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空,才能有
佛教講“空”,是要“空”諸執(zhí)著,“空”諸兩邊,“空”諸假相,“空”諸對待,以還給我們一個真實的世界。
我剛出家時,奉家?guī)熤鹃_上人之命到棲霞律學(xué)院就讀。有一天,教授國文的覺民法師在黑板上寫了“以菩提無法直顯般若論”十個字,要我們以此為題寫一篇作文。我當(dāng)時才十二歲,自上課以來,從未聽懂過一句經(jīng)文,而這十個字更像天書一樣,叫我摸不著邊際,只好東抄西湊,糊里糊涂地交了卷。及至后來,我歷經(jīng)世事滄桑,又講說過多次《心經(jīng)》和《金剛經(jīng)》,當(dāng)再度回憶起當(dāng)年這個題目時,才恍然大悟:“菩提無法”是“空”,“直顯般若”是“有”,整句話的意思,就是“要空,才能有”。
世間上的人往往將“空”與“有”劃分成兩個截然不同的東西,認(rèn)為“空”的不是“有”,“有”的不是“空”。但佛教闡釋宇宙人生真理時,認(rèn)為空了,才能有;不空,就沒有。例如,茶杯空了才能裝水,皮包空了才能放錢,房屋空了才能住人,土地空了才能建樓,甚至鼻子空了才能呼吸,耳朵空了才能聞聲,嘴巴空了才能嚼物,腸胃空了才能納食,不“空”,怎能“有”呢?
空,實在是最富有建設(shè)性的真理,只是很多人誤解了“空”的意義,甚至認(rèn)為天也空,地也空,世間也空,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其實,“空”,聽起來好像是一無所有,但虛空不是包羅萬象,應(yīng)有盡有嗎?“空”,看起來好像是無形無相,但虛空入方則方,入圓則圓,不是具有超越對待,無所不相的功用嗎?
佛教的“空”,是用來說明:森羅萬象都是各種條件聚合而成,所以不但宇宙中沒有獨立存在的事物,而且彼此之間都具有相互依存的關(guān)系。這里所說的關(guān)系、條件,在佛教里叫作“因緣”。龍樹的《中論》說:“諸法因緣生,我說即是空。”又說:“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以無空義故,一切法不成。”由此可見,佛教講“空”,是要“空”諸執(zhí)著,“空”諸兩邊,“空”諸假相,“空”諸對待,以還給我們一個真實的世界。因此,“空”不但沒有破壞性,而且是建設(shè)宇宙人生的本體。經(jīng)云:“若欲識得佛境界,當(dāng)凈其意如虛空。”我們?nèi)绻軌驈匚?ldquo;空”理,將自己的心量擴(kuò)大得像虛空一樣,就能夠理事圓融,事事無礙了。
佛陀上升忉利天為母親說法三個月之后,返回人間,弟子們聽說此事,爭相迎接。蓮華色比丘尼運用神通,搶先到達(dá)佛陀的面前,恭敬地行接足禮,并且說道:“弟子蓮華色第一個來向佛陀接駕。”
佛陀卻說:“第一個來迎接我的不是你,而是在王舍城巖洞中宴坐觀空的須菩提。能夠見到‘空’的真理,才是真正見到佛陀的人。”
又有一次,佛陀在靈山會上,拿了一顆隨色摩尼珠,問四方天王:“你們看一看這顆摩尼珠是什么顏色?”
四方天王看了之后,有說是青的,有說是黃的,有說是赤的,有說是白的,佛陀就將摩尼珠收回,舒開手掌,又問他們:“我現(xiàn)在手里的這顆摩尼珠是什么顏色?”
天王們不解佛陀心中所指,不約而同地回答說:“佛陀!您現(xiàn)在手里根本沒有東西,哪有什么摩尼寶珠呢?”
佛陀告訴四大天王:“我將一般世俗的珠子給你們看,你們都會分別它的顏色,但真正的寶珠在你們面前時,你們卻視而不見,這是多么顛倒啊!”
的確,世人顛倒,執(zhí)著幻有,迷己逐物,因此,有所收獲的時候就歡喜雀躍,有所失落的時候就憂悲苦惱;諸事順?biāo)斓臅r候就興奮無比,遇到困難的時候就垂頭喪氣,自己的情緒完全被外相所主導(dǎo)而不知。如果我們能夠認(rèn)識世間一切的事物皆為無常不實,從而用“空”的真理來調(diào)和統(tǒng)攝這些對待的觀念,那么無論有也好,無也好;苦也好,樂也好;難也好,易也好;榮也好,辱也好,在在處處都能做到《金剛經(jīng)》所說“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就能無所不住,這樣的人生不是很灑脫自在嗎?
記得我剛來到臺灣時,身無長物,但我不覺得窮,也不覺得苦,因為十年叢林的“空”慧教育,讓我感受到一個人不必以擁有物質(zhì)為滿足,試想天空中,星月交輝可以供我自由欣賞;公園里,花樹繽紛可以讓我恣意觀看;市街上,各種道路可以任我行走;自然界,鳥獸蟲魚可以隨我結(jié)緣。我深深感受到擁有三千大千世界的富有,更由衷地感謝偉大的佛陀,他千辛萬苦體驗出來的“空”理,讓我能遵循、學(xué)習(xí)、效法、享用。由于我有一顆“空”虛的心接納一切,時時刻刻都以感恩知足的態(tài)度服務(wù)奉獻(xiàn),結(jié)果為自己帶來很多的機(jī)緣;由于我用一顆“空”靈的心看待事物,在在處處都以法喜無限的胸懷弘法度眾,結(jié)果為佛教開拓嶄新的天地。我體會到佛教“要空,才能有”的真諦,實在是人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
既然我了解自己到世間來,是“空空”而來;在世間生活,是“空空”而活;因此我對于世間上的擁有,也懂得“空空”而有。一九五七年,信徒供養(yǎng)我一棟精致的花園別墅作為進(jìn)修之用,我取名為普門精舍,美則美矣,但我不認(rèn)為是我所有,因此我于一九五七年,“空”去了這棟房子之后,在臺北縣三重埔成立佛教文化服務(wù)處,為佛教文化而努力,后來因為法務(wù)興隆,不敷使用,遷往高雄市中正路圓環(huán)邊,并且附設(shè)了一間幼稚園。三年后,有鑒于培育僧才方為佛教根本的基礎(chǔ),我又“空”去了這棟位處黃金地段,靜中帶旺的房舍,來到佛光山墾荒辟萊。就這樣,以小“空”間換大“空”間,如今所辦的佛教事業(yè)越來越大,所建的佛教道場越來越多,但我不覺得大,也不覺得多,甚至我不覺得自己“有”,因為我認(rèn)為這一切都是為大眾所“有”,我只不過是其中的一個因緣罷了。
常有人問我:“佛光山有這么多宏偉的建筑,甚至在世界上有百余間別分院,這么龐大的經(jīng)費是從哪里來的?”我都告訴他們:“是從‘空’而來的。”即以佛光山而言,它本來是一座刺竹叢生,野草沒脛的山丘,沒有人肯來開墾,遑論住人,但經(jīng)過大家胼手胝足,一番努力之后,不就“空中生妙有”了嗎?
佛光山之所以能由荒山辟為圣地,誠如我在開山伊始時所提出來的理念:“以無為有,以退為進(jìn),以空為樂,以眾為我。”亦如我在大佛城開光時所說的法語:“取西來之泉水,采高屏之沙石,集全球之人力,建最高之大佛。”正因為是眾緣合和,所以是“空”義所成;正因為我“空”無貧乏,所以眾擎易舉,集腋成裘。如今在佛光山,有三千個人生活、吃飯,我既無祖上遺留的田產(chǎn),又不經(jīng)營世俗的商業(yè),甚至股票、期貨我都一竅不通,我只是有心建寺安僧,辦道弘法,因此能以一瓣心香聚合眾力。如果我私蓄金錢,自己享有,就不會有萬千的因緣集攏而來共襄盛舉了。“空”,就是如此美好的真理!
不只佛光山是以“空”建設(shè)起來的,許多別分院,像南非的南華寺、澳洲的南天寺、中天寺、美國休士頓的中美寺等,甚至還沒有派人去弘法,就已經(jīng)開始建起道場來了,因為哪里有“空”,哪里就有佛法,就有真理,就有信心,就有愿力,所以即使百畝廣大之地,也不為難也!除了道場之外,我一切的佛教事業(yè)莫不是從“空”而“有”。像開辦佛光山叢林學(xué)院時,因為沒有人肯借用場地,所以我就自己發(fā)心以炒面來廣結(jié)善緣,就這樣才有了松山路的一層樓房,作為辦學(xué)之用。后來法緣殷盛,又陸續(xù)有了普門寺、臺北道場。開辦西來大學(xué)之初,連校址都是借西來寺一角,我以寫字贈人的方式結(jié)合眾緣,數(shù)年前接收了一所耶穌教大學(xué)的校地,擴(kuò)大招生。佛光大學(xué)光是整地就所費不貲,我用一人一月百元的方式來募集基金,后來還另外開辦了一所南華大學(xué)。佛光會剛開始一個會員也沒有,我是用理念來號召大家,現(xiàn)在百萬會員遍布各地。這些不都證明了“真空生妙有”,誠為不可思議的真理也。
我們經(jīng)常聽到社會上一些人為了名利財物而爭得頭破血流、反目成仇,甚至一些寺院也為此而紛爭不斷,對簿公堂。還有歷史上,為了爭土地空間而侵略別國,大肆屠殺者也不在少數(shù),像日本軍閥覬覦中國的地大物博而發(fā)動戰(zhàn)爭,后來一敗涂地。我有幸接受佛陀“空”的教誨,不忮不求,所以走遍世界各地,都能祥和無諍。像我在雷音寺雖然一住數(shù)十年,但我不要作住持;我建立了第一座道場──宜蘭念佛會,但我不曾將所有權(quán)登記在自己的名下;甚至佛光山及海內(nèi)外各別分院,沒有一塊土地、沒有一棟房子是以我為所有人或管理人。但奇怪得很,無論我走到哪里,徒眾們最怕我講一句話:“我不要這里,我要走了!”可見人生世事真如《心經(jīng)》所言,無所得而得才是真得;從有形有相上求取的事物,即使占有,亦非真有。
社會上,因為完全不了解佛法而誤解空義者,固然在所難免,對于佛法一知半解而誤導(dǎo)空義者,也大有人在。例如,有些人以為一切皆空,無;没,不應(yīng)執(zhí)著,所以什么都不在乎;有些人覺得一切皆空,應(yīng)及早出離,不應(yīng)貪取,所以主張自修自了;甚至有些人賣弄世智辯聰,以空義來眩人耳目。其實,如果執(zhí)著于不執(zhí)著,不也是一種執(zhí)著嗎?貪取于清凈無為,不也是一種貪取嗎?以不知佯裝知,不更是自欺欺人的作法嗎?這些人既然無法與“空”的真理相應(yīng),又怎能擁“有”佛法的真實受用呢?
像佛陀,春夏秋冬皆著一糞掃衣,固然覺得自在悠游,即使披上帝王所賜的金鏤衣也絲毫不感到驕傲;既可以粗茶淡飯度日,也可以美味佳肴佐食;既能夠在樹下餐風(fēng)露宿,也能夠安住于瓊樓玉宇;既可以自己獨處山林,也可以與四眾弟子共處;受到尊崇供養(yǎng)時始終如如不動,被人毀謗誣蔑時也不疾言厲色。佛陀對于富貴貧賤、窮通得失、善惡凈穢、美丑高下,既不系念于心,也不隨世逐流。這種隨遇而安,將“空”理落實于生活的精神正是佛陀最大的“富有”,也是佛陀留給后人最大的遺產(chǎn)。
提婆菩薩、慧思大師等高僧大德,雖多次遇到惡人的毒害,甚至被置之死地,仍不減其破邪顯正、弘法度眾的悲愿,從他們的著作中可以得知,這種“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忍辱負(fù)重,生死一如”的精神,無非也是源自于持久修行所獲得的般若“空”慧。
從大陸到臺灣的弘法生涯中,我曾經(jīng)受到同道的排擠,也曾經(jīng)遭到異教徒破壞;我曾經(jīng)遇過無數(shù)次的阻撓,也曾經(jīng)多次被人誣告而成為安全單位調(diào)查的對象,甚至因為間諜嫌疑而嘗到牢獄之災(zāi)。我之所以能無怨無悔,不屈不撓,屢仆屢起,履險如夷,是因為古圣先賢無我奉獻(xiàn)的精神,始終如黑暗中的明燈一樣照耀著我,讓我生起無比的信心與勇氣。《心經(jīng)》上說:若能“照見五蘊皆空”,就可以“度一切苦厄”,誠乃不虛之言也。
有一個學(xué)僧問惟寬禪師:“道在哪里?”惟寬禪師答道:“只在目前。”
“我為何見不到呢?”“因為你有‘我’在,所以見不到。”
“我有‘我’在,所以見不到;那么,禪師,你呢?你見到了嗎?”
禪師回答:“有‘我’,有‘你’,更見不到了。”
“如果無‘我’,無‘你’,見得到嗎?”“無‘我’無‘你’,誰能見道呢?”
所謂“借假修真”,世間上一切事物固然是幻化皆空,對待而有,但我們也要在這緣起假有的你我人事之中修持,否則,如何體證“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的真諦呢?因此,在十年的叢林參學(xué)中,我雖然以參禪打坐,拜佛念佛作為自課,也曾有渾然忘我,失卻身心的境界,但我只將這些寶貴的宗教體驗落實在生活中真修實學(xué),并不妄想入山閉關(guān);我曾經(jīng)刺血寫經(jīng)、禁足禁語、過午不食、苦行作務(wù),但我都將它們視為砥礪身心的過程,并不執(zhí)著于其中任何一項;我曾至名藍(lán)古剎游訪參學(xué),歷經(jīng)律下、教下、宗下,對于專宗修持,我認(rèn)為有一門深入的好處,但我仍主張人間佛教,八宗兼弘;盡管我受的是無情無理的教育,但我后來對自己的徒眾卻是采取“慈嚴(yán)并重”的方式。
曾經(jīng)有一位在家居士問智藏禪師:“有沒有天堂地獄?”禪師回答說:“有。”“有沒有佛菩薩?”
禪師仍然答道:“有。”總之,不管你問什么,智藏禪師都答:“有。”
這位居士聽了以后,說道:“奇怪!我以同樣的問題問徑山禪師,他都說‘無’。”智藏禪師問他:“你有老婆嗎?”
居士回答道:“有。”“你有兒女嗎?”居士仍回答道:“有。”“徑山禪師有老婆嗎?”
居士又答道:“沒有。”“徑山禪師有兒女嗎?”居士仍答道:“沒有。”
智藏禪師正色說道:“徑山禪師沒有老婆兒女,所以對你說‘無’;我跟你說‘有’,因為居士你有老婆兒女啊!”
類似的公案也發(fā)生在趙州禪師身上,不同的人問他:“狗子有無佛性?”他也是時而說“無”,時而說“有”。這是因為真理只有一個,有無只是真理的兩面,但真理是因人而異的,禪師說有或說無,只是從不同的層面來說明無所不在的真理。所以,受教者固然應(yīng)該如“虛空”一般,接納一切,方能容受學(xué)習(xí)所有的事物;施教者,也必須像“虛空”一樣,無所不相,才能達(dá)到同事攝受的效果。
在五十年的弘法生涯中,我遍涉教育、文化、慈善、共修等佛教事業(yè),雖明知專做一種能減少人力物資,但我還是多項同辦;我曾多次到鄉(xiāng)間野地布教,也經(jīng)常到城市都會弘法;我注重青年、少年的教育,也為婦女、老人開班授課;我舉辦各種現(xiàn)代的活動,但也不偏廢傳統(tǒng)的法會。盡管為了各種策劃,必須不辭繁瑣,不斷動腦,但誠如《楞嚴(yán)經(jīng)》所云:“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眾生不就在這多門的方便中得到啟發(fā)嗎?佛教不也在這多門的方便中勃興起來嗎?
至今我以古稀之齡,帶著開過刀的老病之軀,每天面對排得滿滿的行程,但我不覺得身邊有人、有事,所以我能同時辦理很多事情,也能同時聚集不同的人講說不同的話題。我不覺得來到此處,來到彼處,所以我能臥枕而眠,也能坐車入睡;我能在飛機(jī)上說法,也能在潛艇里開示。有人問我:“有什么秘訣可以如此任性逍遙?”我經(jīng)常以道樹禪師的故事,來向大家說明順應(yīng)自然,實踐“空”理的好處:
道樹禪師所建的寺院與道士的廟觀為鄰。道士們因為放不下觀旁的寺院,所以每天作法來擾亂寺眾,時而呼風(fēng)喚雨,撒豆成兵;時而風(fēng)馳電掣,魔影幢幢,果然把不少年輕的沙彌們都嚇跑了。道樹禪師卻不為所懼,在這里一住就是十多年。最后道士的法術(shù)全都用盡了,只好將道觀放棄,遷離他去。有人問道樹禪師:“道士們法術(shù)高強,你是怎么勝過他們的?”
道樹禪師答道:“我沒有什么法術(shù),我是用一個‘無’(即‘空’的意思)字勝了他們。”“‘無’,怎能勝過他們呢?”
“他們有法術(shù),‘有’是有限、有窮、有盡、有量、有邊;而我無法術(shù),‘無’是無限、無窮、無盡、無量、無邊。所以,我‘無’變,當(dāng)然會勝過他們的‘有’變了。”
在此奉勸世人:“有”就會有得有失,“有”是有限有礙的,因此找真“有”,不能在幻有中找。如果你能擁有“空”的思想,即使遭遇到迫害危難,也不會有所失落,反而更能顯出你磊落的胸襟,這就好比抽刀斷水,無法阻撓河流的暢通;如果你能抱持“空”的態(tài)度,即使生活在五欲六塵當(dāng)中,也不會有所影響,反而更能體會出豐富的內(nèi)涵,這就如同鏡面無塵,能清楚地映現(xiàn)萬物。因為,惟有“空,才能有”!
- :昔生未了今須了,此生度取累生身的解釋
- :心隨萬境轉(zhuǎn),轉(zhuǎn)處實能幽;隨流認(rèn)得性,無喜復(fù)無憂的解釋
- :幸為福田衣下僧,乾坤贏得一閑人的解釋
- :修橋鋪路又齋僧,戒殺放生第一因的解釋
- :滾滾紅塵古路長,不知何事走他鄉(xiāng)的解釋
- 星云大師: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fēng)又見菊花黃的解釋
- :金鴨香消錦繡幃,笙歌叢里醉扶歸的解釋
- :天地銷歸何處去,微塵幻現(xiàn)奈他何的解釋
- :人從巧計夸伶俐,天自從容定主張的解釋
- :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的解釋
- :性定伏魔朝朝樂,妄念不起處處安的解釋
- :多年古鏡要磨功,垢盡塵消始得融的解釋
- :夢里堆藏總是金,一場富貴喜難禁的解釋
- :人來謗我我何當(dāng)?且忍三分也無妨的解釋
- :生死河邊箇破舟,七穿八落半浮沉的解釋
- :逆境來時順境因,人情疏處道情親的解釋
- :三十三天天外天,九霄云外有神仙的解釋
- :懷恨難入菩提道,應(yīng)修寬恕及慈悲的解釋
- :閉關(guān)容易守關(guān)難,不肯修行總是閑的解釋
- :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的意思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fēng)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yán)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yán)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yīng)做到的三大精進(jìn)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dá)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fēng)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xué)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dāng)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如瑞法師:發(fā)愿后要做到不忘初心,不偏離目標(biāo)
- 虛云老和尚:虛云老和尚:見佛、聞法、遇善知識之難
- 濟(jì)群法師:世上沒有壞人壞事會怎樣?怎么才能包容所有人?
- 靜波法師:突破就會升華而解脫 否則即被束縛和困擾
- 仁清法師:什么是誹謗正法?
- 靜波法師:皈依三寶減輕業(yè)障
- 正凈法師:禮佛發(fā)愿懺悔文
- 仁清法師:怎樣念佛號才得力?
- 本源法師:學(xué)佛次第很重要 必須注重聞思修!
- 廣超法師: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慧廣法師: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覺真法師: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杜一心:為什么達(dá)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yuǎn)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jìn),專注于目標(biāo),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jì)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zé)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lán)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fēng)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jì)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jì)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星云大師]昔生未了今須了,此生度取累生身的解釋
- [黃茶]黃茶的品質(zhì)特點是什么?
- [禪宗思想]“念佛禪”體現(xiàn)了禪宗怎樣的變化?
- [生活故事]小蟲負(fù)重
- [哲理故事]不謀其前,不慮其后,不戀當(dāng)今
- [佛與人生]人生路人甲
- [佛學(xué)常識]回向偈是什么意思?
- [星云大師]心隨萬境轉(zhuǎn),轉(zhuǎn)處實能幽;隨流認(rèn)得性,無喜復(fù)無憂的解釋
- [六祖壇經(jīng)]《壇經(jīng)》中的“不二法門”指什么?
- [白茶]什么是白茶,如何分類?
- [禪宗公案]禪宗公案一絲不掛
- [生活故事]背在身上的獨木舟
- [哲理故事]撥開世上塵氛,胸中自無火炎冰競
- [佛與人生]是劫還是緣,只在一念間
- [佛學(xué)常識]什么是四出偈?
- [星云大師]幸為福田衣下僧,乾坤贏得一閑人的解釋
- [烏龍茶]福建漳平什么茶最有名?漳平水仙茶餅的產(chǎn)地與特點