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普賢菩薩十大愿
我喜歡以最簡單最方便的方式講座,今天晚上受果寧師兄的委托,跟大家分享一些經(jīng)文,前兩次給大家講了《金剛經(jīng)》,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普賢菩薩十大愿”。我們知道,普賢菩薩道場在峨眉山,我們叫他大行普賢菩薩。中國有四大菩薩,一個是大智文殊菩薩,一個是大行普賢菩薩,一個是大悲觀音菩薩,一個是大愿地藏菩薩。
普賢菩薩的十大愿,也叫十大修行方法,指的是: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三者廣修供養(yǎng),四者懺悔業(yè)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zhuǎn)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xué),九者恒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今天晚上我就把這十大愿王的含義分別給大家講解一下.
1、禮敬諸佛
禮敬諸佛中的佛,指的是無量無盡的佛!妙法蓮華經(jīng)》里面有個常不輕菩薩,他到每個地方見到每一個人,不管善人惡人,老人孩童,他都向他們禮拜和贊美。他為什么要這樣做呢,因為他把所有人都當成了佛。當一個人能把所有人當成佛來禮敬的時候,他必然也會受到所有人的恭敬和贊美,這樣的人,其實就是諸佛之佛。當你總是看到別人的缺點時,你何不靜下心來想一想,為什么你看到的都是他們的缺點,卻看不到他們的優(yōu)點呢?在這個世間沒有完美的人,每個人都有優(yōu)點和缺點,但是優(yōu)點永遠都比缺點多。就好比一只雞,看它的頭,冠和羽毛,都很漂亮,但是看它的屁股就不漂亮了,雞身上有那么多漂亮的地方,你為什么就只看得到它的屁股呢?
大家來到這里,能安下心學(xué)習(xí),得到收獲,首先是因為懷著一顆恭敬之心。有人問我誦經(jīng)要怎么誦才最好,是跪在佛前呢,還是要沐浴更衣呢,還是要燒三炷香,供上鮮花水果,然后非常清凈地禮誦。我說都可以的,但是一切的收獲都來自于恭敬,你的恭敬越多,你的收獲就會越多,你的恭敬越少,你的收獲也就越少,一切的一切都來自于恭敬。就像大家來到這里聽我講課,如果你是帶著無限虔誠之心來的,在這種氛圍的感染下,你就能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產(chǎn)生巨大的變化。這些變化一定是來自于我們自己的內(nèi)心對外界的感知。如果我們的內(nèi)心沒有打開,就不會有大的收獲,內(nèi)心是什么樣的,我們看到的世界就是什么樣的。好比燒香這個動作,是我們的心指引著肢體完成的一系列動作,如果心不在焉,動作也會做得稀里糊涂。所以不要去抱怨這個世界的不如意,其實不如意也是源于我們內(nèi)心對世界的解讀。
如果你總是跟外界格格不入,就要好好反省自己,為什么我到哪里都不受歡迎?為什么沒有一條路我可以開開心心走到最后?
我今天參加了嘉興佛教協(xié)會舉辦的一個講經(jīng)交流會,做評委,我發(fā)現(xiàn)參加交流的所有選手都有不足的地方,比如口齒不清晰啦,表情不好看啦,講話缺乏邏輯啦……把心專注于他們的缺點的時候就發(fā)現(xiàn)每個人的缺點都有一大堆。這時我就默默地告訴自己,要把心專注于他們的優(yōu)點,努力去發(fā)現(xiàn)他們的優(yōu)點,贊美他們,于是我發(fā)現(xiàn),每個人身上同時也具有很多優(yōu)點,值得去贊嘆和推崇。比如新選手上臺時會緊張,我就告訴他,二十年前當我第一次站在演講臺上的時候,也像他一樣緊張,但是經(jīng)過無數(shù)次的鍛煉之后,現(xiàn)在即使面對幾萬人演講,我也一點都不緊張了。當我們看到別人演講因為緊張而語無倫次時,為何不將心比心地想一想,如果換成是自己,面對臺下那么多觀眾,也能做得和他一樣好,或者比他更好嗎?所以一個人總是看到別人的缺點,其實是“我”的問題,這個“我”指的是:我見,我愛,我慢,我癡。只關(guān)注自己的角色,很多執(zhí)念就放不下,不能打開自己的思想和心量,很多問題就不能解決。
所以學(xué)佛的第一步就是禮敬諸佛,把所有人都當作佛,當作解脫者,不斷去自我修行。佛語有云:世上眾生皆是佛,獨我一人是凡夫。把別人當做一個學(xué)習(xí)對象,不斷反省自己,消除自己不好的習(xí)氣,你就會發(fā)現(xiàn),這個世界是那么的美好。世界變得美好,是因為你能看見別人的優(yōu)點。
每個人來到世間,都要給自己一個定位,不管是企業(yè)老總,或是公司員工,要把人生當作一種修行的過程。有個企業(yè)家朋友來向我請教有關(guān)生命的問題,我告訴他,佛教考慮生命問題的方式跟其他宗教是不一樣的,佛教是從死來看生。人生的最終結(jié)果是死,由死往前推,是老年,中年,青年,少年,童年,再到出生,出生再往前推又是死,這是一個輪回。不難看出,人從生到死只是一個過程,當你看清楚這個過程,理解了生命的規(guī)律之后,再來看人的一切生命問題時,很多內(nèi)心糾結(jié)的問題就會豁然而解。一個事物發(fā)展得再好,等好到極致時,就會慢慢往下滑了,而下滑到低谷時又會慢慢往上升,健康會變成疾病,疾病會變成健康,今生的死即意味著來世的生,這是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也是輪回的過程。好與壞,死與生,只是一墻之隔,其間的道理需要大家慢慢去體味。在這里,我推薦幾本書給大家,《西藏生死書》,《前世今生》,《死亡如此多情》,它們對于生死輪回問題都有著很深刻的見解。
現(xiàn)在佛教方面的書越來越多,大家可以抽空多看一些。對于生死輪回的問題,大家應(yīng)該對它有個正確的認知,早點弄明白這個問題,人生的困惑就會少一些。人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自己這一生過完了,就什么都沒有了,這樣的生命是沒有意義的,一個人當他知道舊生命的消逝將會伴隨著新生命的誕生時,他對死亡就不再恐懼了。
我給大家講個故事,林語堂先生寫了一本書,叫《蘇東坡傳》,有人開玩笑說:林先生寫了《蘇東坡傳》,就愛上了蘇東坡,所以恨死了王安石。《蘇東坡傳》里有一段小插曲:蘇東坡的兒子娶了一個二十來歲的媳婦,長得如花似玉,可是有一天晚上,兒媳婦的言行舉止突然發(fā)生奇怪的變化,聲音沙啞,走起路來彎腰駝背,完全就是個年老八十的婆婆的儀態(tài),她跟蘇東坡說:“你要為我擺一桌酒席,寫一篇誠意十足的祈禱文,點三炷香,我才愿意離開這里。”蘇東坡非常生氣,抓起棍子就要打她,她妥協(xié)道:“不用為我寫祈禱文了,給我擺一桌酒席,燒三炷香我就走”。蘇東坡抓起棍子又要打她,她又妥協(xié)道:“酒席也不用擺了,香也不用燒了,給我一杯水喝我就走”。蘇東坡就不給她喝,最后她無可奈何地離開了,蘇東坡的兒媳婦也隨即清醒過來,剛剛發(fā)生過什么事她完全不知道。我們知道,一個人要模仿別人的聲音,沒有長時間的練習(xí)是很難做到的,但是有一種人可以做到,就是附體。
其實附體的現(xiàn)象在我們身邊有很多,我老家有個中年婦女,非常瘦小,提七八斤的東西都很吃力,真的是弱不禁風(fēng),可是有一天發(fā)生了一件奇怪的事,這位中年婦女竟然發(fā)起瘋來,張牙舞爪,亂吼亂叫,連七八個小伙子都拽不住她,為什么會這樣呢,就是附體,她被一個強悍的烈鬼附體了。第二天,那個烈鬼走了,中年婦女也就清醒了,但是她的元氣已經(jīng)消耗殆盡,身體無比的虛弱,整整休息了兩個月后才恢復(fù)過來。這些奇異的現(xiàn)象給了我們一個啟示,我們平常生活中所看到的人的肉體,其實只是我們靈魂暫時居住的場所,它不是唯一的場所,也不是永恒而必不可少的。可能有一天你的陽氣弱到一定時候,在某個場合會遇到一個靈體擠到你的身體里,把你的靈魂壓下去了,控制了你的身體,讓你去做一些以前根本不會做的事情,但其實這些事情都不是你在做,是那個靈體在做。了解了其中的道理之后,我們對生死會有一個完全不同的認識,當我們真正認識到身體只是靈魂暫時居住的場所之后,世間種種,金錢和名利,物欲和虛榮,都變得不那么重要了,精神才是最重要的。
人若能時刻保持一顆恭敬之心,人際關(guān)系也會變得暢通無阻,可以化逆境為順境。我們與人共事,如果遇到一個心胸開闊的君子,你怎么對待他都不要緊,他不會因為你的怠慢而生氣,可如果遇到一個心胸狹窄的小人,你就要時時奉承他,不然他會處處為難你。有一顆恭敬之心并不代表懦弱,或者低人一等,反而說明你心胸開闊,境界高遠,這是解讀事物究竟圓滿的表現(xiàn)。對事物認識是否深入,決定了一個人能否展現(xiàn)出豁達的魅力。
我過年去拜訪我們嘉興佛協(xié)會的同事,都會給他們頂禮,他們覺得很奇怪,我身為協(xié)會會長,為何還要給屬下頂禮,他們認為沒有這個必要,可是我覺得,這是我應(yīng)該做的,通過向別人禮拜而把自己的傲慢心降到最低,這個過程是我人生中最好的修行。禮拜別人,自身的成長是飛躍性的。我有個俗家弟子,是一位優(yōu)秀的商業(yè)培訓(xùn)師,他每次拜訪我都要對我頂禮三拜,回去也要拜三拜才走,他其實是個頗有成就的人士,每次演講,都會聚集上千名知名企業(yè)家,我心里也非常敬佩他,但是他從來不抬高自己,總是把自己放在很低的位子,虔誠禮佛,跪拜出家人。這樣的人難道不值得我們尊敬和贊美嗎?禮敬并非只是針對諸佛,蕓蕓眾生都值得我們?nèi)ザY敬和贊美。
2、稱贊如來
稱贊如來,即稱頌和贊嘆如來。如來,是佛的十號之一,無所來也無所去叫如來,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詬,不凈,不增,不減,如如不動,這樣的境界,叫做如來境界。我們在打坐的時候如果能做到如如不動,不被世間一切所染,讓心如一潭清澈的泉水般,一波不起,那時我們的頭腦會像鏡子照耀一般清晰明凈,一切的景都會變得栩栩如生,我們的智慧會隨之而增加成百上千倍。佛教里面講戒定慧,由戒生定,由定生慧,當有一天我們的內(nèi)心沉定下來了,很多以前解決不了的問題,也能迎刃而解。這需要長時間的修行和訓(xùn)練才能達到。
一個人能想盡辦法去贊美別人,他的心是很柔軟的,佛教里有句話說,“人贊人天清月明,人責(zé)人天翻地覆”,又說,“見人不是諸惡之根,見己不是萬善之門”。意思是要常想理由贊美別人。比如父母教育孩子,如果能給孩子多一些鼓勵,他們就會如春花一般,燦爛地怒放,給孩子鼓勵,贊嘆和支持,孩子長大后會很有善心,遇到問題也不會偏激,可如果一味地指責(zé),孩子就會變得很內(nèi)向,處事偏激,而且固執(zhí),時間久了,人格上就會有缺陷。我發(fā)現(xiàn)一個規(guī)律,如果你身邊有一個愛說別人壞話的人,你應(yīng)該想辦法遠離他,不然你會受他的影響,變得和他一樣愛說別人壞話。愛在你面前說別人壞話的人,同樣也會在別人面前說你的壞話,因為他眼中的世界本來就是不好的。相反,如果一個人愛在你面前贊美別人,這樣的朋友就值得交往,因為一個會贊美人的人,他眼中的世界是美好的,他會在你面前贊美別人,也會在別人面前贊美你,這樣的人,即使現(xiàn)在沒有成就,以后也會有成就的。親近小人,自己也會變成小人,親近君子,我們會被君子的芬芳所感染,最后也會變成君子。
我前幾天在微信上分享過一篇文章,《三十六種培養(yǎng)福報的富貴之相》,就是教人要遠離小人,親近君子,這是一個基本的處世之道,可人們就是做不到。人的習(xí)氣就是喜歡說八卦,喜歡評論是非,道人長短,這種習(xí)氣其實是非常不好的,第一是在給自己造業(yè),第二是在斷盡自己的善根,第三會減少我們原有的福報。贊嘆一個人其實是用最少的投資去換取最大回報的投資方式,比如A在B面前贊美C,B會把A的話傳給C,C聽到后會很開心,見到A時就會跟他特別親近,以后有什么好的事情也會跟他分享。
人格培養(yǎng)是一個人成就事業(yè)最基本的前提,很多人平時會忽略這些東西,認為只要有能力就能成就事業(yè),實際上能力在人的成就中只占很少的比重,一個把事業(yè)做得風(fēng)生水起的人,他身上一定具有非常多的優(yōu)點,因為成大業(yè)的人需要具備巨大的人格魅力,就好比大的輪船需要深水來承載一樣。在做任何一件事之前,我都會告訴自己,既然做了,就不要擔(dān)心失敗,全身心投入到這件事情中,然后是細致思考,謹慎前行,不拖沓,也不好高騖遠,能做一點就做一點,慢慢去完成自己設(shè)定的目標。
3、廣修供養(yǎng)
廣修供養(yǎng)就是竭盡自己的所能去利于眾生。臺灣佛光山的宗主星云法師,曾經(jīng)在一本書中寫道,他每到一個地方都要買一點東西帶回來,他不是真的需要那些東西,而是想為那個地方做點消費,大家是不是覺得他有點傻,不需要的東西還買,其實這是廣修供養(yǎng)的一種方式。
有一次我去杭州上課,住在師弟開的茶館里,有一群朋友到師弟的茶館里喝茶,十幾個人,來自全國各地,他們在樓上坐,我在樓下坐,樓上是茶室,樓下賣茶具,他們喝完茶下來結(jié)賬,有個人買了一套三四千塊錢的茶具,對我說:師父,這套茶具送給你。我很奇怪,我們互不相識,他干嘛要買茶具送我。他說:我和這里的老板只是一面之緣,但是我們這么多人來他這里喝茶,打擾了他那么久,我們要幫他消費一點,這些東西還請你收下,要是你用不上,可以轉(zhuǎn)送給別人。那件事情讓我深有感觸,一個人能有這樣的布施之心,必定有會大福報的。四年前周一烽先生創(chuàng)建浙商基金的時候,他下面有個職員跟我說:師父,一個人越在缺錢的時候,就越要布施,越?jīng)]人,就越要把人送出去幫助別人,只有這樣,才能解決身邊的一切問題。我不解,五年前是我最困難的時候,當時我們的寺院正在建設(shè),欠了很多錢,每天有人來討債,他跟我講這個道理,讓我一頭霧水。
直到現(xiàn)在我才真正明白那句話的含義,一個人如果能夠堅持布施,比如掙了一千塊錢,就拿出一百塊錢去布施,經(jīng)年累月下來,他整個人的氣場會慢慢改變,原來做不到的事情能做到了,原來想不開的事情也能想得開了。中國有句古話叫“厚德載物”,有著深厚的含義:德,是布施,給與,有一顆利他之心,是不斷通過自己的成長去利于一切眾生。有德之人會得到社會的尊重,當你做一件事時,別人愿意幫助你獲得成功。我現(xiàn)在不管去哪個寺院,都要捐點錢供養(yǎng)那個道場,我有一次去石家莊講課,主辦方給了我一萬塊錢,我把它給了李米老師,叫她拿去印書。
有一本書叫《保富法》,有一部電視劇叫《一代大商孟洛川》,推薦給大家看看。它們講述的就是學(xué)會怎么樣去布施。很多人在聽這些道理的時候覺得是天方夜譚,不符合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其實不是的!端疂G中》的李逵,在水泊梁山?jīng)]人搞得定他,除了宋江,為什么宋江能搞定李逵,就因為李逵沒錢的時候?qū)iT找宋江要,宋江有個外號叫及時雨,別人做不到的事情他能及時做到,所以他可以成為別人的大哥。一個人能成就多大的事業(yè),首先是看他能夠潤澤到多少人,你要讓你的家庭幸福,就要照顧到家庭里的每一個人,你要讓你的公司經(jīng)營得好,就要惠及公司的每一位員工。一個人如果總是把眼光聚焦在一些小事情上,他就寸步難行。做父母的,要培養(yǎng)孩子的無量前景,首先就要培養(yǎng)他們博大的胸襟。我經(jīng)常跟一些做策劃和設(shè)計的朋友說,不知道天下你就不知道中國,不知道中國你就不知道浙江,不知道浙江你就不知道嘉興,不知道嘉興你就不知道你的行業(yè)。佛教里講,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一;覊m可以展現(xiàn)無量世界,無量世界可以歸結(jié)到一粒灰塵,比方說在地球上看地球是那么的大,可是從太陽系或者銀河系的角度來看,地球只不過是漂浮在太空中的一;覊m。因此,大小并不是絕對的,關(guān)鍵看站在什么角度來看。
在我們看來,人的一生已經(jīng)夠長了,可是在佛的眼中,一切的生死只不過是無量生死中的一個點,今生這個點過后,還會有無量無邊的生死等著你。所謂的無量,就像恒河中的砂礫一樣,一顆砂礫就是一個人生,如果我們能以這樣的心態(tài)來面對我們的人生,你就會發(fā)現(xiàn),仰望天空,自己是那么的渺小,當你站在大海上看世界時你就只是滄海一粟。一滴水只有放進大海才不會干涸,一個人只有融入集體才能體現(xiàn)出他存在的價值,當大眾的想法就是你的想法,大眾的成就就是你的成就時,你的成就就能無量無邊,所以我們所做的一切都要與蕓蕓眾生融為一體,今天廣修供養(yǎng),是為了成就未來的一切。
4、懺侮業(yè)障
時刻反省自己,面對自己,改正自己的不足,當你看到別人缺點的時候也要想想自己的不足,安在當下,從一點一滴中去改變自己,佛語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每天給別人一個微笑,在地上撿一個垃圾,每天行一點小善,時間久了,也會形成無量的大善,當你的心靈像鮮花一樣盛開時,你也就收獲了美。通過懺悔把我們心靈的污濁洗凈,讓我們的心靈變得純凈,生命充滿光明和喜樂。美國有個知名模特說:當你早上出門忘記化妝時,唯一可以補妝的只有微笑。如果不會微笑,你可以放一朵鮮花在跟前,然后對著它,想象自己就像這朵花一樣鮮艷的綻放,慢慢的你就學(xué)會微笑了。會笑的人會越長越年輕漂亮。
有人問我,他死后會往哪兒走,上天堂還是下地獄,其實答案就在他自己身上,一個經(jīng)常微笑,心胸豁達的人,死后一定是去往天堂,而一個充滿嗔恨的人,死后往往是去往地獄。每個人都有一個氣場,賭鬼有賭鬼的氣場,吸引賭鬼,煙鬼有煙鬼的氣場,吸引煙鬼,一個人如果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樣,看看自己交往的人就可以知道。一個人未來往哪兒走,就看他現(xiàn)在怎么走,現(xiàn)在的行為決定著未來的去向。
5、隨喜功德
當你看見別人布施時,就大聲去贊美他,這樣你也會得到和他一樣大的功德。禮佛的時候,如果你頂禮的是十方善士一切諸佛,那么功德也是無量無邊的。這種力量來自于不著相。佛經(jīng)里有個典故,說達摩祖師來中國,面見梁武帝,梁武帝問他:大師,我廣修佛寺,供養(yǎng)僧侶,功德應(yīng)該很大吧?祖師回答:實無功德。梁武帝不解,問他何故,祖師回答:武帝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設(shè)齋是刻意去做的,雖然有福報,但是沒有功德。梁武帝問:怎樣才算有功德?祖師回答:功德是以一顆清凈心去做布施,為善而不貪,不癡,這樣的布施才是功德圓滿的。梁武帝又問:圣人追求的最高道理是什么?祖師回答:空空蕩蕩的,沒有什么圣人不圣人的。梁武帝問:那么坐在我對面的是誰?祖師回答:不認識。
這個故事說的其實是三輪體空的思想,所謂的三輪體空是一種無我,無你,無物的空性的境界,就是說,無相的布施功德是無量的,而有相的布施功德是有限的,所謂的有相布施,就是有目的的布施,故事中的梁武帝就屬于有相布施。一個人若能放下自己所做的一切,那么他的功德是無止境的,這種功德叫做無漏功德。
佛經(jīng)里還有個典故,說佛陀在世的時候,有個貧窮的婦女,身無分文,就把自己的頭發(fā)剪下來賣錢,在佛殿里供養(yǎng)了一盞燈,每天晚上佛弟子吹滅了佛殿里所有的燈,卻唯獨有那盞燈吹不滅,弟子問佛陀何故,佛陀說:供養(yǎng)這盞燈的人,以不著相之心供養(yǎng)了它,這盞燈是永遠吹不滅的。作為一個平凡人,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做了善事不去著相,一旦著相,心里就會無端地生出許多煩惱,以怨報德。我們應(yīng)該以無相的心量來隨喜功德。
6、請轉(zhuǎn)*輪
如來說法,一句一字,都是從菩提心中流出,大眾聞法,一句一字入耳,都轉(zhuǎn)入心中而成為妙法。轉(zhuǎn)*輪,就是把你理解到的佛法告訴別人,讓別人受益,這樣的功德是無量的。《金剛經(jīng)》有云:一個人用三千大千世界的珠寶去蓋廟建塔,供佛布施,其功德都沒有把佛法傳授給別人,讓別人受益那么大。比如有一天你聽了一場講座,從中獲益良多,從此改變了你的人生,你又把這些話傳授給別人,讓別人受益,使每一個眾生都有機會成佛,因此你的功德是無止境的。一個人知道多少并不重要,做了多少才是最重要的,一個人能否在其短暫的一生做出無盡的奉獻,這跟他的觀念是密切相關(guān)的。
果寧師兄送給我一本書,《時間的財富》,講的是如何把人一生中的空余時間積累起來,轉(zhuǎn)化成財富。我們寺院剛剛成立了一個愛心銀行,這個構(gòu)想就是來自于時間的積累。八年前我們寺院旁邊有個敬老院,我每次從那里經(jīng)過,都看見一些老人坐在門前曬太陽,從早曬到晚,什么也不做,當時我就想,這些老人其實完全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給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捶背,讀報紙,唱歌,或者送飯。能動的時候為別人做一些事,等動不得的時候,別人也會為他們做很多事,只要他們充分利用這些時間,敬老院的很多事情其實都可以內(nèi)部解決掉的。再者,老人如果不去做點什么,他的內(nèi)心會很孤寂,幫助別人可以打開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增加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這個道理還可以延伸出去,比如一個三口之家,平時周末沒事的時候出去做點公益,把時間儲存起來,要是哪天家里遇到急事,人在外面趕不回來,可以把難處告訴別人,別人就會熱心地來幫助你,F(xiàn)在獨生子比較多,有的家庭一個孩子要贍養(yǎng)四五個老人,會有照顧不過來的地方,如果老人之間可以相互幫助,就可以自己解決掉一些問題。我有時在想,如果這種積累愛心的方式可以無限地推廣出去,兩伊戰(zhàn)爭,新疆矛盾都可以和平地解決掉,因為人如果把自己局限在某一種仇恨里面,他的問題會越來越嚴重,如果我們把人與人之間的友善,關(guān)懷,慈悲擴散開來,滲透到生活中去,很多問題就可以得到解決。全世界的人都提倡慈善成為未來世界的主流,但是所有的慈善只是一味的付出而沒有得到收獲,如果我們換一種方式,以投入時間的方式來做慈善,也就是每個人自己為自己做慈善,那么它的受益面將是無比巨大的,這樣做雖然不是馬上就能兌現(xiàn)成回報,但是一定會在某個時刻,千百倍地回報給你。
古時候,人們住在四合院內(nèi),今天你家有事我來幫助你,明天我家有事你來幫助我,這就是一種很好的互助互利的方式。現(xiàn)在網(wǎng)絡(luò)這么方便,當你幫助了A的時候,不一定是A來幫助你,可能B,C,D,無量的人都會來幫助你,這就是一種時間的投資,今天你投資出去了,明天會得到收獲,如果大家都這樣做,這種慈善方式就變成全民性的。起初做這種慈善的時候可能會遇到很多問題,但是只要邁出第一步,就會有第二步,第三步,越到后面就會走得越順暢,這樣下去就會慢慢蓄積成一股強大的力量。
7、請佛住世
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是心作佛,即心即佛。眾生心凈,見佛常住,眾生心垢,見佛涅槃。佛是一位智者,我們要怎樣去親近智者,怎樣讓智者來到我們身邊,怎樣讓身邊的人變成智者,這就是請佛住世的真正意義所在。人一生一定要有幾個比你卓越的朋友,成為你學(xué)習(xí)和交往的對象,我們可以通過參加讀書會,禪修班等學(xué)習(xí)團體來結(jié)交朋友,參加這些團體的人,不會單純是為了娛樂,他們往往是一群想要通過進一步的學(xué)習(xí)來提升自己,并追求內(nèi)心豐富的人,這樣的人是值得我們?nèi)ソ煌,這種意識就是請佛住世的一種表現(xiàn)。
可是有時我們幾個人同樣去親近一個好老師,為什么有人有成就,有人卻沒有成就?有好的老師指導(dǎo)卻沒有成就,那是因為私欲沒有放下,換句話說,是妄想、分別、執(zhí)著太重了。雖然有好心,天天跟著老師來學(xué)經(jīng),最終也沒有學(xué)到多少東西?所以請佛住世的同時,自己一定要修行好功夫,不起心,不動念,以一顆清凈圓滿的心來向卓越的人學(xué)習(xí)。
8、常隨佛學(xué)
我們要以佛為學(xué)習(xí)的榜樣,常常如此,始終不變。俗話說活到老學(xué)到老,人要不斷學(xué)習(xí)佛法,讓自己的思想境界得到提高,學(xué)習(xí)的方法有很多種:一向老師學(xué)習(xí),二向書本學(xué)習(xí),三向身邊的朋友學(xué)習(xí),四向天地萬物學(xué)習(xí)。在這四個學(xué)習(xí)對象中,第四種比前面三種都重要,古代的很多圣賢,比如孔子,墨子,老子,他們的老師都是天地萬物,包括佛陀也是這樣。佛陀講過,他所覺悟的是宇宙萬物本來存在的道理,天地萬物原本就有它存在的道理,人們所做的只是去發(fā)掘它,如果人直接去向天地萬物學(xué)習(xí),去探求它們原本存在的道理,那么他所感悟的東西就會和別人不一樣。
生老病死,春夏秋冬,陰晴圓缺,成住壞空,這些東西都是相應(yīng)的,仔細去看大山是什么樣,大海是什么樣,這些東西存在的道理跟我們的人生存在是一樣的,越肥沃的地方越能長出大樹,越貧瘠的地方越是寸草不生,這就像人生,自信的時候做什么都順暢,而自卑的時候做什么都不順。再比如,所有的大城市都是圍繞著河來建立的,這是為什么呢?因為那些干旱、嚴寒和條件惡劣的地方生活的人很少,沒有發(fā)展成為一個大城市的條件,那些水路交通方便,人口集中的地方具備發(fā)展成為大城市的條件。
人要成就一件事同樣也需要具備各方面的條件,他首先要學(xué)會吸收各方面的知識,匯集成自己的力量。當我們打開思路,思想通達了,就會發(fā)現(xiàn),世間的一切都有其共通的一面,就好比我們學(xué)佛了,并不意味著就要把別的宗教否定掉,其他宗教也有好的地方值得我們?nèi)W(xué)習(xí),我們還可以向哲學(xué)家,政治家,藝術(shù)家學(xué)習(xí)。不要覺得當學(xué)生沒面子,能一輩子當學(xué)生的人是最了不起的,蘇格拉底有句名言:我永遠覺得自己無知。人應(yīng)該有這種覺得自己無知的心態(tài),不斷地去學(xué)習(xí)和探索知識。
9、恒順眾生
以大悲心,平等饒益一切眾生。眾生的需求是我們努力的方向,一個人如果能把自己的人生目標定位在成就一切眾生上,那么他的人生就能成就一切。我經(jīng)常跟一些企業(yè)家朋友講,你把客戶所有的期待都滿足了,你的公司就能蒸蒸日上,解決客戶的問題就是公司創(chuàng)新的動力。人是在利于眾生中成佛的,沒有眾生不可能成佛,就好比我們的政黨是因為利于人民大眾而存在,只有它為人民解決了問題,它的存在才有價值。同樣,一個企業(yè)家的價值在于他解決了客戶多少問題,一家之主的價值在于他解決了家庭多少問題。一個人的成就在于他為別人考慮了多少,而不在于他有多少才能。
10、普皆回向
菩薩做一切功德,都是為了一切眾生,真正做到專門利人,毫不利己。經(jīng)文中說:“愿令眾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悉皆不成,所修善業(yè),皆速成就。關(guān)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wù)贰?rdquo;一個人如果能把所做的功德都歸功給別人,把所有好處都讓給別人,而把自己放在最卑微的位置,那他一定是個了不起的圣人,無人可以超越他。
普賢菩薩這十大愿其實是相通的,無論哪一條,只要你用心去修行,都會受益匪淺,只要你認真去實踐,你的人生將從此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變化來自于你的內(nèi)心對世界的解讀,不想改變,你就會一直在原地踏步,想改變了,你的生命就會從此與眾不同。
- 上一篇:快樂的提前是無相 養(yǎng)生是無相的延伸
- 下一篇:大道至簡 知足常樂
- 仁德上人:真正的修行是低下心與誠敬心
- 仁禪法師:念佛修行路上的兩大歧途
- 良因法師:修行人如果追求世俗的聲名會怎么樣?
- 明海法師:什么是平常心?怎么修行自己的心?
- 仁德上人:修行的兩種方法:萬緣放下和明心見性
- 仁德上人:修行五字偈
- 夢參法師:如何修行禪定?修禪定的方法
- 仁德上人:達到無私無我不執(zhí)著的境界即是正修真修
- 恒傳法師: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
- 凈界法師:在修首楞嚴王三昧過程中要從不迷、不取和不動下手
- 夢參法師:怎么樣修行?至心精進
- 仁德上人:修行就像爬坡不進即退
- 仁德上人:觀照當下即真修歌
- 仁德上人:專修真修歌
- 海德禪師:如何在修行中體會到快樂?玩中修行,修行中玩
- 海德禪師:修行從自心入手,時常反省,覺察不足,立穩(wěn)腳跟
- 仁德上人:修行解脫要做到三心不可得
- 仁德上人:為什么修行人要成佛很難?
- 大安法師:修行需要的清凈心究竟是什么?
- 星云大師:用心參修,切勿虛度大好時光,時間就是生命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fēng)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yīng)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fēng)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xué)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師: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本源法師: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本源法師: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師: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師:學(xué)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界文法師: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師: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西行法師: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懺云法師: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西行法師: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夢參法師: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天因法師:學(xué)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xué)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xué)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xué)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xué)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