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改變命運法

  \

佛教改變命運法 --《了凡四訓(xùn)》的啟示(一)

  前言

  廣東人常說:「一生都是命,半點不由人」,又有云:「落地喊三聲,好丑命生成」。這些話是正確的嗎?

  不錯,對一般凡夫來說,是正確的。佛家說因果通三世,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作是因,受是果,受就是「命」。

  現(xiàn)代很多人不明因果,認(rèn)為人死后即灰飛湮滅,更不信有地獄輪回苦報,于是胡作非為,殺、盜、淫、妄恣起,造作種種惡業(yè)。殊不知因果循環(huán),天理昭彰,報應(yīng)不爽也。

  因果不會因為你不相信就沒有,請大家仔細(xì)想想,世間上只有成佛機會平等外,其它是沒有平等的,例如有人生下來就地位尊崇,財雄勢大,受人敬仰;但亦有人出生便貧窮下賤,甚而盲聾啞跛,受人欺凌。這是甚么原因呢?這就是因果關(guān)系了。

  釋迦牟尼佛是具有大智慧覺悟的人,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已看清楚我們這個世間的事物的由來,于是舍棄尊貴的太子身份,放棄奢華的享受,過著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赤貧討飯的生活;帶著五位學(xué)生,創(chuàng)立佛教,講經(jīng)說法四十九年,以言教身教拯救苦難眾生,出離苦海。

  拯救的方法,不是要我們膜拜他就得救,而是見像生心,學(xué)佛言行,信愿行證,逃出生死輪回,了脫生死。佛教是著重內(nèi)求的,改變命運一定要靠自己;佛陀只是把宇宙萬物的一切真相說給我們知道,指引一條康莊大道給我們走,但走不走這光明大道你自己抉擇,佛也不能勉強,因為無緣難度。佛教是真正的正而不邪,覺而不迷。如果認(rèn)為佛教是迷信,乃是絕對的錯誤。

  佛法著重如是因,如是果,彼有故此有,彼生故此生,過去種了惡因,當(dāng)然要承受惡果報,但法不孤起,仗境而生,沒有惡緣的牽引,惡果可以永遠(yuǎn)被埋藏。勤修十善,廣行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jìn)、禪定般若)懺悔業(yè)障,老實念佛,彼消此長,可以令善果起現(xiàn)行,把惡果伏住,能做到身、口、意清凈無染,更可轉(zhuǎn)凡成圣,轉(zhuǎn)識成智,這樣就能改變果報,亦即改變命運。

  希望借著了凡先生改變定數(shù)的真實故事,啟發(fā)大家的智慧,將我們的人生推上真善美的境界。

  袁了凡先生略傳

  我國明朝的時候,有袁了凡先生,原名黃字坤儀,江南人士,自幼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年青時入贅浙江省嘉善縣姓單的人家。因此,在嘉善縣得到公費,成為縣里的工讀生,喜歡讀書,古今典籍,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無不認(rèn)真研究,尤其精通星象、法律、水利、理數(shù)、堪輿等等。曾考上舉人、進(jìn)士,做過河北省寶坻縣的縣長、家境雖不富有,對做善事卻不遺余力,是一個十足的大善人、但年輕時被玄學(xué)孔先生推算一生無子,壽年五十三終,沒有科第(以前的科第制度最高是進(jìn)士),他命中只能中秀才)。官職只是四川一個縣的知縣。袁公因受命數(shù)的束縛,不能自主而束手無策,遂不思進(jìn)取,澹然度日。后遇云谷禪師的點化,改變一生的命運,由無子而得兩好子,由五十三壽轉(zhuǎn)為壽七十四歲,由無科第乃到考取進(jìn)士,官位由縣長追贈到尚寶司少卿。了凡先生的一生證明只要止惡行善,自然有造命的改運的力量。

  了凡四訓(xùn)之一 立命之學(xué)

  袁公未得功名時,母親要其放棄仕途,從事醫(yī)術(shù),理由是學(xué)醫(yī)可養(yǎng)活自己及救濟(jì)別人,并可完成父親志愿。為順母意遂轉(zhuǎn)而從醫(yī)。一天,袁公在慈云寺遇一道人,姓孔,云南人,熟習(xí)《邵子皇極數(shù)正傳》?椎廊擞麄鞔诵g(shù)予袁公。袁公大喜,接歸其舍,袁夫人欲試其是否靈驗,要求講述往事,果然數(shù)十年前家事巨細(xì),完全應(yīng)驗。再預(yù)言袁公其后考試次第,三處名數(shù)皆合于第二年赴考中。后再卜終生禍福,某年當(dāng)甚么職,受多少俸祿,結(jié)果是歷歷不爽。因為預(yù)知壽命只有五十三歲,且無子,對人生受命數(shù)拘縛,感到很無奈,以后便不求上進(jìn),不說話,不起一念靜坐度日。君子樂得為君子,小人冤枉為小人。君子知命,小人卻拚命追求。這點足顯袁公老實之處。

  一天,袁公往棲霞山拜訪云谷禪師,二人對坐一室三畫夜。禪師觀其定功,三晝夜未起一念,驚為異人,細(xì)問之下,始曉知是受困于命數(shù),知道妄想無益,故心如止水,澄寂無念。禪師哈哈笑道:「估道你是圣賢豪杰,原來也是凡夫一個。平常人很難沒有胡思亂想,很難沒有意識心,既有就難免受陰陽氣數(shù)所束縛,既被束縛,又怎能說無數(shù)呢?但只有普通人才被束縛,卻束縛不了一個極善的人,因為極善的人做了大善事,此大善事可以令苦變成樂,貧賤短命變成富貴長壽。而極惡的人,數(shù)也拘不住他,因為極惡的人,就算命中注定享福,但因為做了大惡事,大惡事的力量可以令福變成禍,富貴長壽變成貧賤短命。你二十年來的命被孔先生算定,又不能夠?qū)?shù)轉(zhuǎn)動一分一毫,一個人被數(shù)拘定,就是凡夫了。」

  袁公問:「然則數(shù)可逃乎?」

  云谷禪師答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作惡自然折福,修善自然得福。詩書所稱,的為明訓(xùn)。佛經(jīng)有云:『求富貴得富貴,求兒女得兒女,求長壽得長壽。』說謊是釋迦的大戒,佛菩薩又豈會說謊騙人?」

佛教改變命運法──《了凡四訓(xùn)》的啟示之(二)

  袁公再問:「孟子說過,求起來能夠得到,就必需是自己所做到的事,道德仁義能夠力行自求,功名富貴須要他人給予,如何可以求得到?」

  禪師答曰:「孟子沒有說錯,是你錯解了。六祖慧能禪師曾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人只要從內(nèi)心自求,力行道德仁義,自然就能夠得他人尊敬,而得到身外的功名富貴。若人不知反躬內(nèi)省,從心而求。只好高騖遠(yuǎn),祈求身外的名利,則就算用盡心機,也是落空的?坠隳忝泄γ绾?是否應(yīng)有子嗣?你又認(rèn)為他說的對不對?」

  袁公想了很久才說:「官場中的人都有福相,而我相貌輕薄,又未能積德以造福,加以不耐煩重,度量狹窄,縱情任性,輕言妄談,自尊自大,這些都是無福之相,怎么當(dāng)?shù)昧斯。俗語說:『地穢多生物,水清常無魚!晃液脻嵆神,形同孤寡之相,是無子之一因;脾氣暴躁,缺乏養(yǎng)育萬物之和氣,是無子二因;仁愛是化育之本,刻薄是不育之因,我一向潔身自愛,不能舍己為人,同情別人,是無子的三因;其它還有多說話耗氣,好酒捐精,好夜長坐不知養(yǎng)護(hù)元氣等,都是無子之因!

  禪師答曰:「照你這樣說,世間不應(yīng)得到的事還多得很呢,豈只功名與兒子,世界上的人,是享千金財富,抑或是應(yīng)該餓死,是取決于各人心性所造成,上天只不過因材施教,因勢利導(dǎo)而已,并未加絲毫力量,就像人體輕重,是決定在本身份量,而非磅秤彼此的厚薄。傳宗接代的事亦一樣,憑各人積善的厚薄,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孫保之,有十世功德者,有十世子孫保之,那些無子孫者,必是毫無功德之人。孔先生推算你做不到大官,沒有兒子,這是你前世所作的業(yè),這是可以改造的,只要你以后擴充德行,廣積陰德,多作善事,則所造的福,自然可以得到好的報應(yīng)。」

  得到禪師的開示,袁公深徹省悟,深信云谷大師的話,將從前所作的過失,在佛前表白懺悔,作疏文表示要改過自新,祈求得功名,并發(fā)愿做三千件善事,以報答天地祖宗養(yǎng)育之恩。禪師并出示功過格,教他將自己每天所作之善事及惡事記錄在上面,計算自己所作善惡之多寡,惡事并要清楚列明是大惡還是小惡,并教持《準(zhǔn)提咒》以期必驗。經(jīng)過這次之后,袁公以后做事就很小心,就算一個人在暗室里面,亦恐怕會得罪天地鬼神,時常警惕自己,遇有毀罵的人,都不與計較。

  到了第二年參加考試,孔先生算定得第三名,卻考取了第一名,孔先生的預(yù)言開始失靈了。到了秋期舉人考試,更出乎意料的考中。

  行善以后,命運開始被扭轉(zhuǎn)了,但是做得很勉強,自感有時見善而行,但行之不勇;或救人而心常自疑;或身勉為善,而口有過言;或醒時操持,但酒后放逸,這種種都是以過折功,所以三千件善事經(jīng)歷十一年才能完成。

  三千善事愿滿后,袁公因感命里無子,再許三千善事,以祈得子。果然第二年,三千善事還沒有圓滿,就生了第一個兒子,取名「天啟」。漸漸,夫婦所行善事日多,惡事日少。此消彼長,每起心念,全是善念。才四年時間,三千善事已經(jīng)圓滿。

  命里沒有兒子,他求得了兒子。命里沒有功名,于是再發(fā)愿做一萬件善事,祈求得中進(jìn)士愿。袁公準(zhǔn)備一空冊子,名曰《治心篇》,記錄每天所做善惡事,袁夫人因不識字,每行一事,就用鵝毛管印一朱圈于日歷之上,善事紅色,惡事黑色。袁公夜則效宋朝御史趙閱道,將日間所為,在晚上焚香告天帝,不敢告者,則不敢為。只三年時間,果然中了進(jìn)士。朝廷分派他去當(dāng)寶坻縣的縣長。寶坻縣是在北京的東南方,在北京城附近,北京是當(dāng)時的首都,現(xiàn)在屬于河北省。他命里算的,是到四川一個縣做縣長,并沒有說在京城附近當(dāng)職。命里沒有的,他又得到了。

  不是說孔先生推算不準(zhǔn),的確是了凡先生自己改變了命運──變量。

  了凡先生任寶坻縣縣長后,因為一念善心,實行每畝田由二分三厘七毫減為一分四厘六毫。所許的一萬善事,就只減糧一節(jié),萬行俱完滿了。這件事是一神人夢中告訴他的。因為行善,袁公不但求甚么得甚么,就連壽命都延長了。命里講他只有五十三歲命,五十三歲已經(jīng)過去,并沒有甚么災(zāi)難,不刻意求壽,壽命卻自動延長,他寫這篇文章時,已經(jīng)是六十九歲了。這一切都是由行善換來的。

  甚么是善?心地清凈是第一善。由此可知,心地純善、純凈,非常重要。甚么是清凈心呢?就是起心動念,不為自己,為利益大眾。如何使心地恢復(fù)清凈呢?那就是改過。

佛教改變命運法--《了凡四訓(xùn)》的啟示(三)

  《了凡四訓(xùn)》之二 改過之法

  所謂未論行善,先須改過。改過者,第一要發(fā)恥心,第二要發(fā)畏心,第三要發(fā)勇心,第三心是改過的親因緣。了凡先生說第一改過之法是發(fā)恥心,所謂知恥近乎勇。孟子云:「恥之于人大矣!圣人不貴不犯錯,貴知錯能改。人孰無過,能名垂千古,流芳百世,皆因改過。過而不悔,自欺欺人,是不知羞恥為何物,與禽獸無異,最終必身敗名裂。

  改過第二法是發(fā)畏心。古人慎獨,處暗室不欺,畏于天地鬼神,在監(jiān)察吾人之舉念行為,所謂人可欺而天不可欺也。(佛經(jīng)云:「人生有二天人相隨,一名同生,二名同名。天人常見人,人不見天人。此二天人是善惡二部童子之徒,在每月的六日,同生女在我們的右肩上記錄我們所作的惡,同名男在我們的左肩上記錄我們的善,所以佛勸喻大家在六齋日持齋戒,若能常想念有此二天人在我們的左右,而能生無愧,則必上品上生!辜词钦f人即使生活在隱蔽的暗室里,沒有人看見的地方,天地鬼神也知道得很清楚,「同生、同名」天人都會把一切善惡記錄下來。善就積福,惡就招禍了。)

  第三改過法是發(fā)勇心。勇于承認(rèn)錯誤,決心懺悔。懺是除掉,悔是悔改。要發(fā)奮圖強,不猶疑,不退縮,當(dāng)機立斷。碰到小過,像竹刺傷肉一樣,要趕快拔除。犯了大過,要如獨蛇咬指一樣,趕快把手指切斷,否則毒素蔓延全身,無可救藥。此風(fēng)起雷動改過遷善之景,必可成功。

  唐朝有張善和,是個屠夫,殺業(yè)很重。有一次,夢中見到很多牛頭人找他償命,幸好他有善根,得遇善知識,教他懺悔念佛,牛頭人不見了,最后十念往生。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挂荒顟岳曰谛,能滅滔天罪惡

  改過有從事上改,有從理上改,有從心上改,功夫不同,成效亦不一樣。如前日殺生,今應(yīng)戒不殺;前日惡語罵人,今戒不怒。這就是改過。但這種改過是從事上改,強制于外,很難持久。應(yīng)該從理上改,就是要明白,物皆戀命,為甚么我們要弱肉強食呢?反思彼受烹宰的痛苦,于心何安?能作如是想,以后雖不能斷肉,亦每月持素六天或十天,此為理上改過之法。又如前日詈罵別人,今日戒怒,就要改掉爆躁脾氣,應(yīng)從心上改。別人有過失,我自己也有過失,我不能原諒別人,別人能原諒我嗎?想到這個地方,就不會有責(zé)備人的心了。生活不能如意,是自己德行未修,涵養(yǎng)不夠,必須再反省。人是沒有十全十美的,應(yīng)該互相體諒遷就。發(fā)怒解決不了事情,有害無益。別人無端毀謗,不必辯論解釋,止謗的最好方法是保持沉默。仰面唾天,反自受害,舉火燒空,必將自息。

  春秋時,衛(wèi)國大夫蘧伯玉,二十歲開始就覺悟,知道自己的錯處很多,發(fā)愿改過自身。他每天檢點自己,行年五十,猶知四十九年之非。有這樣的恒心、毅力,證實他的忍辱、精進(jìn)功夫足為后人仿效,所以流芳古今。孔夫子的學(xué)生曾子及顏回均每天反省,是故能轉(zhuǎn)凡成圣。

  袁了凡先生很了不起,經(jīng)云谷禪師的追問,知道自己的弊病,馬上反省覺悟,改正過來,發(fā)愿懺悔,這樣才能把業(yè)障除掉,這就叫做「開悟」,也是他改變命運的原因。

  《了凡四訓(xùn)》之三 積善之方

  《易經(jīng)》云:「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孔子的外公,打算把女兒嫁給孔子的父親之前,不打聽孔家是否富有,只歡喜孔家代代積德,世世修善,后代子孫一定興旺昌盛。所以決定將女兒許配給孔家。

  在這一節(jié)里,了凡先生舉了十個善人做善事的真實故事。

  (一)福建公卿楊榮,其祖上世以擺渡為生,每當(dāng)暴雨成災(zāi),沖毀民居時,總有人、畜、貨物順流而下,別的船只總是爭相撈取貨物,只有楊榮先祖以救人為要,貨物一概不取,鄉(xiāng)里人都笑他愚笨。到了楊榮父親出生時,楊家便漸漸富裕。有一天,一位道人到楊家說:「你祖先有陰德,子孫必當(dāng)享受榮華富貴,某地龍穴可筑祖墳。」楊公依言而,獲得今人所說的「白兔墳」。后來生了楊榮,年幼就登科,位至三公,并得皇上加封曾祖父、祖父官號,至今子孫還是榮華不衰,盡多賢達(dá)之士。

佛教改變命運法─── 了凡四訓(xùn)的啟示(四)

  (二)鄞縣人楊自懲,起初當(dāng)縣吏,心地忠厚,為人公正。有一次縣長處罰一犯人,打得血流滿面還不罷休,他就跪地為犯人求情,請縣長息怒寬恕?h長說:「此人犯法違反常理,怎能叫人不怒?」他叩頭說:「為政失道,百姓渙散已久,他們不懂得法律常情,只要能問出案情就好了,這種事破了案也能高興,怎么可以發(fā)怒呢?」縣長聽了覺得有道理,因此便作罷。自懲雖家境貧窮,卻廉潔自持,從不受別人財物。碰到犯人缺糧時,也都盡力救濟(jì),即使自己捱餓也在所不惜,至誠持善從不間斷。后來生有二子,長子名守陳,次子名守趾,為南北吏部侍郎,長孫做到刑部侍郎,次孫也做到四川廉憲,都是出名的官職,其后裔也都興旺不衰,官運亨通。

  (三)明朝英宗時期,福建倡亂,百姓從賊者很多,朝廷派布政司謝都事,搜索東路賊黨,謝恐濫殺無辜,因此先設(shè)法取得賊黨名冊,凡沒有參加匪黨組織的人,即暗中給予白布小旗,教他們在官兵進(jìn)城時,插旗于門首,并警戒士兵不得濫殺無辜,因此救了萬人的性命。后來謝之子孫有中狀元、當(dāng)宰相、中探花等……滿門得享富貴。

  (四)又廈門有林姓人士,母親樂善好施,常作饅頭供應(yīng)窮人,凡索取者都照數(shù)施舍。有一道人,每次索取六、七個,三年如一日從未間斷,他母親也照給無誤,而從未表現(xiàn)過不高興的樣子。道人知其誠心救人,就對他說:「我吃你的饅頭三年,無以為報,特地前來告訴你,屋后有一好地可建造祖墳,子孫官爵有一升麻子之?dāng)?shù)目!购髞砹址蛉艘姥灾鎵炗谠撎,初代即有九人登科,世代從此不斷出貴,福建至今還有「無林不開榜」的譬喻。

  (五)馮琢庵太史之父,冬天清晨到學(xué)堂時,路上遇到了一個人,倒在地中快要凍僵,立刻脫下自己的皮袍給他穿上,并扶其回家救治。當(dāng)晚就在夢中得到神靈的指點說:「你救人一命,出于至誠,吾派宋朝名將作你的兒子。」而后生下了琢庵,就取字為琦,以作紀(jì)念。

  (六)臺州應(yīng)尚書,壯年時住山中讀書,夜間常聽到有鬼怪作祟叫鬧,但他都不害怕。有一天,他聽到鬼在談話說:「某婦人因其夫外出,很久未見歸來,他翁姑以為兒子死了,逼其改嫁,明天晚上會來此自縊,我從此有人代替,可以轉(zhuǎn)世投生了。」應(yīng)尚書聽到了此語,即刻買掉了田地,得銀四兩,并假造了一封其夫的書信,一并寄到了她家。她母親發(fā)現(xiàn)了筆跡不同,有點懷疑,但繼之一想:「書信就算假,銀子總沒有平白送人的道理吧?我想孩子一定平安無事才對!挂虼艘簿筒辉俦葡眿D改嫁,不久她的夫婿真的回來團(tuán)圓。應(yīng)尚書后來有聽到鬼說:「本來有人來代替,卻被那位秀才破壞了!沽砉碚f:「那你就找他算賬啊!」鬼說:「不行,天帝以此人心地善良,早已命他為將來的陰間尚書,吾怎么能害得了他!

  應(yīng)公從此更加努力,日日行善,積德甚多,碰到了饑荒時,必捐獻(xiàn)糧食救災(zāi)。遇到了旁人有急難,都盡力給予協(xié)助。碰到了不如意事,也只逆來順受,反躬自省而不怨天尤人。至今其子孫為官享福者,比比皆是。

  (七)常熟縣人徐鳳竹,其父頗為富有,凡是碰到了饑荒,總是捐獻(xiàn)糧食以賑災(zāi)救貧。有一次就聽到了鬼唱歌說:「千不騙,萬不騙,徐家秀才做到了舉人郎。」連續(xù)幾天唱個不停。此年徐鳳竹果然中了舉人,他父親因此也就更努力積德行善,從不弛怠,舉凡修橋鋪路,照顧過路的旅客僧人,凡有益大眾之事,無不盡心盡力去做。后來又聽鬼神唱歌說:「千不騙,萬不騙,徐家舉人直做到都堂!购髞硇禅P竹果然做到了兩浙巡撫。

  (八)嘉興屠康僖,初為刑部主事,常往獄中探查案情,遇有無辜枉獄之人,即簽報案情給主審官,待開庭時,主審官依此案情審問,無辜之犯人都表心服,因而無罪釋放者有十幾人。一時百姓都說尚書廉明公正,而屠公卻從不居功。屠公又再上書陳情曰:「轄治之下,四海之廣,百姓眾多,必有許多寃獄之民,應(yīng)該每五年派一減刑官,詳加調(diào)查以平寃獄!够噬蠝(zhǔn)其所奏,屠公也被派為減刑官之一員。有一天晚上,屠公夢見了神靈指點說:「你命中本應(yīng)無子,今減刑之事,正合天心,天帝特賜你三子,并都享高官厚祿。」過了不久,夫人就懷孕,后來接續(xù)生了三個兒子,名叫應(yīng)塤、應(yīng)坤、應(yīng)埈,都當(dāng)了大官。

  (九)嘉興人包憑,父親池陽太守,生有七個兒子,包憑是最小的一個,入贅平湖袁氏為婿,雖然博學(xué)多才,卻屢次考試都不上榜。有一天到太湖附近游覽,行至一村中,見一寺院破漏,觀音佛像被雨塵淋濕沾污,即取出身上所有的十兩銀子,給住持作為修筑廟宇之用,僧人說:「工事太大,所費必巨,恐怕難以完成你交待的心愿。」于是他就再取出隨身行旅,貴重值錢的衣物,全部交予僧人,雖經(jīng)隨行仆人再三勸阻,他還是誠心樂意的捐出,并說:「只要佛像不被損壞,我沒有衣物使用又有啥關(guān)系!」僧人說:「施舍錢財、衣物并非難事,但你虔誠心意確實難得!顾略盒藓弥,有一天他又來游此寺,夜宿寺中,即夢見護(hù)法神前來道謝說:「你子當(dāng)享世代福祿!购髞硭膬鹤鱼昱c孫子檉芳,都真的做了大官。

  (十)嘉善人支立的父親,當(dāng)刑房吏的時候,有無辜之重犯為了求生,對妻子說:「支先生待人很好,也很同情我的遭遇,愿意代我洗雪寃情,我們已沒有甚么可以報答,明天你請他到鄉(xiāng)下,詳述案情過節(jié),并親身奉侍他,他若肯接納,則我就可能平反獲釋。」他的妻子流著眼淚答應(yīng)了。隔天,支先生到他家里,她即親切招呼,并轉(zhuǎn)告丈夫愿獻(xiàn)妻作婢之意。支先生斷然拒絕,只答應(yīng)她轉(zhuǎn)呈案情,盡力而為。后來案情大白,犯者無罪獲釋。夫婦雙雙登門答謝說:「先生大德,世所罕見,吾有小女,就送來當(dāng)丫頭,幫忙料理家務(wù),此禮可通,還請笑納!怪壬缓冒匆(guī)矩笑納。后來他的兒子支立,廿歳就登科,官至翰林,孫支高以及子孫世代也都官運亨運。

  以上各段所述,雖然情節(jié)及做法不同,但都是一心向善的實例。

  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陰、有陽;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滿;有大、有小;有難、有易。大家一定要弄清楚,否則以為做了善事,而其實是做了惡業(yè),枉費苦心。

  何謂真善?何謂假善?有關(guān)這點,中峰和尚解釋得很清楚。中峰和尚是元朝人,佛教的《三時系念》是他編輯的。當(dāng)時有些讀書人去拜訪老和尚,請示佛教因果報應(yīng)理論:「為什么有很多人善,但子孫不興;有人惡,而家門隆盛呢?如此,果報與事實不符了,佛說的是無稽之談了。和尚答道:「你們是肉眼凡夫,迷惑顛倒,看到的不一定準(zhǔn)確,往往認(rèn)善為惡,指惡為善,不辨是非善惡,反而怨天尤人!购蜕杏谑墙兴麄冏约赫f出善惡的標(biāo)準(zhǔn)。其中一人說:「打人、罵人是惡,敬人、禮人是善。」另一人說:「貪財妄取是惡,廉潔有守是善!购蜕写:「未必然也。」大家覺得奇怪,就請老和尚講解如何辨別善惡。和尚答道:「凡事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惡。有益于人,則打人、罵人都是善。如果有益于己,就是敬人、禮人都是惡!挂饧词钦f,如果為了自己的利益討好、巴結(jié)人,都是惡;發(fā)于內(nèi)心的善行,是真善;裝給別人看的善行,是假善;無所求而為之善,是真善;有所謀而為之善,是假善。范仲淹一家積善,做到宰相;五個兒子有兩個做宰相,一個做過御史大夫;自己死的時候買不起棺材,原因是他把錢養(yǎng)活了好幾百個家庭,這是真善,德積得很厚,所以子孫都很好,他的家族八百年不衰。

  何謂端正之善及歪曲之善?「端」是端莊正直,「曲」是委曲婉轉(zhuǎn)。凡夫與圣賢用人的標(biāo)準(zhǔn)不一樣;世人喜歡錄用唯命是從,恭敬順從的好好先生(人是好人),但圣賢用人卻喜用敢作敢為,豪爽狂狷的人。因為老好人辦事墨守成規(guī),軟弱沒有個性,不能辦事;狂狷之人勇于進(jìn)取,不拘小節(jié)。老好人雖然獲得大家說他好,但是都是隨波逐流,缺乏志氣、勇氣、道義,沒有道德精神,是偷道的賊,不是端正的善?襻丝赡芫髲、傲慢,有時候會無禮,但這樣的人能干、能辦事,沒有私心。天地鬼神與圣人的用心、見解是一樣的,凡是懷濟(jì)世利人之心,則是端正的善;稍有媚世憤事之心,則是虛偽歪曲的善。

  何謂陰善、陽善?凡是做善事要人知道是陽善,行善而不為人所知的是陰德。不讓人知道則善果永遠(yuǎn)積在那里,現(xiàn)不求現(xiàn)報,叫做積善。別人知道了,善就積不住,隨修隨報,到后來一點善果都沒有了。陽善是已經(jīng)享受世人之稱許,得到了名;名亦福報之一,已取得了回報,善就此報掉了。但得到了名也不一定是好事,會招來造物者及世人妒忌。如果名過其實,則災(zāi)禍會隨之而來。相反,無為而為的默默去做好事,卻招來橫逆非議、誣蔑譏毀,則子孫會突然發(fā)達(dá)。明白這個道理就知道陰德之可貴。

  何謂是、非?既然行善,為何會有是非之分?舉例說,春秋時代,魯國有法律規(guī)定,凡被鄰國捉去作勞役的人,如果有人肯拿錢把他贖回來,讓他恢復(fù)自由,政府會依例給一筆賞金,作為獎勵?追蜃佑袑W(xué)生子貢,把傭人贖回來,但政府的獎勵他不接受?追蜃又肋@件事后,就責(zé)備子貢不對。本來子貢這樣做法,在凡夫看來是很清高偉大的,但是圣人的是非觀念與凡人是不同的,所以有凡圣之分。圣人辦事是顧及整個社會,改變風(fēng)俗是希望建立良好的道德標(biāo)準(zhǔn),教導(dǎo)老百姓,不是為個人而建立的。當(dāng)時魯國貧窮的人很多,富有的人少,如果受獎賞被認(rèn)為不廉潔的話,那以后就沒有人肯去贖人了。個人重獲自由的話就相應(yīng)減少了,政府這個好制度也被破壞了。單就個人而言,子貢的做法是難能可貴,但對整體社會來說是禍害。這是似善而實非善,「是」就變作「非」了。另舉一例,孔夫子的學(xué)生子路,看到一個人掉在水里,快要淹死了,他就下去把人救上來。這人送子路一頭牛答謝救命之恩,子路接受了。孔夫子知道這件事后,大表贊揚說:「此后魯人必樂于拯救溺水的人了!篂槭裁?勇于救人急難,會得感謝的回報,大家就樂意做這事情了。這是鼓勵大家積極救助災(zāi)難的模范。所以夫子贊賞子路受牛,責(zé)備子貢不受金是有很深的道理的。

佛教改變命運法──《了凡四訓(xùn)的啟示》(五)

  何謂正善、偏善?以善心而行惡事,是正中偏。以惡心而行善事者,是偏中正。舉例說,宰相呂文懿年老退休,返家鄉(xiāng)安度晚年,老人德高望重,當(dāng)然受到鄰里鄉(xiāng)黨尊崇愛戴。有一個鄉(xiāng)人,喝醉了酒,滿腹牢騷,指著呂公大罵一頓;如此不敬行為,應(yīng)送官究治。但呂公當(dāng)過宰相,度量大,知道他因為酒醉迷性,所以沒有生氣,更囑咐傭人不要跟他計較。過了一年,聽說這個人犯了重罪,被判了死刑。呂公很后悔的說,假使當(dāng)時稍與計較,送官府責(zé)治,把他關(guān)在牢里幾天,小懲大戒,他可能不致于犯上今天的死罪。所以呂公這點善,不是正善,是偏善,這便是善心而行惡事了。再舉例說惡心而行善事者,某年饑荒,窮民光天化日強搶別人的米糧。有某家大富翁到縣政府處告狀,縣府不理,因為怕群眾暴亂,不敢執(zhí)法阻撓。政府越是不敢管,窮民越是猖獗。富翁眼看形勢不對,于是執(zhí)行私刑,把搶劫的人抓來,私自用刑懲罰,動亂始平定下來。本來濫用私刑是不對的,但如果不這樣做,會有更多人貪而走險,社會動亂更無法控制,情形就更不堪設(shè)想。以惡心、惡行做了對社會利益的事,就是偏中正善了。

  何謂半善、滿善?《易經(jīng)》云:「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等于說貯物于容器內(nèi),勤而積之則容易滿,如果懶惰不積,則不滿。做善事也是這個道理,正心誠意去做一件事,把功德回向大眾,是滿善。貢高我慢,有所求才去做的善事是半善。佛門有一則公案,從前有一位女子,常到寺院里拜佛,欲布施,但乏財,唯將僅有的兩文錢供養(yǎng)三寶。住持很是感動,親自為她懺罪消災(zāi)。

  后來這位女子做了皇帝的妃子,帶了很多黃金到寺院來做佛事,但住持只叫徒兒給她祈;叵。女子很不滿意的問原因,住持答道:「你以前雖然布施兩文錢,但是用心真誠、懇切,非老僧為你親懺,不足以報你的德。你現(xiàn)在雖然布施很多,但施心不切,以前那種虔誠的心,被富貴榮華淹沒了,退轉(zhuǎn)了,我派徒弟替你懺悔就夠了!挂哉嬲\清凈心布施兩文錢是滿善,用浮夸驕慢心布施黃金萬鎰只是半善。

  再說一樁有關(guān)「八仙」的公案給大家知道。唐朝時候,道教的鐘離要教呂洞賓點鐵成金術(shù)。呂仙問:「鐵變成之金,以后會否變回原形?」鐘離答道:「五百年后會變回鐵。」呂仙答道:「如此,則害五百年后人,這種術(shù)我不學(xué)了!沟澜讨环e三千件功行,才有資格修學(xué)仙道。呂仙不想傷害大眾利益的一念善心,三千功行已圓滿無缺了。總觀以上兩樁公案,大家就清楚明了用心是何等重要。

  何謂大善、小善?福善有大有小。古人衛(wèi)仲達(dá),在政府機構(gòu)里任教職。一天,被小鬼抓去陰間做審判,閻羅王拿出他的檔案,記錄惡的幾十本,善的就只有一本。閻王拿善惡秤一秤,結(jié)果惡雖多而不重,善雖小而大,大善就抵盈庭小惡,證明他到底都是一個善人。衛(wèi)仲達(dá)疑惑地問閻王:「我年未四十,且一生無大過失,何竟有這么多惡業(yè)記錄?」閻王告訴他:「一念不正就是惡,不是說做了惡事才叫惡!乖瓉砟铑^一起,鬼神就給你記一筆。前面說過,有二天人叫同名及同生,追隨我們的左右,監(jiān)察記錄我們的善惡,閻王的記錄大概是二天人給他的!地藏經(jīng)》云:「起心動念,無不是業(yè),無不是罪。」罪業(yè)多是從起念而來,妄念是罪惡的根源。所以諸位千萬要小心,不要以為起念無罪。再說仲達(dá)的大善事,緣于朝廷欲大興土木,修三山石橋。仲達(dá)對這勞民傷財卻不必要之事,甚為反對,于是他就立刻上疏規(guī)勸。雖然皇帝沒有理會,但這一善念動機是真心為國為民的,所以得的功德亦相當(dāng)大。設(shè)使出發(fā)點為自家利益,則善雖多而善力小。大、小善分別就在這里。

  何謂難、易?善事也分難行、易行兩種?追蜃拥膶W(xué)生樊遲問夫子,怎么叫做仁?夫子說首先要從難的地方下功夫。比喻說有錢人家做善事,當(dāng)然比窮人來得容易,但容易為而不為者多,難行而行的最是可貴。如要衡量功德,當(dāng)然是難行而行的功德大,難能自然可貴。但也要看當(dāng)時發(fā)心的動機是否純正,如江西有舒翁,他是一位窮老師,以前有句俗語,不窮不教學(xué)。讀書人如求不到功名,生活就沒有保障,又不懂其它技能,只能到私塾當(dāng)老師,老師的俸銀也是很微薄。舒翁竟能舍棄從微薄俸銀得來的兩年積蓄去幫助別人償還官銀?仙嵝猩,天降之福亦厚。反之,有能力幫助別人的富者,不一定樂意積善。易而不為,是為自暴。要知道財富屬五家所有,不能常保的。人的運五年一轉(zhuǎn),福報享盡后,災(zāi)禍來臨,追悔莫及。宜及早修善,轉(zhuǎn)變命數(shù)。

佛教改變命運法──《了凡四訓(xùn)》的啟示(六)

  (接6月15日文)

  說過善的性質(zhì),再說善的種類約為十種。第一與人為善;第二愛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勸人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興建大利;第七舍財作福;第八護(hù)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長;第十愛惜物命。

  (一)與人為善

  何謂與人為善?舜帝年青的時候,在山東看漁人捕魚,看到魚藏豐富的靜水深潭,都被年青力壯者爭相占取,而老弱漁人,反而被排斥于急流淺灘之處,睹此情景,舜深感傷心。于是他也親身下水捕魚,凡是碰到了別人過來搶捕,他就故意讓人,而不抱怨,逢到有人把魚讓給他捕捉,就當(dāng)面稱贊并道謝。如此相處了一段時間,也就形成了禮讓的風(fēng)氣。試想,以舜之才智,那有不能用語言教人的道理?而他卻不用言教,寧取身教,以潛移默化去轉(zhuǎn)移人心風(fēng)氣,真是用心良苦。因此說:「為人應(yīng)盡量不拿自己的長處去彰顯別人的弱點,不要故意表現(xiàn)自己的善心去顯示別人的惡意,千萬不要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去捉弄別人,折騰別人。應(yīng)該盡量謙虛處世,見人有過,盡量寬恕,見人小善,也要表揚,則可對惡人形成一種沉默的抗議,也不會撕破惡人的面子,使惡人不敢放縱,才有改過的機會。

  (二)愛敬存心

  何謂愛敬存心?就一般人的行為來看,君子與小人實在有點混淆不清,但若能留意一個人的存心正邪,則善惡就像黑白一樣的明白。因此說:「君子所以異于小人,僅在一念之差而已。」孟子也提到:「人所異于禽獸幾稀?」俗語說:「一樣米養(yǎng)百樣人!谷穗m有親疏貴賤,智拙賢愚之分,但萬品同體都是同胞,應(yīng)該互相敬重,敬愛眾人也等于敬愛圣賢,能了解眾人的立場,即合圣賢之道,因為「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人人若能敬業(yè)樂群,安份守己,敬重別人,也珍重自己,即是代天行道,愛敬存心。

  (三)成人之美

  何謂成人之美?即常說的成全別人的好事。比如,美玉有時混雜在石堆里,被扔來扔去,如同破磚爛瓦,不以為寶。一旦被惜玉之人雕琢就成了價值連城的寶器。所以,看到有人做了善事,或者有人的愿心可嘉,都應(yīng)當(dāng)設(shè)法幫助他,成全他。有時可以鼓勵他,援助他,甚至可以清洗他的不白之寃等等。這就叫成人之美。一般來說,社會上持善的人較少,迷糊之人較多,而人又有坦護(hù)自己,排擠異群的劣根性,因此善人處于俗世,除非他能有守正不阿,有破釜沈舟的勇氣決心,否則也很難立足。加以有意行善之賢達(dá)人士,言行都與世俗不同,心直口快,不善心機,不善于粉飾自己以博取虛榮,因此見識不高的俗人,就常給他們不公道的指責(zé),而達(dá)不到為善的目的。這就需要有人勇敢的站出來做些成人之美的事情。

  (四)勸人為善

  何謂勸人為善?凡人都有良知,只因人生旅途紛擾動蕩,為名為利而使人沉淪墮落,因此與人相處,須時時提醒告誡他人,以解開迷惑。韓愈說:「一時勸人以口,百世勸人以書!篂槿巳裟芘R機應(yīng)變,因材施教,做到不失人,不失言,則能解人煩惱,醒人惡夢,是最好也最實惠的事。

  (五)救人危急

  何謂救人危急呢?人生在世,難免都會有失敗與遭遇不幸。當(dāng)別人遭到禍害,當(dāng)像自己碰到災(zāi)難一樣,應(yīng)盡力給予協(xié)助,譬如說安慰話、讓他發(fā)泄寃屈,或給予其它接濟(jì)等。古人說:「恩惠不在大,能救人緊急為貴!故枪蕽(jì)人急難,亦是大乘菩薩的精神。

  (六)興建大利

  何謂興建大利?就是協(xié)助公共設(shè)施,譬如開渠導(dǎo)水,修筑堤防,修建橋梁,救濟(jì)貧困……等,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都算興建大利。

  (七)舍財作福

  何謂舍財作福?佛門萬種行持,以布施為第一,施就是舍,賢明之人內(nèi)舍六根,外舍六塵,一切所以都可施舍,而不掛意。一般人當(dāng)然做不到此境界,卻還把錢財看得比生死更重要,因此為人若能看破人生,從最困難的施財做起,以利群生,廣積陰德,則內(nèi)能去除自私吝嗇的劣根性,外能救拔苦難,將會大助于修善行持。雖然初期會感到勉強,但慢慢習(xí)以為常,便感心安理德得,心曠神怡,以此功德而可以消除其它過失。

  (八)護(hù)持正法

  何謂護(hù)持正法?正法即是佛法,佛法是萬物萬世的指標(biāo),沒有正法,則天地萬物將難予化育成長,難予脫離凡塵三界,難予維護(hù)蒼生,救渡眾生。因此,凡是見到佛堂、神廟或經(jīng)書典籍,皆應(yīng)敬重并加愛護(hù)整理,至于宏揚正法以報佛恩更要認(rèn)真去做。

佛教改變命運法──了凡四訓(xùn)的啟示(七)

  (九)敬重尊長

  何謂敬重尊長?長官上輩,凡是年高、德重、長輩、上官都要敬重;奉侍父母應(yīng)柔聲下氣,畢恭畢敬;服務(wù)社會國家,也不可因為山高皇帝遠(yuǎn)而放肆亂來;有刑于犯人時,不可作威作福。這些都是最關(guān)系陰德的,試看忠義之家,子孫沒有不綿延昌盛的,這都是從敬重尊長中得來。

  (十)愛惜物命

  何謂愛惜物命?古人曾說:「愛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巩(dāng)然一般人很難到此境界。這只是提醒我們,必須維護(hù)人所共有的惻隱心。孟子所以說君子遠(yuǎn)庖廚,也是為了養(yǎng)成人人皆有惻隱之心。人生在世,求仁者盡在此心,積德者也憑此心。因此說為人若不能斷肉持齋,也應(yīng)做到自養(yǎng)者不食,見殺者不食,聞殺者不食,專為我而殺者不食之四不食修養(yǎng),以培養(yǎng)慈悲心腸,增長福份智慧。再說古人煮繭以求絲織衣,今人種田除蟲以養(yǎng)人,衣食之源,樣樣動人惻隱之心,因此為人若不知愛惜物命,珍惜勤儉,就跟造了殺生罪孽過失一樣,至于手所誤傷,

  足所誤踏者,更是常見,都應(yīng)當(dāng)隨時防患,盡量避免。

  《了凡四訓(xùn)》之四 謙德之效

  要保持所作善業(yè)要靠謙德,否則積善也枉然。正如佛家說布施要靠忍辱保持,不能保持,修積再多都是落空的。

  《書經(jīng)》云:「滿招損,謙受益」!笣M」現(xiàn)代話是驕慢、自滿。曾國藩做到四省總督,好像小皇帝一樣,知道自己過了頭,不是好事情,恐招妒忌,于是將書房題名「求闕齋」,以明其志。人皆求圓滿,曾先生求闕,要求欠缺一點,不要盈滿。所以德位愈高,愈要謙下,才能夠保得住。

  了凡先生不但自己能改變命運,且擅以觀察赴試考生是否能登第,預(yù)言屢必應(yīng)驗。舉例如殅敬宇賓,年最少,極其謙虛。了凡先生對同事費錦坡說,此兄今年必定考取。后丁君真的考中。究其原因是敬宇為人謙厚,別人侮辱他、侵犯他,他都能包容,不予計較,量大故福大。袁公得到孔先生的真?zhèn)?會看相算命,加上本身是個有學(xué)問的人,對別人的禍福,亦了如指掌。常說:「禍福都是有征兆的,此心果謙,天必相之!褂终f,中選之前的人,必都有一段謙容可掬的時光。

  在江陰有張畏巖,文章寫得很好,亦頗有名聲,參加南京鄉(xiāng)試的時候竟?fàn)柭涞?怨天尤人之際還大罵主考官有眼無珠,不錄取他的文章。時有一老道人在旁邊微笑,張于是遷怒于老道,把氣發(fā)到老道身上。道人曰:「你的文章一定不好,所以主考管沒錄取你。」張聽后更生氣說:「你又未曾讀過我的文章,怎知道不好?」老道說:「我聽說作文要心平氣和,像你的脾氣這么暴躁,這么驕傲,你的文章又怎會好?」張先生畢竟是讀書人,覺得道者言之有理,不覺屈服。繼而請教道者前途問題,知過能改,是可造之材。道者說:「能否中贊,與文章關(guān)系不大,與『命』關(guān)系較大,功名如是,富貴亦如是。你發(fā)不發(fā)財,與你懂不懂做生意沒有關(guān)系,只問你命里有沒有發(fā)大財?shù)拿。該有的就是你沒有念過書,甚么都不懂,還是會發(fā)大財,如果命里沒有,想盡方法,使盡手段也得不到,一定要得到,就須要自己做個轉(zhuǎn)變。」張問:「既然是命,如何轉(zhuǎn)變呢?」道者說改變命運的方法與云谷禪師教了凡先生的一樣。張曰:「我乃貧寒之士,能拿甚么來修福呢?」道者曰:「善事陰功,皆由心造,不須要錢財。往往沒有錢的人,能夠積大功德,有錢的人未必能積德造福。例如謙虛,并不花錢。你剛才的態(tài)度太傲慢了,能謙虛一點就是善,就是德,這不要花錢。你為何不反省自己失敗的原因,改過自新,還要罵試官呢?可見善惡、禍福確實一念之間!柜龃艘幌,張畏巖猛然省悟,努力修善積德,折節(jié)自持。善日加修,德日加厚。三年后夢見自己到一樓高樓里,見到一本開榜的名冊,但榜上卻有許多擦掉的空格,于是問旁邊的人:「這是甚么名冊?」旁人答:「陰間三年就校正一次,須積德與無惡之人,才能榜上留名,空白處被擦掉之人,都是本來榜上有名,因為剛作了刻薄的惡行,而被刷掉了!褂终f:「你三年來謹(jǐn)慎修身,可脦會補得此缺,應(yīng)該自愛!惯@一年張君果然考中了第一百零五名。

  由此看來,舉頭三尺決有神明。如何趨吉避兇確實系于一念之間,一念善則能轉(zhuǎn)禍為福,一念惡則折福為禍。禍福無門,惟人自招,此語不虛。誠如古人云:「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

  看過這本小冊子,真正明了改造命運的方法是可行的,以后再不用去看相、算命、看風(fēng)水了,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上。

  最后了凡先生引用孟子對齊宣王說的話做總結(jié):「民之所好而好之,民之所惡而惡之!挂馑际钦f:「大王自己一個人快樂,為何不把樂擴大,與民同樂呢?順應(yīng)民心,齊國的國運就可以興旺了,這樣才是真快樂!

佛教改變命運法──《了凡四訓(xùn)》的啟示(八)

  戒殺、放生

  (一)佛法改變命運的方法

  世人每天想的是如何得到榮華富貴、壽命延長、眷屬團(tuán)聚、身心歡樂、諸緣如意等。惟喜求福,但如何才能得福,就不肯研究,求不到就怨天尤人。更常聽很多人說:「食齋不如講正話,只要心地好,不用持齋拜佛!箙s不審好心的真正意義,為自己的口腹而傷害其它生命,又何能稱之為好心?

  佛法如浩瀚大海,佛陀將一切因緣果報,給我們講解得透徹清楚。眾生如何能得富貴,如何能得長壽,如何超脫輪回,離苦得樂,乃至往生凈土,成佛作祖等法,都毫不保留地教授給我們,能否得益,則要視乎各人的福德因緣及修持而定。

  讀罷袁了凡先生轉(zhuǎn)定數(shù)為變量之改變命運法,此處略為補充佛教改變命運之妙法。這妙法是佛陀金口親傳,歷代祖師奉為圭臬,儒中君子無不奉行的「戒殺、放生」。

  (二)放生功德第一

  《大智度論》:「諸余罪中,殺業(yè)最重。諸功德中,放生第一!篂樯趺捶派Φ伦顬榈谝?放生就是救命,改變命運要靠強大善力,救生力量在諸善中最為顯著。因為眾生最愛惜的是自己的生命,你救了他,他最感激,福德積得最深。相反,你殺害他,他的怨恨報復(fù)心亦最重。愿云禪師偈云:「千百年來怨里羮,冤讎如海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

  以前有大德說過:「下功斷緣戒殺,中功斷緣茹素,上功斷緣放生。」這說月戒殺放生是一體的二面,要相輔相成,雙管齊下,效果才會顯著。是故茹素是戒殺,即是今后再不犯殺業(yè);如果茹素不放生,以前所欠的殺債還是逃不掉的。放生要兼茹素,不茹素,積來的功德又會因吃肉白費了。

  (三)戒殺、放生的好處

  經(jīng)云:「戒殺放生之人,得二種福報,一者長壽,二者多福多壽無病!

  今世遭受的痛苦、疾病、不治之癥、災(zāi)難乃至刀兵大劫,乃緣于多生累劫所造的殺業(yè)感召而來的殺報。解決的方法就是以放生來償還欠債,這是佛說的。日常生活時有所聞的因小口角造成誤殺,這都是還債的現(xiàn)實例證。如常行放生,可以消弭殺業(yè)。

  印光大師說:「瘟疫水火諸災(zāi)橫事,戒殺放生者絕少遭逢。是知護(hù)生,原屬護(hù)己。戒殺可免天殺、鬼神殺、盜賊殺、未來怨怨相報殺。」

  六度萬行以布施為首,布施分財施、法施、無畏施。難的是放生功德三施俱全。在短時間內(nèi)三施一次就可完成,又不須要依賴他人,是既簡單又成效最快的善舉。付出錢財買物放生是財施;放生時為物命力,死后得以超生,擺脫三惡道苦,是法施;物命得以延續(xù)生命,心無畏懼,是無畏施。不殺為諸戒之首,放生為眾善之先。仁慈濟(jì)物,博愛利生,為人先當(dāng)以仁存心。仁愛乃化育之本,長養(yǎng)萬物之根。人能推己及人,推人及物,自當(dāng)增福延壽,災(zāi)消禍除,豈有活人命者而命自短之理?豈有濟(jì)人急難而遭逢窮困無助之事?常為放生,常行殺生,天地鬼神常為鑒臨,必當(dāng)降以福禍,且勿忽其弱而欺之。

  (四)毀謗放生的果報

  放生事容易做,理難明。末法世人一般不明白因緣果報,對放生一事毀謗、批評的很多。最常見的毀謗是:「用么多金錢放生,何不拿金錢做社會公益事?」殊不知放生是救生,貧窮苦難眾生雖是境況堪憐,但未至于速死。市場每天有這么多的異類畜生受著死亡威脅,其惶恐掙扎心情不言可喻。若不急施援手,則命斷于人口腹之中。諺語說:「惠不在大,赴急可也!

  又有人說:「背脊向天人所食,畜牲是上天賜給人食用的!惯@話是蠱惑人心,荒謬之語。須知上天有好生之德,那會教人為利益一己口腹而殺害生命的呢?況且天生人類平齊的牙齒及腸胃等都是適宜素食的;再說眾生平等,凡是生物皆有生存的權(quán)利,如果弱肉強食,他日自己轉(zhuǎn)弱時,亦同樣遭受強者欺侮,那時憑誰救拔?如此輾轉(zhuǎn)報復(fù),輪回?zé)o止期。誠如《楞嚴(yán)經(jīng)》說:「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噉,惡業(yè)俱生,窮未來際,汝負(fù)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jīng)千百劫,常在生死!褂衷:「殺彼身命,或食其肉,經(jīng)微塵劫,相食相誅,猶如輪轉(zhuǎn),互為高下,無有休息!谷绱丝磥,又豈會是背脊向天人所食呢?

  更有人說:「放生如放死,很多被放生的物命,因不懂覓食,都死在荒野中;又或因有放生,而有補獵,這不等于因放生而害命嗎?」這些批評使未行者裹足,已行者信心動搖,其罪無比,此亦是眾生無福報消除累世殺業(yè)故。其實因放生而死的只有極少數(shù),重獲自由的占大多數(shù),不能因為少數(shù)貽誤多數(shù)的。至于捕獵也不因放生而死,捕獵者動機是賣給人吃的,所以獵者不會因不放生而不捕獵。放生等于放死之說是混淆視聽的,放生過程中難免有物命損傷,但一切眾生自有其果報因緣,大家知道放生時,物命經(jīng)過接受三皈依、懺悔、念佛回向,死后得以超生及擺脫三惡道苦。如果一定要求萬無一失才肯放生的話,那將會永遠(yuǎn)也找不到放生的機會。阻撓批評放生其罪等同殺生,禍患無窮。

  至于說這么多異類生命,如何能盡放?這問題不必要考慮,一切隨緣隨分去做,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千萬別因為做不完而不干。更不會因放生而令物類繁衍過多,古有明鑒:「楚不捕蛙而蛙反少,蜀不食蟹而蟹自稀。」須知所有一切異類實乃累劫宿世共業(yè)所致,其中因由非我等薄地凡夫能了知的。

  鼓勵贊嘆放生的功德最大,阻撓質(zhì)疑放生的罪業(yè)亦最大,從事兩者均獲善惡之報。特別是在社會上有影響力的人士,例如政府影響百姓;明星、歌星影響崇拜者;記者、作家影響讀者;老師影響學(xué)生等。因為被影響的范圍廣大,所以他們的功德或罪業(yè)亦隨之而廣大,因果是錯不了的。

佛教改變命運法───《了凡四訓(xùn)的啟示》(九)

  (五)放生應(yīng)注意的事項

  放生物命不必須定,不應(yīng)固定放生地點,及不應(yīng)固定供貨商,避免不法商人為謀利捕獵物命。可以親到市場購買,選購籠中野生鳥或鵪鶉、鷓鴣等飛禽,或蝦、蟹、魚、螺等待烹煎煮炸之海中可憐生物,盡量選購非人工飼養(yǎng)物類。

  放生前,為物命授三皈依法。為甚么呢?因為生命是有兩種的,一是身命,二是慧命。授三皈依是慧命延續(xù)。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餓鬼;皈依僧,不墮畜生。為物命說懺悔法并回向,盡此一報身,來世為人,得遇佛法,念佛修行,往生極樂。最后為其念佛,讓阿彌陀佛圣號注入其八識田中,一歷耳根,永為道種。

  另放生時要選人口稀疏地點或地廣水深處。

  (六)歷代祖師放生事跡

  歷代祖師放生事跡不勝枚舉。試贊一二與眾共勉。

  隋朝天臺山智者大師,是中國僧人中最早提倡放生者,他用齋僧錢贖取捕魚的網(wǎng)具,兼為漁人講《金光明經(jīng)》。漁人聞法省悟,當(dāng)下即去除殺業(yè),及將臨海溪流池塘中的捕魚場六十三所,改作放生池,并且上書于京城讓朝廷得知,使其嚴(yán)格禁止人民到放生池捉取網(wǎng)捕各種眾生,F(xiàn)今之西湖乃是大師所創(chuàng)之古放生池。

  宋朝永明大師未出家時是余杭縣的庫吏,他把自己的薪俸全部拿去買魚蝦等物放生,因為薪俸少,被網(wǎng)捕的生物又多,于是沒錢時就拿公家的錢去買物放生。這監(jiān)守自盜的行為最后被發(fā)現(xiàn)而被判死刑,雖然大家都知道他挪用公款是做善事,但律法難違,無奈亦要服刑。臨行刑時他面無懼色,從容就義。別人怪而問之,他說:「以我的生命換取無數(shù)眾生的生命,以此得生西方極樂世界,怎能不歡喜呢?」當(dāng)時錢文穆王對大師的德行亦有所聞,于是派人暗中窺探,見他臨刑如如不動,面不改容,因此下令無罪釋放,更復(fù)回原職。大師則看破世情,往四明山依止翠巖禪師出家為僧,終得成道業(yè),后世尊為蓮宗六祖。

  禪宗六祖慧能大師,自從得到五祖弘忍大師黃梅心印之后,即為同門兄弟所妒恨,于是南下逃避,到江南后裝成平民的樣子,隱姓埋名,勞役于獵戶群中。獵人將捕得的獵物交慧能大師看守,大師慈悲為懷,凡見被補之生物,都想辦法偷偷放走牠們。他在獵戶那里住了十六年,就放生十六年,救活無數(shù)的物命。最后更感動了獵人,放下獵具,改行向善。大師末后在曹溪弘揚禪宗,著有《六祖壇經(jīng)》,是唯一中國人著作的佛教經(jīng)典。

  (七)佛說殺生因果報應(yīng)故事

  《佛說賢愚經(jīng)》之「循環(huán)殺業(yè)」里有這樣的一則公案。

  舍衛(wèi)城中有黎耆彌長者,育有七兒,其中最幼子之媳婦毗舍離不但賢淑,且見識廣博,才藝超群,除尊姑敬翁,妯娌和睦外,尚能感化鄉(xiāng)儻,善得人和。因此,黎耆彌長者決定將財產(chǎn)業(yè)權(quán),交此賢媳婦管理。時波斯匿王亦慕賢親訪,且與賢婦義結(jié)金蘭,并冊封為義妹,擬藉妹懿德為全國婦女楷模。

  毗舍離與黎耆彌幼子成婚后,育有三十二個健碩勇猛、相貌端正的好兒子。諸子長大后,相繼娶婦,都是當(dāng)時的豪賢女子。時值佛住世,毗舍離與佛有緣,敬備齋筵供佛及僧,佛為說法,于最幼子外,諸余人等均得須陀洹果。

  最幼子無心聞佛陀說法,不一會就獨自騎象往外溜,游到王城外大橋邊,看見宰相的小公子,坐寶車上,幼子因貪玩故,在橋面上伸手將小公子從寶車上提起來,輕輕的往橋下濠溝一擲,雖未弄出人命,卻已令小公子無辜受傷,宰相知悉事實后,憤憤不平,擬往問罪,但又礙于對方力壯及倚仗王室勢力,于是暗下毒計,要陷害毗舍離全家。

  宰相造了三十二條可裝可拆的空心馬鞭,里面放了三十二柄快刀,外面用好漆涂治,嵌上名貴美觀的七寶,送予三十二子。諸子得鞭如獲至寶,愛不釋手,攜鞭出入王城,在王前經(jīng)過也不回避,王亦因愛屋及烏,不予計較。宰相見時機成熟,向王進(jìn)纔言諸子勢大,一人當(dāng)千,且蔑視王室,鞭內(nèi)暗藏利刃,意欲謀反,祈王注意。王聞言心懷恐懼,索鞭驗看,果如所言。按當(dāng)時律法,見不是不能帶刀的,諸子觸犯國法,被王問斬,并將三十二子頭藏于盒內(nèi),送到毗舍離家。

佛教改變命運法──《了凡四訓(xùn)》的啟示(十)

  錦盒送來,適值毗舍離供佛在家,以為王送物助供,急欲拆閱,遭佛阻止,并于飯后說無?嗫辗,時毗舍離得阿那含果。因已斷除愛欲,雖獲悉諸子被害,不至懊惱。婦家親族,惱王無道,濫殺善人,于是大動干戈,向王大興問罪之師,王見群情涌,急往佛所走避。

  佛為眾人說出慘劇之前因后果。緣于過去有三十二人盜得一牛,牽牛至老母處,老母大喜,準(zhǔn)備宰殺屠具。牛跪乞命,諸眾卻無意饒命,「汝今殺我,我于來世,終不放舍!狗鸶姘㈦y:「彼時牛身,今波斯匿王是,諸盜牛人,三十二子是,彼時老母,今毗舍離是。一次殺業(yè),多劫多生,加利償還。老母助惡,每次惡報,必與彼有關(guān),凄慘致命,今生聞法,幸得解脫,證阿那含!?fàn)枙r婦家親族聞佛所言,平息瞋火,各作是言:「此人殺報,原由自種,僅殺一牛,今尚如此,何況多殺!」諸眾遂皈依佛法,持不殺戒。

  這證驗萬法皆空,因果不空之定律。

結(jié)語

  袁了凡先生遇到了精通「皇極數(shù)」的孔先生,把他一生的命運算得非常準(zhǔn)確,并要將此法傳給他;蕵O數(shù)者乃《皇極數(shù)經(jīng)世書》,是邵康節(jié)先生的著作,被列載《四庫全書》里。內(nèi)容是依照《易經(jīng)》的理論來推算命運。

  《易經(jīng)》是古代的哲學(xué)書,其哲理深奧,著重道德倫理的教育、數(shù)學(xué)的探討!周易系辭傳》說:「大衍之?dāng)?shù)五十,共享四十有九。」由此筮為一萬一千五百二十策,以表萬物之?dāng)?shù)。于是組成三百八十四爻,六十四卦,每一卦有六爻。藉其千變?nèi)f化,可以推算陰陽不測的事,知道過去未來的一切事相,這是數(shù)學(xué)的妙用。從個人、國家、以至世界的變化,都可以從里面推衍出來。所推衍的可以說是自然因果律。云谷禪師教袁了凡先生行大善以改變命數(shù)的方法是超越數(shù)量,這超越數(shù)量就打亂了陰陽氣數(shù),所以它就沒有辦法推斷。它能推斷的是常數(shù),不能推斷變數(shù)。常數(shù)是定數(shù)。

  《易經(jīng)》曉得有變量,是因為人的心容易受環(huán)境改變,善念心起是加,惡心起是減,數(shù)字時刻在變化。如變化幅度不大,命運就被算得很準(zhǔn)確。這的確是一本很了不起的著作,其目的是教人趨吉避兇。這種高超數(shù)學(xué),唯圣賢使用方不會令其變質(zhì)。很可惜現(xiàn)在幾乎變成是江湖術(shù)士看相算命的書。所謂君子問兇不問吉,知道災(zāi)難將降臨,以忍讓慈悲心做好迎接的準(zhǔn)備,可令重罪輕報。變量是自己創(chuàng)造的,要改變先要修善心。

  修善是學(xué)佛的基本功夫,佛門初階是止惡揚善。勤修善業(yè)除可得人間福報之外,死后更可以生天享福,但這都不是究竟的,天福享盡還是會墜落,再受輪回之報。

  我大覺世尊以大事因緣出現(xiàn)于世,說法四十九年,講經(jīng)三百余會,根據(jù)不同人的根性,宣說不同的法門,其目的都是為了度眾生了生脫死,跳出輪回。

  娑婆世界一切眾生,皆因業(yè)報而生,在過去無量生死以來,每一世都做種種業(yè),依報再在生死中流轉(zhuǎn)。人為什么會生到這個世界呢?都是為報怨、報恩、討債、還債而來的。其實人生短短數(shù)十寒暑。都是苦多樂少,浮生若夢,人命無常,何堪留戀?但世人偏愛追名逐利,貪生怕死,喜以苦為樂。宜及早回頭。老實念佛求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不再受輪回之苦。然,如何能超凡入圣,轉(zhuǎn)迷成悟,了生脫死,不受輪回呢?首先,要依法修行。

  何謂修行?修行就是修我們錯誤的行為,以期達(dá)到身、口、意清凈。即身不行殺生、偷盜、邪淫;口不妄語、綺語、兩舌、惡口;心不起貪欲、瞋恚、愚癡之念,放下妄語、分別、執(zhí)著。三業(yè)清凈再輔以念佛,佛號綿綿不絕,行、住、坐、臥凈念相繼,自然達(dá)到一心不亂。《大集經(jīng)》云:「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念佛一法八宗共修,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上至等覺菩薩,下至薄地凡夫皆可成就之方便法門。

  印光大師云:「念佛定能消宿業(yè),竭誠自可轉(zhuǎn)凡心。」此語誠實不虛,是改變命運的最好方法。阿彌陀佛辟此簡易方便法門接引眾生,是為易行道?梢姵置罘鹬π鈩。要想永離五濁惡世,別無快快捷方式可走,惟有實實在在老實念佛。

  袁了凡先生改變命運的方法是修善斷惡,便可獲得人間五福,這是世間法,到底都是不究竟的。世間的榮華富貴都是過眼煙云,正如俗語說:「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dāng)年秦始皇!构艁碛⑿酆澜,于今又安在?何如我佛如來法,無拘無束,普度有情,同登彼岸,共證真常,永享涅盤靜域。所以我們要學(xué)習(xí)佛教的改變命運法,逃出生死輪回,尋求永遠(yuǎn)的自在快樂,才是真正的扭轉(zhuǎn)命運法。阿彌陀佛!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