕大乘,且由二乘更進展至大乘中之空。其中,除闡示通教的消極之空(即共般若,為三乘共學之般若)外,亦說明別圓二教積極的不空中道之理(即不共般若,為菩薩所學之般若)。
(5)第五「法華涅盤時」:
指為使受教者之能力進至最高境界,證入佛知見之時期,約于佛陀在最后八年間說《法華經》與入涅盤之前一日一夜說《涅盤經》之時期。醍醐喻。此時所說之教法純系圓滿之圓教,即會通前四時之淺方便教,并彰顯真實之開顯圓。
由此可見,佛陀在世的演教過程中,以《般若部》所說的時間為最長,亦最具代表性。為什么?因為「般若」是諸佛之母,所以講的時間最長。而佛陀在成佛之初,對著法身大士說《華嚴經》?為什么很多人都不明白,不能理解佛菩薩的悲心、宏愿;亦不了解可以依遵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這五十二個次第修行成佛,就是因為覺得《華嚴經》太深奧了。
因此佛陀深刻體會到眾生的根器還沒有成熟,所以沒有辦法,唯有去鹿野苑先度「五比丘」,講小乘教,從苦、集、滅、道,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原始佛教」去講,這個時候稱為「阿含時」。其后,為什么又要講「方等」經?原因無非一個,也就是志在敷化──化度一切有情眾生。我們要如何理解釋迦佛的用心?我們佛學院的目的就是為此而開始種種不同的課程。但是佛教不是「空談密意」,而是一種反求諸己的實踐功夫。
然而,慈悲的佛陀為什么要設立凈土法門?這是我們身為出家人要懂得、要明白的;要知道,我們眾生成佛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身心徹底清凈以后才能成佛;在成佛這漫長的道路上,我們如何能堅持不退呢?就好像《妙法蓮華經》「法華七喻」中的「化城喻」所說,佛陀化作一名智慧的導師,帶著一群人要前往涅盤城,由于路途遙遠,地方兇險,當走到一半的時候,大家又渴又餓,所以很多人都不想走下去,這個時候,智慧的導師就示現(xiàn)一個「化境」,即所謂的「化城」,讓大家歇一歇,飲飽食足,身體氣力得以恢復,然后再繼續(xù)的上路;這個化城其實只不過是化境,我們不要把它當作真實,但亦不能把它當作是虛無,因為等我們到了佛的境界的時候,那才是化境,在還沒有到成佛的時候,我們還是要從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一品一品的去破、去解、去悟。
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二)
--朝陽佑順寺佛學開示
記得很多年前,我跟一個年輕人說,成道后的釋迦佛為報母恩,曾上升忉利天為母親說法;他聽了之后認為那是神話故事。試想,一般人是不容易相信的,但如果連我們出家人都覺得是神話故事的話,我們將如何攝受其它眾生、我們將如何敷化?佛教經常說,「導迷向悟」──迷和悟的差別在那里?很多人都說:「我要明心見性!沟侨绾慰赡?還有很多人批評神秀「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故俏丛_悟的境界,而惠能「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才是見性的境界,而事實上開悟與否、見性與否并不在語言文字之中。
因為佛教義理,有些是從空的系統(tǒng)里說,有些是從有的系統(tǒng)里說,要達到真正的空有無礙、空有不二,才是徹底的見性開悟。
好像我們大乘八宗里的禪宗、天臺宗、凈土宗、三論宗等,這些宗派都是從空的系統(tǒng)里去表達,而像唯識宗、華嚴宗,這些都是從有的系統(tǒng)中去說,如龍樹菩薩、世親菩薩,其學說都是屬于有的系統(tǒng)。
然而為什么有時說空,有時說有?有時說非空非有?有時又說亦空亦有?其實空與有并非對立,反而是互相彰顯的這是從境界上說,正如我們剛才說了,「時時勤拂拭」,因為我們每個人原來都具有如來藏清凈心,只是久被塵勞封鎖,迷失了、找不到了,這個時候就要「時時勤拂拭」,把塵勞去掉,從而找回自我的真心、清凈心;當我們把清凈心找回了之后,原有的真性就會顯露出來,這時候就是開悟了,這就是一種境界。
《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但「無所住」的境界,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得到,如果真能做到的話,這就是般若空的境界。還有,佛教常常說,我們布施的時候,要做到「三輪體空」──空什么?怎么個空法?也就是《金剛經》所謂「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當人、我、眾生、壽者的相都沒有了的時候,這就是真正的空。
佛教義理廣博精深,我們必須從佛學院里頭一層一層的去深入了解;從原始佛教中一步步的去探討;我們最基本的,要對佛教的宇宙觀──「十法界」有確切的認識與把握,當別人問起來的時候,不能說不知道;我們對「四圣」:佛、菩薩、聲聞、緣覺,及「六凡」天、人、修羅、地獄、餓鬼、畜生,要有清晰的概念。在理上說,十法界就是一法界;一法界就是十法界,其中的差別就只在迷悟,但是當我們還沒悟的時候,十法界就是十法界,雖然都是從心性中生,大家要明白、要懂得。
然而,在十法界中,如何修行才能成佛?唯有福、慧圓滿才是佛。修六度、四攝就是菩薩。斷見思惑、塵沙惑,從苦、集、滅、道入手,就是聲聞,也就是羅漢。斷十二因緣的,他就是緣覺。修十善,憑著禪定之力就能生天。持五戒的,將來就可以做人。好爭善斗的就是阿修羅:佛說三十七道品,他偏要說三十八道品,永遠跟別人作對。而罪大惡極的人,將來就下地獄;輕的就生餓鬼,再輕的就生畜生。十法界就是這種關系,我們一定要弄清楚。身為出家人如果對這個基本的概念都不認識,如何敷化、如何引導眾生?幾年后大家畢業(yè)了,如果有人問:「法師啊!請你講講這個關系。」你總不能說不會。
而剛才所說的,那個是究竟?那個是方便?你在沒了解究竟之前,一切都只不過是方便。佛為什么要開權顯實?《法華經》說三乘人也能成佛,一闡提也能成佛;本來成佛一定要;圓滿,通過十地的修行,到達等覺、妙覺以后才能成佛;為什么在《法華經》中,佛會為提婆達多授記?還有龍女也能成佛,是什么原因?這都是我們要認真探究的部份。還有為什么五逆、十惡的眾生不能去西方極樂世界?在法藏比丘四十八愿的第十八「中心愿」里頭,明明說得很清楚:「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篂槭裁丛凇斗ㄈA經》中卻說可以?其它經典,亦有不同的說法,有說可以帶業(yè)往生;有說必須消業(yè)才能往生,方便在什么地方?
何以念佛法門最為殊勝?怎樣持名念佛?怎樣去觀想?怎樣去觀像?什么是實相無相?你們都必須要了解;你們畢業(yè)以后,如果有人問你:「法師呀!請你幫我解釋一下《心經》吧,什么是『內觀觀自在,外觀觀世音』?六字大明咒是什么咒?請解釋解釋。」你說,我不懂啊!那怎么可以哩!所以,今天大家在佛學院里頭就要好好地用功,好好地做學問;凡不明白的地方,不妨多發(fā)問,為什么?因為「問」多了,自然一定會進步,這樣才能對號入座,否則的話,你說自己是遼寧大學的學士學位,豈不讓人取笑?甚至你說自己是一間廟的住持;你是方丈,你是當家,可是,當被問到以前曾在學校學過什么,你都記不清楚,那豈不是很失禮嗎?所以我一直跟大家說,要珍惜現(xiàn)在、珍惜當下,大家既然來到我們佛學院學習,就要認真努力,踏踏實實的下苦功。(未完待續(xù))
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三)
--朝陽佑順寺佛學開示
(接5月23日文)
現(xiàn)在信息非常的方便,大家在佛學院讀書要找數(shù)據(jù)并不困難;記得我年青時候讀書,不如你們有福報,由于房間沒有計算機,要閱藏的話,必須逐本逐頁去翻,基本上要花三年到四年的時間去讀《藏經》;現(xiàn)在計算機的應用非常普及,隨時要用什么數(shù)據(jù),在網(wǎng)上一查就知道了;例如說要查一下「六度」的內容及意義,只要在計算機網(wǎng)絡內輸入「六度」二字,有關「六度」的解釋就全部都出來了,非常方便?萍冀o我們帶來很多很多的方便,但是我們要懂得運用,從而建立自己的數(shù)據(jù)庫;如果不懂得運用,數(shù)據(jù)只是放在那里,它認識你,你卻不認識它,這豈不是浪費嗎?
所以我誠懇地告訴大家,身為出家人必須要深入經藏,必須要認真地下功夫做學問;我認為如果想了解并掌握整個佛教的義理,一定要從原始佛教入手;我常常說「小乘的實現(xiàn)就是大乘的圓滿」,小乘其實就是大乘的基礎,如果沒有小乘,那里會有大乘?我們老是說自已是大乘,但所作所行連小乘都不如;我們不要輕蔑小乘是自了漢;自了漢其實也是一種很高的境界,因為我們必須先要自利──自己有了足夠的資糧、條件、能力后,才能去利他,如果自己能力不足,如何能幫助別人?而所謂「自了」,就是從十二因緣、四圣諦(苦、集、滅、道)、三十七助道品等義理的解悟與修持中,扎扎實實地用功,透過實踐,從而得到真正的體悟。所謂「小乘」的修法,就是從十二因緣認識生命的流轉與還滅;從對娑婆世界諸苦的了解,進而明白苦的起源并找到滅苦的方法、證道的方式;也就是苦、集、滅、道的實踐過程。因此,小乘不是獨立于大乘以外的小乘,而大乘必然是小升的進一步融匯與提升;我們對原始佛教思想的認識,必須要有正確的觀念,唯有這樣,基礎才會扎實,否則的話,只是空泛之談罷了。
大家今天在佛學院里學了一點東西,如果不經過深入的思考、確實的行持,是不會扎實的。很多人以為讀了四年佛學院,有了一定的基礙,將來再專一經、專一論,就可以更加深入,這種想法也沒有不對的地方。近代的高僧大德,很多都是專研一經一論而自成一家的,例如我們香港的一位長老,他就是以一部《楞嚴經》弘法海內外,他一生之中主要講的就是《楞嚴經》。還有臺灣的一位老法師,對念佛法門有深入的研究,他專講凈土,旁涉《華嚴》、《法華》,簡直是觸類旁通,圓融無礙。當然也有人專弘禪宗、乃至天臺,一樣都能成就,但最基本的前題是,佛學的基礎一定要扎實。真正的佛學不單是知識、信仰,而是生命價值、意義的自我認識與體現(xiàn);佛法不是拿來說的,而是用來實踐的;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有些時候,許多人很有知識,但不過是在玩弄佛法,不懂還好,懂得一點反而成為所知障,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可以口若懸河、高談闊論。
正如我上面反復地說,佛教是一個實踐的宗教,它強調的不是高深的理論,而是確實的踐行;但是如何去實踐?成佛的過程也就是建立在菩薩道實踐的過程中,要達到成佛的目標,就必須靠我們自己的發(fā)心與努力。我們可以看見,現(xiàn)在外面的誘惑實在是太多太多了,一般人幾乎都難以抗拒;每天面對著五欲六塵,名聞利養(yǎng),所謂「紅塵滾滾千尺浪」,如何能抵擋得住?佛教在此即發(fā)揮凈化社會人心、化世導俗的功能。還有,現(xiàn)時經濟高速發(fā)展,新建的寺廟好像雨后春筍一樣,全國各地到處皆是,亟需方丈、當家、法師等來管理運行,但我總認為一切道場其實更需要的是講經弘法的法師,特別是在國內,如何的把佛教宣揚出去,弘化一方,利樂有情,實全靠真正能講經說法的法師;大家都知道,本來這個「法師」必須是精通經、律、論三藏,就好像唐代的玄奘法師,我們稱之為「三藏法師」;「法師」本來是至尊至貴的稱呼?墒,我們現(xiàn)在普遍都稱出家人為「法師」;「法師」的稱謂真是不容易當啊,如果不懂佛法如何能稱為「法師」?因此,如果我們對佛法的認識不夠,就應該自慚、自愧,要知道一切的知識、學問,都是從虛心學習而來、從慚愧而來,從恭敬而來,從內心謙下而來;我們只有內心謙下,只有刻己勤修,才能有所成就。
我們所怕的就是「自大」,要知道佛陀曾說:「我亦在僧數(shù)!垢;劬咦愕姆鹜,雖然已經成佛了,但是他還說自己亦在僧中,是僧人的一員。所以我們每一個出家人,要尊重自己的身份,所謂「比丘」的原義是「乞士」,一是乞法,一是乞食,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意思,是一種高尚的使命,因此,我們必須認清楚自己的責任,我們要自尊自貴,這樣的話,才能堪稱為「人天師表」──這個尊稱要看我們內心是否真有福慧具足的功德;所以任何時候,我們都應該盡一個出家人的本份,內心謙卑,待人以禮,正如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里所說:「內心謙下,外行于禮」;「見性是功,平等是德」,我們要以謙虛心、平等心、利他心,廣修一切功德,才不會辜「比丘」負高貴的使命。
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四)
--朝陽佑順寺佛學開示
因此,我們在佛學院里讀書,如何調節(jié)自己的身心實在是非常的重要;佛學院的課程是知識、學問的一種探求──當大家對三藏十二部有了較深入的認識與了解后,才能把菩薩道的精神融入到生活里去;由于我們的威儀、我們的持犯都會影響到很多人,所以我希望我們佛學院的同學們,都應該建立一個合格、良好的僧人形象,做一個影響眾;影響其它已學佛、未學佛的人;這個影響實在非常的重要。
蓮宗十三祖印光大師都說了,我們要做好樣子,不要做壞樣子。因為大家都在看著我們:朝陽的居士看著我們、遼西的居士看著我們,還有很多東北的大德長老們也都關注著我們,我們是東北佛教的希望;我希望我們的佛學院日后能成為東北佛教的搖籃,大家通過不斷的努力,四年以后,都能站在講臺上講話;回到自己的寺廟、道場都能弘化一方。所以我認為大家來到這里,一方面是要學習知識,另一方面是將所學付諸實行;同時還要互相鼓勵、學習;通過彼此間的交流、溝通,就好像藏傳佛教的辯經一樣,大家去講、去說、去辯論,對佛教義理才會有更深刻的把握;因為將來佛教的趨勢很需要演講、說法的人,而且是非常迫切的需要;在香港只要你能講、能說,很多道場都會邀請你,你可以做方丈、做當家,所以說,佛教非常需要講經說法的人才。
前面說了「入藏」的方法,但是如何「出藏」?這個「出藏」也很重要,「出藏」就是說不但契理還要契機;「契理」就是跟佛法相應;「契機」就是與時機相應;所謂「眾生平等」、「法無高下」,三藏十二部中任何法門都可以接引眾生,只是攝受的根機不一樣而已。我們佛學院辦學的目的,主要是想培養(yǎng)專弘天臺和凈土的人才;尤其是在北方,人們生活、思想較為簡樸,所以凈土法門最為應機。而修學凈土法門的方法,就是要從凈土的「五經一論」入手;當我們對五經一論有了基本的認識后,自然就會明白凈土的殊勝與念佛法門的好處。但無論是凈土也好、天臺也好,乃至是禪宗也好,它的目的就是讓我們破迷開悟、解脫成佛,其終極目標都是一樣的。
我們都知道《阿彌陀經》是佛不問自說的經典,凈土法門更是佛為攝受上、中、下三根眾生而慈悲設立的特別法門,所以有人說它是方便說;不過,也有人說它是究竟說,這些都是我們應該徹底探究的話題。為什么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這些法身大士都要導歸凈土,為什么觀音菩薩、勢至菩薩將來都是補位佛?而念佛法門為什么要分持名、觀想、觀像、實相四種?為什么要這么分?為什么?我們都要深入地去思考。
還有,為什么凈土學說中有「四土」、「九品」、「三輩」?為什么?這些都是我們今天在佛學院里要去尋求、探究的知識與學問。所以,我希望大家每個人都朝著自己的領域、自己的專長去努力,經過幾年系統(tǒng)化的訓練,打下扎實的基礎,以后就可以弘法利生。在這里要特別提一下,前面說到,大乘佛教主要分為空、有兩個系統(tǒng),但由于佛教強調「三世輪回」、「因果報應」,若以般若性空的思想去解釋是比較困難的,唯有透過唯識有宗阿賴耶識的種子思想,才能把三世因果的關系說清楚;所以大家在探究的過程中,必須把這些基本的概念弄清楚。
佛學院的訓練,就是讓大家學會如何去認識佛教、了解佛教的方法,唯有這樣,幾年以后,大家才能真正掌握佛教的網(wǎng)要,才能真正的弘宗演教,化度眾生。人生的時間是非常寶貴的,如何好好地利用這四年,讓自己學有所成,這就是最切實的意義。要不然徒然浪費光陰,辜負師長、常住、護法對自己的期望,實在愧對太多人。你們之中,很多是當家、住持,寺廟、道場等著你們去籌建、經營、管理,然而卻不遠千里來到這里讀書,無非為了將來能學以致用,為佛教、為眾生奉獻一己之力。
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五)
──朝陽佑順寺佛學開示
所以,我們辦學者有著沉重的責任,古語云:「人之患,在于好為人師!挂馑际钦f,人最大的不好處就是在于自以為是,喜歡做別人的老師,所以,有時候我也很自慚、自愧,自問到底能貢獻些什么給大家?只能把自己過往的學修經驗,拿出來跟大家分享。我認為要打好佛學研究的基礎,必須先從原始佛教入手,從《阿含經》中去了解佛陀教法的原義,唯有這樣才能掌握一個清晰的脈絡。原始佛教的思想,其實就是大乘菩薩精神的源頭;六度、四攝的實踐法門全包含在其中。因此,我們了解原始佛教以后,再來研究大乘佛教,這樣的話,佛學的根基才會扎實。
要不然的話,由于佛教義理太浩瀚了,大家四年下來,對于凈土、天臺、華嚴各宗,只是了解一個皮毛而已,還未掌握到佛教的大概,就已經要離開了,你說可不可惜?還有,可能有些人現(xiàn)在讀書很認真,但是回到自己的寺廟后,每天為著各種事務的經營而忙碌不堪;從前在佛學院里所學的理論,由于應用的機會不多,過幾年可能就忘記得差不多了。此外,又有很多人為了出路的問題而煩惱。更有很多法師不愿讀佛學院,因為他們忙著做經懺佛事,那有時間去讀書?不過,最令人難過的是,有法師讀完佛學院以后,不愿意去講經弘法,因為度眾的效益不容易見得到。所以我前面說過,學佛不只是知識問題,而是信仰問題;佛教講求信、解、行、證,所以我們必須培養(yǎng)自己對佛法有真實不移的信仰,由信入解,而行而證,這是學佛修行的必經歷程。
因此,學佛必須要有真信、實信;信心非常的重要,有了這信心以后,才能確切地解、如實地行,這樣基礎才會穩(wěn)固。所以,我希望四年以后,我們佛學院培養(yǎng)的第一批人才,是有信仰、有能力、有擔當、有作為的僧青年,這才是我們辦學的真正目的與意義。
當然,由于我們這里正在籌建當中,很多的設施、很多的設備都未完善,各方面都尚嫌不足,但是我們都知道佛教是內求的宗教,講求實踐與修悟;雖然外在學習的條件不是很夠,但這正好為大家提供更多的鍛煉及內修的機會。我們可以通過實踐修行,增長內在的體悟與智能,沉靜一心,專研經教,這樣確確實實地,花上幾年功夫,將來一定能有所成就,回饋社會:以報答父母、師長之恩、乃至國家、眾生之恩。
沉靜一心.專研經教
所以,我在這里不要給大家講太多,因為本人才疏學淺,只是很愿意與同學們分享自己的佛學心得。系統(tǒng)的課程,應該留給一些專家、學者、大德法師們來為大家講說,俗語謂:「有好的老師才能帶出好的學生!谷绻麤]有好的老師,又怎能帶出好的學生?所以今天我來這里,是為大家打氣;支持、鼓勵大家,希望大家在這里頭都能安心的學習。我經常對大家說,人生有兩件很重要的事,就是身安與心安,我們怕的就是身不安、心不安;古語云:「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沟欠鸾陶J為「放心」還不夠,還要安心;所以,我們很希望能提供更好的條件,讓大家能在這瑞安心學習;今天我們對未來充滿了希望,我們的前途光明、目標明確,只要直往前走,一定會有所收獲。
我以后會經常抽時間過來,跟大家在一起研究、學習;我希望兩個月最少能來上一次,跟大家互相切磋、交流;大家有什么困難,無論是在學習方面也好,是住宿、飲食方面也好,乃至是個人的思想、感受問題也好,都可以坦承地向我表白。因為大家很多都是青年人;青年啊會遇到些青年人的煩惱,我們會盡力為大家解決問題,讓大家都能夠身心自在地在這里求學。這是我們的責任。
身心安住克苦求學
客套的話我們不說了,我來的目的就是為了幫大家解決問題,希望大家能將問題盡量說出來,因為我來一趟真的很不容易,為什么呢?因為香港的法會活動非常之多,我們西方寺剛剛打完佛七;國內有二百多個居士來參加,有江西的、福建的,居士們都很虔誠、都很熱心,都很喜歡到香港去。由于現(xiàn)在自由行很方便,他們到寺廟住七天,目的就是想聽我們講講經、說說法,而且適逢浴佛節(jié)期間,香港各大道場都舉行慶;顒,大家都法喜充滿;西方寺浴佛法會第二天,我就馬上過來東北了,因為想到有這么多學生等著我來,所謂「大眾慧命,在汝一人;汝若不顧,罪在汝身」,我怎能不顧、怎能不關心?而且我們現(xiàn)在招了很多女眾同學,更要特別照顧;我知道現(xiàn)時女眾法師都安排住在附近的關帝廟;到底那邊住的環(huán)境怎么樣?膳食怎么樣?過來上課的路上有什么問題沒有?這些我們都需要認真了解,希望能安排得更妥善些,讓大家真的能夠安住下來。
還有課程編排方面,亦希望盡量做到令大家滿意,如果你們希望一些教授、專家來講學,我們亦會盡量滿足你們的要求。不過這里學員的需求不一樣,因為有些學員水平較高,有些則水平較低,有些甚至是候補。整體程度比較參差。這個情況,就如同釋迦佛講《妙法蓮華經》的時候,有五千弟子要離席,為什么呢?就是因為他們水平不夠,聽不懂,所以離席了。當時阿難尊者看見很多人離開,忍不住對佛陀說了:「你何不以威德攝服,讓他們留下來呢?」佛陀回答說:「還是讓他們走吧!」為什么呢?就是怕他們謗佛;謗佛以后就會有因果,這就傷害了佛陀的慈悲。因為眾生的根基不一樣,所以領悟的層次亦不一樣。幸好今天我雖然講得不太好,大家還是沒有離席。所以,我覺得自己來對了,而且是值得的。謝謝大家。
- 上一篇:慈悲化度 有教無類──略述佛陀覺之教育
- 下一篇:佛教改變命運法
- 寬運法師:修行其實就是修心
- 寬運法師:念佛要有什么心?念佛人在心性上要好好下功夫
- 寬運法師:佛教生態(tài)觀:一切眾生相互依存,皆應重視
- 寬運法師:人心能造天堂,也能造地獄
- 寬運法師:悲憫眾生,真正的離苦得樂
- 寬運法師:佛與眾生的差別在哪里
- 寬運法師:提干總被頂下來,該辭職嗎?怎樣面對事業(yè)上的逆境?
- 寬運法師:修行其實是修心,尋回原本清凈的自心自性
- 寬運法師:像對待子女一樣慈悲眾生
- 寬運法師:未弘佛法 先結人緣
- 寬運法師:疾病皆由貪欲引起
- 寬運法師:白隱禪師以德報怨證修行
- 寬運法師:修行先從控制情緒開始
- 寬運法師:經懺和尚被鬼逼 終得開悟成禪師
- 寬運法師:以清凈心布施,自得無量福
- 寬運法師:放光不是菩薩專利,你也可以
- 寬運法師:佛陀教你怎樣有求必應
- 寬運法師:凡事先問自己
- 寬運法師:做人失信 得不償失
- 寬運法師:成功從好的性格開始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淺釋
- 寬運法師:修行其實就是修心
- 如瑞法師:煩惱從哪兒來?
- 如瑞法師:把苦難當成老師,苦難皆是助道緣
- 慈莊法師:人有三事勝過諸天
- 慈莊法師:為什么要把功德回向給別人?回向的意義
- 慈莊法師:阿難問佛陀的四個問題
- 白云禪師:無明的突破是否牽涉所知障?
- 白云禪師:福德與功德有何差別?
- 白云禪師:“法相假立”的法義是什么?
- 證嚴法師:善是什么?
- 一誠法師:為什么嗔心“第一難治”,如何治嗔恨心?
- 本源法師:善的標準是什么?
- 弘一法師/慶裕:心地坦然才能恰到好處
- 如瑞法師:發(fā)愿后要做到不忘初心,不偏離目標
- 虛云老和尚:虛云老和尚:見佛、聞法、遇善知識之難
- 濟群法師:世上沒有壞人壞事會怎樣?怎么才能包容所有人?
- 靜波法師:突破就會升華而解脫 否則即被束縛和困擾
- 仁清法師:什么是誹謗正法?
- 靜波法師:皈依三寶減輕業(yè)障
- 正凈法師:禮佛發(fā)愿懺悔文
- 仁清法師:怎樣念佛號才得力?
- 本源法師:學佛次第很重要 必須注重聞思修!
- 廣超法師: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慧廣法師: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覺真法師: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杜一心:為什么達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寬運法師]修行其實就是修心
- [心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出自哪部經,是什么意思?
- [禪茶]乾隆對茶道是怎么理解的?
- [禪宗文化]釋契此《一缽千家飯》的禪意
- [哲理故事]別抱怨環(huán)境,凡事貴在堅持
- [佛經故事]天性永遠與你相隨
- [佛與人生]知慚愧才能更上進
- [佛學常識]釋迦成道日與臘八粥有什么關系?
- [如瑞法師]煩惱從哪兒來?
- [普洱茶]喝普洱茶能不能減肥?
- [禪宗文化]釋契此《插秧詩》的禪意
- [哲理故事]千錘百煉,雕塑完美的自己
- [佛經故事]心是人生的方向標
- [佛與人生]廣結善緣帶來好人緣
- [佛學常識]“水陸法會”最早是什么時候形成的?
- [如瑞法師]把苦難當成老師,苦難皆是助道緣
- [紅茶]紅茶有養(yǎng)胃暖胃的功效嗎,胃寒的人可以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