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方法的演變
禪修方法的演變
禪的修行方法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在六祖惠能以前。
第二個階段,是在六祖惠能以后的兩百五十年之間。
第三個階段,是在五代宋初起至明清之間。
菩提達摩的禪修方法
六祖以前,菩提達摩即把禪法介紹到了中國來,菩提達摩所介紹的修行方法,有一篇文獻〈二入四行〉中有記載,分為二部份:“理入”及“行人”。
“理入”,不用理論,也不用方法,只是教人心不要有念頭,心就如同墻一樣,也因此傳說達在嵩山面壁九年。墻是不動的,但你可以在墻上掛東西,你可以在墻上寫、在墻上畫。也可說以,心可以有反應(yīng),只是它本身是不受外境所動的。
菩提達魔又說了四種修行的方法,稱為“行入”。
1、報冤行——當(dāng)你遇到不如意事時,不要抱怨,因為那是過去世所做的因而得的果報。
2、隨緣行——當(dāng)你感到幸運、順利時,不必太歡喜。那是由于過去世中自己的努力,以及現(xiàn)在眾多的助緣而得的成果。
3、無所求行——做任何事并非為了目的而做,只是為工作而工作,為修行而修行。
4、稱法行——應(yīng)該怎么做就怎么做,能夠怎么優(yōu)勝 就怎么做,不是有主觀的想做或不想做什么。
以下介紹六祖惠能以前的二位祖師,一是四祖道信,另一位是五祖弘忍,但不介紹他們本身,只介紹他們的修行方法。
四祖道信的禪修方法
四祖道信的《入道方便》告訴我們,若是剛學(xué)打坐的人,應(yīng)選一位安靜的地方,衣服要寬松,并要有正確的坐姿,也就是要把全身的肌肉、神經(jīng)放松。開始時,身心沒辦法放松弛,因此我在教人禪修時,教人需要以手按摩來幫助放松,然后深呼吸,以驅(qū)出體內(nèi)的濁氣,吸入新鮮空氣,使頭腦更清醒,心保持平靜,注意呼吸的出入。心不急,念頭愈來愈少,頭腦越來越清楚,這時,你的心會由雜亂、不平衡而漸漸平靜下來。
凡是打坐,身心都會有反應(yīng),這些反應(yīng)會擾亂你繼續(xù)努力,阻礙你修行到更好的的情況。所以四祖說的修行方法是要放下身心,不管身心的任何反應(yīng)。
這樣以后,有二種情況可能會發(fā)生:一是入定,即是心念統(tǒng)一;另一是身心和外在的環(huán)境統(tǒng)一。一般人說這種情形是解脫或開悟,事實上,并沒有開悟,只是前念與后念之間保持著穩(wěn)定的狀態(tài),集中在一個點上,因此四祖說要“內(nèi)外空凈,即心性寂滅”,不但環(huán)境空、身空、雜念空,連統(tǒng)一的一念心也要空。
這是由打坐進入定境,然后再從“舍下”定境的層次,進入禪法的悟境。
靜坐、禪定與禪的內(nèi)容大有不同。靜坐的層次,只能使你身體松弛,頭腦輕安;禪定的層次能使你達到身心統(tǒng)一,最高的境界則是前念與后念,念念統(tǒng)一,但不能把自我中心的念頭放棄。而在禪的境界,是要放棄定境后,無我的智慧自然出現(xiàn)。
五祖弘忍的禪修方法
再談五祖弘忍的禪坐方法。在他的《修心要論》中說,則學(xué)坐禪的人,應(yīng)依據(jù)《觀無量壽經(jīng)》中的十方種修行觀法之第一種,叫做“日沒觀”,在太陽快下山時,光線柔和最宜作落日觀。五祖的《修心要論》云:“端坐正念,閉目合口,心前平視,隨意近遠,作一日想,守真心,念念莫住!薄队^無量壽經(jīng)》的原文則云:“有目之徒皆見日沒,當(dāng)起想念,正坐西向,諦觀于日沒之處!蔽遄娴囊馑际钦f,心里觀想著在平視線外,有一輪落日光景的太陽。太陽可遠可近,繼續(xù)觀想著,不要離開那太陽,漸漸地,你便忘了自己,你的心中只有落日時分的太陽。如此的落日觀,開始還很清楚有一日輪,慢慢的,太陽可能不見了,而只有落日之光,連你自己也與落日之光的世界。這種方法很有用,只要浸淫在落日的光里,則這個可以使你修成“落日三昧”。
五祖弘忍又說,夜間打坐時,可能見到種種善惡境界,也可能見到青、黃、赤、白等種種光,甚至?xí)l(fā)現(xiàn)自己的身體變成很大的光,或見如來身相在你面前出現(xiàn),或見種種變化,凡此種種似乎都是好的現(xiàn)象。如果只是靜坐、誦念經(jīng)咒,或禮拜諸佛菩薩,迷的確是很好的瑞相。
但是五祖弘忍卻要我們習(xí)禪的人把這些境界當(dāng)成妄想境,他說,當(dāng)這些境界出現(xiàn)或變化時,應(yīng)該“但知攝心莫著,并皆是空”,應(yīng)當(dāng)立即收起你的攀緣心,不能反念頭執(zhí)著、沈迷于這些境界中,且告訴自己;這些都是幻覺,都是空的。他還舉了四句經(jīng)方諸佛國土,及十方的一切凡夫世界,不外乎是唯心所觀,心外既然無物、無法、無境界,尚有什么善惡境界可取可著的呢?
為什么有虛幻?乃因心理出現(xiàn)了意識。這意識可分為二種,一是我使我們的心在造種種因,而產(chǎn)生反應(yīng)的意識;另一種是心在想像,而產(chǎn)生的反應(yīng)。
由此可知弘忍的修行方法,是從“觀”入手,而所得的種種反應(yīng),不管是身相或是心相,都認為是虛妄的。這才能獲得禪的智慧,也就是解脫的境界。
六祖惠能的禪修方法
六祖的修行,是沒有方法的方法,只以某種方式表現(xiàn),可能以故事來表達,也有以理論來表現(xiàn)。
惠能自五祖弘忍處得了衣缽,傳承禪法后,立即受五祖指示而逃往嶺南,五祖的其他弟子們凱覦衣缽久矣,因此立刻去追趕,其中陳惠明者,原為四品將軍,頭一個追上了惠能;菽鼙銓⒁吕彿旁谑,隱身入草莽中;菝魈岵粍,乃呼喚云:“我為法來,不為衣缽來!被菽茏圆輩仓谐,而對惠明說:“你既為法來,若依我所說,即可得法:請先屏息諸緣,不思善、不思惡,正當(dāng)此時,找找你的本來真面目何在?”所謂本來真面目,就是佛性、真如、悟境、菩提、無我的自在、解脫的境域。
這位將軍果依惠能所說去行,卻發(fā)現(xiàn)他遍尋不著他所要找的。也可以說,他丟了所有的東西(我執(zhí)),也得到他所要找的悟境了。
最最要緊的不是要得到什么,而是能丟掉自我的煩惱。惠明丟了善與惡的種種分別執(zhí)著,也就是在放下自我判斷、自我中心的價值之時,便能見到本來真面目。這方面很簡單,不需打坐,不需修行,就能得到智慧。因此很多人喜歡這種六祖所教的修行方法,唯想找到入門,也不簡單。
《六祖壇經(jīng)》說:“我們法門,以定慧為本,大眾勿迷,言定慧別……,即慧之時定在慧別……,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倍ň褪腔,慧就是定,如果得了真智慧,你就已經(jīng)在定中,所謂定,就是心不動;所謂慧,就是心中無物,卻仍舊能對內(nèi)外境界觀照分明。事實上,心中什么都沒有,就是真正的定,若能如實反遇萬事,便是真正的慧。
綜合六祖的禪修法門,只有三個名詞,就是“無念”、“無住”、“無相”。也以說整部《六祖壇頃》的心肝,用這三個名詞,就可以概括了。
所謂“無念”,就是面對內(nèi)外善惡境界之時,心中不起一絲波動。外境是我們身外的環(huán)境;內(nèi)境是心內(nèi)的意識活動,就是我們的思想、觀念、記憶、想像。如果我們的心,能不受外境和內(nèi)境所動。這時心中雖然還有反映活動,但已不起煩惱念頭,那便是智慧的現(xiàn)前。
“無住”這名詞,原出自《金剛經(jīng)》,六祖惠能之所以開悟,就是聽到了《金剛經(jīng)》中“應(yīng)無所住而生真心”的經(jīng)句,“住”是執(zhí)著之意,因為人在尚未解脫之時,心便執(zhí)著于自我中心及自我價值的判斷。解脫后的人,心就沒有自己一定要堅持的立場了,只有隨順因緣境界本身的事實而作適如其分的因應(yīng)。也就是說,開悟后的人,或已得解脫慧的人,他雖不給自己一個定點、定位、定向,卻能為了利益眾生而活用的無窮,所以他絕不等于石頭、枯木。
若以“無念”、“無住”的智者立場,來看這世界的任何現(xiàn)象,無一不是虛妄、不實、幻有的,所以另外還有一個名詞,叫做“無相”。
只有真正親自經(jīng)驗到世界一切現(xiàn)象都是虛妄的人,才能得到真正的智慧、真正的解脫、真正沒有自我中心所衍生的麻煩。
所謂“無相”,即是“金剛經(jīng)”所示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壽者”就是生命的現(xiàn)象。這四種相中,前三者是“我”的空間現(xiàn)象,最后一種是“我”的時間過程。也就是說,若能超越時間、空間的現(xiàn)象,眾生的自“我”,便成為空,那才是智慧,那才是真正的悟境。悟什么?即是證悟“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便能解脫自我作繭式的塵勞綱,也才能真正的發(fā)現(xiàn):原來無一處、無一時不是諸佛的自由世界。
不管我們有沒有成佛,到了此時,我們已沒辦法否定自己是佛,也沒辦法拒絕自己是佛。可惜在未到無相現(xiàn)前之時,仍不知道自己是佛。故六祖惠能教我們要用“不思善、不思惡”的方法,便能無念,就能發(fā)現(xiàn)眾生即是佛!華嚴經(jīng)》所謂“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境界,僅在一念之間,便能體驗。
六祖的這種方法,就是頓悟法門,隨時隨地,只要做到“不思善、不思惡”即能“無念”、“無住”、“無相”而體驗到六祖大師所說的境界。
六祖惠能以后的禪修方法
六祖惠能之后的二百五十年中,禪機盛行,從惠能弟子群,到第四傳趙州、黃檗、溈山,第五傳臨濟、仰山、德山等,皆用這種頓悟法門,令許多人開悟,所謂禪機,便是禪師們靈活運用棒喝、豎拂、楊眉、張目、示圖相、反詰語等手段,應(yīng)機而使弟子放下我執(zhí),進入悟境。但是后來的人,就沒辦法不用某種固定的方法而開悟了。故而有“公案”,看“話頭”的方法出現(xiàn)。這些公案的發(fā)生,便是禪機的故事,但在禪機盛行時代,無人重復(fù)來用它們,故不必參公案,嗣后有人重復(fù)追詢那些開悟的案例百開悟,即量形成參公案的方法了。
我們從禪門的文獻知道,最早將禪的公案編集成冊的,是在西元第十及十一世紀,那便是汾陽的《先賢一百則》,使用集子內(nèi)的故事來發(fā)疑問:“為什么祖師如此這般一番,就開悟了?”這樣不斷地反覆問下去,就叫作參公案。
南泉貓的公案
最有名的公案,是百丈的弟子南泉普愿,有一天自外返回寺院,看到東西兩班寺僧正在爭論,為的是搶奪一支貓。南泉問明由,即欲以刀將貓斬成兩半平分。他舉刀說:“如果沒有人能回答我的問題,或答不對,我就要斬貓;若有人回答對了,就不殺貓了!苯Y(jié)果沒有人回應(yīng),因此南泉將貓斬了!
這時南泉的弟子趙州從諗,息外回來,就問和尚為何殺貓?南泉告以經(jīng)過情形,這弟子趙州,一言不發(fā),便脫下鞋子下放在頭頂走了。南泉嘆道:“你若早來,貓兒就得救了!”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只有南泉與他的弟子趙州知道,當(dāng)時沒有人知道,后來的人也不知道。如果你想不斷地追問你自己:“為什么會發(fā)生這么奇怪的故事?”反覆地盯這個問題發(fā)問,就叫做“參公案”。
公案本身有它的原因,但無一定的意義,故不能解釋它,稱為不可思議,如果你以常人的思惟方式去解釋它,那你就永遠也開不了悟。所以說參公案不是猜測揣摩,不是用頭腦去敲思索,不能用常識及佛學(xué)的知識來解釋它。
當(dāng)我在日本時,跟一位日本禪師伴鐵牛老師打禪七,當(dāng)時我已修得博士學(xué)位,就聽說有高度知識的人很難開悟。事實上,不是知識有礙開悟,只是參公案時,要擺下一切知識、學(xué)問,只用方法去參,而非以遲邏輯推理,或知識學(xué)問來解釋它。
如何參公案
我教人用這方法時,常以皮球為喻。球里面是什么?要問:“究竟它里面是什么?”不可用刀剖開,不得以槌子打破它,只是不斷地問:“這里面是什么?”發(fā)問的目的,是在使你的頭腦中,所有的主見、思維、念頭,無暇旁用,一路問下去,你的自我執(zhí)著,就消失了,你的智慧就會出現(xiàn)了。
所以參公案不是解釋它。許多人為解釋公案,而出了很多書,那都只是在解釋,而非在參,對悟境是不相干的。
公案可以解釋嗎?可以的,但是對于禪修的功能而言,沒有作用,何況公案也有事實上式,拿定來套,就可以分析解釋得清清楚楚。
公案是否每個人立即都可用,而且一開始即可得上力?不是,尤其心里散漫混亂的人,更不可以用這方法,用了也等于念公案,倒不如數(shù)息或念佛的好。
長蘆禪師的〈坐禪儀〉
到了西元十二世紀,中國有位叫做長蘆宗頤的禪師,寫了一篇〈坐禪儀〉,日本的道元禪師,依據(jù)它寫了一篇〈普勸坐禪儀〉,以靜坐為入手,而達到禪悟境界的方法。
長蘆禪師首先勉勵禪修者要起大悲愿心,修行的目的,不為自己獨求解脫,是為濟度眾生而精修三昧。如果僅為自求利益,以自我中心為出發(fā)點,就不得開悟,不得解脫,因為自私心態(tài),阻礙了開悟的道路。所以他說,唯有如此,方能“放舍諸緣,休息萬事,身心一如,動靜無間!
以自我利益為中心是主觀的,站在主觀的立場,則永遠在迷中。因為在有得失、有利害的情況下,你不可能放下身體、觀念、環(huán)境,一切都是以我為主。有自我的判斷便是不客觀的,也與無漏的智慧不相應(yīng)。
舍去自我,并非否定自我,乃因為得到了更多的全部,而須放棄局限于偏狹范圍的自我。好像有人,為了保留住在小房間內(nèi)的執(zhí)著,而不愿走出房門,那他怎么可能得到解戶外更大的空間呢?
長蘆禪師的打坐方法是:要“量其飲食,不多不少”;“調(diào)其睡眠,不節(jié)不恣”;“欲坐禪時,于閑靜處:”坐上舒適厚軟的坐墊,衣服要寬,腰帶宜松;能盤腿最好,至少單盤;右掌疊在左掌之下,兩手拇指互相接觸,然后把手放在腿上,就不要再去管你的手了,此時肩膀放松。
接著檢查姿勢及身體狀況,不要太緊張了,坐姿要端正,不可左傾右側(cè),前弓后仰。要頭頂向上,下巴內(nèi)收,兩唇輕擾,牙齒輕扣,舌尖頂著上齦顎處,眼微睜,看著正前方一尺外地面的某一點。就這樣坐下去。身相既定即調(diào)呼吸;氣息既調(diào),然后放松小腹!耙磺猩茞憾寄剂,念起即覺,覺之即失,久久忘緣,自成一片!
光注意呼吸在鼻端出入,就如平常一樣的自然,不快,也不要太慢,每分鐘大約十四至十六次呼吸即是正常,然后專心地數(shù)著呼吸,不數(shù)也沒有關(guān)系,但要保持著沒有雜亂的念頭,牢牢守住如六祖所說的“不思善、不思惡”的原則;如果念頭起來函,讓它去,不管它,慢慢地,自然而然地,妄念就越來越少,以至于沒有了。
依照如上介紹的禪修方法打坐,才是正確的,不過,為了安全起見,最好能有老師面授。
(選自《禪的世界》)
- 圣嚴法師:禪定是達成智慧最主要的一種過程
- 圣嚴法師:生兒不為防老,積榖不為防饑
- 圣嚴法師:佛法是從有分別的執(zhí)著心達到無分別的解脫心
- 圣嚴法師:因為不和諧,所以需要彼此關(guān)懷
- 圣嚴法師:我們的生命跟宇宙是結(jié)合為一的
- 圣嚴法師:不論是否已經(jīng)明心見性都可以體驗下這四句話
- 圣嚴法師:佛經(jīng)難懂嗎?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佛經(jīng)?
- 圣嚴法師:何為“赤子之心”?如何保持心的清凈?
- 圣嚴法師:出生食是什么?
- 圣嚴法師:工作怎么做才能做好?盡全力完成
- 圣嚴法師:對于家庭暴力需謹慎處理
- 圣嚴法師:不要帶有期待和期盼目的修行
- 圣嚴法師:真的有世界末日的一天嗎?佛教有世界末日嗎?
- 圣嚴法師:積極而不緊張,工作要趕不要急
- 圣嚴法師:沉緬于男女情欲而不自覺,該怎么醒悟呢?
- 圣嚴法師: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 圣嚴法師:應(yīng)以怎樣的態(tài)度與人相處?
- 圣嚴法師:如何在工作中與人相互體諒?
- 圣嚴法師:如何離苦?遠離苦的感受
- 圣嚴法師:什么是“怨憎會”與“愛別離”?人際關(guān)系的痛苦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fēng)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yīng)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fēng)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xué)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dāng)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zé)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fēng)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與人生]妨礙善行,損耗錢財?shù)牧N過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漢傳人物問答]學(xué)佛最終只是讓自己和眾生解脫嗎?
- [佛化家庭]世間的孝有幾種,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間最圓滿的孝道?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佛與人生]放下過去,期待明天,對未來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學(xué)常識]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說四圣諦的目的
- [人物故事]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禪宗文化]靈隱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剎靈隱寺介紹
- [黑茶]認識黑茶,黑茶的分類與營養(yǎng)功效
- [禪宗思想]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 [廣欽和尚]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宗門故事]無上大法難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紅茶
- [佛理禪機]知足不是得少為足
- [生活故事]因為有禪,所以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