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竟無居士近刊
閱竟無居士近刊
距今三十三載,我參加金陵刻經處楊仁老所辦祇桓精舍,時竟無居士──歐陽漸──亦每函楊仁老問研佛學,嘗見其手扎,頗涉法界觀義,始心識其人。民元,居士與李政綱等辦佛教會,我則辦佛教協(xié)進會,嗣聞繼主楊仁老刻經事。民七,我于滬上組覺社而出季刊,載居士答徐蔚如諸問,傳有支那內學院之創(chuàng)設。民八冬,余過金陵訪之,始與居士晤談,呂君秋逸亦隨出見。民九,海潮音創(chuàng)刊后,我與居士雖時上下其議論,兩方門下亦往往辯言雜出,然我過金陵仍頻訪敘,徒侶亦轉相問學,法喜靡間。惟近十年卒致不通聞問,學侶形之攻難者其氣漸粗,則民二十后涉及俗事問題,余乃默避之也。
閱雜刊五六七及中庸傳,覺居士氣壯神旺如昔,學有進益,剴切敷陳以求解人,真摯懇誠之意洋溢于字里行間,堪示為學良范。爰藉之為推衍,以重結法喜之緣。居士自述學程,初習程朱,繼學陸王;看起信、楞嚴,年瀕四十;學唯識、瑜伽至渙然冰釋,年五十余矣;發(fā)憤治智論而般若嫻習;進治涅槃,年六十而后知無余涅槃之至足重。當其瑜伽冰釋,嘗力非起信、楞嚴;迄宗涅槃,則幡然又變。然詳察居士頃年所提倡者,在“宗趣唯一,無余涅槃;法門無量,三智三漸次”二語,其余事則辟漢、宋偽儒,顯真孔同佛而已。試略分別之:
宗趣唯一,無余涅槃;法門無量,三智三漸次,是誠居士之學有增益,能揭示其要者也。又云:
念念無心是地上境界,凡夫有漏從何覓得?然無路可通而有方便,大智慧人苦心婆心貽我大寶,豈堪忽視?無漏則無心,有漏則有心──無心有心帶語病──,雖則有心而心之內境有自證分,亦現量得,此之現量世間現量,但能建在率爾墮心上,稍一剎那則尋求、決定、染凈與六識俱矣。發(fā)生六識之根基,是四惑相應之末那,纏眠演繹,無有出期。若自證分則有漏中至善,久久緣習忽無漏生,所謂徑路絕而風云通也。此即隨順依處依之立引發(fā)因,能引發(fā)無漏者也。諸修道人都恃此心,而于宗門唯一取用”。
于教外別傳之秘,亦能從教理中點出睛光,與吾去年請示于真現實論者,語意密邇。然居士以刻苦工夫得此,又因憍慢素深──在居士或以狂狷自許──,遂夸為創(chuàng)獲之旨,欲據之以凌轢古今,則仍不免陷于疏忽也。
其說大涅槃三德:
不即不離,不一不異,至微至妙,妙于相應。夫相應者,不可思議,法爾如是,境界也。經云:“我今當令一切眾生及以我子四部之眾,悉皆安住秘密藏中,我亦復當安住是中入于涅槃。何等名為秘密之藏?猶如∴字,三點若并則不成伊,縱亦不成,別亦不成;解脫之法亦非涅槃,如來之身亦非涅槃,三法各異亦非涅槃。我今安住如是三法,為眾生故名入涅槃,如世伊字”。細味經言,而知相應至妙之義,一語具三玄,一玄具三要是也。舉一涅槃而即具三德,一語具三玄也。舉一解脫,法身以充其量,般若以顯其得。舉一法身,清凈無垢本于解脫,功德無邊資于般若。舉一般若,因之為無分別起于解脫,果之為一切種智成于法身,則所謂一玄具三要也,皆相應義也。并則一畫,縱則一貫,誰居左右?誰為始終?面目無序,君臣無位,混淆一團,法相亂三,是則即也,一也,有過也。別不具三,解脫則有小而無大,法身則詳增上而略本質,般若則明用而非詮體,非圓相也;異地而處,三法雖具,不相連屬,非妙相也,是則離也,異也,亦有過也。伊之三點,非并非縱,亦非別異,而仍三法,以法相談則治而不亂,以至理言則融冶無間,相應之妙如是哉!’
此不惟天臺之圓三諦義相合,而起信之真如如來藏體相用三大,以至楞嚴、圓覺等天臺,賢首疏義,亦何嘗違異?
至于‘據是三智,有情成佛凡有初中后三漸次,引生無漏為初漸次,由凡入地歷七方便,加行智境也。無相無功用住為中漸次,自初至八煩惱障盡,根本智境也。圓滿菩提為最后漸次,一切智智乃證極地,后得智境也’。則常途或談五行,或立五位,或開十三位以至五十二位,開合之差別耳。而言‘唯一宗趣無余涅槃,是則澈上澈下澈始澈終須臾不離無余涅槃也。故般若為地上事,為根本智相應涅槃矣,而三智所系皆不離乎根本’。尤宛然天臺從性起修,全修在性,即而常六、六而常即之六即義。六之等一即圓三諦理,亦即大涅槃三德義,第二第三第四則隨順無漏趣向無漏臨入無漏之地前加行也。第五第六則地上根本智地上最后后得智也。其不同處亦開合及名字之異爾。
不寧惟是,其致李政剛書中所言:‘自小乘經四含,論六足各部執(zhí),而歸極于俱舍。如是中觀──大般若、四論、瑜伽──六經、十一論。如是而一乘三德,所謂經涅槃、密嚴。分為四段,段段精研以為教’。
亦近于天臺小乘三藏,般若通,瑜伽別。法華涅槃圓之四教。居士能虛心再一讀天臺諸部,不將視今日所謂:‘臺、賢、藏、密絕口不談,蓋法華、華嚴自有真諦,決不可容一家之壟斷也。密不尊教,藏時背理,皆法界之陷害也’。同于自己攻訶自己,而啞然失笑耶!天臺之書具在正續(xù)藏,在今觀之,雖不必皆精當,亦不能與居士之說盡符。然此數端之恰合,固不容誣也。
至辟漢、宋偽儒,顯真孔同佛,質言之即孔學同佛之無余涅槃、三智三漸次也。
于答陳真如論學書外,旁見復張溥泉、梁寒操書,而致力乃在中庸一傳。其辟除宋儒之錮蔽,以免國人再墮入漢、宋門戶窠臼,進求于孔、孟先秦學術之真,亦誠有振發(fā)聾聵之處。然無余涅槃三智三漸次之佛法,非易明也,居士歷程、朱、陸、王、唯識、智度四十年僅乃得之,加之斥二千年之儒皆偽,又于孔、孟掩人倫仁義之顯,揭同佛寂凈之隱,均非內外學者所公認,則更難上加難?v令孔、孟真同佛,亦何如直談顯了佛法之易起人信哉?況孔、孟為人乘道德之宗,強拉同佛,兩失之,曷若王恩洋人生學之位置者為得當歟!
居士求法勤苦,為學真切,誠有可欽者。當其得益處猛力激揚,每發(fā)隱奧;而偏至之勢亦隨以生,由之執(zhí)此斥余,故立言往往功過參半。寶持其精刻而擇取其精義,則光嚴佛國之功德亦足多已。(見?砥咂冢
- 上一篇:關于支那內學院文件之摘疑
- 下一篇:讀木村博士佛教研究之大方針書后
- 太虛大師:學佛者第一步需要對佛與佛教有種認識
- 太虛大師:對于佛法僧三觀,當有一貫宗旨
- 太虛大師:佛教的大乘和小乘有什么區(qū)別?
- 明賢法師:走偏的人間佛教:“人成即佛成”訛誤半世紀
- 太虛大師:儒道不能解脫業(yè)力 離苦得樂必須學佛
- 太虛大師:學佛是為了什么 學佛在于離苦得樂
- 太虛大師:什么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 太虛大師:佛教徒應如何對待佛化婚禮?
- 太虛大師:太虛大師開示“所緣緣”的認識
- 太虛大師:太虛法師談夢的意義
- 太虛大師:太虛大師論周易
- 太虛大師:凡夫俗子不明佛法,八大誤會首當其沖
- 太虛大師:原子能與禪定神通
- 太虛大師:學佛初門由三法入
- 太虛大師:中國人的8種通病可以靠它改變
- 太虛大師:對治中國人通病的佛法
- 太虛大師:佛告訴你做人的五條根本道理
- 太虛大師:中日佛教文化的八點不同
- 太虛大師:經商與學佛的三大共性
- 太虛大師:文化守成與改革創(chuàng)新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淺釋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與人生]妨礙善行,損耗錢財的六種過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漢傳人物問答]學佛最終只是讓自己和眾生解脫嗎?
- [佛化家庭]世間的孝有幾種,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間最圓滿的孝道?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佛與人生]放下過去,期待明天,對未來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學常識]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說四圣諦的目的
- [人物故事]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禪宗文化]靈隱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剎靈隱寺介紹
- [黑茶]認識黑茶,黑茶的分類與營養(yǎng)功效
- [禪宗思想]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宗門故事]無上大法難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紅茶
- [佛理禪機]知足不是得少為足
- [生活故事]因為有禪,所以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