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攻略:再學 四、轉識成智

  四、轉識成智

  我們繼續(xù)學習大乘道次第和大準提無上瑜伽。

  【教中云: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雖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轉;但轉其名,而不轉其體也!

  以上是《六祖壇經》中六祖惠能大師為弟子宣講“八識轉四智”教義。八識,是唯識學對心性感知層面,進行的一個類分。

\

  我們的思想中具有佛性(第八識)、習性(第七識)和理性(第六識)。我們的佛性智慧完全相同,理性思維也差不多,但習性卻相差甚遠。習性作為潛意識,在內心深處對我們的理性思維影響巨大,崇高或墮落,快樂或煩惱,都由它所造成。不過,我們不能用善惡、對錯來評判習性,因為它只是個被我們生生世世以來寵壞了的“調皮小孩”。我們須時時返觀內照,只要覺察煩惱心和分別念一啟動,就當知道是習性這個小孩又要調皮了,立刻跟它說:“乖,聽話,不要鬧!我們發(fā)了菩提心,是要成佛的。”于是,它就乖乖安下來。我們就可以用佛性智慧和理性思維,應對生命中發(fā)生的各種事件了。

  佛教唯識宗把人的心理結構分為八識,“調皮小孩”就是第七識末那識,也稱作“自我”。修行的過程,就是轉化“調皮小孩”的過程。“調皮小孩”乖一層,修行就上一層。它轉為平等性智,八識也就轉為四智,就是轉凡成圣。

  第八識,為阿賴耶識,又稱為藏識、含能藏、所藏、執(zhí)藏三義,是一切善惡種子寄托的所在。《密嚴經》偈云:“如來清凈藏,世間阿賴耶,如金與指镮,展轉無差別。”

  第七識,為末那識。末那識恒常在分別、審察、思量,念念不忘第八阿賴耶識為我,因為有四個根本煩惱(我癡、我見、我愛、我慢)跟著它,故我執(zhí)的成見很深,所有的煩惱都是末那識的執(zhí)著生起的。

  第六識,為意識,具有認識抽象概念的功能。前五識(眼、耳、鼻、舌、身)中有一識起作用,意識便同時俱起。此外,意識對內外之境,不分有形無形,及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世,有比知、推測的作用。因此,迷悟升沉之業(yè),皆由意識而作。類似于職業(yè)經理人,迷時受“調皮小孩”第七識末那識的影響和制約,與“眼、耳、鼻、舌、身”五個部門相互服務。修行,就是通過調動意識的理性主導作用,以般若止觀修證,用菩提感化末那識主動建立意識和藏識的綠色通道,化煩惱為菩提,轉八識為四智。

  “調皮小孩”末那識,位于阿賴耶識與意識之間。在本質上,是它的調皮讓人產生欲望,表現(xiàn)于人的動機、要求、情緒、情感、意志、氣質、性格等方面。它以阿賴耶識為存在的根據(jù),又以其為占有的對象,即想把阿賴耶識的一切都執(zhí)著為自我的內容和自我個體。同時,它又要對意識(第六識)加以控制,使意識所具有的認識功能完全由它所驅使。由于意識是人和外部世界發(fā)生關系的窗口,末那識則在兩個方面對意識加以控制。一方面控制意識區(qū)別我和非我,把意識沒有認識到的世界排除在我的世界之外;另一方面又控制意識盡量對外部世界加以占有,使之成為我的世界。這種不斷地把外在的變成內在的,又把內在的變成外在的過程,就是末那識的運動過程。在“調皮小孩”所代表的習性的作用下,意識的理性也被糾纏得混亂和茫然,并任其驅使、勞役和折磨。

  正因為“調皮小孩”末那識使人產生欲念和自我,所以在自我欲念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它就打滾哭鬧不止,就會產生人生痛苦和煩惱。佛教所說的人生的“八苦”,即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取蘊,以及人的貪、嗔、癡、慢、疑等弱點,均來自末那識的調皮。所以,唯識學稱末那識為“染污識”,是“我執(zhí)”和“法執(zhí)”的代表。

  我們的修行,就是要轉變“調皮小孩”末那識的染污,使之轉為“平等性智”,進入無分別執(zhí)著的清凈狀態(tài):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當意識的理性調伏末那識的分別染污,讓阿賴耶識本具的光明無礙顯現(xiàn),就是佛的“大圓鏡智”的實現(xiàn),第六識自然轉為“妙觀察智”,前五識轉為“成所作智”。這時,我們就可以超越三界,了生脫死,進入“常樂我凈”的涅槃境界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